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87K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

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爲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精選17篇)

北京8月3日隨着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發令槍響起,七個人影飛速衝向終點。這其中,只有一位有着黃色皮膚。

北京時間1日晚,年近32週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半決賽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亞洲紀錄。

作爲第一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這一夜,他“蘇神”的綽號被更多人知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炳添的人生,遠比比賽還要精彩。

北京時間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爲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圖爲蘇炳添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飛人”

“9秒98”、“9秒83”,東京奧運會像一場夢——“飛人”蘇炳添終於圓夢東京。

半決賽起跑前,他擺出了“拿捏”的手勢,幾秒後,他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賽後,他說自己只是想進步一點點。看似“凡爾賽”,但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多年的漫長磨鍊。

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蘇炳添原本計劃在20__年退役,卻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賽場。

20__年兩次跑出9秒91的蘇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錦賽後,便遭遇了18個月的傷病困擾,腰傷新愈,又添肩傷。這個永遠追求速度的身體,跑得過對手,卻跑不過傷病。

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爲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圖爲蘇炳添在比賽中。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奧運會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長達13個月沒有比賽。種種困難之下,身爲“超齡”老將,他仍笑着說“我真的還可以再跑。”

強大的意志力支撐他一步步靠近奧運夢想,最終,蘇炳添站上了奧運決賽的起跑線。

“蘇教授”

賽場下的蘇炳添,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暨南大學,還在覈心期刊發表過論文,學生們叫他“蘇教授”。

個人的實踐是他寶貴的教學素材。20__年4月,蘇炳添被正式聘任爲暨大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或許下一次“蘇教授”回到學校,可以給學生們講講站在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的心得體會。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刷新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今年,他帶的第一撥碩士研究生已畢業,而“蘇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學步伐。他還有一個身份——北京體育大學20__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炳添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件事登上過微博熱搜,引得無數網友討論。

蘇炳添曾說,完全退役之後,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添添”

很多次採訪中,蘇炳添都會提到“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他們的愛情故事更是羨煞旁人。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刷新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

談及20__年國中軍訓時的初見,林豔芳曾回憶說,笑容燦爛的蘇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在那個純真的年代,蘇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樣,會用玩鬧、傳小紙條等招數來吸引“女神學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們走進婚禮殿堂,結束了15年的愛情長跑。而後,他們迎來兒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後的生活就像結婚紀念日一樣,十全十美。

蘇炳添平時稱妻子爲“芳姐”,對方則叫他“添添”,作爲外人,很難把這個稱呼和奧運賽場上那個追風的男人聯繫在一起。林豔芳曾說:“他無論去哪兒都會跟我彙報,十幾年一直都這樣。”

蘇炳添自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人,但他會記得兩人的每一個紀念日,幾乎每一條微博都會和妻子互動。如果這不是浪漫,那什麼纔是浪漫?

蘇炳添曾經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不要活在紀錄裏,要爲破紀錄而活。”這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爲“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2

在_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在百米半決賽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績,半決賽排名第一進入決賽。決賽中由於有人搶跑,影響了蘇炳添的心態,最終蘇炳添只跑出9米98,排名第六。

近日,外媒製作的蘇炳添紀錄片播出,給我們帶來了關於蘇炳添更多的信息。紀錄片中說到,蘇炳添在半決賽中跑出的9秒83不僅是亞洲紀錄,其前60秒用時6秒29更是前無古人,載入史冊。

注意了,前無古人,也就是說,蘇炳添是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奧運會有60米跑,蘇炳添不但能夠站上領獎臺,還很有可能拿到金牌。不過很可惜,奧運會最短距離是100米,並沒有60米跑。

蘇炳添前半程跑能力出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張照片很經典,那就是蘇炳添和博爾特一起隔道而跑。蘇炳添超快的前半程讓博爾特都感到驚訝,看着快如閃電的蘇炳添,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不是吹蘇炳添,如果只比60米,那博爾特都不是蘇炳添的對手。博爾特起跑反應並不算很快,啓動速度也一般般,但後程爆發力十足。博爾特通常是在40米左右開始發力,大步流星甩開對手衝向終點線。

蘇炳添由於身高所限,步子邁得相對小一些,所以雖然前半程能建立優勢,後半程還是很難和博爾特這樣的高手媲美,能夠跑出9秒83,已經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個成績了。

蘇炳添爆發力不如博爾特他們,爲什麼前60米卻能跑出世界第一的成績?這都是因爲蘇炳添的努力和堅持。在短跑這個領域,30歲算是老將了。博爾特29歲就退役了,可想而知短跑對於年齡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蘇炳添在30歲後還能取得進步,在32歲時創造個人生涯最佳成績,打破亞洲記錄,靠的就是不停的打磨技術。爲了能夠跑得更快,蘇炳添對起跑姿勢,對槍聲的預判,對頻率的協調等等,都做得非常細緻。

很多人以爲短跑靠的就是身體素質,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身體素質自然是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如果沒有強壯的腿部肌肉,那想在短跑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在世界大賽中跑出好成績取得名次,除了身體素質,技術也很重要。尤其像蘇炳添這樣身體素質並沒有黑人運動員好,就更需要技術來補救了。

可以這麼說,以蘇炳添的技術,如果他擁有黑人運動員平均的身體素質,那100米跑很可能博爾特都要甘拜下風。

在東京奧運會結束後,蘇炳添就沒有再參加比賽。蘇炳添開始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爲職業運動員,經常要東奔西跑,和家人聚少離多,是非常辛苦的。到了蘇炳添這個年紀,想回歸家庭,也屬正常。

不知道外媒製作的這個蘇炳添紀錄片,會不會重新喚起蘇炳添的雄心壯志。作爲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就這樣結束告別奧運會賽場,那是非常可惜的。蘇炳添既然能在32歲時再創新高,那爲什麼不能在3年後的巴黎奧運會再創輝煌?支持蘇炳添繼續跑下去,在巴黎創造奇蹟!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3

關鍵詞1:另起一行,走出別樣風景

周圍的人都說是正確的路,就一定正確嗎?未必!當年的蘇炳添很反感學校的放學後“興趣小組”補課行爲,這種“自願”參加的“興趣小組”實在引不起他的興趣。於是,爲了逃避補課,他選擇了短跑隊。然而,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一選擇,竟然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蘇炳添是一個知奇才。在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中,他以11秒72的成績引起市體校的注意,隨即進行專業訓練。

關鍵詞2:感恩對手,在競爭中成長

本次上海站比賽,與蘇炳添一同站上跑道的還有19歲的小將桐生祥秀等三名日本選手,蘇炳添最好成績是9秒99,而桐生祥秀在超風速情況下曾跑出過9秒87。拿桐生祥秀的話說,本次上海站比賽中,日本選手要圍剿蘇炳添。然而,疾風知勁草,烈火現真金。在兩次有選手搶跑等種種擾亂比賽節奏的情況下,蘇炳添成功突圍,以10秒09強勢奪冠。這纔是對日本選手們最好的迴應。

關鍵詞3:臨淵羨魚,不若退而結網

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成長,這是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蘇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國短跑隊的隊友張培萌曾多次擊敗過蘇炳添,比如20__年4月的全國田徑大賽上,張培萌打破了蘇炳添保持的紀錄;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徑大獎賽中跑出10秒整的成績,這一度讓蘇炳添感到“壓力山大”。

但是,蘇炳添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如繼往的訓練,分析技術動作的每個細節,從0.01秒中爭取進步。最終在20__年5月31日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中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爲亞洲短跑第一人,爲黃種人爭得了榮譽。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4

蘇炳添不但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爲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爲訓練缺課,都會即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爲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爲了互相推動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爲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作爲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即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啓動水平。在國內,蘇炳添面臨 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即使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5

東京奧運會已經過去幾個月,蘇炳添以亞洲最好成績、小組第一名跑進百米決賽的那一段視頻仍被很多人發上社交媒體,他自己也常重溫,但不是回味成爲第一個決戰奧運會百米的黃種人而帶來的激動心情,而是反覆研究對手,觀察自己技術上的問題。成爲專業運動員後的十幾年裏,他都是這樣過來的,突破自己會獲得一瞬間感性上的興奮和激動,但很快,就又迴歸理性,琢磨自己還有沒有進步空間,是不是哪裏還可以更好。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東京奧運會結束不久,蘇炳添度過了32歲生日,他心裏很清楚,這個年紀在短跑項目上已經過了所謂黃金期,這倒也讓他鬆弛下來,現在的目標變得很簡單:能跑一年是一年,至於20__巴黎奧運會,“就先不想那麼遠”。

天天就知道訓練

如果決賽能跑出半決賽的成績,蘇炳添可以拿到銀牌,儘管他已經創造歷史,體育迷們還是免不了替他遺憾。他的外籍教練蘭迪·亨廷頓深感自責,認爲是自己和團隊沒能爲蘇炳添在短時間內連跑兩槍做足訓練上的準備。但蘇炳添能理性看待這個結果,他認爲半決賽9秒83是超水平發揮,決賽的9秒98纔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過一個嶺南文化在廣東人身上造就出的鮮明特徵,看似矛盾卻辯證統一——生猛求變又理性淡定。這種性格在蘇炳添身上格外凸顯,無論在生活還是專業上,蘇炳添始終是努力且務實的人,即便短暫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他也可以很快回歸問題的本質,清醒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在情緒裏。也許正因如此,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爲先進技術的受益者。

很多運動員在非賽季的休息日會稍微放鬆自己,蘇炳添並不。他的表哥蔡健發曾經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

爲保證訓練強度,蘇炳添常年晚上十點準時上牀,手機關機。有些人拿了好成績,會在比賽結束當天慶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後,蘇炳添依然在22點準時睡覺。他的髮型十幾年不變,出門就是運動服,身邊的朋友說,蘇炳添天天就知道訓練,和訓練無關的事他就沒興趣。蘇炳添的國中體育老師楊永強回憶,他在學校田徑隊訓練時,就從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他從小就對自己的運動天賦有自信,儘管個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學比賽摸籃板,自己都不輸他們。七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老師楊永強在沙坑邊劃了一道線,看誰能跳到那裏,結果,蘇炳添一跳就越了過去。課後,楊老師把蘇炳添拉到一邊,“有沒有興趣過來田徑隊?”這成爲蘇炳添運動生涯的起點。“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我在田徑場上特別威風。”他在紀錄片《逐夢者蘇炳添》中說。

20__年11月,蘇炳添第一次參加正規百米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他代表古鎮中學以11秒72的成績拿下冠軍,這已經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這個成績吸引了中山市體校,同年12月,15歲的蘇炳添被體校錄取,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兩年後,他毫無懸念地通過選拔,進入省隊。

中國田徑的傳統訓練模式沿襲自前蘇聯,以大負荷量、高強度的“苦練、狠練”爲主,缺乏深刻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支撐。直到20__年劉翔在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獲得冠軍,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學訓練”和“國際交流”才真正被田徑界廣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躋身半決賽的邢衍安的一番話,讓很多教練員和高層管理者深受震動——“在沒同劉翔、孫海平教練一起訓練前,我的技術很差,現在改進了很多。” 20__年以後,中國短跑的訓練理念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在蘇炳添18歲時,訓練還是從難、從嚴的粗放時代。

18歲的人對未來還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訓練才能達到健將水平,成爲專業運動員,只要轉正,每個月就有工資拿了。在高負荷的訓練下,他的成績以0.01秒爲單位,艱難地在秒錶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國錦標賽上10秒28的成績跑入國家隊。

廣東隊著名短跑教練袁國強曾在回憶徒弟成長經歷時說,“我帶了他快十年,可以說,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真正理解短跑

之後的三兩年,有輸也有贏,蘇炳添慢慢在田徑界嶄露頭角。20__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百米賽場上,蘇炳添跑出10秒16,不僅獲得冠軍,還打破周偉13年前創造的全國紀錄。一年後,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又成爲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也正是從這場與博爾特並肩賽道的比賽開始,讓蘇炳添開始留意外國選手的節奏特點,思考自己在技術上的短板。

前30米,蘇炳添有絕對壓制對手的能力,但在30米後,身邊的博爾特一下子就衝了出去。與身高1米95的博爾特一起跑,蘇炳添坦言並沒有太大壓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但如此迅速被超越,還是讓他頭腦空白了一下,“30米後不會跑了”。後來,他反覆觀看比賽錄像,發現自己與博爾特等國外選手在節奏上存在巨大差異:僅僅跑出5米時,自己就擡頭進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國選手仍在埋頭利用身體的蹬伸繼續加速。提前進入途中跑,使蘇炳添比別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後,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對短跑項目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針,加強短跑項目與世界的交流融合。蘇炳添得益於此,20__年到海外訓練營待了很久。他不斷觀察國外的對手,有些明明個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還是那一個,對方後勁足,而自己一聽到槍聲,就一口氣衝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後面體力受影響,只能儘量頂,這樣的節奏“已經特別僵了”,哪怕在狀態特別好的時候,也難以突破10秒10。這一年,還發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蘇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變原有節奏的決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旁邊道次的選手在發令槍響前晃了一下身體,蘇炳添被誤導,搶跑罰下。既是隊友也是國內賽場上老對手的張培萌第二小組出戰,跑出10秒整的成績。如今再回憶搶跑,蘇炳添仍然覺得那件事長久地挫傷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一點點走出害怕搶跑的陰影。而當時沒幾個人注意一個搶跑者的失落,人們都爲張培萌的10秒所振奮,看到了中國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變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蘇炳添,剛開始受聘於中國田徑協會的美國科研型教練蘭迪·亨廷頓給了他信心。亨廷頓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讓蘇炳添站好,然後走到身後,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蘇炳添下意識就邁出了右腳,這與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時,他是右腳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腳。

亨廷頓建議,改變起跑腳,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節奏,既然身體最自然的反應是右腳先出,那麼當槍聲響時,自然的反應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蘇炳添到佛羅里達冬訓,在美國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起跑腳,適應新節奏下的起跑、銜接、途中跑、衝刺,將“一飛沖天”改爲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儘可能將最佳狀態保持在後半程。

就像習慣右手吃飯的人突然換到左手,難處可想而知。爲了把新的節奏刻在腦子中,印到肌肉裏,他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走路時模仿起跑蹬伸的動作,睡覺前在大腦中演練白天訓練的技術,一步、兩步……想得太多,有時候做夢都在跑,早上起來累得不行,因爲“訓練”了一晚上。

教練估計蘇炳添改變十幾年的習慣、適應新節奏需要一至兩年,他用了7個月。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以9秒99一戰成名,成爲歷史上首位跑進10秒以內的黃種人,也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那一晚,極少播報體育新聞的《新聞聯播》用時1分45秒高規格播報這一體育事件。

3個月後,他在北京世錦賽上再次跑出這個成績,成爲首個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人,並和隊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銀牌,創造了亞洲運動員在田徑集體項目上獲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這次改變帶給蘇炳添的不僅是突破瓶頸,還有理念上質的轉變,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這項運動:僅有優秀的起跑,一聽到槍聲就玩命向前衝,無法成爲世界頂尖,只有輔助以科學的技術和節奏,纔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賽場唯一“80後”

亞洲短跑選手有個不成文的“28歲定律”,28歲被認爲是一個無形的頂點,由盛轉衰,蘇炳添的很多師兄弟選擇在這個年齡退役。20__年,28歲的蘇炳添結婚成家,他也遞交了退役申請,人事關係轉到暨南大學。有領導勸他,“很多人退役是爲了趁年輕找工作,工作你已經有了,不如繼續跑。”

蘇炳添自己也覺得還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經不光是身體的競技,更多在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跑不動,而是看想不想跑。後來他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通過科學化的訓練和保障可以讓大齡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

這一年,從暨南大學借調到國家隊的蘇炳添,正式成爲蘭迪·亨廷頓的弟子。亨廷頓團隊中,有世界頂尖的康復師、體能師、醫生、營養師以及生物力學專家,一接手蘇炳添的訓練,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和分析,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例如,幫助他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

日常訓練中,亨廷頓會根據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確定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等一系列訓練的負荷量度,避免運動員發生損傷和過度訓練。科研儀器設備也幫了大忙,亨廷頓給手下的運動員做3D模型,將他們的跑動姿勢輸入電腦,對比最科學的模型跑動姿勢,來發現他們每個跑動瞬間不科學的地方,甚至還對運動員的睡眠進行監控。

蘇炳添感慨,這與傳統訓練拼命練、不斷加大強度有本質區別,他發現自己練得更少,卻跑得更快。20__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七天之後,在鑽石聯賽巴黎站,蘇炳添再次複製了這個成績。

亨廷頓曾說:“我只是2%的教練,科技纔是那個98%的教練。”科技這個教練,支撐着“高齡運動員”蘇炳添收穫了技術參數和身體素質的不斷進步,疫情造成的比賽中斷,也意外幫助他康復了20__年復發的腰傷。東京奧運前夕,亨廷頓和蘇炳添都滿懷信心,他們制定的目標是進入前八,併爲中國打開9秒90。

後來的故事,每個人都已經知道。蘇炳添認爲自己的突破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再只“看見”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見”百米;另外,就是讓更多人接受,技術是一個運動員天賦之外,最鋒利的武器。

榜樣的帶動力是立竿見影的。奧運結束後一個月,西安全運會賽場,蘇炳添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短跑運動員身上,都出現新技術的影子,從賽前準備這一項就能看出來。大家的熱身有很多步驟,跳躍、拉伸、核心、泡沫軸放鬆……一套做下來像個完整的小練習,把全身小肌肉羣都充分活動開,這明顯是國際化的熱身理念,以前蘇炳添總在國際賽場看見,國內比賽,選手通常是傳統的踢腿拉伸,做兩次高擡腿,跑個加速跑,然後就準備比賽了。

“新技術早就有,只是推廣下去有難度,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回想自己剛開始去國外訓練,境界還不夠,外國教練教的很多動作,他也不理解,“覺得很奇怪,這麼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經過之後多年的實踐,才發現當初他們所說都是對的。

20__年的國內賽場,“00後”已經成爲主力,八十幾人的參賽名單,蘇炳添是唯一的“80後”。他開始計劃人生的下一階段,不是遵循退役後留在一線當教練的傳統軌跡,而是回到大學,在基層培育更廣闊的土壤。

他對自己經歷中最寶貴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作爲創造過“奇蹟”的運動員,最光輝的時刻足以讓人們忘記他曾有過的失落和失敗,或者認爲那些應該只是“小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一個運動員如何從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來,以及在漫長的時間裏,如何和傷病共處,如何面對贏與輸。他覺得這些纔是真正值得他去傳授的經驗。中國體育由“過來人”帶新人的時代正在過去,以後的頂尖運動員自有他們的專業教練和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掙扎與成長,然後把那一切教給年輕人。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6

彷彿是爲飛翔而生的。41年前,聶海勝誕生於湖北棗陽陽壋鎮一個小村莊。兒時的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躺在草叢上睡覺,突然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忽閃忽閃飛上了藍天。那時,他是一個貧困的山裏娃,從來沒有見過飛機。

41年後的今天,當在八兄妹中排行老六的他年逾不惑時,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終於圓了,圓在“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的九天,圓在13億中國人民的心田!

而飛翔的天路坎坎坷坷。小時候,聶海勝家裏窮啊,他經常穿姐姐的舊衣服,打赤腳。每天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雜麪餅和紅薯面做的黑窩子,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父母常常爲幾元錢的學費東挪西借。兔子,有時成了交到老師手中的“學費”。有一次,他把一條摸來的二三十斤重的大魚賣給老師,拿兩元錢交了學費。他學習很刻苦,寢室裏一般都準時關燈,有時背誦內容沒記住,他就在校園的路燈下讀書。他數學成績特別好,考試經常第一個交卷,而且經常是滿分。

16歲上國中時,父親病逝,貧困的農家更是雪上加霜。但聶海勝彷彿知道要爲飛翔做準備。他刻苦學習,國中畢業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成爲全鎮兩個考上的學生之一。學校給了他助學金,每次放假,他還去打工、做農活,掙上十幾塊錢,攢夠了上高中的學費。

海勝自小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好。高中時,學校旁有一條排水管道,離地有一層多樓高,同學們都不敢在上面走,惟獨海勝能輕鬆走下來。而且,他從小就喜歡飛機,家裏雖然窮,但經常從同學那裏借來一些關於飛機的書。有一次上美術課,老師佈置搞一些小創作,他的作品是用泥巴做的3個飛機模型,當時就獲得了老師的表揚。

聶海勝說:“吃苦多的人,遇到什麼都想得開。”高中畢業時遇上了航校招飛行員,他被錄取了。臨行前,海勝像往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不讓母親送行,是怕母親難過。當年,他成了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12日,聶海勝改任空軍某殲擊機飛行員。第二天,他在飛行中就遇到了事故。他正駕着殲擊機在4000多米的高空執行任務,突然砰地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殲擊機一下子轉速下降、機體下墜,艙內溫度劇升。聶海勝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地面指揮讓聶海勝棄機跳傘,但他沒有放棄,做了最後的努力,試着讓殲擊機滑行。當殲擊機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時,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然後覺得眼前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當聶海勝睜開眼睛,才發現自己落在了稻田裏,殲擊機摔在100多米遠的山溝裏,扎進土裏十幾米,着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隻鞋以外,完好無恙。後查明,此次事故是由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造成的。鑑於聶海勝在危急時刻沉着冷靜地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當年部隊爲他記了三等功。

1996年初夏,聶海勝放棄了提拔的機會,參選航天員。愛人聶捷琳開始不同意,主要是安全問題。平時話不多的聶海勝一靠“磨”,二靠多幹活,最後體檢的時候贏得了妻子的支持。

在參選的1500多名優秀戰鬥機飛行員中,他過五關斬六將,憑着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最終走進了航天員的隊列。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準備階段,海勝被選入3人首飛梯隊。“神五”發射前一天宣佈由楊利偉上天后,海勝對他說,沒問題,你去吧,你的東西我們都給你帶回北京。當楊利偉巡天歸來返回航天員大隊時,聶海勝和翟志剛擠到楊利偉身邊,剛說了一句“你真棒……”,三人就緊緊抱在一起,眼淚刷刷地流。

20__年春節剛過,聶海勝及其所在的航天員大隊就開始投入“神六”載人飛天的緊急訓練之中。“神六”飛行不是“神五”的簡單重複,兩名航天員將在軌道艙裏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多天後才返回,面臨的風險更大,對航天員的訓練要求也更高。聶海勝在飛船標準調整後,體重有點超標。他堅持5000米長跑和大運動量訓練。最終成功將體重保持在67公斤的標準之內,並具備了飛天的所有條件,成了首次多人多天飛行的航天員。

隨“神六”飛天的兩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要配合得天衣無縫。這就意味着作爲神舟五號首飛梯隊成員,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

“神五”、“神六”大部分訓練是相同的。“神六”飛行時間長,針對這個增加了臥牀訓練,躺了五天五夜。第一天感覺腰疼,後來感覺越來越輕,時間長了就習慣了。聶海勝說:“我就是很平淡地這樣走過來的,情緒起伏不是很明顯,航天員不會有大喜大悲的情緒。”

這次飛行是真正意義上的在太空生活和工作,聶海勝說,楊利偉已經實現了飛天夢想,我們需要進一步去了解太空,瞭解外層空間,瞭解外星球,爲以後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我們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應該說這個事業,我不來也會有人來,但是我能來的話爲什麼不來呢?當然,這個事是有風險的,但什麼事情都有風險。既然選擇了,我願爲之奮鬥。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7

參加這次飛行的航天員中,有一位新人,叫湯洪波,年僅46歲。

和聶海勝、劉伯明不同,這是他第一次上太空,但爲了這次的飛行,他已經準備了十一年。

湯洪波出生在湘潭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小3歲的弟弟。

5歲開始,就跟着父母一起做家務、下田扯草。

10多歲時,湯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

高三那年,他選擇了招飛入伍。父母都很支持他。經過考試和身體測試後,湯洪波成功考上了航校。

從航校畢業後,湯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爲一名空軍飛行員……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他兒時的一件趣事:湯洪波十歲的時候看着天上的飛機說,如果長大能當飛行員該多好。

現在看來,他的夢想不但成真了,還超越了!

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湯洪波的飛天夢實現,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8

TVB 脫貧紀錄片《無窮之路》大獲成功,陳貝兒居功至偉。陳貝兒的成功離不開“真誠”二字。

她的真誠自始至終貫穿着《無窮之路》的拍攝前前後後。在拍攝之前半年,陳貝兒自掏腰包,請了老師幫自己惡補普通話。期間還加強鍛鍊身體,爲應對日後的拍攝儲備體能。爲了更瞭解採訪對象,特意花時間看完了23集電視劇《山海情》,爲的是爲日後採訪《山海情》的原型謝興昌作資料上的收集。

陳貝兒說:“人與人之間貴在真誠,我沒把採訪當成一件工作,而是打心底裏想知道他們的想法。”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9

得知自己獲得“七一勳章”,吳天一不禁想起15年前的那一天:20__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讓他感到無比欣慰。

作爲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高原生理專家組組長,吳天一曾數次帶隊奔波於青藏鐵路沿線,研究確定了一整套衛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推動工程全線配置了17個製氧站、25個高壓氧艙。5年裏,14萬人的築路大軍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連續高強度作業,沒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譽爲“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

14萬人,當時人手一本高原病防護手冊。手冊上“吳天一”的名字,猶如“生命的保護神”。

20__年4月14日,玉樹發生7.1級地震,年逾古稀的吳天一請纓帶領醫療隊直奔災區,奮戰了整整7天。

紮根高原、懸壺濟世,吳天一併未獨行——1958年,他和同爲醫生的妻子攜手奔赴青海,這一待已是六十三載。在二老的以身作則、家風薰陶下,女兒、外孫選擇在西寧紮下了根,一家三代四人都在高原上從醫。

今年春天,吳天一欣然應邀到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講了開學第一課。面對臺下“00後”學子們的青春面龐,這位“80後”老人堅持站着講演。講稿是他自己寫的,結束語爲:“青藏人民正展開雙臂迎接你,你的事業就在這裏。”

這句對孩子們的殷殷寄語,在吳天一心頭,迴響了一生。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0

隊員們說,吳天一在高寒地帶開展科研工作的拼搏精神和獻身精神,曾令外國專家欽佩不已。

那是1990年夏,中外科學家攜手組建“阿尼瑪卿雪山聯合登山隊”。海拔6282米的阿尼瑪卿雪山位於青海南部,以其海拔高、地形複雜、氣溫低、風力大、紫外線照射強,氣候多變等特點,爲高山環境生理研究提供了完備條件。此次登山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人在徒步急進登山狀態下的複合反應。

在海拔5000米進行高山生理實驗10天后,外方醫療隊員因爲出現急性高原反應停下了腳步。而同樣出現高原反應的12名中方隊員,在隊長吳天一的率領下卻一直攀登至5600米高度,並建立了實驗站,完成了一週的科學考察。此次考察結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研究》論文在國際高原醫學界引起轟動,爲我國贏得一項特別貢獻獎。

在高原醫學研究中,吳天一不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極富語言天賦,精通英語、俄語,且與藏胞交談不用翻譯。陪同外賓訪問時,他地道的英語令美國科技參贊驚詫不已。

掌握多種語言,賦予他登上世界舞臺的階梯。他第一個向世人介紹高原肺水腫和成人高原心臟病。他將險境中求得的數以萬計的科學數據,撰寫成100多篇論文。其中,《我國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羣中獲最佳高原適應性》一文,榮獲世界高原醫學界認可。《高原病命名與分型》等論文被國際低氧學術研討會多次引用,並收錄於國際科技資料數據庫。

年過八旬的吳天一仍帶着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他直言,高原醫學研究的“無限風光”在崇山峻嶺之間,只要事業需要,他將隨時背起行囊奔赴險峯。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1

爲獲取特高海拔地區人類生理資料,1990年,吳天一組織中日聯合醫學考察隊攀登坐落於青海省的阿尼瑪卿山。

途中,日方科研人員遭遇了明顯的高原反應,不得不中途放棄。而吳天一繼續帶領中方人員向上攀登,最終在5620米的特高海拔地區成功建立起高山實驗室。此次科考成果豐碩,國際高山醫學協會授予吳天一“高原醫學特殊貢獻獎”。

那些年,吳天一總在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他設計了一座高低壓氧艙,是全球首個可模擬上至高空1.2萬米、下至水下30米環境的綜合氧艙。第一次人體實驗誰來做?“我是設計師,我進!”實驗中,由於氣壓變化過快,吳天一右耳“嘭”的一聲,鼓膜被擊穿了。

1992年,這座國產高低壓綜合氧艙啓用揭牌儀式上,吳天一登臺致辭,隻字未提奉獻和付出,而是即興引用了一句毛澤東同志的詩詞:“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這首詞的最後一句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事田野調查多年,在強烈的紫外線影響下,吳天一40多歲時雙眼就罹患白內障,後來做手術植入了人工晶體;跋涉廣袤高原,數度遭遇車禍,全身有14處骨折,右大腿裏至今還裝着鋼板……“不這麼拼,怎麼能攀上高原醫學的山峯?”吳天一說。

年事漸高,吳天一前些年裝上了心臟起搏器。“挺好,有了它,我還要繼續跟高原病較勁,較一輩子勁。”如今,吳天一仍在登攀。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2

他是野外調查的“特種兵”,是征服高峯的“攀登者”,他更是我國高原醫學事業的“拓荒者”,他就是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這位胸前佩戴着“七一勳章”的長者,曾經的風華正茂蛻變爲如今的淡定從容。從醫一甲子,吳天一始終踐行着黨和國家交付的重託。

上世紀50年代末,響應祖國支邊號召,大批青年扶老攜幼舉家西遷,滿腔熱血傾注西北建設,23歲的吳天一就在此之列。碧空如洗的皚皚雪域令支邊青年着迷,然而隨着缺氧、乏力、頭痛欲裂等高原反應接連出現,有的人患了嚴重疾病,甚至犧牲了生命。

作爲一名內科軍醫,吳天一爲此憂心忡忡。經長期研究,他認定這是一種高寒低氧環境的特發性疾病。要開發、建設世界屋脊,勢必探明人體在如此極端氣候下的生理適應規律,找尋到抵抗高原病的應對之策。自此,吳天一開啓了數十年如一日的高原醫學研究事業。

高原醫學研究與一般的醫學研究不同,它的實驗室不僅在室內,更在風雲多變、險象環生的萬仞高山之中。吳天一一面克服頭痛、胸悶、失眠、腹瀉和嘔吐等自身的高山反應,一面頻繁出入高寒地帶,住帳篷、吃冰饃、吞雪水,他和戰友們每次闖入“生命禁區”都成了“鑽死神空子”的人。

其中有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最驚險的一次是1982年開展大規模高原人羣普查的途中,吳天一乘坐吉普車行至橡皮山時,因山體陡峻、路面溼滑,吉普車發生側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機血流滿面,幸而大難不死。“作爲高原醫學人,沒有獻身精神,哪能獲取一線科研資料?”事後吳天一回憶說。

還有一次車禍,令他左肋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險些戳入心臟。“骨折確是痛苦,但人的骨頭再生能力很強,你看我站得多穩。”吳天一不以爲然。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3

朱彥夫對張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彥夫擔任了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只有24歲的他,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他用25年的艱苦奮鬥,把張家泉村當成了戰場,帶領着村民發起了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的“三大戰役”,張家泉村從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一躍成爲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最早實現水澆田過半、全鎮最早通上電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終保持全鎮第一。

在張家泉,一首首不斷改編的民謠“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來三代人的變化:一唱“三慌慌”,春天鬧糧荒,夏天忙得慌,秋冬無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糧不慌慌,集體生產喜得慌,秋冬不再鬧饑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張家泉村早已是“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環繞”的富裕村。

朱向峯作爲朱彥夫唯一的兒子,不僅目前照顧着朱彥夫的日常起居生活,還從朱彥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要繼續帶領張家泉村人發家致富。“我父親曾經說過,他是黨的人,這一生都在爲黨幹事,一生都在爲老百姓幹事。”朱向峯告訴記者,“回村裏之後,父親叮囑了我兩件事:管住手,管住嘴。其實他當年也是這樣做的。”

朱彥夫用右臂支撐,揮動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寫字

朱向峯迴村後,也給老百姓許下了承諾:清清楚楚地來,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錢,都讓村民知道是怎麼花的,讓村集體全部在陽光下運行,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

直到今天,朱彥夫還關心着家鄉的發展。他經常看書看到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點子、好經驗,就會記在筆記本上,等朱向峯迴家後告訴他,讓他不斷學習農村工作的經驗做法。

今年過年時,朱向峯給鄉親們拍了照片和小視頻,回家之後拿給父親看,朱彥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動,因爲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張家泉村。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4

氣動力是飛機設計的靈魂,空氣動力學的發展推動了飛機的跨代發展。我國開始飛機設計之初,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蘇聯在當時對我國進行的援助僅限於製造,關於設計方面的技術堅決不提供。

顧誦芬參加工作後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他在大學學的是螺旋槳飛機,現在需要設計噴氣式飛機,而且徐舜壽提出要採取兩側進氣,不能用機頭進氣,國內沒有先例。

當時聽說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的國外文獻,他便動身從瀋陽來到北京,借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他潛心學習研究國外資料,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佈局設計。

顧誦芬隨後又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初教6飛行品質出色,爲我軍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

一刻不停,顧誦芬轉身又投入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研究。當時國內一無超音速風洞,二無工程適用的數值計算能力。他依靠紮實的理論功底,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採用,爲後續殲擊機設計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5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是奧林匹克運動廣爲流傳的名言,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體現。一個運動員的成就,不僅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塊獎牌,還在於是否體現奧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強不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奧運英雄蘇炳添就是這樣的選手,也許他與金牌無緣,但創造的歷史值得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銘記。

蘇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暨南大學20__級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中國男子短跑名將。

20__年2月6日,蘇炳添以6秒43奪得國際田聯世界室內巡迴賽男子60米冠軍,並刷新亞洲紀錄。之後蘇炳添多次比賽中都成爲百米大賽最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蘇炳添也着實讓世界短跑名將博爾特驚訝到了,博爾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飛人,連續三屆拿到奧運百米金牌。可是博爾特也被蘇炳添驚到了:沒有想到站在身邊的小夥子居然反應這麼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間讓他不知所措。

博爾特曾在一次採訪中說:“槍聲一響,我身邊的小夥子就飛奔出去,我有點不知所措,結果就失足了。”他對於蘇炳添的實力也是非常的認可,也正是因爲這樣,他後面纔會拼命追趕上去。

能進入百米決賽是每個亞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進10秒纔有希望。爲此,蘇炳添20__年底,選擇了一個比較大風險的決定:就是把起跑腳換了。爲什麼要換?是因爲想要得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新的節奏,這樣的話在100米纔可能會有一個突破。

而做這個改變和選擇太難了,改變之前問了很多的專家:不做出一些改變的話可能很難突破10秒,參考了劉翔的“八改七”,所以蘇炳添最後狠下心來做出了這個改變。就像剛開始是用右手吃飯,突然間變左手,你夾都夾不到,怎麼不難呢?蘇炳添剛開始,連起跑怎麼發力都完全不會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三組對決過後,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成功入圍男子100米決賽,也成爲首位闖進奧運會百米決賽的中國人。而在奧運賽場上,9秒83也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成績。20__年裏約奧運會,博爾特奪取金牌的成績是9秒81,蘇炳添只比博爾特僅僅慢了0.02秒。32歲的中國飛人蘇炳添通過多年以來的努力,終於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

蘇炳添一戰打破了三個紀錄:

首先,新中國從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到現在37年的歷史上,首次有中國男性運動員打進到100米決賽的賽場,絕無僅有,這個意義不亞於當年劉翔闖進奧運會決賽並且奪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奧運會上,曾經有一位日本運動員打進到奧運會男子100米的決賽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個時候是用手計時的時代,跟電子技術時代差的還比較多。

第三,亞洲國家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也就是第2屆奧運會上,到現在121年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亞洲運動員以100米半決賽第1名的身份進入到世界最頂級的百米飛人大戰的決賽。

這是史無前例的偉大榮耀,屬於偉大的中國,也屬於亞洲。年過30的蘇炳添,靠着頑強的自律,靠着超強的意志品質,成功的打進到了100米的決賽當中,爲全亞洲人長臉。就連中國田徑名將劉翔在微博上也發文祝賀蘇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決賽時,蘇炳添強調,半決賽就是自己的決賽:“對我來說,能夠進入決賽就算完成任務。如果能夠突破10秒大關,進決賽應該沒問題。”

看了比賽,真是激動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簡直是一戰封神!正像劉翔所讚揚的那樣,這是中國奇蹟和中國速度,這也是亞洲奇蹟和亞洲速度!簡直讓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賽場,蘇炳添的腦海裏都只有一件事:竭盡全力跑出“中國速度”,爲祖國添彩!能打破亞洲紀錄,打破黃種人的極限,站在東京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所有的夢想都在這一瞬間變成了現實!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6

彭士祿的同事們背後喜歡親暱地稱呼他爲“彭拍板”,“這個‘雅號’是研究核潛艇時得來的。1962年,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時。“當時的各種爭論實在太多了,他常常對研製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數據講話,最後他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他來負責。”因此當時他纔有了這兩個外號,一個叫“彭大膽”,一個叫“彭拍板”。“研製核潛艇是從零開始的,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幹,哪有可能?”在試驗工作中,彭士祿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難和風險再努力想辦法克服。“沒困難,不冒風險,哪來的創新呢?還要我們這些人幹什麼?!”核反應模式堆安裝出現公差的善後處理,押送核燃料元件等,有危險有困難,彭士祿總是衝在最前,但在名利面前,他卻總是藏着、躲着。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7

1975年,楊振寧向周恩來建議加強科普工作,並建議引進《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版權。在等領導的關心下,這本刊物進入中國,成爲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本版權合作的期刊,即《環球科學》前身。《科學美國人》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雜誌,影響了數代精英人羣。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3年12月,楊振寧向建議:“國外認爲,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發起和倡議下,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註冊登記。楊振寧談到,隨着國際間科技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學科互相影響日益劇增,國際科技交流越來越重要,希望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成爲中國與國際科技交流的一個平臺,促進科技交流傳播。

20__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開始爲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他說:“現在很多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他說:“每一次課前。我要花兩個小時認真備課。我要了解學生的進度。”

20__年4月2日,楊振寧在海南大學捐資設立“楊振寧特困優秀生獎學金”,用於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楊振寧20__年11月來海南參加中國科協學術年會開幕式時,表示自己有幫扶海南省高校貧困生的願望。以楊振寧名字命名的獎學金爲每人1000元人民幣。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現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並不知道,楊振寧爲了籌錢,曾發着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1971年,中美關係稍有鬆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後,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於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爲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爲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爲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爲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於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說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楊先生爲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爲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爲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