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1W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

20__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着陸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當航天員楊利偉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艙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爲祖國感到驕傲”。此後,聶海勝兩度飛天、景海鵬三上太空,每次凱旋後的第一句話,還是“我爲祖國感到驕傲”。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精選15篇)

八個字,字字懇切,重逾千鈞,折射出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這份摯愛源於深知:爲託舉他們一飛沖天,在祖國航天的各條戰線上,多少人把鋪蓋搬到車間,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專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輕人霜染兩鬢……

“祖國託舉我飛天!”景海鵬記得,爲了研製我國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女設計師張萬欣先後7次赴俄羅斯參加學習培訓,不僅刻苦鑽研技術原理,還主動參加操作訓練。由於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氣加壓後的艙外服,關節活動非常吃力,每次訓練結束後都渾身溼透,累得癱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來……俄羅斯專家十分驚訝地問:“她不會就是你們中國選出來的女航天員吧?”科研人員把一天當作兩天用,硬是靠着這種堅韌執着的拼勁,只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8年才能幹成的事。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後自豪地說:穿着自主研製的艙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覺真棒!

說起國家,航天員們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但提到個人,他們卻常常輕描淡寫:

20年來,在很多人看來,鄧清明是個“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親戚都會這樣問起:“只聽說是航天員,咋不見他上天哩?”作爲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役航天員,鄧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訓練備戰,3次入選任務梯隊,卻始終沒能圓自己的飛天夢——“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你後悔嗎?”鄧清明這樣回答:“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裏迴盪着《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航天員們至今都感動不已……劉洋說:“如今當大家對我說‘你沒有變’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爲我清醒地知道託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隻叫‘科技’,一隻叫‘國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2

海勝歸來,雄鷹返鄉,英姿颯爽處,爭睹爭睹,滿城盡說聶英雄。

當選湖北日報形象人物的我省棗陽籍航天英雄聶海勝迴歸故里,出席頒證典禮。兩天來,英傑所到之處,萬衆矚目,成了街巷嘖嘖誇讚的焦點人物,又掀起一陣“聶旋風”!

有一種追逐總是讓人翹首,有一種標杆總是讓人仰望,有一種楷模總是讓人致敬,有一種精神總是讓人激昂。

這是因爲,以聶海勝爲代表的優秀荊楚兒女身上的責任、理性、堅毅的光芒,指引着普通人前行的方向,榜樣讓人找到向上的勵志力量,因而顯得備加親切可感。

京劇宗師譚鑫培出自江夏,武音大三學子兩度用音符打動央視,武鋼撐起北京鳥巢,“武漢艦”護航索馬里……

爲什麼這些“傳奇”總是讓我們津津樂道?並不是名人效應讓我們有攀附的世俗,也不是要拿他人的成就爲自己臉上貼金。

是因爲這類“湖北造”的人傑,根植於荊楚的地靈。歷歷在目的,是他們曾跟我們一起奔跑在田野上的身影;歷歷可數的,是他們從我們這一方水土一方人物中脫穎而延伸出去的攀爬足印。

他們的偉大,他們的神奇,都所來有本。父老兄弟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沒有絲毫“如隔雲端”的縹緲。因爲“水有源,木有根”,他們成長的經歷,是荊楚人民握在手中的育才母本,順着他們走過的路,可以孵出新的希望、複製新的成功。

他們在璀燦之前,也是平凡的,從小草長成大樹,從小鴨變成天鵝,是因爲付出更多。

聶海勝也好,其他荊楚驕傲也好,總是讓我們不知疲倦,常見常新,就是因爲身邊熟悉的風景有着借鑑的便利,激勵着荊楚子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曾跟大家一樣生在這塊土地長在這塊土地,他們能之,後生亦能之!

這就是聶海勝讓人歡呼的意義吧。惟楚有才,英傑輩出,願我楚天,星光更多。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3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今天,素有“中國桃之鄉”美譽的“神舟”六號航天員聶海勝的家鄉湖北省棗陽市一片歡騰,鄉親們無不爲家鄉驕子聶海勝駕馭“神舟”六號邀遊天空而備感驕傲與自豪。

在聶海勝的家——湖北省棗陽市楊當鎮街北頭一幢由當地政府興建的二層小樓門前,剛剛貼上“飛船騰空壯中華國威,海勝飛天爲楊當增彩”的大紅對聯格外引人注目。聶家房前屋後彩燈高懸,彩旗飄飄,鮮花簇擁。

的聶海勝的母親張金秀老人身邊,一邊和老人敘着家常,一邊收看電視。現年74歲高齡的張金秀老人,去年10月因腦溢血突發,生病住院。得知聶海勝的母親生病住院的消息,襄樊市、棗陽市各級領導都非常關心,經常前去探望慰問,併成立醫療救助小組,精心護理治療。前天,是傳統的九九重陽節,襄樊市市委書記田承忠還爲聶海勝的家人送去了一萬元的慰問金。棗陽市也爲他家購置了傢俱,送去了電視等物品。

張金秀老人今天穿着聶海勝和妻子寄回的紅色棉夾衫,面色紅潤,眼睛爍爍有神,雖然不能說話,但老人卻不時地擡起手臂,指着牆上掛着的“全家福”照片,開心地笑着。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說:“母親今天心情特別好,早上還多吃了半碗麪糊。”

8時30分,聶海勝的親朋、鄉鄰、同學和襄樊市、棗陽市的領導來到聶海勝的家中,在不同觀看地點,與3000多名羣衆一起收聽收看現場直播。

8時58分,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伏在老人的耳邊,興奮地說:“哥哥馬上就要遨遊太空了。”老人高興地點了點頭。

上午9時,“神舟”六號準時發射。看到“神舟”六號飛入太空,張金秀老人不時用手擦着眼角的淚水。9時3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陳炳德宣佈:“‘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語音落地,頓時,這個鄂西北小鎮,掌聲雷動,鑼鼓喧天,鞭炮聲響徹雲霄。人們

揮舞着手中的五星紅旗,盡情地跳着笑着……

襄樊市市委副書記靳永龍、襄樊市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李長義宣讀了襄樊市市委、市政府、襄樊軍分區發來的賀電。當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代表全家從襄樊市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馬黎手中接過“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時,激動地說:“真想告訴哥哥,家裏一切都好,請他安心工作,我們等着他凱旋歸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4

三度飛天,榮譽等身。景海鵬收穫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個從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長爲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幹幾年、多飛幾次。”

如今,航天員中有7人已是年過半百的將軍,每次訓練他們仍然帶頭參加,高難科目搶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備戰“神九”任務的那年春節,劉洋在模擬器訓練館遇到了正練得熱火朝天的聶海勝,他笑着說:“年紀大了,只有多花點時間才能不落後你們年輕人啊!”

面對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他們說得最多的是“榮譽屬於祖國,屬於全國人民,屬於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們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20年來,航天員們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進社會,用上千場報告、數百次公益活動,宣傳航天精神,播撒科學種子,詮釋了肩負的社會責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完美的太空一課讓“教師”成了航天員王亞平的第二職業;這些年,她到過全國近百所學校,與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課,點燃了無數中國小生心中的航天夢想。一個孩子在給她的來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夢想也是當一名航天員,請放心把接力棒交給我吧!”王亞平覺得,這是除了作爲航天員飛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記憶。

計利只計國家利,留名只留集體名。“歸零,歸零,還是歸零……”發射前的讀秒倒計時沒有“零”,但每次任務結束後,航天員們的心裏都會補上這個“零”。“歸零”讓他們一次次放下個人的成績、經歷、得失,輕裝上陣,始終以從零開始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挑戰。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5

彷彿是爲飛翔而生的。41年前,聶海勝誕生於湖北棗陽陽壋鎮一個小村莊。兒時的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躺在草叢上睡覺,突然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忽閃忽閃飛上了藍天。那時,他是一個貧困的山裏娃,從來沒有見過飛機。

41年後的今天,當在八兄妹中排行老六的他年逾不惑時,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終於圓了,圓在“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的九天,圓在13億中國人民的心田!

而飛翔的天路坎坎坷坷。小時候,聶海勝家裏窮啊,他經常穿姐姐的舊衣服,打赤腳。每天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雜麪餅和紅薯面做的黑窩子,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父母常常爲幾元錢的學費東挪西借。兔子,有時成了交到老師手中的“學費”。有一次,他把一條摸來的二三十斤重的大魚賣給老師,拿兩元錢交了學費。他學習很刻苦,寢室裏一般都準時關燈,有時背誦內容沒記住,他就在校園的路燈下讀書。他數學成績特別好,考試經常第一個交卷,而且經常是滿分。

16歲上國中時,父親病逝,貧困的農家更是雪上加霜。但聶海勝彷彿知道要爲飛翔做準備。他刻苦學習,國中畢業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成爲全鎮兩個考上的學生之一。學校給了他助學金,每次放假,他還去打工、做農活,掙上十幾塊錢,攢夠了上高中的學費。

海勝自小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好。高中時,學校旁有一條排水管道,離地有一層多樓高,同學們都不敢在上面走,惟獨海勝能輕鬆走下來。而且,他從小就喜歡飛機,家裏雖然窮,但經常從同學那裏借來一些關於飛機的書。有一次上美術課,老師佈置搞一些小創作,他的作品是用泥巴做的3個飛機模型,當時就獲得了老師的表揚。

聶海勝說:“吃苦多的人,遇到什麼都想得開。”高中畢業時遇上了航校招飛行員,他被錄取了。臨行前,海勝像往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不讓母親送行,是怕母親難過。當年,他成了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12日,聶海勝改任空軍某殲擊機飛行員。第二天,他在飛行中就遇到了事故。他正駕着殲擊機在4000多米的高空執行任務,突然砰地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殲擊機一下子轉速下降、機體下墜,艙內溫度劇升。聶海勝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地面指揮讓聶海勝棄機跳傘,但他沒有放棄,做了最後的努力,試着讓殲擊機滑行。當殲擊機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時,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然後覺得眼前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當聶海勝睜開眼睛,才發現自己落在了稻田裏,殲擊機摔在100多米遠的山溝裏,扎進土裏十幾米,着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隻鞋以外,完好無恙。後查明,此次事故是由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造成的。鑑於聶海勝在危急時刻沉着冷靜地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當年部隊爲他記了三等功。

1996年初夏,聶海勝放棄了提拔的機會,參選航天員。愛人聶捷琳開始不同意,主要是安全問題。平時話不多的聶海勝一靠“磨”,二靠多幹活,最後體檢的時候贏得了妻子的支持。

在參選的1500多名優秀戰鬥機飛行員中,他過五關斬六將,憑着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最終走進了航天員的隊列。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準備階段,海勝被選入3人首飛梯隊。“神五”發射前一天宣佈由楊利偉上天后,海勝對他說,沒問題,你去吧,你的東西我們都給你帶回北京。當楊利偉巡天歸來返回航天員大隊時,聶海勝和翟志剛擠到楊利偉身邊,剛說了一句“你真棒……”,三人就緊緊抱在一起,眼淚刷刷地流。

20__年春節剛過,聶海勝及其所在的航天員大隊就開始投入“神六”載人飛天的緊急訓練之中。“神六”飛行不是“神五”的簡單重複,兩名航天員將在軌道艙裏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多天後才返回,面臨的風險更大,對航天員的訓練要求也更高。聶海勝在飛船標準調整後,體重有點超標。他堅持5000米長跑和大運動量訓練。最終成功將體重保持在67公斤的標準之內,並具備了飛天的所有條件,成了首次多人多天飛行的航天員。

隨“神六”飛天的兩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要配合得天衣無縫。這就意味着作爲神舟五號首飛梯隊成員,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

“神五”、“神六”大部分訓練是相同的。“神六”飛行時間長,針對這個增加了臥牀訓練,躺了五天五夜。第一天感覺腰疼,後來感覺越來越輕,時間長了就習慣了。聶海勝說:“我就是很平淡地這樣走過來的,情緒起伏不是很明顯,航天員不會有大喜大悲的情緒。”

這次飛行是真正意義上的在太空生活和工作,聶海勝說,楊利偉已經實現了飛天夢想,我們需要進一步去了解太空,瞭解外層空間,瞭解外星球,爲以後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我們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應該說這個事業,我不來也會有人來,但是我能來的話爲什麼不來呢?當然,這個事是有風險的,但什麼事情都有風險。既然選擇了,我願爲之奮鬥。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6

楊振寧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2箇中國人之一(最早獲得提名的華人是在清朝政府任職的馬來西亞醫學家伍連德),也是目前成就最高的華人物理學家。關於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在發表的次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快的獲獎速度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而且在此後也非常少見。楊振寧的成就已經達到即使再多獲一次諾貝爾獎也很難繼續提升其地位。楊振寧的事蹟鼓舞了不少後輩華人物理學家。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佈,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提名申報,將該臺於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號爲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爲“楊振寧星”。

1999年5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爲“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20__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用於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傑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

20__年11月29日,楊振寧當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20__年5月14日,楊振寧先生捐贈清華大學暨“楊振寧資料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舉行。

20__年9月22日至20__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大學展覽廳舉辦“楊振寧教授百齡華誕:物理巨擘中大摯友”公衆展覽,介紹楊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蹟,並展出楊教授的珍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7

程不時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的見證者,他參與了新中國第一批飛機工廠及航空發動機工廠的建廠設計,後擔任中國設計的第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的總體設計及副總設計師。

70年代的工作、生活條件是極其艱苦的,但程不時和同事們所運用的方法和技術,在當時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和他的同時代人,秉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使當時中國的民用航空器的研製水平,接近了世界航空巨頭美、蘇、歐洲的高度,填補了中國大型客機研製的空白。雖然“運-10”項目中途下馬,但在20年之後,“運-10”的科研成果成爲中國自主研發商用大飛機的基礎。

20__年,中國商用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在歡呼慶祝的人羣中,人們看到87歲的程不時淚溼雙眼。

從1970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運-10”飛機立項到C919成功首飛,中國人的大飛機之夢穿越了47個春秋,作爲“運-10”和C919飛機的設計師,程不時親歷了這一夢想艱辛的歷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8

羅甸縣麻懷村400多戶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羣山環抱的一片窪地,建房蓋屋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是靠人背馬馱來的,如果用拖拉機,要繞道20多公里走後山便道,不僅危險而且負擔沉重。

鄧迎香原是麻懷村的一位普通黨員。爲了打通出山的道路,從1999年初起,她積極參與籌款並組織當地村民用人工鑿洞的土辦法,在廣山坡山腰裏挖掘隧道。直至20__年夏天,鄧迎香和當地村民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堅韌與執着,在大山中挖出一條216米長、5至6米高、3、5至5米寬的隧道,將過去幾個小時的出山路變爲只需十幾分鐘的通途,解決了麻懷村和鄰近幾個村寨的行路難問題。

隧道通車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用上了農用車、麪包車、轎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世代通達村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9

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爲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北京8月3日隨着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發令槍響起,七個人影飛速衝向終點。這其中,只有一位有着黃色皮膚。

北京時間1日晚,年近32週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半決賽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亞洲紀錄。

作爲第一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這一夜,他“蘇神”的綽號被更多人知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炳添的人生,遠比比賽還要精彩。

北京時間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爲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圖爲蘇炳添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飛人”

“9秒98”、“9秒83”,東京奧運會像一場夢——“飛人”蘇炳添終於圓夢東京。

半決賽起跑前,他擺出了“拿捏”的手勢,幾秒後,他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賽後,他說自己只是想進步一點點。看似“凡爾賽”,但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多年的漫長磨鍊。

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蘇炳添原本計劃在20__年退役,卻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賽場。

20__年兩次跑出9秒91的蘇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錦賽後,便遭遇了18個月的傷病困擾,腰傷新愈,又添肩傷。這個永遠追求速度的身體,跑得過對手,卻跑不過傷病。

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爲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圖爲蘇炳添在比賽中。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奧運會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長達13個月沒有比賽。種種困難之下,身爲“超齡”老將,他仍笑着說“我真的還可以再跑。”

強大的意志力支撐他一步步靠近奧運夢想,最終,蘇炳添站上了奧運決賽的起跑線。

“蘇教授”

賽場下的蘇炳添,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暨南大學,還在覈心期刊發表過論文,學生們叫他“蘇教授”。

個人的實踐是他寶貴的教學素材。20__年4月,蘇炳添被正式聘任爲暨大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或許下一次“蘇教授”回到學校,可以給學生們講講站在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的心得體會。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刷新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今年,他帶的第一撥碩士研究生已畢業,而“蘇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學步伐。他還有一個身份——北京體育大學20__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炳添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件事登上過微博熱搜,引得無數網友討論。

蘇炳添曾說,完全退役之後,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添添”

很多次採訪中,蘇炳添都會提到“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他們的愛情故事更是羨煞旁人。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刷新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

談及20__年國中軍訓時的初見,林豔芳曾回憶說,笑容燦爛的蘇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在那個純真的年代,蘇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樣,會用玩鬧、傳小紙條等招數來吸引“女神學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們走進婚禮殿堂,結束了15年的愛情長跑。而後,他們迎來兒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後的生活就像結婚紀念日一樣,十全十美。

蘇炳添平時稱妻子爲“芳姐”,對方則叫他“添添”,作爲外人,很難把這個稱呼和奧運賽場上那個追風的男人聯繫在一起。林豔芳曾說:“他無論去哪兒都會跟我彙報,十幾年一直都這樣。”

蘇炳添自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人,但他會記得兩人的每一個紀念日,幾乎每一條微博都會和妻子互動。如果這不是浪漫,那什麼纔是浪漫?

蘇炳添曾經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不要活在紀錄裏,要爲破紀錄而活。”這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爲“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0

朱彥夫,這位參加過_戰爭的普通傷殘士兵,當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勞本上、頤養於榮軍院中,平安無險地度過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爲共產黨員、革命戰士的朱彥夫,卻全然沒有這樣去選擇,因爲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座標在哪裏,他明瞭自己的人生價值有該多大。他決心像蘇聯紅軍戰士保爾柯察金那樣,做一名中國的鋼鐵戰士,做一名純粹的共產黨人。

回到家鄉去,爲生活尚處於貧窮困苦的父老鄉親們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出把力這是朱彥夫的理想,這是他的承諾,更是他不二的選擇。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從此,四肢全無的他開始了與鐵板爲伍、與手杖爲伴的悽楚而充實的人生跋涉。25年村支書崢嶸歲月,他不知溫暖撫慰了多少貧弱羣衆;7副假肢被磨破的生動寫照,他不知流淌了多少生命熱血;二部自傳體小說出爐,他不知滴下了多少英雄熱淚。央視主持人敬一丹所說的他寫字的過程就是一場戰鬥,每寫完一個字就如同一名戰士完成了一場戰鬥啊!,恰如其分地刻畫出了這位平凡英雄的生動雕像。

是什麼信念、怎樣的力量促使朱彥夫如此地頑強不息、戰鬥不止?我想應當是潛入其心的中國人的誠信友善信條、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鬥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撓精神,時刻支撐着他一路前行。

我們學習朱彥夫,就是要學習他身上所永恆具有並固守着的中國人的誠信友善信條、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鬥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撓精神,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所、什麼條件下,都要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置於最高層級,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牢記心間,把落實羣衆路線的要求堅持到底,始終叫響我是共產黨員的口號,及時發出有困難跟我來的倡導,爭做幹事創業的急先鋒,爭當人民羣衆的好榜樣。況且我們絕大多數黨員是不需要付出滾打25年、磨破7副假肢的代價,就可以實現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追求目標的。

黨員同志們,時不我待,莫再等閒!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攜手,爲了偉大的祖國更加強大,爲了可愛的人民更加幸福,永遠信守我們當年在黨旗下舉手握拳的莊嚴承諾,始終做到視人民羣衆爲父母,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懸頭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1

20__年8月6日進行的東京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意大利隊獲得冠軍,英國隊第2個衝過終點線。

由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吳智強組成的中國隊用時37秒79完賽,僅以0.09秒的微弱差距落後加拿大隊,排名第四無緣領獎臺。

不過比賽結束後數日,國際檢測機構便宣佈,作爲英國接力隊成員之一的烏賈,其a瓶尿樣檢測結果爲陽性,而相關樣本是在接力決賽後收集的。

之後烏賈申請了b瓶檢測,但去年9月中旬公佈的結果顯示,他b瓶尿樣仍爲陽性。兩次陽性的結果,意味着烏賈的興奮劑檢測樣本中含有違禁成分。

國際檢測機構隨即將該事件轉交至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反興奮劑部門。該機構將裁定烏賈是否構成興奮劑違規,以及英國隊的接力銀牌是否會被收回。

經過約5個月的等待,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終於公佈了相關結果。如外界所料,烏賈被認定興奮劑違規,英國隊的成績也被取消。

東京奧運會上,除了參加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外,蘇炳添還在男子100米半決賽中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排名第一進入決賽,成爲我國首位進入男子100米決賽的運動員,最終排名決賽第六。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2

東京奧運會已經過去幾個月,蘇炳添以亞洲最好成績、小組第一名跑進百米決賽的那一段視頻仍被很多人發上社交媒體,他自己也常重溫,但不是回味成爲第一個決戰奧運會百米的黃種人而帶來的激動心情,而是反覆研究對手,觀察自己技術上的問題。成爲專業運動員後的十幾年裏,他都是這樣過來的,突破自己會獲得一瞬間感性上的興奮和激動,但很快,就又迴歸理性,琢磨自己還有沒有進步空間,是不是哪裏還可以更好。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東京奧運會結束不久,蘇炳添度過了32歲生日,他心裏很清楚,這個年紀在短跑項目上已經過了所謂黃金期,這倒也讓他鬆弛下來,現在的目標變得很簡單:能跑一年是一年,至於20__巴黎奧運會,“就先不想那麼遠”。

天天就知道訓練

如果決賽能跑出半決賽的成績,蘇炳添可以拿到銀牌,儘管他已經創造歷史,體育迷們還是免不了替他遺憾。他的外籍教練蘭迪·亨廷頓深感自責,認爲是自己和團隊沒能爲蘇炳添在短時間內連跑兩槍做足訓練上的準備。但蘇炳添能理性看待這個結果,他認爲半決賽9秒83是超水平發揮,決賽的9秒98纔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過一個嶺南文化在廣東人身上造就出的鮮明特徵,看似矛盾卻辯證統一——生猛求變又理性淡定。這種性格在蘇炳添身上格外凸顯,無論在生活還是專業上,蘇炳添始終是努力且務實的人,即便短暫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他也可以很快回歸問題的本質,清醒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在情緒裏。也許正因如此,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爲先進技術的受益者。

很多運動員在非賽季的休息日會稍微放鬆自己,蘇炳添並不。他的表哥蔡健發曾經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

爲保證訓練強度,蘇炳添常年晚上十點準時上牀,手機關機。有些人拿了好成績,會在比賽結束當天慶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後,蘇炳添依然在22點準時睡覺。他的髮型十幾年不變,出門就是運動服,身邊的朋友說,蘇炳添天天就知道訓練,和訓練無關的事他就沒興趣。蘇炳添的國中體育老師楊永強回憶,他在學校田徑隊訓練時,就從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他從小就對自己的運動天賦有自信,儘管個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學比賽摸籃板,自己都不輸他們。七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老師楊永強在沙坑邊劃了一道線,看誰能跳到那裏,結果,蘇炳添一跳就越了過去。課後,楊老師把蘇炳添拉到一邊,“有沒有興趣過來田徑隊?”這成爲蘇炳添運動生涯的起點。“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我在田徑場上特別威風。”他在紀錄片《逐夢者蘇炳添》中說。

20__年11月,蘇炳添第一次參加正規百米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他代表古鎮中學以11秒72的成績拿下冠軍,這已經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這個成績吸引了中山市體校,同年12月,15歲的蘇炳添被體校錄取,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兩年後,他毫無懸念地通過選拔,進入省隊。

中國田徑的傳統訓練模式沿襲自前蘇聯,以大負荷量、高強度的“苦練、狠練”爲主,缺乏深刻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支撐。直到20__年劉翔在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獲得冠軍,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學訓練”和“國際交流”才真正被田徑界廣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躋身半決賽的邢衍安的一番話,讓很多教練員和高層管理者深受震動——“在沒同劉翔、孫海平教練一起訓練前,我的技術很差,現在改進了很多。” 20__年以後,中國短跑的訓練理念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在蘇炳添18歲時,訓練還是從難、從嚴的粗放時代。

18歲的人對未來還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訓練才能達到健將水平,成爲專業運動員,只要轉正,每個月就有工資拿了。在高負荷的訓練下,他的成績以0.01秒爲單位,艱難地在秒錶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國錦標賽上10秒28的成績跑入國家隊。

廣東隊著名短跑教練袁國強曾在回憶徒弟成長經歷時說,“我帶了他快十年,可以說,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真正理解短跑

之後的三兩年,有輸也有贏,蘇炳添慢慢在田徑界嶄露頭角。20__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百米賽場上,蘇炳添跑出10秒16,不僅獲得冠軍,還打破周偉13年前創造的全國紀錄。一年後,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又成爲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也正是從這場與博爾特並肩賽道的比賽開始,讓蘇炳添開始留意外國選手的節奏特點,思考自己在技術上的短板。

前30米,蘇炳添有絕對壓制對手的能力,但在30米後,身邊的博爾特一下子就衝了出去。與身高1米95的博爾特一起跑,蘇炳添坦言並沒有太大壓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但如此迅速被超越,還是讓他頭腦空白了一下,“30米後不會跑了”。後來,他反覆觀看比賽錄像,發現自己與博爾特等國外選手在節奏上存在巨大差異:僅僅跑出5米時,自己就擡頭進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國選手仍在埋頭利用身體的蹬伸繼續加速。提前進入途中跑,使蘇炳添比別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後,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對短跑項目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針,加強短跑項目與世界的交流融合。蘇炳添得益於此,20__年到海外訓練營待了很久。他不斷觀察國外的對手,有些明明個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還是那一個,對方後勁足,而自己一聽到槍聲,就一口氣衝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後面體力受影響,只能儘量頂,這樣的節奏“已經特別僵了”,哪怕在狀態特別好的時候,也難以突破10秒10。這一年,還發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蘇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變原有節奏的決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旁邊道次的選手在發令槍響前晃了一下身體,蘇炳添被誤導,搶跑罰下。既是隊友也是國內賽場上老對手的張培萌第二小組出戰,跑出10秒整的成績。如今再回憶搶跑,蘇炳添仍然覺得那件事長久地挫傷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一點點走出害怕搶跑的陰影。而當時沒幾個人注意一個搶跑者的失落,人們都爲張培萌的10秒所振奮,看到了中國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變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蘇炳添,剛開始受聘於中國田徑協會的美國科研型教練蘭迪·亨廷頓給了他信心。亨廷頓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讓蘇炳添站好,然後走到身後,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蘇炳添下意識就邁出了右腳,這與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時,他是右腳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腳。

亨廷頓建議,改變起跑腳,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節奏,既然身體最自然的反應是右腳先出,那麼當槍聲響時,自然的反應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蘇炳添到佛羅里達冬訓,在美國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起跑腳,適應新節奏下的起跑、銜接、途中跑、衝刺,將“一飛沖天”改爲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儘可能將最佳狀態保持在後半程。

就像習慣右手吃飯的人突然換到左手,難處可想而知。爲了把新的節奏刻在腦子中,印到肌肉裏,他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走路時模仿起跑蹬伸的動作,睡覺前在大腦中演練白天訓練的技術,一步、兩步……想得太多,有時候做夢都在跑,早上起來累得不行,因爲“訓練”了一晚上。

教練估計蘇炳添改變十幾年的習慣、適應新節奏需要一至兩年,他用了7個月。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以9秒99一戰成名,成爲歷史上首位跑進10秒以內的黃種人,也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那一晚,極少播報體育新聞的《新聞聯播》用時1分45秒高規格播報這一體育事件。

3個月後,他在北京世錦賽上再次跑出這個成績,成爲首個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人,並和隊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銀牌,創造了亞洲運動員在田徑集體項目上獲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這次改變帶給蘇炳添的不僅是突破瓶頸,還有理念上質的轉變,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這項運動:僅有優秀的起跑,一聽到槍聲就玩命向前衝,無法成爲世界頂尖,只有輔助以科學的技術和節奏,纔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賽場唯一“80後”

亞洲短跑選手有個不成文的“28歲定律”,28歲被認爲是一個無形的頂點,由盛轉衰,蘇炳添的很多師兄弟選擇在這個年齡退役。20__年,28歲的蘇炳添結婚成家,他也遞交了退役申請,人事關係轉到暨南大學。有領導勸他,“很多人退役是爲了趁年輕找工作,工作你已經有了,不如繼續跑。”

蘇炳添自己也覺得還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經不光是身體的競技,更多在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跑不動,而是看想不想跑。後來他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通過科學化的訓練和保障可以讓大齡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

這一年,從暨南大學借調到國家隊的蘇炳添,正式成爲蘭迪·亨廷頓的弟子。亨廷頓團隊中,有世界頂尖的康復師、體能師、醫生、營養師以及生物力學專家,一接手蘇炳添的訓練,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和分析,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例如,幫助他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

日常訓練中,亨廷頓會根據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確定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等一系列訓練的負荷量度,避免運動員發生損傷和過度訓練。科研儀器設備也幫了大忙,亨廷頓給手下的運動員做3D模型,將他們的跑動姿勢輸入電腦,對比最科學的模型跑動姿勢,來發現他們每個跑動瞬間不科學的地方,甚至還對運動員的睡眠進行監控。

蘇炳添感慨,這與傳統訓練拼命練、不斷加大強度有本質區別,他發現自己練得更少,卻跑得更快。20__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七天之後,在鑽石聯賽巴黎站,蘇炳添再次複製了這個成績。

亨廷頓曾說:“我只是2%的教練,科技纔是那個98%的教練。”科技這個教練,支撐着“高齡運動員”蘇炳添收穫了技術參數和身體素質的不斷進步,疫情造成的比賽中斷,也意外幫助他康復了20__年復發的腰傷。東京奧運前夕,亨廷頓和蘇炳添都滿懷信心,他們制定的目標是進入前八,併爲中國打開9秒90。

後來的故事,每個人都已經知道。蘇炳添認爲自己的突破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再只“看見”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見”百米;另外,就是讓更多人接受,技術是一個運動員天賦之外,最鋒利的武器。

榜樣的帶動力是立竿見影的。奧運結束後一個月,西安全運會賽場,蘇炳添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短跑運動員身上,都出現新技術的影子,從賽前準備這一項就能看出來。大家的熱身有很多步驟,跳躍、拉伸、核心、泡沫軸放鬆……一套做下來像個完整的小練習,把全身小肌肉羣都充分活動開,這明顯是國際化的熱身理念,以前蘇炳添總在國際賽場看見,國內比賽,選手通常是傳統的踢腿拉伸,做兩次高擡腿,跑個加速跑,然後就準備比賽了。

“新技術早就有,只是推廣下去有難度,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回想自己剛開始去國外訓練,境界還不夠,外國教練教的很多動作,他也不理解,“覺得很奇怪,這麼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經過之後多年的實踐,才發現當初他們所說都是對的。

20__年的國內賽場,“00後”已經成爲主力,八十幾人的參賽名單,蘇炳添是唯一的“80後”。他開始計劃人生的下一階段,不是遵循退役後留在一線當教練的傳統軌跡,而是回到大學,在基層培育更廣闊的土壤。

他對自己經歷中最寶貴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作爲創造過“奇蹟”的運動員,最光輝的時刻足以讓人們忘記他曾有過的失落和失敗,或者認爲那些應該只是“小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一個運動員如何從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來,以及在漫長的時間裏,如何和傷病共處,如何面對贏與輸。他覺得這些纔是真正值得他去傳授的經驗。中國體育由“過來人”帶新人的時代正在過去,以後的頂尖運動員自有他們的專業教練和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掙扎與成長,然後把那一切教給年輕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3

蘇炳添其實一直是個乖寶寶。蘇媽媽回憶,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很乖,性格很溫和,很少和別的孩子發生什麼糾葛。國中進入學校田徑隊,蘇炳添並不像別的體育生那樣張揚,一直都顯得安靜低調。楊永強教練回憶,蘇炳添在學校田徑隊的時候,從來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而且非常自律。即便剛剛入隊,還沒有成爲正式隊員,蘇炳添也從來沒有把參加訓練當做可有可無的隨便試試,對教練佈置的任務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

這種自律的態度一直伴隨着蘇炳添成長。表哥蔡健發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省隊教練也大讚蘇炳添的自律能力,在省隊、國家隊都是統一的飲食,有嚴格規定,但放假回家,很多運動員都會放鬆對自己的約束,而蘇炳添回家之後也是嚴格按照飲食要求,滴酒不沾。

除了很自律,蘇炳添即便拿到全國冠軍也沒有絲毫的驕傲自滿。有機會回家,會一如既往地看望家人、啓蒙教練。沒有時間回家,也時常會通過微信、電話和大家聯繫,彙報一些訓練、比賽的情況。

現在,蘇炳添不僅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爲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爲訓練缺課,都會及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爲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爲了互相推進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4

時至今日,五十五歲的劉伯明已經兩度肩負着全國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戰,而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的他爲國家在航天領域立下了汗馬功勞。

哪怕是劉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經那個一度輟學去打工的劉伯明如今竟成爲了中國人民的驕傲,甚至得到了被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發證書的殊榮。

短短十幾年的改變,竟然變化如此之大,那麼當年的劉伯明到底經歷了什麼呢?又因爲什麼事情讓他進入了航天事業呢?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氣的青年從教室自信滿滿地走了出來,而後被通知已經通過招飛體檢的青年又參加了文化課的考試,最終這位青年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從家鄉齊齊哈爾來到了長春空軍飛行學院。

這位青年就是劉伯明,劉伯明面對前來送行的老師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爲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過飛行員的考試。

劉伯明的高中老師張福林這次也親自趕過來送劉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歡劉伯明這個聰明努力的學生,這次劉伯明通過錄取後第一時間就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劉伯明在高中時期非常聰明,也非常懂禮貌,幾乎教過他的老師都會喜歡上這個安靜踏實又努力的孩子。

臨走前張福林對劉伯明說道“繼續努力,按照你高中時期的精氣神來繼續堅持,以後一定沒問題,如果感覺自己有進步就給我寫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師帶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離別的幽默之下,在場的人都開懷大笑,而劉伯明也在這樣的歡聲笑語之中堅定地踏入了學校,以後的每年只要劉伯明獲得了好成績都會給老師張福林寫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長,有時候會跟我說訓練上的事情,感覺每次都很累,但是隻要提到這個他都會接一句說老師,我能吃這個苦,請老師放心這種話”

作爲高中班主任的張福林其實非常看好自己這個看了三年的學生。

每次張福林收到劉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總是第一時間來讀信,信中的劉伯明會把近期發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對學業的困擾都告訴他的老師,張福林每次讀完信都會既心疼又希望劉伯明能夠堅持下來。

因爲作爲劉伯明的老師,他非常清楚這對於劉伯明來說是一次改變人生的機會。

所以每次給劉伯明的回信中張福林都會想辦法開解他,跟他說一些最近發生的事情和家鄉的變化,包括每次都會鼓勵劉伯明。

在張福林的心裏,他是相信劉伯明的,因爲高中時期的劉伯明一直都是一個能吃苦又踏實的好學生,所以他希望劉伯明能把握這次機會。

兩人的信件來往持續了整整四年,這份簡單卻又濃厚的師生之情陪伴了劉伯明整個大學生涯,對他來說這是一種精神寄託,更是家人師友親切地期盼,所以劉伯明非常重視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學業。

劉伯明在學校每天早上都要進行一萬米的晨練,剛開始的他很難跑下來,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堅持下去,後來慢慢適應之後的劉伯明每天早上不跑還感覺不習慣。

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曾經在北京親眼見到了兒子真實的訓練是怎樣的,“坐在一個高空上面,那個椅子會來回旋轉,然後下來還要辨別方向,甚至要一整天頭朝下睡在一張斜的牀上”。

劉父每次提起兒子的訓練都是一臉的無奈和心疼。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5

北京,中國航空工業科技委院內,一條500米的路,顧誦芬從60多歲走到了90多歲。

現在的顧老雖已92高齡,但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仍然堅持從家中步行至辦公室。

500米,40分鐘,顧誦芬始終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記得,從前的自己經過這條路時,“走路都帶風”。

1956年,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作爲首批覈心成員,開啓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1964年,中國開始自行設計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顧誦芬先作爲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該試驗方法也成爲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飛試機跑道的一端,殲-8英姿勃發地停在那裏,等待着起飛的命令。上午9點半,試飛員尹玉煥駕駛殲-8飛機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桿爬升,直衝藍天,飛至3000米上空,做平穩歡快地盤旋,動作矯健而輕盈。“飛行正常”,塔臺的話筒裏傳來尹玉煥的報告。飛機在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平穩地降落在機場上,殲-8首飛成功了!正式宣告終結了中國不能研製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歷史。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20__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此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爲91歲的顧誦芬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顧誦芬談到這至高榮譽時這樣說。

得知顧誦芬先生獲此榮譽後,許多新一代的航空人對顧誦芬講出深情祝願。“顧總是瀋陽所的第二任總設計師,爲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開創性貢獻。”瀋陽所總設計師孫智孝說。“顧院士是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在他的帶領下,瀋陽所一代代航空人不負衆望,注重創新,信念無比堅定,力量無比強勁。”瀋陽所副所長左林玄說。“從老一輩的設計師身上,我看到了勤奮、鑽研、嚴謹、忍辱負重、勇於擔當的品質,由於行業的特殊性,他舍小家,爲大家,遠離名利,爲了國家和民族做出個人最大的犧牲。”瀋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說。

顧誦芬的辦公室在二樓東側。一套木桌椅、兩個舊沙發是這件屋子僅有的活動空間,剩下全被各式書籍和資料填滿。在這片“書的海洋”裏,顧誦芬仍然能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記起每一本書的內容,其中不乏有他主編的叢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