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8W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

神舟十二號飛天了,它不是一次簡單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精選19篇)

“飛躍”,而是承載了無數研究者晝夜不分的努力、凝聚了無數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期盼!

水滴匯聚在一起成爲河流,星星匯聚在一起成爲銀河,個人夢匯聚在一起成爲國家夢。

何爲夢想?敢夢敢想是目標實現的奠基石。因爲有夢想,所以有激情;因爲有激情,所以有動力;因爲有動力,所以有堅持;因爲有堅持,所以有成功。

湯洪波用11年的奮鬥實現了“飛天夢”,他把自己爲數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熱愛的事業中,這既是挑戰也是堅守。

他用11年的時間去賭,賭一個可能沒有結果的未來;他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默默堅守了好多年。

也許在他看來,這既是無法推脫的責任,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湯洪波也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收入全靠家裏的那10多畝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裏幹活,所以他從小就下田地幹活。不僅如此,他還幫家裏人做家務活。國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樂、叛逆的時期,而他並沒有,他早晨起早爲了燒火做飯。父親也經常告訴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這丘田不準回家吃飯,不割滿一擔魚草不準休息”,這不只是父親的言行教導,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領悟的源泉。吃過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這份“稱不上”苦的事業源自於他的追求,源自於他的教養,源自於他的韌性。

湯洪波高三畢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招飛考試”這條路。1995年成功入選飛行員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與稚嫩,或許這就是青春的模樣。年僅19歲的他開始了飛天之路,在這條“重重艱難困苦”的路上他對自己的選擇從未動搖過。在八年艱苦訓練之後,終於不負衆望,圓自己所夢,成爲飛行大隊的領班人。成爲飛行員是湯洪波的“小夢”,當“小夢”紮根的那一刻,他開始了自己的“大夢”之旅,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化需要一個更加艱辛的過程。

一切從零開始,嚴苛的訓練、艱辛的條件、無數個累到癱倒的日日夜夜,這是湯洪波的選擇。數不盡的艱難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沒有一絲抱怨,他只知道堅持下去會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

終於,在20__年他入圍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這就是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堅持吃苦”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從20__到20__,11年的時間他經歷了常人難體會的辛苦。野外訓練,剝脫睡眠訓練等等,更艱難的是在不確定未來之路會如何的同時,他還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是努力,而是必須。就怕因爲一個行爲得不到位就斷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這條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未知的一切。對他而言,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爲是他的熱愛,因爲是他的選擇;因爲這是社會的命脈;因爲這是國家的希望。他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飛行過程中用過的頭盔自始至終都陳列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長,先要向下紮根”,這是湯洪波的信念,

鼓勵着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選擇中堅持不懈,在自己生命裏熠熠生輝。堅持不只是一個話題,更是一種行動,湯洪波的成功,源自於他的堅持和努力,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2

顧誦芬帶領的團隊誕生出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冊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爲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

“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爲國家做了些事情。”顧誦芬淳樸的話語中不無謙虛。對於年輕人,他充滿了期待。“我國航空事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說,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20__年,當鮐背之年的顧誦芬再次回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時候,執意要到中國航空事業開拓者黃志千烈士的塑像前去看一看,顫顫巍巍的他看向黃志千塑像時眼睛裏閃爍着光芒。

在顧誦芬的心裏有國家、有航空、有飛機、有研究所、有團隊、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沒有他自己。他講起來都是設計製造飛機的時候如何的艱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話飛機就飛不起來,可是他自己的功績總是一筆帶過、不願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應該受到照顧,誰的日子過得很苦,他都說的清清楚楚,但是問到他自己受的苦時,卻總是雲淡風輕。

顧誦芬說:“這沒什麼,都是應該做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是這樣的,這是主席的教導。”這些話不是喊口號,不是說空話,這是他內心最真的話。他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共產黨員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他用過去投身航空幾十年的時光告訴我們,航空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3

20__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的建設工作正式開始,吳天一當仁不讓地擔任了鐵道部高原醫學專家組組長、青藏鐵路建設高原病防治首席專家等職務,爲保障鐵路建設者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踏上了新的征途。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健康保障領域遭遇的最大困難有兩項:第一,高寒缺氧的環境對建設人員的生命和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第二,鐵路建設的週期長、人員多,所需的科普和醫療的保障範圍非常廣,而很多施工人員文化程度有限,又來自平原地區,對高原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認知不多。

爲此,年逾六旬的吳天一不顧個人安全,多次親臨施工現場指導健康保障工作。他結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環境氣候、地理等因素,建立健全了衛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指導建起了40多座供氧站和25個高壓氧艙站,提出了“三高三低”的急救措施,有針對性地研發了有關藥物。通過這些工作,他們成功地將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從青藏公路建設時期的10%左右下降到了1%以下。另外,吳天一還將高原病的自我判斷方法寫成科普手冊,撰寫了高原保健手冊、高原疾病預防手冊。他每年抽出一定的時間深入鐵路建設前線,走入職工的宿舍和食堂,將科普手冊交給工人,同時用簡單易懂的口頭語爲工人們普及高原疾病防治知識,告訴他們怎麼識別高原病,怎麼判定高原病,碰到高原病的時候應該怎麼辦,還手把手地演示急救措施。

青藏鐵路的建設歷時5年,期間10餘萬人參與建設,無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建設者們對吳天一充滿感激,稱他爲鐵路建設中的“保護神”。青藏鐵路建設完成後,前國際高山醫學會主席JohnB. West教授受邀來到鐵路沿線,進行了爲期5天的考察訪問。考察訪問結束後,John 教授對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高原醫學發揮的健康保障作用大爲讚許,將之稱爲國際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4

彭士祿家中的寫字檯上擺放着“三件寶”:一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首航的紀念磁盤;二是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三是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時,炊事員送的“墾荒牛”陶瓷塑像。他的夫人說,她最喜歡第三件,因爲“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決定上馬秦山一期核電項目。究竟走哪種技術路線?熔鹽堆和壓水堆兩套方案成爲爭論的焦點。最終,在彭士祿的大力支持下,首臺核電機組選擇了後者,爲以後中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爲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大亞灣核電項目啓動時,彭士祿又任總指揮。回首當時的建設經歷,彭士祿說自己學到了三點:一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很早就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二是驗算了法國核電的主要參數;三是學到了一點管理學,這對今後中國核電項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我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無疑,作爲共產黨員,我將爲之奮鬥終身!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5

6月16日上午,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發佈會上公佈,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

六月的湘潭縣雲湖橋鎮飛欄村,屋舍儼然,山色青翠,一眼望不到頭的農田裏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就是湯洪波的家鄉。

今年46歲的湯洪波,是一位航天員“新人”。出生在湘潭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湯洪波,曾勵志走出農村,奔赴廣闊天地,實現人生理想。通過成功招飛,從航校順利畢業,湯洪波來到新疆成爲一名空軍飛行員。在20__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成爲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在20__年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從飛行員到航天員,湯洪波克服轉型的艱難,用十一年的努力與堅守,等來了“飛天夢”的圓夢時刻。

湯洪波成功入選這次飛行任務的消息傳來時,他的父親和弟弟正頂着烈日在田裏忙活。湯洪波的父母已年過七旬,是村裏出了名的勤快人,全家人以務農爲生。老兩口有兩個兒子,哥哥湯洪波是能“上天攬月”的航天員,弟弟是與父母一起“下地”的農民。目前,全家一起流轉了一百多畝土地種植水稻,還承包了20多畝魚塘。

勤勞質樸的一家人,談及湯洪波,眼裏滿是自豪感。“他每天放學回來,還會幫我們分擔家務。”在母親伍蘭清的眼裏,湯洪波是一個文靜、誠懇、踏實、孝順的孩子。上世紀80年代,以務農爲生的湯洪波家並不富裕,父母白天忙種水稻,晚上還要守夜燒磚。十多歲的湯洪波便利用空閒時間,幫父母分擔農活,到田裏除草、施肥。在飛欄村,全村的人都知道湯海秋家裏的洪波伢子能吃苦。母親伍蘭清說,兒子進入部隊後,雖然回家的機會不多,但是隻要一回家,就會幫着父母幹農活。

但是孝順懂事的湯洪波,偶爾也有自己的“小叛逆”。“他小時候喜歡看小說,經常在外面看到很晚纔回來,但又怕被我們罵。”湯洪波的父親湯海秋笑着說。

父母勤勞、質樸的品質,深深影響着湯洪波。航空與航天,只是一字之差,但完成這個轉變是一個艱苦而又難忘的經歷。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境剝奪睡眠訓練……無論湯洪波遇到什麼樣的挑戰,都努力咬牙堅持了過來。

“他能爲祖國完成航天任務,爲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感到很高興!希望他能夠不負重託,順利完成任務歸來!”對於即將出徵,征戰太空的湯洪波,全家人充滿信心與期待。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6

“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對話發生的時間是1956年。問話者是到蘇聯訪問的時任外交部副部長陳賡,回答者是結束在蘇聯學習化工機械即將畢業回國的彭士祿。

當時,美國和蘇聯原子彈與氫彈已問世,蘇聯也有了核電站,而中國的核技術基礎幾乎爲零。周恩來總理欲選擇一批優秀的留學生轉學核專業,爲中國今後的核發展儲備人才。彭士祿就是被選中的人員之一。

自此次對話之後,彭士祿沒有選擇回國,而是開啓了在莫斯科動力學院爲期兩年的學習。從那時起,彭士祿便與中國核動力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從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到參與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從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電站……儘管擁有“革命先烈彭湃之子、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等諸多響噹噹的頭銜,彭士祿卻說自己從事的工作都是墾荒,且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他更願意稱自己是“一頭核動力領域的拓荒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7

蘇炳添最大的天賦就是堅持,幹一件事,就要幹到底,不達目的決不放棄。

他的付出終歸獲得了回報。在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摘得銅牌,成了第一位闖入9秒關口的黃種人。那一刻,站在他身邊的清一色的黑人選手,蘇炳添爲中國揚眉吐氣了。

3個月後,20__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百米半決賽,蘇炳添與維考特在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三位上的數字皆爲9秒987,因此兩人以並列第八的成績晉級決賽。蘇炳添也成爲了首位殺入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運動員。決賽他以10.06的成績獲得第九名。

中國田徑隊總教練馮樹勇這樣評價蘇炳添:“蘇炳添非常偉大。過去我們一直認爲自己跑不過黑人選手,每到大賽,輸竟然成了‘正常’結果。整整等了幾代人,我們才贏來了蘇炳添的爆發。他的突破有一個特別大的意義,那就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思想和一些神話性的東西,挖掘出了隊員的潛力。”

20__年裏約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約奧運男子4X100米接力預賽,中國隊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績,破亞洲紀錄晉級決賽。8月20日,里約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蘇炳添與湯星強、謝震業、張培萌代表中國隊以37秒90獲第4名。

再快的選手也跑不過時間,20__年,28歲的蘇炳添曾一度向田徑隊遞交過退役報告,打算年內結婚,開啓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給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在當年天津全運會上,蘇炳添輸給了新人謝震業屈居亞軍,蘇炳添回憶,“我覺得上天一直在考驗我,但是沒關係,我有這個耐心。運動員有誰願意服輸呢?”

名師出高徒,20__年,蘇炳添開始正式跟隨美國外交蘭迪-亨廷頓訓練。蘭迪出身於NCAA名校俄勒岡大學,迄今從事跳遠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長達四十年,曾帶出兩位男子跳遠世界巨星班克斯、鮑威爾。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8

20__年“神五”發射前,劉伯明被選入備選梯隊。但在選擇第一梯隊航天員時發生了兩件事,讓劉伯明與“神五”的第一梯隊擦肩而過。

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介紹,1998年,國家爲“神五”發射在幾百名中一線飛行員中分兩批挑選了14名航天員,其中第一批6名中就有劉伯明,並且在隨後的各項訓練中都表現得非常好。

就在劉伯明準備把最好的狀態以保持到最後選擇階段時,一次打籃球,劉伯明竟然把腳扭傷。等剛把傷養好,更大的不幸降臨了,在依安老家,劉伯明不到60歲的母親突發心臟病突去世。

劉伯明沒有被這些意外打倒,反而更加勤奮學習、刻苦訓練。

20__年9月25日,“神七”升空,劉伯明第一次隨飛船進入太空,並與隊友景海鵬配合,幫助翟志剛完成中國航天首次太空漫步。

“神舟十二即將發射了,我們在家裏也很關注。最近一段時間已經聯繫不上二哥,估計又是在封閉性訓練,以前也是如此。”劉伯忠說,家人都很牽掛他,都會默默祝福他。

作爲長兄的劉伯真,也是一直記掛着弟弟劉伯明這次飛行任務。“雖然平時隔段時間我們兄弟兩人就會通電話聊家常,但是自從知道神舟十二即將發射,我怕打擾他訓練,就沒有打電話了。”劉伯真說,明天上午他會準時觀看電視直播,祝福弟弟爲國爭光,平安歸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9

顧誦芬首次參與設計的機型,是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

噴氣飛機的特點是要用兩側進氣,讓出機頭來放雷達。顧誦芬負責氣動佈局設計任務。然而,這對於學習螺旋槳飛機的顧誦芬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當時,顧誦芬最擔心的是兩側進氣道。一旦發動機收油門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一邊進氣,一邊排氣,飛機發動機就沒有推力。如何驗證,顧誦芬和同事費盡了腦筋。

他回憶道:“我們用醫務所的廢針管,把它不鏽鋼的很細的頭焊在銅管上接出來做成一排,然後外面用薄鐵皮做個整流罩。那時候也沒有好的風洞,就到哈爾濱軍事工程院那個一米五口徑的小風洞裏去做,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拿下了這個實驗。”

1958年7月26日,歷時兩年時間的研製,殲教1在瀋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首飛成功的消息沒有公開。周恩來總理知道後託人帶話—

“告訴這架飛機的設計人員,要他們做無名英雄。”

殲8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說,就好比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

爲了查出垂直尾翼氣流分離的地方,顧誦芬決定乘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進行觀察。

顧誦芬的夫人江澤菲曾和他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這並不是出於對飛機安全的不信任,而是不忍承受失去至親的痛苦。然而這一次,顧誦芬要登上的還不是民用大飛機,而是風險更高的戰鬥機!所以他必須瞞着妻子、瞞着家中每一位親人。顧誦芬本人坦言,當時也來不及想這麼多。

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鹿鳴東回憶:“顧總那會兒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卻絲毫不顧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這讓所有在場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動。”

連續經過三次的上天觀察,顧誦芬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通過後期的技術研發和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1979年底,殲8正式定型。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爲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軍方評價,殲8Ⅱ飛機是當時“我國空軍裝備的殲擊機中最高檔的機種,對改善空軍裝備、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成爲當時空海軍的核心裝備。20__年,殲8Ⅱ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爲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爲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在殲10研製過程中,顧誦芬作爲專家組成員參與了轉型評審和研究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等方面的工作。

與之同時,他敏銳地抓住蘇聯解體前的機遇,藉助20世紀60年代與蘇聯航空科技專家建立起的深厚友情,發起並主持了雙方氣動力和飛機設計專家對遠景飛機的設計合作,使我國上百名飛機設計技術骨幹得到了鍛鍊,此次活動形成的研究成果爲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組建起了我國新一代戰機研製的國家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0

顧誦芬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雙院士”,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我很希望跟我們年輕同志交流,現在我們的航空技術,跟國外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很希望年輕人能爲我們國家的航空製造事業做出創新型的貢獻。所以我想說說我們的歷程。

我出生在祖國飽受凌辱的上世紀30年代,“七七事變”發生以後,不到三個星期,我第一次經歷了日本鬼子飛機的轟炸,那時候日本飛機列隊地往西飛,炸彈爆炸不僅是聲音大,而且震動很厲害,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當時嚇得我們不知所措,也沒有防空知識,所以趕緊從屋子裏出來往院子裏跑。幸好我們的鄰居,他剛從德國回來,他在德國經過了防空訓練,他就立刻喊“別往外跑,趕緊在屋裏,躲在桌子底下”。所以經歷了這一場以後,在我幼小的心靈裏邊就埋下了,沒有防空力量將來受盡人家欺負,所以暗暗地下決心我將來要搞飛機。

一個堂叔叔,爲了祝賀我十歲生日,送了一架橡筋動力的杆身航空模型小飛機,但是這個飛機不是很結實,飛幾次就壞了,我父親看我這麼喜歡飛機,他帶着我到上海,那時候解放前的上海,一家航模商店。那個商店是香港人開的,所以那個航空模型跟它的材料都是進口的,當時那個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動力的航模,就從櫃檯上起飛,撞到天花板下來還能繼續飛,我看了非常熱愛。我父親看到我這樣的情況,就咬咬牙給我買了一架,那時候好多塊錢,回家以後我們的親戚都議論,說我父親對我太慣了。

這個飛機拿回來以後,天好的時候,就在外面飛,下雨就在屋子裏飛。當然飛飛撞撞的,飛機就壞了,壞了就自己修。但是有一些問題不好解決,它的機身結構是用輕木條粘起來的,那輕木當時我們國家是沒有的,都是進口,那怎麼辦,我就只能用火柴桿來替代粘起來。膠水那時候也沒去買,但是知道是用膠片在丙酮裏邊化開以後,凝固了就可以當膠水用,而且乾得很快,這樣我就用這東西補飛機。飛機的蒙皮又要薄,而且很結實、韌,那麼這紙我們家有,因爲我父親那時候看古書,有的重要的他要用這種紙描下來,所以這樣粘下來,我慢慢就能自己修理那個航空模型。再加上我父親給了我一套不全的《國小生文庫》,那裏有一本,那是三十年代專門講航模的書,我看了很感興趣,反覆地讀,所以這樣我對航模慢慢就鑽進去了。每年的寒暑假,我的時間大部分消磨在做航模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1

首位以將軍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20__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這個湖北棗陽鄉村走出的農家子弟成爲共和國將軍。費俊龍、聶海勝晉升少將儀式

兩年後,20__年4月,聶海勝入選神十飛行乘組。在擔任指令長的同時,還承擔手控交會對接的操作任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這兩項艱鉅任務首次由同一人承擔。執行任務前,聶海勝的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__次。

20__年6月11日下午,3位航天員踏上了飛天之路。從火箭起飛到太空遨遊,從進駐天宮到太空授課,從交會對接到安全着陸,各項工作按計劃順利進行。經15天太空飛行,在圓滿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後,聶海勝和戰友們安全回到了祖國懷抱。聶海勝曾在一次講座中回憶起飛船返回的情景,“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速度極快,和空氣劇烈摩擦,變成一個火球,透過舷窗往只見熊熊大火,自己彷彿孫悟空在煉丹爐裏。”20__年6月26日,歷經15天太空飛行、圓滿完成任務的3位航天員張曉光、聶海勝、王亞平(從左至右)自主出艙後向人們致意

與聶海勝一起執行“神十”任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曾評價說:“聶師兄在我眼裏穩重、踏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人。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嚴格,他要求我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會做到。給我的感覺,聶師兄就是我們乘組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裏就很踏實。”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2

1950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研究我國航空工業建設問題時提出,國家準備5年內拿出60億斤小米用來支援發展航空工業。60億斤小米,按當時的物價算大約是5.35億元人民幣。對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說,這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沒有制空權的國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窮二白,中國航空工業還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煙中艱難起步了。

1951年,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顧誦芬來到北京,加入剛剛組建的航空工業系統中。1956年,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繼續北上。在瀋陽,他作爲首批覈心成員,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啓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新徵程。

對年輕的顧誦芬來說,離家北上建設航空工業,不僅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在踐行他從小的理想。多少年過去,“七七事變”爆發後頻繁出現的飛機轟炸聲,總是在他的耳邊迴盪。“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顧誦芬堅定地說。從此,他在大學聯考志願上填報3所大學的航空系,是因爲這份初心;大學畢業後,投身航空工業一線,也是因爲這份初心。

到瀋陽後,顧誦芬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架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殲教-1。在這之前,中國航空曾迎來一批蘇聯“老師”。可他們的“課程”裏,只有如何製造飛機,並不教我國如何設計飛機。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命脈在人家手裏,這怎麼能行?但自行設計,就意味着一切從零開始。

按照時任瀋陽飛機設計室主任徐舜壽的方案,他們要設計的噴氣式飛機需要從兩側進氣,而不是用機頭進氣。這在國內根本沒有先例。準確說,那時我國在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爲氣動組組長,顧誦芬在大學時就沒接觸過噴氣式飛機。因此,在聽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國外文獻後,他立刻動身來到北京。爲了不影響學生白天使用資料,他借了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整整跑了一個星期,自行車前叉在土路上都顛裂了。就這樣,靠着硬“啃”國外資料,顧誦芬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佈局設計。

殲教-1首飛成功後,幾乎是無縫銜接,顧誦芬又通過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隨即又在國內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採用,爲後續殲擊機設計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但在1978年之前,顧誦芬的名字並不爲人所知。雖然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瀋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但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首飛成功的消息並沒有公開。周恩來總理知道後還託人帶話,“告訴這架飛機的設計人員,要他們做無名英雄”。

顧誦芬和他的同事們從不畏懼做無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是他們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他卻總是說:“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3

20__年12月,劉伯明入選神舟十二號任務飛行乘組。這次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這次任務出艙時間大幅增加,任務更加複雜、艱難,挑戰和考驗也不會缺席。我們會完成好每一次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必將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劉伯明說。

信心和底氣,來源於刻苦的訓練。

在加壓後的訓練服裏,每一次“舉手投足”都非常吃力;身着水下訓練服模擬失重訓練時,每次都要訓練幾個小時……

“每次訓練完,吃飯連拿筷子都感到困難,困得吃不下飯,只想睡覺。”劉伯明說,但訓練之後,還不能放鬆,要一遍一遍在腦子裏過“電影”地熟悉程序。

面對考驗,劉伯明總會想起讀書時通往學校的那9公里無數次“摔倒又爬起來”的求學路。

“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千千萬萬的航天人鋪就了飛天之路,是祖國和人民把我們送上了太空。”劉伯明說,“我期待億萬國人隨我們一起體驗,我心飛翔!”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

此刻,在被譽爲人類探索宇宙“前哨站”的空間站中,劉伯明或許正遙望着更深邃的太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4

6月23日,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內的訓練視頻顯示,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在節點艙內,進行艙外航天服首套安裝與測試、服裝尺寸調節等工作,聶海勝在艙內使用訓練仿真軟件,與操作檯配合,進行第一次出艙前活動機械臂操控科目訓練。

7月4日,中國空間站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着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成功出艙,完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任務。

時隔13年,中國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國足跡”。

然而,劉伯明在那一次時曾遇到險情,當時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20__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9月27日,神舟七號出艙任務正準備執行。然而,就在出艙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第一次拉門,翟志剛和劉伯明使出全力,艙門卻紋絲未動。第二次拉門,艙門拉出了手掌寬的縫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時,兩人的體力已經透支到極限。如果艙門打不開,神七的核心任務,出艙行走就無法達成。

休息片刻後,劉伯明把一根撬棍遞給翟志剛,兩人利用槓桿原理艱難地撬開了艙門。就在兩人準備出艙時,軌道艙中竟突然響起了火災報警聲。太空中一旦產生火花,軌道艙很可能發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艙活動即將展開,無數中國人都在翹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報,還是繼續出艙,航天員們面臨艱難抉擇。

劉伯明在採訪中曾表示:“‘神七’這次任務是什麼,就是出艙。只要我們出艙了,這次任務就順利完成了,至於我們回不回得去,其實個人的生死,跟國家民族大義相比,輕如鴻毛。”按照出艙程序,翟志剛出艙後,首先要取回艙外一塊固體材料的試驗模塊,然後再展示國旗。那天,三名航天員臨時決定改變出艙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紅旗。

“我們執行任務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出艙,那麼最具代表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證明我們來到了太空。”劉伯明說,“展示五星紅旗,就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5

廖俊波,男,漢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參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畢業後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幹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在政和縣工作的幾年,始終牽掛羣衆,惦記着羣衆的冷暖安危,他把羣衆當親人,用心用情爲羣衆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羣衆的“幸福指數”。廖俊波經歷的崗位,都是“背石頭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但他始終把工作當事業幹,樂在其中。離開政和時,全縣財政總收入翻了兩倍多,連續3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實現了貧困縣脫胎換骨的蛻變。

面對經濟發展長期全省倒數第一的政和縣,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當太平官,把擔當放在首位,率領全縣黨員幹部擼起袖子加油幹,用勤奮、實幹、嚴謹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畫卷,成爲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

20__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20__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廖俊波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11月9日,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獎項。

廖俊波把“肝膽幹事、乾淨做人”作爲座右銘。只要“朋友關係”、不要“利益關係”,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則。他到武夷新區任職後公開表態:“誰要是打着我的旗號搞工程,你們要馬上拒絕,我沒有這樣的親戚!”生活中,他始終廉潔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態,卻從不給自己開小竈。他十分注重家風家教,愛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學第一線。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樓裏,家中裝修簡樸、陳設簡單。同事朋友們都說,他渾身陽光、清澈透亮,滿滿的都是正能量。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6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爲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研製中,顧誦芬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爲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說,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對於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貼於後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對症下藥,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後機身流場。

這對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說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因爲姐夫黃志千就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試飛員鹿鳴東得知實情,感動地對顧誦芬說:“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說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們就不要考慮我,怎麼飛我都幹。”顧誦芬決心已下,瞞着愛人,登上了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

爲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情況,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是一種冒險。憑着他們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他和鹿鳴東也就此成爲了無比親密的戰友。

顧誦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鳴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製任務,結束了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1985年,殲8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7

TVB 脫貧紀錄片《無窮之路》大獲成功,陳貝兒居功至偉。陳貝兒的成功離不開“真誠”二字。

她的真誠自始至終貫穿着《無窮之路》的拍攝前前後後。在拍攝之前半年,陳貝兒自掏腰包,請了老師幫自己惡補普通話。期間還加強鍛鍊身體,爲應對日後的拍攝儲備體能。爲了更瞭解採訪對象,特意花時間看完了23集電視劇《山海情》,爲的是爲日後採訪《山海情》的原型謝興昌作資料上的收集。

陳貝兒說:“人與人之間貴在真誠,我沒把採訪當成一件工作,而是打心底裏想知道他們的想法。”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8

三度飛天,榮譽等身。景海鵬收穫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個從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長爲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幹幾年、多飛幾次。”

如今,航天員中有7人已是年過半百的將軍,每次訓練他們仍然帶頭參加,高難科目搶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備戰“神九”任務的那年春節,劉洋在模擬器訓練館遇到了正練得熱火朝天的聶海勝,他笑着說:“年紀大了,只有多花點時間才能不落後你們年輕人啊!”

面對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他們說得最多的是“榮譽屬於祖國,屬於全國人民,屬於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們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20年來,航天員們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進社會,用上千場報告、數百次公益活動,宣傳航天精神,播撒科學種子,詮釋了肩負的社會責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完美的太空一課讓“教師”成了航天員王亞平的第二職業;這些年,她到過全國近百所學校,與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課,點燃了無數中國小生心中的航天夢想。一個孩子在給她的來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夢想也是當一名航天員,請放心把接力棒交給我吧!”王亞平覺得,這是除了作爲航天員飛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記憶。

計利只計國家利,留名只留集體名。“歸零,歸零,還是歸零……”發射前的讀秒倒計時沒有“零”,但每次任務結束後,航天員們的心裏都會補上這個“零”。“歸零”讓他們一次次放下個人的成績、經歷、得失,輕裝上陣,始終以從零開始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挑戰。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湯洪波事蹟 篇19

在過去,田徑項目一直都是我們的短板,由於這是一項直接比拼人體素質的運動類型,因而幾十年來,國內體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夠在田徑賽場上有所突破,從當初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之後,也順勢打開了中國體育的一項新的大門,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項目裏,蘇炳添的出現,也令中國田徑再次看到能獲得奧運獎牌的機會

是的。我爲奧運喝彩,源於我們對更高,更快,更強的無限崇拜。也許正是因爲它,人類才能不斷超越極限挑戰自我。也許正式因爲它,纔有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無論是否成功,無論是否失敗,他們都是英雄!奧運會不僅僅屬於那些成功者,也同樣屬於那些令人嘆息的失敗者,金牌並不令人感動,真正讓人感動的一定是那爲跋涉奧運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因爲所有參賽選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使得奧運會多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喝彩!

是啊,因爲我們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無法洅奧運場上競爭,但是,我們也從成功者和失敗者身上汲取了許多養分。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我爲奧運喝彩,源於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奧運五環下,洅奧運聖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連心,手拉手,在這17天裏,他們忘記了戰爭,忘記了金錢忘記了利益。他們只銘記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賽場上,在奧運聖火的照耀下,他們同樣點燃自己的鞥想,也許,這纔是人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