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讀書筆記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7.39K
本文目錄張愛玲讀書筆記張愛玲《傾城之戀》讀書筆記關於《張愛玲》讀書筆記《張愛玲傳》讀書筆記

張愛玲的《半生緣》講述了芸芸衆生之中一個普通的但又曲折的愛情故事。其中穿插了複雜的心理世界的描述及家庭之中的瑣碎故事。

張愛玲讀書筆記4篇大綱

同情的是曼楨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鈞的懦弱以及對曼楨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鴻才的自私他們不顧親情毀了曼楨一生的幸福沒想到,親姐姐會如此荒唐,可笑。曼楨和世鈞之所以會錯過這段美好姻緣,不僅僅是幾個主人公的原因,更是那個時代的過錯。。曼楨和世鈞走到一起過着甜甜蜜蜜的生活,是每個人的願望。當然果真是這樣的結局就不是張愛玲的寫作風格了。這麼單調的劇情也就不會引起觀衆高度的評價.往往人們對不好的結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會忘記美好的結局

曼幀的悲劇也在於自己的懦弱。她恨祝鴻才,曾經咬牙切齒的說決不會嫁給他,結果自己仍然忍氣吞聲的嫁給了他。她的反抗僅限於嘴上,說實話,實在讓人瞧不起。悲劇是自己直接造成的。曼路用傷害自己的妹妹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雖然是爲了家人才會走上這條路,雖然會抱怨自己的命不好,雖然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家有怨氣但也不會去傷害自己最親最愛的人.想改變現狀改變命運就要選擇一個真確的方法而不是用這種手段去改變自己.對於祝鴻才他更不該不顧別人的意願而滿足自己感情是雙方面的一廂情願即使得到了也不會幸福,得到軀殼得不到心有何意義兩情相悅那纔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去傷害別人的話那人和動物有何差別

世鈞和曼楨這段姻緣的錯別隻能怨老天對命運的捉弄只能對這個時代表示遺憾.而我感到幸運的是我生活在現代我也只能用現代人的想法來剖析那個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話或許我會感到無奈感到悲哀.

現今社會是敢愛敢恨的世界戀人之間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張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許多真情在但我想一個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還要想到責任心.責任感也能體現人生價值.

雖然那個時代已經遠去,但那個時代所帶給人們的傷害永遠保留了下來!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書筆記張愛玲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是夜,窗外小雨淅瀝,十分安靜。一向熱鬧甚至有些浮躁的心頓時沉寂了下來,外在的紛擾一下被排空了。也許都是如此,人潮擁擠,我們忙着看熱鬧;形單影隻,纔開始寫心情。只有在空曠寂靜之時,我們纔會去真正地傾聽自己的呼吸、心跳,纔會認真地去梳理雜亂的萬千心緒。

找出《傾城之戀》,再讀。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個清冷的女子,用一雙冷寂眼神看世間所有繁華熱鬧,寫感情總是毫不留情地剝去種種溫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沒有任何修飾。讓人看了頓生悲涼。《白玫瑰與紅玫瑰》中那段最爲經典的話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就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短短几十,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質。這個女子就是這樣,將殘忍的真話隱在自己淡淡的哀愁裏不經意地說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悲哀卻又拿她毫無辦法。《心經》裏父女之間的畸戀,《金鎖記》中無愛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瘋狂的報復,一切讓人感覺的都是冰冷的,人與人之間最爲溫暖的感情,也只不過是一種利益的表達,這種種,只是人的一種絕望的掙扎。

而《傾城之戀》應該是張愛玲冰冷的筆下,唯一溫暖而瑣碎的愛情。可是這段情感的圓滿又非常不幸地以一個大悲慘爲前題爲背景。那便是一個城市在戰爭中的陷落。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釐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運手裏,故事裏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運手中牽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們能做的只是相愛,剩下的事,交給命運,而這一次,命運通過一場戰爭成全了他們。

柳原看着白流蘇道:“這堵牆,不知爲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那時候再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看到範柳原在電話裏對白流蘇說“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不可抑制得哭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卻有別於時下的愛情故事,它沒有那麼強烈的肉慾,沒有那麼多的甜言蜜語,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帶着淡淡哀傷的壓抑的與時代與命運相系的感情。

小說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終,一對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實的愛情。

也是,這也是張愛玲內心所期許所向往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的。”也許愛情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做平凡的夫妻。“願使歲月靜好 現世安穩”,正如她也曾經這樣許願。但終成空,只是鏡花水月。

她那樣清高孤傲的女子,寫盡人間風月把世情看得玲瓏剔透,也逃不過情的劫難。有一種人本質上冷而清冽,如張愛玲。不輕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華,燒得炙熱璀燦,愛得千迴百轉。爲了胡蘭成,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爲了他,她原諒了他跟另一個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費卻仍然是她給的。於胡蘭成的種種自私、劣跡,種種遭常人譴責處,而張愛玲僅僅一句說話:“因爲懂得,所以慈悲。”就將所有言語化爲菸灰。爲了愛情,她這樣一個孤高的女子,也變得卑微,將自己低到塵埃裏,只求一段平凡的愛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終只換回滿心神傷和黯然憔悴。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但這個曾經懂她的人,終讓這朵開在塵埃裏的花萎謝了。

關於《張愛玲》讀書筆記張愛玲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範文一

平時不怎麼關注文學作品的我因爲老師留作業的原因讀了一些張愛玲的作品,起初對張愛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影視作品和戲劇作品,當拿到張愛玲作品集開始閱讀時,每每覺得她的作品卻有獨特之處,這麼一個身世離奇的女人寫的作品讀起來完全能夠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經歷。

據我瞭解張愛玲在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的小說震動文壇,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紅的女作家,在中國文學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五十年代,張愛玲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創作,包括《傾城之戀》、《金銷記》、《赤地之戀》、《半生緣》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爲故事場景,在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鋪張曠男怨女,演義着墮落及繁華。她的文章,猶如會上癮的毒品,不去碰它,甚麼事都沒有,一碰就欲罷不能。

張愛玲的小說吸引人,她的感情生活也是大家注目的焦點,最令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傳奇,雖然短暫,卻也轟轟烈烈。晚年,張愛玲獨居洛杉磯,她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祕感。

張愛玲的文章中,之前幾乎沒看過,這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傾城之戀》,尤其是它的結尾。不僅僅是一個較美好的結局,四嫂離婚,想學流蘇嫁給一個更好的人。這樣的念頭,不禁使人發笑。

傾城之戀雖然也是有人的猜忌,也依然毫不留情的顯露在筆下,但一場戰爭,炸燬了幾座城市、多少人的命,卻彷佛也炸燬了每個人的面具,還有那些僞裝,俗話說:「患難見真情」。我想,應該就是指向這樣的情況吧!似乎突然意識到,愛的人可能會再下一秒就消失不見,而放下那些無味的計算、猜疑,讓他們最後在一起。

其實不只他們怕受傷害,每個人都是,經不起一再的失望,所以爲了保護自己,而在別人面前築起一到厚厚高高的牆;爲了不讓自己吃虧,而斤斤計較的處處盤算。但在同時,是否也會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像是真誠的情感,那些最早、最原始的心。把自己弄得像一隻虛僞的刺蝟,這樣真的好嗎?我不禁這樣問自己。

我認爲,令她的小說能夠讓大衆喜愛的原因,除了典雅的詞句,最重要的,還是她本人曾經親身體驗過再加上世事的千錘百煉後,所寫下的事,融入了許多感情,才得以傳於後世。

範文二

20世紀的前幾十年,中國文壇受益於國家動盪的激勵,思想自由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效,產生了一大批愛國憂民的人文、科學和藝術大家,就文學而言,魯迅以其思想解剖的嫺熟,藝術表達的活躍和簡約,近乎於漫畫表達的突擊力而受到文學史的尊崇。與魯迅的戰鬥性和火藥味截然不同的是上海灘的一位女作家,以上海灘的瑣屑生活寫作而備受當時和後代讀者驚愛的張愛玲。

只是大陸讀者略微有些不幸,因爲政治氣候的變異,幾十年功夫裏,幾代讀者都沒有讀到張的作品,直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文藝氣候的好轉,這位被塵封了很多年的女作家和作品迅速飄紅大陸,帶給很多人閱讀趣味。

其實“張熱”是久遠的事情,當年傅雷先生就十分鐘愛張愛玲的作品,還以長篇累牘的熱情詮釋張愛玲的藝術特色,好在大陸文藝和政治氣候是暫時掩蓋了作品,並沒有改變作品自身的魅力和歷史公正。

《重訪邊城》是愛玲一些筆記整理而成的集子,裏面談到的艾默生的生平和著作,評論十分讓人喜愛:“他的書像珊瑚一樣,在海底緩慢形成,他自己的進展也非常遲緩,經過許多年的暗中摸索。”從這句話來看,愛玲對艾默生五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性寫作的驚人毅力是十分敬仰的。

梭羅和艾默生關係密切的,霍桑也生在康考特,這個地方真特殊,出了三個世界知名的作家,霍桑寫了一部《紅》,裏面講述了一個女人因爲愛情和勇敢被世俗摧殘的故事,其中人性的剝離,令人嘆惋。

愛玲對梭羅的評價很高,她說:……他雖然天資甚高,而且終日手不釋卷,可是在這著名學府中他並不見得如何出人頭地,也許那時因爲他只是潛心鑽研自己心愛的讀物,對校中課程和分數成績卻漠不關心的緣故。愛玲寫的是梭羅在學校讀書的狀況,看來梭羅有偏科和獨自探索的習慣吧。好在是美國,要是在大學聯考盛行的中國,大概也該去街頭修皮鞋了。

《重訪邊城》裏面還收藏了很多序跋之類的小文章,也有一些長篇累牘的讀書筆記,但梭羅,艾默生和霍桑都是我喜愛的美國作家,就在我的筆記裏略微寫了幾句。

《張愛玲傳》讀書筆記張愛玲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現如今,是一個缺乏文學大師的時代,精神的匱乏需要文學的土壤滋潤,不知不覺中讓人想念那個大師輩出的動亂年代。儘管那個年代的人已經遠去,卻不影響人們對他們的嚮往和追求,一時間,便氤氳出《張愛玲傳》、《林徽因傳》、《陸小曼傳》等一大批傳記。《醉花陰——張愛玲傳》,便是一部描寫張愛玲這位在大上海掀起驚濤駭浪的奇女子的作品。

想必,《醉花陰——張愛玲傳》的作者肖辰是極愛張愛玲的。作者不似以往出版的描寫張愛玲的傳記那般,用簡潔的《張愛玲傳》爲題,而是運用李清照和張愛玲的一生相似的交叉點這一特點,用李清照著名的《醉花陰》做了這本傳記的書名,再配以淡紅色的書面和張愛玲身着旗袍眺望遠方的老照片,顯示出這本書的主人翁孤寂清傲的性格和豔驚四座的才情。看題目的與衆不同,便能想起了張愛玲的與衆不同,這是這本書的亮點,讓喜愛張愛玲的讀者有了觸摸它,翻開它的衝動。

但是,一本傳記,最重要的是讓讀者清晰、全面瞭解一個人一生的歷程,對其身世、思想、生活、成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筆者或描述,或議論,或引用,或抒情,皆是輔助讀者認識下去的方式。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然《醉花陰》這一本書,從題目到前言再到內容,總有抒情甚至是接近於矯情的文——雖然文寫得極爲美麗動人——書中的每一章每一節,從起領文直至總結,大段大段的情感抒發俯拾即是,且不說符不符合張愛玲彼時的心情,有的描寫甚至能讓讀者一眼看穿其中的牽強:書中那是作者心目中的張愛玲,她臆想中的張愛玲。作者認爲,那個在昏暗的家庭背景下出生和成長的女子,看着離去的母親和頹廢的父親,她會“想着樹上那隻小麻雀,它的童年快樂嗎?”陷入戀愛時,看着胡蘭成離開時,她會“輕輕捲起書頁,默想李清照的《醉花陰》”——這樣的張愛玲是作者想象中的張愛玲,在事實之前蒙上歷史的輕紗,模糊化中的張愛玲!

這樣主觀意念濃厚的描寫,從前言開始的抒情式敘述中便可發現。也正是從一開始就出現的抒情式描寫,決定了這本書薄弱的邏輯思維和描寫的選擇性。

閱讀《醉花陰》,便可發現作者對於張愛玲童年的描寫集中在了她不幸的家庭生活:父母離異,後母不惜等,卻忽視了張愛玲童年鮮明的另一面:張愛玲的文學天賦在其童年時候便已經顯示出來。七歲左右,寫了一篇沒有題目的家庭倫理悲劇,講述一個家庭裏面姑嫂相鬥相殺的故事;十四歲時,寫出了《摩登紅樓夢》,把紅樓夢中的人物搬到當時的舊上海,驚豔一時。張愛玲幼時對家中藏書的閱讀,特別是對《紅樓夢》的通讀,以及學生時期文的練習,奠定她的文學基礎——這對張愛玲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惜在《醉花陰》中,作者着墨不多,有的更是未曾提及。不得不說,這本傳記在給予讀者瞭解張愛玲的信息上有所缺失,這甚爲可惜。

再者,作者在書中對張愛玲的把握不夠全面,沒能描繪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張愛玲。在《天才夢》裏,張愛玲是這樣描述的:“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那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裏,我等於一個廢物……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她在文學領域是一個天才,但生活能力卻單純愚笨,拙於交際,就連拜訪周瘦鵑以求刊登《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時,也僅限於簡短應酬類的答話,沉穩若大家,但話說多了,便是詞不達意,有些氣短。即便是盛名之下,張愛玲參加的活動再多也是言之甚少,但往往不卑不亢,一語中的。作者似乎忘記了這個拙於言辭卻一千金的張愛玲,對於讀書歸來,重回上海,打響名聲第一槍的這一拜訪周瘦鵑的情節也僅是匆匆帶過,只着力於大膽熱衷 “奇裝異服”的張愛玲,爲愛情不顧一切的張愛玲,多少有些不盡人意。

較之於早期所出版的張愛玲傳記(如於青所編著的《張愛玲傳》,或者是張盛寅、溫青編著的《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張愛玲》)來說,肖辰所著的這本《醉花陰——張愛玲傳》少於張愛玲真實材料的支撐和來自作品背後的生活分析。撇開從總體上分析這本傳記,立足於單一章或單一節,那是一篇篇文優美,情感豐富的抒情散文:疼惜張愛玲不幸的童年,驚訝張愛玲靈動的才情,惋惜張愛玲未果的愛情,以及對這個女子說不盡的喜愛,可以說,這些文章是作者肖辰在瞭解張愛玲一生的基礎上流露於筆端的情感抒發,我相信在寫作時作者是快樂的——然而她卻沒有站在讀者的角度來考慮。抒情並非不好,一篇傳記若是沒有適當的情感表達而只有堆積的材料,也不能稱得上是好的傳記。但是,直截了當、跌宕起伏的情節描寫更能擊中讀者內心的激情,讓讀者拍案稱快,清晰的脈絡和順暢的描繪更能激起讀者深入瞭解張愛玲的衝動,過多的情感抒發反而成了累贅,讓不解的人更爲不解,讓瞭解的人倍感疲倦。

不可否認,《醉花陰——張愛玲傳》是美的,情感抒發素美,情節描寫蒼美,氣氛烘托悽美,但若是這本書放在傳記的位置上,“張迷”們很難認同這是一部好的傳記。建議作者把題目改成《醉花陰——我心目中的張愛玲》,離開了傳記的束縛,改以其他文學形式,便可以理直氣壯地站在後人的角度上,用自己的心回望大上海那個奇女子的背影,在張愛玲留下來的隻言片語中揣測她起伏的一生,情到深處,暢所欲言。這樣也許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