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讀書筆記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1W
本文目錄2019張愛玲讀書筆記張愛玲《傾城之戀》讀書筆記關於《張愛玲》讀書筆記張愛玲《十八春》讀書筆記

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個傳奇,她寫盡了大上海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她書寫的每個故事都令我感慨萬千。而最愛的便是那讀了千百遍的《金鎖記》。

張愛玲讀書筆記4篇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爲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因爲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爲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爲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洪荒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她是一個被罪惡欺騙的少女,被一個封建的舊家庭和一個殘廢的男人無辜的奪去了一個女人最寶貴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個丫鬟的正視。於是,活潑動人的天性在絕望中窒息成一種乖戾,演變成一種粗魯與潑辣。她在一個紙醉金迷奢靡華麗的舊家庭,亦是一箇舊社會中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憤怒到無力。分家是她最後的一點點希望,可命運仍不罷手。

走出大家庭,她終於有機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對於她早已動了情弦的季澤,她仍惴惴不安的擔心着他的意圖。人心的惡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被命運的黃金網絲纏的無從掙脫。她強悍的罵跑了季澤,內心卻確是那般空虛無助;於是,她越發瘋癲了起來,可又有誰知道,她只是在掩飾內心最無力的脆弱。“她捏着自己的腳,想起了想她錢的一個男人;卻又冷笑了起來……”

她自將墮落,卻把命運的恐怖夢魘又帶給了她的女兒;她本是一個善良而又膽怯的女人,可在宏大的宗法倫理構架中儲存着惡,見習着惡,只等時間一到便向着更年輕一代的女孩潑灑。她的女兒便是悲劇的延續。面對心愛的世舫,長安是渴望幸福的,可她卻無力把握幸福,亦沒有勇氣去承受這份幸福;她向母親屈服了,向這個醜陋的社會屈服了,只是將自己的愛情與青春,又託付給了曹七巧式的命運。在她的臆想中,也許七巧會因爲她的自我犧牲這個“美麗蒼涼的手勢”而覺得感動、快樂,於是她便在這空虛的假想中獲得了一種悽楚的甜味。

人的心靈就像是一面鏡子,扭曲的心靈只會映照出一個扭曲的世界。

七巧的心靈就是一面被混亂的社會扭曲的鏡子,映照出當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是舊社會最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錢所帶給她的抽象的、虛假的滿足從未讓她真正快樂,反而更深刻地讓她感覺到可怕的空虛。這時金錢唯一能暫時地緩解她內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爲她奴役折磨別人亦是自己的工具。“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人性的旅程中,總有一份“惡”在心底悄然發芽,命運不公的澆灌,人性便漸漸滋養成一種邪惡。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走進了幸福的門,自己卻進不去,費盡心機後的絕望開始演變成嫉妒,排斥,破壞,干擾。可是總有人忘記了,錯過了,然後就永遠失去了,沒有了。像七巧。可憐得人沒人可憐。而張愛玲,正是用這樣細膩精緻的筆調,揣摩珍藏了一顆在苦難中扭曲的靈魂,嫵媚猙獰了人性一種別樣動人卻可怖的悲涼,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七巧人性的扭曲與黑暗早已被時代風雲變幻的浪潮掩埋,可又是時代鑄就了這一切。時代在發展,然而人性這本善亦是惡的書還未讀完——完不了。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書筆記2019張愛玲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是夜,窗外小雨淅瀝,十分安靜。一向熱鬧甚至有些浮躁的心頓時沉寂了下來,外在的紛擾一下被排空了。也許都是如此,人潮擁擠,我們忙着看熱鬧;形單影隻,纔開始寫心情。只有在空曠寂靜之時,我們纔會去真正地傾聽自己的呼吸、心跳,纔會認真地去梳理雜亂的萬千心緒。

找出《傾城之戀》,再讀。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個清冷的女子,用一雙冷寂眼神看世間所有繁華熱鬧,寫感情總是毫不留情地剝去種種溫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沒有任何修飾。讓人看了頓生悲涼。《白玫瑰與紅玫瑰》中那段最爲經典的話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就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短短几十,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質。這個女子就是這樣,將殘忍的真話隱在自己淡淡的哀愁裏不經意地說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悲哀卻又拿她毫無辦法。《心經》裏父女之間的畸戀,《金鎖記》中無愛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瘋狂的報復,一切讓人感覺的都是冰冷的,人與人之間最爲溫暖的感情,也只不過是一種利益的表達,這種種,只是人的一種絕望的掙扎。

而《傾城之戀》應該是張愛玲冰冷的筆下,唯一溫暖而瑣碎的愛情。可是這段情感的圓滿又非常不幸地以一個大悲慘爲前題爲背景。那便是一個城市在戰爭中的陷落。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釐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運手裏,故事裏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運手中牽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們能做的只是相愛,剩下的事,交給命運,而這一次,命運通過一場戰爭成全了他們。

柳原看着白流蘇道:“這堵牆,不知爲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那時候再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看到範柳原在電話裏對白流蘇說“生死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不可抑制得哭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卻有別於時下的愛情故事,它沒有那麼強烈的肉慾,沒有那麼多的甜言蜜語,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帶着淡淡哀傷的壓抑的與時代與命運相系的感情。

小說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終,一對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實的愛情。

也是,這也是張愛玲內心所期許所向往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的。”也許愛情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做平凡的夫妻。“願使歲月靜好 現世安穩”,正如她也曾經這樣許願。但終成空,只是鏡花水月。

她那樣清高孤傲的女子,寫盡人間風月把世情看得玲瓏剔透,也逃不過情的劫難。有一種人本質上冷而清冽,如張愛玲。不輕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華,燒得炙熱璀燦,愛得千迴百轉。爲了胡蘭成,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爲了他,她原諒了他跟另一個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費卻仍然是她給的。於胡蘭成的種種自私、劣跡,種種遭常人譴責處,而張愛玲僅僅一句說話:“因爲懂得,所以慈悲。”就將所有言語化爲菸灰。爲了愛情,她這樣一個孤高的女子,也變得卑微,將自己低到塵埃裏,只求一段平凡的愛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終只換回滿心神傷和黯然憔悴。

因爲懂得,所以慈悲。但這個曾經懂她的人,終讓這朵開在塵埃裏的花萎謝了。

關於《張愛玲》讀書筆記2019張愛玲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範文一

平時不怎麼關注文學作品的我因爲老師留作業的原因讀了一些張愛玲的作品,起初對張愛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影視作品和戲劇作品,當拿到張愛玲作品集開始閱讀時,每每覺得她的作品卻有獨特之處,這麼一個身世離奇的女人寫的作品讀起來完全能夠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經歷。

據我瞭解張愛玲在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的小說震動文壇,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紅的女作家,在中國文學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五十年代,張愛玲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創作,包括《傾城之戀》、《金銷記》、《赤地之戀》、《半生緣》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爲故事場景,在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鋪張曠男怨女,演義着墮落及繁華。她的文章,猶如會上癮的毒品,不去碰它,甚麼事都沒有,一碰就欲罷不能。

張愛玲的小說吸引人,她的感情生活也是大家注目的焦點,最令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傳奇,雖然短暫,卻也轟轟烈烈。晚年,張愛玲獨居洛杉磯,她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祕感。

張愛玲的文章中,之前幾乎沒看過,這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傾城之戀》,尤其是它的結尾。不僅僅是一個較美好的結局,四嫂離婚,想學流蘇嫁給一個更好的人。這樣的念頭,不禁使人發笑。

傾城之戀雖然也是有人的猜忌,也依然毫不留情的顯露在筆下,但一場戰爭,炸燬了幾座城市、多少人的命,卻彷佛也炸燬了每個人的面具,還有那些僞裝,俗話說:「患難見真情」。我想,應該就是指向這樣的情況吧!似乎突然意識到,愛的人可能會再下一秒就消失不見,而放下那些無味的計算、猜疑,讓他們最後在一起。

其實不只他們怕受傷害,每個人都是,經不起一再的失望,所以爲了保護自己,而在別人面前築起一到厚厚高高的牆;爲了不讓自己吃虧,而斤斤計較的處處盤算。但在同時,是否也會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像是真誠的情感,那些最早、最原始的心。把自己弄得像一隻虛僞的刺蝟,這樣真的好嗎?我不禁這樣問自己。

我認爲,令她的小說能夠讓大衆喜愛的原因,除了典雅的詞句,最重要的,還是她本人曾經親身體驗過再加上世事的千錘百煉後,所寫下的事,融入了許多感情,才得以傳於後世。

範文二

20世紀的前幾十年,中國文壇受益於國家動盪的激勵,思想自由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效,產生了一大批愛國憂民的人文、科學和藝術大家,就文學而言,魯迅以其思想解剖的嫺熟,藝術表達的活躍和簡約,近乎於漫畫表達的突擊力而受到文學史的尊崇。與魯迅的戰鬥性和火藥味截然不同的是上海灘的一位女作家,以上海灘的瑣屑生活寫作而備受當時和後代讀者驚愛的張愛玲。

只是大陸讀者略微有些不幸,因爲政治氣候的變異,幾十年功夫裏,幾代讀者都沒有讀到張的作品,直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文藝氣候的好轉,這位被塵封了很多年的女作家和作品迅速飄紅大陸,帶給很多人閱讀趣味。

其實“張熱”是久遠的事情,當年傅雷先生就十分鐘愛張愛玲的作品,還以長篇累牘的熱情詮釋張愛玲的藝術特色,好在大陸文藝和政治氣候是暫時掩蓋了作品,並沒有改變作品自身的魅力和歷史公正。

《重訪邊城》是愛玲一些筆記整理而成的集子,裏面談到的艾默生的生平和著作,評論十分讓人喜愛:“他的書像珊瑚一樣,在海底緩慢形成,他自己的進展也非常遲緩,經過許多年的暗中摸索。”從這句話來看,愛玲對艾默生五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性寫作的驚人毅力是十分敬仰的。

梭羅和艾默生關係密切的,霍桑也生在康考特,這個地方真特殊,出了三個世界知名的作家,霍桑寫了一部《紅》,裏面講述了一個女人因爲愛情和勇敢被世俗摧殘的故事,其中人性的剝離,令人嘆惋。

愛玲對梭羅的評價很高,她說:……他雖然天資甚高,而且終日手不釋卷,可是在這著名學府中他並不見得如何出人頭地,也許那時因爲他只是潛心鑽研自己心愛的讀物,對校中課程和分數成績卻漠不關心的緣故。愛玲寫的是梭羅在學校讀書的狀況,看來梭羅有偏科和獨自探索的習慣吧。好在是美國,要是在大學聯考盛行的中國,大概也該去街頭修皮鞋了。

《重訪邊城》裏面還收藏了很多序跋之類的小文章,也有一些長篇累牘的讀書筆記,但梭羅,艾默生和霍桑都是我喜愛的美國作家,就在我的筆記裏略微寫了幾句。

張愛玲《十八春》讀書筆記2019張愛玲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縫間的事。可是對於年青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裏面卻經過這麼許多事情,彷彿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他所愛的人也愛他,想必也是極普通的事情,但是對於身當其境的人,卻好象是千載難逢的巧合。

他們在沉默中聽着那蒼老的呼聲漸漸遠去。這一天的光陰也跟着那呼聲一同消逝了。

他終於微笑着向她微微一點頭。但是他實在不知道說什麼好,再也找不出一句話來,腦 子裏空得像洗過了一樣,兩人默默相對,只覺得那似水流年在那裏滔滔地流着。

中年以後的人常有這種寂寞之感,覺得睜開眼來,全是倚靠他的人,而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倚靠的,連一個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沒有。

走出這家店鋪,在馬路上茫然地走着,淡淡的斜陽照在地上,他覺得世界之大,他竟沒有一個地方可去似的。

曼楨看着她那孩子的傻相,不由得要笑,但是一面笑着,眼眶裏的淚水已經滴下來了。

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一個人。

世鈞看到最後幾句,就好像她正對着他說話似的。隔着那悠悠歲月,還可以聽見她的聲音。他想着:"她難道還在那裏等着我嗎?

要是真的自殺,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卻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他們很久很久沒有說話。這許多年來使他們覺得困惑與痛苦的那些事情,現在終於知道了內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現在這時候,知道與不知道也沒有多大分別了。--不過--對於他們,還是有很大的分別,至少她現在知道,他那時候是一心一意愛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對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種淒涼的滿足。

——《十八春》by 張愛玲

張愛玲是我接觸較早也較爲全面的女作家,非常奇妙也是我唯一完全沒有感情色彩的作家。不偏不倚,無喜無惡,平靜至極,連半分微微的感情傾向都沒有。如我這般感覺用事的人,這種情況是少見的。

讀書是看緣份的。同一作家的作品,同一時代讀到的作品,卻會有天壤之別的感受差異。

張愛玲的四部長篇《十八春》、《怨女》、《連環套》和《小艾》。有的很喜歡,有的完全沒感覺。

最先接觸的是《十八春》和《怨女》。高中時候。某巨蟹女生借我的合訂本。《十八春》我一見如故。《怨女》則看了兩三遍只記得開頭結尾處有人拍門叫大姑娘,中間好像有人在吸鴉片煙。。。其餘的完全沒了印象。

《連環套》也是不錯的。寫過讀書筆記。不贅述。《小艾》則又沒多大印象,連好句子都沒有記,好像是個可憐生生的女子的故事,後期是解放以後的事,張愛玲努力想寫出她解放翻身以後的幸福生活,但是無奈她骨子裏對*******就缺乏深刻的認識和信任,因而顯得造作而懷疑,狗尾續貂。

《十八春》,又名《半生緣》,典型的文藝小說。平淡卻惆悵的口吻,像河水一般緩緩流淌。含蓄的主角,鮮明的人物,悲情的故事,無奈的錯過,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是第一部打開我認識張愛玲世界窗口的書。也是迄今爲止我感情最深的她的作品。

《十八春》有這樣一段話:“曼楨有這麼個脾氣,一樣東西一旦屬於她了,她總是越看越好,以爲它是世界上最好的。 ”當年借給我書的女生用筆劃出來,旁邊做了筆記,大意說很少見很奇怪的思維。不過我卻非常非常認同,從小到大就是這樣,不愛我的我不愛,不是我的我不要,只有真正屬於我的,我纔想去認真。敝帚自珍,阿q到家。所以當時,我對曼楨這個角色就平添了許多許多好感。

97年許鞍華導演攜黎明、吳倩蓮把這部作品搬上大銀幕。很經典的片子。黎明的玉面很符合沈世鈞斯文儒雅的氣質,而吳倩蓮也映合了我心中的曼楨——我喜愛的女性形象,雖然樸素不驚豔,但是堅強、溫柔、重感情。葛優扮演的祝鴻才,也真的是“不笑像老鼠,笑起來像貓。”

電影裏多加了一個鏡頭,我記憶猶新。曼楨被囚禁在閣樓的時候,握着世鈞的手套思念愛人;她背後的窗戶裏,世均從一層大門走出,遭到曼璐欺騙以爲曼楨嫁作他人,寥落孤寂的背影。就這樣錯過了。這一段原著沒有。但真算神來之筆。也只有女導演才能拍出如此婉轉細膩的感覺。

後期《半生緣》的電視劇,林心如扮相的曼楨太漂亮了,缺少了曼楨敦厚粗糙的氣質。蔣勤勤扮演的曼璐倒是很出彩,豔麗又精明;電影中這角色是由梅豔芳扮演,扮相略老,塑造其無奈、艱辛和悲苦的一面,側重點不同。

不過兩個版本的結局我都不喜歡。就像《神鵰俠侶》裏,兩人十六年後的重逢,沒有一個版本讓我滿意。這麼多年的再見,絕對不該是狂喜或者狂悲的,只是平靜,麻木,茫然,一絲絲隱約的傷痛,無際的悵惘。我更不喜歡《半生緣》中世鈞問是否可以重新開始的情節。那一定不是世鈞。有些事情過去就是過去了。“無緣”二,把什麼都解釋得很圓滿,人類能做到的,只是“認命”。

這是相當惆悵的故事。張愛玲把她荒涼冷漠的文風發展到極致,以至於出現過溫暖 幸福片斷,都如此恍惚不真實。她的惆悵不濃烈,淡淡的,卻揉碎在裏行間。如果說悲虐成性的文是撕心裂肺的痛哭,張愛玲的文就是一聲嘆息。空洞。孤寂。渺茫。

如此含蓄斯文的愛情固然美麗,但是會無端釀造一生遺恨。兩人最終還是對彼此信任不夠堅定。所以看完這本書以後,我就發誓,以後的每段關係,分分合合都要當面說清楚,千萬不要拖泥帶水,不要胡思亂想,不要遺留容易造成誤會的空間。

人世滄桑。世事無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