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4.99K
本文目錄《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高中《儒林外史》讀書筆記有關於《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關於《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乏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爲媽媽給我講的裏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臺還要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裏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4篇大綱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爲“如集諸碎錦,合爲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裏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僞善:“范進方纔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纔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裏,方纔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僞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爲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着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牀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裏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爲燈盞裏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臺》中也寫了葛朗臺臨死時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歎。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爲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爲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瞭解它的文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高中《儒林外史》讀書筆記《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2) | 返回目錄

範文一

吳敬梓出生在一個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斷衰敗和自己的揮霍,家況成下降態勢。在這一路上,他目睹了許多從士林上層到貧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飽嘗了世間的辛酸和炎涼。他被視爲遊戲人生的敗家子。但是他始終保留着一顆充滿正義感和社會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後的20年世間寫成。這部看似充滿戲言的描寫世間醜態的書,其實懷着改良世界的用心。雖然改良社會的想法最終破滅了,但是書中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個個故事,卻真實反映了康乾時期官場、士林之間的腐敗和醜惡,鞭撻了世間的不平和官員的醜陋行徑,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魯迅稱作一部“偉大”的書。

《儒林外史》中,刻畫了200多個人物,無論是貪贓枉法的官員、迂腐的秀才、不知廉恥的社會蛀蟲、行爲特異的民間人士,還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畫得充滿個性色彩,並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個性刻畫,顯得栩栩如生。無論是因爲一朝中舉而發瘋發狂的可笑的范進,還是從一個樸實青年變爲衣冠禽獸的匡超人,還是讓女兒殉節又失聲哭泣的窮秀才王玉輝,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官員,在吳敬梓的筆下,都栩栩如生,記錄了當時世間的種種令人震驚的醜惡和腐敗,也預示着清政府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衰敗和罪惡。

中國的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一時確實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後,逐漸以八股文等束縛人的思想,科舉成爲了統治者禁錮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會中,文人拋棄了儒家“修身治國”的高遠理想,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爲了在科舉考試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發財。時間長了,科舉選官制度就成爲了貪污腐敗的巢穴,滋養了一批又一批殘害人民的蛀蟲。人的思想漸漸地被異化。從先秦以來,學術界和有志分子就積極探索人生宇宙真諦、在魏晉時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尋世間的公理,唐時代爲國建功立業的高歌激昂,這些,無不閃爍着積極的爲國爲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時代,中國閉關鎖國,在西方走向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統治反而進一步加強。爲了禁錮人們的思想,八股制的科舉制度成爲了束縛文化人思維的最好武器。在這種毫無生氣毫無意義的知識的薰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進的人產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會上這樣的醜惡姿態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個清醒的眼光爲我們記錄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始於明清。之所以落後這麼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個千年大國,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國,幾乎滅國,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跟明清幾代的黑暗歷史是分不開的。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人們都是在做一些毫無益處的爾虞我詐、道德淪喪,真理盡失,不求上進,這樣的社會是不會前進,只會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錄像帶,爲我們記錄下了當時的一切,揭示了中國落後衰敗的答案,其資料和批判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這樣的封建社會裏,人心不古,社會醜惡敗陋。但是也有少數的有些許清醒意識的人存在。比如書中的“四大奇人”,他們還保留着些許道德。但是他們的力量在封建統治前又是多麼的薄弱。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識,卻又是現實中最爲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發財錦衣玉食的人,卻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這一片顛倒荒唐的醜惡社會中,也有一些點滴的良知,這些良知在現在看來是多麼的珍貴讓人唏噓啊。

在那個年代,吳敬梓也曾尋找過解決的出路,他曾經寄希望於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終破滅了。究竟什麼才能救中國,這個問題留給了近代的中國人,爲了國家的存亡,文化的興衰、民族的血脈,一代代先烈拋頭顱撒熱血,終於共產黨以社會主義的方式迎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初步繁榮。

離吳敬梓那個年代已經很遠,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福。但是強國興民的任務還任重道遠。無論是追求真理的學術界還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人們,都不要忘記保留一份愛國的熱誠,一份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是抱有這樣一份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才寫了這部經典的書。社會時代的進步,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作爲當代的大學生更要記住這一點,爲國做貢獻不是一句空話。

範文二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乏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爲媽媽給我講的裏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臺還要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裏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爲“如集諸碎錦,合爲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裏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僞善:“范進方纔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纔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裏,方纔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僞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爲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着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牀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裏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爲燈盞裏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臺》中也寫了葛朗臺臨死時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歎。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爲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爲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瞭解它的文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有關於《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3) | 返回目錄

吳敬梓出生在一個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斷衰敗和自己的揮霍,家況成下降態勢。在這一路上,他目睹了許多從士林上層到貧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飽嘗了世間的辛酸和炎涼。他被視爲遊戲人生的敗家子。但是他始終保留着一顆充滿正義感和社會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後的20年世間寫成。這部看似充滿戲言的描寫世間醜態的書,其實懷着改良世界的用心。雖然改良社會的想法最終破滅了,但是書中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個個故事,卻真實反映了康乾時期官場、士林之間的腐敗和醜惡,鞭撻了世間的不平和官員的醜陋行徑,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魯迅稱作一部“偉大”的書。

《儒林外史》中,刻畫了200多個人物,無論是貪贓枉法的官員、迂腐的秀才、不知廉恥的社會蛀蟲、行爲特異的民間人士,還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畫得充滿個性色彩,並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個性刻畫,顯得栩栩如生。無論是因爲一朝中舉而發瘋發狂的可笑的范進,還是從一個樸實青年變爲衣冠禽獸的匡超人,還是讓女兒殉節又失聲哭泣的窮秀才王玉輝,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官員,在吳敬梓的筆下,都栩栩如生,記錄了當時世間的種種令人震驚的醜惡和腐敗,也預示着清政府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衰敗和罪惡。

中國的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一時確實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後,逐漸以八股文等束縛人的思想,科舉成爲了統治者禁錮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會中,文人拋棄了儒家“修身治國”的高遠理想,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爲了在科舉考試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發財。時間長了,科舉選官制度就成爲了貪污腐敗的巢穴,滋養了一批又一批殘害人民的蛀蟲。人的思想漸漸地被異化。從先秦以來,學術界和有志分子就積極探索人生宇宙真諦、在魏晉時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尋世間的公理,唐時代爲國建功立業的高歌激昂,這些,無不閃爍着積極的爲國爲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時代,中國閉關鎖國,在西方走向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統治反而進一步加強。爲了禁錮人們的思想,八股制的科舉制度成爲了束縛文化人思維的最好武器。在這種毫無生氣毫無意義的知識的薰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進的人產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會上這樣的醜惡姿態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個清醒的眼光爲我們記錄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始於明清。之所以落後這麼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個千年大國,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國,幾乎滅國,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跟明清幾代的黑暗歷史是分不開的。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人們都是在做一些毫無益處的爾虞我詐、道德淪喪,真理盡失,不求上進,這樣的社會是不會前進,只會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錄像帶,爲我們記錄下了當時的一切,揭示了中國落後衰敗的答案,其資料和批判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這樣的封建社會裏,人心不古,社會醜惡敗陋。但是也有少數的有些許清醒意識的人存在。比如書中的“四大奇人”,他們還保留着些許道德。但是他們的力量在封建統治前又是多麼的薄弱。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識,卻又是現實中最爲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發財錦衣玉食的人,卻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這一片顛倒荒唐的醜惡社會中,也有一些點滴的良知,這些良知在現在看來是多麼的珍貴讓人唏噓啊。

在那個年代,吳敬梓也曾尋找過解決的出路,他曾經寄希望於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終破滅了。究竟什麼才能救中國,,這個問題留給了近代的中國人,爲了國家的存亡,文化的興衰、民族的血脈,一代代先烈拋頭顱撒熱血,終於共產黨以社會主義的方式迎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初步繁榮。

離吳敬梓那個年代已經很遠,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福。但是強國興民的任務還任重道遠。無論是追求真理的學術界還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人們,都不要忘記保留一份愛國的熱誠,一份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是抱有這樣一份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才寫了這部經典的書。社會時代的進步,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作爲當代的大學生更要記住這一點,爲國做貢獻不是一句空話。

關於《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4) | 返回目錄

範文一

餘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衆生百態,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徵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蓋寬及其鄰翁於雨花臺絕頂望江上舟船之往來,紅日之西墜者,愚竊以爲殆有謂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謂時人之去而後人之來,寓述往追來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謂非喻禮樂文章之頹廢也歟?噫籲兮,聊聊數筆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謂文木之高妙也。

夫難平者事也,無盡者欲也,而皆出於人,是知世間善惡,皆自人出。夫人者無有窮而欲者無有盡,功名富貴,朝夕掛念,焉之此虛妄之物終爲無益也?徒費盡心情,誤盡流光,莫如嘯傲林泉,梅妻鶴子,快然自足,極娛遊於終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溫文爾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禮樂之聞,豈如文中之類,禮樂不行,教化不興,惟知皓首窮經以爲仕途,及仕則未知何謂仁義也,無論唐詩宋詞文章辭賦也,而盡日所見惟黃白之物,所聞皆爲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羣賢畢至,以復舊時禮樂之教化者,實文木之喟嘆也。由是知之,八股之爲害甚矣!

嗚呼,聖道之不傳也久矣,禮樂之不興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屬終爲虛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滄浪,醉舞明月,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之樂也歟?餘既悵然,故雖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誠以爲此文者哉?

範文二

最近剛讀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與虛僞。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他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僞。

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吳敬梓,他出生於清代,他從四十歲左右開始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了《儒林外史》,用這部小說表達了他對科舉制度舊理學的憎惡而當時一場農民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本小說有多個小故事組成而每個故事之間又有一些聯繫,其中較有名的有《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打秋風》等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有些情節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如:在《范進中舉》中周進有這樣一句話: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該用心研讀八股文章,學那些雜學有何用處?這段話中說應研讀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於明朝是爲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爲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危害極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評擊八股文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可見周進說出此話的錯之大。

作者並非是用玩世不恭的遊戲筆墨,而是嚴肅認真地對社會現實的鞭撻,從而使作品具有濃厚的藝術感染力。

本書是一本極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的名著,大家應該都去讀一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