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書筆記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8.78K
本文目錄曾國藩讀書筆記《曾國藩胡雪巖》讀書筆記《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近日從圖書館借閱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這部小說以豐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語言真實地、藝術地再現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位“中興名臣”——曾國藩。看完第一部後,心緒久久沉浸在書中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閱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爲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紹了曾國藩在母親逝世後,回家丁憂創立湘軍(此時還只能稱湘勇),並與太平天國起義軍初步會戰的經歷。

曾國藩讀書筆記4篇大綱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湘鄉人,少年苦讀,追求功名。他出生於耕讀之家,家境殷實,家風淳樸,耕田得以養家餬口,讀書則是爲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操持家業,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爲塾師秀才,熟讀詩書,曾國藩做爲長子長孫自然受兩位的影響頗深。曾家以勤儉持家,受影響,曾國藩自小養成了勤快的習慣,不貪睡,愛讀書。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爲優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後來又去異地拜師求學,刻苦讀書。

在27歲時,他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後來成爲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着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間,奉旨付江西擔任鄉試主考官時,母親逝世,曾國藩中途回鄉,爲母丁憂。在丁憂期間,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曾國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爲湘軍。湘軍在曾國藩的帶領下,逐漸成爲絞殺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堅力量,並與朝廷的八旗、綠營,其他地方武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此時,曾國藩也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峯,奠定了他“中興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他能成爲晚清中興之名臣,爲後人廣爲傳談的名人,與其的家庭、社會以及自身的修養、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奮。曾國藩勤奮刻苦,不僅表現在其求學生涯,當其位居要職時,還堅持每日讀書,每日自省,修身養性,韜光養晦,終成大器。

其次能夠團結和籠絡一幫人,協助自己共成大業。曾國藩拜軍機大臣穆彰阿爲師,後來又拜官文爲師,爲其仕途鋪平道路;結識劉蓉、郭嵩燾、胡林翼、羅澤南等朋友,又有李鴻章、左宗棠、塔齊布、曾國荃等人,爲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衝鋒陷陣。這些人,或老師,或同年,或學生,或兄弟,或朋友,曾國藩能夠團結起來,共赴大業。

合上書本,內心一遍遍地想:作爲一個個體生命,曾國藩以病弱之軀在短短六十年裏,何以做了那麼多有意義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頭腦從何而來,作爲一個頭領,他白手起家創建了一支體制外的團隊,在千難萬險中將這支軍隊帶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處?作爲一個父兄一生給子弟寫信數以千計,即便在軍情險惡時仍對子弟不忘諄諄教誨,他的這種非同尋常、不計功利的愛心源於何處? 在中國歷史上做出大事業的人數不勝數,近代叱吒風雲的人物當以千百計,但爲什麼曾國藩特別引起人們的興趣?

這是因爲作爲政治家,曾有着一個明顯區別於中國歷史上政壇上大人物的地方,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並以自己的人格修養的完善來促進事功的建立。作者唐浩明說,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自覺去這樣做,更別說做得好的。人格修養和事功同時建立,相互促進,這是他不同於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這就足以敲打我們一些人的靈魂。

讀懂這本書,便感覺與胸中有着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通了一次話。感覺擠壓在心底的困惑竟然輕輕化解了。第一遍讀得有點狼吞虎嚥,還沒完全讀透。好書不厭讀,待有時間再細細品味咀嚼吧。

《曾國藩胡雪巖》讀書筆記曾國藩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學校提倡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讓教師在讀書中提高個人修養,我深表贊同,也身得其益。寒假其間難得有大塊時間,讀了幾本“閒書”,試想讓自己即充實一下,又能找到些許感悟或是靈感。其中《曾國藩胡雪巖》一書讓我感慨頗多。

曾國藩和胡雪巖都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異類。他們都是普通的農家子弟,但到底是什麼使他們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呢?是天資?是努力?還是機運?看完此書不禁一番感嘆……

曾國藩起勢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起義之時,他正因母喪歸鄉。因爲深知清政府腐朽無力,他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家鄉建立了湘軍。後來,他以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因此被封爲一等勇毅侯,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但他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己牢記鋒芒之害,始終把“不爲人先”的教訓當作做人的一大策略。他曾在父親居喪期間向朝廷要巡撫之位遭到拒絕,幾乎斷送了自己的前程;爲了保護起家資本,他四次違抗朝廷聖旨,甚至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老師吳文鎔被擊敗而見死不救。正因爲吃過虧,曾國藩開始藏鋒克己,不讓自己張揚,並把制服脾氣稱作降龍伏虎,去掉了自負和自傲這兩大弱點。曾國藩也常說“天道忌巧”,即凡事都要下笨功夫,所以,他的讀書不二法則是:一書未完,不看他書。富貴之後,他將自己的俸祿長年供給家鄉的三百多戶人家,對自己的子孫卻要求自食其力,不使傭人。

胡雪巖則因幼時家貧,曾幫人放牛爲生,還在杭州錢莊當過跑街夥計。歷經努力,他由錢莊夥計一躍成爲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構築了以錢莊、當鋪爲依託的金融網,開了藥店、絲棧。他經營的藥店——胡慶餘堂的資本一度發展到高達280萬兩銀子之巨,與北京的百年老號同仁堂南北相輝映,被美譽“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在中國藥業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筆。更鮮爲人知的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昭雪案,正是胡雪巖行俠仗義仁厚之心的傑作。他的義聲善名因此深入人心。他既與洋人做生意,也與洋人打商戰,他高價購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國文物,體現了拳拳愛國之心。

他們之所以能在常人之中脫穎而出,得益於他們處世及經商的“絕學”,這些絕學是他們對人生成敗得失的總結。反映他們對傳統智慧的獨特應用,體現了他們對人生現實的深刻感悟。我想這可能就是個人原則與堅持的結果吧。聯繫自己工作實際,深感學習與總結,反思與探索,感悟與啓迪,是助人修養提高、昇華的有效方法和良好習慣吧!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曾國藩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至今190餘年裏,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爲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在閱讀整本書以後,我有了幾方面的體會:

第一, 讀書習依舊爲修身之本。

第二,讀書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我認爲,在閱讀新書的同時,也應倡導讀些舊書,尤其要讀古人有關怎樣讀書的著作。不論讀何種書籍,都要堅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我認爲,所謂有志,就是不甘爲人後,應爭先恐後;所謂有識,就是知識學問無盡頭,不能井底蛙觀天;所謂恆,就是讀書有恆心,雷打不動,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成事。

“無論何書,總順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大局精處茫然不知。”這不是個簡單的學習方法,它的深層意義是:一個人的知識是時間的積累;沒時間的堆積,熟讀書中的知識,就不可能透徹瞭解和系統掌握書中的要領,得到完整的知識。讀書要專,還在於讀書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這樣才能掌握書中的全局,明瞭書中的精處。讀詩,也是古人掌握知識不可缺少的。曾國藩說:“弟要學詩,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閱。先學一體,不可各體同學。蓋明一體,則皆明也。”這不僅能瞭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寫作水平。先學一體,然後再顧及其餘,看來,也是在借鑑古人的讀書方法。當今,倡導讀書,也是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讀書活動中,不僅應倡導民衆讀新書、讀好書;還要讀些舊書。所謂舊書,就是那些被證明見解卓越,質量上乘的經典名著。當然,還要讀些古人關於怎樣讀書,其中有讀書的責任、目標、方法等的專著。這對於我們開展讀書活動也具有深刻啓示的。

再看看曾國藩曾給自己定下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我就汗顏:一、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五、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九、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十、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經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十一、作:飯後寫半時;十二、夜不出門。

前三條是爲讀書做的準備。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係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最重要的,讀書不能以浮躁之心讀,更要重視做讀書筆記、隨手摘記、消化歸納,從而提出自己的精當見解。

他對自己的人生價值相當明確,讀書遍佈其終生,讀書之勤,古今少有,這種精神正好激勵着我們年輕人,以讀書爲高尚之舉,以讀書爲興家之道,這或許是每一個讀曾國藩的年輕人最有收穫和最有價值的東西,要是每個人都能夠用曾國藩的價值觀引導自己的前進之路,能夠用曾國藩的勤奮之舉引領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將得到無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國藩的人生目標--- 內聖外王。內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銘是:不爲聖賢,便是禽獸。聖具體指誠信,自律,儉,勤,公正,躬身親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遠,意志堅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國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誠,爲人表裏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端莊嚴肅有威嚴;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是謹,不說大話、空話、假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就是人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也就是指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都要按照聖人的標準,按照最高準則來行事。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剛了則會折斷。剛不是蠻橫,而是敢於進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虛心謙讓。做人應當堅挺,之後纔是立志、明強、慎獨、勇毅、謙虛、習勞。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機會,最終成就了曾國藩。

每個人品評歷史人物總是縱觀其一生,評論其功過,比如曾國藩最後大戰太平天國,一統湘軍等等。但是對於我來說,我不是評論員,也不是歷史學者,自己的資歷就讀書、修身這兩點就夠我學之一生,受之一輩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國藩的治家四法可總結爲以下四點:耕讀爲重,祭祀爲孝,習於勤勞,善待親鄰。

中國是歷經千年的農耕大國,重農思想也貫穿了曾國藩這樣的大員。曾國藩訓誡子弟,寧可世代爲耕讀之家,也不願淪爲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與諸弟書》中說:“耕讀之家,勤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爲耕讀之家,不願其爲仕宦之家。”

重視孝道的他以祭祀爲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來,中國人最講求對祖先的祭祀.因爲追念遠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爲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樸實厚道.所以曾國藩對於祭祀祖先非常重視,常交待其夫人必親自辦理.。

此外,他同樣認爲人需要勤,常以早起爲生活的起點,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與紀瑞書》中說:“勤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人絕不可能獨善其身,或獨善其家,所以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顯得更爲可貴。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與諸弟書》中說:“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賙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素志也。”可見賙濟親族.善待鄰里,也是曾國藩顯達時一直抱持的待人態度。

《曾國藩家書》所涉及的內空極爲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的指際,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都無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遠見。見賢思齊,我們對他的理念有所借鑑,也必然有助於人生的進步與昇華。

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曾國藩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至今190餘年裏,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爲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在閱讀整本書以後,我有了幾方面的體會:

第一, 讀書習依舊爲修身之本。

第二,讀書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我認爲,在閱讀新書的同時,也應倡導讀些舊書,尤其要讀古人有關怎樣讀書的著作。不論讀何種書籍,都要堅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我認爲,所謂有志,就是不甘爲人後,應爭先恐後;所謂有識,就是知識學問無盡頭,不能井底蛙觀天;所謂恆,就是讀書有恆心,雷打不動,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成事。

“無論何書,總順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大局精處茫然不知。”這不是個簡單的學習方法,它的深層意義是:一個人的知識是時間的積累;沒時間的堆積,熟讀書中的知識,就不可能透徹瞭解和系統掌握書中的要領,得到完整的知識。讀書要專,還在於讀書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這樣才能掌握書中的全局,明瞭書中的精處。讀詩,也是古人掌握知識不可缺少的。曾國藩說:“弟要學詩,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閱。先學一體,不可各體同學。蓋明一體,則皆明也。”這不僅能瞭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寫作水平。先學一體,然後再顧及其餘,看來,也是在借鑑古人的讀書方法。當今,倡導讀書,也是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讀書活動中,不僅應倡導民衆讀新書、讀好書;還要讀些舊書。所謂舊書,就是那些被證明見解卓越,質量上乘的經典名著。當然,還要讀些古人關於怎樣讀書,其中有讀書的責任、目標、方法等的專著。這對於我們開展讀書活動也具有深刻啓示的。

再看看曾國藩曾給自己定下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我就汗顏:一、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五、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九、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十、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經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十一、作:飯後寫半時;十二、夜不出門。

前三條是爲讀書做的準備。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係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最重要的,讀書不能以浮躁之心讀,更要重視做讀書筆記、隨手摘記、消化歸納,從而提出自己的精當見解。

他對自己的人生價值相當明確,讀書遍佈其終生,讀書之勤,古今少有,這種精神正好激勵着我們年輕人,以讀書爲高尚之舉,以讀書爲興家之道,這或許是每一個讀曾國藩的年輕人最有收穫和最有價值的東西,要是每個人都能夠用曾國藩的價值觀引導自己的前進之路,能夠用曾國藩的勤奮之舉引領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將得到無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國藩的人生目標--- 內聖外王。內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銘是:不爲聖賢,便是禽獸。聖具體指誠信,自律,儉,勤,公正,躬身親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遠,意志堅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國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誠,爲人表裏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端莊嚴肅有威嚴;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是謹,不說大話、空話、假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就是人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也就是指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都要按照聖人的標準,按照最高準則來行事。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剛了則會折斷。剛不是蠻橫,而是敢於進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虛心謙讓。做人應當堅挺,之後纔是立志、明強、慎獨、勇毅、謙虛、習勞。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機會,最終成就了曾國藩。

每個人品評歷史人物總是縱觀其一生,評論其功過,比如曾國藩最後大戰太平天國,一統湘軍等等。但是對於我來說,我不是評論員,也不是歷史學者,自己的資歷就讀書、修身這兩點就夠我學之一生,受之一輩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國藩的治家四法可總結爲以下四點:耕讀爲重,祭祀爲孝,習於勤勞,善待親鄰。

中國是歷經千年的農耕大國,重農思想也貫穿了曾國藩這樣的大員。曾國藩訓誡子弟,寧可世代爲耕讀之家,也不願淪爲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與諸弟書》中說:“耕讀之家,勤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爲耕讀之家,不願其爲仕宦之家。”

重視孝道的他以祭祀爲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來,中國人最講求對祖先的祭祀.因爲追念遠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爲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樸實厚道.所以曾國藩對於祭祀祖先非常重視,常交待其夫人必親自辦理.。

此外,他同樣認爲人需要勤,常以早起爲生活的起點,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與紀瑞書》中說:“勤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人絕不可能獨善其身,或獨善其家,所以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顯得更爲可貴。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與諸弟書》中說:“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賙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素志也。”可見賙濟親族.善待鄰里,也是曾國藩顯達時一直抱持的待人態度。

《曾國藩家書》所涉及的內空極爲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的指際,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都無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遠見。見賢思齊,我們對他的理念有所借鑑,也必然有助於人生的進步與昇華。曾國藩家書讀書筆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