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後感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W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5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爲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爲晚清“第一名臣”,之後者推崇其爲“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啓“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能夠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着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爲“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纔不會那麼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纔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於民衆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爲歷史上一位譭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後,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裏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着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爲“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裏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繫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着《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着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爲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裏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爲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爲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裏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爲爲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這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就應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爲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