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共產黨員申報材料之一 林佰齡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9W

情深換得大山綠——記豐都七躍山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林佰齡

優秀共產黨員申報材料之一 林佰齡

林佰齡,豐都七躍山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放棄優越的工作環境,紮根深山20年,用青春和熱血換得了滿目青山。 “爸媽你們不要我了嗎?”

1985年,林伯齡從新疆建設兵團轉業回到地方,被安排到七躍山林場野貓釺煤礦任礦長。當時,一些親朋好友勸他:“憑你的能力,可以在城裏上班,去那個窮山溝有什麼出路。”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走進了大山深處的七躍山。

他妻子從新疆隨他來到離縣城70多公里的七躍山,平均海拔1650米,原以爲條件要比新疆好,可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林場的條件比在新疆時差了許多,她準備返回新疆。但爲了支持他的工作,他妻子最終還是留了下來,和他一起到野貓釺上班,將自己年僅12歲、9歲的兩小女兒放在了城裏租的一間房裏。由於交通不便和工作需要,他們夫妻倆都很少回城裏。有一次,8個多月時間沒回縣城看孩子的他們夫妻倆回縣城開會,當看望孩子時,孩子對他們已經感到非常陌生了。大女兒林麗哭着問林伯齡:“爸爸,你和媽媽都不要我和妹妹了嗎?你們怎麼這樣狠心呀!”望着淚流滿面的女兒,林伯齡夫婦只是緊緊地抱着她姐妹倆,一個勁說:“爸爸媽媽怎麼會不要女兒呢!”因爲他們知道實在對不起孩子了。

孩子就是在這種缺少父愛和母愛的日子裏一天天長大。至今心裏十分愧疚的林伯齡夫婦說起此事總是老淚縱橫。“組織信任我,幹就幹好。”

1990年在林場生產經營基本處於癱瘓狀態時,組織將林場的全副擔子交給了他。林場有5個工區,7個護林點,沒有水,沒有電,護林點職工住的是用茅草搭的窩棚,最遠的護林點壩周壩離場部近18公里,步行需4個多小時。林場累計負債50餘萬元,拖欠職工工資和福利近30萬元,工區殘壁斷垣,環境髒亂差,職工與當地居民關係緊張。職工們走的走,散的散,已陷入資源、資金、人才“三危”窘境。1992年至1995年,是林場最困難時期,每年僅靠100多立方米的木材採伐計劃過日子,職工每月只有30元錢。

看到這種情況,他想到了打“退堂鼓”,但一想到組織的信任,對國家資產和職工負責,他決心帶領全體職工想辦法讓林場走出困境,改變職工生活困境。

周邊居民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也是他工作的難點。那時候,由於山區農民經濟十分困難,經常到林場強行砍伐樹木,有時還把前去制止的職工綁在樹上,把職工戴的帽子摘下來夾在褲襠,往職工嘴裏塞包穀面等。看到職工受到欺侮,他的心在滴血,這更加堅定了他搞好林場發展的信心。爲此,他以處理好周邊居民關係入手,開始了工作的第一步。他組織職工主動加強宣傳,提高林場周邊居民愛林護林意識。同時,周邊村民誰家有紅白喜事,他就用微薄的工資買上禮品,前去參加,慢慢地緩和了場社關係。現在,周邊村社的羣衆還主動配合林場管護林子。

要想改變林場貧窮的面貌,就得先改變林場的基礎條件。他上任後帶領職工先後修通了5個護林路。可樹怎麼植呢?致富的路又在哪裏呢?爲了思考出林場走出困境的路,他連做夢都在想,常常半夜醒來後起牀記下自己的設想,或者到附近的山林轉一轉,剛開始時,妻子甚至懷疑他得了“夜遊症”。

XX年過後,國家實施天然保護工程,木材生產銳減爲零,林場生存受到了重大沖擊,靠採伐木材養家的路沒有了,吃祖宗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怎麼生存,林場必須做出新的選擇。爲了給林場和職工尋找一條新的出路,他經常深入工區和職工家庭,與大家一起探討、交流;在職工中開展了“林場要發展、我們要生存”爲主題的大討論,使大家的觀念得到了大轉變,視野得到了大拓展。通過大討論,全體職工開始認識到,林場要生存發展,就必須從單一的木材生產、銷售向綜合開發林區各種資源轉變,就必須走改革之路,發展林地經濟。

思路決定出路。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提出了改造荒山,利用林場資源優勢,走以林養林的思路。由於職工們等、靠、要的思想意識嚴重,有畏難情緒,不願意幹,他就挨個給他們算細帳、做工作,而且自己先帶頭承包了500畝荒山,並且還從家裏拿出1萬多元錢作爲啓動資金。通過多次動員,職工們終於同意承包開發荒山,種植中藥材,發展養殖業,大大拓展了林場發展空間。 “ok,幹得不錯!”

爲了讓職工更好地生活和林場的發展,他多方奔走,積極爭取,終於將世界銀行貸款多功能防護林工程和中德合作造林項目在七躍山林場實施。由於兩項工程要求高、任務重,加之當時山高坡陡,山上除了亂石窖,就是蕨類雜草,造林難度非常大。能不能保質保量的按期完成任務,不僅關係到林場自身的發展問題,還事關國家的聲譽。

他自己購買了一些專業書籍進行學習,虛心向專業技術人員請教,嚴格按照有關標準和要求進行整地、打窩、放苗、埋土,並和職工們在山上同吃、同住、同勞動,由於山上沒有水,經常是渴得不行,哪怕是看見一個牛腳印裏有一點水,撲上前去趴着就喝,這樣一干就是10多天,回家休息一天後就又上山接着幹。3萬多畝的多功能防護林工程和中德合作造林項目的每一個樹坑,都是他和職工一鎬一鎬挖出來的,每一棵樹苗,都是他們一捆一捆扛到山上去的。XX年3月,世界銀行組織的專家到林場對多功能防護林工程進行了非常嚴格的驗收,樹與樹之間的距離用尺子按照國際標準進行度量。每年的驗收,專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德國專家佛萊克和古力先生多次親臨林場檢查後伸出大拇指連說“ok,幹得不錯”。“職工富了,林場纔有希望。”

XX年,林伯齡動員職工個人育苗,發展高效林地經濟。他首先在自己承包的護林點內拿出3畝地搞育苗,又在拋荒山內種植天麻、黨蔘等中藥材。在那段時間,他一天要挑20多擔糞到幾裏遠的山上,爲育的苗種植的藥材施肥。精過精心呵護,當年一畝就掙近XX元。原來一直不相信以林養林、調整林業結構走種養業也能賺錢的職工,主動找到他要求承包護林點。

如今,林場種植天麻、黃蓮、黨蔘、白朮等20餘畝,並在各工區、護林點種玉米、土豆等蔬菜作物。僅XX年一年,林場出欄山羊、生豬等230餘頭,實現經濟收入12餘萬元,職工育苗收入達7.2萬元,整地造林收入5.3萬元,有效解決了每年工資缺口8萬餘元的後顧之憂。

爲切實解決職工在工作、生產和生活中的難題,林場先後投資5.5萬元,排除了各個護林點危房的隱患,解決了職工冬季缺水的問題,爲精神病職工補助生活費1500元,爲特困職工購買山羊飼養。在他的號召下,全體職工共捐款10500元,爲太平壩鄉後壩村二社貧困村民劉勇母子修建了4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房屋兩間。

十多年來,他先後19次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XX年,被重慶市綠化委員會授予“重慶綠化獎章”;XX年,被重慶市世界銀行貸款林業項目辦公室評爲“重慶市世界銀行貸款多功能防護林項目工作先進個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