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導遊詞錦集800字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4W

導遊詞怎麼寫?跟着小編來看看下面爲大家準備的湖南景點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湖南導遊詞錦集800字

湖南五雷山導遊詞

朋友們,歡迎到道教聖地五雷山遊覽觀光!(進入五雷山牌樓)現在,我們將要從這裏登五雷山了。五雷山,原名雷嶽,海拔976米,因主峯金頂分出數脈,呈輻射狀伸延,有如《淮南子.天文訓》中的地維,所以又叫大維山。後來,因大維山廟宇出現雷掃其殿,鐘鼓自鳴,塵埃自淨”的奇蹟,故又更名爲五雷山。它位於慈利縣城東15公里,北臨石門,東依臨澧,南接桃源,是東入張家界市的必經之地。山上氣候宜人,環境優雅,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氣溫晝高夜低,冬寒夏涼,最高溫度爲32攝氏度,平均溫度11.6攝氏度,不僅是旅遊避暑勝地,更是道教聖地,素有楚南第一勝境”之稱。俗話說北武當,南五雷”,二者如兄弟聯袂,名聞遐邇。其道教殿宇之多被《三湘之最》譽爲湖南最大的道教文化羣落。據史書記載,五雷山道教始於唐、盛於明”。相傳西域淨樂國太子曾選中此地,壘石室苦修,得道高升”,這就是著名的真武帝君。嗣後,唐代李靖慕名上山草創道觀。元末翰林國史編修張兌辭官不做,歸隱天門山、五雷山,在五雷山擴修殿宇,弘揚道教文化,並親題楚南名山推第一”,從此五雷山名聲大振,所建殿宇旁魄百里,列縣俱瞻”,明神宗得知後,封五雷山爲洞天福地”。道教信徒遍及鄂西南、湘西北兩省十八縣。每年古歷三月三”、八月十五”爲朝聖日,有朝不朝,一年十萬八千到”之說。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常德榮定王、澧州華陽王對五雷山進行大規模擴修改建,建築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有36宮,72殿。其建築爲石牆鐵瓦構築,隨山脊溝壑縱橫陳列,綿延15華里,奇險深幽,玄妙超然,獨具一格,蜚聲南北。可惜民國末年,戰亂紛起,匪盜稱雄,五雷山香火飄零,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所有殿宇毀滅殆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慈利縣委、縣政府爲落實黨史的宗教政策和文物管理法規,發展旅遊,投資數百萬元,修復了部分古建築,修建了旅遊專線公路以及相應的旅遊服務設施,成立了五雷山風景區,昔日雄姿,再展輝煌。

(登山公路)朋友們,現在我們就要進入登山公路了。剛纔一位先生說,五雷山是道教聖地,那麼,能不能講講有關道教的知識?

大家都知道,佛教、基督教都是從國外傳過來的,唯獨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道教淵源於古代流行的巫術和求仙方式。東漢時,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奉先秦道家老聃爲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爲主要經典。稍後張角另創太平道。東晉末年,五斗米道因其教徒尊張道陵爲天師,故又稱天師道。唐宋時期,因唐高宗、宋徽宗等皇帝扶助提倡,道教大盛。以後又創立多種流派。至元代併入以符爲主的正一道之中。金代王重陽創立以道爲主,道、釋、儒三教合一的全真道。此後,道教正式分正一、全真二宗。明清時期,道教由盛轉衰。道教崇拜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徒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餌、導引、胎息、內丹、外丹、符、房中、辟穀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道教經書主要有《道藏》5485卷,代表性的還有《道德經》、《正一經》、《清靜經》、《玉皇經》、《靈飛經》等。

道教信徒稱道士、亦稱道人、羽人、羽客、黃冠、方士。道士有六種,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廟宇稱作宮觀,即道宮、道觀。

好了,有關道教的一些情況介紹完了。現在,五雷山公路天險已經踩在我們足下,汽車即將進入五雷山道教名勝區。

(顧公寨)這裏是顧公寨的遺址,因唐代顧公在此紮寨拒寇而得名。寨高海拔880.4米,寨頂原有石壘營房,是顧公將士的主要駐地。寨的南、西、北三面,石壁陡峻,危巖星羅,僅東面一徑與慈濟塌相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顧公曾憑此險多次打退頑寇,但後爲詭計所敗。寨下那座水庫叫黃蓮水庫,一望碧波如染,青嶂翠戀常映其中,令人產生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之感。

(慈濟塌)朋友們請看那一馬平臺,就是聞名湘西北的高山平原慈濟塌。原名慈姑塌,相傳古時有7名人稱慈姑的美女,於南之七姑山修煉,常來此塌練功而得名。後因唐代顧公性勇而心慈”,於此救濟四方難民,更慈濟塌。塌”系土語,坪的意思。慈濟塌長1621米,最寬處500米,最窄處296米,總面積達1200畝。顧公除暴安良、拒寇紮寨,曾在此練兵。自明、清以來,文人、香客多來此遊覽觀光。信步塌上,輕風拂面,頓覺心身倍輕,若遊空中廣場。有人說,如果在這裏建一空中機場”,那簡直就是天下一奇了。

(二天門)大家擡頭看,那就是二天門,所處山脊海拔約780餘米,相傳爲澧州華陽王修建,後被毀。現在的二天門牌樓爲1994年重修。

(龍頭勝境)大家看這塊巨巖,狀如龍頭昂起,欹絕壁兮將飛”,古稱龍頭巖,因下臨百丈懸崖,風起雲涌,龍頭凌空欲飛,故有龍頭勝境”之說。

(捨身巖)相傳龍頭巖是真武祖師練功之地,後真武從這裏捨身投崖脫俗成,故又名捨身崖”。真武白日飛身”的故事,歷來流傳甚廣。巖身形成如舌,從崖緣向西橫穿伸出,下臨萬丈深淵,有楚南第一險”之稱。因真武捨身的傳說,影響了不少愚昧無知者投崖捨身成仙”。後來了爲防止這類事故繼續發生,就在龍頭上修亭以誡後人,大家看,這座小石亭就叫飛昇亭”,請細看這副對聯:輕生哪得成仙,修善自能致富”,門額是守身知命”。朋友們中如有不平之事或事業不順者,千萬不要輕生啊!

(百子堂)這叫百子堂,建於清代乾隆初年。俗話說,悠悠萬事,無後爲大。繁衍生息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也並非每個人都按規律、按要求生兒育女,於是就有了送子娘娘的神話傳說的誕生。這裏供的就是送子娘娘的神像,傳說無兒無女者,只要一心向善,誠心於此一求,必有後代,且看這副對聯:放寬心莫愁無子,行好事自有佳兒”。諸位哪個想要生兒生女的,不妨拜拜送子娘娘。

(梳妝檯)這一方形石墩,古稱梳妝檯,傳說祖師爺成地臺前有一巨石,由幾塊小石托起,巨石上面平滑如境,叫梳妝明鏡。梳妝檯是道教信徒入道前的淨身之地。

(朝聖門)現在我們準備登朝聖門。門前這百步石階,稱百步墩,據說心不虔誠者很難數準。那麼大家就邊走邊數數,上頂後,各自報上數,看誰數得準。

好,朝聖門到了。大家說說到底有多少石階?朝聖門是朝聖者必過的一道關,殿內供青龍白虎二位門將,傳說朝聖者需在此叩拜青龍白虎後方能通行,那麼,我們就叩拜一下,表示心誠吧!

(曬經凸)大家看,朝聖門後的那一座小山峯上,有石亭一座,相傳爲道人曬經書之地。遊人若細心察看,會發現該石亭有一段有意倒置。相傳若順置,那麼五雷山西面的三王、老棚等地方則雞不鳴,狗不叫,了無生機。

(迎賓館)現在,我們一起到迎賓館休息一下。這裏不設神像牌位,是古代道從專爲四方香客信徒修建的休息住所。

(藥王殿)這裏供的是藥王菩薩神像。傳說古時黎民有病無錢醫治,於此一求,再啃神樹,則病患消除。

(財神殿)財神殿古名趙爺殿,供民間傳說的財神趙公明神像一座。大家且看這副對聯:生財有道務必見義思意,雲神無私定然佑善懲惡”,意思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決不可取。一位哲人說: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古人以天神懲罰告誡貪心者,聯想當今時代,一個個貪官落馬被擒,難道不足以驚醒一些人嗎?

(觀音閣)相信大家知道佛門有個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五雷山道德觀裏面建觀音閣,有人覺得奇怪,剛纔進山前說過的道教中的全真教,就是儒、釋、道三教合一流,五雷山也就屬於這一派流。傳說真武祖師修煉成正果後,要成仙了,觀音菩薩菩薩下凡降臨五雷山,就落在這裏,然後牽引真武祖師昇天。祖師成仙后,託夢張兌,一定要他在這裏建觀音閣,以報答觀音菩薩引導之恩。你們看閣內供的神像,就是觀音菩薩,是五雷山主要朝聖殿之一。

(金殿)朋友們,那就是五雷山主峯金頂,即五雷山的主要建築金殿。金殿本爲五雷真武祠,相傳爲祖師爺託夢張兌邀華陽山、榮定王所造。金殿建築爲古轎頂型,上蓋紫銅色琉璃瓦,屋檐布以獸頭,牆體石條砌成,三面懸崖,一面石階蜿蜒而上,顯得輝煌莊嚴、肅靜。殿中供真武祖師神像,爲九火銅鑄成,重約兩千餘斤,緊緊嵌在一樟樹蔸上,爲澧州華陽王所造,另有金童玉女,四值功曹分列兩旁,威武雄壯。殿前原有香爐兩個和刻有張兌楚南名山推第一”的石柱。這裏香火繚繞、鐘聲陣陣,是舉行道教儀式和善男信女朝聖的主殿。金殿雖險,卻有四奇,一是立於常德、澧洲、湘鄂邊界高處,只要是大晴天,均可見到金殿如一顆明珠金碧輝煌,數百里遠的常德澧縣城區歷歷在目,而其他高於金殿之處卻看不到常德、澧縣城區。二奇金殿拜塌不到十平方米,但不管有多少人朝拜祖師,卻互不擦身,竟若無人一般。三奇每年三月九年級前,必有大雷大雨發生,第二天卻晴空萬里,傳言是祖師爺駕臨。四奇金頂雖爲五雷山最高峯,但在山頂有一泉,雖久旱無雨,水仍源源不絕。傳說清順治後期,闖王李自成以僧人身份遊五雷山,偶染微恙,喝此泉水後,疾除康復,稱其爲金頂神泉”。

(五龍捧聖)現在,讓我們站在金頂四面眺望,周圍有5條山嶺,或起伏奔騰於南,或蜿蜒盤繞於東,或騰空昂然於北,雄奇多姿,儼如5條龍環繞金頂,素稱五龍捧聖”。當旭日東昇射來萬道金光之時,龍身騰煙飛霞,生氣盎然。尤其在雨後初晴的陽光燦爛之時,紫氣氤氳,時濃時淡,給龍身”罩上一層神祕色彩,引人入勝。有時雲霧忽散,忽高忽低,其龍身”更有穿雲鑽霧之美。傳說,5條龍狀山嶺,是5條孽龍被五雷山祖師征服後的化身。有關祖師降龍的神話故事,流傳至今。

(百鳥朝鳳)金頂似金鑄玉琢一般,秀麗如鳳。駐足金頂南望、西望,數以百計的大小山頭,有如翹首之鳥,環拱金頂,素稱百鳥朝鳳”。在雲彩浮動或紗霧淡罩時,百鳥”隱約欲飛;當濃雲瀰漫山谷溝壑時,數百山頭似鳥浮波,妙不可言。

朋友們,五雷山之旅就要結束了,衷心感謝諸位的配合與支持。真誠地歡迎您及您的親友、同事下次再來張家界!謝謝。

湖南張家界地方風貌民間藝術

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與大自然與社會進行搏鬥的漫長歲月裏,創造了極其燦爛的文化。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通過原始舞蹈、古老歌謠及各類文化藝術形式把這筆寶貴文化遺產包括這支民族保存下來了。

梯瑪神歌

梯瑪,土語,俗稱土老司,意爲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

梯瑪神歌的音樂旋律源於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號,而其舞蹈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瑪神歌淵源久遠,精深博大,它通過敘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戰爭、遷徙、開荒斬草、安居樂業、生產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間萬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甚至生命價值、哲學世界,它深涵着音樂、文學、土語、民俗等多種學問,堪稱土家族古文化寶庫。它是土家族一部光輝的民族史詩,誰破解了它深隱的“密碼”,便可探尋出土家族歷史的千古之謎。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後漢書》稱擺手舞起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晉書.東志》認爲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離不開武器的,故爲古代一種戰舞。巴人跟隨周武王伐紂,“歌舞以凌,殷兵大潰”;秦末劉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劉邦認爲有巴渝舞之遺風;明嘉靖年間土司後抗倭寇,大跳擺手舞,乘倭不備,大敗倭戰,立下赫赫戰功。後來,這種兵戰舞蹈逐漸演變成土家祭祀文化活動,各土司轄地紛紛建大擺手堂。清代《永順府志》載:“每歲正月九年級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

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蹟爲主要內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衆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民族史詩。擺手分單擺、雙擺、雙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社巴”。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少者數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響應節奏,氣勢恢宏壯觀,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節奏鮮明生動。

清代“竹枝詞”盛讚擺手舞場面:

擺手堂前豔會多,攜手聯袂緩行歌;

鼓鑼聲雜喃喃語,嫋嫋餘音嗬也嗬。

仗鼓舞

仗鼓舞是張家界市桑植縣白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舞蹈。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與朝鮮族鼓舞有異曲同工之妙。鼓長1.2米,兩頭大如碗口,用皮革繃面,中細可握,形如木杵。相傳南宋末天寶年間,有谷、玉、鍾三姓兄弟在蒙將兀良合臺“寸白軍”服役,後“寸白軍”被遣散,三人即從雲南大理流落至桑植定居。某年臘月,白族兄弟們正在打餈粑準備過年,一幫官兵突然圍寨抓人,白族人即用餈粑杵奮起反擊,將官兵打敗,白族人爲慶賀這一仗的勝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樂,這便是仗鼓舞的由來。後來,白族人將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嗩吶、大號和鑼鼓、鈸、罄等鳴樂伴奏,同時創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動作,成爲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

八寶銅鈴舞

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傳八寶爲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爲紀念他們,便精心製作了八個銅鈴,並按八部大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着象徵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爲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爲“八寶銅鈴舞”。

本來,參加“八寶銅鈴舞”活動,僅侷限在土家人中間進行,古話叫“黃銅不沾鐵,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後來,由於土、苗、漢共赴國難,抗擊外寇入侵,結下了生死友誼,土家掌堂師就把銅鈴給苗族掌堂師贈送一個,又給漢族老司贈送一個,故今日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個銅鈴。

茅古斯舞

茅古斯,相傳爲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意爲“長毛的人”,後來把他們所創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這是土家族最爲原始的古典舞蹈。由於有比較完整的情節,有固定的場次和對話,故又被專家稱爲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現其祖先開拓荒野、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於逢年過節跳擺手舞之前進行。表演過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頭上扎五根大草辮,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紮成的“粗魯棒”,象徵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遺風。

茅古斯一般要跳六個晚上,按序分“生產”、“打獵”、“釣魚”、“接親”、“讀書”、“接客”。其動作原始粗獷、滑稽有趣,是中國古典民族舞蹈的寶貴遺產。

大庸陽戲

大庸陽戲是地道的土家族劇種。早先叫楊花柳,爲民間藝人行乞或風塵女子賣唱餬口的表演藝術,後經茅崗司覃氏一家班及若干代藝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淨醜末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

陽戲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戲、家族戲、悲劇,生活氣息濃。旦角在陽戲中居各行之首。陽戲唱腔由正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共17個曲牌。正調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結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話叫“窄音”,大庸陽戲的風味特點就是在這窄音上。

“陽戲”之“陽”,一說大庸位於澧水之陽,二說戲爲陽春人傳承發展,三說“楊花柳”與“陽”諧音,而“楊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爲“陽戲”。

儺願戲

是從古代儺祭活動演化而來的一種原始宗教戲劇。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臘月二十四日,鄉間驅除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請土老司若干人進行表演。儺願戲有高儺和低儺兩個流派。高儺流行於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低儺流行於當地漢族地區。共同點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傳說是三個法力無邊的神仙。儺願分儺戲(或儺舞),儺技,儺戲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對白;儺技則是噴水畫符,雙腳趟燒得通紅的貫頭(鏵口),但見腳底冒煙,卻安然無恙。另外,咬鏵口、過火海(從炭火中過)、摸油鍋、滾榨刺、上刀梯等驚險功夫等,是一種難以理喻的“神祕文化”現象。

大庸花燈

花燈是民間最爲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張家界花燈有兩大流派,一是大庸花燈,二是桑植花燈。二者曲調不同,表演形式也有區別,前者俗,後者雅。大庸花燈,一般爲一旦一醜的雙人舞,桑植花燈則有三人舞,多人舞。花燈有固定節目曲牌,伴以二胡、大筒、打擊樂。尤以大庸花燈鬧元宵,一人唱,萬人和,人山人海,如癡如醉,堪爲民間文化一大奇觀。

民間歌謠

張家界民間歌謠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深博大,門類繁多,分勞動歌、生活歌、時政歌、歷史敘事歌、山歌、情歌、喪歌、壽歌、搖籃歌、宗教祭祀歌、上樑歌、哭嫁歌及各種民間小調等。尤以情歌傳播最廣。

民歌曲調十分豐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較成系統,已唱出湖南,唱出國門,蜚聲國際歌壇。民歌多爲即興演唱,也有固定歌詞。

各位客人,如果有興趣的話,跟我學唱幾支土家情歌吧!

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歡迎各位來賓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參觀。這裏原系民國7年(公元1920xx年)芬蘭牧士建的天主堂,3棟共15間木結構平房,四周有磚牆環護。1934年11月24日,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在任弼時、賀龍、肖克、王震等領導下,一舉解放大庸縣城,於26日成立臨時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內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領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31個縣的反圍剿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封建勢力,爲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爲緬懷先烈功績,弘揚革命精神,中共張家界市永定區委和區政府於91年夏發動募捐修復湘鄂川黔省委、省軍區、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並新建紀念館,於1993年12月26日落成開館。

紀念館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東頭是三堵矮牆圍着的一棟木平房,三間小屋曾住過任弼時、賀龍、肖克,黑漆桌上的桐油燈作證,一代英傑曾在這裏徹夜運籌。西頭是可容納200餘人的省委禮堂,當時省委擴大會和省直各部門的會議均在此召開,現已闢爲將軍館,166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留下英雄足跡的新中國將帥的照片掛滿牆壁。紀念館大門左右,一字排開11間辦公室,當年3大機關13個直屬部門均在此辦公。庭院正中是根據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作品《艱苦歲月》鑿制而成的一尊雙人石像,小紅軍抱着高過頭頂的步槍,依偎在橫吹短笛的老紅軍膝頭,似在入神地傾聽。雕像後面是紀念館主樓,內設三個展室,陳列着223幅大型圖片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再現了根據地的光輝鬥爭史,反映了根據地軍民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和高尚情操。肖克將軍爲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第一部分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初創

193年11月,由於王明“左”傾路線錯誤和敵人的大舉進攻,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全部喪失,紅三軍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賀龍、關嚮應的領導下不得不轉戰鄂川邊。

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聽湖北咸豐大村召開會議,決定“創建湘鄂川黔邊新蘇區”。此後,紅三軍在湘鄂川黔邊轉戰,尋找立足點。

1934年5月,紅三軍西渡烏江,進入貴州。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貴州沿河楓香溪召開會議,決定在黔東創建根據地。7月21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黔東根據地的建立,爲紅二、六軍團會師和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二部分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全面形成

1934年10月,紅六軍團經過艱苦轉戰,進入黔東,24日,與紅三軍在印江木黃勝利會師。會師後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兩軍團聯合行動,由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統一指揮。

紅二、六軍團會師後,爲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征與建立湘鄂川黔邊根據地,決定發動湘西攻勢。

1934年10月28日,紅二、六軍團從四川南腰出發,向湘西挺進。11月7日,攻克永順縣城,湘敵何鍵急令湘西軍閥陳渠珍派兵堵剿,陳糾集三個旅,約一萬人的兵力向永順撲來。紅軍決定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作戰方針,主動放棄永順縣城,退至城北90裏的十萬坪地區設伏。16日黃昏,尾追之敵進入伏擊圈,我軍奮起痛擊,殲、俘敵3000餘人。我軍乘勝追擊,24日佔領大庸、桑植。12月7日,進擊沅陵,17日包圍常德,攻下桃源。

由於湘西攻勢的勝利,促進了新區工作的發展,紅二、六軍團控制了永順、大庸、桑植的大部和龍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縣的一部,並佔有大庸、桑植、永順等縣城,開闢了湘鄂川黔邊根據地。

第三部分 根據地省委的成立並領導人民開展革命鬥爭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電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時爲省委書記,賀龍、關嚮應、夏曦、王震、肖克及張子意、劉士傑(後叛變)、周玉珠爲省委委員,同時成立省軍區,賀龍爲軍區司令員,任弼時爲政委。還成立了省革命委員會,賀龍爲主席,夏曦、朱長清爲副主席。至此,以大庸爲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蘇區省委成立之後,即着手領導開展建黨建政、土地革命和擴紅等項工作,同時還進行了必要的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建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動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第四部分 反圍剿的激烈戰鬥

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特別是紅軍的主動出擊,給國民黨政府造成了新的威脅,蔣介石驚恐萬分,下令調集湘鄂兩省的軍隊,集中了11個師又4個旅,共40多個團,約11萬人的兵力,編成6個縱隊,在地方保安團的配合下,對根據地發動“圍剿”。

針對敵人的瘋狂進攻,我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嚴陣以待。1935年1月,敵軍向根據地進攻,我紅軍主力班師大庸休整。2月上旬,紅軍在慈利設防正面阻擊郭汝棟縱隊失利,在大庸被李覺部乘機侵佔。紅軍回師在大庸後坪雞公埡設伏再打李覺部縱隊失利,郭汝棟縱隊乘機佔領桑植。兩個月的反“圍剿”作戰,由於對xx指示的“實行運動戰,選擇敵人弱點,在運動中各個擊破之”的作戰方針理解不深,而是從正面迎擊敵人,以至一再受挫,根據地不斷縮小,紅軍處境日益困難,二、六軍團領導決定向北轉移。4月12日,紅軍從塔臥、龍家寨向北撤退。這時,鄂軍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二旅進駐陳家河與我軍遭遇,該敵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紅軍抓住戰機,於14日予以全殲。敵師部和第一七上旅慌忙逃竄。次日紅軍又在桃子溪地區,將南逃之敵第五十八師師部和第一七四旅全殲,乘勝收復了桑植縣城。紅二、六軍團因形勢二轉,決定放棄北撤計劃,仍留原地堅持鬥爭。4月下旬紅軍主力東進,攻佔江埡,紅軍主力又西雲湖北,在咸豐忠堡殲敵第四十一師,活捉敵縱隊司令兼師長張振漢。8月3日,紅軍設伏於板栗園殲敵八十五師師部和兩個團,擊斃敵師長謝彬。8月8日在芭蕉坨一舉擊潰陶廣縱隊10個團。至此,湘鄂敵軍被迫轉入防禦,敵軍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圍剿”遂以失敗告終。8月下旬,紅二、六軍團主動出擊,先後佔領石門、澧州、津市、臨澧等縣城,根據地和紅軍進一步擴大。1935年9月,湘鄂川黔根據地中心區域和游擊區已擴大到東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陽,西北至湖北咸豐、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鶴峯,加上黔東和鄂川邊兩個游擊區,人口約200萬。紅二、六軍團發展到4個師12個團,約2萬人。

第五部分

勝利實現戰略轉移

我紅二、六軍團的節節勝利,宣告了蔣介石利用湘鄂兩省敵軍“圍剿”紅軍的計劃已經失敗。蔣介石氣急敗壞,以更加狠毒的手段佈置新的“圍剿”,於1935年10月8日,下令成立宜昌行轅,派陳誠任行轅參謀長,代行他的職權,以便統一指揮。宜昌行轅所轄兵力,達22個師又5個旅,130個團,20餘萬人,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30萬之衆。

當時,我紅二、六軍團主力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是總兵力也只有兩萬多人。在敵我力量相當懸殊的情況下,爲了保存革命力量,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退出根據地,採取聲東擊西戰術,直插湘中,突破敵人的圍攻線後,再轉移至敵人力量較薄弱的湘黔邊,爭取在貴州的石阡、鎮遠、黃平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分別在桑植劉家坪和瑞塔鋪舉行了紅軍突圍誓師大會,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紅十八師堅持根據地的鬥爭,牽制敵人之外,主力部隊於當晚開始了突圍行動。經過一個多月的轉戰,我紅二、六軍團於1936年1月進入貴州。留守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紅十八師,經過浴血奮戰,完成了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後,也突破重圍,於1月9日到貴州江口與六軍團主力會合。一月下旬,二、六軍主力繼續西征,二月初,佔領了黔西、大定、畢節地區,併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從此,結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史。

第六部分

先烈們的豐碑永存

在創建、發展、捍衛根據地和突圍轉戰鬥爭中,我紅二、六軍團指戰員捨生忘死,前仆後繼與敵人浴血奮戰,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紅軍撤離根據地後,國民黨反動派捲土重來,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鎮壓。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我革命幹部、羣衆英勇頑強、寧死不屈,表現出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貞,其英名永垂青史,風範長勵後人。犧牲在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部隊團級、地方縣級的幹部烈士就有53名,這就是他們的英名錄(介紹圖片)。

第七部分

老區大庸在中央領導和革命前輩關懷下的巨大變化

60多年過去了,昔日蘇區省府大庸,自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全會以來,舊貌換新顏,尤其是開發旅遊,張家界奇山異水大放光彩,使這裏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領導頻頻蒞臨視察,革命前輩紛紛故地重遊,表達了對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無限深情和建設事業的密切關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