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3W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精選19篇)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

廬山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廬山石門澗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廬山石門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石門澗又有“廬山植物一絕”美譽。

景區面積六千餘畝、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衆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爲之狂喜”。

山因人重,景借名傳。早在1620xx年前,這裏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慧遠在此築“龍泉精舍”,率儒、釋、道18高賢常遊於此,傳經佈道,使之成爲淨士宗的發源地。其寫下的《遊石門詩並序》,開了我國山水遊記的先河。此後謝靈運、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歷代數以百計的文人墨客都爲之相涉,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與摩崖石刻,文化底蘊深邃豐厚。

石門澗面對峯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過大磐石,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爲“石臺”,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廬山石門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吸了歷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峯峯嶺嶺,遍佈履痕;溝溝壑壑,迴盪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傑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築“石門精舍”。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在此佛法五年築"龍泉精舍".寫出了我國最早的山水遊記——《遊石門詩並序》。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石門澗參觀遊覽。在此我就把石門澗的有關情況向大家做個介紹。

有句話說得好“石門澗是廬山的一塊瑰寶。它既有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華山之險。不到石門澗,難識廬山面”。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所以按其區位素稱:廬山西大門。據《後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石門澗因有天池山、鐵船峯對峙如門,內有瀑布高懸垂落形成壯麗多姿長澗而得名。面積5000餘畝。自古石門澗就有“匡廬絕勝”、“山水決勝”、“石門冠天下、澗景醉遊人”的美譽。

其實在遠古時期,大約九億年前,廬山及周圍地區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多次地殼活動,廬山才從海底慢慢上升起來,所以地貌景觀奇特,地質內涵豐富多彩。它屬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約120萬到24萬年前才形成這種“褶皺”型和“地壘式斷塊山”。而正是由於第四紀冰川鬼斧神工似的把石門澗雕刻成一件藝術珍品。黃龍冰斗,窄口下懸崖,挾帶着的冰體,沿谷地面流,從而產生石門澗、U形谷、冰門檻。石門澗上連天池、九奇、大林、上霄諸峯。並且廬山將軍河的水、九奇峯的水、上霄峯的水、大林峯的水、含鄱口的水、烏龍潭的水.最後都彙集於石門澗,所以說是石門澗的水資源很豐富,導致“處處掛飛泉”的景緻。是廬山西部一條最長、最寬、氣勢最大的溪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爲了解決廬山用電,國家在神龍宮上邊築起40多米高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3

從龍虎山山麓沿瀘溪河乘竹筏西行,在七裏之內有一百多座山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稱爲“仙水巖”的24座山峯。仙水巖是仙岩和水巖的總稱。水巖以其碧水丹山而聞名遐邇。這裏怪石遍佈,山水相映成趣,景點最爲集中,有仙女巖、仙桃石、僧尼峯等十大美景,當地稱之爲“十不得”。一景:男女相依的僧尼峯,又稱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二景:含風不動水中游,又稱“蓮花戴不得”。三景:形象逼真的仙桃石又稱“仙桃吃不得”。四景:橫溪枕流的玉梳石,又稱“玉梳梳不得”。五景:天師丹勺巖,又稱“丹勺盛不得”。六景:惟妙惟肖的蘑菇雲,又稱“仙菇採不得”。七景:孤峯獨秀的石鼓峯,又稱“石鼓敲不得”。八景:漩渦翻滾的道堂巖,又稱“道堂坐不得”。九景:紅紫斑斕的雲錦山,又稱“雲錦披不得”。十景:華夏唯一的仙女峯,又稱“仙女配不得”。這裏的清溪繞山蜿蜒、奇峯橫臥碧波,四野景色美不勝收,有“小灕江”之稱。兩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特別是著名的“十不得”岩石景觀,大都惟妙惟肖、妙趣橫生。

江西井岡山導遊詞 ·南昌市導遊詞 ·九江市導遊詞

從上清碼頭可以乘到竹筏,一路上不僅可以看到“十不得”景點,還能看古代懸棺表演。在二十四巖的盡頭有水巖,這是一個臨溪的大巖洞,裏面可容納數百人。洞前江水澄清、洞頂懸空伸出江面,人站在洞口頗有些驚險之感。

廬山景區導遊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風光秀麗、景色怡人的廬山,我是大家的導遊小白,接下來的時間呢就由我帶着大家領略廬山的風光,希望我的導遊詞能讓大家滿意。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以及旅遊觀賞價值,是我國的優秀的自然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國的避暑勝地。

遊廬山一個必須具備的工具就是雨具,因爲廬山的天氣變化無常,偉大的詩人蘇東坡在遊覽廬山的時候,就恰好趕上了雨霧天氣,於是在朦朧中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廬山的天氣就是小孩的臉,時而晴空萬里,時而大雨瓢潑,所以大家一定要準備好哦。

下面是導遊詞的第一個景點,廬山秀峯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這個瀑布最好的形容了,看完了瀑布,我們會來到含鄱口,這裏有非常壯觀的雲海,真可以說是氣吞江湖呢,過了含鄱口,會經過風光秀麗的錦繡谷,它的得名源於一年四季的花開燦爛,就好像一塊五彩斑斕的錦繡,因此大家就叫它錦繡谷了,在這裏呢,大家可以盡情的和大自然的美景合影留念哦,離開錦繡谷,我們就來到了仙人洞,仙人洞裏面有個專供遊人拍照的懸空大石板,可以說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不過大家拍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爲就曾有過女孩不小心從石板上掉下懸崖的慘劇發生,同時提醒大家,我們沿路都有設計精美的垃圾箱,大家一定注意把手中的垃圾放到那裏面去哦!

好了,我的導遊詞就說到這了,剩下的時間交給大家自由活動,不過記得我們的集合時間哈,晚飯後我們還有好玩的互動遊戲等着大家!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石門澗參觀遊覽。在此我就把石門澗的有關情況向大家做個介紹。

有句話說得好“石門澗是廬山的一塊瑰寶。它既有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華山之險。不到石門澗,難識廬山面”。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所以按其區位素稱:廬山西大門。據《後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石門澗因有天池山、鐵船峯對峙如門,內有瀑布高懸垂落形成壯麗多姿長澗而得名。面積5000餘畝。自古石門澗就有“匡廬絕勝”、“山水決勝”、“石門冠天下、澗景醉遊人”的美譽。其實在遠古時期,大約九億年前,廬山及周圍地區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多次地殼活動,廬山才從海底慢慢上升起來,所以地貌景觀奇特,地質內涵豐富多彩。它屬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約120萬到24萬年前才形成這種“褶皺”型和“地壘式斷塊山”。而正是由於第四紀冰川鬼斧神工似的把石門澗雕刻成一件藝術珍品。黃龍冰斗,窄口下懸崖,挾帶着的冰體,沿谷地面流,從而產生石門澗、U形谷、冰門檻。石門澗上連天池、九奇、大林、上霄諸峯。並且廬山將軍河的水、九奇峯的水、上霄峯的水、大林峯的水、含鄱口的水、烏龍潭的水......最後都彙集於石門澗,所以說是石門澗的水資源很豐富,導致“處處掛飛泉”的景緻。是廬山西部一條最長、最寬、氣勢的溪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爲了解決廬山用電,國家在神龍宮上邊築起40多米高的大壩蓄水發電,瀑布優勢相對減弱。但由於水源廣,加之廬山全年陰雨天佔55%,年均降水量爲:1833.5毫米,年份降水量高達3362.6毫米,特別是3―9月降水量一般月均在150毫米左右,因此石門瀑布水,終年不涸,非常可觀。而這種特定的環境氣候也促使了生活在這裏的“三石”的生長。說起這“三石”,大夥兒可能就要問了到底是什麼?用句很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三石成一桌菜,是廬山的特產。分別是石雞、石魚、石耳。石雞叫雞不是雞,它生長在廬山山澗裏與蛇同一個洞穴,形體很像青蛙,叫聲很像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石門澗的生態環境也非常優越,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廬山區域內的植物種類中,有60%以上在石門澗分佈。

廬山的山花杜鵑花在入春後個個都爭奇鬥豔。早在1620xx年前,石門澗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會員率釋、道、儒18高賢常遊於此,遊覽風光,輪道吟詩,寫下了《遊石門詩並序》,成爲千古絕唱。爲我國山水遊記之作開了先河。位團友: 歷經艱苦磨難,穿過一片柳山樹林,爬上300多步臺階,現在我們大家已是氣喘噓噓,滿面汗水了。

請大家擡頭觀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千年古剎和三棵千年古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又一景點,周恩來總理照相的地方――三寶樹。請大家在旁邊的臺階上坐下休息,聽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所謂三寶樹,即兩棵柳杉和一棵銀杏,請看這塊石頭上鑲着“晉僧曇冼手植波羅寶樹”這麼一看大家會說原來這三棵樹是晉朝的一個和尚所種,那就有一千五百年啦,這種說法可對可不對,爲什麼呢?大家看,這兩棵叫柳杉樹,在廬山有很多品種的杉樹,有水杉、河杉、紅杉、鐵杉、和柳杉,又因爲這種樹它枝葉長得像垂柳一樣,往下沉,人們稱它爲柳杉。那邊一棵叫銀杏,又名白果,因爲祖輩種樹,孫子才能吃到果子,所以又名公孫樹,它是活化石,十分珍貴。

根據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來廬山考查證明:廬山經歷過第四紀冰川,也就是說,大約在400萬年前,我們這塊地方長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棲息着許許多多的動物、植物,但是因爲第四紀冰川到來時,氣溫急驟下降,最後降到零下幾十度,地球上有很多地方就這樣被冰包圍着,包圍多少年呢?有40萬年,在這40萬年的漫長歲月中,很多植物都絕種了,但唯有這種銀杏樹不知道通過什麼方法活了下來,而更爲可貴的是很多植物都是雌雄同體的,但銀杏樹都是“公母”分開的,卻又不能分的太開,據說分到一定的距離,花不能授粉,“公母”樹都會死掉,這樹是晉朝時的。

廬山有一廟叫“大林寺”,廟裏主持叫曇詵,所種原有三棵,兩母一公,有一棵母樹種下不久就被蟲吃掉了,公樹痛不欲生也想死,但死到一半,擡頭一看,還有一棵母樹,公樹想,我要一死,這棵母樹也會死,爲了這棵母樹,我也要活着,所以人們又叫它愛情樹。請看那一棵是公樹,但又不是三寶樹之列了,後來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此處修了一座“黃龍寺”,廟裏面的長老叫“徹空”,又重新補種了兩棵柳杉,又因爲這一類型樹,佛教統稱爲婆羅寶樹,大致寺廟裏、廟前或廟後都要種上一到兩棵的,所以現在下面柳杉樹高41米,直徑1.9米,樹齡620xx年;這一棵柳杉高41米,直徑2.2米,樹齡620xx年;這棵銀杏高30米,直徑1.5米,樹齡1520xx年。

那麼樹就是樹,爲什麼稱爲寶樹呢?有人說樹到百年爲寶,這是錯誤的,因爲今古賢文上面說得好,山中易找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而這種樹有很多說法,比如明萬曆年間,神宗天子駕遊此處發現這棵銀杏木質很好,就命令100個工匠限期三天,將此樹砍下做一大桌子,誰知這100個工匠就來砍,這一下可了不得啦,爲什麼呢?因爲你這邊砍,它那邊長,你砍多少,它就長多少,這一砍就砍了三天,限期將到,樹砍不倒,這100個工人慌啦,一齊跑到樹下哭着說樹啊,你就讓我們砍了吧,如果我們不把你砍下作成桌子,我們全家將會被殺啊,求你呀,誰知此時樹上發出一種聲音,好象在說“孩兒們,我很同情你們,但是你們要砍我,也只能從上面砍,讓我一層層往下落,如果你們從下面砍,我將無論朝哪邊倒下,都會壓死我的子孫的呀,你看我四周長着多少樹,它們都是我的子孫啊,工人一聽樹能說話,一齊大吃一驚,趕緊把這事告訴了神宗天子,明神宗聽後一口氣說,樹本草木能照顧及子孫,我身爲一國君王應爲百姓着想,此樹乃寶樹也,應當加以保護。當然這是神話不足爲奇,實際上是我們廬山腳下有鄱陽湖、長江,山上山下溫差極大,因而氣流的波動也特別大,所以每到夏天下瀑雨,風特別大,加上雷電,十分嚇人的,人們稱爲“山嘯”。據說明朝黃龍寺和尚徹空長老種下兩棵柳杉不久,廬山發“山嘯”啦,整個廬山是“飛沙走石、雷電交加、昏天暗地、日月無光、大雨傾盆、搖搖欲墜”,但是因爲三棵樹這地方是山凹,反而是風平浪靜,因此,徹空和尚認爲是這三棵樹有鎮山之能,特休書一封告訴皇帝,又因爲這上面黃龍寺是萬曆母親慈聖皇太后所修,所以萬曆皇帝特別重視,因此這位神宗皇帝降旨一道說“樹能鎮山,是大明朝洪福齊天,實乃寶樹,是太后洪福齊天,今後三棵樹要加以保護,不得毀壞,凡大明官員,路過三棵樹要“文官下矯,武官下馬”,所以這三棵樹和廬山樹都被保護起來啦,這三棵樹呀才能這樣枝繁葉茂,直到現在都長得這麼吸引人。

民國初年,愛國人士陳三立遊玩三棵樹曾題詩一首說: 山山鑿徑帶痕圍,躡步青雲接隼飛; 磬吐草根成薄碎,影生木未斂餘輝; 誰移赤水三棵樹,只伴殘僧百衲衣; 直幹瑰枝保今古,斧斤所赦與欷噓。 好啦,三寶樹介紹到此,我們大家休息一下,等一會再給大家介紹廬山的其他名景。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有廬山“的瀑布羣”“最神祕的大峽谷”之稱的剪刀峽景區。它坐落在廬山北部的深山之中,距離九江市區11公里,行車時間大概在30分鐘左右,請大家放鬆身體,隨着汽車緩慢的顛簸,給大家做免費的按摩。在大家享受的過程中,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剪刀峽的情況。

廬山最縹緲的是雲霧,最悠久的是人文,最莫測的是政治,而最壯觀的就是瀑布了。在剪刀峽中就有廬山的瀑布羣。剪刀峽,除了站在廬山牯嶺往下看山巒象被剪刀剪開而得名之外,更是因爲在剪刀峽內,有一條瀑布像一把流動的巨型剪刀。其實在剪刀峽長約3500米、寬約250米的山谷中,大大小小的瀑布加起來有近百個。加上地形複雜,雨水充沛,使得每條瀑布的姿態各不相同,除了剛纔說的剪刀峽雙瀑之外,還有上下三疊,潭深水急的烏龍潭瀑布;寒玉森森,泄水如簾的水簾泉瀑布;輕舞飛揚,飄灑婀娜的龍鬚泉瀑布;石如太師椅,色如白龍身的龍椅石瀑布;扭扭捏捏,害羞躲藏的隱瀑……千姿百態,變幻莫測。除了千奇百怪的瀑布羣之外,更爲奇特的是舉目成趣的嶙峋怪石,牯牛石,神龜石,天寶石,臥雲石,雞冠石,羅漢石,九龍石,飛龍石,石蛙……這些巨石有的在澗旁靜坐,有的掩映在密林之中,有的在山頂眺望,或立、或臥、或懶洋洋、或欲騰空而去,不一而足,形神兼備,活靈活現,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進剪刀峽,你會發覺天突然的暗了,就算是在正午,你也很難讓陽光直射在身上,彷彿你走進了原始森林,這就是剪刀峽的另一個特點-----幽。走進剪刀峽,舉目四望,除了綠色還是綠色,除了樹木還是樹木。這裏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是廬山景區之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這並不是古人所獨有的享受和意境,你在剪刀峽也能親身體會到。廬山櫻花林,杜鵑谷,野葡萄園,紫藤,香果,等等等等,多達近3000種的植物會讓你目不暇接,藤纏樹,樹纏藤,藤藤相纏,樹樹相連。最讓人叫絕的,是在桂花潭邊的一株桂花樹,樹圍56釐米,別看它不高,可是卻有着千年的歷史。他之所以千年還長得不粗壯,那是因爲它生長在石頭上。儘管他先天條件不好,可是在這峽谷中充沛的雨水,溼潤的氣候,竟然也生長得有聲有色了,因其枝幹婆娑如鳳凰展翅,又被譽爲鳳凰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特地爲他寫下一首詩《廬山桂》:偃蹇月中桂,結根青倚天。天風饒月起,吹子下人間。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生爲石上桂,葉如剪碧鮮。枝幹日長大,根基日牢堅。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無人爲移植,得如上林園。不及紅花樹,常栽溫室前。

大家也許都知道,廬山自古宗教繁盛,特別是佛道儒三教,在廬山紮根最深,歷史也最久遠。作爲谷深景幽,飛瀑流泉的剪刀峽,自然也就成爲方外人士的的修行之處,淨土宗的始祖----慧遠大師和他的十八高賢曾在剪刀峽講經參佛,潯陽三隱之一的劉程之曾在此隱居修身,陶淵明沒有在沙河隱居前,也在此和劉程之,慧遠作伴,他們去世之後。陶淵明才鬱鬱寡歡的遷到沙河縣。道家五祖之一的白玉蟾,也曾經因道行不深來此修煉,最終悟道成仙。匡俗就是在此修煉,成仙而去,留有廬存。廬山就因此得名。佛道儒三教在此相處和諧融洽,大家各自修煉又互相融會,形成了中國宗教歷少有的大融合。在剪刀峽的密林深處,有一處近百畝的寺廟道關遺址。從前宗教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號稱道教第三十六福地的地方竟然沒落了,廟觀頹敗,人跡全無,只剩下今日的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淒涼,讓人不由得唏噓感嘆。爲什麼會這樣呢?那些修行的高僧道長呢?那些飽學的儒士呢?真的意境肉身飛昇了嗎?這個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爲剪刀峽迷上了一層生米的面紗,這就是爲什麼說,剪刀峽是廬山最神祕的大峽谷了。

介紹了剪刀峽的奇,剪刀峽的幽,剪刀峽的綠,剪刀峽的神祕,再剪刀峽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呢?1、 絕對禁止吸菸。這是首要的。 2、其次要注意安全,很多石頭上由於溼潤的氣候,長滿了青苔,很薄的一層,有的地方肉眼很難看得出來,所以大家可能看到溪流縱橫,瀑布飛下感到很興奮,但是千萬要記住。安全才能開心。 3、由於這裏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會給我們的一些活動造成不便,吃住不是很方便,但是就算這樣,坐在山中吃上一些山野之味,也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4、這麼青的山,這麼綠的水,這麼美的景,你忍心看到他們被垃圾淹沒嗎?

所以,建議大家把垃圾裝在塑料袋裏,不要隨地扔果皮紙屑,更不要隨意攀折那些自幼生長的野花,讓他們自由的生長吧。 各位朋友,還有幾分鐘就到了剪刀峽景區了,進景區之前,我們還會看到千年古塔----西林塔和淨土宗的祖庭----東林寺。到時候我在一一地爲大家介紹,大家可以開始準備了,換上登山鞋,去掉不必要的裝備,貴重物品隨身攜帶,其他地放在車上,然後讓我們輕裝上路。探尋剪刀峽的神祕吧。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5

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因天池峯、鐵船峯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景區面積一萬多 ,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特、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素有“石門冠天下,澗景醉遊人”之美譽。

我們先坐索道到山頂,然後輕鬆,歡快地爬到山腳下。心想:原來爬石門澗是這麼輕鬆的,沒有一絲難度可以挑戰。我正得意的時候,聽到爸爸說:“下山容易,上山難啊!”

當我站在石門澗腳下擡頭望:啊,峯頂這麼高,好像在雲彩上面哩!我爬的上去嗎?再看看陡峭的石階,石階邊上的鐵把,猶如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着,看了真叫人害怕。

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叫我:“姐姐,你也來爬石門澗的嗎?”

我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和他的父母,年齡比我最小的妹妹還要小哩!我點點頭,笑眯眯地說:“小弟弟,你們也來爬石門澗的嗎?”

小弟弟和他的父母也點了點頭,異口同聲地說:“對,咱們一起爬吧!

我們奮力的向峯頂爬去,一會兒扶着鐵把,一會兒和小弟弟比誰的速度快,一會兒我們手腳並用向上爬……。最終我們兩家人爬到了山頂。

在山頂的懸索橋前我們拍了一張合影留作紀念。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6

端午佳節,許多人都會帶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出門旅遊。我們家就如此,端午佳節的前一天,爸爸爲了選擇一個好的旅遊景點,忙活了大半天,又是查地圖,又是查電腦的。我和媽媽去街上溜了回來,他還在找。好不容易纔選擇了廬山石門澗。這回,爸爸得帶着我們母女倆去游上玩水了。

來到廬山腳下,就有一股涼嗖嗖的感覺。我們都以爲夏天的廬山很冷呢。可是來到廬山石門澗大門口時,天氣與山腳下的天氣真是截然不同,一冷一熱。剛進石門澗就是一所長長的鐵索橋,又高又長,是懸空的。橋不是很寬,人走在上面一晃一晃的,非常令人沒有安全感。人越多,橋就越晃,媽媽還硬是要我站在橋上拍照片,結果把我腳在哆嗦的照片拍了出來。接下來是樹林,裏面有楊梅樹、白樺樹、梧桐樹、棕樹等。大部分是竹林,一排排的,可整齊了,個個都壯實,像一個個威武的士兵。連高度都差不多,雖然沒有像其它樹一樣有遮陰的效果,但令人看起來卻是非常清爽的。在往裏走,就走出了樹林區。這裏全都是懸崖峭壁,雖然山峯險要,但是景色秀麗,還依山傍水。只見一個個尖尖的峯頂瀰漫在飄飄渺渺的雲霧裏。水清澈見底,和山相依相伴,形成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望着那飛流直下的瀑布,便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們很快就瀏覽完了石門澗,正要下山,下到半山腰時,爸爸還特地帶着我們母女倆在一條清如明鏡的小溪旁洗腳,我那時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幸福。

當我坐在回家的車上時,已離那兒越來越遠。遠遠的望去,只見遠處青山翠綠,千山一碧,令人回味無窮。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7

相傳,在古老的時候,廬山西麓有一個村莊,這裏住着一戶人家。家中有個後孃,對前娘生的春兒非常刻薄,百般地折磨他,春兒好不容易長成一個小夥子了。一天,廬山點水滴凍,冰凍三尺,大雪封山,寒風刺骨,後孃硬要春兒赤腳草鞋,到廬山頂上打柴去,春兒只得扛“衝戈“,腰纏繩索,手拿雪亮的彎柴刀,冒着大雪向廬山走去。剛走到廬山腳下,天空“嘎“的一聲,一隻小云雀象箭似的,從春兒的頭上掠過去。春兒一驚,昂頭一望,小鳥又在頭頂上兜圈子,在春子兒前面閃着翅膀,好象爲春兒前面引路。春兒心裏想:莫不是廬山上的神仙派人爲我這苦孩子前面引路來了,心中一陣喜悅,全身勁都來了,循着小云雀婉轉的歌聲,一股勁地向廬山頂上攀去。

春兒在半山中,忽然遇見一位手扶龍頭柺杖,掖着白鬚,精神矍鑠的白髮老翁。老翁問明春兒受後孃虐待,哀求說:“這麼大雪打柴,如何是好?“老人撫着春兒的頭慰藉地說:“上到巖頭,自有辦法。“說罷,從背上藥葫蘆中,拿出一個長約二尺,肥碩而金黃的絲瓜絨遞給春兒,轉身不見了。

頓時,那隻雲雀又飛到頭上來了,唱着歌,撲向廬山的一座懸巖。春兒緊追雲雀,好不容易攀上這座巖頭上。他驚恐地往上望,一排奇峯插雲;向下看,腳下萬丈深淵。真是嚇死人呀!春兒嚇得雙眼放金花,等他定睛一看,那個白髮老翁人不知鬼不覺地又笑嘻嘻地站在他的面前,春兒激動得要把老人摟住,深怕他走掉,老人說:“別忙,你先向背後看看。“春兒一轉身,只見石壁懸天,只是中間一條縫,不得其門而入,老人說:“快把你那個絲瓜絨拿出來,現在是開石門的時候了。“老人這一說,春兒慌了手腳,趕忙拿出絲瓜絨。“快吹氣“,春兒應聲鼓着雙腮,“噓“地向絲瓜絨猛吹去,頓時,只見這手上的絲瓜絨在放金光,忽兒變成一個大金鑰匙在託在春兒的手心中。春兒興致勃勃地用這金鑰匙打開石門。只聽“呀“的一聲巨響,兩塊石門,豁然大開,門內金光燦爛,射出萬道金光,金銀財寶堆積如山。春兒隨手拾了一星點兒金銀財寶,轉身出門,石門關了。從此,春兒用從石門中拾來的這點財寶,買了鋤頭鐵耙,一心勤勞耕耘。生活慢慢好起來了。

後孃眼看春兒的好光景,心中又怪又惱。問明情況後,馬上背起大籮筐,拔腳往廬山頂上跑,只見石門深鎖。後孃鼓起勁來,雙腳跪下,並向石門念起訣兒來:“石門石門快快開,快開石門我進來。““呀“的一聲,石門也開了。這後孃喜出望外,爬起來往裏頭衝,忙着用籮筐裝。正當她扛着一大籮筐金銀財寶向門外跑,忽地又“呀“的一聲,石門關了,留下“哇“的一聲慘叫。從此,這狠毒、貪婪的後孃,被永久鎖在這廬山的大岩石裏。春兒見後孃久去而不回,前來尋找,只見巨巖化爲雙闕,中間隔着一座深澗。從此,人們把這地方叫石門澗。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8

廬山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廬山石門澗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廬山石門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石門澗又有“廬山植物一絕”美譽。

景區面積六千餘畝、景觀百餘處。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衆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爲之狂喜”。

山因人重,景借名傳。早在1620xx年前,這裏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慧遠在此築“龍泉精舍”,率儒、釋、道18高賢常遊於此,傳經佈道,使之成爲淨士宗的發源地。其寫下的《遊石門詩並序》,開了我國山水遊記的先河。此後謝靈運、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歷代數以百計的文人墨客都爲之相涉,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與摩崖石刻,文化底蘊深邃豐厚。

石門澗面對峯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過大磐石,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爲“石臺”,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杆峯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峯簇擁,迭峯屏立。削壁千仞的峯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廬山石門澗真是奇峯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吸了歷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峯峯嶺嶺,遍佈履痕;溝溝壑壑,迴盪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傑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築“石門精舍”。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在此佛法五年築"龍泉精舍".寫出了我國最早的山水遊記——《遊石門詩並序》。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石門澗參觀遊覽。在此我就把石門澗的有關情況向大家做個介紹。

有句話說得好“石門澗是廬山的一塊瑰寶。它既有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華山之險。不到石門澗,難識廬山面”。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所以按其區位素稱:廬山西大門。據《後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石門澗因有天池山、鐵船峯對峙如門,內有瀑布高懸垂落形成壯麗多姿長澗而得名。面積5000餘畝。自古石門澗就有“匡廬絕勝”、“山水決勝”、“石門冠天下、澗景醉遊人”的美譽。其實在遠古時期,大約九億年前,廬山及周圍地區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多次地殼活動,廬山才從海底慢慢上升起來,所以地貌景觀奇特,地質內涵豐富多彩。它屬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約120萬到24萬年前才形成這種“褶皺”型和“地壘式斷塊山”。而正是由於第四紀冰川鬼斧神工似的把石門澗雕刻成一件藝術珍品。黃龍冰斗,窄口下懸崖,挾帶着的冰體,沿谷地面流,從而產生石門澗、U形谷、冰門檻。石門澗上連天池、九奇、大林、上霄諸峯。並且廬山將軍河的水、九奇峯的水、上霄峯的水、大林峯的水、含鄱口的水、烏龍潭的水......後都彙集於石門澗,所以說是石門澗的水資源很豐富,導致“處處掛飛泉”的景緻。是廬山西部一條長、寬、氣勢的溪澗。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爲了解決廬山用電,國家在神龍宮上邊築起40多米高的大壩蓄水發電,瀑布優勢相對減弱。但由於水源廣,加之廬山全年陰雨天佔55%,年均降水量爲:1833.5毫米,年份降水量高達3362.6毫米,特別是3―9月降水量一般月均在150毫米左右,因此石門瀑布水,終年不涸,非常可觀。而這種特定的環境氣候也促使了生活在這裏的“三石”的生長。說起這“三石”,大夥兒可能就要問了到底是什麼?用句很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三石成一桌菜,是廬山的特產。分別是石雞、石魚、石耳。石雞叫雞不是雞,它生長在廬山山澗裏與蛇同一個洞穴,形體很像青蛙,叫聲很像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石門澗的生態環境也非常優越,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廬山區域內的植物種類中,有60%以上在石門澗分佈。

廬山的山花杜鵑花在入春後個個都爭奇鬥豔。早在1620xx年前,石門澗就遊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會員率釋、道、儒18高賢常遊於此,遊覽風光,輪道吟詩,寫下了《遊石門詩並序》,成爲千古絕唱。爲我國山水遊記之作開了先河。位團友: 歷經艱苦磨難,穿過一片柳山樹林,爬上300多步臺階,現在我們大家已是氣喘噓噓,滿面汗水了。

請大家擡頭觀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千年古剎和三棵千年古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又一景點,周恩來總理照相的地方――三寶樹。請大家在旁邊的臺階上坐下休息,聽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所謂三寶樹,即兩棵柳杉和一棵銀杏,請看這塊石頭上鑲着“晉僧曇冼手植波羅寶樹”這麼一看大家會說原來這三棵樹是晉朝的一個和尚所種,那就有一千五百年啦,這種說法可對可不對,爲什麼呢?大家看,這兩棵叫柳杉樹,在廬山有很多品種的杉樹,有水杉、河杉、紅杉、鐵杉、和柳杉,又因爲這種樹它枝葉長得像垂柳一樣,往下沉,人們稱它爲柳杉。那邊一棵叫銀杏,又名白果,因爲祖輩種樹,孫子才能吃到果子,所以又名公孫樹,它是活化石,十分珍貴。

根據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來廬山考查證明:廬山經歷過第四紀冰川,也就是說,大約在400萬年前,我們這塊地方長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棲息着許許多多的動物、植物,但是因爲第四紀冰川到來時,氣溫急驟下降,後降到零下幾十度,地球上有很多地方就這樣被冰包圍着,包圍多少年呢?有40萬年,在這40萬年的漫長歲月中,很多植物都絕種了,但有這種銀杏樹不知道通過什麼方法活了下來,而更爲可貴的是很多植物都是雌雄同體的,但銀杏樹都是“公母”分開的,卻又不能分的太開,據說分到一定的距離,花不能授粉,“公母”樹都會死掉,這樹是晉朝時的。

廬山有一廟叫“大林寺”,廟裏主持叫曇詵,所種原有三棵,兩母一公,有一棵母樹種下不久就被蟲吃掉了,公樹痛不欲生也想死,但死到一半,擡頭一看,還有一棵母樹,公樹想,我要一死,這棵母樹也會死,爲了這棵母樹,我也要活着,所以人們又叫它愛情樹。請看那一棵是公樹,但又不是三寶樹之列了,後來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此處修了一座“黃龍寺”,廟裏面的長老叫“徹空”,又重新補種了兩棵柳杉,又因爲這一類型樹,佛教統稱爲婆羅寶樹,大致寺廟裏、廟前或廟後都要種上一到兩棵的,所以現在下面柳杉樹高41米,直徑1.9米,樹齡620xx年;這一棵柳杉高41米,直徑2.2米,樹齡620xx年;這棵銀杏高30米,直徑1.5米,樹齡1520xx年。

那麼樹就是樹,爲什麼稱爲寶樹呢?有人說樹到百年爲寶,這是錯誤的,因爲今古賢文上面說得好,山中易找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

而這種樹有很多說法,比如明萬曆年間,神宗天子駕遊此處發現這棵銀杏木質很好,就命令100個工匠限期三天,將此樹砍下做一大桌子,誰知這100個工匠就來砍,這一下可了不得啦,爲什麼呢?因爲你這邊砍,它那邊長,你砍多少,它就長多少,這一砍就砍了三天,限期將到,樹砍不倒,這100個工人慌啦,一齊跑到樹下哭着說樹啊,你就讓我們砍了吧,如果我們不把你砍下作成桌子,我們全家將會被殺啊,求你呀,誰知此時樹上發出一種聲音,好象在說“孩兒們,我很同情你們,但是你們要砍我,也只能從上面砍,讓我一層層往下落,如果你們從下面砍,我將無論朝哪邊倒下,都會壓死我的子孫的呀,你看我四周長着多少樹,它們都是我的子孫啊,工人一聽樹能說話,一齊大吃一驚,趕緊把這事告訴了神宗天子,明神宗聽後一口氣說,樹本草木能照顧及子孫,我身爲一國君王應爲百姓着想,此樹乃寶樹也,應當加以保護。當然這是神話不足爲奇,實際上是我們廬山腳下有鄱陽湖、長江,山上山下溫差極大,因而氣流的波動也特別大,所以每到夏天下瀑雨,風特別大,加上雷電,十分嚇人的,人們稱爲“山嘯”。據說明朝黃龍寺和尚徹空長老種下兩棵柳杉不久,廬山發“山嘯”啦,整個廬山是“飛沙走石、雷電交加、昏天暗地、日月無光、大雨傾盆、搖搖欲墜”,但是因爲三棵樹這地方是山凹,反而是風平浪靜,因此,徹空和尚認爲是這三棵樹有鎮山之能,特休書一封告訴皇帝,又因爲這上面黃龍寺是萬曆母親慈聖皇太后所修,所以萬曆皇帝特別重視,因此這位神宗皇帝降旨一道說“樹能鎮山,是大明朝洪福齊天,實乃寶樹,是太后洪福齊天,今後三棵樹要加以保護,不得毀壞,凡大明官員,路過三棵樹要“文官下矯,武官下馬”,所以這三棵樹和廬山樹都被保護起來啦,這三棵樹呀才能這樣枝繁葉茂,直到現在都長得這麼吸引人。

民國初年,愛國人士陳三立遊玩三棵樹曾題詩一首說: 山山鑿徑帶痕圍,躡步青雲接隼飛; 磬吐草根成薄碎,影生木未斂餘輝; 誰移赤水三棵樹,只伴殘僧百衲衣; 直幹瑰枝保今古,斧斤所赦與欷噓。 好啦,三寶樹介紹到此,我們大家休息一下,等一會再給大家介紹廬山的其他名景。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有廬山“的瀑布羣”“神祕的大峽谷”之稱的剪刀峽景區。它坐落在廬山北部的深山之中,距離九江市區11公里,行車時間大概在30分鐘左右,請大家放鬆身體,隨着汽車緩慢的顛簸,給大家做免費的按摩。在大家享受的過程中,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剪刀峽的情況。

廬山縹緲的是雲霧,悠久的是人文,莫測的是政治,而壯觀的就是瀑布了。在剪刀峽中就有廬山的瀑布羣。剪刀峽,除了站在廬山牯嶺往下看山巒象被剪刀剪開而得名之外,更是因爲在剪刀峽內,有一條瀑布像一把流動的巨型剪刀。其實在剪刀峽長約3500米、寬約250米的山谷中,大大小小的瀑布加起來有近百個。加上地形複雜,雨水充沛,使得每條瀑布的姿態各不相同,除了剛纔說的剪刀峽雙瀑之外,還有上下三疊,潭深水急的烏龍潭瀑布;寒玉森森,泄水如簾的水簾泉瀑布;輕舞飛揚,飄灑婀娜的龍鬚泉瀑布;石如太師椅,色如白龍身的龍椅石瀑布;扭扭捏捏,害羞躲藏的隱瀑……千姿百態,變幻莫測。除了千奇百怪的瀑布羣之外,更爲奇特的是舉目成趣的嶙峋怪石,牯牛石,神龜石,天寶石,臥雲石,雞冠石,羅漢石,九龍石,飛龍石,石蛙……這些巨石有的在澗旁靜坐,有的掩映在密林之中,有的在山頂眺望,或立、或臥、或懶洋洋、或欲騰空而去,不一而足,形神兼備,活靈活現,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進剪刀峽,你會發覺天突然的暗了,就算是在正午,你也很難讓陽光直射在身上,彷彿你走進了原始森林,這就是剪刀峽的另一個特點-----幽。走進剪刀峽,舉目四望,除了綠色還是綠色,除了樹木還是樹木。這裏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是廬山景區之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這並不是古人所獨有的享受和意境,你在剪刀峽也能親身體會到。廬山櫻花林,杜鵑谷,野葡萄園,紫藤,香果,等等等等,多達近3000種的植物會讓你目不暇接,藤纏樹,樹纏藤,藤藤相纏,樹樹相連。讓人叫絕的,是在桂花潭邊的一株桂花樹,樹圍56釐米,別看它不高,可是卻有着千年的歷史。他之所以千年還長得不粗壯,那是因爲它生長在石頭上。儘管他先天條件不好,可是在這峽谷中充沛的雨水,溼潤的氣候,竟然也生長得有聲有色了,因其枝幹婆娑如鳳凰展翅,又被譽爲鳳凰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特地爲他寫下一首詩《廬山桂》:偃蹇月中桂,結根青倚天。天風饒月起,吹子下人間。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生爲石上桂,葉如剪碧鮮。枝幹日長大,根基日牢堅。不歸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無人爲移植,得如上林園。不及紅花樹,常栽溫室前。

大家也許都知道,廬山自古宗教繁盛,特別是佛道儒三教,在廬山紮根深,歷史也久遠。作爲谷深景幽,飛瀑流泉的剪刀峽,自然也就成爲方外人士的絕佳的修行之處,淨土宗的始祖----慧遠大師和他的十八高賢曾在剪刀峽講經參佛,潯陽三隱之一的劉程之曾在此隱居修身,陶淵明沒有在沙河隱居前,也在此和劉程之,慧遠作伴,他們去世之後。陶淵明才鬱鬱寡歡的遷到沙河縣。道家五祖之一的白玉蟾,也曾經因道行不深來此修煉,終悟道成仙。匡俗就是在此修煉,成仙而去,留有廬存。廬山就因此得名。佛道儒三教在此相處和諧融洽,大家各自修煉又互相融會,形成了中國宗教歷史上少有的大融合。在剪刀峽的密林深處,有一處近百畝的寺廟道關遺址。從前宗教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號稱道教第三十六福地的地方竟然沒落了,廟觀頹敗,人跡全無,只剩下今日的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淒涼,讓人不由得唏噓感嘆。爲什麼會這樣呢?那些修行的高僧道長呢?那些飽學的儒士呢?真的意境肉身飛昇了嗎?這個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爲剪刀峽迷上了一層生米的面紗,這就是爲什麼說,剪刀峽是廬山神祕的大峽谷了。

介紹了剪刀峽的奇,剪刀峽的幽,剪刀峽的綠,剪刀峽的神祕,再剪刀峽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呢?1、 禁止吸菸。這是首要的。 2、其次要注意安全,很多石頭上由於溼潤的氣候,長滿了青苔,很薄的一層,有的地方肉眼很難看得出來,所以大家可能看到溪流縱橫,瀑布飛下感到很興奮,但是千萬要記住。安全才能開心。 3、由於這裏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會給我們的一些活動造成不便,吃住不是很方便,但是就算這樣,坐在山中吃上一些山野之味,也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4、這麼青的山,這麼綠的水,這麼美的景,你忍心看到他們被垃圾淹沒嗎?

所以,建議大家把垃圾裝在塑料袋裏,不要隨地扔果皮紙屑,更不要隨意攀折那些自幼生長的野花,讓他們自由的生長吧。 各位朋友,還有幾分鐘就到了剪刀峽景區了,進景區之前,我們還會看到千年古塔----西林塔和淨土宗的祖庭----東林寺。到時候我在一一地爲大家介紹,大家可以開始準備了,換上登山鞋,去掉不必要的裝備,貴重物品隨身攜帶,其他地放在車上,然後讓我們輕裝上路。探尋剪刀峽的神祕吧。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石門澗參觀遊覽。在此我就把石門澗的有關情況向大家做個介紹。

有句話說得好“石門澗是廬山的一塊瑰寶。它既有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又有青城之幽、華山之險。不到石門澗,難識廬山面”。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所以按其區位素稱:廬山西大門。據《後漢書·地理志》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石門澗因有天池山、鐵船峯對峙如門,內有瀑布高懸垂落形成壯麗多姿長澗而得名。面積5000餘畝。自古石門澗就有“匡廬絕勝”、“山水決勝”、“石門冠天下、澗景醉遊人”的美譽。

其實在遠古時期,大約九億年前,廬山及周圍地區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多次地殼活動,廬山才從海底慢慢上升起來,所以地貌景觀奇特,地質內涵豐富多彩。它屬典型的冰川地貌,距今約120萬到24萬年前才形成這種“褶皺”型和“地壘式斷塊山”。而正是由於第四紀冰川鬼斧神工似的把石門澗雕刻成一件藝術珍品。黃龍冰斗,窄口下懸崖,挾帶着的冰體,沿谷地面流,從而產生石門澗、U形谷、冰門檻。石門澗上連天池、九奇、大林、上霄諸峯。並且廬山將軍河的水、九奇峯的水、上霄峯的水、大林峯的水、含鄱口的水、烏龍潭的水.最後都彙集於石門澗,所以說是石門澗的水資源很豐富,導致“處處掛飛泉”的景緻。是廬山西部一條最長、最寬、氣勢最大的溪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爲了解決廬山用電,國家在神龍宮上邊築起40多米高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1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爲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後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後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並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裏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戶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爲“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着二百六十多戶,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遊覽入口] 請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橋、石碣、牌坊、柳堤、樓閣、古樹誤....田園般的景緻充滿了清新、自然的鄉村氣息,這就是我們李坑的水口。說到水口,我要告訴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個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落景觀和風水的重要體現。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道沿着這鄉間小道去探尋-下李坑水口的奧祕,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書橋]“不嫌慢步觀山景,何妨小坐聽溪聲”。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飽經風雨的古橋建於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爲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爲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爲官多年後,“逐欲上硫歸養,適聞父喪棄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回鄉後,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遂決意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後,村人爲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爲“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因此,也成爲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裏人叫它楊柳磁,傳說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李侃歸隱後,“當題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飛瓊”指的就是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彎碧水,由碣頂奔騰直下,嗶嘩的溪水,宛如一道飛瀉的白玉,真是美不勝收。

[至牌坊處]“美景不勝收,轉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誌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誌性建築,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爲什麼叫“李坑”?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後,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裏老人說,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後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爲理姓,後到商約王時,理氏商孫理徴,因直言約王的戲暴無道而被處死,其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倖選。選難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爲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爲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爲“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於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爲“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裏還留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於風水建築。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爲了給村裏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峯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築。這座文昌閣裏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大家看,這裏是座門庭坊,號左春坊,對面那座號右春坊,兩座對稱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有一點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豎坊是爲了紀念旌表有德行的人,這兩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孫子。李芾和他的孫子都是翰林出生,過去祠堂裏有塊,區題“祖孫翰林”指的就是他們祖孫倆,有句老話叫“翰林不開坊,開坊無抵擋”,李芾祖孫倆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元軍已兵臨潭州城下,李帶誓死保衛潭州,戰至最後,以身殉國,成爲我們南宋時期與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名臣。李芾死後,被朝廷追贈爲端明殿大學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盡忠報國之舉,在李坑村頭建了一座忠觀閣,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孫也不愧名臣後裔,登進士,人翰林,仕途春風,官至禮部侍郎。因禮部官員通稱“春官”故這兩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無塵神仙境,聖地有緣翰墨香"。清靜之地,並不清靜,過去常有莘莘學子來此燒香叩拜,禱求文昌帝君保佑科舉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賦詩作詞,文昌閣是村裏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坑村的文昌閣始建於南宋初年,當年李侃歸隱後,在此建閣,整日讀書習文,邀友討究詩賦,歸隱生活,道遙自在,以至元代文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的婺源太白曹門人汪澤民站在文昌閣前,睹物思人,感嘆不已。“建閣區月,星閣高隱”。“高隱”是對侃公的尊稱,也寄託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文昌閣修建後,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鏡明出資三千兩規銀,對文昌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後,敬邀清末婺源四大進士,潘超、趙文元、李昭煒、江峯青來文昌閣助興捧場,並當場爲文昌閣提對作詩,這些精美的“詩”、“對”可惜都已遺失,只留下李昭煒的這幅“樓宇喜登臨看兩澗流清雙峯峙秀;人文欣慰起願五經共讀六藝兼通”的對子,對子表達了李昭煒對家鄉的熱愛和與家鄉學子共勉的良好願望。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閣名氣大振,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畝祠堂、八田閣”的說法。村裏人至今還津津樂道,以此爲驕傲。現在我們進文昌閣裏看看。

[至文昌閣內]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關文昌閣歷史變遷的簡介,背面是我們李坑自宋至清擔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傳世著作目錄,中堂上這幅清式魁星點鬥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傳說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主管着我們生活的某個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舉神筆,左手執一方墨斗,只要他這輕輕一點(叫做“魁星點鬥"),被他點中者就將迎來大運、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腳下鰥着的這條鯉魚經他這麼一點不就跳過“龍門”,成龍了嗎?

這幅圖除講述了一個道教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外,還是一幅隱字圖,你們看!魁星右手高舉的神筆,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筆-左腳後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豎彎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邊的“鬥”字嗎?這幅魁星點鬥”圖,真是設計巧妙、形態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請隨我上樓參觀[至二樓],這裏供奉的是文昌帝君,過去讀書人常來此燒香叩拜,爲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舉中榜,一旦科舉及第,便會千里迢迢趕回還願,誠心可鑑。這裏還有我們李吭村18位進士中的8位進士畫像,大家可隨意看看。登高望遠,觀景怡情,請各位隨我一道上三樓觀光,從高處領略下我們李坑的水口風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鄉間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淺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寧靜的鄉村景象,而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雖說走着舒坦,卻總讓人有一種歲月月悠悠的感覺,總讓人想起當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經商和進京趕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見的鄉間道路。據說,徽州人都有一個愛家鄉、造福鄉里的習慣,一且他們做了官或經商發了財,便會回鄉資助公益事業,修橋、鋪路、造祠、建亭,善行義舉無不樂施。就這樣,婺源境內幾乎所有的鄉間道路,都是青石鋪就,曾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頭,石路跟到頭,出門腳無泥,來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門想歇息,不遠找路亭"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樣的常識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間,各種路亭、橋亭、嶺亭隨處可見,三裏一亭、五里一09.段路便有一亭,這些連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爲過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場所,也爲進山耕作、砍柴的農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許多路亭裏有乾柴、簡易竈,可供路人熱飯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莊的路亭,還由村裏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請人或輪流燒茶待客,這在民間叫“施茶",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享受到這樣的服務了,據說這種做法已延續了好幾百年。

剛纔我們走進路亭,亭子上方有“見田”二字,什麼意思呢?說來話長,這是李坑這支李姓氏族,當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風水術語。相傳宣宗的孫子李京,在唐朝滅亡後隱居饒州昌水,爲求子孫世代興旺,決定請人幫助選一塊風水寶地擇居,結果“得乾九二之佔”即所謂的“見田吉”稱李氏子孫遷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興旺。因此李京後代篤信“九二在田”之佔,三個兒子分別遷往祁門浮溪新田,婺源嚴田和浮樑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興旺,被稱爲“三田李”。這裏順便說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後代,李鴻章也曾與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煒過宗親,但無結果。當年李洞由新田遷居這裏,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見田吉”擇居而取的村名

對面小溪旁那座旋轉的小水車,我想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曾見過其實在當地叫“水碓”,過去村民們用它來春谷,把稻穀加工成米,他們利用小溪水流做動力,驅動水車轉動,從而帶動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難想象,過去的農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始加工方法解決吃飯問題的。聽村裏老人說,以前這一帶小溪邊有五支水確,忙起來日夜不停,十分熱鬧。

[雙橋疊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橋叫“彩虹橋”。因橋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橫臥溪上,故名“彩虹橋",其實這座橋不是專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來補風水的風水橋,早在明朝景泰年間,村裏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資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崗嶺橋,解決了村民過嶺進廟的問題。而爲什麼後來在這座橋的後面又建了一座橋呢?說起這事,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堪輿大師、李坑人李景溪。據《婺源縣誌99方伎》篇記載,李景溪精通堪輿,曾著《陽宅祕訣》和《雷選心法》二書傳世,他依據風水學理論“水養財"之說,認爲一村水口,爲一村風水命脈所繫,水口緊,則村安財旺,而李坑“地戶”不濟(緊),則需補風水以護衛鄉里,於是便差人在這裏築碣建橋,攔財鎖氣、提“衛鄉”於橋之上,以示建橋之用意。從此,村裏又多了一道景觀,謂之“雙橋疊鎖"。

[至李坑村ロ]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徑直村莊,透過樹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見。村口,是村莊的象徵,過去每當村裏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不捨地送至村口,幹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遊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和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裏人用來祭拜樟老爺的樟神廟廟”,村裏如果有小孩病難養家裏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反八字貼在德樹上,說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於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率,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遊客朋友,不妨我們們也來試一試。

[進入李坑村]有人說,來到李坑,就彷彿走進了江南水鄉秀麗的畫畫卷,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流過,小溪兩岸是一棟棟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橋凌架於溪上,古樸、靈秀而典雅,爲我們展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畫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裏築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奇託在村址的選擇和佈局上呢?

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說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徴州民居建築形成於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徴商吸取杭州、場州一帶的建築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徵:粉牆黛瓦馬頭牆;內部特徵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購)。你們看!風火培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頭是“中鬥”.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鳴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備這裏給各位介紹一下徴派建建築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門鼓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爲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後,指望文振家聲,在古徽州由於深受理學文化思想影響,朱子格言,始終是每個家庭恪守的箴言“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務本、讀書人仕,方可振家聲,知曉了這麼ー個小小的常識,今後遇到這種徽式建築,就能從風火牆上的裝飾判斷出大門的朝向。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爲什麼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樣建築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築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中國商業舞臺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オ,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爲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嘉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2

客朋友們:

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你在井岡山相遇,相知,相識,我感到很高興!今天這井岡山之旅就由我爲大家做嚮導。我是旅遊行的,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那麼我就長話短說,首先爲大家介紹一下井岡山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爲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臺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爲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0xx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爲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其中部爲崇山峻嶺,兩側爲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0xx年秋,毛。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裏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爲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臺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爲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0xx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爲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其中部爲崇山峻嶺,兩側爲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0xx年秋,毛。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裏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衆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爲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峯、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着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爲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爲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裏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裏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

好了,現在車就來到了井岡山山腳下,讓我們一起投入它的懷抱吧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3

今天,我們去的旅遊點是李坑古村落。這裏,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個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爲什麼叫理田呢?村裏的老人說: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爲遠祖在帝堯時爲部落首領時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職爲姓。同時因先祖唐未由北方遷江南時,曾“佔地從田之籤”,李洞建村時數典不忘祖,取村名爲“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稱“坑”)兩岸,便俗稱李坑了。

李洞是個曾任從五品朝散大夫的隱士

他來此建村後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據村譜記載,李洞的兒子李仁曾遵父命創建“盤谷書院”。此後,自宋至清幾百年間,全村出了18名進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還出了一位狀元,叫李知誠,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達32人,並有1名飽讀詩書,能文善詩的文士留下傳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還是明清時外出經營的商人,他們的木材、茶葉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蘇、上海、廣州等地,他們積攢了錢財回來,除了建造住宅處,也修宗祠、橋、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這個不傍大河通道,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爲一個建築類型很發達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廟宇觀閣17座,橋亭路亭17座,還有書院、私塾、文峯塔、公共園林等,當年號稱“婺東第一村”。下面,請大家隨我進村參觀。

[車至李坑路口]

遊客們,請下車。步至中書橋]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中書橋”,它是婺源現存最古的橋之一,建於北宋未年,是座單孔磚拱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磚拱上鋪青石板。爲何取名“中書橋”呢?據史書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他在京城爲官多年回鄉省親,一日漫步村邊,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溪上的木橋時,有搖搖欲墜之感,孩童嬉戲奔走過橋時更令人感到害怕,於是捐資建造了這座穩重大方的磚拱橋,橋落成後,村人爲感謝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職定名爲“中書橋”。

[步至李坑村口]

這裏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爲“水口”,原因是這裏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裏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是修築水口碣攔截財氣,培植水口林,有的還建起水口橋以鎖住靈氣。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爲一個村莊的標誌,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着走着,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引遊客進村]

各位遊客,有人說,步入李坑時,彷彿走進“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裏,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條穿村而過的小溪,由東向西緩緩而流。現李高村260多戶1000餘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這種建築佈局說明,李坑村過去很講究風水,因爲堪輿術說:水向西流必富。古時候李坑人選擇在水由東向西流的溪畔構築房屋,這就把他們所希翼的美好願望,從村落佈局的形態中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下面,讓我們來觀賞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從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樣。大多是粉牆、青瓦(時間一長變成黛色)。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感,屋頂採用馬頭牆的建築造型,即房屋的左右兩側築起風火山牆,高出於屋頂。同時爲避免山牆檐距雙向坡頂的屋面高差過大。採用了隨屋面坡度層層跌落的形式,因爲它形似馬頭,故俗稱爲“馬頭牆”。馬頭牆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畫出民居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們去叩開這幢古屋。這幛古民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爲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請看,要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期望多子多孫。

[步入大門後]

爲進一步向外人顯示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爲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裏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爲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爲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爲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爲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爲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着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裏,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裏流,四水歸堂,蘊涵着“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着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藉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裏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羣。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爲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爲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爲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衆,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石墩爲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爲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裏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於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爲“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築風格,在大門後另外設置了一座儀門,當地稱“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打開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銅綠”。“銅綠”的化學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製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黴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後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製成。

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着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6、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爲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裏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爲本地人以天爲院子,以門前山水爲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着‘福’字意味着“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衆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裏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櫺子,沒有雕似。連着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幹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裏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裏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弟子,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着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裏。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說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裏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裏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爲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裏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張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騰雲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剷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爲曾養過龍,成爲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4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

曉起,是婺源文化生態旅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評爲國家級農業生態示範村。

曉起是清代兩淮鹽務使江人鏡故里,位於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江灣鎮境內,溪河交會處。據曉川《汪氏宗譜》記載:唐乾年間汪萬武始居,以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啓明而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後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故曉起又有上下曉起之分。

羣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後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着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樑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象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國小後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佈的婺源也不多見。村中也頗多明清古建,風格各具特色,村內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迴環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園景象。此外還有雙井印月、濯臺煥影等景。

曉起的"三雕"藝術久享盛名。三雕即磚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繼序堂"、"禮耕堂"是曉起"三雕"藝術的代表之作。

曉起的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千餘株古樟羣及全國罕見的大葉紅楠木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它們不僅是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佐證,更爲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

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遮天蔽地的古樹,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最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交通便捷,離縣城34公里,黃山100公里,景德鎮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酒樓、各式竹、木結構房屋等配套設施完善,可以同時接待400多人吃、住、遊、樂。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評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同時還是中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中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井岡山風景旅遊區是首批國家5A級景區,中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xx年截至7月8日,井岡山今年門票收入突破億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井岡山以建黨90週年爲契機,充分依託“紅色吸引人,綠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遊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旅遊業發展壯大,全力打造“紅色搖籃、生態井岡、精神家園”旅遊品牌。吉安市委領導要求各單位和部門要進一步做好接待服務工作,各景區要實行 領導帶隊、責任到人,以優美、舒適、和諧的環境迎接來山遊客,繼續創造旅遊佳績。

大家都知道井岡山是革命的搖藍,紅色的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但現在更是發展成爲一個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1966年陸定一老先生重上井岡山時寫過一首詩,第一句話就說了:井岡山二件寶:歷史紅,山林好!我們這次上井岡山除了學習井岡山精神,重溫當年毛主席在井岡山創建農村根據地的那段光輝歲月外,還可以領略井岡山秀麗的自然風光(講山林好、這山林好的介紹,大家隨便到哪裏抄一點介紹井岡山風光的資料就行了,只是要注意如果要推銷野味拿回扣的話,就多介紹那些可憐的野生動物吧) 所以說井岡山是一座風景如畫的旅遊風景區,但大家在領略這美麗風光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想想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毛主席在井岡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多麼艱辛,是多少革命先烈士用血肉之軀鋪就面成的啊?這些纔是大家來井岡山的主要意義吧!

大井:位於茨坪西北面七公里處,革命歷史參觀點有舊居,紅軍醫務所舊址等。 1920xx年10月下旬,率領衝國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首先就到達這裏。他領導紅軍深入羣衆,向羣衆宣傳革命真理,組織、武裝羣衆、幫助羣衆進行生產勞動,解決實際困難。在這裏還設立了紅軍醫務所,兔費給當地羣衆看病、治療。產且在這裏開始了對地方武裝王佐部隊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xx年2月,王佐率領地方武裝參加工農革命軍,被改編爲工農革命第二團第二營,從而壯大了革命隊伍。大井的革命遺址已列爲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

除了革命歷史參觀點外,大井還有中國名山大川罕見的高山田園風光。大井周圍的羣山,橫看成嶺側成峯,鬆峯頂篁交翠,古樹成林,溪澗流泉清冽,石魚歷歷可數,美味的石雞、珍稀保護動物娃娃魚也分佈於此。當地居民的住宅則環境清幽,建築風格古樸,和周圍環境相映成趣。村寨周圍的稻田像天梯一樣直人云霧深處。旅行者從喧鬧的大城市來到這裏,看到的是一幅高山田園畫,聽到的是一首高山田園詩,耳目自然爲之一新,所有的煩惱自然爲之消融。

小井:位於茨坪北面六公里處,這裏有中國紅軍的第一所醫院——“紅光”醫院,現已列爲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當年的“紅光”醫院設有門診室、手術室、病牀等,共三十二個房間,可容納傷病員二百多人。1920xx年10月1日,井岡山曾一度失守。一百多名重傷病員來不及轉移,全部壯烈犧牲。解放後,井岡人民在烈士犧牲的地方建立了紅軍烈士墓。

茨坪:茨坪,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鬥爭的中心,坐落在崇山臺間的小盆地。這是遊覽井岡山到的地方。現在,這裏已建有革命博物館、烈士紀念塔等。從茨坪到各個紀念地及主要風景遊覽點,都有道路相通。以革命戰場聞名的五大哨口,也都是景色絕妙之處。它們離茨坪不遠,有五哨公路通達。五大哨口中最值得一遊的是黃洋界。黃洋界海拔1343米,居高臨下,扼居山口,形勢險要,當地羣衆稱之爲摩天嶺。在這裏放眼四望,羣山起伏,層層疊疊;白雲翻騰,猶如汪洋大海。當年的哨口工事和上山小路還依稀可見,紅軍營房保存完好。現在這裏建有一座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碑文由朱德書寫。另一面鐫刻的《西江月井岡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風,上有“黃洋界”三個金色大字。 山水傳說 大小五井:描述:據老人們說,以前人間沒有蓮花,只有王母娘娘的瑤池蓮塘裏纔有。這是天廷的寶花,一般神仙是看不到的,只有玉皇大帝,太白金星,託塔李天王、太上老君等身居要職、德高望重、有功之臣和能進入王母娘娘宅地的人才能大飽眼福。

黃洋界在井岡山上茨坪鎮西北17千米處,海拔1343米,是井岡山五大口之一(雙馬石、桐木嶺、硃砂衝、八面山、黃洋界)中最著名的一個哨口,連接湘贛邊界,黃洋界地勢險要、巍峨峻拔1920xx年3月30日,這裏打響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英勇的中國工農紅軍以不到1個營的兵力打退了敵軍4個團兵力的瘋狂進攻,創造了我軍以少勝多的首個戰績,同志在欣喜之餘,揮筆寫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一詞就是爲這次偉大光輝戰鬥勝利而的。遊人身臨其境,依稀聽到當年隆隆炮聲。陳運和詩《黃洋界抒情》佳句“一門剛修好的迫擊炮趕來助戰,三發炮彈轟得舊中國地覆天翻”。 特產:地方名酒 井岡山冬酒、井岡老窖、井岡醇、井岡紅米酒、井岡南瓜酒、井岡獼猴桃酒、堆花貢酒、堆花特曲等,還有井岡山礦泉水等。

三石菜 以井岡山特產的石雞、石耳、石魚爲主要烹調物的地方風味菜就有數十種,著名的有:炒石雞、糖醋溜石雞、清燉石雞、石耳蒸雞、炒石耳、石耳湯、清燉石魚、蘭花石魚、石魚燒湯等。 山竹菜 蘭花小竹筍、炒雙冬(冬筍、冬菇)、玉蘭片、筍乾、小山竹炒香菇、酸菜炒小竹筍、酸菜炒冬筍、臘肉炒冬筍、肚尖炒冬筍等。

野味菜 紅燒地虎(當地稱“香芒”,不屬保護動物)、山老鼠幹、泥鰍醬蘿蔔湯、炒苦菜、炒紅皮菜等。

特色菜 炒血鴨、紅燒狗肉、清燉腳魚、紅澆腳魚、清燉武山雞、井岡酥雞、井岡酥鴨、八寶鴨、釀三角豆腐、煎泥鰍幹、米粉泥鰍、米粉蒸鵝肉、四星望月、紅燒山豬等。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6

端午佳節,許多人都會帶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出門旅遊。我們家就如此,端午佳節的前一天,爸爸爲了選擇一個好的旅遊景點,忙活了大半天,又是查地圖,又是查電腦的。我和媽媽去街上溜了回來,他還在找。好不容易纔選擇了廬山石門澗。這回,爸爸得帶着我們母女倆去游上玩水了。

來到廬山腳下,就有一股涼嗖嗖的感覺。我們都以爲夏天的廬山很冷呢。可是來到廬山石門澗大門口時,天氣與山腳下的天氣真是截然不同,一冷一熱。剛進石門澗就是一所長長的鐵索橋,又高又長,是懸空的。橋不是很寬,人走在上面一晃一晃的,非常令人沒有安全感。人越多,橋就越晃,媽媽還硬是要我站在橋上拍照片,結果把我腳在哆嗦的照片拍了出來。接下來是樹林,裏面有楊梅樹、白樺樹、梧桐樹、棕樹等。大部分是竹林,一排排的,可整齊了,個個都壯實,像一個個威武的士兵。連高度都差不多,雖然沒有像其它樹一樣有遮陰的效果,但令人看起來卻是非常清爽的。在往裏走,就走出了樹林區。這裏全都是懸崖峭壁,雖然山峯險要,但是景色秀麗,還依山傍水。只見一個個尖尖的峯頂瀰漫在飄飄渺渺的雲霧裏。水清澈見底,和山相依相伴,形成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望着那飛流直下的瀑布,便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們很快就瀏覽完了石門澗,正要下山,下到半山腰時,爸爸還特地帶着我們母女倆在一條清如明鏡的小溪旁洗腳,我那時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幸福。

當我坐在回家的車上時,已離那兒越來越遠。遠遠的望去,只見遠處青山翠綠,千山一碧,令人回味無窮。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你們好!

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廬山的北山登山公路上。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廬山的概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建國伊始,政府就開始謀劃修築廬山登山公路。1952年7月組成廬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處,這年冬天,這條公路正式開工。第二年(1953年)8月1日,這條長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車。後來,人們稱這條公路爲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盤山而進,有近四百處彎道,所以毛澤東在《登廬山》一詩中,有“躍上蔥蘢四百旋”之句,其實呀,這條公路的彎道只有399個彎,所以有人說,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點點牛的。這條公路廬山居民常稱之爲“毛澤東路線”

1970年10月,廬山南部登山公路開工,第二年7月1日通車,人們把這條路稱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爲上廬山的國內外遊客,提供了更爲便捷的條件。以後,又有人在廬山修築數條纜車道與公路。

廬山位於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峯等多種地貌。主峯——大漢陽峯,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峯便有171座。羣峯間散佈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xx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羣,被譽爲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溼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爲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裏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

傳爲大禹時所作的《禹貢》及稍後的《山海經》,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0xx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淘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爲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爲、陳三立、胡適、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繼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唸佛的淨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餘國的基督教教會彙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8

永新縣地處贛西邊境,羅霄山脈中段。總面積2195平方公里,轄10個鎮、13個鄉、2個場,總人口48萬。南、西、北三面爲低山區,中、東部多丘陵、崗阜和谷地,禾水流貫中部。永新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性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永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20xx年),始置永新縣。北宋名相劉沆、元代明儒譚天如等歷史名人皆祖籍永新。上世紀50年代授予將軍衛的有42位,同一時期擔任省委書記或省長的有4位,"兩院"院士2位。賀子珍、賀敏學、賀怡三兄妹的革命傳奇故事廣爲流傳,爲全國第四大將軍縣。

永新交通便捷,特產豐富。浙贛鐵路分文線經永新直達文竹鎮,319國道和省道穿境而過,距贛粵高速公路65公里,距井岡山機場75公里。主產水稻、蠶桑、菸草、油茶、杉、竹等,工業主要有電力、電子、化工、服裝、皮革、建材、繭絲綢、食品、礦產和木竹加工等。爲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

永新縣是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所在地。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灣改編"舊址羣、中共湘贛省委舊址和紅軍湘贛軍區總指揮部舊址、七溪嶺戰鬥指揮、龍源口橋、毛澤東舊居、宋塔、紅楓湖、梅田洞、碧波崖等革命舊址、古蹟勝景。

近年來,該縣按照"三個基地一個後花園"的戰略構想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永新"的奮鬥目標,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良好。20xx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1.09億元,財政總收入達7747萬元,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由1997年的53:27:20調整爲39:32:29;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引進了海天藥業、鑫陽光製革等一批投資上千萬元的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總量同比增長21%,工業總產值達8.2億元,同比增長8.7%;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扶持壯大了蠶桑、果業、畜牧業等主導產業,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農業總產值達8.98億元;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35億元,年均增長9.5%。

崛起的永新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寬鬆的環境、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便捷的程序、更加周到的服務,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大展宏圖。

關於江西石門澗的導遊詞 篇19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以革命人文景觀爲主體與秀麗的自然風光相融合獨特類型的風景名勝區。茨坪是風景區的中心景區,是一塊四面青山環繞的山中盆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以下稱“陵園”)是中心景區新闢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觀。它位於茨坪北面的北巖峯上。

北巖峯,山體猶如一座羅漢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壇。陵園按“佛”型山體因山就勢興建,佔地面積400畝。陵園於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並開放參觀遊覽。1997年10月,由鄧小平題字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落成剪綵。陵園整體建築包括陵園門庭、紀念堂、碑林、雕像園、紀念碑五大部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