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導遊詞(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19K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1

宜春別名袁州。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經113°54′-116°27′、北緯27°33′-29°06′之間。宜春市現轄1個市轄區(袁州區)、3個縣級市(樟樹市、豐城市、高安市)、6個縣(靖安縣、奉新縣、上高縣、宜豐縣、銅鼓縣、萬載縣)。 總人口550萬,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48.22萬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09公頃,耕地中有效灌溉水田地32.17萬公頃。水域面積6.3944萬公頃,其中河流水面2.04萬公頃,湖泊水面0.06萬公頃,水庫水面2.28萬公頃,坑塘水面2.76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0.01萬公頃。

江西宜春導遊詞(通用16篇)

全市土壤種類、成土母質類型多樣,有10個土類,16個亞類,64個土屬,162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類面積爲48.72萬公頃(包括田埂),佔土地總面積27.33%。10個土類中,面積最大爲紅壤,有118.13萬公頃,佔全市總土地面積64.24%。其餘土類有:黑色石灰土、黃壤、黃棕壤、潮土、新積土、紅粘土,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

紅壤是市內分佈範圍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帶性土壤。江西紅壤約佔全省面積的55.8%,全市紅壤面積比重,超出全省平均值8.44%。發育在第四紀的紅色粘土的紅壤,是市內最重要的土地資源。

全市耕作土壤肥力狀況較好。耕作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豐富級佔44.7%,中量級佔50.8%,低量級佔4.5%。此外,土壤多呈酸性反應,據統計,微酸和酸性土壤約佔全市耕地面積的77.8%。

看過江西宜春導遊詞的人還看了:

2.最全江西省導遊詞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2

宜春市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接南昌、撫州,西連萍鄉、湖南,南鄰新餘、吉安,北與九江交界。現有樟樹、豐城、高安、上高、萬載、宜豐、銅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縣一區,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30萬。宜春市是全國第一個生態試點城市,是正在建設中的贛西經濟中心城市,是全國第五屆農民運動會的舉辦地。20xx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9.5億元,財政總收入20.64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5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9元。

宜春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全市森林覆蓋率爲53.4%,活立木蓄積量3500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3.5億株,是江西重點林區和全國重點毛竹產區。已探明水力資源60萬千瓦,目前有25萬千瓦尚待開發。探明的礦產有56種,其中金屬類27種,非金屬類29種。鉭鈮被譽爲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鉭鈮礦是我國最大的鉭鈮鋰原料生產基地;原煤、岩鹽儲量均爲江西之冠;硅灰石品位之高、儲量之豐在全國罕見;大理石、花崗石、高嶺土等品質優、分佈廣、開採價值高。

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亟待開發。全市有歷史文化遺址486處,名山名勝54處。有4個國家級、3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處溫泉,2個已開發的溶洞。宜春是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的發祥地,禪宗潙仰、臨濟、曹洞三宗的祖庭,全國政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現仍是宜春靖安寶峯寺方丈。

宜春古稱“農業上郡”,農業經濟擁有紮實的基礎和明顯的優勢。宜春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茶、優質苧麻生產基地,以佔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產了全省1/6左右的糧、棉、油、豬和水產,在江西省的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其中優質米、苧麻加工、木竹加工、綠色食品等10大農業產業化主導項目發展勢頭良好。

宜春市工業經濟長足發展,形成了機械、建材、食品、醫藥、竹木加工五大支柱及化工、採礦、輕紡等產業組成的工業體系,裝載機、鑿岩機、竹木地板、建築陶瓷、中成藥、四特酒、綠色食品、苧麻服飾等一大批國優、部優、省優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宜春市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境內京九鐵路縱貫南北,湘贛複線橫臥東西;形成以320、105國道和贛粵、滬瑞高速公路爲骨幹、連接全市縣鄉的公路網絡;袁河、錦河直入贛江,水路航程千餘公里。電力網絡佈局合理,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豐城電廠已併網發電。全市10個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建設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一批新型小城鎮正在崛起,中心城市和縣城的功能不斷完善,宜春市區正按照60平方公里、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發展規劃,拉開了建設贛西經濟中心城市的框架。

宜春市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兩基”教育提前達標,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和質量處在全省前列,高等教育步入“大衆化”行列。宜春職業技術學院20xx年經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掛牌招生,宜春學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綜合性本科大學。宜春體育中心象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宜春市區中心,是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宜春水上運動場被確定爲全國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在這裏成功舉辦了全國第五屆農運會和江西省十運會及多項國家級體育比賽。文化事業爭奇鬥豔,高安採茶戲、上高農民攝影、袁州版畫、靖安農民詩詞、豐城書法、樟樹剪紙、宜豐根雕、銅鼓漫畫、萬載儺舞等,共同構成了宜春地域文化特色。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開放的宜春將以誠信的態度、優良的環境、一流的服務,不斷拓展對外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與四海賓朋攜手共創新的輝煌!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評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同時還是中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中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井岡山風景旅遊區是首批國家5A級景區,中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xx年截至7月8日,井岡山今年門票收入突破億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井岡山以建黨90週年爲契機,充分依託“紅色吸引人,綠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遊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旅遊業發展壯大,全力打造“紅色搖籃、生態井岡、精神家園”旅遊品牌。吉安市委領導要求各單位和部門要進一步做好接待服務工作,各景區要實行 領導帶隊、責任到人,以優美、舒適、和諧的環境迎接來山遊客,繼續創造旅遊佳績。

大家都知道井岡山是革命的搖藍,紅色的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但現在更是發展成爲一個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1966年陸定一老先生重上井岡山時寫過一首詩,第一句話就說了:井岡山二件寶:歷史紅,山林好!我們這次上井岡山除了學習井岡山精神,重溫當年毛主席在井岡山創建農村根據地的那段光輝歲月外,還可以領略井岡山秀麗的自然風光(講山林好、這山林好的介紹,大家隨便到哪裏抄一點介紹井岡山風光的資料就行了,只是要注意如果要推銷野味拿回扣的話,就多介紹那些可憐的野生動物吧) 所以說井岡山是一座風景如畫的旅遊風景區,但大家在領略這美麗風光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想想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毛主席在井岡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多麼艱辛,是多少革命先烈士用血肉之軀鋪就面成的啊?這些纔是大家來井岡山的主要意義吧!

大井:位於茨坪西北面七公里處,革命歷史參觀點有舊居,紅軍醫務所舊址等。 1920xx年10月下旬,率領衝國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首先就到達這裏。他領導紅軍深入羣衆,向羣衆宣傳革命真理,組織、武裝羣衆、幫助羣衆進行生產勞動,解決實際困難。在這裏還設立了紅軍醫務所,兔費給當地羣衆看病、治療。產且在這裏開始了對地方武裝王佐部隊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xx年2月,王佐率領地方武裝參加工農革命軍,被改編爲工農革命第二團第二營,從而壯大了革命隊伍。大井的革命遺址已列爲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

除了革命歷史參觀點外,大井還有中國名山大川罕見的高山田園風光。大井周圍的羣山,橫看成嶺側成峯,鬆峯頂篁交翠,古樹成林,溪澗流泉清冽,石魚歷歷可數,美味的石雞、珍稀保護動物娃娃魚也分佈於此。當地居民的住宅則環境清幽,建築風格古樸,和周圍環境相映成趣。村寨周圍的稻田像天梯一樣直人云霧深處。旅行者從喧鬧的大城市來到這裏,看到的是一幅高山田園畫,聽到的是一首高山田園詩,耳目自然爲之一新,所有的煩惱自然爲之消融。

小井:位於茨坪北面六公里處,這裏有中國紅軍的第一所醫院——“紅光”醫院,現已列爲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當年的“紅光”醫院設有門診室、手術室、病牀等,共三十二個房間,可容納傷病員二百多人。1920xx年10月1日,井岡山曾一度失守。一百多名重傷病員來不及轉移,全部壯烈犧牲。解放後,井岡人民在烈士犧牲的地方建立了紅軍烈士墓。

茨坪:茨坪,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鬥爭的中心,坐落在崇山臺間的小盆地。這是遊覽井岡山到的地方。現在,這裏已建有革命博物館、烈士紀念塔等。從茨坪到各個紀念地及主要風景遊覽點,都有道路相通。以革命戰場聞名的五大哨口,也都是景色絕妙之處。它們離茨坪不遠,有五哨公路通達。五大哨口中最值得一遊的是黃洋界。黃洋界海拔1343米,居高臨下,扼居山口,形勢險要,當地羣衆稱之爲摩天嶺。在這裏放眼四望,羣山起伏,層層疊疊;白雲翻騰,猶如汪洋大海。當年的哨口工事和上山小路還依稀可見,紅軍營房保存完好。現在這裏建有一座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碑文由朱德書寫。另一面鐫刻的《西江月井岡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風,上有“黃洋界”三個金色大字。 山水傳說 大小五井:描述:據老人們說,以前人間沒有蓮花,只有王母娘娘的瑤池蓮塘裏纔有。這是天廷的寶花,一般神仙是看不到的,只有玉皇大帝,太白金星,託塔李天王、太上老君等身居要職、德高望重、有功之臣和能進入王母娘娘宅地的人才能大飽眼福。  黃洋界在井岡山上茨坪鎮西北17千米處,海拔1343米,是井岡山五大口之一(雙馬石、桐木嶺、硃砂衝、八面山、黃洋界)中最著名的一個哨口,連接湘贛邊界,黃洋界地勢險要、巍峨峻拔1920xx年3月30日,這裏打響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英勇的中國工農紅軍以不到1個營的兵力打退了敵軍4個團兵力的瘋狂進攻,創造了我軍以少勝多的首個戰績,同志在欣喜之餘,揮筆寫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一詞就是爲這次偉大光輝戰鬥勝利而的。遊人身臨其境,依稀聽到當年隆隆炮聲。陳運和詩《黃洋界抒情》佳句“一門剛修好的迫擊炮趕來助戰,三發炮彈轟得舊中國地覆天翻”。 特產:地方名酒 井岡山冬酒、井岡老窖、井岡醇、井岡紅米酒、井岡南瓜酒、井岡獼猴桃酒、堆花貢酒、堆花特曲等,還有井岡山礦泉水等。

三石菜 以井岡山特產的石雞、石耳、石魚爲主要烹調物的地方風味菜就有數十種,著名的有:炒石雞、糖醋溜石雞、清燉石雞、石耳蒸雞、炒石耳、石耳湯、清燉石魚、蘭花石魚、石魚燒湯等。 山竹菜 蘭花小竹筍、炒雙冬(冬筍、冬菇)、玉蘭片、筍乾、小山竹炒香菇、酸菜炒小竹筍、酸菜炒冬筍、臘肉炒冬筍、肚尖炒冬筍等。

野味菜 紅燒地虎(當地稱“香芒”,不屬保護動物)、山老鼠幹、泥鰍醬蘿蔔湯、炒苦菜、炒紅皮菜等。

特色菜 炒血鴨、紅燒狗肉、清燉腳魚、紅澆腳魚、清燉武山雞、井岡酥雞、井岡酥鴨、八寶鴨、釀三角豆腐、煎泥鰍幹、米粉泥鰍、米粉蒸鵝肉、四星望月、紅燒山豬等。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水觀音亭位於南昌市南湖湖畔,現南湖路34號,始建於唐代。

據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爲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檯。萬曆年曾一度爲相國張位的別墅,稱爲杏花樓,內設用雲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因祀婁妃,在此募建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的改稱泛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泛音閣”。亭周圍湖水瀅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

1920xx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平方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牆,漲水時不淹。解放後,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合設於此,舉辦文物展覽。1986年重新維修,並增闢廣場、院門,現南昌畫院設於其內。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5

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詹導。歡迎你們到龜峯遊玩。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多一份歡樂,也希望你們玩得開心,玩得盡興。龜峯景區位於弋陽縣城南部四,五公里處。我們穿過鎖春洞,只要坐幾分鐘的觀光電車就會到達景區。

大家請跟我來。大家看,這就是駝背迎賓龜。駝背迎賓龜在綠樹成蔭的樹林上特別像一隻巨大的烏龜在歡迎着每一位遊客。你瞧,它低着頭,駝着背,正在歡迎我們呢!

接下來,朋友們請跟我走,別走丟了。往前看,一位老人站立在叢林之上,身披一件長袍,下巴拖着長長的鬍鬚,威風凜凜的。這就是老人峯了。我們再往左邊瞧,老人似乎又變成一位武士,身披盔甲,佩帶鋼槍,全副武裝,像是要參加激烈的戰鬥。回過頭來往右看,武士又象是一位揹着沉重竹簍的村姑,慢慢地走在林間的小路上。最後往後看,村姑變成了一位國寶——大熊貓,它活靈活現的,憨態可掬,可愛極了。看到這裏,想必都知道這座山的名稱了吧。沒錯,這就是老人峯的四看奇景。

我們再往前走,現在來到三疊龜山下,遙遙遠望,看到三隻龜疊在一起。最下面的那隻龜叫大力龜,中間的那隻叫綠毛龜,最上面的就叫小胖龜了。相傳,這三隻龜跟着媽媽去遊玩,路過東海,龜媽媽就被東海龍王給抓去了。三隻小龜就爬到這座高峯上等媽媽,就這樣,等呀等呀,等了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烏龜們慢慢的就變成的石頭龜了。

好了,本次遊纜就到這裏了,請朋友們自由活動四十分鐘,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亂扔垃圾。

2、要注意安全。

3、不要破壞文物。

四十分鐘過後,我們在停車場集合。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大餘旅遊觀光。中國有句古語“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今天我們在大餘的第一站遊覽的景點是一座海拔不高,但卻蜚聲海內外的名山——大餘梅嶺。梅嶺位於大餘縣城南10公里處,又稱爲大庚嶺,是江西省同廣東省兩省的分界線、分水嶺。這裏海拔僅有746米,但地勢險要,奇峯疊秀,而且山峯連綿不斷,逶迤數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爲二,所以地理學家們把這裏稱爲“一山分割兩邊天”。在古代,這裏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分界線,它還是兩個古代民族,兩種不同文化區域的分界線。梅嶺北面是屬於中原地區漢民族居住的土地,歸屬於比較發達的漢族文化區域,梅嶺南面則是古代南蠻族居住的土地,是蠻族部落文化區域。兩個民族、兩種文化在這裏交匯相融,使梅嶺積澱了濃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特有的歷史文化風情。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7

尊敬的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麻城龜峯山風景區的導遊,今天很高興由我帶領大家一同走進麻城,一同走進龜峯山,一同走進那美譽神州大地的杜鵑花海。

“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正在崛起的中部新興城市——麻城,是一座紅色古城、杜鵑花城、交通新城、特產名城。它位於長江中游,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全市版圖面積3747平方公里,人口120多萬。麻城歷史悠久,人文厚重,自隋開皇十八年設縣治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明代的麻城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有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寓居麻城著書講學16載,有136名文武進士入朝爲官,史稱“麻城現象”;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麻城佔一半”,麻城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麻城“孝感鄉”爲明清移民聖地;近代的麻城是“黃麻起義”策源地,中國紅軍之源,誕生了紅四軍、紅二十八軍兩支中國紅軍主力部隊;當代的麻城是武漢城市圈旅遊服務基地和大別山旅遊門戶城市,20xx年4月,我們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麻城杜鵑文化旅遊節,從此“紅杜鵑,美麻城”紅動春天,天下聞名;麻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麻城地跨鄂豫皖,背靠大別山,面向大武漢。一市跨三省,樞紐通天下。其中縱跨大江南北的京九鐵路、大廣高速與橫貫神州東西的滬漢蓉快速鐵路、滬蓉高速四條國家高等級主幹幹道在麻城呈“井”字交匯,麻城成爲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麻城資源富集,物產馳名,已形成汽車配件、旅遊服務、商貿物流、優質農產品加工、高素質勞動力培訓“五大基地”,全市特色農業形成了“中國菊花之鄉”、“中國板栗之鄉”、“中國油茶之鄉”、蔬菜產業、畜牧產業、桑茶藥產業等“三鄉三業”。麻城可謂享天時之惠,佔地利之優,得人和之盛。近年來,麻城經濟社會邁上了跨越發展的快車道,成爲全省縣域經濟進位最快的縣市之一。

近年來,麻城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旅遊事業的高度重視,逐步在全市形成“三山一村一線一大片”的旅遊板塊,已成功打造了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龜峯山、麻城烈士陵園,國家森林公園—五腦山,國家地質公園—九龍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杏花村,中華巨龍—明山水庫等經典景區,今年四月又一張靚麗的名片“中國映山紅第一城”花落麻城。作爲全市旅遊事業的龍頭—龜峯山,已走出湖北,叫響全國,面向世界。一路上我們不知不覺已來到了龜峯山風景區。景區自20xx年開發建設以來,先後獲得了:國家AAA級景區、國家AAAA景區、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先進旅遊景區、省級優秀旅遊景區、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面積最大的古杜鵑—映山紅羣落、靈秀湖北十大旅遊新秀。這些成績的取得,被衆多媒體稱爲“龜峯山速度”、“龜峯山現象”。

龜峯山是長壽之山,杜鵑之山。它位於麻城東部山區,距離武漢市區120公里,麻城市區27公里。主要由神奇的龜峯、雄偉的龜背以及形象逼真的龜尾等九座山峯組成,最高海拔1320米,規劃總面積73.6平方公里,從龜峯到龜尾全長16公里,寬7公里,人稱“天下第一龜”。因其地形山勢酷似一隻昂首問天的巨型神龜而得名龜峯山。龜峯山禹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他的位置恰好處在大別山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上,北坡是南溫帶針葉與落葉混交林景觀,而南坡則是北亞熱帶綠針闊葉混交林景觀。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7月份最好氣溫爲23℃,盛夏時節是避暑納涼的休閒勝地。景區以奇、險、峻、秀的自然景觀和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景色吸引八方遊客。春天,看漫山遍野的紅杜鵑、看龜峯旭日、踏青;夏日,休閒避暑,品巖綠新茶、看民俗風情表演;金秋,山上萬紫千紅、層林盡染,賞紅葉、登高、採野果兒,其樂無窮;冬季,在銀裝素裹的白雪世界裏踏雪尋梅。景區主要景點有神奇龜峯、萬畝杜鵑花海、杜鵑花王、千年古寺—能仁寺、抗日石刻、唐王龍牀、迎客鬆、升子井、春秋古戰場—雁門寨、世界杜鵑盆景園等三十多處,有大小賓館70多家,日接待遊客6000多人。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8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去李坑村,是一個旅遊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遊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後,大家的狀態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後,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後,我們就繼續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裏面,也有很多古建築都是“徽派建築”,因爲這裏原來是徽州的範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於“環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後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裏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後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裏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雲和河邊的綠樹。

然後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 “星閣高隱”,據說這個村裏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裏。

進到樓閣裏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裏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纔去參觀農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彙集在一起,成爲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裏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裏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接着我們跟着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裏,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着街道上,因爲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裏的大門是不能對着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裏面,再從院子的側門通向街道。

在裏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爲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後,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裏,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後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裏主要以樟樹爲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裏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爲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撲上,上面寫着“毛主席萬歲”五個字,這樣人們就不敢破壞這個雕刻了。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衝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穀,放進打禾機裏面,很快,這些稻穀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9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屢毀屢建,今日之滕王閣爲1989年重建,與古貌相比更爲氣派。

滕王閣座落於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爲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記載,李元嬰於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爲別居。由於李元嬰封號爲“滕王”,故名滕王閣。20多年後,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竣工後,閻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於此的王勃就是於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並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讚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爲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清代詩人尚鎔《憶滕王閣》詩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樓臺收。山水與樓臺,又須文字留。”

後來歷經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爲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閣毀於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幹於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範坦重建滕王閣,丞相範致虛爲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爲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閣記》稱宋閣“其基城爲閣……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元統二年(1334年)江南行臺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遊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在滕王閣上大宴文武羣臣,正統初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建,改閣名“迎恩館”。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閣亦毀於寧王朱宸濠兵亂。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毀於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於右”。崇禎六年(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清代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撫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立即飛奏朝廷,康熙大喜,親書董其昌之《滕王閣序》以贈。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被大火燒燬,惟“御碑亭”倖存,巡撫郎廷極隨即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閣毀於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總督趙-、巡撫俞兆嶽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撫何裕成重建;嘉慶年間,滕王閣年久失修,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先後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閣遭火毀,不久修復;道光二十八年,閣又遭火毀,江西巡撫傅繩勳重建。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爲一片灰燼。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撫劉坤一主持集資重建。光緒末年(1908年),閣又遭火焚,於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1926年滕王閣再度毀於軍閥混戰,贛軍師長嶽思寅下令火燒南昌城外,大火延燒三日,街巷盡成焦土。1927年縱火者張風歧、嶽思寅等被處以死刑。此後50多年裏一直沒有重修。

現在的滕王閣是1985年按照樑思成繪製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於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爲南昌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新樓爲仿宋朝木結構樣式,淨高57.5米,共九層,採用宋朝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層皆有迴廊可俯瞰贛江景色。樓體爲鋼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迴廊連接着“壓江”、“挹翠”兩個輔亭。建築面積13000多平方米。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10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爲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後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後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並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裏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戶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爲“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着二百六十多戶,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遊覽入口] 請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橋、石碣、牌坊、柳堤、樓閣、古樹誤....田園般的景緻充滿了清新、自然的鄉村氣息,這就是我們李坑的水口。說到水口,我要告訴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個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落景觀和風水的重要體現。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道沿着這鄉間小道去探尋-下李坑水口的奧祕,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書橋]“不嫌慢步觀山景,何妨小坐聽溪聲”。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飽經風雨的古橋建於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爲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爲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爲官多年後,“逐欲上硫歸養,適聞父喪棄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回鄉後,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遂決意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後,村人爲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爲“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因此,也成爲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裏人叫它楊柳磁,傳說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李侃歸隱後,“當題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飛瓊”指的就是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彎碧水,由碣頂奔騰直下,嗶嘩的溪水,宛如一道飛瀉的白玉,真是美不勝收。

[至牌坊處]“美景不勝收,轉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誌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誌性建築,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爲什麼叫“李坑”?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後,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裏老人說,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後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爲理姓,後到商約王時,理氏商孫理徴,因直言約王的戲暴無道而被處死,其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倖選。選難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爲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爲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爲“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於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爲“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裏還留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於風水建築。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爲了給村裏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峯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築。這座文昌閣裏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大家看,這裏是座門庭坊,號左春坊,對面那座號右春坊,兩座對稱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有一點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豎坊是爲了紀念旌表有德行的人,這兩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孫子。李芾和他的孫子都是翰林出生,過去祠堂裏有塊,區題“祖孫翰林”指的就是他們祖孫倆,有句老話叫“翰林不開坊,開坊無抵擋”,李芾祖孫倆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元軍已兵臨潭州城下,李帶誓死保衛潭州,戰至最後,以身殉國,成爲我們南宋時期與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名臣。李芾死後,被朝廷追贈爲端明殿大學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盡忠報國之舉,在李坑村頭建了一座忠觀閣,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孫也不愧名臣後裔,登進士,人翰林,仕途春風,官至禮部侍郎。因禮部官員通稱“春官”故這兩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無塵神仙境,聖地有緣翰墨香"。清靜之地,並不清靜,過去常有莘莘學子來此燒香叩拜,禱求文昌帝君保佑科舉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賦詩作詞,文昌閣是村裏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坑村的文昌閣始建於南宋初年,當年李侃歸隱後,在此建閣,整日讀書習文,邀友討究詩賦,歸隱生活,道遙自在,以至元代文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的婺源太白曹門人汪澤民站在文昌閣前,睹物思人,感嘆不已。“建閣區月,星閣高隱”。“高隱”是對侃公的尊稱,也寄託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文昌閣修建後,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鏡明出資三千兩規銀,對文昌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後,敬邀清末婺源四大進士,潘超、趙文元、李昭煒、江峯青來文昌閣助興捧場,並當場爲文昌閣提對作詩,這些精美的“詩”、“對”可惜都已遺失,只留下李昭煒的這幅“樓宇喜登臨看兩澗流清雙峯峙秀;人文欣慰起願五經共讀六藝兼通”的對子,對子表達了李昭煒對家鄉的熱愛和與家鄉學子共勉的良好願望。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閣名氣大振,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畝祠堂、八田閣”的說法。村裏人至今還津津樂道,以此爲驕傲。現在我們進文昌閣裏看看。

[至文昌閣內]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關文昌閣歷史變遷的簡介,背面是我們李坑自宋至清擔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傳世著作目錄,中堂上這幅清式魁星點鬥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傳說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主管着我們生活的某個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舉神筆,左手執一方墨斗,只要他這輕輕一點(叫做“魁星點鬥"),被他點中者就將迎來大運、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腳下鰥着的這條鯉魚經他這麼一點不就跳過“龍門”,成龍了嗎?

這幅圖除講述了一個道教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外,還是一幅隱字圖,你們看!魁星右手高舉的神筆,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筆-左腳後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豎彎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邊的“鬥”字嗎?這幅魁星點鬥”圖,真是設計巧妙、形態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請隨我上樓參觀[至二樓],這裏供奉的是文昌帝君,過去讀書人常來此燒香叩拜,爲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舉中榜,一旦科舉及第,便會千里迢迢趕回還願,誠心可鑑。這裏還有我們李吭村18位進士中的8位進士畫像,大家可隨意看看。登高望遠,觀景怡情,請各位隨我一道上三樓觀光,從高處領略下我們李坑的水口風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鄉間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淺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寧靜的鄉村景象,而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雖說走着舒坦,卻總讓人有一種歲月月悠悠的感覺,總讓人想起當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經商和進京趕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見的鄉間道路。據說,徽州人都有一個愛家鄉、造福鄉里的習慣,一且他們做了官或經商發了財,便會回鄉資助公益事業,修橋、鋪路、造祠、建亭,善行義舉無不樂施。就這樣,婺源境內幾乎所有的鄉間道路,都是青石鋪就,曾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頭,石路跟到頭,出門腳無泥,來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門想歇息,不遠找路亭"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樣的常識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間,各種路亭、橋亭、嶺亭隨處可見,三裏一亭、五里一루.段路便有一亭,這些連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爲過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場所,也爲進山耕作、砍柴的農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許多路亭裏有乾柴、簡易竈,可供路人熱飯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莊的路亭,還由村裏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請人或輪流燒茶待客,這在民間叫“施茶",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享受到這樣的服務了,據說這種做法已延續了好幾百年。

剛纔我們走進路亭,亭子上方有“見田”二字,什麼意思呢?說來話長,這是李坑這支李姓氏族,當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風水術語。相傳宣宗的孫子李京,在唐朝滅亡後隱居饒州昌水,爲求子孫世代興旺,決定請人幫助選一塊風水寶地擇居,結果“得乾九二之佔”即所謂的“見田吉”稱李氏子孫遷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興旺。因此李京後代篤信“九二在田”之佔,三個兒子分別遷往祁門浮溪新田,婺源嚴田和浮樑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興旺,被稱爲“三田李”。這裏順便說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後代,李鴻章也曾與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煒過宗親,但無結果。當年李洞由新田遷居這裏,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見田吉”擇居而取的村名

對面小溪旁那座旋轉的小水車,我想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曾見過其實在當地叫“水碓”,過去村民們用它來春谷,把稻穀加工成米,他們利用小溪水流做動力,驅動水車轉動,從而帶動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難想象,過去的農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始加工方法解決吃飯問題的。聽村裏老人說,以前這一帶小溪邊有五支水確,忙起來日夜不停,十分熱鬧。

[雙橋疊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橋叫“彩虹橋”。因橋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橫臥溪上,故名“彩虹橋",其實這座橋不是專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來補風水的風水橋,早在明朝景泰年間,村裏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資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崗嶺橋,解決了村民過嶺進廟的問題。而爲什麼後來在這座橋的後面又建了一座橋呢?說起這事,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堪輿大師、李坑人李景溪。據《婺源縣誌・方伎》篇記載,李景溪精通堪輿,曾著《陽宅祕訣》和《雷選心法》二書傳世,他依據風水學理論“水養財"之說,認爲一村水口,爲一村風水命脈所繫,水口緊,則村安財旺,而李坑“地戶”不濟(緊),則需補風水以護衛鄉里,於是便差人在這裏築碣建橋,攔財鎖氣、提“衛鄉”於橋之上,以示建橋之用意。從此,村裏又多了一道景觀,謂之“雙橋疊鎖"。

[至李坑村ロ]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徑直村莊,透過樹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見。村口,是村莊的象徵,過去每當村裏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不捨地送至村口,幹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遊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和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裏人用來祭拜樟老爺的樟神廟廟”,村裏如果有小孩病難養家裏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反八字貼在德樹上,說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於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率,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遊客朋友,不妨我們們也來試一試。

[進入李坑村]有人說,來到李坑,就彷彿走進了江南水鄉秀麗的畫畫卷,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流過,小溪兩岸是一棟棟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橋凌架於溪上,古樸、靈秀而典雅,爲我們展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畫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裏築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奇託在村址的選擇和佈局上呢?

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說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徴州民居建築形成於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徴商吸取杭州、場州一帶的建築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徵:粉牆黛瓦馬頭牆;內部特徵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購)。你們看!風火培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頭是“中鬥”.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鳴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備這裏給各位介紹一下徴派建建築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門鼓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爲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後,指望文振家聲,在古徽州由於深受理學文化思想影響,朱子格言,始終是每個家庭恪守的箴言“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務本、讀書人仕,方可振家聲,知曉了這麼ー個小小的常識,今後遇到這種徽式建築,就能從風火牆上的裝飾判斷出大門的朝向。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爲什麼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樣建築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築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中國商業舞臺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オ,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爲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嘉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11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

曉起,是婺源文化生態旅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評爲國家級農業生態示範村。

曉起是清代兩淮鹽務使江人鏡故里,位於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江灣鎮境內,溪河交會處。據曉川《汪氏宗譜》記載:唐乾年間汪萬武始居,以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啓明而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後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故曉起又有上下曉起之分。

羣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後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着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樑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象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國小後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佈的婺源也不多見。村中也頗多明清古建,風格各具特色,村內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迴環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園景象。此外還有雙井印月、濯臺煥影等景。

曉起的"三雕"藝術久享盛名。三雕即磚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繼序堂"、"禮耕堂"是曉起"三雕"藝術的代表之作。

曉起的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千餘株古樟羣及全國罕見的大葉紅楠木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它們不僅是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佐證,更爲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

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遮天蔽地的古樹,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最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交通便捷,離縣城34公里,黃山100公里,景德鎮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酒樓、各式竹、木結構房屋等配套設施完善,可以同時接待400多人吃、住、遊、樂。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12

水觀音亭位於南湖湖心,始建於唐代。明正德年間,曾爲寧王朱宸濠之妻婁妃的“梳妝檯”;萬曆年間,一度爲相國張位別墅,稱“杏花樓”。湯顯祖在此曾有吟詠。清朝時爲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又稱“水觀音亭”。1920xx年民間募捐重修。1983年底重加修繕。現南昌畫院設在此地。

觀音亭位於南湖湖畔,現南湖路34號。據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爲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檯。萬曆年間一度爲相國張位的別墅,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時爲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觀音閣”。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13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以革命人文景觀爲主體與秀麗的自然風光相融合獨特類型的風景名勝區。茨坪是風景區的中心景區,是一塊四面青山環繞的山中盆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以下稱“陵園”)是中心景區新闢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觀。它位於茨坪北面的北巖峯上。

北巖峯,山體猶如一座羅漢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壇。陵園按“佛”型山體因山就勢興建,佔地面積400畝。陵園於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並開放參觀遊覽。1997年10月,由鄧小平題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落成剪綵。陵園整體建築包括陵園門庭、紀念堂、碑林、雕像園、紀念碑五大部分。

陵園門庭:這是陵園的主大門!人們來到這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橫式牌坊園標“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燙金大爲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同志題寫。進門後,經過花壇園庭,順山而上的寬闊平臺臺階分爲兩組,第一組49級,象徵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組60級,寓意陵園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六十週年的1987年建成。陵園後山東側築有小型公路,以備年老體弱者和殘疾人登山觀瞻之用。陵園的綠化配製主要是採用柏樹、桂花、杜鵑、翠竹爲主配以山體自生的鬆、杉、山櫻花等。主大門前栽種的大樹是日本冷杉,爲國家一級保護樹種。臺階兩側林廊和雕塑園配製的是香柏、黃楊。全園四季綠樹常青,素花點綴,顯得莊重而肅穆。

紀念堂:登上寬闊的臺階即進入紀念堂。紀念堂大門上方燙金橫幅“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員長1987年視察井岡山時爲陵園題寫的。紀念堂設有瞻仰大廳、陳列室、弔唁大廳、忠魂堂。

瞻仰大廳正面漢白玉牆面的“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是毛澤東1946年爲革命烈士題寫的。正面玻璃櫃存放的是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名冊。大廳內放置的花圈、花籃,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井岡山時向烈士們敬獻的,有社會團體及旅遊觀光團敬獻而留下來作爲紀念的。

瞻仰大廳左側陳列室展覽的人物是建國後去世的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領導人的掛像。目前有51位。他們當中有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彭德環、陳毅;有軍隊中的一大批將帥;如元帥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大將譚政、粟裕、黃克城。上將陳伯鈞、賴傳珠、楊得志、朱良材。中將楊梅生、畢佔雲、張國華、譚家述。少將龍開富等;有建國後調離軍隊,到黨政部門擔任領導的。目前有13位,他們是何長工、賀敏學、賀子珍、陳正人、彭儒、曾志等。

右側陳列室陳列的是建國前犧牲的革命先烈,他們都是在井岡山斗爭時的老紅軍、老幹部。這組烈士掛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歷史照片,有的是根據他們的親屬和戰友的回憶畫下來的。還有的烈士無法徵集到照片,這裏就用黨旗和青松代替。

瞻仰大廳後爲弔唁大廳。弔唁大廳四周牆面嵌刻的是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錄。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七個縣市範圍的烈士名錄,共有15744位。對在井岡山斗爭中還有許多爲革命而犧牲沒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陳列時就在這裏爲他們立了一塊無名碑,以示對無名先烈的深切懷念。

從弔唁大廳後側上樓爲忠魂堂。忠魂堂是爲安放老紅軍靈柩而設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紅軍的骨灰,他們是張令彬、何長工、溫玉成、賀敏學、陳雲中。每年的清明節,他們的親屬、好友就會到這裏來弔唁他們。

碑林:首先我們看到的“井岡山碑林”五個燙金大,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名譽主席、原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他是江西東鄉人,也是一位老紅軍。1998年去世。他的體作爲一種漢形己輸入電腦,全球通用。

井岡山碑林(下稱“碑林”)爲江西省建築設計院設計,採用江南園林建築風格,分爲碑廊、碑亭、碑牆三種碑刻陳列形式,因山就勢,高低錯落,配以亭、臺、樓、閣相結合的整體建築造型。

碑林分兩期工程建成。第一期1989年建成。第二期1992年建成。兩期碑林都是由黃河碑林、石家莊、蘇州碑刻研究室幾家碑刻單位支援,並代聘名家高手前來雕刻的,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縣的羅紋石。此種碑石材質細膩、光滑、耐磨,屬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陳列有138塊精湛的書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內容:一爲黨和國家領導人上井岡山視察時的題詞;二爲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的題詞;三爲全國著名書法家、畫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熱心讚頌井岡山的題詞。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從各個方面熱情謳歌了井岡山革命鬥爭的光輝歷史和英雄業績與壯麗河山相互輝映的獨特的風景名勝。全廊寓革命傳統教育於書法藝術之中,是集建築藝術、書法藝術和雕刻藝術於一體的現代人文景觀。她給人們啓迪思想,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奮發向上。

雕塑園:井岡山雕塑園(下稱雕塑園)座落於陵園東側山頭,於1987年10月興建。她是全國第一座以革命歷史人物羣像爲題材的雕塑園。雕塑園園標爲全國政協副主席、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肖克上將題寫。園內塑造了十九尊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共井岡山前委、紅四軍軍委,湘贛邊界特委的主要領導和著名人士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譚震林、陳正人、張子清、王爾琢、宛希先、李燦、何挺穎、王佐、袁文才、蔡協民、伍若蘭、何長工、羅榮桓、滕代遠、賀子珍等人的光輝形象。這19尊雕像分別由全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葉毓山、程允賢、潘鶴、曹春生等以青銅、漢白玉、花崗岩爲材料創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藝術之精華,再現了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一代先驅的英雄氣概和戰將風采,具有歷史觀瞻和雕塑藝術的雙重價值,是難得觀瞻到的雕塑珍品。

紀念碑: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以下稱紀念碑)位於“佛”型山體臉部,陵園的最上方。於1993年籌建,1997年建成並對外開放。紀念碑造型爲全國著名雕塑家程允賢、王中設計。

紀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一樓的休息室、會客室和二樓的展廳組成基座部分,全部採用本市長坪鄉生產的花崗岩砌成。

主碑是用鍍鈦的不鏽鋼製作的。它高達27米,意含1920xx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狀。它有着兒層含義:遠看像一團火焰,寓意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近視如林立的鋼槍,寓意“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主碑的基座部分,採用“將軍紅”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七十週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是鄧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親筆爲紀念井岡山革命烈士題寫的。碑座上三組反映井岡山斗爭的漢白玉浮雕,爲中央美術學院曹春生教授設計。

正面組浮雕的主題爲“薈萃井岡”,展示井岡山紅軍於1920xx年4月名揚天下的“朱毛會師”和同年12月的紅四軍與紅五軍會師的情形以及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領導人的英姿氣概。

東面組浮雕主題爲“紅色割據”。展示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開創的“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即開展土地革命、軍隊建設、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的生動場面。

西面組浮雕主題爲“浴血羅霄”。這組浮雕通過反映井岡山斗爭著名的龍源口大捷等戰鬥和以茨評爲中心的井岡山軍事根據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隴山軍事根據地,展示紅軍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奮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軍事“進剿”和“會剿”以及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

紀念碑前還設計建造了一尊“母親”雕像,寓意井岡山是中國革命搖籃,是對後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14

水觀音亭位於江西省南湖湖心,始建於唐代。明正德年間,曾爲寧王朱宸濠之妻婁妃的"梳妝檯";湯顯祖在此曾有吟詠。清朝時爲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又稱"水觀音亭"。1920xx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玉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牆,漲水時不淹。水觀音亭白牆黛瓦,花樑朱柱,挑檐翹角,漏窗花牆。院內綠樹成蔭,鮮花怒放,湖石點綴、曲徑通幽。在喧囂繁華的鬧市中,在湖光水色的懷抱裏,杏花樓輕巧恬靜。

水觀音亭位於南湖湖畔,現南昌市南湖路34號。據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爲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檯。萬曆年間一度爲相國張位的別墅,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時爲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觀音閣"。

亭周圍湖水瀅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1920xx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平方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牆,漲水時不淹。解放後,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合設於此,舉辦文物展覽。1986年重新維修,並增闢廣場、院門,現南昌畫院設於其內。

據《南昌府志》記載:杏花樓始建於唐,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水觀音亭

年),寧王朱宸濠在此爲其妻婁妃修建"梳妝檯"。婁妃,上饒人,明代有名的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尤以書法精湛。相傳她能以秀髮蘸墨書寫,杏花樓前兩塊巨石牌上的"屏"、"翰"二字,就出於她的青絲所書。

朱宸濠謀反失敗後,萬曆年間(公元1537~1620xx年),相國張位將此闢爲別墅,改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著名戲曲大師湯顯祖,以及劉應秋、吳應賓等文人在此與師對弈吟詩,著書立說,成立"杏花樓社",著有《閒雲館集》等,時爲文人墨客休憩相聚之所。至清初年間,因祀婁妃,居民在其西側募建"因是庵"。清乾隆五十三年改稱"觀音亭",又因擇水而居,俗稱"水觀音亭"。解放前,著名老藝人範慶雲、畫家傅抱石、徐悲鴻等都曾在此居住或雕刻、作畫。

杏花樓是一幢以四堵風火牆相隔的中間二層廳樓,兩旁各以單層廂房、白牆黛瓦、花樑朱柱、懸嵌壁畫式結構空透廊屋;在外形上,有重疊的階梯馬頭牆,挑檐翹角,高低錯落,層次分明,配以輕巧多變的石砌漏窗花牆,盡顯古雅之風格。湖島以太湖石爲點綴,小徑曲折繞樓而行,極具江南風貌的樓閣。 南昌地名辦龔敏春:從《南昌市地名志》分析,觀音亭最早叫"因是庵",後來作爲古人張位的別墅時稱"杏花樓",再後叫"觀音亭"。對於南昌畫院想恢復"杏花樓"命名的想法,不會反對,只要不是憑空杜撰的名稱就行。南昌地名辦顧問陶端正查看過一張南昌市的古地圖,發現婁妃的梳妝檯所處位置竟不在南湖,而是在相距數百米的墩子塘。可是,南昌市歷史上稱之爲梳妝檯的地方只有一個。因此說,對待歷史上的東西,不要輕易地肯定或否定,不要自以爲自己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它允許多說並存。 水亭觀音

《南昌掌故軼事》資料介紹古亭最早因婁妃得名"梳妝檯"(又名粉臺),後來由張位修建並改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至清代進行了一次募建,當時爲祀婁妃(朱宸濠反叛失敗,婁妃投江自殉)。民間相傳,水觀音就是婁妃的化身。由此看出,古亭命名"杏花樓"的歷史比"水觀音亭"更悠久。水觀音亭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僧人果傳募捐重修因是庵,並改名爲"觀音亭"。觀音亭位於湖中,湖中種有荷花,因此,民間俗稱"水觀音亭"。然而,重修後的觀音亭香火併不旺盛,清初詩人陳允蘅曾寫詩形容稱"人蹤看漸少,鬼語趁流瑩。"

民國時期,因年久失修,杏花樓與觀音亭逐漸傾圮。1920xx年,以張嘉猷、包發鸞爲首的南昌同德善堂開始籌劃重修觀音亭,並於1920xx年修葺完成。1920xx年,南昌八一起義時,杏花樓和觀音亭成爲了起義軍攻打駐守貢院(今八一公園)敵軍的一個戰鬥點。

據史料記載,杏花樓先後是陶英國小、省文管會的教學、辦公場所。"文革"時期,觀音亭被毀。1983年,杏花樓劃歸南昌畫院管理。經過全面整修,南昌書畫界創作、交流和展出的重要場所。20xx年底,杏花樓被列爲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南昌畫院辦公室主任周靜韋介紹,早在20xx年南昌擬推市內公交旅遊精品專線時,就向南昌市公交公司提出過建議,希望將此站牌上標註的"水觀音亭"更改爲"杏花樓"。與此同時,還向市地名辦作過反映,可惜最終未能如願。至今,途徑南湖畔的33路和229路公交車的站牌上,仍是"水觀音亭"幾個字。

"《補城名跡記》中詩云:'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由此可見,杏花樓和觀音亭建造年曆不一,前者是明代以前,後者爲清代以後,方位也分東西以牆相隔,各自立門戶。既然後者不復存在了,就應彰顯前者歷史熠輝。"周靜韋堅持地認爲。觀點二:先有觀音亭 對於南昌畫院的說法,南昌市滕王閣管理處處長宗九奇發表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宗九奇說,從歷史資料推斷,"杏花樓"原"因是庵"都是"觀音亭"建築的一部分,唐代始建時就是這樣。而且,那時的杏花樓叫閒雲館,是後來被改稱爲杏花樓的。也就是說,此處叫觀音亭的時間比叫杏花樓要早,南昌畫院還未搞清這段歷史。如今,南昌知道此處叫"水觀音亭"比知道叫"杏花樓"的人多得多。基於這兩點,水觀音亭不必改稱爲杏花樓,爲尊重歷史,也不能改。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15

從龍虎山山麓沿瀘溪河乘竹筏西行,在七裏之內有一百多座山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稱爲“仙水巖”的24座山峯。仙水巖是仙岩和水巖的總稱。水巖以其碧水丹山而聞名遐邇。這裏怪石遍佈,山水相映成趣,景點最爲集中,有仙女巖、仙桃石、僧尼峯等十大美景,當地稱之爲“十不得”。一景:男女相依的僧尼峯,又稱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二景:含風不動水中游,又稱“蓮花戴不得”。三景:形象逼真的仙桃石又稱“仙桃吃不得”。四景:橫溪枕流的玉梳石,又稱“玉梳梳不得”。五景:天師丹勺巖,又稱“丹勺盛不得”。六景:惟妙惟肖的蘑菇雲,又稱“仙菇採不得”。七景:孤峯獨秀的石鼓峯,又稱“石鼓敲不得”。八景:漩渦翻滾的道堂巖,又稱“道堂坐不得”。九景:紅紫斑斕的雲錦山,又稱“雲錦披不得”。十景:華夏唯一的仙女峯,又稱“仙女配不得”。這裏的清溪繞山蜿蜒、奇峯橫臥碧波,四野景色美不勝收,有“小灕江”之稱。兩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特別是著名的“十不得”岩石景觀,大都惟妙惟肖、妙趣橫生。

江西井岡山導遊詞 ·南昌市導遊詞 ·九江市導遊詞

從上清碼頭可以乘到竹筏,一路上不僅可以看到“十不得”景點,還能看古代懸棺表演。在二十四巖的盡頭有水巖,這是一個臨溪的大巖洞,裏面可容納數百人。洞前江水澄清、洞頂懸空伸出江面,人站在洞口頗有些驚險之感。

廬山景區導遊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風光秀麗、景色怡人的廬山,我是大家的導遊小白,接下來的時間呢就由我帶着大家領略廬山的風光,希望我的導遊詞能讓大家滿意。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以及旅遊觀賞價值,是我國的優秀的自然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國的避暑勝地。

遊廬山一個必須具備的工具就是雨具,因爲廬山的天氣變化無常,偉大的詩人蘇東坡在遊覽廬山的時候,就恰好趕上了雨霧天氣,於是在朦朧中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廬山的天氣就是小孩的臉,時而晴空萬里,時而大雨瓢潑,所以大家一定要準備好哦。

下面是導遊詞的第一個景點,廬山秀峯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這個瀑布最好的形容了,看完了瀑布,我們會來到含鄱口,這裏有非常壯觀的雲海,真可以說是氣吞江湖呢,過了含鄱口,會經過風光秀麗的錦繡谷,它的得名源於一年四季的花開燦爛,就好像一塊五彩斑斕的錦繡,因此大家就叫它錦繡谷了,在這裏呢,大家可以盡情的和大自然的美景合影留念哦,離開錦繡谷,我們就來到了仙人洞,仙人洞裏面有個專供遊人拍照的懸空大石板,可以說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不過大家拍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爲就曾有過女孩不小心從石板上掉下懸崖的慘劇發生,同時提醒大家,我們沿路都有設計精美的垃圾箱,大家一定注意把手中的垃圾放到那裏面去哦!

好了,我的導遊詞就說到這了,剩下的時間交給大家自由活動,不過記得我們的集合時間哈,晚飯後我們還有好玩的互動遊戲等着大家!

江西宜春導遊詞 篇16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彙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50~70公里,北部狹窄僅5~15公里。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爲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爲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使數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鬆門山爲界,分爲南北(或東西)兩湖。鬆門山西北爲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爲一狹長通江港道。鬆門山東南爲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峯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峯對沿岸的威脅。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產魚類100餘種,以鯉魚爲主,其次爲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貝、螺產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產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區。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該湖區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枯水期水落灘出,形成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湖泊;豐水期9個湖泊融爲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0。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溼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爲珍稀候鳥及溼地生態系統。

鄱湖水清、龍蝦飄香,20xx年7月,“鄱陽湖印象”採風活動在江西瑞昌舉行,首屆鄱陽湖龍蝦節持續升溫。本屆龍蝦節以“節慶創品牌、產業謀發展”爲主題,旨在將自然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品牌打響,推向全國。一直以來,鄱陽湖就是我國小龍蝦高產地,鄱陽湖以其清新的水質、豐美的水草締造出肚白、殼紅、原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贏得“一湖清水出好蝦”的美名。

鄱陽湖聚集了許多世界珍稀瀕危物種,並保存了一定數目,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方。保護區最爲人們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鳥類。

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越冬地。白鶴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野外總數大約爲3,000只。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白枕鶴爲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野外大約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陽湖越冬。珍貴、瀕危鳥類還有白鸛、黑鸛、白鶴、大鴇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黑冠鵑隼、鳶、黑翅鳶、烏雕、鳳頭鷹、蒼鷹、雀鷹、白尾鷂、草原鷂、白頭鷂、遊隼、紅腳隼、燕隼、灰背隼、灰鶴、白枕鶴、花田雞、小杓鷸、小鴉鵑、藍翅八色鶇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浩渺的鄱陽湖在豐水季節,河湖一體,水天一色,一望無際,人在其中,猶如置身-;枯水季節,水落灘出,形成了廣袤的溼地草洲,構成了美麗的江南大草原;區內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綿十餘里,構成了壯觀的水鄉大沙漠。保護區所在的吳城鎮,曾與景德鎮、樟樹、河口並列爲江西四大名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