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導遊詞(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5W

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大橋南路上,不遠處,我們就可以看到巍峨壯觀的南京長江大橋了。南京長江大橋是從1958年開始勘測,在1960年到1968年的這段特殊歷史時期,新中國建橋大軍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行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這是繼白沙陀和武漢長江大橋之後,在長江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橋。 各位遊客:前方是勝利廣場,廣場一側矗立着一尊新落成的青銅塑像,像的原形是南京第一任市委書記、南京市市長劉伯承。基座上鐫刻着題寫的“劉伯承元帥”5個大字。像高5米,寓意着1999年是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50週年,基座高4.23米,象徵南京解放的日期。

橋導遊詞(精選19篇)

請大家向前看,這就是橋頭堡,橋的南北各有一對,高爲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徵着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請大家往左邊看,這座塑像上5個人物,是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兵、學、商。他貌舉五星紅旗昂首向前,象徵着團結一致革命的苦幹精神。大橋兩側整齊地排列着的是150對白玉蘭花燈,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萬盞燈火,把大橋雄姿勾勒得更加清晰、迷人,着實是一幅“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畫面。“天塹飛虹”作爲金陵四十景之一,可謂名副其實。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大橋公園。在這裏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江中共有10個橋墩,其中9個橋孔,中孔高爲35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江中央有一露出水面的橋樁。這一橋樁就是大橋初建時,由蘇聯專家主持打下的第一個橋樁。正在此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單方面撤走所有專家和建設圖紙。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中國的橋樑建設者們勵精圖治,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行研究、設計,建成了大橋。

橋導遊詞 篇2

揚州的二十四橋,是指一座橋呢,還是指二十四座橋?說法不一。

指一座橋的例證居多。有這麼一種傳說。隋煬帝的遊船到了揚州的西郊,看到一座小橋,問叫什麼橋。太監說不知道。一個寵妃就說了:“我來給它起個名字,就叫二十三橋吧。”遊船上的公主、妃子有二十三個,稱爲二十三嬌。“嬌”和“橋”韻母相同,右半部分也相同。聽了寵妃說的緣由,一個太監報告皇上,說船上有二十四嬌———有一個妃子肚子裏有一嬌,她懷孕了。因此,這一座橋就叫二十四橋了。最早出現“二十四橋”稱謂的古詩文是晚唐詩人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他沒有說二十四橋是指一座橋還是指二十四座橋,當時的學者也沒有解釋。這似乎表明,那時關於“二十四橋”還沒有多種解釋。宋朝詞人姜(1155—1221)1176年過揚州而作的詞《揚州慢》說:“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其意指一座橋。《揚州畫舫錄》說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現在,揚州平山堂西南通往市區的一條路叫念泗路,又作念四路。也有人寫作廿四路。其中段這一塊地方也叫二十四橋。廿,即二十。日曆牌上“二十”都寫成“廿”。

說是指二十四座橋的例證只有一個。宋朝大科學家沈括(1031—1095,晚年定居鎮江)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說:“揚州在唐時最爲富盛,……可紀者有二十四橋。”並註明“今存”者只有六橋及一處“新橋”。這是古代典籍中惟一認爲有二十四座橋的記載。顯然,他認爲歷史上有二十四座橋,因而纔有“今存”若干之謂。沈括以治學嚴謹著稱。因此,這一說影響也比較大。

“二十四”,在揚州現在的方言中仍然有“多”或“全部”的意思。比如說,“這個人二十四道全會”,意思是這個人多才多藝。這裏的“二十四”與俗話三十六策走爲上策中的“三十六”和口語不管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一樣,虛指多。因此,也可以這麼說,揚州有很多座橋,就說有二十四橋。

說法有三種,但比較可信的還是指一座橋。如果兼顧各種說法,可以這樣來解釋:唐朝揚州的橋多,並不止二十四座橋,有人歷數出二十四座有名的橋。其中一座在風景區,最具特色,就叫二十四橋。外地人、後人不斷加以解釋,說法就各異了。

今天,念四路中段東面,五亭橋西邊的景區就叫二十四橋景區。其主建築熙春臺東面有毛澤東手書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碑。在熙春臺東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建的公園中常見的那種小拱橋,寬2.4米,兩頭各有二十四層臺階,兩邊各有二十四根欄杆,叫它二十四橋。橋的西北有一座簡潔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簫廳。這算是爲外地遊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魯迅故居百草園裏種了一塊菜來和散文對應一樣。建這麼一座“二十四橋”,也表明比較可信的是指一座橋。這座現代的“二十四橋”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橋的複製,品味不怎麼高,有些俗氣。

橋導遊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天星橋景區位於黃果樹大瀑布景區下游6公里處,於1984年開始開發建設,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景區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開發遊覽面積4.5平方公里,由天然盆景區、天星洞景區和水上石林區。它溶匯了喀斯特地貌的精華,集山、水、林、洞、根、滕、石、瀑爲一體,形成了形態各異,卻又緊密相連,在 1999年它還被全國科協評爲國家科普教育基地。

天然盆景區:天然盆景區長約800米,位於500米長伏流表面和河岸西側。有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及水石盆景。一條三公里的石板小道,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之中,逶迤於盆景之上。沿小道遊覽,擡頭是景、低頭是景,前後左右都是景,彷彿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宮。漫步其間,既領略山水之美、又可品味石林之雄奇。近處石林,遠處羣山,倒映碧水之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淡雅景色協調的天然山水畫。有的還可撐上竹筏,穿行於峽谷、石林之中,真可謂輕舟蕩碧波,人在畫中游。天星盆景區還有美女榕、仙山羣掌、歪梳石、熊貓抱竹、雄鷹展翅等形態十分畢真的天然景觀。

數生步:數生步是進入天星橋的第一個景點,這裏水上有石、石中有水,石上又長樹,它比起雲南的石林更多了一份靈氣和秀氣,腳下的石頭散落在水中,形成了365塊跳蹬,正好暗合了一年的週期,它韻含了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日,您可以從第一個跳蹬開始數,因爲每個跳蹬上都刻有日期,當數到您生日的時候,看看四周圍的景色,將有美不勝收之感,因爲此地無處不佳,所以您可以許一個心願,並照相留念表示人生處處有好景,這裏因此得名 “數生步”,又名“蓮花踏步”。

美女榕:有人說它象甘肅敦煌的飛天美女,也有人說它象一個跳水的美女。它是景區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根抱石的自然景觀,這塊岩石猶如一個雕塑家,它用堅硬的身體不斷地控制和雕塑這株榕樹根的生長,迫使它嚴格的按照人體曲線變化發展,粗細得體,豐滿均勻,最後毅然生成了一個如同美女的身姿。

天星湖:天星湖水面8100平方米,四周景色跟剛纔走過的天然盆景有些不同,來到這,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裏是《西遊記》的“高老莊”豬八戒背媳婦拍攝點。 天星洞景區:天星洞景區在天星景區中段,主要由八八橋,回望石,狹石橋,天星洞,冒水潭等景觀組成。天星洞曾經是一條地下暗河,後來由於排泄面的降底,流水改道,這裏使形成了一個沒有水的地下溶洞。人們以續天星橋之名,把它叫做天星洞,天星洞是一個很具觀賞價值的溶洞,它由一個大廳和若干側廳組成,面積約1.8萬平方米,直徑達150米,洞內高50米,洞中的四根石柱都有20多米高,這裏景觀千奇百怪,洞中石筍、石柱、石花等形態各異、五光十色,最引人注目的景觀有鯉魚跳龍門、八仙過海、美女梳頭、石雞曉唱、苗嶺梯田、將軍帽等。

冒水潭:在天星洞出口,橋上橋絕壁下冒出一股水,如在漲水季節,這股水來勢洶涌,並形成兩米多高的水柱,非常壯觀,當地人把這裏稱爲冒水潭,河水嘩嘩的冒了出來,然後經過一片石灘,形成了冒水潭瀑布,著名的作家葉欣曾經爲它提筆“迭浪飛雪”,電視劇《西遊記》裏的白龍馬入出水就在這裏拍攝。

水上石林區:水上石林區,此段河牀寬闊達400米,面積約0.4平方公里的石林就長在河牀之中,任河水長年沖刷。石林間長着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終年點綴着綠蔭。冰冷的石頭上,展現的都是生命的繁榮,所謂"石上流水,水上有石,石上有石,石上又有樹。"水上石林區有很多景觀,如羣榕聚會、根王、根牆屏障、盤根畫壁、仙女飛天等,銀鍊墜潭瀑布和星峽飛瀑也分別處在水上石林的左右二側。

銀鍊墜潭瀑布:位於天星景區水上石林左上方。在黃果樹瀑布羣中,它既不是以高取勝,也不是以闊或大驚人,而是以它那千絲萬縷的情態和如泣如訴的瀑聲,讓人看見就不想離開。這個瀑布只有十餘米高,上面成漏斗形,底部是槽狀溶潭。在潭沿面上隆起的石包,象一張張下覆的蓮葉,交錯搭連,河水在每一張葉面上均勻鋪開,縱情漫流,象千千萬萬條大大小小的銀鏈,輕音嚷嚷地緩緩墜入溶潭,永遠沒完沒了。

橋導遊詞 篇4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天星洞景區在天星橋景區中段。在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奇峯異石之中,4根大石柱直抵洞頂,柱上石花叢生,如雕龍刻鳳,色澤豔麗,洞中主要奇景有佈滿碳酸鈣凝膠體、狀若成堆成串葡萄的葡萄廳;有散立在流石灘壩上若"八仙過海"的石筍羣;有色彩豔麗、形狀奇特的滴石、雲碟、雲盤,宛若一席金盃玉盞、佳餚瓊漿的"天國盛宴";此外,還有仿如"荷塘"、"萬里長城"、"冰山雪原"、"苗寨梯田"以及"鳥蟲魚獸、花草樹林、瓜果蔬菜"等造型,都異乎尋常的相似,彷彿世界珍奇、天國神物均聚於此,使天星洞更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

天星洞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內自然形成若干大廳和側廳。在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奇峯異石之中,4根大石柱直抵洞頂,柱上石花叢生,如雕龍刻鳳,色澤豔麗。溶洞內主要景觀以人工爲主,造型奇特,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

天星盆景區

位於三岔河的伏流表面和河道的兩側。這是一片水上石林景觀,面積0.19平方公里,這裏有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水石盆景。彎彎曲曲的石板小道,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之中,逶迤於盆景邊石之上。沿小道遊覽,擡頭是景,低頭是景,前後左右皆成景,彷彿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宮。主要景觀有步步景、一線水、空靈石、天星照影、長表峽、側身巖、歪梳石、尋根巖、鴛鴦藤、盤龍圖、美女榕、象鼻石、天星樓、雛鷹出山等。

在天星橋石林附近石頭山的半山腰間,有一溶洞叫天星洞,這是黃果樹風景區衆多洞府裏最美麗的溶洞。天星洞的鐘乳石以色彩斑斕稱著,洞裏的石頭,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幾乎成了太陽光譜的靈敏折光鏡,把大自然的色彩集中到溶洞裏了。洞時感覺 有一根25米高的天然石柱,名天星柱,直託洞裏頂穹。石柱周圍,有一組石頭,每一石頭都極像盛開的荷花,大小不一,若輕輕敲擊,這蓮花狀的石頭就會發出不同音色的樂聲,美妙動人。

水上石林區

水上石林區瀑布水自伏流涌出後,流淌一公里左右,便到了水上石林區。河水從石林的上面分開,環流兩側,又在下面交匯,把一座石林圍在水中,區內水流蜿蜒曲折,石林星羅棋佈,露出水面。水上石林景區主要景觀有銀練墜潭瀑布、星峽飛瀑布、羣榕聚會、根牆屏障、盤根壁畫等。由於長年累月的波浪衝擊和流水侵蝕,河牀形成無數小坑穴,流水漫頂而下,仿若滾珠落玉,陽光這下,閃閃發光,似無數銀練墜入潭中。較之雲南石林,天星橋的水上石林以"水"見長,大自然在"水"字上做很好的文章。河水在石林中時隱時現,穿行於石峯、石壕、石壁、石縫之間、石林間長着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叢及各種花草,使冰冷的石頭上終年綠蔭,展現出生命的繁榮。

橋導遊詞 篇5

河口斷橋——原名清城橋,位於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長甸鄉河口,是鴨綠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橋。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於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需要,指令僞滿洲國和朝鮮當局建造“清城橋墩”,全橋總長709.12米,橋面寬6米,設22座橋墩,計21孔, 於1942年建成。

1950年10月19日,當時被任命爲赴朝志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身邊僅帶了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臺,乘一輛吉普車從這座橋奔赴朝鮮戰場。1951年3月29日,美軍出動了6批次、30餘架次飛機輪番轟炸,清城橋斷裂了,斷裂成了永遠的斷橋。 斷橋西邊的我國境內已將斷橋開闢爲旅遊景點,而對面朝鮮的橋面至今沒有修整,保存着戰爭時期的創傷。

橋導遊詞 篇6

黃河鐵橋又叫中山橋,這是一座跨黃河鐵橋,建於清光緒年間。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和德國人,施工負責人爲天津人劉永起。建橋時間是三年,造價也是非常之昂貴,有 天下黃河第一橋 之稱。下面我以自己的理解對蘭州黃河鐵橋簡介,希望遊客能對蘭州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大橋歷史蘭州黃河鐵橋之宏偉讓人驚歎,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塞,中原與西域的往來比穿過此地。黃河穿成而過,民間曾有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 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都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爲 天下第一橋 。鎮遠浮橋並非堅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會發生橋毀人亡的慘劇。而且,冬季黃河封凍,浮橋必須拆除,車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將消未消之時,經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後,又需重建浮橋,所費甚巨。進入20世紀,清政府鼓勵洋務,爲建設黃河鐵橋提供了歷史契機。於是他決定藉助外國的先進技術與設備來實施他的建橋計劃。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蘭州註定要在20世紀初葉、在積貧積弱的中國完成一件驚世偉業。

橋樑規格是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我感嘆這座宏偉的大橋和人們的智慧和汗水,這座宏偉的建築讓中國人驕傲。大橋的歷史價值大橋留給人們的不只是外表的宏偉,還有帶給國人的歷史反思。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爲它就像一部史詩,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蘭州鐵橋遊客觀賞人數在逐年曾加,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感受歷史的洗禮,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蘭州黃河鐵橋是我最喜歡的大橋之一,站在上面我會立刻感覺到自己像是穿越了時間的變遷,感受到人們的經濟生活的迅速發展。蘭州黃河鐵橋簡介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文字不能一一描述,只有自己去親身感受。

橋導遊詞 篇7

各位旅客:現在我來給各位當導遊,一起去參觀“千年彩虹”--趙州橋。

趙州橋在河北省趙縣,建於公元605~62019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監造。趙州橋是一座單拱橋,全長37.02米,結構堅固,雄偉壯觀,是當時世界上最廠的石拱橋。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是它的”敞肩拱“的創造,在大拱的兩肩,砌有四個並列的小拱對大拱的壓力,增強了橋身的穩定性。這一出色的設計使趙州橋在142019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擊p8次大地震以及車輛的重壓,完好地保留到今天。

有關趙州橋的傳說在河北已經廣爲流傳,傳說趙州橋是木匠祖師魯班所建。一天傍晚,他趕着羊羣來到這裏,瞬間把羊羣化成各種各樣的石頭,他藉着月光揮錘動工,黎明時分,一座美麗的石橋立於河中。這一奇景引得張果老和柴王爺也來觀看,至今橋面上還有張果老騎驢留下的驢蹄印p柴王爺留下的車轍溝和魯班的手指印。

這次很榮幸爲各位導遊,再次感謝各位的支持與合作。

橋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位於廣安門外豐臺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的盧溝橋,建於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杆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說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盧溝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盧溝橋建於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杆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說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七百多年前,“盧溝曉月”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橋上有清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亭。

到1985年,盧溝橋還是北京西南一條重要的交通通道,擔負着繁重的運輸任務。1985年後在旁邊建了兩座新橋後,舊橋才停止使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裏發動進攻,既盧溝橋事變。

據當地的老人介紹,20 世紀80年代(可能是1988年)在一個大晴天,一個劈雷將橋北側中間部分的一個橋柱劈開,現已修復好.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爲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佔地約5200畝,平面佈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總面積達350公頃。圓明園有“萬園之園”的美稱,它建成於清朝乾隆年間,原有亭臺樓閣140多處,總面積達350萬平方米。它的陸上建築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

歷史上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佔地5,200餘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範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遊享樂,並於此舉行朝會,外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爲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爲"御園"。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20xx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遊賞。雍正皇帝於1720xx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並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爲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爲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陳設豪華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藝術珍品。據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描述,"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各種寶貴的珍品,均積聚於此皇家別墅,千門萬戶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傢俱、精緻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琅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其它各種藝術精製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有盡有。

圓明園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製園林建築,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臺、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餘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羣。園內水面約佔三園總面積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迴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爲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覆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圓明園體現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乾隆皇帝說它:"實夭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園林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爲"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於1861年有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築。"人們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帕特農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歎爲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

北京圓明園導遊詞 ·北京故宮導遊詞參考 ·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 ·北京八達嶺長城導遊詞

圓明園這座舉世名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的焚燬,成爲我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以遺址爲主題,形成了凝固的歷史與充滿蓬勃生機的園林氣氛相結合的獨特的旅遊景觀,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歷史價值,又是一處難得的旅遊勝地。圓明園被毀的悲劇,曾是中華民族屈辱的象徵,圓明園的重生,已經成爲並將繼續成爲中華民族奮發圖強、日益繁榮昌盛的見證。隨着專項規劃的出臺,20xx年基本建成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目標已經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堅信一個充滿綠色的圓明園必將成爲綠色奧運的一顆明珠;一個基本完整的圓明園必將成爲人文奧運的一個亮點。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爲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20xx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20xx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20xx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佈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爲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爲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爲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爲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爲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佈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佈局建築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羣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樑思成先生稱爲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恆星分爲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爲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徵爲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爲禁宮,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紫禁城。這裏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爲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裏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爲“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裏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裏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纔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纔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築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燬了,可是大婚當天皇后要從這裏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綵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築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築,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裏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爲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爲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爲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於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爲了代表當朝的皇帝纔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箇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後,專家們在傢俱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於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牀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臺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祕的氣氛。殿中有一隻象,身上駝着寶瓶,裏面放有五穀,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餘。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徵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爲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徵着當今皇帝是聖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爲是一種長壽鳥,象徵着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徵着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嘉量則是乾隆年間全國的標準化計量器,在乾清宮前也有一個。銅龜銅鶴都是長壽的動物,放置在這裏也是寓意長壽。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颳走了。圍繞着太和殿,還有一些故事。在1920xx年12月,四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着他,可是溥儀卻哭喊着說:“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後,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20xx年,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自稱“洪憲皇帝”,企圖恢復封建社會,還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禮,把三大殿中匾額上的滿文統統去掉了。而且還命令京城內的煤鋪把牆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爲湯圓。不過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國一片倒袁聲中死了。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裏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裏,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爲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裏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裏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爲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裏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爲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裏已經成爲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裏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爲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爲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裏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爲“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爲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爲什麼這裏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誌,是嘉靖年間製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裏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着“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爲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裏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着,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的建築,裏邊有贔屓馱着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於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裏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沿着神道行走,會發現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裏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着碑亭後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後立的順序排列。然後是武臣、文臣和勳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爲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徵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後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聖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爲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櫺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着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後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羣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於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後,朱棣就以靖難爲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並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爲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爲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仍然爲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並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係。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佔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的建築,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人製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後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着萬曆皇帝的頭部,這象徵着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橋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們,歡迎諸位來黃河鐵橋參觀遊覽,黃河鐵橋即中山橋,是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的一座跨黃河鐵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初名“蘭州黃河鐵橋”,後改稱“中山橋”。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再由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轉運至蘭州。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爲人天津人劉永起。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爲主。歷時3年建成。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纔在如今的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爲“天下第一橋”。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爲它就像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黃啓炎傳,鐵漢秦章光隴阪;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衛金城。”這座古老的橋樑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趙樸初的詩句頗能勾出人的遊興。和諸多橋樑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黃河鐵橋這裏還有許多美麗的景點,我的講解到這裏就完了。接下來我們就去遊覽這傳說中的黃河鐵橋吧。但願今天的黃河鐵橋能給您留下難忘的記憶。

橋導遊詞 篇10

天龍橋爲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一座天生橋,又名頭道橋,高大厚重、磅礴氣勢,以雄壯稱奇。橋高235m,橋厚 150m,平均拱橋高度96m。拱孔跨度20~75m,平均34m,橋面寬度147m。

天龍橋爲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一座天生橋,又名頭道橋,高大厚重、磅礴氣勢,以雄壯稱奇。橋高235m,橋厚 150m,平均拱橋高度96m。拱孔跨度20~75m,平均34m,橋面寬度147m。

天龍橋橋下發育有兩個穿洞,左(南)側的穿洞稱爲迷魂洞,洞底高出右(北)側穿洞120m。洞壁有大量的破痕、窩穴及溶孔等水流活動的痕跡,地下伏流曾經從左穿洞流過,後來齪彎取直改道爲右側的穿洞。

橋導遊詞 篇11

在這個滿溢着花草芳香的春天,我們晨報小記者來到了揚州瘦西湖遊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如玉帶飄逸似彩虹臥波,是我這次揚州之行印象最深的地方。

導遊介紹了二十四橋有三種解釋:一是在揚州有二十四座橋,但目前還沒有考證有這麼多橋;二是隋煬帝帶了二十四個美女在橋上吹拉彈唱,當時橋和嬌是諧音,久而久之就成二十四橋了;三是這座橋有24米長,前後有24級臺階,寬2.4米,兩邊有24個欄杆,數字都和24有關,就稱之爲二十四橋了。這真是太有趣了。我急忙衝向二十四橋,要一睹她的芳容。

來到二十四橋,我一步一步地往上走,邊走邊數着臺階數。“一、二、三……”當到達橋中央的時候,正好數到二十四!啊,果不其然!從橋中央往遠處看,我被眼中的美景完全吸引住了!亭臺樓閣,相映成趣。清風徐來,水波粼粼。那燦爛的陽光更爲湖面鍍上了一層金衣。“呼——”一陣微風吹過臉龐,送來了一陣清涼,送來了歡聲笑語。眼前,一艘帆船緩緩而來,從橋下穿過,猶如游龍,好不自在。橋兩岸的柳樹隨風起舞,如同當年24嬌的美麗身影,讓人久久回味。隨着人流,我繼續往下走,邊走邊數。“一、二、三……”當然還是二十四級臺階,不禁驚歎於二十四橋的精巧美妙!

站在橋邊,望着美如仙子的二十四橋,我在想,對於二十四橋會不會有第四種解釋呢?比如,這是不是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對二十四這個數字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呢?中國有二十四節氣的說法,農民種田,要想豐收,離不開二十四節氣。所以,二十四橋上處處可見二十四的身影。

二十四橋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古代人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啊!

美麗的二十四橋,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橋導遊詞 篇12

丹東鴨綠江斷橋位於丹東鴨綠江大橋南側,是日本殖民統治的遺蹟,該橋1920xx年10月建成,是一座12孔開閉式大橋,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被美軍炸斷。中方一側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成爲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1993年鴨綠江斷橋被重新維修開發利用。

橋上現有原橋旋轉及炸斷處觀賞臺各一處,炮樓一個,橋史話展板30塊。遊客參觀斷橋,不僅能瞭解斷橋歷史,觀看中朝兩岸風光,更能激發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20xx年6月,鴨綠江斷橋被中宣部命名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xx年8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列爲國家重點建設紅色旅遊景區。

斷橋彷彿是一位屹立江中的歷史老人,憑弔和銘記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業績。橋上遺留的累累彈痕和橋頭飛翔的羣羣白鴿,把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畫面同時呈現在遊客面前,令人深受教育。

橋導遊詞 篇13

福建泉州洛陽橋(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現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於(公元1053年-1059年),全橋系花崗岩石砌築,建成之初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武士造像分立兩旁。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被譽爲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因建橋處海潮洶涌,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爲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20多米寬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爲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橋導遊詞 篇14

重慶武隆天生三橋風景區位於重慶市的武隆縣城東南20公里處,武隆至仙女山高速水泥標美路旁,距南國草原仙女山約15公里,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僅30公里,是全國罕見的地質奇觀生態型旅遊區。

天生三橋風景區內,林木清秀,植被豐厚,蒼翠欲滴,飛泉流瀑遍佈其間,重慶武隆天生三橋風景區自然景觀包容了山、水、泉、峽、峯、瀑等衆多景色。灌木叢生,覆蓋三橋,更顯得三橋歷經千年之滄桑。清晨時分,霧氣瀰漫,高大的三橋猶如連通天界神宮之間的御橋,更顯縹緲、震撼,令人不禁暗自相問:神乎?奇乎?

天生三橋由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組成,氣勢磅礴、恢宏,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羣。天龍橋頂天立地,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因位居三橋第一,猶如飛龍在天,故而得名“天龍”。天龍橋下另有天生坑,坑內又生洞,且洞洞相連恍如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迷宮,令人倍感神奇;青龍橋位居第二,是三橋之中垂直落差最大的一座。橋高350米,跨度400米。橋身青翠,藤蔓纏繞。待到日落西山,餘暉盡灑,青龍橋下涼風習習,橋身也因日光的關係而變成了暗綠色,遠觀正似一條青龍欲飛沖天;黑龍橋位居最後,橋色深暗,正如一條黑龍橫臥於此。同時,黑龍橋還暗含各式清泉,“三迭泉”、“一線泉”、“珍珠泉”等不僅名字雅緻好聽,而且風光也是惹人心醉。泉水繞三橋,大大增強了三橋的靈動美感,令人心曠神怡。縱觀三座天生橋,均以“龍”命名,這不僅形象地說明了三橋壯闊的體態與宏偉的氣勢,也表現出人類對於自然的崇拜與敬畏。

景區內除了天生三橋以外,還有捨身崖、望峯石、綠茵塘、仙女洞等衆多景點點綴其間,引人入勝,令人流連忘返。行走於石階上不禁迷醉於這自然美景之中,羣山相疊,石亭兀立,藤繞古樹,曲徑通幽,玲瓏幽靜,風味不同,感覺宛如踏入了時空隧道,步入了另一人間。

氣勢磅礴的石拱橋稱奇於世,使人流連忘返。新增的洞內自然巖壁攀巖項目,極具挑戰性。

當地居住了不少土家族居民,他們大多生活在山區,喜居吊腳樓,屋基前低後高,部分房屋懸空出來。房屋爲“幹欄式”全木結構,底樓作畜舍或擱置農具,樓上住人。樓的四周鋪設走廊,雕欄花窗,屋檐呈魚尾上翹。整個建築飛檐翹角,鑿龍畫鳳,雕欄花窗,描紅着綠,色彩斑斕。

橋導遊詞 篇15

天星橋景區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下游7公里處。這裏主要售賞石、樹、水的美妙結合,是水上石林變化而成的天然盆景區。如果說黃果樹大瀑布的特點是氣勢磅礴,天星橋景區則是玲瓏秀美。“風刀水劍刻就萬傾盆景,根筆藤墨繪製千古絕畫”的對聯,概括了天星橋景區的神韻。這裏有三個連接的片區,即天星盆景區、天星洞景區、水上石林區。

天星橋的景物,可以分爲石景、水景、樹景、洞景。實際上又無法分開,因爲它們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形體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靈性的融合。天星橋是一個最具靈性的地方,山有靈性、水有靈性、樹有靈性,就連石頭也有靈性。

1999年夏天,我和烏拉山電廠的劉部長去昆明學習,回程路過貴州,前往黃果樹大瀑布遊玩,順便來到了天星橋。

那天,天星橋遊人寥落。因爲連日大雨,景區漲水,旅行團爲安全起見,不敢貿然率團進入景區。我們因爲是散客,景區無圍牆,亦無人阻攔。

在景區的入口處,坐着一個衣衫破舊、身材矮小單薄的小妹妹。見我們到來,急忙起身迎接:“叔叔,我是這裏的導遊,讓我給你們帶路吧,你們自己走會迷路的。”

這個土裏土氣的小妹妹怎麼會是導遊呢,我問她:“你有導遊證嗎?”

“沒有。正規導遊要收50元呢,我只收20元。但我也會把所有的景點給你們介紹的清清楚楚,今天漲水,你們獨自進去會有危險的。”

“給你10元如何?”劉部長說。

“10元太少了吧,路線5公里,幾十處景點呢!”

“就10元,不行拉倒!”劉部長生硬地回答。

小妹妹毫無辦法地答應了,走在前面給我們帶路。

石林中間都有石條鋪就的小道,非常平整。但由於漲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路段被水淺淺地淹沒了,並不影響走路。我想,如果真的水再大些,我們認不清道路,會喊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找個人領路絕對是上策。我們兩個北方漢子,真是膽大包天呀。

一路上,小妹妹給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景點的象形與稱謂。因爲沒有史蹟遺存,完全是自然景觀,小妹妹除了口音不夠標準,完全能夠勝任。

小妹妹說,她是布依族,家在山上住,下山要走15公里的山路。她今天出來早,早飯還沒吃呢。我動了惻隱之心,慌忙拿出麪包、雞蛋和礦泉水給她吃。小妹妹只謙讓了一下,便狼吞虎嚥地吃開了。

交談間才知道,小妹妹名叫麗吉,今年才15歲。因天天只吃些麪糊、米粥和鹹菜,顯得有些營養不良。穿得更是破破爛爛,褲子雙腿已經從中間撕開了,腳下是媽媽穿過的塑料拖鞋。

她說她家只有十幾平方米大小。爲了遮風,四周圍上了塑料布。幾塊石棉瓦搭成的門斗下,一塊木板就是大門,這也是僅有的一扇門。冬天屋裏非常很冷,寒氣從骨頭縫裏往外鑽。她說她家沒有衣櫃,沒有飯桌,甚至沒有一把椅子。

去年,她的父親在貴陽打工時,一次塌方,把他砸在了4米多深的坑內。雙肺挫傷,多根肋骨折,骨盆粉碎、心臟大動脈因刺傷做了支架手術,20多天花去16萬元治療費。

危險期過後,包工頭拿出事先寫好的“協議書”,對他說,就這6萬塊錢了,你要不要?不要,往後這點錢都沒有了。沒辦法,他顫抖着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被擡回了家。

父親癱瘓在家,根本無錢吃藥,只能吃些偏方草藥。沒了收入,一家五口只能吃麪糊、米粥和鹹菜。

生活的重擔一下砸在了的麗吉身上,麗吉失學了。在媽媽的指導下,她燒火做飯洗衣服,幹起了家務;喂水餵飯、端屎端尿,照料起了父親。

她下面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爲了給大人減輕點負擔,下山來做黑導遊。不管掙多掙少,都是一筆額外的收入。

麗吉的悲摧人生,使我感到有一種難以承受的恐懼,可她竟然可以堅強地隱忍。她話語不多,但說起來很平靜。你很難看到她的情緒,那雙眼睛,不算美麗,卻像黑洞一樣,藏着很多語言。她用沉默代替抱怨,然後用行動告訴我,她不會低頭。

我經歷了,深知人間的疾苦與不幸,爲她的無奈而感到心痛。

走了多半天,小妹妹把我們安全地帶出了景區。劉部長給了她10元錢,我又加了20元。

劉部長說:“不是說好10元嗎?咱們還給了她吃的東西!”

我說:“小劉,這20元算我個人破費,與你無關。記住,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一輩子都是順境。”劉部長一時無言。

時間已過去20xx年了,我曾見過許多青春靚麗的導遊妹妹,早已全無印象。只有那個衣衫襤褸的布依族小妹妹麗吉,卻始終不能忘記。夜深人靜時,總會想到她。

麗吉,你現在在做什麼?嫁人了嗎?你的爸爸媽媽好嗎?你的弟弟妹妹都長大了吧!其實人生都是一場悲劇,不管大人物還是小人物。

橋導遊詞 篇16

蘭州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20xx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爲“中山橋”。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裏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裏處,稱爲“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爲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爲“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

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樑,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爲它象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橋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位於廣安門外豐臺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的盧溝橋,建於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杆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說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盧溝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盧溝橋建於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杆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說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七百多年前,“盧溝曉月”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橋上有清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亭。

到1985年,盧溝橋還是北京西南一條重要的交通通道,擔負着繁重的運輸任務。1985年後在旁邊建了兩座新橋後,舊橋才停止使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裏發動進攻,既盧溝橋事變。

據當地的老人介紹,20 世紀80年代(可能是1988年)在一個大晴天,一個劈雷將橋北側中間部分的一個橋柱劈開,現已修復好.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爲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佔地約5200畝,平面佈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總面積達350公頃。圓明園有“萬園之園”的美稱,它建成於清朝乾隆年間,原有亭臺樓閣140多處,總面積達350萬平方米。它的陸上建築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

歷史上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佔地5,200餘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範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遊享樂,並於此舉行朝會,外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爲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爲"御園"。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20xx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遊賞。雍正皇帝於1720xx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並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爲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爲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陳設豪華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藝術珍品。據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描述,"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各種寶貴的珍品,均積聚於此皇家別墅,千門萬戶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傢俱、精緻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琅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其它各種藝術精製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有盡有。

圓明園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製園林建築,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臺、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餘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羣。園內水面約佔三園總面積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迴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爲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覆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圓明園體現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乾隆皇帝說它:"實夭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園林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爲"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於1861年有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築。"人們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帕特農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歎爲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

北京圓明園導遊詞 ·北京故宮導遊詞參考 ·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 ·北京八達嶺長城導遊詞

圓明園這座舉世名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的焚燬,成爲我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以遺址爲主題,形成了凝固的歷史與充滿蓬勃生機的園林氣氛相結合的獨特的旅遊景觀,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歷史價值,又是一處難得的旅遊勝地。圓明園被毀的悲劇,曾是中華民族屈辱的象徵,圓明園的重生,已經成爲並將繼續成爲中華民族奮發圖強、日益繁榮昌盛的見證。隨着專項規劃的出臺,20xx年基本建成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目標已經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堅信一個充滿綠色的圓明園必將成爲綠色奧運的一顆明珠;一個基本完整的圓明園必將成爲人文奧運的一個亮點。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爲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20xx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20xx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20xx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佈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爲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爲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爲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爲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爲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佈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佈局建築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羣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樑思成先生稱爲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恆星分爲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爲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徵爲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爲禁宮,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紫禁城。這裏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爲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裏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爲“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裏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裏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纔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纔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築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燬了,可是大婚當天皇后要從這裏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綵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築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築,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裏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爲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爲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爲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於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爲了代表當朝的皇帝纔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箇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後,專家們在傢俱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於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牀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臺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祕的氣氛。殿中有一隻象,身上駝着寶瓶,裏面放有五穀,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餘。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徵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爲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徵着當今皇帝是聖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爲是一種長壽鳥,象徵着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徵着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嘉量則是乾隆年間全國的標準化計量器,在乾清宮前也有一個。銅龜銅鶴都是長壽的動物,放置在這裏也是寓意長壽。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颳走了。圍繞着太和殿,還有一些故事。在1920xx年12月,四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着他,可是溥儀卻哭喊着說:“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後,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20xx年,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自稱“洪憲皇帝”,企圖恢復封建社會,還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禮,把三大殿中匾額上的滿文統統去掉了。而且還命令京城內的煤鋪把牆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爲湯圓。不過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國一片倒袁聲中死了。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裏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裏,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爲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裏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裏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爲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裏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爲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裏已經成爲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裏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爲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爲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裏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爲“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爲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爲什麼這裏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誌,是嘉靖年間製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裏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着“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爲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裏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着,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的建築,裏邊有贔屓馱着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於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裏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沿着神道行走,會發現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裏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着碑亭後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後立的順序排列。然後是武臣、文臣和勳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爲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徵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後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聖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爲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櫺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着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後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羣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於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後,朱棣就以靖難爲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並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爲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爲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仍然爲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並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係。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佔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的建築,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人製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後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着萬曆皇帝的頭部,這象徵着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橋導遊詞 篇18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提起蘭州的橋,人們首先會想到那座令蘭州人驕傲自豪的橋,它就是號稱“黃河天下第一橋”的中山橋。

中山橋位於蘭州市金城關,橫跨黃河,毗鄰白塔。中山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920xx年2月開工,1920xx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國人設計,德國人承建而成的,建橋花費白銀306600餘兩。中山橋長233。5米,寬8。36米,是黃河上第一座公路橋,所以有黃河天下第一橋之稱。後來爲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該橋於1942年改名爲“中山橋”。中山橋是全鋼構造的五拱橋,造型美觀大方,氣勢磅礴,北面有鬱鬱蔥蔥、高高聳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橋下滔滔黃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過。

夜晚的中山橋是黃河岸邊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燈給中山橋平添了一份雍容華貴,遠遠望去,中山橋就像一條威猛的金色巨龍橫臥在黃河之上。臨河觀看,中山橋與水中倒影交相輝映,花燈閃爍,真是美輪美奐!

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山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壓力,現在的中山橋已經改爲步行橋,人們在橋上拍照、休閒、娛樂……中山橋因爲它的百年曆史和獨特造型成爲蘭州的標誌性建築,成爲值得蘭州人自豪的名片。

橋導遊詞 篇19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爲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爲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爲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爲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爲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爲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爲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爲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爲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爲“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爲“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爲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爲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爲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爲官後要爲郡人修橋,爲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爲官,爲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爲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爲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啓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爲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爲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爲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着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爲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爲“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爲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爲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爲“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爲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