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導遊詞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8W

各位親愛的團友: 歡迎你們來到國家風景名勝區——龍虎山遊覽。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鷹潭市郊西南20公里處,是道教的發祥地,在1988年被評爲國家4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全景區面積有200多平方公里。它的原名爲雲錦山,後來因爲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雲錦山下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因此而改名爲龍虎山。

龍虎山導遊詞大綱

人人都說我們龍虎山有三絕,一絕是:進道都仙府,溯道教之源。所謂道都仙府就是我們要去的上清天師府。天師府坐落在上清古鎮的中部,在宋朝時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六年(1319年)遷至上清長慶裏,就是現在的天師府了。是歷代天師起居飲食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天師的家。天師府現以被例爲全國二十一座重點開放的宮觀之一。在我們龍虎山道教最頂盛的時期,在上清鎮共建有十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其中有三座最爲出名,第一個是上清宮,相信大家都知道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就是出自上清宮的鎮妖井中。上清宮位於上清古鎮的東面距天師府約二華里,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宮殿,它不僅居江南道教宮觀之冠,而且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是歷代天師闡教演法、傳道授籙的主要宗教活動場所,也是正一道高道修真養性的閬苑。也就是天師的辦公室。在它規模最大時曾建有二宮、十二殿、二十四院。但最可惜的是這個宏偉建築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幾個乞丐在長廓下烤火一不小心被一場大火給燒燬了。本來一些海內外的道徒都想集資重建上清宮,但我們的鷹夏鐵路線又下好從中穿插而過,所以已經根本無法修復了,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從天師府所保存着的上清宮沙盤圖中一矚上清宮的宏偉了。另一個建築是正一觀,正一觀是歷代天師收學徒的地方,說通俗些就是天師的學堂。

龍虎山的二絕是“丹山碧水”。 龍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體經過自然界長年的風化剝蝕及造山運動的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峯巒巖窟,奇山怪石;穿過景區的瀘溪河又像一條玉帶,把兩岸99峯、24巖、108處自然人文景觀以及10大美景串連在一起,山因水活,水因山媚,構成了一幅巨大的丹山依碧水的秀麗畫卷,自然景色極爲壯觀。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就此曾留下千古名句:“一條漳水琉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王安石在遊覽中,也曾即興賦詩一首:“灣灣苔徑引青松,蒼石壇高進晚風;方響亂敲雲影裏,琵琶高映水聲中”。從上清乘竹筏漂流而下,可欣賞兩岸秀麗的山峯、鬱鬱蔥蔥的竹林,可看到祖天師張道陵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的龍虎山,更可觀溪中引吭高歌的鴨羣、溪岸揮着棒槌洗衣浣沙的村姑。一邊看着兩岸秀麗的風景,聽着動人的傳說,坐在小小的竹筏上,這種移步成畫的感覺讓您不得不驚歎:瀘溪河不是灕江,但更勝灕江„„

景區內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戰國崖墓羣,是龍虎山的又一絕景。崖墓羣鑲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猶如陳列在巨大的歷史長廊中的文化珍品。巖洞棋佈,高低錯落,不可勝數,遙望淡黃色的棺木和墊底泥磚,歷歷在目。然而,墓中所葬何人,爲何要葬在懸崖絕壁之上,碩大的棺木如何放置入內等一系列問題,至今無人完整準確解答,已成“千古之謎”,令國內外衆多專家學者爲它皓道窮經,求其真解。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陸敬嚴教授經過長期研究,在龍虎山仙水巖,採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的絞車、滑輪、繩索等,進行了崖棺吊裝試驗,一次成功,對於“如何安放”便有了一個說法。現在每天在龍虎山仙水巖都有這樣的表演,由當地以採藥爲生的同胞五兄弟向遊人展示下索、起吊、入穴的全過程,令人驚歎不已。

觀賞完我們龍虎山的各種精華景區,大家應該累了也餓了吧!讓我們一起在這家依山伴水的小酒樓坐下,嚐嚐龍虎山當地有名三大名菜吧!

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而清水中有魚,這魚一定是特別鮮嫩。瀘溪河裏的魚就是如此。瀘溪河發源於崇峻嶺之中,一路穿山過峽,卵石河牀,毫無污染,清澈見底,所以河中盛產的鯶魚、鮭魚、黃角魚肉嫩味甘,沒有泥腥味,特別好吃,故“瀘溪活魚”成爲當地的名菜. 大家嚐嚐看是不是味道特別?

龍虎山出產的天師板栗,個大香甜,澱粉豐富,是歷代天師特別喜愛的果品和滋補品,素有“人間仙果”之稱。而這鉢天師板栗與當地農家餵養的土雞相配,在文火中慢慢地燒出來的“天師板栗燒土雞”,油光發亮,清香思溢,是這裏很有名的美味佳餚. 這道菜的形成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是有一次天師在家宴請賓 客,家廚用一般的烹調方式製作,當廚師配好料,將雞塊裝入砂鉢放爐竈上燒製時, 天師的兒子乘廚師不注意,調皮地將正吃的去了殼的板栗放入砂鉢內。燒熟後,整 鉢端上了桌,拿掉鉢蓋後,一股清香撲鼻,只見雞塊色澤淡黃,慄香酥爛,客人一品 嘗讚不絕口,天師也欣然得意。席後,命家廚進一步改進,使之成爲安宴中必備的 菜。而且,這道菜可以滋陰補陽,健脾益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上清豆腐是龍虎山另一道有名的菜,製作豆腐在上清有着悠久的歷史,至今鎮上仍是作坊林立。這裏的豆腐因水質好,加上傳統的手工工藝十分地道,過濾精細,含水適度,具有白、嫩、香、滑的特點,無論是煎、炸、煮、燉、燜、涼攔,都清香鮮美,柔滑潤喉,說起上清豆腐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在上清鎮建鎮前的西晉永嘉年間,當地有一戶農家,小兩口勤儉持家且感情甚篤。丈夫早晨下地前,妻子常將黃豆腐磨成豆漿放些鹽給丈夫充飢。有一次妻子要回孃家,就多磨了一些,將剩餘的裝入一個罈子裏蓋上以備丈夫第二天吃。可丈夫第二天下地時卻忘了吃。妻子回家時,見壇了裏的豆漿結成了塊,硬要丈夫嚐嚐。丈夫爲說:“你這不是在逗我嗎?”沒辦法只好用勺子舀出一塊嚐嚐,覺得味道很好,接着一口氣吃完了,讚歎道:“太好吃了!”妻子打趣地說,“不是我逗你,你有這口福嗎?”丈夫一高興說:“那就管這結凍的‘豆漿’叫‘逗夫’吧!”後來夫妻倆便天天做起了“逗夫”當菜吃。妻子把“逗夫”的做法傳授給鄰里,經過不斷改進,便有了今天的上清豆腐。

觀賞完美景,品嚐完美食,太陽也已快落山了,我們也應該踏上歸途了。相信這裏的景,這裏的食和這裏的風土人情都給大家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讓我們留下更多的期待相約在下次的龍虎山之旅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