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寺的導遊詞(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27K

塔爾寺的導遊詞 篇1

這是小金瓦寺,又稱護法神殿,是塔爾寺用以供奉“家神”的地方。進院之後讓我們首先看一看四周2樓迴廊上陳列的動物標本。大家請看,有野牛、岩羊,還有狗熊、猴子等。由於是用真的動物皮毛剝製,填充而成,所以形態逼真,它們象徵被佛教征服的外道惡魔。大殿中神龕中供奉的是各種護法神像,它們護佑着寺廟的安寧。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這匹白馬標本,相傳,九世班禪曾騎着這匹白馬從日喀則趕往塔爾寺,近20__公里的路程1天1夜

塔爾寺的導遊詞(精選3篇)

就到了,到了塔爾寺後白馬不吃不喝,最後死去。當地信徒爲了紀念這匹有靈性的白馬,就將它製成標本保留了下來。

小金瓦寺內的壁畫具有藏傳佛教壁畫的代表性,不僅色澤豔麗而且形象奇特,外行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些壁畫很大一部分描繪了藏傳佛教在形成過程中佛教大師,如蓮花生,降服惡魔的故事。壁畫中的動作常被寺廟僧人在宗教節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猙獰的面目形象則用對犯規僧人在心裏上形成壓力,因爲塔爾寺中處罰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這個院落。出門之前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像筒一樣的器具。這叫嘛呢經筒,在藏傳佛教寺廟裏是最常見的,筒用木頭或金屬做成,中間是空的,裏面裝滿了經書。筒的側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發間的“掩嘛呢叭咪哞”,即觀世音菩薩的6字真言。對這六個字有很多種解釋,從字面上來講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含義。但藏傳佛教徒普遍認爲常念這六個字,平時則可以消災免禍,死後就可以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獄。信徒和僧從用手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口中默唸着6字真言,這樣既唸了經書,佛祖又會保佑自己。藏族地區的牧民信徒很多從小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很難誦讀經文,但爲了表示對佛的虔誠誦經唸佛又是必要的,所以他們採用了這種一舉兩得的辦法。各位朋友不妨也可試着轉一轉經筒,念一下吉祥的6字真言。但請注意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轉,千萬不要轉錯了方向。

青海塔爾寺導遊詞3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小巧幽靜的院落,它叫祈壽殿,但一般都叫它花寺,進門之前我們先看一看前山牆上的兩幅磚雕,左手的這一幅叫“鹿鶴同春”,右手的一幅是“葡萄刺蝟”,都是寓意吉祥的含義,塔爾寺的磚雕藝術歷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細膩而聞名,這兩幅即是明證。

進門我們看到的這塊半人高的石頭,非常珍貴,傳說宗喀巴的媽媽生前背水途中常靠着它休息。現在成了信徒朝拜的聖物。石頭上面貼着的錢幣是怎麼回來呢?原來是信徒對佛虔誠的1種表示,實際上是對寺廟的佈施。都是信徒和遊人的一份心意。據說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夠將佈施貼在石頭上,否則佛就不收你的。有心的人都可以試一下自己的誠意,我可以告訴大家這裏面有個小小的竅門,以後再告訴你們,好嗎?大家可以試試。

各位請集中一下,讓我們來看一下大殿中供奉的佛像,當中這一位是佛祖釋迦牟尼,和我們漢地佛教寺廟中的佛祖形象相去不遠。稍前左右兩位是佛祖的兩位大弟子迦葉和阿雅。佛祖的脅侍菩薩照例是習慣上的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騎青獅者爲文殊,騎白象者爲普賢。你們大概還要問最前面的這3尊小佛像是誰?它們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即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左右兩廂各具形態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稱“十六羅漢”。

回過頭我們來看一看這滿院的濃陰。這種樹在青海並不常見,它叫旃檀樹,也叫菩提樹,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爲給七世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喇嘛爲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爲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於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菸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

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纔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麼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鬆感。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爲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停。現在,讓我們進房間裏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青海塔爾寺導遊詞4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2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採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範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築羣,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裏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衆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裏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繡”,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爲寺中僧人所製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爲堆繡製作比較複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製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

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後一次完成於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築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築。(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爲暗柱,建在牆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着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唸經。大經堂的三面牆壁上都佈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於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於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範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

青海塔爾寺導遊詞5

現在讓我們大家來看看藏式建築的1個特別的地方:即鞭麻層的利用。平頂的藏式建築是和青藏高原乾旱少雨的氣候相適應的,典型的藏式建築外牆大面積採取“蜈蚣牆”、藏窗、鞭麻層的做法,既有實用性又具有裝飾性。鞭麻草是高原常見的1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來呈白色,現在大家看到的鞭麻層是將鞭麻草曬乾,切碎,上色之後,運用在建築物中。鞭麻具有減壓、吸溼、抗震的作用,是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築時就地取材的1個典型。

這個殿叫做金剛殿,在殿的四周,布幔圍住的部分是藏傳佛教中形態各異的護法金剛,正中的塑像是鍍金的,爲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戴的黃色桃形帽,是黃教的標誌。但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帽檐部位有一圈紅色,是偶然現象嗎?不是。歷史記載宗喀巴在創立黃教之前曾師從紅教,他悟性極高,以不滿於當時各教派的腐化頹敗,經過多年鑽研,終於創立了1個教律嚴格又爲大衆所接受的新派別,傳說紅教徒習慣戴黃色裏子、紅色表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後將帽子翻了過來,但露出一圈紅色的帽邊,以表示對老師栽培的不忘之情。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這些磕頭的虔誠信徒和僧衆,這裏面大多數都是遠道而來的藏族牧民。這種全面匍匐的磕頭方式叫做“五體投地”,又稱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中對佛表達虔誠的最高參拜形式。據說信徒若在佛前許過願,還願時就要用十萬個長頭來報答。遠道來的人都是自帶乾糧,白天到這裏還願,夜間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規定的數目爲止,而且每次之前的間隔不能超過24小時,也有一說12小時,否則前面的累積

數都無效,得重頭再來。

信徒們爲什麼要選擇這裏來向佛參拜呢?因爲這裏是塔爾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據說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宗喀巴原名羅桑智華,生於1357年。宗喀巴藏語意思是湟水邊人,因共生於湟水之濱,故名。傳說宗喀巴的媽媽生下他,剪斷臍帶,把血滴在地上,後來就從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樹。宗喀巴後來進藏學習藏傳佛教,併成爲一代宗師之後派他對弟子回鄉省親。媽媽見到兒子的書信之後發現原來的那棵樹長得更加茂盛了,樹上綴葉十萬且每片葉子上均有一尊獅子吼佛像。宗喀巴媽媽感到很奇怪,便寫信把此事告訴兒子,並表達了思予之情。宗喀巴大師回信安慰媽媽,並讓她繞樹修一座塔,聲稱“見塔如晤兒面”。於是便有了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以後逐年又修建了廟宇殿堂,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塔爾寺,顧名思義,先有塔,後有寺,而那棵被修進塔裏的樹,慢慢又從根部衍生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幾棵。

請大家先從側面看一下這座大銀塔,它便是由最早的那座塔裝飾加工而來,現高11米,外部鍍銀並鑲滿了珠寶,已經不是早期的古樸模樣了。大銀塔內部藏有旃檀樹和宗喀巴的自畫像,所以信徒纔對它虔誠有加。正面的這幅匾額上書“梵教法幢”4個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筆欽賜,這柱子旁邊的兩根象牙是日本國的佛僧所贈。大金瓦殿內還藏有塔爾寺歷代傳下的寶物如唐卡、經書、珍寶等等。每年舉行盛大的宗教節日時,僧人們要在這晨用酥油燃起成千盞燈,誦經祈禱,濃厚的宗教氣氛達到了頂點。

中國傳統建築中將四根柱子之間的範圍稱爲1個開間。九間殿從橫的方向算共爲9個開間,故稱九間殿,室內實際上又隔成了3個大間。我們先看這一間,中間的佛像大家已經相當熟悉,它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但在這裏稱爲獅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媽媽在旃檀樹葉上看到的形象。“獅子吼”是用來形容佛祖在宣講佛法時聲音宏亮,令衆生猛醒。兩廂列侍的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騾子天王等。

塔爾寺的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藏傳佛教格魯派6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所在的這個鎮在藏語裏稱爲“魯沙爾”,漢語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處湟水的中游。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發源於古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地區之後形成的1個佛教支派,由於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稱爲“喇嘛”,所以喇嘛教這個稱呼就傳開了。”格魯”是藏語譯音,意思是“善規”。佛教自7世紀傳入西藏到最後形成藏傳佛教,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變遷和改革。格魯派是15世紀纔出現的藏傳佛教的一支派別,因它的教規對僧人要求十分嚴格,故得名“善規”,又因該派僧人在做法事時戴黃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稱它爲黃教。雖然黃教在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但是由於管理最嚴,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規模越來越大,在藏族地區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黃教寺廟更是隨處可見,其中最著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肅的拉卜楞寺以及我們現在參觀的塔爾寺。塔爾寺的著名完全在於它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宗喀巴的故事我們隨後再講,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塔爾寺的第一組建築:8大如意寶塔。

和很多寺廟的情況相同,塔爾寺的各組建築建成的年代也不盡相同。我們眼前的這一組塔建築年代就比較晚,建於公元1776年,是根據佛經中對佛祖釋迦牟尼的記載爲紀念佛祖一生中的8大業績而建。這第1座塔叫蓮聚塔是爲紀念釋迦牟尼的誕生。據記載,佛祖是從他媽媽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會行走,共走了七步,每走1步均現出一朵蓮花般的雲彩,即所謂“步步生蓮花”。這第2座塔叫菩提塔是爲了紀念釋迦牟尼的成佛。釋迦牟尼出生於帝王之家,爸爸期望他繼承大業,但王子天性聰慧,悟性極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後終於棄家出走,經過艱難的苦修不得解脫之後,釋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風清的時候參悟了六道輪迴,終於成佛。因些佛經中常以“菩提”比喻成佛。第3座塔是初轉__塔:在佛教中有許多專門用語,例如將佛祖宣講佛法稱爲“輪__”,該塔即用於紀念佛祖初次講經說法而建。第4座塔是降魔塔:佛經中常將不同於佛理的見解和作爲稱爲“外道邪魔”。在佛教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長期同各種反對思潮的鬥爭,佛教最終擁有了廣泛的信徒,成爲世界3大宗教之一,降魔塔就是爲紀念這一過程而修建的,並有歡慶佛教獲得勝利的寓意。這座塔叫做降凡勞動保護用品:釋迦牟尼出生之後3天,其生母即故去,哺育他成長當歸功於阿姨摩訶波波提,傳說佛祖成佛之後,又爲超度其阿姨而降臨人間,使得摩訶波小組提最終成爲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女人。這第6座塔叫息諍塔:佛教形成之後教徒內部常出現有關“正道”的爭論,該塔即用以紀念佛祖以慈悲之心平息爭執。這是祝壽:顧名思義此塔用以紀念教徒爲佛祖恭祝壽誕而建成。這最後一座塔叫涅而建的。這8座如意寶塔均屬方形底座,圓身,尖頂的典型喇嘛塔,因其形狀像瓶,所以也叫“瓶塔”。這種塔普遍見於藏傳佛教廟宇的進門部位,通常內部是空的,裝進成千上萬個小小的泥佛像,但是塔爾寺的這八個塔內埋着該寺歷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常來這裏繞塔參拜,虔誠有加,這也是塔爾寺佛塔具有特色的1個方面。

塔爾寺的導遊詞 篇3

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600餘畝,寺院建築分佈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遊人如潮。

塔爾寺位於湟中縣城魯少爾鎮的蓮花山山坳,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聖地,也是中國黃教——喇嘛宗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整座寺依山疊砌、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

塔爾寺內收藏有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爲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爲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