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5W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

麻池古城遺址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政府西北約800米,古城南緊鄰麻池——哈林格爾公路。分南北二城,二城呈相接的斜“呂”字形,方向8度。北城南北長690米,東西寬720米。南城南北長600米,東西寬640米。北城北牆中段和南城西牆、南牆中段各設寬15米的門。土築城牆除北城西南角平整土地被破壞外,其他保存較好。北城殘牆高2米,寬約3米,夯層厚9釐米,北城南部近中,有三個大的夯土臺基,臺基呈品字形分佈,北面兩個東西相對,相距72米,位置與北城城門大體相對。

夯土臺基約呈覆鬥狀,夯基層厚0.09-0.12米,上均發現有筒瓦、板瓦殘片。南城城牆寬約4米,殘牆高2-4米,最高7-8米,夯層厚0.1-0.15米,南城南牆外側,露出築牆時固定夾板的槓孔,自下而上可分4行,水平排列,每隔2米一個,孔徑10-12釐米。古城內地表散見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殘片,常有“五銖”錢、鐵田片、鐵鏟和銅鏃等出土。上世紀50年代曾發現印有“萬石”字樣的磚。

包頭地區戰國、秦、漢長城,多略呈方形,分佈很有規律,所在位置一般都是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麻池古城正好面對昆都侖溝的南口,顯然在軍事上有重要地位。從面積上看,麻池古城的南北二城的面積都在650×650平方米以上,屬縣一級的城址。關於麻池古城是漢代的哪一縣城這一問題一直有很多爭議。經專家認定:麻池古城的北城較南城早,與秦直道起點形制、佈局相同的三個夯土臺基也在北城,北城應爲秦直道終點——九原城。它也是戰國、秦、漢九原,漢五原郡治所。麻池古城的南城則是漢五原郡五原縣城。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2

漢代麻池古城遺址位於包頭郊區麻池鄉西北,是包頭地區保存較好、規模最大的古城郭遺蹟。清九年級湖灣一帶盛產青麻,其時在此有13個漚麻池,村莊園稱之爲麻池村。

古城城垣6米,底寬10米,頂寬3-4米,分南北兩城,呈雙菱形,相互連接。北城東西800米,南北500米,南城東西660米,南北675米,比北城向東突出360米,其餘與北城相連。古城總面積約90萬餘平方米。1954年在麻池召灣16號公墓曾挖掘出金、銀質的虎、豹、駱駝形鏤空飾片,出土了有狩獵圖案的簡形器等,具有鮮明的匈奴文化特色。此外還出土了漢代鑄的“單于和親”、“單于天降”的瓦當,據推測,這些瓦當很可能是當時爲紀念王昭君出塞和親而燒製,供建築使用。麻池遺址已被確定爲內蒙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3

麻池古城清初包頭三湖灣一帶盛產青麻,其時在此有13個漚麻池,村莊園稱之爲麻池村。古城城垣6米,底寬10米,頂寬3-4米,分南北兩城,呈雙菱形,或稱:二城呈相接的斜“呂”字形,相互連接。方向8度。北城南北長690米,東西寬720米。南城南北長600米,東西寬640米。北城北牆中段和南城西牆、南牆中段各設寬15米的門。

古城內地表散見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殘片,常有“五銖”錢、鐵田片、鐵鏟和銅鏃等出土。上世紀50年代曾發現印有“萬石”字樣的磚。包頭地區戰國、秦、漢長城,多略呈方形,分佈很有規律,所在位置一般都是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麻池古城正好面對昆都侖溝的南口,顯然在軍事上有重要地位。經專家認定:麻池古城的北城較南城早,與秦直道起點形制、佈局相同的三個夯土臺基也在北城,北城應爲秦直道終點——九原城。它也是戰國、秦、漢九原,漢五原郡治所。麻池古城的南城則是漢五原郡五原縣城。

1954年在麻池召灣16號公墓,曾挖掘出金、銀質的虎、豹、駱駝形鏤空飾片,出土了有狩獵圖案的簡形器等,具有鮮明的匈奴文化特色。古城出土了漢代鑄的"單于和親"、"單于天降"的瓦當據推測,瓦當很可能是當時爲紀念王昭君出塞和親而燒製,供建築使用。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資治通鑑·秦紀二》載:“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雲陽……”。“甘泉”即甘泉山,坐落在雲陽縣。秦漢的雲陽縣有甘泉山,甘泉山林木繁茂,山高氣爽,以泉水甘美得名。據《史記》等史書記載,“直道”修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南起雲陽(今陝西淳化縣梁武帝村),途徑陝、甘、內蒙兩省一區,穿越十五個縣,北達九原(今包頭西),全長大約相當現在700餘公里。大體南北相直,故史稱“直道"。

這樣高速度高質量的工程的確是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蹟。這比世人皆知的寬僅僅5米、讓歐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的古羅馬大道,早了220xx年。

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20xx年)十月,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後,朝廷中有位叫賈山的官員曾寫過一封信給他說,“秦爲直道於天下……道廣五十丈,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爲直道之麗至於此。”從這些文字中,人們不難想象“秦直道”當年的獨特的夯土技術和驚人成就。其道路的寬闊度和“樹以青松”、“厚築其外”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天的封閉式高速公路了。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4

歡迎大家到我們這座著名的川北古城遊覽。

閬中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城市建在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水系聚結交匯處,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形勢十分險要。前人說它“前控六路之師,後據西蜀之粟,左通荊襄,右出秦隴”。自古就是一座軍事重鎮,1986年國務院公佈爲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們今天的遊程安排是:先去遊覽張飛廟和錦屏山,然後參觀遊覽極有特色的古城保護區。現在,請允許我先把閬中古城的特色,概略地作一介紹,以作爲各位實地遊覽前的引導。

閬中之古,首先是古城歷史悠久。閬中是古巴國的都城。據史料記載,周武王伐紂,得到巴人的大力協助“牧野之戰”就是由巴人組成的“虎賁”軍出戰,“凌殷人倒戈”,而取得勝利。周王朝建立後封巴人爲子國,都江州(即今重慶),因避楚國之逼,遷都閬中。公元前3__年秦惠文王滅巴後置巴西郡,設閬中縣。此後歷代皆爲郡、州、府、道的治所,也是那時川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僅以建縣的歷史計算,至今已有2300多年。

第二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具有影響的名人輩出,古蹟猶存。閬中這座山水秀麗的古城,不僅吸引了歷代衆多的名人賢士來此遊覽居停,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而且古城本身就是一個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的地方。漢武帝時,這裏誕生了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歷算家落下閎,其後有東漢時期的大氣象學家任文孫父子和“三國時期的周舒、周羣、周巨祖孫三代天文學家。前後4__年間,閬中出了這麼多成就卓著的天文學家實在了不起。此外,三國良將馬忠、謀士程畿、南宋抗金猛將張憲、元明花木蘭式女英雄韓娥,清代農民起義領袖蘭廷瑞等都出生在這裏。有人統計出:從晚唐到清朝1000多年間,閬中先後出了4個狀元,94個進士,幾百個舉人。

閬中又是革命老區。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閬中地區轉戰3年之久,並建立了閬中、閬南蘇維埃政權,19000多閬中優秀兒女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

第三是古城保存比較完整,文物價值很高。改革開放以來,閬中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城市建設也取得很大成績。與此同時,市政府十分重視對古城區和文物古蹟的維修保護,特別是令現代建築界十分關注的古城格局,古風濃郁的上百條古街道和成羣連片的四川古民後,更是十分珍貴的人文瑰寶。許多人蔘觀之後,總是讚歎不已,連稱“別處少見”。

好,就說到這裏,張飛廟到了。桓侯祠墓--張飛廟

各位佳賓,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名聞遐邇的桓侯祠,亦稱張飛廟。張飛,益德(翼德),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情同手足。劉備定益州稱帝后,封張飛爲司隸校尉、巴西太守鎮守閬中前後七年之久。公元221年,張飛爲急於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逼迫部下趕製白盔白甲,被部將範強、張達殺害,葬於閬中,被追封爲桓侯。閬中追慕張飛忠勇,於墓前建闕立廟,歲祀不缺。唐時廟叫:“張侯祠”,明代稱“雄威廟”,清代以來才叫“桓侯祠”。現存的張飛廟是一組唐代風格的明、清建築四合院,由山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廂房等組成,佔地5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建造精美。

山門爲明代重建,正門上端懸掛的“漢桓侯祠”大匾爲最近逝世的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書寫。跨進八形的大門,便是高聳的敵萬樓。“敵萬”是說張飛有力敵萬天之勇。樓爲明初所建,重檐歇山式屋頂,四瓣鑲成的梅花方形柱,翹角連雲、氣勢不凡。兩邊側殿爲文物展覽室和羣塑廳。文物展出有1000多件。請看這百碑文:“漢將軍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都於八蒙,立馬勒銘”。據說是張飛親筆書寫,足見張飛不僅是一員猛將,而且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世人說張飛是粗中有細,這石碑算得一件證物。羣塑館裏根據《三國演義》描寫的張飛主要業績製作的六組雕塑,各位都熟悉《三國演義》,不用我再作解說,就請一一看去。

走進大殿,中間端坐一尊豎眉瞠目,狀貌威猛的張飛,卻怎麼是頭戴王冠,身着錦袍,手捧玉笏的塑像呢?原來在清朝嘉慶年間,張飛被追封爲“桓侯大帝”,殿上塑的是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塑像兩邊是長子張苞執蛇矛、功曹馬齊捧丹書。左右兩壁是岳飛 草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將大殿烘托出一派威嚴而儒雅的氣氛。

後殿實爲墓亭,古雅簡樸,肅然卓立。亭柱一副對聯:

隨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戰,地只西川稱帝業;

剩殘軀付諸荒冢,春去冬來,人猶千古吊忠魂。

上聯寫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征戰,但實現統一全國的壯志未酬,英魂仍存遺憾。下聯說他死後,此墓雖只埋了無頭之軀,但人們紀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無頭之軀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張飛被殺後,兇手範強、張達二人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作爲進身之階,他們乘船順長江東下時聽說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無措就把張飛的頭拋入江中,浮到雲陽地界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雲陽鳳凰山麓。這就是張“頭葬雲陽,身葬閬中”的悲壯故事。

墓亭下窩廬形約有拱穴內,端坐着張飛的武身像。請看,這像真是“豹頭環眼,燕頜虎鬚的猛張飛了吧!像前擺的盤龍石鬥窩叫“長明燈”。據說,張飛駐守閬中時,曹魏大將張梆帶領5萬大軍進攻巴西首府閬中,當時張飛守卒不過萬人,在宕渠與張合相拒,前後50日,張飛依靠當地人民的支持,從梓潼山小路直取張合大本營——瓦口隘,大敗張合,取得保境安民的勝利,閬中人感戴他在他死後,特意選取最好的石頭精工雕成這座“長明燈”。千百年來,每到清明節,人們都要爲張飛掃墓,給長明燈獻油。

張飛墓高約6米,方圓100多平方米,全用黃土壘成,宛如一個橢圓形的小山巒,歲月滄桑,墓穴無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茵茵,似乎印證出千百年來無數後人對這位勇猛剛強、嫉惡如仇的“張三爺”的敬愛。閬苑仙境——錦屏山

來此就是閬中市有“嘉陵第一江山”之你的錦屏山風景區。請看這錦屏山山勢起伏,峯巒相連,山上林木蔥鬱,鳥語花香,山下水流湍急的嘉陵江象一條碧玉帶從山腳蜿蜒而過,山水相融,組成一幅秀麗清雅的天然圖畫,吸引了歷代多少的文人名士來此留連。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詩人杜甫、李商隱,大畫家吳道子,宋代文豪蘇東坡、詩人黃庭堅、陸游等,都曾爲錦屏山風光所傾倒。杜甫的詩中稱爲“閬中城南天下稀”。近幾年景區進行了一番修葺整治,更添新的風采,特別是自然美景與歷史文化的交相輝映,充分展現了閬中游覽的古雅品位,使我們感悟到它既是觀光之旅,又是知識之旅。現在就讓我們以景區內的古蹟名勝作爲標誌,一路遊覽下去。

這裏是閬中杜少陵祠,紀念杜甫的祠廟。杜甫曾在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和廣德二年兩次來到閬中,並舉家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其間寫下了60多首詩歌。他在《閬山歌》和《閬水歌》中,讚美閬中的山“己覺氣與嵩華敵”,閬中的水“石黛碧玉相因依”。

杜少陵祠依山而築,保持了唐宋時代肅穆典雅的風格,祠堂前廳懸掛的70多幅詩詞木刻和畫,寄託了對詩人的懷念;兩旁廂房陳列有古文物、古木漆傢俱等,增添了祠堂的古意。正殿是漢白玉的杜甫立像,正在揮筆凝神,推敲詞句,構思新章。這尊雕塑,己非古物,但我們從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乾道八年兩次到閬中瞻仰少陵祠後,在《遊錦屏謁少陵祠堂》一詩中寫他當時看到的杜甫塑像的情景,可得到一些印象。詩說:“虛堂奉祀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古來磨滅知幾人,此老至今原不死。”眉宇高寒的杜甫,孤獨地但卻長久地留在祠中,受後人憑弔,也就是留芳百世了。

一路觀景而行,己到宋烈文侯祠,也就是張憲祠了。說張憲,可能有的人感到陌生,但只要說是岳飛身邊的愛將,知道的就多了。張憲是錦屏山這一帶的人,南宋時岳飛領兵抗金,張憲投入岳飛帳下爲將。他驍善戰,赤膽忠心,功授副都統制,深受岳飛的器重,並招之爲婿。在岳家軍直搗朱仙鎮,即將“痛飲黃龍”時,以宋高宗爲首的投降派害怕岳飛迎回徽、欽二帝后,自己喪失皇位,連發12道金牌召岳飛班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謀害岳飛。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年僅27歲的張憲同岳飛父子一同被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離嶽墓不遠的東山港口。20年後,金兵再次南侵,剛剛登基的孝宗皇帝爲了激勵臣民抗金,對岳家軍來了個“平反加封”,張憲被追封爲龍神衛士廂都指揮使,閬州觀察使,又贈寧遠承宣使。明代,再追封爲烈文侯,在家鄉閬州建祠紀念。

張憲祠佔地約30畝,座西向東,三面環山,地形象一把圈椅,前人把祠堂選在錦屏山腰的這個地段,可算是一塊“風水寶地”。再加上那蒼勁傲岸的青松翠柏,剛柔相濟的香樟綠楊,把祠廟圍得嚴嚴實實,更顯得莊重靜穆。張憲的塑像放在院中而不在殿內,也是一種“匠心獨具”的表現:張憲功高蒙冤,壯志未酬,人雖死,心不甘,所以塑像不穩坐殿中而是立在陛下。你看他身披金甲,左手按劍,右手撫腰,威嚴挺立。再看他的神情,園睜怒目,彷彿在問:抗金保國,何罪之有?緊蹙雙眉,似乎對未能勸住岳飛班師回朝而痛心疾首。看到這裏,聯想西子湖畔那流芳千古的嶽王墳和遺臭萬年的秦檜跪像,我們都會感受到“歷史是最公正的”“民心是最公道的”。

現在看到的是觀星樓,觀星樓是閬中古城的驕傲。我們開始說過,在祖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的燦瀾星空中,閬中出現過羣星爭耀的壯麗圖景。他孕育和誕生了偉大的天文學家落下閎、任文孫父子和周舒祖孫三代等,爲我國天文、氣象學做出卓越貢獻的英才,使閬中成爲我國漢唐時期最大的天文研究中心。特別是世界天文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太初曆》作者,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歷算學家落下閎。落下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長公,閬中市人,精通天文,擅長曆算,受漢武帝徵聘,官至太史待詔。一生中對天文科學的最大貢獻有三個:一是創立了“渾天說”,認爲宇宙是變化的,而且變化是有規律的;二是創制“渾天儀”,是當時世界上最科學、最精密的天體觀察儀,並建立了觀星樓;三是制“太初曆”,爲歷史上第一部有文記載的歷法。落下閎的天文研究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研究都有較大的影響。英國的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他是世界天文學領域裏“燦爛的星座”。

在落下閎的影響之下,漢末又誕生了任文孫、任文公父子天文學家,任氏父子在繼承落下閎天文研究的基礎上,在氣象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能夠預報風雨、旱災、洪災,對天文氣象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國時,閬中的周舒、周羣、周巨祖孫三代獻身於天文事業,成爲繼任氏父子之後的又一天文世家。他們在自己的庭院中建築了測天台,不避寒暑,長年觀察,辛勤地積累資料,加以判斷,從而得出十分準確的結論。

由於閬中天文研究人才輩出,故歷代諸多天文研究行家被吸引來此。唐初,著名天文學家袁天罡在高宗時(650年)遷於閬中定居,於蟠龍山建立觀星臺以測天象。袁天罡死後葬於閬中。緊接着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李淳風,尋其行蹤,於公元664年也來到閬中,繼續天文數學研究,李淳風死後亦葬於閬中。

前面那座古樸的大殿是錦屏碑林,裏面收藏着歷代名人書畫墨跡260多件,刻工精美,內容豐富。其中的張飛“立馬勒銘”漢隸碑,杜甫的“詩篇”,吳道子的“觀音”,鄭板橋的“竹”,張善子的“虎”,最受稱道。

來此是“八仙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此修道。洞深孔多米,寬約17米,塑有八仙神像,洞外“飛仙閣”檐牙高聳,古樹濃蔭遮地,真有鍾靈毓秀的味道,難怪唐代星象學家袁天罡在山壁上大書“此山磨滅,英靈乃絕”八個大。

也許正由於呂洞賓在此修道的傳說,後人在山上修起一座羣體建築構成的宮觀,定名爲呂祖閣。建築依山勢走向,以中心閣樓爲主體,配以偏殿,長廊,面積達__多平方米。

有人說,站在錦屏山八仙洞口看閬中古城,最能看出古城的佳妙風水和前人建城的高超構思。你看,嘉陵江在山下繞了一個大彎,把對岸形成一“半島”,江水澄碧,就像一條玉帶束腰,而古城就建在半島上,盤龍山有如一條巨龍繞伏其後,錦屏山似一道畫屏遮護在前,左右羣山扶持,城中街市如花開葉布,與山水相照應,使古城奠基於同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之上,體現了“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思想,很有科考價值。我是不懂風水之學的,只覺得從錦屏山看古城,那山水城樓交相輝映的美景,真是令人陶醉。還是陸游的詩說得好:“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城廓如錦屏。涉江親到錦屏山,卻望城廓如丹青”。也難怪杜甫寫詩稱讚錦屏山“來遊此地不知還”了。各位佳賓,是否也有同感呢!古城民居

我們現在去遊覽閬中古城保護區,觀賞的方式是自由組合,步行遊覽,__的時候返回住地。

閬中的古城保護區,多系明清建築,也有些在風格上還保留着唐末時期特色。古城以巍峨高聳的華光樓爲軸心,成扇形面展開,大街寬不過8米、小巷則僅兩三米,一色青瓦平房,樸素淡雅。街巷佈滿民居古院,推開院門,多有照壁,轉過照壁方能入院。進得一院,還有二院三院,大院套小院,天井連天井,池臺花木,迴廊亭榭,古色古香。再仔細觀看,長檐遮街,上面的瓦當吊檐,下面的木質門窗,都有花紋雕飾,特別是那些木條花格窗,其圖案千姿百態,爭奇鬥巧,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門窗的上抹板、隔板、腰華板、下抹板,又各有雕刻,或爲禽鳥,或爲花卉,或鐫刻“福、祿、壽、喜”,除象徵吉祥如意外,還有濃郁的審美情趣。各個民居古院,其建築風格也各不相同,或爲商家華麗型,或爲文人典雅型,還有官家宏大氣派的和呈“多”形的大院。如果住在一個大院賓館裏,透過花窗觀看院中花木池臺,禁不住一股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真有味道。

好了,我只說這些,箇中意趣,各位在遊覽中自能體會,我們回頭再相互交流。現在我願意參加一組同去觀光,誰歡迎我?好,我們一起出發……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5

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爲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爲“保存最爲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淨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閒地踱步,他們身着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岩,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於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誌,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淨地》是較爲出名的歌曲之一。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6

親愛的團友們:

大鵬古城位於深圳市東部龍崗區大鵬街道鵬城社區,始建於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爲廣州左衛千戶張斌

開所築,是明代爲了抗擊倭寇而設立的“大鵬守禦千戶所城”,簡稱“大鵬所城”。當年大鵬所城佔地約11萬平方米,城牆高6米、長1200米,城牆由山麻石、青石磚砌成。深圳今天的簡稱“鵬城”即源於此。

如今古樸的大鵬所城藏身於一片現代的農村建築中。來到大鵬所城大門口,矗立於眼前的是大鵬古城雄偉莊重、風格古樸的城門,城門幾經修葺,保存完好。當您摸着飽經歲月侵蝕的斑駁城牆,彷彿可以聽到幾百年前的隆隆炮聲。

雖然古城已歷經600多年的風雨滄桑,但是大鵬所城主要格局、街道及建築仍保存得相當完整。那以青石板鋪就的狹窄蜿蜒小巷,寧靜古樸:那建築宏偉、獨具特色的數座清代“將軍第”,分佈有序。其中以抗英名將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爲壯觀,該將軍第有150年的歷史,擁有數十棟屋宇、廳、房、井、廊、院等,其中牌匾衆多,雕樑畫柱,是廣東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建築。大鵬客家史料記載,賴家自清嘉慶年間以來,世代行武,三代曾出五位將軍,史稱“三代五將”。賴恩爵作爲林則徐的副將,成功指揮了“九龍海戰”,該戰是中國近代抗英戰爭取得勝利的第一仗。

考古專家認爲,大鵬所城是目前保存最爲完好的所城。20xx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大鵬所城被正式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爲深圳市迄今爲止惟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是您訪古憑弔、瞭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去處。有人說:“不親自來看一看大鵬古城,就不能稱作深圳人。” 鬍子 回答採納率:31.7% 20xx-09-21 20:37 檢舉各位團友:

大鵬,山清水秀,是傳說中大鵬鳥棲息的地方。據專家考證,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息繁衍;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七年的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就座落在這裏。在明、清兩代抗擊葡萄牙、倭寇和英殖民主義者的鬥爭中,她成爲了我國南部沿海的海防重鎮,並在此涌現出被譽爲“宋有楊家將,清有賴家幫”的賴家三代五將、劉起龍父子將軍和抗日英雄劉黑仔等二十多名將領,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曲轟轟烈烈抗擊外來侵略者的英雄樂章。

站在大鵬古城前,最吸引大家的是什麼呢?哦,是城樓!對,這是古城南門樓,歷經六百年春秋和數百次戰火硝煙的洗禮,風貌依舊,登城樓遠眺,看--古城三面環山,一處面海,進可攻,退可守,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回首城內,東南西三大城門巍然屹立,古老的街巷寧靜古樸,明清民居古色生香,11萬平方米的古城,規模之龐大,展示的大鵬所城那不可侵犯的英雄氣概!如今大鵬所城成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深圳唯一的“國寶”,而且鵬城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了。

咳,這曾是賴恩爵將軍的書房,現闢爲鵬城博物館。請移步進館參觀。對,這就是賴將軍古銅頭像,他那深邃的眼光,表現出抗擊侵略者之不屈不撓的氣概。哦,想挪得動這數百斤的石臼?談何容易。這是賴將軍當年學武的個紅桔,可以想見當年賴將軍苦練殺敵本領之堅信。呵!這個官帽箱的造型是很特別吧?方方的箱子上面凸起一個清朝官帽的形狀,這可是件非常珍貴的重要文物。這裏一樁樁一件件,都清晰地再現了600多年鵬城的故事。

來,看這門匾上寫着什麼?“振-威-將-軍-第”,這就是賴恩爵將軍腹地了。把晉封的陳好和皇帝的御筆掛在自家的門匾上,可是件非常榮耀的事情。這所面積達2500平方米將軍府第,150年了仍保存完好,瞧這十幾棟房子,配上這----紅磚地、青磚牆、石柱基、木架樑,正間、次間和側間,偏廂、倒廂和長廊,三廳、天井和水井,前院、後院和高牆,雕龍刻鳳在樑枋、御賜對聯在門旁,好一派“將門府第”之氣象。

出了賴府巷,這裏也有一處“振威將軍第”,將軍的名字叫劉起龍,這位水師提督一生致力於巡洋輯盜,戰績卓著,爲官清廉,是鵬城內唯一見過皇帝的人,“抹黑將軍”“巧訓舅父”等故事在古城中廣爲流傳,深得將士和古城人民的敬仰。

遊客朋友們,600年前,70多個姓氏的軍民爲包圍邊疆奮戰在大鵬所城,而今,衆多有識之士因改革開放而投身特區建設;賦予了深圳古往今來的獨特文化內涵,深圳精神。如今,我們可以告慰因失去香港而憂鬱去世的賴恩爵將軍:祖國強大了,香港迴歸了,您的遺願實現了。

真可謂:

六百年前風雲變,大鵬所城鎮海疆;六站六捷傳佳話,抗禦英雄清史揚。

古牆斑駁追思憶,海浪聲聲話當年。將軍空有千鈞力,朝廷腐敗難迴天。

斗轉星移歲月遷,古時滄海今桑田;中華兒女多壯志,開天闢地譜新篇。

五湖英才聚鵬城,香港迴歸心相連;可慰英魂無遺恨,繼往開來萬萬年。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佳賓:

歡迎大家到我們這座著名的川北古城遊覽。

閬中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城市建在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水系聚結交匯處,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形勢十分險要。前人說它“前控六路之師,後據西蜀之粟,左通荊襄,右出秦隴”。自古就是一座軍事重鎮,1986年國務院公佈爲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們今天的遊程安排是:先去遊覽張飛廟和錦屏山,然後參觀遊覽極有特色的古城保護區。現在,請允許我先把閬中古城的特色,概略地作一介紹,以作爲各位實地遊覽前的引導。

閬中之古,首先是古城歷史悠久。閬中是古巴國的都城。據史料記載,周武王伐紂,得到巴人的大力協助“牧野之戰”就是由巴人組成的“虎賁”軍出戰,“凌殷人倒戈”,而取得勝利。周王朝建立後封巴人爲子國,都江州(即今重慶),因避楚國之逼,遷都閬中。公元前3__年秦惠文王滅巴後置巴西郡,設閬中縣。此後歷代皆爲郡、州、府、道的治所,也是那時川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僅以建縣的歷史計算,至今已有2300多年。

第二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具有影響的名人輩出,古蹟猶存。閬中這座山水秀麗的古城,不僅吸引了歷代衆多的名人賢士來此遊覽居停,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而且古城本身就是一個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的地方。漢武帝時,這裏誕生了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歷算家落下閎,其後有東漢時期的大氣象學家任文孫父子和“三國時期的周舒、周羣、周巨祖孫三代天文學家。前後4__年間,閬中出了這麼多成就卓著的天文學家實在了不起。此外,三國良將馬忠、謀士程畿、南宋抗金猛將張憲、元明花木蘭式女英雄韓娥,清代農民起義領袖蘭廷瑞等都出生在這裏。有人統計出:從晚唐到清朝1000多年間,閬中先後出了4個狀元,94個進士,幾百個舉人。

閬中又是革命老區。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閬中地區轉戰3年之久,並建立了閬中、閬南蘇維埃政權,19000多閬中優秀兒女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

第三是古城保存比較完整,文物價值很高。改革開放以來,閬中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城市建設也取得很大成績。與此同時,市政府十分重視對古城區和文物古蹟的維修保護,特別是令現代建築界十分關注的古城格局,古風濃郁的上百條古街道和成羣連片的四川古民後,更是十分珍貴的人文瑰寶。許多人蔘觀之後,總是讚歎不已,連稱“別處少見”。

好,就說到這裏,張飛廟到了。桓侯祠墓--張飛廟

各位佳賓,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名聞遐邇的桓侯祠,亦稱張飛廟。張飛,益德(翼德),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情同手足。劉備定益州稱帝后,封張飛爲司隸校尉、巴西太守鎮守閬中前後七年之久。公元221年,張飛爲急於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逼迫部下趕製白盔白甲,被部將範強、張達殺害,葬於閬中,被追封爲桓侯。閬中追慕張飛忠勇,於墓前建闕立廟,歲祀不缺。唐時廟叫:“張侯祠”,明代稱“雄威廟”,清代以來才叫“桓侯祠”。現存的張飛廟是一組唐代風格的明、清建築四合院,由山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廂房等組成,佔地5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建造精美。

山門爲明代重建,正門上端懸掛的“漢桓侯祠”大匾爲最近逝世的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書寫。跨進八形的大門,便是高聳的敵萬樓。“敵萬”是說張飛有力敵萬天之勇。樓爲明初所建,重檐歇山式屋頂,四瓣鑲成的梅花方形柱,翹角連雲、氣勢不凡。兩邊側殿爲文物展覽室和羣塑廳。文物展出有1000多件。請看這百碑文:“漢將軍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都於八蒙,立馬勒銘”。據說是張飛親筆書寫,足見張飛不僅是一員猛將,而且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世人說張飛是粗中有細,這石碑算得一件證物。羣塑館裏根據《三國演義》描寫的張飛主要業績製作的六組雕塑,各位都熟悉《三國演義》,不用我再作解說,就請一一看去。

走進大殿,中間端坐一尊豎眉瞠目,狀貌威猛的張飛,卻怎麼是頭戴王冠,身着錦袍,手捧玉笏的塑像呢?原來在清朝嘉慶年間,張飛被追封爲“桓侯大帝”,殿上塑的是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塑像兩邊是長子張苞執蛇矛、功曹馬齊捧丹書。左右兩壁是岳飛 草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將大殿烘托出一派威嚴而儒雅的氣氛。

後殿實爲墓亭,古雅簡樸,肅然卓立。亭柱一副對聯:

隨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戰,地只西川稱帝業;

剩殘軀付諸荒冢,春去冬來,人猶千古吊忠魂。

上聯寫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征戰,但實現統一全國的壯志未酬,英魂仍存遺憾。下聯說他死後,此墓雖只埋了無頭之軀,但人們紀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無頭之軀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張飛被殺後,兇手範強、張達二人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作爲進身之階,他們乘船順長江東下時聽說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無措就把張飛的頭拋入江中,浮到雲陽地界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雲陽鳳凰山麓。這就是張“頭葬雲陽,身葬閬中”的悲壯故事。

墓亭下窩廬形約有拱穴內,端坐着張飛的武身像。請看,這像真是“豹頭環眼,燕頜虎鬚的猛張飛了吧!像前擺的盤龍石鬥窩叫“長明燈”。據說,張飛駐守閬中時,曹魏大將張梆帶領5萬大軍進攻巴西首府閬中,當時張飛守卒不過萬人,在宕渠與張合相拒,前後50日,張飛依靠當地人民的支持,從梓潼山小路直取張合大本營——瓦口隘,大敗張合,取得保境安民的勝利,閬中人感戴他在他死後,特意選取最好的石頭精工雕成這座“長明燈”。千百年來,每到清明節,人們都要爲張飛掃墓,給長明燈獻油。

張飛墓高約6米,方圓100多平方米,全用黃土壘成,宛如一個橢圓形的小山巒,歲月滄桑,墓穴無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茵茵,似乎印證出千百年來無數後人對這位勇猛剛強、嫉惡如仇的“張三爺”的敬愛。閬苑仙境——錦屏山

來此就是閬中市有“嘉陵第一江山”之你的錦屏山風景區。請看這錦屏山山勢起伏,峯巒相連,山上林木蔥鬱,鳥語花香,山下水流湍急的嘉陵江象一條碧玉帶從山腳蜿蜒而過,山水相融,組成一幅秀麗清雅的天然圖畫,吸引了歷代多少的文人名士來此留連。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詩人杜甫、李商隱,大畫家吳道子,宋代文豪蘇東坡、詩人黃庭堅、陸游等,都曾爲錦屏山風光所傾倒。杜甫的詩中稱爲“閬中城南天下稀”。近幾年景區進行了一番修葺整治,更添新的風采,特別是自然美景與歷史文化的交相輝映,充分展現了閬中游覽的古雅品位,使我們感悟到它既是觀光之旅,又是知識之旅。現在就讓我們以景區內的古蹟名勝作爲標誌,一路遊覽下去。

這裏是閬中杜少陵祠,紀念杜甫的祠廟。杜甫曾在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和廣德二年兩次來到閬中,並舉家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其間寫下了60多首詩歌。他在《閬山歌》和《閬水歌》中,讚美閬中的山“己覺氣與嵩華敵”,閬中的水“石黛碧玉相因依”。

杜少陵祠依山而築,保持了唐宋時代肅穆典雅的風格,祠堂前廳懸掛的70多幅詩詞木刻和畫,寄託了對詩人的懷念;兩旁廂房陳列有古文物、古木漆傢俱等,增添了祠堂的古意。正殿是漢白玉的杜甫立像,正在揮筆凝神,推敲詞句,構思新章。這尊雕塑,己非古物,但我們從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乾道八年兩次到閬中瞻仰少陵祠後,在《遊錦屏謁少陵祠堂》一詩中寫他當時看到的杜甫塑像的情景,可得到一些印象。詩說:“虛堂奉祀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古來磨滅知幾人,此老至今原不死。”眉宇高寒的杜甫,孤獨地但卻長久地留在祠中,受後人憑弔,也就是留芳百世了。

一路觀景而行,己到宋烈文侯祠,也就是張憲祠了。說張憲,可能有的人感到陌生,但只要說是岳飛身邊的愛將,知道的就多了。張憲是錦屏山這一帶的人,南宋時岳飛領兵抗金,張憲投入岳飛帳下爲將。他驍善戰,赤膽忠心,功授副都統制,深受岳飛的器重,並招之爲婿。在岳家軍直搗朱仙鎮,即將“痛飲黃龍”時,以宋高宗爲首的投降派害怕岳飛迎回徽、欽二帝后,自己喪失皇位,連發12道金牌召岳飛班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謀害岳飛。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年僅27歲的張憲同岳飛父子一同被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離嶽墓不遠的東山港口。20年後,金兵再次南侵,剛剛登基的孝宗皇帝爲了激勵臣民抗金,對岳家軍來了個“平反加封”,張憲被追封爲龍神衛士廂都指揮使,閬州觀察使,又贈寧遠承宣使。明代,再追封爲烈文侯,在家鄉閬州建祠紀念。

張憲祠佔地約30畝,座西向東,三面環山,地形象一把圈椅,前人把祠堂選在錦屏山腰的這個地段,可算是一塊“風水寶地”。再加上那蒼勁傲岸的青松翠柏,剛柔相濟的香樟綠楊,把祠廟圍得嚴嚴實實,更顯得莊重靜穆。張憲的塑像放在院中而不在殿內,也是一種“匠心獨具”的表現:張憲功高蒙冤,壯志未酬,人雖死,心不甘,所以塑像不穩坐殿中而是立在陛下。你看他身披金甲,左手按劍,右手撫腰,威嚴挺立。再看他的神情,園睜怒目,彷彿在問:抗金保國,何罪之有?緊蹙雙眉,似乎對未能勸住岳飛班師回朝而痛心疾首。看到這裏,聯想西子湖畔那流芳千古的嶽王墳和遺臭萬年的秦檜跪像,我們都會感受到“歷史是最公正的”“民心是最公道的”。

現在看到的是觀星樓,觀星樓是閬中古城的驕傲。我們開始說過,在祖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的燦瀾星空中,閬中出現過羣星爭耀的壯麗圖景。他孕育和誕生了偉大的天文學家落下閎、任文孫父子和周舒祖孫三代等,爲我國天文、氣象學做出卓越貢獻的英才,使閬中成爲我國漢唐時期最大的天文研究中心。特別是世界天文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太初曆》作者,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歷算學家落下閎。落下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長公,閬中市人,精通天文,擅長曆算,受漢武帝徵聘,官至太史待詔。一生中對天文科學的最大貢獻有三個:一是創立了“渾天說”,認爲宇宙是變化的,而且變化是有規律的;二是創制“渾天儀”,是當時世界上最科學、最精密的天體觀察儀,並建立了觀星樓;三是制“太初曆”,爲歷史上第一部有文記載的歷法。落下閎的天文研究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研究都有較大的影響。英國的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他是世界天文學領域裏“燦爛的星座”。

在落下閎的影響之下,漢末又誕生了任文孫、任文公父子天文學家,任氏父子在繼承落下閎天文研究的基礎上,在氣象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能夠預報風雨、旱災、洪災,對天文氣象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國時,閬中的周舒、周羣、周巨祖孫三代獻身於天文事業,成爲繼任氏父子之後的又一天文世家。他們在自己的庭院中建築了測天台,不避寒暑,長年觀察,辛勤地積累資料,加以判斷,從而得出十分準確的結論。

由於閬中天文研究人才輩出,故歷代諸多天文研究行家被吸引來此。唐初,著名天文學家袁天罡在高宗時(650年)遷於閬中定居,於蟠龍山建立觀星臺以測天象。袁天罡死後葬於閬中。緊接着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李淳風,尋其行蹤,於公元664年也來到閬中,繼續天文數學研究,李淳風死後亦葬於閬中。

前面那座古樸的大殿是錦屏碑林,裏面收藏着歷代名人書畫墨跡260多件,刻工精美,內容豐富。其中的張飛“立馬勒銘”漢隸碑,杜甫的“詩篇”,吳道子的“觀音”,鄭板橋的“竹”,張善子的“虎”,最受稱道。

來此是“八仙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此修道。洞深孔多米,寬約17米,塑有八仙神像,洞外“飛仙閣”檐牙高聳,古樹濃蔭遮地,真有鍾靈毓秀的味道,難怪唐代星象學家袁天罡在山壁上大書“此山磨滅,英靈乃絕”八個大。

也許正由於呂洞賓在此修道的傳說,後人在山上修起一座羣體建築構成的宮觀,定名爲呂祖閣。建築依山勢走向,以中心閣樓爲主體,配以偏殿,長廊,面積達__多平方米。

有人說,站在錦屏山八仙洞口看閬中古城,最能看出古城的佳妙風水和前人建城的高超構思。你看,嘉陵江在山下繞了一個大彎,把對岸形成一“半島”,江水澄碧,就像一條玉帶束腰,而古城就建在半島上,盤龍山有如一條巨龍繞伏其後,錦屏山似一道畫屏遮護在前,左右羣山扶持,城中街市如花開葉布,與山水相照應,使古城奠基於同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之上,體現了“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思想,很有科考價值。我是不懂風水之學的,只覺得從錦屏山看古城,那山水城樓交相輝映的美景,真是令人陶醉。還是陸游的詩說得好:“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城廓如錦屏。涉江親到錦屏山,卻望城廓如丹青”。也難怪杜甫寫詩稱讚錦屏山“來遊此地不知還”了。各位佳賓,是否也有同感呢!古城民居

我們現在去遊覽閬中古城保護區,觀賞的方式是自由組合,步行遊覽,__的時候返回住地。

閬中的古城保護區,多系明清建築,也有些在風格上還保留着唐末時期特色。古城以巍峨高聳的華光樓爲軸心,成扇形面展開,大街寬不過8米、小巷則僅兩三米,一色青瓦平房,樸素淡雅。街巷佈滿民居古院,推開院門,多有照壁,轉過照壁方能入院。進得一院,還有二院三院,大院套小院,天井連天井,池臺花木,迴廊亭榭,古色古香。再仔細觀看,長檐遮街,上面的瓦當吊檐,下面的木質門窗,都有花紋雕飾,特別是那些木條花格窗,其圖案千姿百態,爭奇鬥巧,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門窗的上抹板、隔板、腰華板、下抹板,又各有雕刻,或爲禽鳥,或爲花卉,或鐫刻“福、祿、壽、喜”,除象徵吉祥如意外,還有濃郁的審美情趣。各個民居古院,其建築風格也各不相同,或爲商家華麗型,或爲文人典雅型,還有官家宏大氣派的和呈“多”形的大院。如果住在一個大院賓館裏,透過花窗觀看院中花木池臺,禁不住一股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真有味道。

好了,我只說這些,箇中意趣,各位在遊覽中自能體會,我們回頭再相互交流。現在我願意參加一組同去觀光,誰歡迎我?好,我們一起出發……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遊客:

大家早上好!我叫。。。,是本船的導遊員,我左邊的這位是 我們的船長,我右邊的這位是本船的服務長。我們在此代表全船的駕駛員和服務員,對各位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 灕江是全國文明的示範景區,我們將以最熱忱的心態和最周到的服務,來與各位完成這次“灕江遊”。在遊江時,請各位注意安全,注意環境衛生。我們的船大概要在江上航行4個小時,中午到陽朔靠岸。中餐在船上吃,我們的大師傅已經在做準備了,大家如果有什麼困難和要求,可隨時向我們提出來,我們一定會認真處理的,好了,開船了。我在此預祝各位一路順風,一切如意。

各位遊客,我們的船正順江而下,不久就會看到黃牛峽景觀了。在此,我給各位簡單介紹一下灕江的概況。“桂林山水甲天下”,而灕江又是桂林山水的集中體現。灕江是廣西三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批的4A級景區。這條美麗的河流發源於興安縣貓兒山,流經桂林,陽朔,平樂,梧州,匯入西江,注入南海,屬珠江水系,全長426公里。 從桂林到陽朔的83公里,是灕江的精華,因而有“百里灕江,百里畫廊”之稱。這一地段是岩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於一體,這裏的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我們隨着行船緩緩觀景,就好象在我們遊船的兩岸徐徐打開了山水畫的長軸,沿途景緻,美不勝收。你們看,黃牛峽到了,請看船的正前方,一座傲然屹立的大山擋住了江水的去路,柔和的江水也就順應山勢成折向流去,連綿數裏的江峽使我們剛纔見到的一直平緩的水流和開闊講岸變成了急揣的江水和險峻的高峽,就是這種起伏,這種波折,才形成了灕江風光的變化多姿和情趣無窮。這段江峽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筆下也有過記載,這位足跡遍佈大江南北的旅行家寫到,如果拿號稱長江天險的赤壁和彩嘰來與這段江峽相比,則赤壁彩磯也“頓失其壯麗矣”。

各位遊客,我們剛看完壯麗的一景,現在又迎來了秀美的一幕。請看這岸邊,由窄到寬,豁然開朗,連天光也格外明亮了,這裏就是灕江彩塑。你們看,懸壁上,色彩班駁,就象一幅幅的畫卷,那濃墨重彩的,是油畫,那清淡潤透的,是水粉畫,那黑白單彩的,是水墨畫,畫面的內容,任你想象,觀賞這類彩崖畫,是“不想不象,越想越象”。山川人物,風花雪月,無所不有。爲什麼這裏的石崖會出現這麼多的彩畫呢?原來這是大自然綜合動力的結果。這一帶的石鐘乳在它們自然生長的同時,由於光照的影響,一些微生物或者藻類,苔蘚就附在石頭上生長。這些生物具有趨向陽光的特性,就使得含有碳酸氫鈣的水溶液沿着石鐘乳向光的側面滲流沉積,加速結晶,於是這些結晶體就形成了顏色各異的崖壁彩繪。大自然的神奇在這裏可見一斑了。

各位遊客,灕江懸崖彩畫的代表作,就是我們面前這畫山,因爲畫山有九匹駿馬的形狀得名,人稱九馬畫山。畫山高416米,山體遍佈色彩,有些是剛纔介紹的,石鐘乳含有碳酸氫鈣的水溶液作用而變色,而有些則是附在石上的低等生物死亡後鈣化後引起的色變,於是色彩變得絢麗多彩。請各位仔細看這畫山,能看得出幾匹馬?哦,這位朋友看出了九匹!要在古時,您可是當狀元的人才啊!

看完灕江上最著名的畫山,等會我們將會欣賞到灕江最美的一景----黃布倒影。

各位遊客,前面就是黃布灘了,它叫黃布灘,是因爲水底有一大塊石塊象鋪就的黃布。在晴空水靜時,倒影鮮明,在煙雨朦朧時,倒影又宛如淡雅的水墨畫。今天,我們在豔陽高照晴方好的日子裏,黃布倒影更顯鮮明。這番景緻,正應了清代袁枚的詩句:”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你們看,我們的遊船不正是在倒影在水中的青山頂上行進嗎?下面請各位看前方,看到那江岸邊掩映在綠樹從中的房舍了嗎?那就是興坪鎮了。

各位遊客,岸上的小鎮就是興坪鎮。這座古鎮是三國時古熙平縣的縣治,已有1740年的歷史。這裏是灕江風光薈萃之地,灕江美景“綠水,青山,翠竹,倒影”在這裏得到了充

分的展示。難怪人稱“果然佳境在興坪”。興坪不僅風光好,歷史文化也有很多精彩之處。就拿我們眼前這龍門漁村來說吧,這叫趙氏漁村,已有400多年曆史了,村中建築古香古色。你別小看這小小的漁村,歷史上出過4位縣令,3位進士,在近代還出現過博士,縣長,市長呢,還接待過不少重要的賓客。1921年孫中山先生赴桂林督師北伐,路經興坪村,就到這漁村來視察過地形。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來遊灕江,竟然百裏挑一選中這座漁村,停船上岸到農家做了客呢。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灕江遊就到此結束了。遊覽完灕江,你一定會被它的神韻所感染,尤其是那山,那水,那樹,那水中的倒影,那江畔的漁村。。。。。。在此,我代表我們灕江的兒女,歡迎各位有機會再來,再見,朋友們!

我的灕江導遊解說到此結束。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9

大三巴牌坊位於大三巴斜港,是聖保祿教堂前壁的遺蹟。“三巴”是“聖保祿”的譯音,又因教堂前壁遺蹟貌若中國傳統的牌坊,所以稱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已有350多年曆史,是澳門最爲衆熟悉的標誌,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初來澳門的遊客絕不會錯過來此參觀、留景的機會。大三巴牌坊視爲一座不朽的祭臺。遊人在感受其雄偉壯觀外,更要留意欣賞牌坊(前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含義。牌坊分爲上下四層,頂部爲三角楣。就整體而言,牌坊表達着兩組意義:一組由下兩層的方形構成,主要反映耶穌會宗徒及傳教士的工作,屬於周遊地球傳教的現世教會一派;另一組是由上層的三角形構成,主要表現至聖聖三(聖父、耶穌基督、聖神)與在天主面前爲人類代褥的童貞瑪利亞。

從下往上看,在底層大門上方刻有耶穌會(IHS)祭記和學院名稱(天主聖母),第二層立有四位耶穌會聖人全身塑像,第三層正中爲無原罪瑪利亞昇天,兩邊由身着白袍的修士之石刻圍繞,極富東方特色。第四層正中爲天父之子耶穌雕像,兩旁刻着其救贖苦難的象徵。牌坊頂部十字架下的三角形,象徵着天父的召喚,正中有一幅鴿子形狀的銅像,傳說代表聖神,四周環繞的太陽月亮星辰象徵聖母童貞懷孕時的剎那時光。·南灣公園的旅遊景點介紹 ·玫瑰聖母堂的旅遊景點介紹 ·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景點介紹11990年至1995年,在原聖堂的地址進行了修茸並建成博物館。遊客可入內參觀。其中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內收集了澳門各教堂和修道院具有代表性的畫作、雕塑禮儀飾物。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澳門歷史城區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張”。希望大家可以從我的講解中體會澳門歷史城區的魅力。

我先給大家簡略介紹澳門歷史城區,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爲核心的歷史街區,其中包括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等20處景物,它們都被列爲《世界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以西式建築爲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

現在我們要去大三巴牌坊,大家先從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出發,沿着波浪形碎石路往北走。啊!這裏不算寬闊的街道兩旁,具有藝術感的建築一座又一座,真是令我們目不暇接。好!差不多來到山坡最高點的時候,遊客們,大三巴牌坊就屹立在眼前。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大三巴牌坊,它早已成了見證澳門歷史與文化的標誌。告訴大家,它實際上不是牌坊,而是聖保祿教堂的正門前壁,與教堂爲鄰的聖保祿大學在1835年失火,教堂受損,正門前壁和依山而建的大石階,是由堅石組建而成,大火毀不了,因此保存至今。

請大家細細遊賞大三巴牌坊,同時不要亂丟垃圾,保護好大三巴牌坊。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女士、先生,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我很榮幸能當大家的導遊,希望我的導遊服務能給大家"湘西之旅"留下美好的印象。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鳳凰古稱鎮竿,位於我州的西南邊,總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萬,是以一個苗族、土家族爲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鳳凰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地,秦屬黔中郡,唐設渭陽縣,元、明設五寨長官司,清舌廳、鎮、道府,成爲湘西軍事政治中心。鳳凰的旅遊資源主要是厚重的歷史文化。這裏特殊的歷史留下了衆多的古蹟,特殊歷史文化塑造了一羣名人。

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衆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暉、南華疊翠、龍潭漁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有譽滿天下的古城風貌,有唐代留下的最完整的石頭城--黃絲橋、苗漢隔絕的歷史見證苗疆邊牆--中國南方長城有被譽爲華夏洞王的奇樑洞等。

鳳凰古城,位於沱江之畔,羣山環抱,關隘熊奇。碧綠的沱江從古城牆下蜿蜒而過,疊翠的南華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漁舟遊船點點,懸崖上吊腳樓,鱗次櫛比,碼頭邊手拿棒槌洗衣的姑娘笑聲朗朗。沱江河畔的東門和北門古城樓雄偉壯觀。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四通八達。明清時代木質結構的房屋,錯落有致。這一切使得古城猶如一副濃墨淡彩的中國山水畫。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遊鳳凰之後說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是福建的長汀,一是湖南的鳳凰。

鳳凰的美不僅在於它的自然景觀,它的風土人情,它的文物古蹟和它的美麗傳說,而且還在於它的光榮傳統,它的鬥爭精神。用沈從文先生的話說,即個人的浪漫情緒與歷史的宗教情緒結合爲一的遊俠精神,鑄成了這地方人格與道德的另一種典範。這種遊俠精神一旦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只要領導得當,就能在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候,衝鋒陷陣,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來。確實如此,試看我國近代發生的一些大事,無不有鳳凰人蔘加,而且往往總是站在鬥爭最前列。第一次鴉片戰爭捨身報國的定海三總兵鄭國鴻,第二次鴉片戰爭青巖、開州教案中正氣凜然的貴州提督田興恕,辛亥革命光復南京組織敢死對血戰雨花臺被孫中山先生授予陸軍中將的田應昭,抗日戰爭中血戰嘉善、會站長沙衝鋒陷陣的都有鳳凰"竿軍"。這裏地方雖小,卻出過中華民國的第一人民選總理熊希齡,出了被稱爲鄉土文學之父、影響遍於世界的沈從文,還有著名畫家黃永玉等等。

現在我們沿着石板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裏就是我國著名作家沈從問2先生的故居。這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正中有一小天井,天井四周是木瓦結構的古屋,正屋三間,廂房兩間,前庭三間。這座古員雖然沒有雕龍畫鳳,但顯得小巧玲瓏,古色古香,特別是那些帶有湘西特色的雕花木窗,格外引人注目。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所建。19__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裏,並在這裏度過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1917年,沈先生15歲,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著部隊,離開了家鄉,展轉於沅、酉水流域,幾年的部隊經歷,使他目睹了水深火熱的生活,親歷瞭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沈先生的創作慾望。1922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1928--1930年,沈先生在傷害中學任教師,兼《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主編。1930--1933年,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1939年,在被獎主編全國中國小國文教科書。1939--1949年,在被獎大學任教授。在二十七年的創作生涯裏,沈先生先後用嶽煥、上官碧、甲辰、小兵、窄而黴齋主任等筆名,創作了《邊城》、《鴨子》、《神巫之愛》、《一個女演員的生活》、《湘西散記》、《湘西》、《沈從文自傳》、《黑鳳集》、《長河》、《八駿圖》、《沈從文散文集》、《沈從文文集》等一系列文學作品,鑾聲中國文壇,幾乎與比他年長20多歲的魯訊先生齊名。五十年代之後,沈先生就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潛心於中國文物的研究,寫出了填撲我國空白的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及《唐宋銅鏡》、《明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等一系列文物論著。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

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1982年,沈先生和夫人張兆和重返故鄉,看望家鄉的父老鄉親,隨知竟是與故鄉永遠的告別。1988年5月10日晚8時35分,這位世界文學巨匠在京逝世,享年86歲。

我們現在到達的地方是朝陽宮,又叫陳家祠堂,是鳳凰24家祠堂的代表之一,它坐落在古城區的西門坡,民國4年(19__年)由鄉紳陳氏發動族人所建。民國__年(1923年),湘西王陳渠珍又率族人擴建。那時,每年的祭祖族儀均在此舉行,當然也議過集資修路架橋以及處理家族中違規之事。來源:考試大

陳家祠堂分正殿、戲臺、左右包廂等,組成具有濃烈地方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尤其是進門處的古戲臺,更是別具特色。一幅"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愚有神仙"的對聯和戲臺上的八幅戲曲壁畫,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絲半懷古之情呢?鳳凰有名的地方戲叫儺堂戲,古老而濃郁,具有神祕色彩,表演細膩,純樸逼真,人們稱讚有"土、俗、純、細"四大特色。代表劇種主要是"三女",即《孟姜女》、《龍王女》、《龐氏女》,演出時以鑼鼓伴奏,節奏明快,曲調優美流暢,內容原始古樸,情節簡潔有趣。

順着小巷紫紗石板小道,我們從大成殿--孔廟的桃檐下經過,有到了文星街10號,這裏是中華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

熊希齡,號秉三,1870年7月23日出生在這裏,熊希齡少年時代就有湖南神童之名,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蔗吉士(俗稱點翰林)。熊先生少年時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9歲時,他的私塾老師出了一幅上聯:"載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一時傳爲佳話。中舉之後,新科舉人作畫以言志,一時間,牡丹、芙蓉、金菊等紛爭鬥豔,而熊先生只畫了一幅不起眼的棉花,但熊先生"此君一出天下暖"的題詞,卻使四座皆驚。

熊先生成名之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開辦《湘報》,時務學堂,常德西路師範學堂,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唯新派中堅。我國的一些著名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滕代遠,國民黨左派宋教仁,武漢起義總指揮將翌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學生。熊先生後出任過東三省理財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民國二年(19__年)就任民國內閣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爲"才子內閣"。後來,因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總理職務。從此,熊先生的慈幼院收養了一大批孤兒,現任我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雷潔瓊就是慈幼院收養長大的。我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就義後,其妻兒也被隱藏在該院。民國14年(1925年),鳳凰縣遭大旱,絕大部分田土無收,熊先生知道消息後,送來賑災款大洋10萬元(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捐款大洋4萬元),救助了很多災民。

晚年,熊先生就任我國紅十會會長,積極投身抗日戰場戰地救護,其功德可昭日月。

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鳳凰縣城元明兩朝爲五寨長官司所在地,當時建有土城,1556年改土城爲磚城,清康熙年間,設鳳凰直隸廳,廳通判、總兵和辰沅永靖兵備道衙門都設在這裏。康熙五十四年(17__年)建石城。石城周長2公里有餘,開設四個城門,東門叫升恆門,南門叫靜瀾門,西門叫卓城門,北門叫壁輝門。各有巍峨的城樓。1940年,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以"城堡一旦落入敵手,反攻不易,且不利於空襲疏散"爲由,通令所屬各縣將所有城牆拆除。鳳凰縣東、北二門因防水需要,僅拆除城垛碉樓,其它城門全部拆除。現在我們只能看到東、北二門和連接其間的半壁城牆。

現在各位看到的是北門,北門也叫壁輝門。城門樓上有一幅石雕畫,畫上有三位人物,這畫取自"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上面擂鼓的是張飛,下面是關羽揮刀斬蔡陽,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和張飛、劉備古城相會。這幅雕畫?取的是百戰百勝、凱旋而歸的意思。出了北門,便是北門碼頭,這是鳳凰以前出城的主要通道。電影《湘西剿匪記》中土匪進攻鳳凰縣城的鏡頭,土匪就是從河對面衝過來,解放軍在這裏阻擊土匪的。這條河叫沱江,一

路奔來彎彎曲曲,像蛇一樣,古人稱蛇爲"沱",故稱其爲沱江。跳巖爲元朝以前當地人過河之用,木板橋是明朝以後當地人過河之?。

我們現在到達東門。東門街,是旅遊商品一條街,這裏的六色坊有很多苗族的民間藝術品和工藝品供大家選購和參觀,聯合國頒證的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吳景蓮(吳花花)女士的扎染工藝品和東門內熊氏的蠟染國畫更是別具一格曾受到著名畫家張汀先生的好評。扎染、蠟染堪稱鳳凰民間工藝的一枝奇葩。蠟染又分土家族蠟染印花布,苗族蠟染土布,前者注重配色純淨,講究立意構圖,藝樣風格特異純美,突出的工藝特點是爲熱色:後者注重染色純,不講究華美雕飾,給人一種自然純淨的藝術感,突出的工藝特點是爲冷色。兩者共同特點是純樸、典雅,而且原始古樸,制?講究。扎染與蠟染相比,又是另一種特殊的工藝,也稱爲蠟染的姊妹藝術。它的特殊工藝性能突出表現在手扎製作方面。由於扎染的工藝精細,製作特殊,在民間流傳極爲稀少。現隨着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扎染在制扎構圖,利益造型方面進行了大膽變革和創新,使之更具實用性和時代感。近年來,鳳凰的扎染藝術異軍突起,在首都市場展出時備受海內外客商歡迎,享譽甚高。鳳凰蠟染與扎染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風味,遠銷日本、香港等地,有較好的收藏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旅遊商品一條街,有叫民族商業街,兩旁盡是店鋪、染坊、製作銀器首飾的作坊和工藝美術店、各種小吃等。鳳凰有名的地方小吃便是"醃羅卜"。這種羅卜酸味濃度適中,佐料豐盛,酸中帶甜,甜中有香,香中有濃,來到鳳凰,大家可別忘了一飽口福吆。

現在我們來到虹橋,這座橋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清康熙九年(1670年)加修。現在是後來恢復的橋下,可以看見一排有百年曆史的吊腳樓,沈從問2先生的書中也裝滿了吊腳樓,裝滿了沱江沅水流域兩岸吊腳樓裏演過的一幕幕人間喜悲劇。吊腳樓的人和事成立沈先生作品的一大風景。這個河灣是每年端午節賽龍船的地方。沈先生每遇家鄉人就會問及這裏的吊腳樓,還講述他當年在吊腳樓上看龍舟的故事。沈先生作品裏翠翠就作站在吊腳樓上看賽龍船的。沈先生解放後兩次還鄉,都抽空來這裏看吊腳樓,跟吊腳樓人家拉家常,尋找他的少年足跡,或立於臨江的吊腳窗前,憑悼吊腳樓的滄桑歲月和東逝之水,重溫那遺落在吊腳樓中的迷人夢幻。

下了橋,我們步人沙灣,鳳凰縣舊時的八大景在這裏就有"溪橋月夜"、"龍潭漁火"、"梵閣回濤"和"奇峯挺秀"四大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萬壽宮,有叫水府廟,因爲是江西商人所建,大家習慣叫江西會館。萬壽宮佔地4000多平方米,是鳳凰縣最大的民間建築物,宮內的遐昌閣仍然保留完整。

相傳江西商人在鳳凰發財之後,修建了這座萬壽宮,有人不服,就在河對面修建了一座準提庵,並在準提庵的牆壁上留下了兩隻大眼睛(窗戶),想看看江西人是如何發財的?江西商人不高興了,於是在沱江邊上修了一座塔,擋住那一雙眼睛。

相傳這裏本無塔,傳說江邊的鸕鶿巖下的水中有一對金鴨子,不時興風作浪。清嘉慶年間,人們就在詞建造了一座塔以鎮之。又傳,鳳凰古城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擴建爲筆架城,爲配風景,便在沙灣鸕鶿巖上修建紙爐一座,有如一支巨筆,與筆架城遙相呼應,意思是鳳凰人文慰起。1985年,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捐畫義賣,集資重修,故定名爲萬名塔。

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是三王廟,又叫天王廟、三候祠。相傳北宋時有楊氏三兄弟,武藝超羣,在湘鄂西一帶保邊衛民,立下"郝郝戰功",所以被皇上封候並立廟祭奠。三王廟建成後,人們常來此地祭奠,求子乞福,一些墨客騷人也常來此吟詩作畫,作文聚會。清宣統三年(19__年)11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在此召開大會,響應辛亥革命,舉行鳳凰起義,還在此慶祝辛亥革命的勝利。三王廟正殿供奉的就是王,後殿供奉的是苗家的始祖--儺娘。相傳在原始洪荒時期,一場特大洪水,只有一對苗族兄妹倖存。爲了繁衍苗家後代,兄長提出與妹妹成親,妹妹認爲兄妹不可成親,於是二人從高山上各甩一葉磨盤,求天地作公斷,兩葉磨盤滾下山後,合成了一副,於是兄妹二人不敢違天命而拜堂成了親。因此,在我們千里廟山,流傳着一句歇後語:兄妹拜堂--地久天長。這對兄妹被稱爲儺公儺娘,湘西現在還流傳的儺堂戲和儺舞,就是從祭奠儺公儺孃的儀式中發展起來的。

我們沿着當年的官道,即將到達沈從文墓地。這條官道,是明清時期通向外界的大道,當時還有接官亭。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曾從這條官道來鳳凰視察。到了沈從文墓地,上幾步石級,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幅鬥放大:"興廢周知"。這是民國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的手跡。19__年11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受辛亥革命的影響,集結了鳳凰、乾州、花垣、鬆桃四廳苗、漢、土家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迫使駐鳳凰、的清朝命官辰沅永靖兵備道朱益浚引退,並在鳳凰成立了新政權--湘西軍政府。黎元烘知道後,欣然命筆,爲鳳凰提寫了這幅大。我們再上幾步,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爲紀念表叔沈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是的,沈先生17歲時從湘西的莽莽大山中走出,1982年,清明節,沈先生又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鄉。沈先生的目的沒有隆起的墳包,只有一塊五彩石聳立青山綠水之間,成爲與衆不同的墓被,這裏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徑,使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衆在一起。沈先生的骨灰一部分撒在沱江裏,一部分撒在這快五彩石下,他就象面前這條沱江,發源於大地迴歸大地,他就像陪伴他的這塊五彩石,來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

作爲墓碑的五彩石正面,刻寫着沈先生的手跡: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是的,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道路,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的一種信念,使伸先生揮動他那巨筆,將他認識的湘西介紹給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寫着沈先生妻妹張充和女士的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這四句話,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沈先生的一生。沈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在逆境裏不屈服,不盲從;沈先生的一生是清苦的,但他在世界文壇的名望猶如燦爛的星斗。

這四句話每句的最後一個,聯起來是沈先生一生的寫照:從文讓人!

是的,沈先生是十分謙讓的,他不爭利,在文壇上默默耕耘着。但是,沈先生在做文學時又是從來不肯讓人的,他用"一切只是一個起始"鼓勵自己,上下求索,永不滿足,終於成爲世界著名的鄉土文學大師。

沈先生屬於中國,屬於世界,但首先屬於莽莽大湘西。

現在我們去吃飯,午飯後前往城外的兩個點;中國南方長城和黃絲橋古城。提到吃飯,先給大家介紹鳳凰特殊的"社飯",吃"社飯"是鳳凰一種流傳很久的民間習俗。按鳳凰的土語來說叫"傻飯"。吃社飯與平常吃的家常飯不同,它含有一種新意,而且十分講究。"社飯"採用的米是農家自產的香糯,一般用四斤八兩,取四季發財之意。"社飯"開煮時必須配備臘肉、社菜。擔任煮"社飯"的重任必須由家庭主婦承擔,用臘肉、社菜、香糯拌合,一起煮熟的飯便成了社飯,香味撲鼻、味道可口。吃社飯一般在春季,社飯煮好後,先在堂前敬祖,祭奠五穀神,祭奠完畢後,一家人就團集在一起吃"社飯"。吃過"社飯",一家人就分工,開始新一年的春耕生產。今天中午大家可以當一次鳳凰人了,大家吃完社飯,我們開始新的旅程。

現在到達的地方叫黃絲橋古城,這座古城建於唐朝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當時這裏不叫鳳凰縣,叫渭陽縣,這裏就是渭陽縣的縣城。清康熙三十九年(17__年),朝廷爲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在這裏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辰沅永靖兵備道。因這裏沒有大河,廳城和道臺衙門後來搬到現在的縣城所在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裏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所說的乾嘉苗民起義,沉重地打擊裏滿清王朝,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衰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衰落。在鳳凰、永綏、乾州三廳,死於這次苗民起義的清朝總督、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高官達200餘人。大家可能看過香港小說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書中說乾隆皇帝有個弟弟叫福康安,傳說是康熙皇帝的私生子,就是這個雲貴總督福康安,他奉命率領十八萬人馬來鳳凰征剿苗族起義軍,結果被起義軍射傷,病死軍中。清朝本來是不修長城的,爲,了防止苗族人民起義造反,效仿明朝,從這裏到花垣吉衛、吉首喜雀營,修了一條長380餘里的"苗疆邊牆",並駐紮大批營兵。黃絲橋古城因此改爲駐兵的鳳凰營,成了湘黔邊境千里"邊牆"線上最大的屯兵城堡、戰略要地。

我們現在從東門往前走,走到拐彎出有一個突出部位,大家知道這是幹什麼嗎?這是爲了防止敵人偷襲爬牆而設立的撩望臺。黃絲橋古城是一座青石結構的石城,建於公元686年,城牆周長686米(請注意:古城建於貢院86年,古城牆的周長爲686米,一種驚人的巧合),東西寬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爲2.9萬平方米,城牆高5.6米,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走馬;城牆上有大小箭垛300個,開有東、西、北三座城門並建有城樓,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的唐代石頭城之一。可能有的人要問:爲十麼沒有南門?根據四像八卦學說:南方丙丁火,這裏沒有大河,爲了不將南方的火引進城,所以沒有南門。沒有南門,是不是就不會失火了呢?沒有天火,人爲的戰火是難以避免的,我們千年古城,每經歷一次大的戰亂,這三座城樓都要毀於戰火。請看,我們的北門城樓裏,就保留了一塊石碑,記載了清朝咸豐九年(1849年)維修城樓的史實。現在我們看到的城樓,是1986年由鳳凰縣人民政府重新維修的。

我們現在通過北門,看到很多牛頭,是這裏的特色旅遊紀念品,各位如果感興趣,可以帶一個回去作紀念。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麗江大研鎮絕對是一個值得你慢慢體會的地方,這座古城與雅典、巴黎等國際知名的城市同時被列爲世界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玉龍山下一塊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臺地上,被譽爲“東方威尼斯”。始建於南宋末年,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這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淨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這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閒地踱步,他(她)們身着遙遠年代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這裏曾是茶馬古道上的各路商客們聚首交易的地方。古城中有許多條道路從不同方向通向這裏。白天,四方街是麗江的貨物交易市場,人流如織;晚上,寂靜的四方街被客棧紅紅的燈籠映襯着,光潔的青石板泛着柔和的微光。

交通:在古城內,任何交通工具都不能行駛,所以只能步行。

門票:40元(古城維護費),是在去玉龍雪山時,與玉龍雪山的門票連在一起收的。如果不去玉龍雪山,麗江古城是不收錢的。

小貼士:在古城內逛逛,很有味道,有興趣的不妨去聽一下城內的納西古樂,這是麗江特有的傳統音樂,極富感染力,50元/人。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是導遊__。名聞世界的平遙古城終於到啦!平遙古城是我國保存最爲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主要是保留了明清時代的古城建築特點。古城在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真不簡單啊!當我們進入古城時,就好像來到明清時代,可以領略到那個時候的經濟文化、風土人情。

我們現在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古城的南門。大家細心觀察眼前的城牆吧!你們想的到嗎?我們其實是處在一隻大烏龜的龜首部位呢!這隻龜可不是一隻縮頭烏龜,而是一隻大神龜!這座城在平遙民間被稱爲“龜城”。據說是因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六座城門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門是龜首,北門地勢最低是龜尾,東西四座城門是龜的四肢。城內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衚衕構成龜甲上的八卦圖!它有什麼深刻的寓意呢?它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固若金湯,永世長存。它始建於西周年代,至今有2700多年的歷史呢,還真的像龜一樣長壽呢!我們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後的模樣。

讓我們走進城裏,穿越到明清時代,一起領略古城獨特而又古老的風采!看,古城的房屋裏大多是灰磚砌成的,還裝飾精巧的木雕、磚雕或石雕,還配有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看上去真是古香古色,真不愧是世界文化遺產。

看過古街,我們接着參觀平遙古城的“靈魂”――平遙文廟。這座廟歷史悠久,是我國現存保持最完整的文廟。它還有“小故宮”之稱,規模宏大,規制齊全。大家好好地感受下古老的文化氣息吧!接着,我們一起登上魁星樓,來沾沾狀元的靈氣吧!看,這座樓小巧玲瓏,卻直指天空,有“手可摘星辰”之感,據說,當年凡中狀元者都要登上魁星樓、文昌閣,經過雲路坊,經過拌橋(也稱狀元橋),再到文廟祭拜孔子。

大家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吧,小黃帶大家去品嚐名小吃――平遙牛肉。接下去,還有更多的名勝古蹟在等着你呢!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4

立夏以來,貴州錦屏縣有着600餘年歷史的隆裏古城旅遊熱度不斷升溫,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遊客。週末,伴着涼爽清風,筆者步入這座藏在貴州青山綠水中的最美鄉間古城,只見城外青山連綿,城內三三兩兩的遊人揹着包、挎着相機行走在幽深的街巷裏,悠然、閒適。

隆裏古城位於錦屏縣西南部,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時期的規劃佈局和民居建築羣,古城居民大多爲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後裔,其流傳下來的文化以漢文化爲主,同時糅雜當地苗、侗文化內容,形成有別於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羣體,被專家學者稱爲“貴州生態博物館”和“無法複製的漢文化古城”。

據當地居民介紹,每到週末或節假日,古城的遊客都會迎來一次小爆發。“入春以來,我的酒店已經接待遊客上萬人了,每月最高收入能達到近4萬元。”隆裏古城酒店的老闆吳大英說道。

吳大英經營農家樂已有10多年,在他印象中,前10年的收入基本是養家餬口而已,收入猛漲是近3年纔開始的。“這還得感謝政府的大力開發跟宣傳,正是政府完善道路、水電、通信管網等基礎設施,修繕恢復景觀設施,遊客才能源源不斷地來我們隆裏玩耍,我們纔有好日子過啊!”

遊客也是好評如潮。來自山城重慶的程輝躍先生讚不絕口:“隆裏古城很不錯!建築羣保持得很好很特別,進去之後就感覺像走進了明代的古城一樣,人也淳樸熱情,不像那些開發過度的景區,一股濃濃的商業味道。”

程先生今年65歲,退休之後寄情于山水,熱愛各種古雅小鎮和原始村落。到隆裏之前,他跟團裏的其他旅伴一起去過從江岜沙、黎平肇興等旅遊景點,感受都很不錯。“黔東南的旅遊資源特別棒,有很多傳統的原生態的東西,希望它們能被保護起來,保持原貌,不要被破壞。”程先生建議。

爲保住隆裏古城的原風原貌,從1999年開始,錦屏縣政府陸續加大對古城的保護和修繕力度,將古城的自然環境、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周邊的山體植被、河流、田園農耕等)整體保護起來,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範本,爲旅遊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近年來,錦屏縣更是在如何推進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上下了狠工夫,共投入項目資金2.3億元打造景區,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遵守“保持歷史風貌,整治古城環境,提高旅遊質量,改善生活條件”的要求,保護古城傳統格局和空間形態。同時,爲拉長旅遊產業發展鏈條,形成旅遊文化圈,錦屏縣還將古城周邊的敦寨鎮、新化鄉、龍池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春蕾森林公園等景點,打造爲集文化體驗、康體養生、休閒度假、森林遊憩、農業觀光、科普考察爲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產業聚集區。

今年初,該縣與湖南華旅集團簽約,將隆裏古城委託運營,期限爲40年,計劃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建設“省內一級、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5A級景區和“中國最美鄉間古城”,通過景區打造帶動就業、旅遊帶動發展農業、旅遊帶動發展文化產業和服務業,豐富並升級隆裏古城鄉趣、野趣的景觀品質,旅遊熱度不斷升溫。

據瞭解,去年,隆裏古城共接待遊客近40萬人次,帶動就業1500餘人,古城居民戶均收入1.5萬多元。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5

朋友們,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景點是大同的九龍壁。遊覽時間2小時左右,遊覽過程中請不要拍照,更不要觸摸壁身。現在呢,請大家再次覈對一下旅遊車牌照和小張的手機號,有什麼事情請及時與我聯繫。

九龍壁建於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個兒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與北京故宮九龍壁、北海九龍壁合稱爲“中國三大九龍壁”。可惜王府於崇禎末年毀於兵火。九龍壁因隔和陽街而立才得以保存。20xx年6月25日,大同九龍壁作爲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九龍壁座南朝北,東西長45.5米,壁高8米,厚2.02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龍壁,堪稱中國九龍壁之首。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由琉璃斗拱支撐。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拼砌而成,9條飛龍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壁上。兩側是日月圖案。龍的間隙由山石、花草圖案填充,相映成趣。壁底是須彌座,高2.09米,上雕41組二龍戲珠圖案。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羊、狗、鹿、兔等多種動物形象,生動活潑。九龍壁最美的時候是朝陽升起之時,那時的九龍壁沐浴在耀眼的光輝裏,巨龍彷彿在流雲中穿行,猶如真龍再現,引人入勝。

不同於北京北海與故宮九龍壁,大同九龍壁的龍爪是四爪龍,這就區別了代王與皇帝的地位差別,不過這也足見代王在當朝的地位。

領略了九龍壁的磅礴氣勢,大家一定很好奇九龍壁的來歷吧,呵呵,不急不急,接下來就由我來爲大家說道說道~是這樣的: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個兒子朱桂從小不讀詩文,秉性頑劣,脾氣古怪,要星星不敢給月亮,吃豬尾巴拿牛頭也換不來。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時就封他爲豫王,後改封代王,鎮守大同。代王到了大同,橫行街裏,經常無故殺人,大同百姓背地叫他“愣怔代王”。而代王的正妃徐氏呢,是個又醜又妒的潑婦,一次竟把代王的兩個漂亮待女滿臉塗上鍋底黑,以泄妒火。就這樣,兩口子把大同城攪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

朱元璋立燕王繼承王位後,代王就大鬧金殿嚷着也要當皇帝。朱元璋沒法子,只好在大同城內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讓代王過過皇帝癮。至今大同古城內還有“皇城街”、“正殿街”、“東華門”等街道名稱,都是舊皇宮的遺址。

一天,這位愣王爺忽然想去燕地看四哥朱棣。燕王對他又煩又怕,但又無可奈何,只好捺着性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着。一天代王酒足飯飽在王府外閒逛,看見王府門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龍壁,就吵嚷着要在大同的皇宮前也造一座,並撒潑把圖樣帶回了大同。王妃知道後,要求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龍壁長二尺、高二尺、厚二寸,代王無奈,只好應允,所以大同的九龍壁規模最大,故宮裏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半年以後,九龍壁建成。代王朱桂、老將軍徐達及其女兒王妃徐氏登上城樓憑欄觀賞,陽光下壁頂的琉璃瓦光彩耀眼,壁面上的九條琉璃彩龍栩栩如生。代王高興得大聲叫好。一會兒,濃雲密佈,下起雨來。代王便命人掌燈,宮燈齊亮時,透過雨簾,彩壁上九龍浴水,撲朔迷離,別有一番情趣,於是有了雨中戲龍一說。

代王又叫了一聲好,忽然空中接連三聲驚雷。朱桂一驚,恍惚看見從天上飛來一黑一黃兩條龍,在壁前吐水如泉。原來,龍壁上的龍以假亂真,引來天上的巨龍送來了甘霖。雨後彩虹當空,晚霞通紅,沐浴過的九龍壁更加璀璨奪目,代王忙命人前去打探龍壁有無傷痕。回來的人稟報,龍壁後面的金泊倉三步之內被雷炸出了一甜一苦兩眼井,就是現在的金泊倉兩步兩眼井,也是九龍壁一景。龍壁前還被雷轟了一個坑,裏面積滿了碧水,代王就讓人在壁前砌了一個水池。水池引入兩井的水,甜水食用,苦水治病。九條龍倒映在水中,風吹水動,像游龍戲水,成爲九龍壁的又一景。

好啦,講解就到這裏了,下面呢就由大家自己欣賞啦!2小時後在這裏集合,祝您旅途愉快!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6

灕江,源於南嶺山脈越城嶺的主峯貓兒山上的八角田鐵杉林。鐵杉樹下腐葉地層中冒出的水珠匯成小溪,小溪匯成小河,小河在貓兒山下匯成灕江三源。主源在當地先後稱烏龜江、潘家寨江、六峒河、華江、大溶江,在興安縣溶江鎮與靈渠南渠渠水匯合後始稱灕江。灕江流經靈川縣、桂林城區、陽朔縣、平樂縣,從平樂縣恭城河口以下改稱桂江。桂江流經賀州市所屬的昭平縣,在梧州市鴛鴦江口與潯江交匯後稱西江。西江是珠江的主幹流,珠江入南海。灕江從貓兒山流至梧州,全長426公里,屬於珠江水系。其中從興安縣溶江鎮至平樂縣恭城河口段長160公里,從桂林城區至陽朔縣城段長83公里。

古人認爲湘漓同源:源於海洋山系龍母山龍母洞的海洋河在興安縣被靈渠三七分水,兩江相離,各加“三點水”,北去的叫湘江;南來的叫灕江。

灕江是國家4A級景區,又是國家文明示範風景區。灕江水清澈透明,爲國家標準二級水,這在我國流經城市的內河中已是最好的水質標準。在灕江百里畫廊中,綠水、青山、翠竹、倒影構成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展現出以綠爲魂、以水爲魄的大自然生態美。而煙雨、晴嵐、月光、彩霞更使灕江妙似夢幻仙境。在灕江的綠色畫卷中時而化入水牛牧歌、鸕鶿漁火,時而引發戲水頑童、走婚嫁娘,這一幅幅天人合一的田園詩畫,展現出灕江水文化最高境界的韻味之美。

1. 灕江精華遊

(黃牛峽——陽朔)

一般旅遊團參加的“灕江精華遊”,從磨盤山碼頭或者竹江外事碼頭上船,水程50多公里,約4小時後抵達陽朔縣城。

遊船駛離碼頭約半小時後抵達黃牛峽。狀如迎賓蝙蝠的絕壁在這裏展翅載流,形成了一個連綿數裏的雄奇江峽。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認爲,長江天險赤

壁、彩磯與它相比,也頓“失其壯麗矣”。黃牛峽內有景“仙蝠迎賓”、“草原姑娘”、“羣龍戲水”;黃牛峽後有景“望夫石”、“珍珠淚泉”。

“仙蝠迎賓”由正面凌江相連的象形絕壁組成,絕壁是因崩塌造成的岩溶現象。“草原姑娘”是江石半山上的一塊象形巧石,冬節看去,宛如草原姑娘騎駿馬。“羣龍戲水”由於江右淩水絕壁上的數組趨光生長的石鐘乳組成,看上去儼然一組羣龍戲水的立體彩塑。趨光生長的石鐘乳是因石上附生的藻類、苔蘚、真菌、細菌等生物具有趨光性,導致石鐘乳中滲出的含有鈣離子與碳酸根的水溶液,沿着石鐘乳向光的側面滲流沉積、加速結晶,最終導致洞外及洞口的石鐘乳趨光傾斜生長,像龍,像覆蓮座,像大彩塑,爲灕江百里畫廊增添了一處處亮麗的風景線。

“江頭望夫處,化石宛成形。離魂悲杜宇,積恨感湘靈“(清·李秉禮)。望夫山距黃牛峽數公里,山頂右下方約10米處有雨神石,形如丈夫遠望,半上丘嶺上一巧石爲他的妻子春風仙子,她懷抱嬰兒桂花仙子,正深情地凝望着雨神石。傳說當年是雨神與春風仙子祭起溶蝕、侵蝕、風化等法寶,將桂林的石灰岩精心雕鑿成千姿百態的峯叢、峯林美景。爲了造就甲天下的生態山水,雨神又在灕江河谷興雲布霧、織造煙雨;而春風仙子則開始爲灕江植樹鋪草、綠化田園。當時桂林是熱帶氣候,天氣非常炎熱。完工之時,雨神已耗盡了全身的精力,他欣慰地望了一眼爲後人留下的綠色世界,仰天長嘯:“桂林山水甲天下!”話剛落音,就化成了一尊石人。聞聲趕來的春風仙子悲痛欲絕,她望着山頂的丈夫哭啊哭啊,哭聲驚天動地、淚水化成了附近的珍珠淚泉,但聽“嘭”地一聲驚雷,她也化成了石頭。

草坪一帶水曲峯奇、蓮峯翠屏。江右一巨大的峭壁使人想起舞臺帷幔,得名帷幕山,它象徵着灕江美景的帷幕從草坪這兒升起。其後數座青峯似碧蓮含苞,享譽“蓮花羣”;江左冠巖因山峯形似古代紫金冠而得名,享譽“灕江的明珠”。遊客在巖內不僅可以欣賞豐富的鐘乳石,還可以乘坐敞篷電車、觀光電梯,在暗河盪舟探險、賞瀑聽套濤。其地下河伏流12公里,水洞口鐫有李宗仁手書的“光巖”二字。

賞畢天然崖畫“鸕鶿互吻”、“繡山彩繪”、“張果老倒騎千里馬”,來到冠巖景區的鄉吧島。島上的相思林下有佤族、摩梭族風情表演與現代雕塑、陶塑、果園、劃龍船等遊樂活動。

一般的渡口都是橫渡,可鄉吧島旁的灕江卻有一個半邊渡,它把乘客從江右一塊巨大的絕壁一側渡到另一側,形成反常的直渡渡口。在半邊渡前十多米或後數十米處往回望,但見一穿巖洞穿高山,彷彿一輪明月高懸天空,享譽“桃源賞月”,據說,這就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一箭穿三山”射穿的第3座大山。

過貓頭鷹山、海豹山,可見左岸小山頂上有一個巧師小景:“石人推磨”。據說,原先每當石人推磨時,磨眼中冒出的旋風會把樹木、山石捲進仙磨中去,給對岸桃源村磨出維持生計的白米與銅錢。幾年過去,樹木越來月少,石山越來月難看。而是磨中磨出的黑水發出陣陣惡臭,簡直把灕江染成清濁分明的“鴛鴦江”了。隨後,桃源村許多人得了怪病。“當年的綠水青山多好啊!”桃源村人對禿山黑水與怪病越來月不安,終於有一天,他們填塞了磨眼,使石磨不能再轉,黑水不能再生,決心不再依靠施捨,而是用自己的雙手去建設美好家園。幾代人過去了,又是幾代人過去了,桃源村終於又是桃李芬芳、水碧山青。怪病消失了,健康長壽的人們還用辛勤的汗水栽培出了沿江的翠竹林及山一樣大的竹筍王。

船過竹筍山,進入了楊堤景區,迎來了灕江五大美景:楊堤飛瀑、浪石煙雨、九馬畫山、黃布倒影、興坪佳境。

楊堤鎮因附近一峯形式羊蹄,取“羊蹄”的桂林話諧音“楊堤”而得名。楊堤一帶,風光旖旎,青山環峙、翠竹若屏。在右岸的山濤雲海中,一座劍峯排浪而起、傲凌九霄,使人想器毛澤東主席寫的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山鍔未殘。”夕陽西沉,乘坐返航船至此,常見峯後天際泛起一片青光,由淺入黛、光炫色勻,碧空劍影、惹人心醉。因附近有鑼鼓灘,此山又名鼓棍峯;如將箭峯看成高翹的公雞尾巴,其左側的山坡與土嶺則是雞身與雞頭。再將遠處白虎山水簾洞流出來的噴泉式瀑布想象成白米,這就合成了“金雞啄米”奇觀。

白虎山瀑布是灕江最大的瀑布,每逢大雨之後,十多股水浪從山坡上四散飛濺、呼嘯轟鳴,故有“虎山噴泉”之譽。白虎山對面是月光島度假村,島上建有幹欄式木樓多座。此島是冬季水淺時遊客遊覽灕江上下船的碼頭。

過楊堤碼頭,迎面一塊凌江峭壁的形狀宛如一條頭右尾左的大鯉魚,魚肚內還有一條頭向左的小黃魚,大鯉魚尾巴上有一隻頭向上的白色烏龜。此景得名“鯉魚掛壁”或“大魚吃小魚”、“王八掛壁”。有魚之處就有貓,在江左山崖上白色的斑紋儼然一隻豎尾的三眼小貓。若將右邊兩隻眼睛看成它的雙眼,這隻貓正凝視着對岸的鯉魚;如果將左邊的兩隻眼睛看成貓眼,這隻貓正扭頭右望。

楊堤、浪石景區在4~7月雨季經常是雲繞千峯、雨浪如煙。而郎峽內的奇峯畫筆峯、觀音峯、五指山、蘋果山、“西遊記”、“哮天犬”……所有的景點,不管是有名還是無名,全都是因爲煙雨而變得朦朦朧朧、如情似夢,“船泛青雲裏,山搖碧浪中”。

二郎峽外是下龍村,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在這兒發現了“金字塔”。下龍有“老人坐雞”、魚尾峯、沖天峯、摩天嶺、仙女峯等奇峯,“鮎魚嘴”、“烏龜爬山”、“青蛙跳江”、“畫家數九馬”等巧石。

“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有幾雙?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狀元郎。”畫山高416米,臨江絕壁上白色的斑印恍似天然駿馬圖。山崖峭壁上沿滲水帶生長的藻類等低等生物死亡、鈣化而形成了顏色不同、深淺有別的山崖色帶,正是這些生物顏料與岩石所含的各類礦物質本色畫出了姿態各異、名揚天下的“畫山九馬”以及楊堤的“鯉魚掛壁”與草坪的“繡山彩繪”、“張果老倒騎千里馬”等灕江崖畫。

畫山與黃布灘區間,鳳尾竹連天接雲,嫩得出水、翠得含情,就像是一條翡翠屏風鑲嵌在綠水青山間。景區內經常可以看見綠洲上優哉遊哉的水牯牛,如果遇到忽遠忽近的白鷺或是雨後飛天的彩虹,更是滿江歡聲滿船樂,整條江變成了一首由綠與水、江景與激情合成的生態樂園夢幻曲。

畫山與黃布灘區間有山似海豹出水、狗熊觀天、孔雀開屏與眼凹腹拱的大猩猩,

有石像“猴子捧西瓜”與“宮娥抱太子”,峭壁上的天然彩畫使人想起“落後馬”、“螞蟥印”與“怪獸回頭”。江左竹林,據說是電影《劉三姐》拍攝處舊址,江右一小島則拍攝過電影《少林小子》。每到晚秋,島上紅葉似火,燦若明霞,吸引着一批批心花怒放的攝影家。

灕江最著名的山是畫山,最美的景是黃布倒影。黃布灘因江底一黃色的石板似黃布鋪在江底而得名。藍天白雲下,山似玉筍瑤簪,峯像青髻螺黛,黃布灘附近的灕江波平似鏡,水中鏡影格外的美麗、清晰,享譽“黃布倒影”。每當竹排、魚舟破鏡入畫,黃布灘附近的倒影凝就了“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就在青山頂上行”(清·袁枚)的詩情畫意。黃布灘有景“七仙女”、玉簪石、手套山。

興坪景區的翠竹、倒影及綠水青山構成了灕江的壓軸美景高潮。興坪有景“駱駝過江”、“和尚曬肚”、朝笏山、僧尼山、白虎山、螺螄山、“美女照鏡”、鯉魚山。興坪境內還有岩溶奇觀蓮花洞,內有108個罕見的蓮花盆。雨後初晴,白色的帶狀嵐氣親吻着興坪的羣峯;月上東山,鸕鶿捕魚的鳥排來無蹤、去無影,給江邊篝火燒烤的中外旅遊者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牛悠悠,草綠綠,妙哉小丫牽牛鼻;牛歡歡,水涼涼,怪哉牯牛浮大江!”從興坪回望江心,一個美麗的綠洲如翡翠鑲嵌在畫屏中央,洲上常見悠然自得的水牛羣。當江風中偶爾傳來一聲牛犢呼喚母牛的嗷叫,當看見龐大的水牛居然像鴨子一樣浮在江中,嘴巴一磨一磨地品味着綠色的絲草之際,能不想起一首牧歌:“(唱)牛哎,牛哎……”能不感到一種迴歸大自然的野趣?於是,遊客們忘掉了紅塵的煩惱,紛紛舉起了手中的照相機。而新版20元人民幣背面所印的灕江山水也正是從這個角度逆水取景的。

興坪古鎮擁有近1740年的歷史。三國時它是吳國末帝孫皓(264~265年在位)治下的熙平縣城,至今仍留有大量的古蹟及人文景觀:如明代的騰蛟庵、孫中山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拜訪過的趙氏漁村、“洋愚公”日本友人林克之先生出資並親身參加勞動修建的中日友好亭等等。

從漁村回望,峯林綠海間一條鯉魚躍過天門,構成了最後一個石山奇景“龍們凌

麻池古城導遊詞範文 篇17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快樂驛站客棧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爲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爲“保存最爲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兩個沒有城牆的古城之一。(另一個是歙縣)據說是因爲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爲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佔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爲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淨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閒地踱步,他們身着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岩,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古城環境相

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於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誌,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淨地》是較爲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橋樑354座,其密度爲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樑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修建於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爲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爲古城博物院。木府佔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它們見證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位於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20xx年),樓高20米。因其建築形制酷似五隻飛來的綵鳳,故名“五鳳樓”。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

白沙民居建築羣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裏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羣分佈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爲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羣的形成和發展爲後來麗江古城的佈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民居建築羣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羣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佈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羣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佈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於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着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