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減排環境保護工作方案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3W

一、工作任務

污染減排環境保護工作方案範文

(一)確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

1.健全污染減排統計、監測、考覈三大體系。進一步加強環境統計隊伍建設,強化崗位培訓,提高統計質量;進一步規範減排重點工程監督性監測,督促企業建立並完善“三量臺帳”;進一步建立減排工作考覈,落實鄉鎮、部門和企業的責任制,實行問責制。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結構減排。禁止新建造紙、製革等重污染行業,嚴格控制醫化、電鍍等新擴建項目,鞏固提高醫化、造紙、電鍍、橡膠等行業整治成果,鼓勵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和清潔能源替代,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輕污染、低排放產業。實施建設項目環保審批與減排績效掛鉤制度,依據生態功能區規劃,優化產業佈局,嚴格建設項目環境准入關,全面落實總量替代方案,嚴控增量,有序推進取心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

3.加快減排工程速度,促進工程減排。加快推進縣城污水處理廠投運進度及配套管網的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着手建設沿海工業城和健跳鎮污水處理廠。繼續開展重點污染源深度整治,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4蒸噸/小時及以上鍋爐脫硫工程,禁止審批2蒸噸/小時及以下的燃煤鍋爐,逐步淘汰1蒸噸/小時及以下的燃煤鍋爐,對10蒸噸/小時及以上鍋爐安裝在線監測裝置。

4.加強監督管理,促進監管減排。加強工業污染源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日常監督檢查,加快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設施安裝與聯網工作,建立健全在線監測設施運行管理制度,確保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率和達標率分別爲95%、90%以上。

5.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務,確保普查質量,爲污染減排打好基礎。

(二)繼續重點推進水污染防治

1.切實保障飲用水源安全。合理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堅決取締一級、二級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放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切實加快飲用水源地有機污染物監測和防治。健全飲用水源安全預警機制,完善飲用水源污染應急預案。按照城市供水突發事故應急預案的要求,加快供水工程佃石水庫、白溪地下水庫的建設。逐步淘汰現有珠遊溪、亭旁溪等取水點。完成全縣鄉鎮以上合格規範飲用水源保護區創建工作。

2.深入開展水環境整治。編制並全面實施縣內河網水污染防治規劃、工業企業達標整治規劃、農業污染整治規劃和生活污染整治規劃。到年,主要河網水體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污染物濃度比年降低10%以上。進一步加強河網水環境綜合治理,嚴格控制河流污染物排放總量。沿線新建擴建增加污染物項目,嚴格實行河流總量替代,強化措施,加快河流沿線老污染源治理和截污步伐,有效改善河流水體、水質。

(三)繼續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

1.鞏固深化化工、造紙行業的整治成果。認真組織實施《台州市醫藥化工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關停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造紙企業,淘汰污染重的化工產品,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着手做好醫藥化工企業集聚搬遷工作。

2.開展重點監管區整治工作。按照重點監管區摘帽驗收要求,年底前完成高梘鄉方下洋工業集聚區污染整治任務,年前完成全縣橡膠行業污染整治任務

3.加快推進工業集聚區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縣沿海工業城1.6萬噸/日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建立集中處置和排污單位自行處置相結合處理系統,力爭年底建成。堅決杜絕各類工業聚集區建設項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環境違法行爲。

4.加強對工業污染源監管力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嚴禁排污單位無證排污。對污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排污單位,實施限期治理或限期整治,責令“三同時”項目限期驗收,逾期未完成任務,依法責令關閉,對超總量排污單位,依法實施限產、停產,同時加大處罰力度。建立健全企業環境管理檔案,及時發佈企業環境管理信息。

5.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全面完成國控、省控、市控重點污染企業和重點耗能、耗水企業的清潔生產審覈,對超標、超總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實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覈。全面實施循環經濟“511行動計劃”、“工業循環經濟2525示範工程”,加快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鄉鎮和農村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工程。

6.嚴格建設項目環境准入。依據總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落實各項產業政策和節能減排的約束性要求,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准入關。強化建設項目環保審批、跟蹤、環境監理、試生產全過程管理,嚴把建設項目“三同時”驗收關。依法開展區域規劃環評。

7.加強放射源監管。加強輻射環境保護,嚴格放射源的使用管理,防止發生輻射傷害、污染環境、丟失盜竊等重大事故與案件。及時安全收貯廢舊放射源和放射性廢物,廢源上繳收貯率100%。積極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消費企業基本情況調查,按計劃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

(四)深入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

1.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推進配套管網建設,切實提高城鎮污水處理截污納管集中處理率,確保年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實際污水處理量達到設計能力的60%以上。完成健跳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加強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控制和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確保出水水質達標率85%以上。

2.提高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繼續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體系建設,推進垃圾處置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全面完成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無害化改造,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全面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確保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以上,着手建設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

3.加強城區大氣和噪聲污染防治。制定並實施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管理意見。到年,建成機動車尾氣監測和管理體系。繼續鞏固和擴大“噪聲達標區”、“煙塵控制區”和“禁燃區”,重點防治交通噪聲、娛樂業噪聲、建築業噪聲、餐飲業油煙和燃煤小型鍋爐等污染。

(五)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污染防治

1.繼續深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嚴格執行禽畜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制度,控制密集散養區飼養量,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開展水產“千畝無公害、萬戶信得過”活動,推進生態養殖場(塘)建設工程,依據水體承載能力,科學確定水產養殖方式,控制水庫、湖泊網箱、海水圍塘養殖規模,探索和推行生態健康水產養殖模式。

2.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按照平原農村“戶三包、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置”,偏遠山區和海島農村“就地分揀、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置”的要求,做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建立健全村莊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制度,加快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的行政村覆蓋面達到85%以上。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達標治理,力爭25%以上行政村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實施“千萬農戶生活污水淨化沼氣工程”。

3.大力開展化肥農藥污染防治。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積極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農田化肥氮磷流失。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網絡建設,加強技術培訓與宣傳,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積極推進秸杆綜合利用和沼氣、沼液、沼渣資源綜合利用。

4.積極推進河溝池塘污染整治。疏浚淤積的河道,建立農村河道長效保潔管理制度,努力恢復河道自然功能,提高水體自淨能力。嚴禁隨意填埋或改變河道用途。

5、着力提高村莊綠化水平。深入開展“綠化示範村”創建活動,積極推進村莊道路、水體沿岸和庭院綠化,加快實現村莊和村居周邊環境綠化美化。到年,村莊周圍宜林荒山和跡地更新綠化率達95%以上,以喬木樹種爲主的農田林網控制率90%以上。

(六)積極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1.嚴格控制排海污染物總量。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和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因建設項目需要調整區劃的,必須從嚴把關,符合相關條件。探索建立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加強陸污染源入海控制。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嚴格執行持證排污制度,確保達標排放。新建入海排污口必須依法辦理行政許可手續。

2.大力推進海洋生態養殖模式。統一規劃近岸海域和灘塗利用,合理佈局水養殖,控制養殖規模,推行規模化養殖模式。加強海洋保護區、漁業資源養殖區建設,嚴禁在自然產卵區和重要漁業水域佈局污染項目

3.嚴格涉海工程環境監管。完善港口、碼頭、船舶排放油類、化學品、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接收和處理設施,加強造船業、修船業的環境監管。強化沿海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有可能造成海域生態環境破壞的項目實施環境影響後評估。科學控制海岸或海上作業風險,有效防止溢油、泄漏等污染事故發生。

4.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和赤潮災害預警能力建設。建立重點入海污染源、重點港灣和生態脆弱區監測體系,實施重大沿海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跟蹤監測。完善赤潮監測系統,建立赤潮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海上環境應急體系,提高海上環境事故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

(七)加快推進土壤、礦山、河道等生態修復保護

1.切實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建立土壤污染調查檔案、監測和修復制度。開展土壤生態修復綜合試點,確保到年全縣土地退化指數小於15。科學規劃土地整治、復墾和灘塗圍墾,符合生態環保的要求。

2.進一步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認真落實礦業產業政策,加快調整礦業結構和佈局,減少礦山數量,促進規模化開採。到年完成90%以上廢棄礦山的治理,創建綠色礦山1座以上。

3.繼續推進“萬里清水河道”建設。繼續對主要骨幹河道、平原河網開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潔、生態保護等綜合治理,修復改善河道自然生態。全面整治城區內河水環境,新增農村河道綜合治理30公里以上。

4.加快生態林建設。全面推進生態公益林、生態保護林、生態經濟林和沿海防護林建設,加強溼地保護,促進城鎮、平原綠化和水系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提高重點公益林林分質量。到年基本建成25.6萬畝生態公益林,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比重達到50%以上。

(八)持續深入開展生態創建

1.廣泛開展社會化綠色系列創建活動。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繼續開展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綠色家庭等綠色系列創建活動,開展保護母親河系列活動,建立多層次的環境保護公衆參與平臺,不斷擴大公衆參與面。積極探索社會化的生態創建機制,充分發揮環保民間組織,志願者聯合體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到年創建市級綠色企業3個,市級生態環境示範教育基地1個,市級綠色社區2個,市級綠色家庭54個,省級綠色企業1個,省級綠色學校5個。

2.深入開展區域性生態創建活動。積極推進生態村、生態鎮創建活動。努力創建衛生城市、森林城市、節水型城市,力求營造優美的城市人居環境。到年,創建4個以上省級生態鄉鎮,30%以上行政村建成市級以上生態村。

二、保障措施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力求從源頭上解決環境問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爲重點,深入實施“511”行動計劃,制定實施重點污染行業的准入標準,嚴格控制單位產品排污量,推動企業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嚴格執行落後生產能力限期淘汰制度。

(二)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嚴格執行分區環境准入政策。落實主體功能區的規劃要求,全面實施生態功能區規劃,實行差別化的區域開發和環境管理政策,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准入關。規劃確定的禁止准入區,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限制准入區,支持保護優先,嚴格限制工業開發和鄉鎮建設規模,禁止上高污染工業項目,適度發展先進製造業,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重點准入區,要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優化佈局,有序推進產業發展;優化准入區,要依據環境容量,優化調整城鄉佈局和產業結構。繼續依法開展規劃環境,推行環境工程監理制度。

(三)繼續加強環境法治,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堅持依法監管環境、依法保護生態、依法治理污染,嚴格落實環保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部門聯合執法。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等監督的作用,繼續實行環境污染有獎舉報制度,鼓勵社會各界依法有序監督生態環保工作。

(四)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繼續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切實加強運行監管。統籌規劃各類環保基礎建設,完善城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廢水、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污泥等集中處理設施和代處置措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加強運營監管,確保集中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率、處理率、達標率達到要求。加快建設城鄉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系統。推進城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的一體化、網絡化、標準化。繼續完善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集中處置體系和供水體系,積極實施區域一體化污水處理工程。

(五)進一步健全環境監測監管網管。加強環境自動監測監控系統的運行維護,確保長期穩定運行。完善縣級環境監控中心建設,充分發揮自動監測監控數據在環境執法、環境統計、總量覈算等方面作用。完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切實提高海洋環境監測預報能力。加大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力度,擴大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面。

(六)進一步提高環境應急處置能力,切實保障環境安全。完善環境應急指揮體系,建立環境應急響應系統。以保護飲用源爲重點,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查機制,對化學品運輸等流動源建立預防和應急措施。加強環保應急裝備建設,不斷完善技術儲備。加強特殊污染因子、飲用水源有機物的分析監測裝備建設,提高分析監測能力,完善核應急指揮系統和輻射污染應急監測系統,提高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響應水平和處置能力。

(七)加強環保科技平臺建設,切實強化環保科技支撐。加大環保科技投入,充分發揮科研院校、企業和行業協會等各方面在環保科研中的作用,深化產學研結合,加快推進環保科技創新。加快實施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重點推廣電鍍廢水回用、合成革和橡膠廢氣治理、污泥處置、生態養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推行污染設施專業化運營。加快培育環保諮詢業市場,在建設項目決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實施中推行諮詢報告制度。

(八)落實完善經濟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落實和完善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和土地等經濟政策,加快開展企業環保信用等級評定、上市企業環保信息公開、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等制度,作爲企業資信評價的重要依據。實施嚴格信貸環保要求,堅決遏制耗能高污染行業擴張。大力探索排污權交易機制,實行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建立能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價格和收費機制,全面實施集中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實施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處置經營服務性收費。對超標排污單位,嚴格執行加倍收費。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措施,積極支持環境污染整治企業整治、搬遷、轉產、關閉或改造。實施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及投資政策,進一步完善鼓勵環保型產品開發、有機肥推廣、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九)積極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不斷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大力弘揚生態文明基本理念,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教育,廣泛普及生態環保基本知識。建設一批生態環境教育示範基地,認真開展環保知識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農村)、進學校、進家庭的“五進”活動。把環境保護政策納入幹部教育培訓的內容,引導各級領導幹部確定正確的政績觀,自覺履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職責。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崇尚自然、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完善環境信訪舉報受理查處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羣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十)創新生態環保工作體制機制,強化目標責任制考覈。堅持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進一步形成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生態環保工作格局。完善考覈機制,繼續把“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的實施情況納入鄉鎮部門經濟社會目標責任制考覈,實行行政問責制。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重點支持環保公共設施建設、基礎能力建設及農村環境保護建設。切實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行政監察,落實責任追究制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