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中必修四《促織》教案(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7W

部編版高中必修四《促織》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部編版高中必修四《促織》教案(通用3篇)

一、學習編寫情節提綱,掌握課文的結構特色,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二、懂得小說結尾“異史氏曰”一段的論述及其作用。

三、引導學生掌握文言虛詞“然”的用法,介賓短語中賓語“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課文未加註釋而有一定難度的詞語或句子。

教學設想

一、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藉助課文提示、註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預習要求]疏通詞句,通讀課文,熟悉內容情節,思考作品的主題和社會意義。對已掌握的文言詞句知識再作一次較系統的整理。明確文言句譯的基本要求。

二、爲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並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三、《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課文

1.題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後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着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後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爲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爲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託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註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③閱讀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麼爲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餘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三、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於課本未加註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①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註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裏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②成然之:成名(認爲)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爲然。

③展玩不可曉:翻來覆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麼意思)。展,展轉,翻來覆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④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註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⑤思試之鬥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後一“之”代“蟋蟀角鬥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⑥又試之雞:(接着)又(拿它)跟雞試鬥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四、分段:

(1)討論: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麼?(促織)②以“促織”爲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參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最後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可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

(情節提綱編寫的指導:

具體進程:先用幻片放映學生編寫的兩份提綱,讓同學們略作評判,教師簡要點撥:然後教師出示自己所編寫的提綱,供學生修改自己的提綱時參照。要強調教師的提綱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只供借覽,不可照搬。)

五、佈置作業:

(1)編寫課文的結構提綱。

(2)翻譯“異史氏曰”一段,並對照課文第1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爲了一頭蟋蟀,造成百姓傾家蕩產的罪魁禍首是誰?爲什麼?

②安排成名發財致富的結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編寫本文情節結構提綱,深入研究課文思想內容。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作業:

(1)指名兩位學生板書情節結構提綱。

(2)指名一位學生口述“異史氏曰”一段的翻譯。

討論學生的翻譯。明確:

①篇末附“異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託之名。這是仿效《史記》“太史公曰”的筆法附在每篇後面的評論。

②奉行者:以譯“奉皇帝的命令去辦的人”爲好,可與上文“天子”一致。

③加以官貪吏虐:加以,該是兩個詞,“加”,加上;“以”,由於。“貪”譯“貪婪”爲好。

④一跬(kuǐ)步:課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腳的距離爲跬,兩跬爲一步。課文中是“一舉一動”的意思。

⑤以蠹(dù)貧:蠹,蠹蟲。課文用來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譯作“由於讀書而貧困”。根據文意還是以譯作“由於胥吏的敲詐而貧困”爲好。

(譯文見人教社編《教參》,上說略與不同,供參考。)

二、作者創作意圖和情節虛構分析

1、關於作者的創作意圖:

啓發提問:同學們已經知道,本文的創作意圖,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的鍼芒直指天子。爲了把探討推進一步,請大家再思考並回答如下的問題:“促織之戲,唐代天寶年間就已盛行,作者爲什麼把故事的背景選定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德年間是‘治世’,還是‘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怎樣的君主?”

估計學生會以爲宣德年間是封建時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教師板書下面的幾句話,並進行點撥: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纖物殃民至此耶?抑傳聞失實耶?

這是跟作者同時代,當時詩壇的宗師王漁洋,寫在《聊齋志異》手稿本上的一條評語。王漁洋爲什麼要強調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顯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讀者讀《促織》時要聯繫眼前的現實。康熙年間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爲“英主”。可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鬥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鬥蟋蟀盆,以康,乾年間製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於世的。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暗現實。“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當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議論。這正反映了蒲松齡思想的深刻處,“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當政的“衰世”就不用說了。“預習提示”說這篇“小說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是很有道理的。

2、關於本文的情節虛構:

啓發、提問:同學們已知道,本文的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現在請大家再考慮兩個問題:(1)爲什麼要這麼曲折離奇?它與創作意圖到底有什麼關係?(2)情節的虛構,是否有史料作依據?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幻燈出示如下明清筆記,然後進一步提問、點撥。

“我朝宣宗,最嫺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鍾進四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存。”(沈德符《萬曆野獲篇》)

“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爲雞啄食。懼,自縊死。夫婦,傷其妻,亦自經焉。”

(《梅村詩集箋註》轉引呂毖《明朝小史》)

3、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這兩則史料在《促織》裏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則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並已具備一個完整故事的輪廓,爲什麼不按照這個故事的輪廓來展開情節,而要另外虛構一些離奇、虛幻的情節;

學生回答後,教師作點撥性小結

正如同學們說的,這兩個材料《促織》裏都運用上了,只是進行了改造。這就說明作者借講前明宣德年間事來揭露現實黑暗,不是毫無根據的,把一些“爛污”潑在明宣宗頭上,而是有歷史真實作依據。但也正如同學說的,《明朝小史》中那條記載,雖然事情典型,情節輪廓完備,但僅僅按它的輪廓去寫,要寫得像《促織》這樣既引人入勝,又具有強烈揭露、譴責的力量,似乎是很困難的。現在我們來逐個分析作者所虛構的的離奇、虛幻的情節:

成名夫妻由求神問卜而得佳品——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於求神問卜。但神圖那麼靈驗卻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無生路,讀者讀了,自會想到這點。

成名九歲的兒子魂化蟋蟀而且輕捷善鬥——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則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着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試想,一個九歲孩子,經歷着多麼大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絕境,更使讀者感到心情沉重。

結尾的的喜劇結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但這個情節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讀者讀了,自會聯繫當時官場的黑暗現象。

由上可見,作者虛構這些虛幻情節,不是僅僅爲了引人入勝,也不是爲離奇而離奇,而是要通過這樣的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的情節,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朽,從而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以上所說,“預習提示”第三段有精要概括,要充分注意。

4、作者表現手法的分析

啓發、提問:要把上述情節構思完美地表達出來,以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必須講究表現手法,你們看,本文的表現手法有哪些特點;

估計學生會提到兩點:一,情節描述細緻生動;二,心理描寫真實細膩。

進一步點撥、提問:同學們提出的這兩點是對的。但不能滿足於這種籠統的提法,要深入具體地分析。請再思考並回答下述問題:(1)情節描寫是否都很細緻?怎樣顯出跌宕起伏?(2)隨着情節的發展變化,作者的用筆是否也有變化?(3)怎樣做到“虛幻之狀,如在目前”?

學生回答,教師作如下點撥性小結:

情節的描寫並非都很細緻,而是有詳有略,用詳反跌略。詳寫成名一家覓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憂忽喜過程,略寫皇上喜悅、撫宰“蒙蔭”的結局,前者的“詳”,就反跌出後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樣的程度。不但全文,每個細節的描寫也常用詳來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鬥蟋蟀,詳寫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狀,略寫蟲鬥過程,前面的詳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這種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詳略安排上,還反映在同類性質細節描寫的處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兩次都詳寫,但前者詳在“執圖冥搜”,後者詳在迷離恍惚,前者突出視若珍寶,後者突出“惴惴恐不當意”,而實際上後一次獲得的蟋蟀更有異能。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隨着情節變幻和內容性質的不同,作者運筆也有變化。寫故事的發展和高潮,用工筆描繪;寫故事的開端和結局,用粗筆勾勒。同樣是粗筆勾勒,文筆的感情色調又有區別。前者飽含對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後者飽含對皇上、撫、宰的辛辣嘲諷。這種工筆與粗筆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變化,就使作者的文筆,也同詳略處理一樣,顯得跌宕多姿。

心理描寫的真實細膩,突出表現在虛幻情景的描繪上。其成功之處,一在心理上的細微曲折的變化,符合人之常情;一在情景雖然虛幻,卻逼似生活真實。如成名看到神示畫圖,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好像出現了希望;“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執圖詣寺”後,看到“儼然類畫”,希望更近了一步。這事本來荒誕不經,但人物的心理活動合情合理,加以“躡跡披求”,發現“蟲伏草根”後的“撲”、“掭”、“灌”、“逐”的描寫逼似實際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覺情狀“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誕。又如成名捕捉九歲兒子魂魄所化蟋蟀,爲什麼聽到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覺得原先那條蟲“宛然尚在”?這是他一夜僵臥長愁、神思昏亂的錯覺。“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爲什麼“以其小,劣之”?因爲上品蟋蟀,形體上必須“頭項肥,腳腿長,身背闊大”,色彩上則是“白遜黑,黑遜赤,赤遜黃,黃遜青”。爲什麼後來又覺得“意似良”?因爲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而按明劉侗《促織志》,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標誌。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將獻公堂”,又“惴惴恐不當意”。事雖神祕,但結合蟋蟀的鑑別,寫出了人物心理細微的曲折變化,就仍使讀者感到真實。

三、隨着上述分析,逐步寫出如下板書,並對這節課略作小結。

作者思想侷限性的分析

主要在下述兩點上點撥:一是有因果報應的迷信觀念;二是揭露黑暗現實,雖尖銳,目的仍只是爲了諷勸天子,並沒有否定整個封建制度,這僅是一種民主思想的萌芽。

學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數歲”就“田百頃,樓閣萬椽,牛馬蹄躈各千計”,“裘馬過世家”的結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應否定這種看法。但要指出,因獻異蟲或善於鬥雞走馬而貴顯的現象,在封建時代是屢見不鮮的,這正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

四、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四題,把課文讀到接近能背誦的程度。

第三課時

一、教學要點。

對照比較閱讀,揣摩文意,局部改寫課文。

二、教學內容與過程。

1.檢查作業:“思考和練習”第一、二題,參見第二課時教案,第三、四題參見人教社編教學參考書。第一題中,關於作品的消極方面,要注意蒲松齡生活的時代(17世紀),不能超越歷史條件加以苛求。作者把成名的逆來順受稱作“天將以酬長厚者”,就是這種歷史侷限的反映。

2.對照比較閱讀:

讀下面一則與《促織》相關的《野史》,與課文作比較,有哪幾處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爲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呂毖《明朝小史》)

討論。明確:《野史》是一大悲劇,蒲松齡改寫的《促織》卻是“喜劇”,兩文比較,還有幾處不同:①《野史》爲駿馬來換蟋蟀;②妻失促織,懼而自縊;③雞啄食促織;④夫亦自經。蒲松齡的高超之處在於想象豐富,構思靈巧,能將簡單的原始材料演化出複雜曲折、扣人心絃的情節,在寫作技法上值得我們借鑑。

3.練習局部改寫:

要求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改寫促織的結尾部分,可以寫出各自設想的結局。

4.佈置作業:

將《促織》這個故事講給家裏人聽。

部編版高中必修四《促織》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學習編寫情節提綱,掌握課文的結構特色,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二、懂得小說結尾“異史氏曰”一段的論述及其作用。

三、引導學生掌握文言虛詞“然”的用法,介賓短語中賓語“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課文未加註釋而有一定難度的詞語或句子。

教學設想

一、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藉助課文提示、註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二、爲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並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三、《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教學時數 3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題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後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着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後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爲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爲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託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註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③閱讀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麼爲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餘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於課本未加註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①宣德間:宣德年間。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1426—1435)。

②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註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裏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

③成然之:成名(認爲)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爲然。

④展玩不可曉:翻來覆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麼意思)。展,展轉,翻來覆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⑤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註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③思試之鬥以硯之:前一“之”代“蟋蟀”,後一“之”代“蟋蟀角鬥的本領”。“以”,連詞“而”。“艦”,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部編版高中必修四《促織》教案 篇3

一、學習要點

1、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出身沒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時,家境衰落,生活貧困。自小羨慕功名,醉心科舉。十九歲初應童子試,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後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始成貢生。他一生窮困潦倒,長期以教書自給。坎坷的遭遇使他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又使他對廣大的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瞭解和體會。以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2、關於《聊齋志異》

聊齋,是蒲松齡書房的名字;志,記;異,奇異的故事。《聊齋志異》是中國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的短篇小說。其題材的共同特點就是一個“異”字,具體說,“異”又大體可分三種類型:一是花妖、狐魅、仙鬼、精怪以及與他們有關的各種故事;一是“畸人異行”,即具有奇異性格行爲和經歷的人和事;一是現實中奇巧、罕見的自然現象或事件。

《聊齋志異》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寫男女之情的愛情小說,名篇有《連城》、《阿寶》、《香玉》、《小謝》等,這些充滿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達了廣大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憧憬和渴望。另一類重要作品是官紳批判小說,即暴露批判官府官吏和惡霸的罪惡,歌頌人民的反抗。

第三類是科舉批判小說,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濃厚的感情,與作者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熔鑄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篇章有《葉生》、《司文郎》等。

此外,還有一些對世俗民風的勸戒諷刺的篇章。這是《聊齋志異》中題材最廣泛,思想傾向最複雜的部分。《張誠》、《鏡聽》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齋志異》所寫雖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卻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表達了作者鮮明的態度。在藝術上,《聊齋志異》創造性地繼承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傳奇的優秀傳統,談狐說鬼,構思奇特,語言簡潔,對清代文言小說產生過深刻影響。

3、《聊齋志異》在故事末尾,每每以“異史氏曰”表明自己的看法,這是受了《史記》紀傳末尾有“太史公曰”的影響。蒲松齡的議論往往三言兩語,頗中肯綮,但也表現出時代的侷限性。閱讀時要注意分析。

4、《聊齋志異》的批判不是單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會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體制。“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最高的統治者驕奢淫逸,而下層官吏趁機搜刮民財,欺壓百姓,連不務正業的“遊俠兒”也來推波助瀾。由上而下的衆多的貪官污吏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虛僞。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書生在封建社會本應“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業,久不售”,不僅默默無聞,而且窮愁潦倒,慘遭責打,憂悶欲死。因進貢一隻奇異的促織而一舉成名,世代富貴。作者對科舉取士欺騙性的揭露和諷刺是非常深刻尖銳的。其三,作者還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成名因爲“爲人迂訥,遂爲猾胥報充里正役”。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裏,善良、質樸是不爲稱道的一種品質,而自私、奸詐、兇惡成了人們競相學習的“生存品質”。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裏,作爲弱者的人民,有什麼生存的權利?人作爲人,有什麼價值可言?

5、重點實詞

尚(崇尚、愛好)促織之戲

居(囤積、儲存)爲奇貨

假(利用、藉助)此科斂(攤派、聚斂)丁口

靡(沒有)計不施

迄(終究)無濟

無毫髮爽(差錯)

展玩(體會,思索)

躡(追隨)跡披(分開)求

意(覺得,意想)似良

徑(徑直)造(到)廬訪成

翹然矜(誇耀)鳴

蟲盡靡(敗退)

俾(使)入邑庠

厚賚(賞賜)

二、能力檢測

1、找出下列句中表時間的詞,並解釋其含義:

(1)俄見小蟲躍起

(2)斯須就斃

(3)少間,簾內擲出一紙

(4)旋見雞伸頸擺撲

(5)未幾,成歸

(6)無何,宰以卓異聞

(7)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8)既而得其屍於井

2、解釋下列句中的紅色詞

(1)顧

①成顧蟋蟀籠虛

②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

③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

(2)責

①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②留待期限,以塞官責

③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

④當其爲里正、受撲責時

(3)靡

①靡計不施,迄無計

②試與他蟲鬥,蟲盡靡

(4)發

①窺父不在,竊發盆

②於敗堵叢草中,探石發穴

③即道人意中事,無毫髮爽

3、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昂其直,居爲奇貨

B、聞妻言,如被冰雪

C、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D、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

4、與例句紅色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成以其小,劣之

A、昂其值   B、仙及雞犬

C、成然之   D、輒傾數家之產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爲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爲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昇,仙及雞犬。信夫!”

5、與“信夫”的“信”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B、低眉信手續續彈

C、欲信大義於天下       D、煙濤微茫信難求

6、與“民日貼婦賣兒”的“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大喜,籠歸         B、得佳者籠養之

C、歲徵民間          D、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7、下列紅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加以官貪吏虐

天將以酬長厚者

B、而奉行者即爲定例

拾視之,非字而畫

C、當其爲里正、受撲責時

遂爲猾胥報充里正役

D、天將以酬長厚者

而奉行者即爲定例

8、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異史”即不同於正統歷史,此處仿照《史記》筆法,也反映了作者的叛逆性格。

B、“一人飛昇,仙及雞犬”含有對封建官僚的譏諷;至於“天將以酬長厚者”是一種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揚因果報應的觀念是不可取的。

C、此段中,作者提出天子的每一舉措都不可輕視的看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D、這段評論,能從黑暗的社會現實中找出百姓的災禍的根源,說明貪虐的官吏是造成百姓“貼婦賣兒”的悲劇的根本原因。

附參考答案:

1、

(1)俄:不久,一會兒     (2)斯須:一會兒。    (3)少間:—會兒。

(4)旋:隨即,跟着就。    (5)未幾:沒多久。    (6)無何:沒多久。

(7)食頃:吃一頓飯的工夫。  (8)既而:不久,隨後。

2、

(1)回頭看;看,環視;轉折連詞,相當於“但是”

(2)索取;責任,差使;責令;責罰

(3)無,沒有;敗退

(4)打開;挖開;絲毫

3、B  4、C  5、D  6、A  7、D  8、A

撿回失去的記憶

高二(10)  尚磊

華燈初上的夏夜,空氣中彌散着特別的氣息;兩雙大手牽着一雙小手,踱步在寂靜的小路上。小手時而被擡得高高的,時而被擺得低低的,笑聲總伴隨着驚叫回蕩在夜空下。這就是我兒時幸福的記憶,和父母在一起,彷彿就是我兒時最大的願望。

初春時節,我渴望着輕快做完作業,好同父親去天安門放風箏;盛夏襲來,我整天盼着快到週末,母親能帶我在湖裏嬉戲。兒時的我,不明白其中道理,只知道那是一種快樂,是一種莫名的幸福感,沒有任何掩飾和內涵的直覺。擁有它,所以我會很快樂。

可時間的沖刷可以沖淡和改變一切,慢慢地,我的思想有了幾絲改變。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有了更多的東西,似乎在高興時,我可以將笑容分給同學,苦悶時,能把內心敞給朋友;週末可以一整天在球場和球友暢快玩耍,傍晚還能獨自一人享受網絡的樂趣。越來越多的物質和享受一下子滿目皆是,漸漸地,我似乎感到在表面的滿足背後,似乎有什麼東西正在失去。我甚至產生過獨立的想法。

隨着學業的加重,我的生活顯得更加單調,每日的兩點一線,沖淡了家的概念。我似乎將家當作了暫宿的旅店——一個僅僅週末休息和睡覺的地方。會考前的一個深夜,當我從衛生間回到房間時,無意中望到了父母——兩雙眼睛毫無生氣,麻木地魚目似的睜着。接着,我們目光交匯,一瞬間,一種陌生的痛感刺痛着我,我竟已忘記了父母的眼神——好似只是似曾相識的過客的一次對視——可它卻深深地在我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開始陷入無盡的思索。想想這些走過的歲月,自己其實已經失去了太多。自認爲已經可以獨立的我,簡直迂到了極點!我彷彿記起了兒時的那個願望,其實那纔是我們每個人一生最理想的境界;經過這許多年嘗試着長大成人。其實自己一生的歸宿還是這充滿濃郁的親情的家!現在是時候了,該拾回我失去多年的東西了。

又是一個晴朗無風的夏夜,還是那條兒時寂靜的小路。一雙長大的手牽着兩雙佈滿滄桑的手,踱步在安靜的夜空下。此時的我,彷彿心中充滿着幸福,再次與父母目光交匯,我分明看到了那裏面也注入了某種閃亮的東西,也許是淚水,或許更是一種幸福——一種曾經失去多年的家的幸福。

[評語]

這樣的幸福,我們擁有過;這樣的失去,我們很多人似乎也經歷過;失去的東西重新找回,再次擁有,又不是每個人都能那麼幸運……文章的題材也許並不新鮮,但因爲有情,所以依舊能打動人心。

文章也很注意在細微處的刻畫。比如,文章的開始寫兒時的散步,結尾照應開頭,還是落回到散步上,都寫到了牽在一起的三雙手,只不過從前是“兩雙大手牽着一雙小手”,而現在是“一雙長大的手牽着兩雙佈滿滄桑的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