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6W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精選12篇)

1.通過閱讀,理解爲什麼說 “夏天是萬物長大的時期”。

2.體會作者的表達特點,明白最後一句話的含義。(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時間,積極爭取知識、能力、經驗的增長,不能錯過時機,否則就會成爲一事無成的人。)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理解爲什麼說“夏天是萬物長大的時期。”

2.瞭解作者寫作的順序,學習運用淺顯的語言表達情感的方法。

3.體會作者的表達特點,明白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課時分配】

本課需要2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指導朗讀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掃清閱讀障礙,學習生字、新詞。第二課時全面掌握課文內容,學習作者運用淺近的語言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準備】

1.相關植物的照片。

2.查找資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諺語的意思。瞭解生物的生長規律,在夏天裏生物生長的狀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但是秋天的碩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裏用力的生長得來的,沒有夏天的生長就不會有秋日的豐收,今天我們共同體會“在夏天裏成長”。

(此環節的設計邊觀看圖片邊聽老師的敘述,吸引讀者,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通讀全文,找中心句。

1.老師找4名同學逐段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讀,用心感受。

2.這幾位同學讀得多流利呀,而且老師發現大家聽得也非常認真。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誰在夏天裏成長嗎?大屏幕出示:夏天是萬物長大的時期。大家齊讀這句話。(板書)

3.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圍繞這句話寫的。那麼,圍繞這個中心句,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講述的呢?誰願意說說。

(這個環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三、抓住中心,深入學習。

(一)下面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段主要寫了哪幾樣生物?作者是如何來寫的呢?他們都有什麼變化?你可以用筆在文中畫一畫,然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強調交流)

1.老師發現大家讀得都很認真,那麼誰願意說一說.

第二自然段交流提示

2.這些生物在夏天裏成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哪句話能說明這個特點?

3.大屏幕出示:“生物從小到大,本來是天天長的,不過夏天的長是飛快地長,跳躍地長,活生生地看得見地長。”“飛快地”、“跳躍地”、“活生生地看得見地” 說明生物生長的速度怎麼樣呢?(快 很快 迅速)

4.因此,在朗讀 “飛快地”、“跳躍地”、“活生生地看得見地”這幾個詞語的時候,要讀出節奏感,稍快。誰願意來試試。

(本環節,培養了學生朗讀能力、閱讀能力。)

(二)在夏天裏,綠蔓,竹子,高粱,鮮花,苔蘚,草坪,菜畦,小貓,小狗小雞,小鴨都在長大,那麼還有誰在夏天裏成長呢?誰願意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1.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山水:山 地 河 鐵軌 馬路 無生命)

2.大屏幕出示:你能用“因爲……所以……”這樣的句式把這五種事物成長的特點說出來。

如:因爲草長樹木長,所以山是一天天變豐滿。(因爲秧苗長甘蔗長,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來;因爲水長瀑布長,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變深變大;因爲鐵軌長,所以縫隙是一天天地變小;因爲柏油路長,所以路是一天一天的高起來。)(解釋:物體遇熱膨脹所以縫隙變小,路面高起來。)

3.夏天還有哪些事物生長迅速,你能仿照課文中的句子說一說嗎?(你可以把你想到的先說給同桌聽)

(本環節,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三)同學們看(指板書),有生命的植物、 動物(相機板書有生命)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 鐵軌 甚至馬路(相機板書無生命的)在夏天裏都在長大,(指板書)說明了夏天的確是萬物長大的時期,那麼人也是一樣的,也是在一天天的長大,人在夏天裏的成長有什麼特點呢?誰願意把第四自然段讀給大家聽。(指讀第四自然段)那麼人在夏天成長有什麼特點呢?

1.(指生答)身體的成長、年齡的增長。國小——中學 中學——大學 或快或慢(總是要長)

2.理解諺語

(大屏幕出示諺語)指生讀,課前老師已經佈置大家查找這兩條諺語的意思了,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六月六,看谷秀”:農曆六月初六,就到處可見齊腰深,秀出穗的穀子了,穀穗吐金後穀苗讓農民們欣喜不已。

“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此時的穀子如果還不出穗,就沒收成的希望了,就像無用的荒草一樣,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師小結:這兩條諺語說的是農民在夏天裏總是能抓住植物生長的最佳時機,所以植物的生長狀態很好

2.在這一段中,哪句話使你受到的啓發最大?(指生答。)

3.(大屏幕出示最後一句:農作物到了該長的時候不長,或是長得太慢,就沒有了在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儘量地用力量地長。)說說你是怎麼理解的?

(1)農作物夏天不長或長得太慢,秋天就沒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儘量地用力量地長。

(3)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4)熱天:不是指季節,而是指利於學習知識,利於成長的時間、環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時期。

(5)長:不僅僅指身體的成長,年齡的增長,體重的增加,還要看知識的積累,認識的提高,對時間的珍惜,對機遇的把握,努力學習。

(6)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

(7)這句話告訴我們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時期珍惜時間,積極爭取知識、能力、經驗的增長,不能錯過時機,否則就會成爲一事無成的人。

(8)齊讀第四自然段,再一次體會一下人要成長的道理。

(此環節的設計吸引讀者,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獨立查閱資料能力。)

四、回顧課文,拓展延伸。

1.指板書,作者爲什麼選取這幾種事物來寫?

(典型事物,抓住特點,今後我們在寫作文時,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點去寫,這樣你的習作纔會感人,纔會吸引讀者。)

2.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使用的語言都是我們熟悉的語言,淺顯易懂,這種表達雖沒有華麗的詞彙,卻用得恰到好處,可以舉例子說說,這樣讓人感到親切、自然、樸實。)

a) 那麼你對作者描寫的哪些事物最感興趣,就細細地、美美地讀一讀,突出這些事物在夏天裏生長快這一特點。(分別指生讀一句)

b) 拓展寫詩。觀察夏天的事物,寫一首《在夏天裏成長》的小詩。

(此節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教師小結 總結全文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裏有力量地生長着,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自己人生當中的夏天裏同樣有力量地生長,等到了秋天纔會有好的收成!這樣讓我想起了一首詩“(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六、作業:寫一首《在夏天裏成長》的小詩。

【板書設計】

綠蔓 竹林 高粱

苞蕾 苔蘚 有生命

夏天是萬物 山 地 河 珍惜時間

抓住機會

長大的時期 鐵軌 馬路 無生命

人 趕時候 趕熱天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品味充滿童趣的語言,體會文字背後所傳達的作者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梳理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進行選材的。

【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品味充滿童趣的語言,體會文字背後所傳達的作者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難點:梳理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進行選材的。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出核心問題

1、師導入:同學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如果請你用“夏天是一個

的季節”說一句話,來表達你對夏天的感受,你會怎麼說?。

2、師質疑:那麼,在作者的眼裏夏天又是怎樣一個季節?

3、請學生齊讀第一段,“夏天是萬物迅速成長的季節”,師提問:你認爲哪些詞語比較關鍵?針對這些關鍵詞語你會提出哪些問題?

(預設:夏天是萬物迅速成長......的季節。萬物是指哪些事物?爲什麼說是迅速生長?)

二、品讀語言,感受充滿童趣的語言,體會文字所傳達的情感

1、師過渡:請同學們帶着“萬物是指哪些事物?”、“爲什麼說是迅速生長?”這兩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並圈劃關鍵句子,同桌之間可互相交流。

2、學生散讀課文,圈劃語句和詞語,做好交流準備。

3、學生交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品讀語言,讓學生體會文字所傳達的情感。

(預設交流:

品讀第2段:A.學生交流:豆棚瓜架上的綠蔓、竹子高粱拔節、植物開花結果、白石頭長苔蘚、黃泥土長草長菜、動物小貓小狗小雞小鴨、教師邊板書

B.教師引導學生品讀:夏天的長是飛快..的長,跳躍..的長,活生生...的看得見...

的長......)

關注朗讀中的停頓和跳躍起伏的節奏感。

C.

師質疑:在朗讀中,我們除了能讀出生物生長的過程中的生機勃勃之外,還能

讀出什麼來呢?——作者對生命的熱愛。

D.

請學生帶着對生命熱愛的感情再讀課文,並請學生仿寫句子。

品讀第3段:A.學生交流:草長—樹木長——山豐滿:稻秧長—甘蔗長——地高起;太陽威力增

—溫度增加—鐵路、柏油路生長)

B.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句子之間的因果關係:(因爲)草

——(所以)山

C.師質疑:鐵路、柏油路都是沒有生命的事物,爲什麼作者說它們也在生長?

D.師提問:第3段作者從有生命的事物寫到沒有生命的事物的迅速生長,從字裏

行間你們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品讀第4段:A.學生交流:人的生長和成長

B.

教師請學生朗讀第4段,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在人的生長過程中,有些是看得見地長,有些是看不見地長。

C.

教師質疑:就第4段,你還有哪些沒有看懂的地方?

D.

教師總結:是啊,如果農作物到了該長的時候不長,或是長得太慢,就沒有了收成的希望,所以,農民都會在植物生長的最近時期,讓植物茁壯成長,這樣秋天的時候纔會有好的收成。其實我們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儘量地用力量地長。這也是文章要表達的主旨)

三、梳理文本:理解作者選材的用意

1、師提問:文章第2段、第3段、第4段之間有什麼聯繫?

(預設:從有生命的事物寫到沒有生命的事物,再寫到人,層層遞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最終表達了在美好的自然和生活面前,作者希望每個人都能趕時候,儘量地用力量地成長,由此可見作者選擇這些材料來寫都是爲了表達作者的情感和主旨服務的)

2、師進一步質疑:文章的第1段說“夏天是萬物迅速成長的季節”,我們能否把標題改爲“夏天裏的生長”?

四、感悟主旨,交流拓展

師提問:文章的結尾說“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儘量地用力量地長”,學完課文後,你對這句話又有了怎樣更深的理解?(學生交流)

五、佈置作業

蒐集與夏天有關的諺語進行分享交流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3

文本分析:

本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裏是如何生長的,從而讓我們感悟到青少年時期的重要性,啓迪我們要珍惜美好時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長。本文的語言質樸,讀來親切有趣,對學生來說理解難度不大。文中列舉了許多夏天裏成長的事物,這些都是圍繞着中心句“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展開的。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思考,體會作者的行文特點。同時,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親近文本,走近文本,親自感受夏天裏萬物都在生長,進而感悟人也要珍惜時間,積極爭取知識、能力、經驗的增長。

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生字,重點理解“苞蕾、豐滿、諺語、儘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確文章的中心意思,體會文章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好處。

3.體會本文的表達特點,明白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時間,也要用力成長的道理。

教學重點:

圍繞中心句,從動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長三方面來感受中心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的表達特點,明白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棚、蔓、苞”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苞蕾、苔蘚、甘蔗、軟綿綿”等詞語。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確文章的中心意思。

3.理清課文脈絡,大致瞭解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的。

教學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麼圍繞這句話來寫的。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播放音樂《四季歌》(林夕填詞,黃耀明演唱),引發學生暢談四季感受。

導語: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美,因爲四季輪迴,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能說說原因嗎?(學生暢談)

(播放音樂,課件出示歌詞。)

紅日微風吹幼苗/雲內歸鳥知春曉/哪個愛做夢/一覺醒來/牀畔蝴蝶飛走了

船在橋底輕快搖/橋上風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謠/湖上荷花初開了

四季似歌有冷暖/來又復去爭分秒/又似風車轉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橋下流水趕退潮/黃葉風裏輕輕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閃耀/凝望誰家偷偷笑

何地神仙把扇搖/留下霜雪知多少/螞蟻有洞穴/家有一個門/門外狂風呼呼叫

四季似歌有冷暖/來又復去爭分秒/又似風車轉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2.出示課題,理解課題。

過渡:剛纔大家說了自己最喜歡的季節,老師發現有許多同學喜歡夏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有關的課文——《夏天裏的成長》。(板書課題)大家剛纔提到了夏天可以穿漂亮裙子,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激凌,還有長長的暑假,有同學提到成長了嗎?夏天裏有哪些成長呢?我們趕緊進入本課的學習吧!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出示閱讀要求。

讀準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先圈起來,再把詞語放進句子中多讀幾次。遇到讀不懂的句子先畫出來,再和同學議一議。

2.課件出示詞語,指名讀,正音,小組內交流詞語的意思,教師巡視中予以指導。

豆棚 綠蔓 苞蕾 苔蘚 草坪 甘蔗 瀑布

縫隙 諺語 割谷 活生生 軟綿綿

◆需注意的字音:

“蕾”是三聲,不要讀成二聲;“蘚”是三聲,不要讀成一聲;“縫”和“蔓”是多音字,要讀準音。

◆識字方法:

根據形旁歸類識字:“苞、蕾、苔、蘚、蔗”都是草字頭,與植物有關。

◆ABB式結構的詞語:

“活生生”和“軟綿綿”都是ABB式結構的詞語。其他ABB式結構的詞語還有亮晶晶、綠油油、黃澄澄、白花花、黑乎乎等。

3.小組合作,再次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相互檢測生字、生詞的認讀情況,努力將句子讀得正確、流利。

預設:這篇課文篇幅較短,但涉及的描寫對象非常多,比較適合學生反覆朗讀,進而熟知課文內容並讀中有悟。多讀幾遍,學生對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意思都能很好地理解。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學習提示。默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誰在夏天裏成長嗎?

(2)圍繞這一中心句,作者寫了哪些事物?請在文中標示出來。

(3)讀文章的時候,一邊讀一邊畫,把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

2.交流問題一和問題二。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全文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

方法拓展:尋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

明確:中心句是指文章中處於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導作用,是文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也是概括段意的一種方法,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圍繞中心句寫的。我們在閱讀時找準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話的主要內容。那麼,如何找中心句呢?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從題目去找。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題目就是中心句。如《手術檯就是陣地》這一題目實際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②從總起句去找。文章開頭的總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內容。③從結尾去找。有些文章的結尾往往總結全文,點明中心。④從反覆句中去找。有的文章爲了突出某種意思並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將某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這句反覆出現的話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⑤從議論句中去找。文中議論處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議論句中的關鍵句就是中心句。⑥從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中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這個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明確作者寫了哪些事物。課件出示表格示例,學生繪製完整表格,並填寫。

(3)學生填完表格後,引導學生觀察所填內容,分類概括。

過渡:同學們都已經填完表格了。我們發現作者在文中寫了許多事物的成長,但是要想寫出“萬物”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現在請大家仔細看一看,如果要把大家填的這麼多事物分個類,那麼可以分成幾大類呢?

明確:植物、動物、山水、鐵軌、馬路、人。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

過渡:火熱的夏天裏,萬物充滿生機。儘管有時熾熱的太陽會把大地烘烤得蔫頭耷腦的,但夏天的雨也很熱烈,一場大雨就能把暑熱沖刷得乾乾淨淨。夏天就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彩、充滿激情的季節,在這樣的季節裏萬物迅速生長着,唯恐辜負了這個好時節。那從萬物的成長中我們又能學到些什麼呢?下節課我們再去仔細品讀,好好感知。

小結:今天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明白瞭如何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然後圍繞着中心思想去讀文章、找細節,感受到了夏天無處不在的生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又彷彿回到了夏天。今天的課堂氣氛很好,真有點夏天熱烈的感覺呢!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是怎麼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

2.學習本文運用淺顯而生動的語言表達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諺語,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從文中明白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理解爲什麼說“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

2.理解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從中受到啓迪。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回憶舊知,進入新課。

過渡:上節課,我們反覆閱讀了課文,在閱讀時,老師要求大家圈畫出不太理解的地方。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讀懂課文,讀透課文。首先我們要回顧一下上節課學過的內容,有哪位同學能說說這篇課文是圍繞着什麼中心意思來寫的?(生答)圍繞着這個中心意思,作者寫了許多迅速生長的事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研讀課文,感受“成長”

1.感受植物、動物的迅速“成長”。

(1)學生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標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2)教師出示課文中提到的各種植物的圖片,讓學生認一認植物。

課件出示以下圖片:豆棚瓜架上的綠蔓;竹子、高粱;苞蕾、鮮花、果實;苔蘚;草坪菜畦。

預設: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很平常,但是城裏的孩子不一定見過。儘管文本很簡單,但有些學生不一定有直觀的感受,因爲他們缺乏這些方面的常識。所以教師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認一認是很有必要的。

(3)思考與交流:這些生物在夏天裏的成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文中哪句話能說明這個特點?就此進行交流。

①學生交流後明確: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話,這句話概括了萬物在夏天裏的成長的共同特點:“生物從小到大,本來是天天長的,不過夏天的長是飛快的長,跳躍的長,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

②這句話中,你覺得哪幾個詞用得好?寫出了夏天裏成長的什麼特點?

(“飛快”“跳躍”“活生生”,這些描寫很有畫面感和動態感。其實,生物的成長在你觀察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彷彿沒有什麼變化,但放到整個夏季的、延續的過程中來看時,就是飛快的了。)

③指導朗讀:“飛快的”“跳躍的”“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讀出節奏感,語速稍快。

(4)引導學生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夏天裏動植物成長迅速的特點。

①學生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幾天;個把月。)

②“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鮮花,明天就變成了小果實。”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對這句話有疑問嗎?

預設: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不能侷限於字面意思。“昨天”“今天”“明天”三個詞語連用,讓我們進一步體會了夏天裏動植物生長迅速的特點。可能確實有些植物從開花到結果就是如此迅速,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植物不會生長得這麼快,這裏有種虛指的意味,是爲了強調生長之快。學生讀到此句時就自己的閱歷提出質疑是非常正常的,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昨天……今天……明天……”造個句,大多數學生通過造句能夠體會到很多時候“昨天……今天……明天……”並不是實指。

(5)合作朗讀。

①師生共讀。教師讀第一句中心句,後面描述不同生物生長的句子由不同的學生來讀,要讀出生長迅速的感覺。

②分組朗讀。每組朗讀一句話,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2.感受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成長”。

過渡:在夏天裏,綠蔓、竹子、高粱、鮮花、苔蘚、草坪、菜畦、小貓、小狗、小雞、小鴨都在成長。那麼還有誰在夏天裏成長呢?誰願意把第3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1)一名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其他學生仔細聽,做標記。

(2)教師板書“因爲……所以……”,引導學生用此句式描述該段中五種事物成長的特點。

(3)小組交流、彙報;質疑探討。

?因爲草長,樹木長,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變豐滿。

?因爲稻秧長,甘蔗長,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來。

?因爲水長,瀑布長,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變寬變深。

?因爲鐵路的鐵軌也長,所以接茬地方的縫兒幾乎填滿了。

?因爲柏油路長,所以路面高起來。

質疑:爲什麼沒有生命的鐵軌和馬路也會長呢?

明確:這涉及物理知識,如果學生不理解,教師可做簡單的講解。夏天溫度高,鐵軌受熱會膨脹,所以會把縫隙填滿;柏油馬路是由黑色的瀝青鋪成的,瀝青吸熱能力強,如果瀝青層比較厚,到夏天瀝青馬路表面的溫度會高出氣溫十幾度,路面就會發軟,看上去路面好像變高了。

(4)指導學生理解俗語“不熱不長,不熱不大”。

預設:教師出示另一句民間諺語“該冷不冷,五穀不豐;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農家人在年復一年的播種、收穫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而這些經驗常以樸實易記的俗語記載下來。“不熱不長,不熱不大”也是如此,夏天到了,溫度升高,莊稼就長得很快;如果氣溫不夠,節氣不到,莊稼就成熟得較慢。

(5)指名朗讀本段。

朗讀指導:火熱的夏季到處是一片熱鬧的景象,朗讀時語調要歡快,讀出萬物飛快變化的感覺。

3.體悟人也在“成長”,要用力地成長。

過渡:同學們,有生命的植物、動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鐵軌甚至馬路在夏天裏都在長大,說明了夏天的確是萬物迅速成長的時期,那麼人也是一樣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長大。人在夏天裏的成長有什麼特點呢?請大家讀一讀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1)出示思考題,學生結對或分組討論。

A.學生們在夏天裏是怎樣成長的?

(學生們的身體、年齡都在成長。不管升級或跳班,無論快慢,總是要長。國小生有的成了中學生,中學生有的成了大學生。)

B.讀讀文中的兩句諺語,作者引用它們是爲了說明什麼?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農作物到了該長的時候不長,或是長得太慢,就沒有收成的希望。”)

預設:學生缺乏農作物方面的知識,教師可簡單地向學生解釋兩句諺語中蘊含的農作物生長的知識。“六月六,看谷秀。”這裏的六月六指的是農曆六月初六,正值炎夏。“看谷秀”就是看着莊稼抽穗。所謂“谷”,和現在的說法“穀物”之“谷”的含義一樣,不單純是指稻穀。這句民諺的意思是莊稼長勢如何,能否獲得豐收,在這一天就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即爲“出暑”,處暑節氣意味着夏天結束,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此時黃河以北地區氣溫下降。這句農諺是說到了處暑節氣,地裏的莊稼還出不了穗頭的話,就不行了,就熟不了啦,不如做飼料割掉喂牛。

C.理解最後一句話的含義: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儘量地用力地長。

質疑:①這裏的“熱天”僅僅指的是夏天嗎?

②這裏的“長”只是指身體的長、在學校年級的變化嗎?

明確:“熱天”不僅僅指季節,而是指利於學習知識、利於成長的時間和環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時期。如果說夏天是植物、動物迅速生長的時間段,那麼青少年時期就相當於人生中的夏季,這個時候是學習知識的關鍵時期。“長”不僅僅指身體的成長,年齡的增長,還指知識的積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對時間的珍惜,懂得堅持對於成長的意義等,更側重於人的精神上的成長。所以,課文最後一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時期珍惜時間,積極獲取知識、能力,不能錯過獲得知識儲備的最佳時期,否則可能成爲一事無成的人。

(2)學生自由發言,談一談對“成長”二字的理解,說一說從這一自然段中得到的啓迪。

(3)齊讀第4自然段,再一次體會人也要努力成長的道理。

小結: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裏有力量地生長着,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自己人生當中的夏天裏同樣有力量地生長,等到了秋天纔會有好的收成!

三、體會寫法,拓展延伸

1.體會文章的主要寫法。

(1)學生結合課後習題,想想本文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再和同學交流。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圍繞着這句話描述了植物、動物、非生物和人在夏天裏的成長,脈絡非常清晰。作者選取的事物非常有代表性,寫出了它們成長的特點。)

(2)學生結合自己多次的朗讀體驗,說說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文中的語言都是我們熟悉的語言,淺顯易懂,這種表達雖然沒有華麗的詞彙,卻用得恰到好處,讓人感到親切、自然、樸實。)

2.快樂小練筆。

(1)夏天,你周圍的事物還有哪些也在生長?用自己的話寫一寫,可以模仿課文中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創作。

示例:夏天,蘋果樹也在快速地生長着,幾日不見,豌豆大的小蘋果就長得像拳頭了;鳥窩裏嫩黃的小鳥撲騰撲騰翅膀,一夜之間便可以飛出鳥窩去覓食了!

(2)想一想夏天裏的事物,寫一首《在夏天裏成長》的小詩。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積累關於農作物生長的農諺,瞭解相關知識。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略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生字新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瞭解作者是如何描寫心理活動的。

4.瞭解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知道課文寫了哪些事例。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盼”這一中心意思來寫的,學習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思想。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袖、篷、縮”等15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瞭解課文中心思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1.老師出個謎語,看看誰能猜出謎底。

【出示課件2:謎語】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陽出來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氣。”(雨衣)

2.【出示課件2】雨衣圖片

教師解題:我們課文的題目是什麼,大家讀一下。你有沒有“盼”過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說一說。課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關,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是誰在盼,盼什麼,願望實現了嗎?(板書:16.盼)

3.簡介作者:這篇課文的作者鐵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於河北省趙縣,河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門》、《大浴女》、《沒有鈕釦的紅襯衫》、等100餘篇、部,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由鐵凝編劇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日、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等多國文字。

二、檢查預習,糾正指導

1.認讀書寫生字。

(1)“筒”與“桶”在用法上要區別;

(2)“篷”與“蓬”字形區別,意義不同;

(3)指導書寫“嚷、醬、脣”等生字。

2.查字典並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聯繫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喧鬧:喧譁熱鬧。

理直氣壯:理由正當充分,膽子壯,說話十分有氣勢。

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誠的樣子,現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詞的基礎上,默讀課文。聯繫課文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爲什麼以“盼”爲題,圍繞題目寫了哪些內容。

(全篇課文都是講一個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爲題目。文中“媽媽送我新雨衣”“下雨沒能穿雨衣”“終於穿上了雨衣”等情節都是圍繞題目來寫的。)

圍繞“盼”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可能總結不全,教師指導學生讀有關句段來幫助學生概括總結。

3.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課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媽媽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寫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寫儘管下雨還是未能如願。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寫“我”終於穿上雨衣。

分段時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對段落的劃分,學生會產生分歧。對學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師都應予以肯定。

四、朗讀課文,體會心理

1.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讀完後想一想,這段文字是圍繞什麼意思寫的。

2.分角色用相應的語氣讀一讀蕾蕾和媽媽對話的部分,體會這兩個人物此時的心理活動。

3.你自己認爲哪一部分寫得最好,讀給同桌聽一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逐段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領悟圍繞中心意思,掌握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來寫的寫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引入新課。

指名三名學生有感情地讀出自己喜歡的部分。並簡單說說文中的蕾蕾盼什麼?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導學習課文。

二、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一)第一部分

1. 各自輕聲讀第一段,思考:這一段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

(先寫媽媽送給我一件新雨衣,再寫我在晴天裏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書:媽媽送我新雨衣)

2. 課文中哪些詞語寫我十分喜歡新雨衣?爲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麼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響 穿上雨衣熱了一身汗)

3.“你瘋啦?”說明什麼?

(媽媽對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從側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時說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寫得很簡略,也容易理解,教師可用簡練的語言一帶而過。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書: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讀第三段,思考:從全段來看,圍繞什麼中心意思來寫的?

(板書:雖然下雨了,但是沒如願)

2.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對話,討論回答問題。

(1)作者認爲什麼纔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興奮地仰起頭,甩打着書包就大步跑進了樓門。”我爲什麼這麼興奮?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後,體會作者的心情。

【出示課件5】(學生完成後先提問,然後出示答案)

我興奮地跑進樓門,媽媽讓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準備聽英語講座)

還差半小時,媽媽讓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會兒)

我想去買醬油,媽媽說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經買了)

我說燉肉需要很多醬油,媽媽說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沒說要燉肉)

我說爸爸說要燉肉,媽媽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說成“敲着鼓點”可以看出什麼?

(雨對“我”的吸引力非常大,爲我帶來難以抑制的激動。)

(5)“我”爲什麼盼着雨停下來?

(讓雨留到明天再下,因爲今天“我”沒機會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 “我的心才又像要從嗓子裏蹦出來一樣”是因爲什麼?

(沒想到又下雨了,“我”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這真是意外的驚喜。)

2. “我”這次爲什麼會“理直氣壯”?

(媽媽沒有理由不讓“我”穿雨衣了。)

3. “小心翼翼”是因爲什麼?

(怕弄壞了新雨衣)

4. 讀課文最後一段話,你從中看出作者什麼心情?

(興奮、滿足、高興)

(板書:雨天幫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體回顧,體會寫法

(一)出示問題【出示課件6】

1. 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2. 課文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盼”這一心理活動?選出你認爲最生動的兩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二)學生彙報,教師指導

1. 學生彙報課件第一題,師生評價,教師指導:課文通過以下事例來寫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熱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變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藉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樣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見雨點落在許多馬路、小楊樹上的樣子想象出雨點落在新雨衣上的樣子。

2. 學生彙報課件第二題,師生評價,教師指導:課文具體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

四、暢談收穫,課下練筆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2.教師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看到了一個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課文圍繞“盼”這個中心意思,選取了好幾個事例來寫。我們也要學習這種寫法,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

3.課下,請同學們從下面的意思中選一個,並以此爲中心寫一段話。

(板書: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來寫)

板書設計:

16.盼

媽媽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雖然下雨了,但是沒如願

雨天幫助我,穿上新雨衣

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來寫

教學反思:

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中,我在講解課文時,抓住課文主線進行學習,讓學生通過自讀、探究來理解課文。

我逐段引領學生學習課文,讓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來分析,對學生進行詞句段的訓練,最後出示兩大問題: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2.課文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盼”這一心理活動?選出你認爲最生動的兩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我引導學生先探究,然後彙報,最後教師指導,向學生講清楚本課的重點,即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寫文章要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

我認爲本節課在安排寫作練習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議,做好修改。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5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美好心靈。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3.展開合理的想象,續編《窮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從桑娜的行動和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

2.續編故事,展開想象。

三、教具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

2.教學掛圖。

四、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聽寫詞語。

搖籃 圍裙 烤鵝 凍僵 火焰 薄紗 櫥窗

灌進來 暖烘烘 聖誕樹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檢查預習

1.《窮人》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我們讀過他寫的什麼文章?讀過他寫的《跳水)

2.《窮人》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誰能用兩三句話把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說一說?(請兩三個學生說說,大概意思正確就行。)

3.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提醒注意”濺、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1.開火車朗讀課文(按座位順序每人朗讀一段)。大家邊聽邊想,這篇課文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

2.這篇課文可以分爲幾段?每段講的是什麼?(可以分爲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講漁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從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講桑娜出門去看丈夫是否回來,順便去看生病的鄰居西蒙,發現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從第十二自然段到結束是第三段,講漁夫回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來撫養。)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讀課文

1.同座互相練習朗讀。

2.指名分段朗讀。

五、識記生字。書寫生字詞

每個字寫兩遍,能組成詞的組成詞寫。

六、佈置作業

根據課後“思考·練習”第一、二題,進一步自學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抓住重點語句閱讀理解課文第一~三段。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過程:

一、引導抓住重點語句閱讀理解

1.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窮人》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課文,還要抓住重點語句來閱讀思考。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畫出了哪些重點語句?還有哪些不懂的語句?請提出來。

2.學生提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語句,大家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二、指導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從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樣?(生活很艱難。)怎麼看出來的?

(學生讀講有關的語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艱難,課文中爲什麼說“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溫暖而舒適”呢?

(從兩個方面來體會:首先,“溫暖而舒適”是對照屋外的寒風呼嘯來說的;第二,這個“溫暖而舒適”是靠漁夫冒着生命危險和桑娜的勤勞能幹來維持的。)

三、指導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讀第二段。

2.桑娜在把兩個孩子抱回家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她沒有怎麼想)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從“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中看出來的。)

3.從“非這樣做不可”這幾個字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桑娜抱回兩個孩子的時候,想也沒想,只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充分表現了桑娜善良和樂於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4.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以後,桑娜是怎麼想的?(她覺得沒法對丈夫說,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會揍她。)她爲什麼這樣想?(因爲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丈夫的擔子實在大重了,再增加兩個孩子,這不是鬧着玩的。桑娜這樣想,是爲丈夫擔心。)

5.從“嗯,揍我一頓也好”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桑娜想“揍我一頓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兩個孩子,肩己寧願捱揍。從這裏、我們叉一次體會到了桑娜的善良和樂於助人。)

四、指導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段

2.漁夫聽說西蒙死了是怎麼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趕快把他們抱來。)

3.從“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這個“熬”字,說明漁夫準備過更艱苦的生活。從“總能熬過去”可以看出,漁夫已經下了決心,不管有多麼大的困難,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成人。這說明漁夫和桑娜一樣,很善良。樂於幫助別人。)

五、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練習要求:把整篇文章連起來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在練習本上,把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寫一寫。

2.學生按要求練習概括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漁夫和桑娜主動收養鄰居西蒙死後留下的兩個孩子這件事,讚揚了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

3.作者是怎樣一層一層地表達這個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寫了桑娜家生活的艱難,漁夫出海打魚冒着風險,再講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的舉動和她的心理活動,最後講漁夫決定撫養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這樣一層一層講下來,就使我們看到了這兩個窮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看到了他們勤勞、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

六、佈置作業

1.想一想,漁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以後會怎麼樣。

2.看看“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準備聽寫。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6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練習給課文各段加上小標題。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成長,熱愛勞動人民,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深受廣大人民羣衆愛戴的人。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文題目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所寫。課文題目點明瞭作者與魯迅的關係,這篇課文就是通過回憶記敘了伯父魯迅先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請同學們聽課文範讀,對課文內容有大概瞭解。(課件播放課文範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指名學生讀。

2、朗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並加小標題。

課文回憶了魯迅先生的幾件事,以自然空行爲標誌,把課文分爲五段。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討論,確定各段段意並加小標題。小標題是對一段內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詞語或短句標明。

3、討論、瞭解魯迅先生,爲理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三、深入理解課文,學習第三、四段

1、回顧文章內容,瞭解“伯父”是怎樣的人,並畫出有關句子。

(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

2、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迅先生“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

(1)學習第四段“救助車伕”,瞭解魯迅先生是怎樣救護、資助車伕的。

①邊讀邊想,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魯迅是個怎樣的人?

②從那裏可以看出來?

A、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魯迅救助車伕的動作語句,想想這一段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品質。

a請同學朗讀。想想這段話是從哪個方面來進行描寫的。(動作)

b請大家在書上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C(課件出示)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着,一個半跪着,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腳裏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乾淨。他們又給他敷上藥,紮好繃帶。(“扶、洗、敷、扎”等詞表現了魯迅先生關心、愛護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的感情。)

d請同學們再讀這段話,體會這一連串動詞的用法。從這裏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品質。

B還可以從哪些從地方看出魯迅是一個同情關心勞苦大衆的人?

a(課件出示)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悅的表情了,突然變得那麼冰冷,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的話,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嘆了口氣。

b你準備抓住那些重點詞語來理解?說說你的理解。

c這一段話是從那方面來進行描寫的?從這裏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人物神情的描寫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

魯迅先生在救助車伕以後,爲什麼臉上變得那麼嚴肅?他在想什麼?

④老師小結。這樣一位關心、同情勞動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見不到他的面了。請同學們回到現實,一起讀一讀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2)學習第三段“笑談‘碰壁’”,體會魯迅先生爲人民羣衆的解放進行不懈鬥爭的精神。

①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邊讀邊想:“笑談‘碰壁’”這件事反映了魯迅怎樣的品質?你從那裏看出來的?

②重點學習:“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再讀原句,結合資料談體會。

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各角色的語氣。

③老師小結。

(3)學習第二和第五段。

自主學習第二和第五段,同學交流。

學習第二段“談論《水滸傳》”,瞭解魯迅先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對下一代的深切關心。

A聯繫上下文,說說“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是什麼意思,這說明“我”讀書怎樣?(態度不認真)

B“哈哈!還是我記性好。”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我”聽了伯父的話後,“羞愧”“悔恨”什麼?爲什麼比捱打捱罵還難聽受?

C完成填空練習伯父是一個(關心下一代)的人

D小結

②默讀第五段“關心女傭”,體會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A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的?從魯迅的話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什麼品質?

B默讀本段,完成填空練習。

伯父是一個(同情勞動人民)的人。

C小結

請大家再讀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體會作者的情感。

3、總結伯父的品質

(三)學習第一段“深切的懷念”

1、請同學們認真讀第一段,瞭解什麼事使“我”驚異。

2、指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思考作者驚異什麼。

3、爲什麼呢?請同學們討論這個問題,從三方面來找一找原因。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因“年紀還小”而產生的“驚異”。

人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魯迅生前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因此人民愛戴他。

(四)總結全文。

1、出示填空

你覺得這是一個(關愛下一代、同情勞苦大衆、憂國憂民、愛憎分明、受人愛戴)

2、說說自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學習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學習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知識鏈接】 餘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爲“琴仙”。《苟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林”,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羣島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俞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爲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於期》。

【教學過程】課前預習

1.背誦《三字經》“人之初——千而萬”

2.(教師在黑板左板書)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讀,說這兩個四字詞語有什麼特點。

(AABC式;前面的疊詞形容後面的景物)

同學們能不能也說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

(生說,教師板書)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風 藹藹雲霧 裊裊炊煙 依依楊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導入,揭題

1. 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

2.讀題解題:介紹伯牙後說說“絕、弦”是什麼意思?

3.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爲什麼要把自己的琴絃弄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則文言文,學習這類課文的方法就是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先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導學生讀課文,讀後評價並相機提示學生注意斷句停頓,讀出節奏。

(過渡:同學們將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也讀得有些古文味了,那這則文言文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註釋去看看。出示課件)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意。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2.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和課外資料,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大家兩人一組互相講給對方聽,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向老師求教。

3.彙報: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故事。

(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呀,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四.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麼是“知音”?

①學生反覆讀課文,勾畫出鍾子期和俞伯牙互爲知音的語句寫下來。抓住關鍵字“善”,反覆品味。(聽着琴聲,鍾子期彷彿看到了什麼?此時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導學生讀出激動、驚訝!)

②大膽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

仿句說話: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細雨,鍾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導朗讀,板書“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時伯牙的心境應該是 ,讀出心中的激動與歡喜。一個所念,一個必得之,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視爲知音。板書:知音)

2.探究二:爲什麼要“絕弦”?

①過渡:碰到這樣的知音,那伯牙爲什麼還要斷絃呢?(就是這樣一鼓一聽,一彈一和,兩心相印,其樂融融。約定的一年見面時間將至,伯牙坐船撫琴而來,但與他見面的是子期的墳墓呀。所以……也可藉助學生的答題話語過渡)

②出示語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在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③指導朗讀語句(此時,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這種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讀——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腸寸斷的情況下,讀——

就在他悲痛欲絕的心境下,讀——

④小結:可見知音難覓呀!所以我國的古詩常有提及“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自由讀資料袋,讀完袋,相信同學們對這個故事會有更深的瞭解,下面請同學們帶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蒐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 25.伯牙絕弦

再無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鍾子期必得之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

2、通過具體語句,分析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

3、學習分析小說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通過具體語句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齊讀課題“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說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說明這個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實現一個美好的願望。今天我們看看作者要盼望一個什麼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實現“穿上新雨衣”這一願望的過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變化?作者如何表現這樣變化呢?

二)、研讀課文

1、文章1-2段,這是一件什麼樣的雨衣?

“綠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麗、便捷。

2、我初次見到它時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這些詞體現了我當時什麼樣的心理?

內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人物的具體表現來體會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變天,我是如何盼望着變天的呢?

“每天在放學的路上我都是這樣想”:體現我內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過人物的直接描寫,體現人物心理。

5、我盼變天,終於變天了,此時我的心理有怎樣的變化呢?

“路邊的小樹忽然莎啦啦地喧鬧起來,好像在嘻嘻地笑。”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樹被風吹動的聲音,體現起風了,要下雨了。因此通過此時環境的特點,來展現人物的內心。

6、因此當我們理解人物內心時,可以通過直接描寫人物內心的語句、描寫人物外在表現以及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心理這三方面來分析人物心理特點。

四人爲一組,閱讀文章的5—21節,圈畫出描寫主人公心理的語句,並結合三個表現人物內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時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語言、肖像(外在表現),體現主人公無法穿上雨衣內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讀課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體現人物的心理。

17段: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體現人物興奮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現,體現人物此時興奮的心情。

三)、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學會了可以有三種方法來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着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寫得這樣的一波三折,同時人物的內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實就是盼望着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着美好的生活。

板書:

直接描寫人物內心

欣喜

興奮

喜悅

描寫人物外在表現

着急

失望

環境描寫烘托心理

(七)作業

我們也會盼望着很多事情的發生,請同學們自己朗讀這個小片段,我此時應該是什麼樣的心理,補寫50字,要求使用兩種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吃晚飯時可以看電視。我自然“見機行事”,分秒必爭地打開電視。我把視線從電視上收了回來,才發現碗已經空了。

母親:“吃完了就去做功課吧。”

……

正是關鍵時刻。”

我嘟囔着,心想,我還沒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緩兵之計。

“我還沒吃飽呢!”爲了大飽眼福,我急忙嚷到“再來一碗!”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9

文本分析:

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爲背景,以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的小插曲爲故事材料,通過一個家庭在戰爭中的遭遇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這是一篇微型小說,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裏涉及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戰爭的殘酷性。作者截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後備役老兵的一段話爲小說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後果直接推到讀者面前。小說的篇幅極短,卻包孕着豐富的內涵;小說的情節非常簡單,卻有着極強的可讀性。教師在教學本課時,因爲本文篇幅極短,所以不必糾纏於小說的層次劃分,而應選取適當的句子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深沉的主旨。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沉的主旨,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

2.感悟這篇微型小說中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重點詞句,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致。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發現不同。

過渡:同學們,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課文都是小說。在前兩課,我們學習了《橋》和《窮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較長,但情節都扣人心絃。今天這篇小說大家應該已經提前看過了,大家能結合它給你的初步感覺來說說它和前兩篇小說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

預設:學生就初步印象來談,不要求詳細、深入,可從篇幅、結尾或讀後的感覺來談。

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讀課前導語,瞭解相關背景。(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戰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還是比較繁華的都市,偶爾會遭到零星轟炸。這歸功於德國空軍提供的保護傘。1942年後期至1944年,由於東線戰場的惡化,大量的防空部隊和戰鬥機聯隊被調到前線。加上盟軍的空襲力度逐漸加大和丘吉爾的轟炸德國的大中城市打擊民衆士氣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漸被打亂直至崩潰。1945年,蘇聯軍隊攻陷柏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文章,概括小說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時間:(沒有小的時間點,只有大的時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地點:一列火車車廂裏。?主要人物:老兵、老婦人、兩個小姑娘。

?事件: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從柏林駛出的列車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婦人反覆地數“一、二、三”,招致兩個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敘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婦人在戰爭中失去了三個兒子,而老兵也即將奔赴戰場。

2.提出問題,學生帶着問題學習,課尾再進行探討。

思考:小說既然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列車車廂裏的故事,爲什麼題目叫《在柏林》呢?

預設:在學生梳理了小說的要素,概括了小說的主要情節之後,對於標題的疑問可能已經浮上了心頭。此時提出疑問,讓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隨時關注,更有利於之後的探討。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剖幽析微——尋找文章的反常之處。

過渡:同學們在之前的比較中發現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單元三篇小說中最短,要在這麼有限的篇幅中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達深刻的主旨,便要創設一些深刻的情節,引發人們的閱讀興趣,當最後揭開謎底時,才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那麼大家在學習這篇小說時,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處。

(1)學生細讀課文,根據提示尋找反常之處。(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組交流標示出來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裏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車給人的感覺總是氣勢磅礴、速度飛快的,這裏爲什麼用“緩慢”一詞呢?

反常之二:火車是一種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公共場所,男女老幼匯聚纔是正常的情形,而這列火車的車廂怎麼盡是“婦女和孩子”呢?

預設:這是作者構思精妙之處,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而這個懸念就像相聲中的包袱,直到小說結尾才抖開。教師這時可以賣個關子,或者也可以說是設個懸念,不要告訴學生答案,只需告訴學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領學生進入文本之中去尋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着“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重複起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複數着。

①老婦人重複數“一、二、三”,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代表她失去的三個兒子。)

②老婦人的聲音怎麼會蓋過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呢?是不是不合常識?(這裏可能用了誇張的說法,是從側面表明老婦人的聲音之大。)

2.闡幽明微——探尋結局,解決疑問。

(1)學生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小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過渡:原來,老婦人的三個兒子都在戰場上犧牲了,她承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神智失常了。到這裏,我們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鋪墊、襯托的作用。聯繫上下文我們知道,這個人的身份是父親,是丈夫,也是老兵。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說說他是怎樣一個人。

(出示課件)這是一位的父親,這是一位的丈夫,這是一位的軍人。

交流:①作爲父親:堅強隱忍。“失去了三個兒子”。

②作爲丈夫:冷靜、有責任、有擔當。“挺了挺身板”“送進瘋人院”。

③作爲軍人:悲傷無奈。“輪到我上前線了”,爲了國家有不能推卸的責任。“總得”,家破人亡卻無法顧及的悲切。

(3)再讀小說開頭反常的情境,解開謎底。

明確:這是一輛有氣無力的火車,就像戰爭烏雲籠罩下的國民情緒低落,看不見前途。火車成了一個象徵,因爲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連火車去往的方向都沒有說明,所以說這是一輛“緩慢”的火車。因爲戰爭形勢緊張,連老人都要上戰場,所以車廂裏纔會都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戰爭之痛。

(1)教師出示交流問題,學生分組交流。

①戰爭的痛,車廂裏的人感受到了嗎?

明確:聽了老兵的話,車廂裏一片寂靜,靜得可怕。因爲衆人聽了老兵的話,既震驚又悲傷,心中充滿了對戰爭的憎恨。遭受到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老兵一家,車廂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親人或朋友正在戰場上,或已經死在了戰場上。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此時籠罩了整個車廂,所以他們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戰爭的痛,你感受到了嗎?請你寫一條反對戰爭的警示語,呼籲和平。

示例:別讓戰火的硝煙泯滅人性的善良,別讓水深火熱的境遇傷害國家的希望,和平纔是我們最終的期望。(學生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只要關注過世界新聞就知道,現在還有許多國家正處於戰亂之中,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再讀課文標題,體會其深意。

明確: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許多國家的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而柏林是德國的中心城市,作爲侵略國的國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創傷,付出瞭如此慘痛的代價,那麼被侵略國則更加慘烈了。在戰爭中最終受害的總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而人民總是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所以這個標題站在侵略國的國民的角度控訴了戰爭的殘酷,呼籲着和平。

四、語言訓練,課堂回顧

1.課堂語言實踐訓練。(機動)

(1)設身處地想一想,說一說。

質疑:作爲一名德國軍人,老兵的職責和義務是爲國而戰;但德國法西斯卻是侵略他國、發起戰爭的一方。他的角色實在是很尷尬。請你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說說你想對老兵說的話。

(2)讀一讀,記一記。(出示與戰爭有關的古詩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2.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收束課程。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說,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說情節的精巧構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們學會了抓住重點語句感受情節的不尋常,生髮思考,帶着問題去學習,最終解開了謎團。而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更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可怕的戰爭竟然給人們帶去了那麼多的痛苦,所以我們要呼籲和平,同時也要更珍惜我們的和平生活。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認識6個生字,會寫17個生字,正確認讀“擱板、勉強、蜷縮”等詞語;正確書寫“魁梧”;理解“忐忑不安”。

2、學習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有感情朗讀課文中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抓住“忐忑不安”、“熬”等關鍵詞,運用聯繫上下文、時代背景等方法,讀懂桑娜的心理活動,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質。

4、領悟作者通過心理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嘗試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進一步感受桑娜和漁夫善良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1、抓住“忐忑不安”,讀懂桑娜的心理活動,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質。

2、領悟作者通過心理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嘗試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檢查預習、指導寫字

1、談話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托爾斯泰寫的《窮人》,請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課題)“窮”字是本課的生字,上下結構,注意寫的時候穴寶蓋下面的兩點在田字格中的佔位,力在穴下意爲窮,來齊讀課題《窮人》。

2、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這樣說“貧窮的人往往富於仁慈”,真如作家所說嗎?(在課題上加?)讓我們走進《窮人》來感受一下吧!

3、出示預習紙,在預習紙上,老師發現“魁梧”的“魁”字,有些同學寫的不漂亮,怎樣把它寫好?

4、師範寫,生練寫,師生評議。(展示學生寫的字)

5、通過預習看看這幾個詞你會讀了嗎?誰來讀?

6、出示 “抱怨、寡婦、熬”(糾正讀音)

“寒風呼嘯、洶涌澎湃、波濤轟鳴”(發現這幾個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描寫環境的詞語。生再讀)

“心驚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發現這幾個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描寫人心理活動的詞語。生再讀)

7、生齊讀。

二、整體感知,粗知大意

1、這篇文章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誰能用簡單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主要內容?

2、指名說。(生說的囉嗦,教師點撥,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我們可以按照六要素來總結,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夜晚,什麼樣的夜晚?用上剛纔讀的詞語,寒風呼嘯的夜晚,事情的起因是什麼?鄰居西蒙死了。經過是什麼?桑娜抱回了鄰居西蒙的孩子,心情呢?忐忑不安的,結果呢?漁夫和桑娜不約而同收養了孩子。

3、你能完整的說一遍嗎?(指名說)

4、師總結,孩子們,雖然課文很長,我們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總結課文是不是更簡單?

三、品讀課文、體會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

1、切入課文,同學們,通過預習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說,對漁夫和桑娜……

(我對妻子桑娜印象深刻,因爲她雖然心裏很矛盾,但還是抱回了鄰居的孩子。)

第二課時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我和你的想法一樣,桑娜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後,心裏是——

2、忐忑不安的。(板書:忐忑不安)

3、指名讀9——11自然段,其他同學邊思考邊劃劃,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麼?

4、生說,(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

5、如果按照先後順序應該是—(學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2)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

(3)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

(4)他會說什麼呢?

6、爲什麼課文不按這樣的順序來寫呢?

7、指名說,因爲桑娜心裏很緊張,生怕丈夫會揍她……

8、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9、這時的桑娜頭緒萬千、思緒很亂。誰來讀這個詞,讀出忐忑不安的心情來。

10、指名有感情讀“忐忑不安”。

11、請你再默讀9——11自然段,你又從哪些詞語讀出了“忐忑不安”?並用不同標記畫出來?

12、指名說(桑娜臉色蒼白……是他來了,不,沒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牀前……)

13、從這些詞語中我們又讀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裏慌張、不安。

14、還能從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的心情?(預設:仔細看文中的標點)

15、省略號。爲什麼?(因爲桑娜連想都是斷斷續續的。還有她的幻想。門嘎吱一聲……)

16、這麼多的感嘆號、問號,你讀懂了什麼?

17、說明桑娜心中已堅定了要把孩子抱過來。

18、但堅定中又有那麼多的忐忑不安。讓我們帶着這四個句子,來走進他們的心理世界。

二、解讀桑娜心裏想法

1、出示:“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你是從文中哪裏看出來的?

2、課文第二自然段。

3、“受”的意思是?(夠他忙的了。夠他苦的了。夠他乾的了。夠他熬的了。)

4、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擔心他養不活我們了。生活更加艱難了。雖然窮困,他們毫不猶豫地收養了孤兒。桑娜很關心他的丈夫。——是的,這是妻子對丈夫對特別的愛……)

5、誰來讀出桑娜忐忑不安中的貧困?(指導有感情朗讀)

6、既然已經夠他受的了,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所以她會反問爲什麼要把他們抱過來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意味着……(救了兩條孤兒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兩個孤兒抱過來,意味着……(家裏還能勉強度日。將會凍死。桑娜會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樣都是母親,看到孩子要死掉,會心痛……)

7、這邊是愛,是對五個孩子和丈夫的愛,那邊也是愛,是對兩個孤兒的愛。可桑娜又想到了什麼?

出示:寧可( ),也要( )。(引導學生說話)

8、但最後可能桑娜連想都沒有想,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麼本能?

9、善良、互相幫助的習慣、一個做母親的責任。

10、這源自一種善良、母愛、良心。

11、我想和你們合作一下,想讀的站起來。我讀旁白。(師生合作配樂朗讀)

三、解讀丈夫心理想法

1、抱是抱過來了,可怎麼對丈夫說呢?丈夫是怎麼說的呢?請你把它劃出來。(一個學生讀)

2、這裏有個字讓人聽了掉眼淚,哪個詞?(熬)

3、能給“熬”換個詞嗎?(挺——堅持——挨——撐)

4、你從“熬”中讀懂了什麼?(善良和偉大。漁夫堅強的性格,寧可自己苦點,也要抱過來。)

5、將來將更苦,他想到了嗎?

6、但他寧可以後自己苦點。做這個決定難啊,你從哪裏看出來的?(漁夫皺起眉頭,他的臉色變得很嚴肅,憂慮。他搔搔後腦勺。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7、其實,漁夫心裏也曾想到很多,趕快動手把他寫下來吧。(學生寫漁夫心理想法,配樂朗讀評議)

8、這就是漁夫的心理想法,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鬱……(齊讀描寫漁夫的句子)

9、這就是將善良深深印近靈魂的桑娜和漁夫

四、首尾呼應,點題提升

1、這篇課文的題目是,一起告訴我—窮人。

2、而課文中卻沒有出現一個“窮”字,爲什麼?因爲他們的心靈是富有的。因爲他們的心靈是可愛的,美麗的。他們的窮是表面的,但他們的內在心靈卻是高貴的,高尚的。)

3、窮人不窮,一起讀課題“窮人”。

4、這節課我們通過人物的心理描寫和標點的巧妙運用,感受到了桑娜和漁夫善良的品質。

5、(課件出示)課下再讀一讀《伏爾加河上的縴夫》、《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寫窮人的文章。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重點: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瞭解長征

1、同學們,在80年前,在我們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一個偉大的勝利,前不久,我們的黨和國家作了隆重的紀念,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勝利嗎?……這就是長征,就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所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2、交流對長征的認識。

課內:

課外:

課件展示課後的“資料袋”。

過渡:漫長的二五五千里長徵,發生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誕生了許多壯麗的詩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七律.長征》就是其中最輝煌的一篇。

二、自讀詩句,讀通讀順。

1、解題:體裁、題目

2、自讀,讀通讀順詩句,生字詞多讀幾遍。

3、檢測初讀情況。

(1)抽學生讀

(2)認讀生字:重點字音:磅、岷

(3)指導書寫生字

三、交流理解、指導朗讀

1、同學們,根據你對長征的認識,如果讓你也來一次長征,你會覺得怎麼樣,請選用詩歌中的一個字來表達。(難)你選“難”,面對長征之難,面對遠征之難,紅軍的態度是“不怕”,紅軍不怕遠征難,所以二萬五千裏的萬水千山在紅軍眼裏——“只等閒”。

解釋等閒:平常、平平常常、稀鬆平常。

讀出紅軍的無畏、讀出紅軍的輕蔑。

這兩句總寫“紅軍不怕遠征難”,“遠征難”難在哪裏?(萬水千山)怎樣的萬水千山啊?紅軍又是如何地不怕?這需要我們大家認真地去研讀。

2、結合課下注釋和老師提供的詞語註釋自讀理解詩意。

3、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對詩意的理解。

4、師生交流探討。

難在哪裏?又是如何地不怕?

千山:五嶺逶迤,烏蒙磅礴(結合圖片和當地山嶺認識五嶺和烏蒙山的大、高,體會千山之難。)但是在紅軍的眼裏它們不是高大的山脈,不是廣袤的山嶺,而是騰起的細小的浪花,只是滾動的泥丸。

指導朗讀。

萬水:金沙水拍,大渡橋橫(結合圖片、視頻,進行語言解說,體會萬水之難)雲崖暖,紅軍心裏也是暖的,鐵索再怎麼寒光閃閃,也嚇不住英勇的工農紅軍。

指導朗讀:

還有什麼困難?

千里岷山。怎樣的岷山?(結合圖片,語言表述,合理想象)

面對千里雪山,紅軍沒有絲毫畏懼,而且喜笑顏開,開懷大笑。

是啊,過了岷山,勝利在望,紅軍戰士怎能不喜笑顏開呢?

指導朗讀。

5、多麼壯麗的詩篇,你能把它變成通俗的語言嗎?

(1)同桌互說。

(2)抽人說,師生補充點評。

6、小結

同學們,經過我們的學習,你們想對紅軍說些什麼或者用什麼詞來讚美他們呢?(備選詞:英勇無畏、豪邁氣概、視死如歸、樂觀主義)

四、深情朗讀,深入感悟

過渡:讓我們讀出紅軍的英勇吧!

詩歌朗誦會開始了!

1、聆聽名家讀。

2、老師也想讀——來點掌聲吧。

3、同學們快快參與吧!

4、齊讀。

5、男女讀。

6、多麼鏗鏘的詩篇呀,我們一起背一背吧。

五、課外作業,拓展延伸

1、欣賞毛澤東的其他詩篇。

毛澤東同志既是偉大的領袖,也是偉大的詩人,讓我們來欣賞他的其他詩篇——《憶秦娥.類山關》《清平樂.六盤山》

2、我們不應忘記長征,課後要看一些有關長征的書和電影、電視,你一定會發現你的身上也會充滿紅軍的勇氣。

六、總結詩歌,升化情感

1、同學們,毛澤東同志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長征”已成爲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連呼三遍。我們需要長征精神嗎?你們的父母需要長征精神嗎?我們人人都需要長征精神。

2、讓我們在“長征”之歌中揮手再見吧!(起立,行隊禮)

附:板書設計 七律.長征

金沙江

萬水

大渡河

五嶺

千山

烏蒙山

六年級上冊語文《夏天裏的成長》精品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於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話題 創設情境

1.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2.請你們談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新聞作品。

二、探究標題 想象暢談

1.戰爭是統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爭的陰霾下,處於戰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板書:在柏林)【出示課件1:出示課題】

其實,這篇小說是關於戰爭的。

2.同學們一定讀過一些關於戰爭的文章或看過關於戰爭的影片,可能對戰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請大家自由發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師適當引入戰爭給人民生活和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後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三、深入文本 層層剖析

(一)分組探究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2】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麼?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爲“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裏平靜了”和全文最後一句“車廂裏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麼區別?

(二)學生彙報以後,師生評價,教師點撥指導。

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板書:車廂裏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 後備役老兵)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係,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板書:失去三個兒子 送妻子進瘋人院)

3.第一處“靜”只是基於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1.分組討論:

【出示課件3】

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爲《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學生彙報,師生共同評價。

3.教師指導:

【出示課件4】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於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後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後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於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五、着眼結尾,感受技法

1.出示問題:【出示課件5】

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沉重。請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鋪墊呢?

2.提問,評點。

3.指導:

例如一開始老婦人讓人不能捉摸的數數“一、二、三”,一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瘋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的數字。還例如一開始小姑娘們的嗤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後車廂裏的一片寂靜。

六、課外拓展,佈置作業

以反映戰爭爲主題,根據你已讀過的詩詞或看過的電影,寫一篇小小的讀(觀)後感。

板書設計

在柏林

車廂裏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失去三個兒子

後備役老兵:送妻子進瘋人院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小小說,篇幅很短,但是涵義很深。它是一篇關於戰爭題材的小說,從車廂裏的一幕鏡頭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

在教學中,我先以談話的方式說起關於戰爭的話題,讓學生說一說關於戰爭的詩歌或影視作品等。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學生更快地帶進一種氛圍,爲學習課文做準備。然後我按照如下的順序來組織教學:探究標題的深意——逐層剖析文本——從文題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學習本課的寫作技法。每個環節都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每個學生都能夠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學生自我探究的環節進行得不夠順暢,可能是學生年齡小,對戰爭方面的內容瞭解較少導致的。今後教學中,對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儘量考慮充分,以免出現“冷場”現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