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精選3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3W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

【知識與能力】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精選30篇)

1.瞭解五首詩歌創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藝術風格。

2.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瞭解詩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點,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第1課時《野望》《黃鶴樓》

一、導入新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於後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學習《唐詩五首》。

二、《野望》

1.資料助讀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唐代詩人。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注有《老》《莊》。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

王績愛好廣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詩歌。他的山水田園詩樸素自然,意境渾厚,“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鳶鳳羣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王績被後世公認爲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樑餘風,爲開創唐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的詩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礎知識

東皋(gāo)徙倚(xǐyǐ)犢(dú)

東皋:地名,詩人隱居的地方。皋,水邊高地。

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犢:小牛。

禽:泛指獵獲的鳥獸。

相顧:相視;互看。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後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

3.詩歌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高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4.小結

全詩起句寫傍晚在東皋佇望,次句寫望後產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寫晚景,用“樹樹”“山山”“皆”“唯”極寫“秋色”“落暉”的濃重。五、六句通過人事活動,進一步寫晚景。最後兩句說面對牧者獵者雖相見而不相識。自己甘願過“采薇而食”的隱居生活,表現出作者不問世事的閒適思想。這首詩寫景抒情樸素自然,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豔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三、《黃鶴樓》

1.資料助讀

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爲司勳員外郎。最爲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爲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2.基礎知識

悠悠:飄飄蕩蕩的樣子。

晴川:晴日裏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歷歷:分明的樣子。

萋萋:茂盛的樣子。

鄉關:故鄉。

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3.詩歌賞析

(1)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爲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2)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爲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爲深值關注和反覆品味的名句。

(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爲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裏,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爲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4)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江上的霧藹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濃濃的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餘音。

4.小結

此詩前四句抒寫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後四句描繪登樓所見,烘托思鄉之情,視野開闊,抒情真摯,爲詠黃鶴樓的絕唱。本詩描寫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壯麗景色,借神話傳說黃鶴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雲,表現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思想,抒寫了作者懷家思鄉的深情。全詩氣象雄渾,意蘊深厚。

第2課時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

一、《使至塞上》

1.資料助讀

王維(701-761),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爲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祕訣》。

2.基礎知識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單車:一輛車,表明此次出使隨從不多。

問邊:慰問邊關守軍。

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員爲典屬國,詩人在這裏借指自己出使邊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處泛指遼遠的邊塞地區。

徵蓬:飄飛的蓬草,此處爲詩人自喻。

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裏是指大雁北飛。

長河:指黃河。

3.詩歌賞析

(1)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首聯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並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於記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的。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爲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2)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詩在表現手法上採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徵蓬”喻詩人,是正比,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着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頸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王國維稱之爲“千古壯觀”。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裏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4)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4.小結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二、《渡荊門送別》

1.資料助讀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

2.基礎知識

遠:遠自。

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

大荒:遼遠無際的荒原。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海樓:海市蜃樓,形容江上雲霞多變形成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

憐:喜愛。

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稱作故鄉。

萬里:喻行程之遠。

3.詩歌賞析

(1)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3)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4)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的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4.小結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成爲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裏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三、《錢塘湖春行》

1.資料助讀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基礎知識

初平:遠遠望去,西湖水面彷彿剛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齊平。

雲腳:古漢語稱下垂的物象爲“腳”,如下落雨絲的下部叫“雨腳”。這裏指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時。

暖樹:向陽的樹。

新燕:春時初來的燕子。

亂花:指紛繁開放的春花。

沒(mò):隱沒。

足:滿足。

3.詩歌賞析

(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的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啓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寫出了初春的生機。“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爲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爲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4)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覽全湖之勝。只見綠楊陰裏,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遊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餘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4.小結

此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遊湖的喜悅和對西湖風景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於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全詩結構嚴謹,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清新,堪稱吟詠西湖的名篇佳作。

四、課堂小結

這一課我們學習的五首詩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們好像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道五彩畫廊,或沉鬱豪放,或抑鬱豪爽,或激昂慷慨,或樂觀曠達,或深沉感慨。看着,讀着,品着,我們似乎走進了時光隧道,走進那紛擾的歷史中,與詩人們一同憂傷一同嗟嘆。讓我們虔誠地接受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吧,“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的詩情將會更加勃發,精神將更加飽滿,前行的腳步將更加穩健。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培養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奏、韻律、聲調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每一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2. 過程與方法:研讀品味,藉助聯想和想象揣摩詩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語言再現其意境或內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理解詩歌內容體悟作者情感。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關鍵:通過詩歌所創造的意境美,體會詩人藉助景物所傳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研讀,品析。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學習《野望》

導入: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爲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1.初步感知

學生初讀全詩,對照註釋,試着用散文化的語言翻譯全詩。

學生交流,教師可出示以下譯文,與學生的譯文比較: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

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峯都塗上落日的餘暉。

放牛的兒童騎着小牛回家,獵人騎着駿馬帶回獵物。

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深入理解

(1)教師講解首聯,重點講解:“東皋”,地名,今屬山西萬榮。皋,水邊高地。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自讀頷聯和頸聯,說說詩人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田園風光。

交流、明確:這兩聯寫薄暮中所見景物,作者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自讀尾聯,討論:作者從田園中找到慰藉了嗎?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流露着怎樣的情感?

交流、明確: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全詩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

3.背誦全詩

教師提示幫助學生記背: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二、學習《黃鶴樓》

(一)激發興趣。

1.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2.寫出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各名文。

湖北:黃鶴樓,崔顥《黃鶴樓》;湖南: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江西:滕王閣,王勃《滕王閣序》。

3.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後,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顥的詩下面題寫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離去了。事後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如《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衆多古人稱崔顥的這首詩是“第一”、“千古之奇”。這究竟是一首怎樣的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二)初讀古詩,感知大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把古詩讀熟。

2.指名學生讀,注意“昔、載”的讀音。

3.師:高明的朗讀者不僅能夠讀出詩歌的節奏,還能帶上一定的感情,誰再來讀讀?並相機評點學生的朗讀,如這是深沉的崔顥,這是憂愁的崔顥……

4.學生結合註釋,默讀弄懂詩歌大意,並和同桌互相說說。

三、讀悟結合,感受憂愁

師:在一個晴好的日子裏,詩人崔顥來到了黃鶴樓。望着巍峨瑰麗的黃鶴樓,他有什麼感受呢?(課件出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學生讀。

師:出示關於黃鶴樓來歷的傳說。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樓,老闆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來飲酒,辛老闆不收其酒錢。道士爲了感謝辛老闆的盛情,臨別時,用橘子皮在牆上畫了一隻仙鶴,誰知這仙鶴在客人來飲酒時,會跳舞勸酒。從此酒店生意紅火,辛老闆也因此發了財。十年後道士重來,歌笛一曲,只見白雲朵朵空中來,仙鶴隨之起舞,道士也騎鶴而走了。辛老闆爲紀念此事,在蛇山上興工動土,建高樓一幢,取名黃鶴樓。

學生讀後,指名說說這幾句的意思。

師:仔細看看,這幾句有什麼特點?生:有三個“黃鶴”和兩個“空”。

說說這三個黃鶴各指的是什麼?“空”是什麼意思?生答。

師:師生對讀。生讀一、三句,師讀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雲千載”,生讀後半截。感受那種空茫的感覺。

師:是啊,昔日的黃鶴和仙人都已飛昇而去,這裏只餘下了——生接“黃鶴樓、白雲悠悠、動人的傳說……”其實,千百年來,飛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黃鶴呢?朝代更迭,王侯將相,功名利祿、恩怨是非又何嘗不是“一去不復返”呢?出示:“____________一朝去,白雲千載空悠悠。”教師示範說前半句,學生讀後半句。再由學生補充,然後再讀。

師:古人說“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切都終將一去不復返,帶着這種感慨,這種空茫,再讀這四句詩。

師:詩人感慨之餘,登上了這“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極目遠望,他又看到了什麼呢?

相機出示“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理解“晴川”。學生閉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顥,看到了什麼?

指名學生說,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崔顥詩中的情景。

師:除了這樹、這川、這芳草,詩人應該還看到了什麼?學生想象補充。

想象着畫面,再指名學生讀好這兩句。

師:如此美景,詩人站在樓上,不覺癡了,醉了……悄悄地,夕陽已斜,暮色漸合,詩人又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出示:“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生讀,回答。(看到了“煙波江上”,想到了“鄉關”) 理解“鄉關”和“煙波江上”。

師:“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是沉重的,請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是悠長的,請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愁是綿密的,請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師:讀讀這兩句詩,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誰的什麼詩句嗎?

課件出示: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學生讀,感受“日暮”帶來的愁緒。

師:夜幕降臨,寂寞就會隨着暮色籠罩過來,尤其是四處漂泊的遊子,那種愁緒更是深入骨髓。再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師:崔顥站在黃鶴樓上,極目遠眺,看到了家鄉嗎?(沒有)家鄉汴梁,遙遙無蹤,難怪詩人會朝着煙波浩渺的長江追問:“日暮鄉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會朝着鸚鵡洲的萋萋芳草追問:“日暮鄉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會朝着西斜的紅日追問:“日暮鄉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會朝着東昇的圓月追問:“日暮鄉關何處是?”

但是晴川之後更是晴川,家鄉汴梁卻在茫茫崇山之後,不見絲毫的影蹤,真是“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武昌望汴梁,遊子望斷腸”啊!再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師:這可真是“日暮鄉關無處覓,煙波江上使人愁”(課件出示,生讀)

詩人這憂愁又僅僅只是鄉愁嗎?

出示崔顥的資料。

崔顥(704—754),唐朝汴州人,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善於寫詩。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極爲失意。

唐朝開科取士,每年也不過一二十人,當年白居易二十七歲的時候中了進士,他寫了這樣一句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而崔顥呢,還不到二十歲就中了進士,本以爲是前程錦繡了,但是卻是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你覺得此刻的崔顥,他還有什麼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樂誦讀,拓展昇華

師:(播放音樂《寒春風曲》)崔顥站在黃鶴樓上,暮色漸濃,看着眼前滔滔東去的長江,看着煙靄籠罩的鸚鵡洲,他不由地輕輕吟哦起來:(生讀整首詩)

雖然說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雲必將逝去,但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這些年四處奔波的艱辛,想着自己多年未歸的故鄉,崔顥的滿懷愁緒頓時化作五十六個字從嘴裏噴涌而出:(生再讀全詩)

師:崔顥的這首詩雖然只有五十六個字,卻將黃鶴樓的來歷,登臨黃鶴樓所見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稱爲唐朝七言律詩的第一作品。這也難怪當年李白見了之後會擱筆而去呢!當然,李白雖然這次沒有留下什麼詩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詩作《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學生讀,試與《黃鶴樓》比較,說說發現了什麼。

生談:有點相似,是仿照着寫的。

師:由此可見,《黃鶴樓》這首詩對李白的影響有多深啊!反覆誦讀。

《野望》情(彷徨)↓景(山野秋晚圖)↓情(追懷)

《黃鶴樓》起→用典引出黃鶴樓承→感慨仙人已去轉→描寫登樓所見合→抒發思鄉之情

五、佈置作業:背誦默寫,完成校本作業

六、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學習《使至塞上》

(一)作者介紹。

(大屏展示)王維,字摩詰,曾任尚書右丞等官職,世稱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詩歌呈現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創作的山水田園詩對後世影響深遠。宋朝蘇軾曾讚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二)反覆誦讀,以讀促悟。

1.解一解

瞭解背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小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王維奉使出塞宣慰,並在河西節度使幕兼爲判官。本詩即寫出塞時沿途景色。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2.讀一讀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3.釋義

單車:一輛車,表明此次出使隨從不多。

屬國:典屬國的簡稱。唐代人有時以“屬國”代指使臣。詩人在這裏借指自己出使邊塞的使者身份。

徵蓬: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於比喻遠行之人。

煙:報警時點燃的烽煙。

長河:指黃河。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負責偵察、通信的騎兵。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首將。

燕然:燕然山,這裏指邊防前線。

4.品一品

把握內容,理解詩意,體會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組探討:

(1)本詩中哪些詞語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單”、“孤”、“徵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孤寂、憤懣。)

(3)詩人在頸聯中爲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大漠景色?(蒼茫遼闊、浩瀚無邊。)

(4)整首詩中詩人的情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5.悟一悟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1)詩中有畫

(2)煉字精妙

(3)詩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寫詩人開闊的胸襟,沙漠浩瀚無邊。

“孤”寫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格外醒目而單調。

“長”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

“圓”寫出了詩人大漠觀落日的特殊感受,親切溫暖,微帶蒼茫。

明確: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中黃昏落日圖,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士淒涼艱苦的生活環境,藉以反映了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賞析名句。

(大屏展示)

構圖美 近處烽煙、遠處夕陽、大漠無邊、長河奔流——空間擴大

線條美 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層次豐富

色彩美 黃沙漫漫、夕輝橘紅、白煙一縷、河水閃閃——鮮明優美

明確:這句話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贊爲“千古壯觀”的名句。

(四)教師總結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傳達了詩人幽微難言的內心感情。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後又一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被後人譽爲“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朗讀課文並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雲生:雲霞興起。

憐:喜愛。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後個別學生讀。

(3)思考下列問題:

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蕩蕩。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在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着故鄉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着我這位遊子。)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頷聯寫景,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寫夜晚,描繪近景,“雲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詩人已爲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爲什麼卻“仍憐故鄉水”?

(作者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4.體會寫作方法。

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象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象,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手法看:“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5.小結: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他。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雲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三、學習《錢塘湖春行》

(一)導入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因爲有美麗的西湖而成爲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千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無限眷戀的情懷。唐宋以來,寫西湖的詩詞有很多,你能回憶起一首嗎?

(二)介紹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

(三)朗讀

分兩步:把握詩歌節奏

自讀—範讀(配樂朗誦)—試讀—齊讀

把握詩歌感情

範讀(配樂朗誦)—學讀—齊讀—賽讀

(四)整體感悟

1.提問:讀完這首詩有什麼感受?(學生各抒己見)

2.齊讀全詩,品味情感。

(五)從寫作角度品讀詩的內容

1.師:在品詩之前先提一個學習要求:學完這首七言律詩後把它改寫爲一篇寓情於景的寫景短文。所以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也就從寫作的角度去討論一些問題。

2.師生研討:

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裏看出來的?

明確:早春。從“春潮、早鶯爭暖樹、新燕築窩、亂花、淺草”看出來的。

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緻?通過哪句話看出?

明確:騎馬。唐時,西湖上騎馬遊春的風俗極盛。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

詩人騎馬遊西湖,所以詩裏提到了遊蹤,但詩裏寫遊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着作細緻交代的,要仔細想,纔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後說說詩人的遊蹤。

明確: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後湖東的白堤。

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呢?(品讀末兩句)

明確: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爲這裏綠柳成蔭。相比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不禁讚歎道:這纔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啊……對西湖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3.學生多角度抒情。用一句話表述對錢塘湖的讚美之情,形式爲“錢塘湖啊,你……”(幻燈片)

4.教師小結:學完整首詩,我們能感受到洋溢在字裏行間的是詩人的喜悅之情。在細筆描繪景物時,他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如春潮、淺草等,寫這些具有早春特徵的景物,是爲了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對錢塘湖早春的喜愛之情)所以雖是寫景,但景中有情,情由景出,景中寓情,寫景是抒情的基礎,抒情是寫景的目的。

5.再次齊讀全詩,當堂背誦。

《使至塞上》首聯:敘事頷聯:敘事寫景中傳達內心情感頸聯:寫景抒情尾聯:敘事抒情

《渡荊門送別》首聯:出蜀目的(敘事)頷聯:雄渾壯闊(寫景)頸聯:意境高遠(寫景)尾聯:思鄉、惜別(抒情)

《錢塘湖春行》所行→湖東所見→西湖春景所感→最愛

四、佈置作業:背誦默寫,完成校本作業。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3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律詩的有關知識,學習鑑賞律詩的能力。

2.培養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詩歌語言的過程中,提高鑑賞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格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對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反覆誦讀古詩,培養閱讀興趣,理解每首古詩的內容及蘊含的情感。

難點

積蓄文化沉澱,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點撥法

1.錄音機、範讀帶。(正字正音,感受詩詞的音韻美、節奏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儀、膠片。(顯示內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紹、背景資料、文體知識、精美插圖、相關詩詞等。)

3.課件。

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明史中,唐詩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唐詩不僅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爲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唐詩的意象,成了我們民族詩歌代表性的象徵,唐詩精神也成了我們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擷取唐詩中的幾顆明珠,一睹唐詩的風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祕書正字。性簡傲,嗜酒,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1.律詩每首限定四聯八句,四聯依次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3.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4.律詩還講究聲韻美,講究押韻,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韻,押平聲韻。還講究平仄。

王績《野望》

1.播放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朗讀節奏。

東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犢(dú)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3.品析詩句。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爲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②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頷聯和頸聯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它們寫景分別有什麼特點?

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

(3)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

頷聯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4)請從“景”與“情”關係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詩歌頷聯妙在融情於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5)結合全詩內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

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爲神交密友。

(6)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美麗的秋景,恬淡和平的生活,卻讓詩人發出了“相顧無相識”的感慨,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1.用白描的手法寫景。頷聯頸聯中,詩人用白描手法,由遠到近,靜動相映,描繪出一幅山家秋晚圖。

2.借景抒情。用美麗的秋景和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反襯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野望秋野圖蕭瑟衰敗正襯暮歸圖寧靜安詳反襯孤獨無依

背誦王績《野望》,由律詩引出《黃鶴樓》的學習。

崔顥《黃鶴樓》

崔顥(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爲司勳員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

1.聽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再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學生邊讀邊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

(2)學生討論發言,老師引導,理解詩句含義。

品讀,體味詩中的情感。

(1)前兩聯由傳說寫起,有什麼作用?

從傳說寫到現實,由傳說的美好與現實的“空餘”尋常江樓構成強烈的反差,詩人的悵然若失的情緒表露出來。

(2)詩的頷聯寫到了什麼?有什麼作用?

“黃鶴一去”把讀者的視野引向茫茫遠方;“白雲千載”又讓人聯想到上下幾千年的風雲變幻。只兩句詩,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創設出一種蒼茫開闊的意境,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爲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

(3)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詩句描繪出站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的景象,蔥蘢茂盛而富有生機:晴空萬里,遠望漢陽,一棵棵樹木清晰可數;鸚鵡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蔥綠。這段寫景,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爲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4)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詩人“愁”該如何理解?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靄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呢?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餘音。

1.意境開闊、氣魄宏大。詩的開頭從黃鶴樓美麗的傳說寫起,仙人、黃鶴引發人們美好的聯想。寫到“黃鶴一去”,寫到“白雲千載”,意境開闊,引人遐思。

2.風景如畫,情真意切。詩的頸聯描繪了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遠處所見到的空明悠遠的畫面,融情於景,眼前景雖美,何處是鄉關?景中蘊含詩人濃濃的鄉愁。

黃鶴樓首聯引傳說頷聯發感慨以景襯情思鄉思親頸聯繪美景情景交融尾聯抒鄉情

王維《使至塞上》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朝附屬小國小勃律。737年,節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軍。王維奉命出塞犒賞三軍,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初讀,讀準字音和節奏,感知詩的內容。

(1)理解詩句的內容

首聯:以簡練的筆墨敘寫此次出使的經歷。

頷聯:既言事,又寫景,更傳達出作者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頸聯:千古名句,描繪塞外蒼涼壯觀的景象。

尾聯: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保衛家國的決心,表達詩人對他們的讚美之情。

(2)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首聯的“單”字可見其孤獨寂寞,頷聯兩個比喻,表達詩人的激憤和抑鬱,頸聯描寫塞外壯觀美景,讚歎之情溢於言表,尾聯借典故表達對戍邊將士的讚美之情。

(1)頷聯中“徵蓬”“歸雁”比喻什麼?透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以“徵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飛的大雁。詩人雖然是奉使出塞,卻有漂泊無依之感,暗寫詩人被排擠出京的激憤和抑鬱之情。

(2)品讀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描繪了塞外雄偉壯觀的景象。詩人選取“大漠”“烽煙”“長河”“夕陽”這些意象,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色彩鮮明。且“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雖景物不多,但層次豐富。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這首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家國的愛國精神,表達了詩人因個人際遇而產生的孤寂和抑鬱之情。

使至塞上詩中有畫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畫中有情讚歎讚美

1.背誦學過的三首唐詩。

2.說說每首詩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李白《渡荊門送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其詩豪邁奔放、飄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學生聽讀,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寫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的景色及感受。

(2)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故鄉的依依不捨,出蜀遊歷的滿腔豪情。

品讀詩句,體味內涵。

(1)首聯寫了什麼內容?

首聯敘事,交代行蹤。作者從蜀地出來,經過荊門來到楚地。

(2)頷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繪了船過荊門後長江兩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漸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長江衝出三峽,在茫茫原野中一瀉千里。一個“隨”字生動的將山與平原的位置的變化展現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表現出長江奔騰洶涌的氣勢。這聯詩,景中蘊藏着詩人初出四川時的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氣。

(3)詩的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蘊含詩人怎樣的心情?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詩句藉助瑰麗的想象,生動的比喻,描繪出船行出三峽後江面平靜,寬廣無邊的綺麗景象。詩人借天鏡“飛”、海樓“結”,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嚮往。

(1)全詩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象瑰麗。詩的頸聯寫到“飛天鏡”“結海樓”,藉助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江面上平靜無波,雲霧瀰漫的景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2)用詞精煉傳神。“隨”“入”等動詞的運用,都很凝練傳神,富有表現力。

(3)襯托手法。頸聯中,水中明月如鏡反襯江水之平靜無波;雲彩變換構成海市蜃樓反襯江岸之遼闊。

這首詩描繪了出蜀經荊門至楚地過程中的景象,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依依不捨之情及初出四川時的喜悅之情。

渡荊門送別動景隨入渡荊門之景靜景飛天鏡結海樓送別之情依依不捨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朗讀

①把握詩歌節奏自讀—範讀(配樂朗誦)—試讀—齊讀

②把握詩歌感情範讀(配樂朗誦)—學讀—齊讀—賽讀

品味詩句,把握內容

(1)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裏看出來的?

早春。從春潮、早鶯爭暖樹、新燕築窩、亂花、淺草看出。

(2)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緻?通過哪句話看出?

騎馬。唐時,西湖上騎馬遊春的風俗極盛。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

(3)詩人騎馬遊西湖,所以詩裏提到了遊蹤,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後說說詩人的遊蹤。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後湖東的白堤。

(4)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聯?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着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着春天的歌兒;在溼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5)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呢?(品讀末兩句)

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爲這裏綠柳成蔭,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對西湖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6)全詩描寫了西湖早春清新優美、生機勃勃的景色,字裏行間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西湖的喜愛,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詩人描寫了西湖早春鶯飛燕舞、花亂草淺、柳樹成蔭的美麗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情。

(1)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全詩以遊蹤爲線索描寫西湖美景。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最後到湖東的白堤,使整首詩結構嚴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詩中描寫了西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在寫景中寄寓作者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情。

錢塘湖春行(早)鶯(新)燕(亂)花(淺)草初春之景讚賞西湖、熱愛自然

本課的五首詩都是唐代律詩,格律工整,情感真摯,感人至深。而“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麼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每首詩題眼設問,初步感知詩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反覆誦讀,通過“找、畫、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詩人的情懷。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並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熱愛,培養健康的審美水平;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鑑賞文學性課文的能力,特別是培養對語言文字的體悟能力,並學習一些初步的學習方法;

3。進一步進行朗讀訓練,除表情達意外,還要求表現出作品的音樂美。

乙。重點難點

1。在總的教學要點中,以語言欣賞爲要點,在語言欣賞中,以深入體悟詞語的表現力爲重點;

2。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文學與形象的轉換,通過想象與聯想,通過一些具體方法來感受語言的表現力,能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穫。

丙。教學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丁。教學準備

1。設計並製作多媒體.課件

2。給學生分組,每組推選出以爲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賓。

戊。教學內容和步驟

(師)課前我們各族已經推選出今天的嘉賓,我相信大家一定不會辜負自己小組的希望,會有很好的表現,待會兒我會請聽課的老師評價,那一組表現最好,那幾個同學表現最出色。

一。導入

(多媒體)中國政區圖

(師)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兒是浙江,在浙江境內有一條河,叫富春江。

(多媒體)富春江地圖

(師)唐代許多大詩人都來過這兒,並寫下了許多詩,後人於是把它叫做“唐詩之路”。那麼,爲什麼嗎麼多的詩人會到這兒來呢?僅僅是因爲這個地

方景物美嗎?請大家迅速讀課文,告訴我,這篇文章都寫了些什麼樣的景物?

(多媒體)簡單的景物結構圖

(師)這並不是富春江一帶獨有的,咱們張家界也有。爲什麼這些詩人偏偏對這篇文章所描寫的地方——富春江一帶情有獨鍾呢?我想,這主要得益於這篇文章語言所具有的特點。

(多媒體)語言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文章吧!

二。初讀課文

配樂配畫面朗讀

三。語言鑑賞

(師)景色真是美極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詩人可沒有看到這些畫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們看到的只是吳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們看到吳均的這篇文章時,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樣,讀到“風煙俱靜,天山共色”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想象到眼前廣闊的視野、明淨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闊大的胸襟以及從容出遊的舒暢心情。正因爲這樣,他們纔對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麼,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樣的感覺呢?讀到哪些地方的時候特別有這種感覺?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後大家發言,看哪一組說的最多,說的最好。

(一)體會其“描寫生動”的美

學生討論發言

(師)引導小結:吳均的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描寫生動。

(多媒體)描寫生動

(師)聽了剛纔同學們的發言,我真的感嘆:吳均這個作家水平高,同學門這些讀者水平也高!剛纔我們說了這篇文章語言上的一個特點:描寫生動。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這段文字:

(多媒體)我家門口有一條小溪,小時候我常在那裏玩,多麼有趣呀。哪兒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樹;柳樹下,是非常好聽的流水聲……

(師)把這段文字和課文比較一下,說說這段話寫得怎麼樣?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明確:語言空洞抽象,不生動。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象吳均那樣,運用語言這個工具把這段話改寫得更具體、更生動些?看誰先改好,念一念。

學生念,教師點評。

(二)體會其“音韻和諧”的美

(師)我們講了這篇文章詞語用得好,描寫得生動,那麼它的句子又有什麼特點呢?請大家先齊聲把這篇文章朗讀一遍,然後我請同學們說說。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師)這樣的特點是駢文獨具的,所以我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到音韻和諧,琅琅上口。

(多媒體)音韻和諧

(三)體會其“感情真摯”的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吳均把這個地方寫得這樣的美好,說明他喜不喜歡這個地方?從那裏可以看出來呢?

(多媒體)感情真摯

(師)這又反映了他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四,.總結評價

(師)這篇文章的語言多美啊!既然這篇文章的語言如此優美動人,我們不妨來讀一讀,首先我們推薦一個同學配合着音樂和畫面朗讀,同學們可要認真聽啊。

學生評價

全班齊讀

(師)吳均的文章正因爲做到了這三點,讀了他的文章之後,那些唐代的詩人才那樣的對富春江神往不已,這篇文章也才能歷經時間的挑選而流傳千古,那麼,我們以後在.寫作文,特別是寫遊記類的文章時,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寫的生動具體,注意適當的運用整齊的句式,注意在.寫作中傾注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寫出和吳均的這篇文章一樣優美動人的作文。

全班齊讀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5

一、複習時間的安排:第17週一至第19週五

二、複習內容:

1、熟練掌握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及寫法。

2、熟練背誦及默寫會25、30課、課外古詩詞、22、24、26、27重點古文。3、文言文會重點實詞的解釋,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詞多意現象;會一些名句的翻譯;會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回答一些重點問題。

重點古文:

《桃花源記》(陶淵明)《陋室銘》(劉禹錫)《愛蓮說》(周敦頤)《三峽》(酈道元)《答謝中書書》(陶弘景)《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4、現代文重點要求: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會就一些重點文段回答一些重點問題;會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和考點。

(1)新聞知識點。

(2)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態度。

(3)說明文重點掌握說明文的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語言的特點。5、綜合性學習:

(1)世界何時鑄劍爲犁(關於戰爭的名言、格言、成語、詩歌;古今戰役;你對戰爭的評價和看法)。

(2)讓世界充滿愛(愛的歌曲;具體情景下的口語交際,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

(3)說不盡的橋(橋的成語、俗語、歇後語、詩歌、故事;名橋欣賞等)。(4)走上辯論臺(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比如給出正方一個觀點,問:假如你是反方,你會怎樣辯論)。

(5)蓮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別稱、詩歌、風俗、用途、傳說故事等)。(6)怎樣蒐集資料(知道蒐集資料的途徑方法,以及怎樣用電腦蒐集資料)。6、名著導讀,要求:

(1)熟記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書至少掌握3個以上經典故事情節。(3)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評價。(4)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三、複習措施:

1、充分利用早讀時間把好基礎知識的過關,主要包括:(1)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及寫法。(2)25、30課、課外古詩詞的背誦與默寫。(3)22、24、26、27課重點古文的背誦與默寫。

2、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結合《國中單元測試》的單元測試的文段閱讀訓練,指導學生閱讀的答題方法與技巧,落實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

3、利用閱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經典故事情節、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4、進行四次基礎知識與重點古文釋詞譯句的測試,每次只需15——20分鐘,及時批改與講評,督促學生牢固掌握。

5、在19週一進行一次綜合基礎知識測試,進行復習知識的查缺補漏。6、每天的語文作業主要讓學生複習古文,結合《學習輔導》上的練習進行。

四、複習資料:

1、《國中單元測試》上的文段閱讀訓練、古文練習。2、《學習輔導》.

3、《語文天地——期末複習大盤點》

4、綜合性學習:課本P42、P89、P120、P159、P184、P210。5、名著閱讀:課本P224、P234、P243。6、《國中單元測試》

7、《語文天地》期末模擬試卷一、二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6

一、 設計思路

本文是寫人單元的首篇,曾作爲悼文、回憶錄、敘事散文來讀,我們作爲寫人記敘文來學。這篇課文通過許多具體事例來歌頌母親的“勤勞一生”,從不同側面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本文頭緒多,跨度大,卻條理清楚,這是因爲作者採用了以時間先後爲順序,以人物特徵爲線索選材組材的方法,教學中可把重點放在學習揣摩課文的寫作手法上。本文語言質樸敦厚,情深意遠。教法以導讀、設疑、點撥、討論、總結爲主,將教讀和學法指導結合起來,發揮例文作用。可適當運用電教手段,提供背景資料知識,梳理文章結構順序。

二、 教學目標

1、 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

2、 學習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人物活動爲線索選材組材的方法

3、 通過揣摩本文簡潔、質樸而敦厚的語言,學習朱德的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韌頑強的美德,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敬愛之情。

三、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1、 誰都有自己的母親。母親的愛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陽光,母親的愛最崇高、最偉大、最無私、最寬廣。任何偉人也一樣,也都有自己的母親。今天,我們學習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看看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哺育了朱德總司令這樣一位時代的偉人。

2、 從引導學生介紹瞭解朱德,和他所具備的崇高品質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偉大與他的母親對他的教育、影響和薰陶是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通過朱德的回憶,瞭解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二) 難點、重點突破

1、 將課文大致分爲三個部分,說說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義。

(這一段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是全文的綱。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點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勞一生”是全文的敘事線索;“我愛我母親”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2、 教讀第2-13自然段,說說課文選取了哪些材料?表現了母親的哪些優秀品質?

(1) 閱讀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說說選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瑣事,表現了母親什麼性格?

點撥:通過寫母親生育之苦,是個“好勞動”,“整日勞碌”,“ 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聰明能幹,勤儉持家,和睦妯娌,賙濟窮人等典型事例,表現母親勤勞儉樸、任勞任怨、堅強不屈、寬厚仁慈的性格。這些事例構成了這位母親作爲“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的本質特徵。

(2) 閱讀8-13段,用按時間順序列表或列提綱的方法,說說又寫了哪些事例,表現了母親性格的那些側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後:退佃搬家和天災,母親“沒有灰心”。 1905年:節衣縮食,借債供作者讀書。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參加革命。1919年:離開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過着勤勞的農婦生活。1944年: 86歲高齡仍“不輟勞作”,熱愛勞動。以上事例表現母親的樸素的階級意識和堅強不屈,深明大義,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質。

(3)思考:要注意區分敘事性記敘文與寫人的記敘文的不同。敘事固然離不開人,但無論是記一件事還是記幾件事,都重在表現事情本身蘊涵的意義;寫人也離不開事,但這裏記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爲,重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特點。

3、 本文哪些地方有議論?集體朗讀14-17段,說說這些議論的特點和作用。

點撥:第14至17段大都是議論。這些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質,揭示事件的意義,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讚頌母親的感情抒發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這樣,這兩段承前文所敘,以抒情的筆調,寫出母親所給的寶貴財富,在自己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感情真摯深沉,並點明瞭母親“值得我永遠回憶”的原因。16段,作者把熱愛母親的感情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與愛黨、愛人民、愛民族、愛共產主義事業融合在一起,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個突出特點。這是一篇傳記性文章,以敘述、描寫爲主,也穿插使用議論,從而把事件中蘊含的意義揭示得更透徹。本文開頭,作者以簡潔明確的議論,點明瞭全文的題旨。結尾採用議論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題逐步得到昇華,主題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過回憶母親的一生,寫出了母親的平凡和偉大,歌頌了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優秀品質,抒發了對母親對人民真摯的愛,表達了作者忠於革命和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這些議論的語言以記敘爲基礎,飽含感情。

4、 課文是怎樣將衆多的材料有條不紊地組織爲一個整體的?本文的結構佈局有什麼特點?

點撥:課文圍繞母親“勤勞一生”這一線索選材和組材,以時間爲縱向順序,以母親的優秀品質爲橫向順序,縱橫交叉,點面結合,既照顧全面,又突出重點。這樣,雖然文章所記的內容時間跨度大,事件多,但脈絡清晰,有條不紊。作者回憶母親,敘寫了幾十年的事,時間跨度大,頭緒繁多,母親一生值得回憶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現普通勞動婦女本質特徵--“勤勞”作爲敘事線索,以時間爲經線,以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韌頑強爲緯線,抓住最能表現母親偉大性格以及對作者影響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進行具體生動的記敘。回憶母親,並不侷限在家庭範圍之內,而是從廣闊的社會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蹟;作者愛母親,但又不停留在這一點上,而是把愛母親的感情推廣到愛人民、愛黨的境界,使之得到昇華,從而深化了主題。除時間順序和敘議結合外,作者對母親的優秀品質寫得詳,“我”對母親的感思、懷念、哀悼寫得略,詳略處理得當。另外在前後呼應,伏筆照應,過渡銜接的運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氣貫通,和諧地統一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作者精選的這些事件最能表現普通勞動婦女的本質特徵: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堅強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時間爲經線,以母親的優秀品質爲緯線,把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編織起來,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三) 語言賞析

1.平實深刻,樸質深情。 如:“我愛我母親”、“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思呢?”“ 我應該感謝母親”、這些都是發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 願母親在地下安息”這些平常文字由於發自心底,浸透了對母親的摯愛之情。“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着。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竈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地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裏跟着母親勞動”這些寫親身經歷、切身感受的最樸實不過的文字,寫出了母親身教的巨大力量。“母親是個好勞動”中的“好”字用得好……,“從我能記憶時起”用得好……,“總是天不亮就起牀”的“總是”用得好……,兩個“還”字用得好……等。本文語言簡明樸實,運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詞語,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爲基礎,字裏行間流露出真摯而深沉的感情,讀來親切感人。文章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和過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動讀者,是所謂"樸實見真情"."我愛我母親""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着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但我獻身於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願母親在地下安息".這一聲聲傾吐,一聲聲呼喚,激情炙人,一聲更比一聲感人."母親",這是一個多麼可親可敬的稱呼.作者的母親是一位值得人人敬愛的女性,所以作者懷念母親的深情,處處感染着讀者.

2、虛詞不虛,情感濃重

如:85歲高齡的母親甚望見兒子一面,“但我獻身於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在這樣的語境中,準確地用上一個“竟”字,含義非常深刻,既寄託了對母親的無限哀思、深情懷念與終生遺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質。又如本文“還”字的應用,因爲作者的感情熔鑄和滲透,別具韻致。另外,本文“還”字用了十多次對於直接刻畫、豐滿和深化母親的形象和抒發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 句式復沓,反覆詠歎

作者運用不同的修辭手段,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實的語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應該感謝母親”的反覆傾吐,“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覆詠歎,“母親老了,但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迴環往復,都是意蘊豐滿、情感深厚的。如課文開頭“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這一段,有敘述,有議論,有抒情;有富於力度的動詞,有表示強調的虛詞,表達了作者極爲濃郁的情感。又如課文的最後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議如母親一樣的千百萬勞動人民的偉大,三表自己的決心,語言質樸莊重,深沉之中涌動着激情,既抒寫了深摯的孝心,又表現了博大的胸懷。另外,文中大量褒義詞語的運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點點議論,都可以在同學們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 延伸拓展

1.課下閱讀:老舍《我的母親》,鄒韜奮《我的母親》,胡適《我的母親》,樑從誡《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王朔《回憶我的母親李婉芬》比較歸納同題散文在寫法上的共同之處和不同特點。

2、收集關於母愛的名言和詩文,做一個交流活動。

關於母愛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羅曼羅蘭)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爲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絀。(日本)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纔是真的,永恆的,不滅的。(印度)

記憶中的母親啊!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法國)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

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爲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法國)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進行肖像描寫,並體味其作用。

2.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

3.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1.文中的肖像描寫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視心靈的手法,感悟托爾斯泰的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課時:二課時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安排同學查閱托爾斯泰生平傳記和作品,以和有關資料,通過媒體,查閱茨威格描寫托爾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間最美的墳墓》,尤其是對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瞭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19世紀下半葉的俄國,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許多進步作家被陷害、監禁或流放。而列夫·托爾斯泰以他犀利的筆鋒解剖和批判了那個病態的社會。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這樣評價說:“俄國有兩個沙皇,一個是俄國當政的統治者,另一個就是托爾斯泰,真沙皇對托爾斯泰無可奈何,而托爾斯泰卻在動搖着他的統治。”一個作家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這個答案吧。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讓同學介紹列夫?托爾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補充、歸納:

列夫·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復活》使托爾斯泰達到了藝術高峯,是他實踐了“最清醒的實際主義標誌”。

2.放映幻燈片,檢查預習生字詞情況,正音、鞏固,重點詞語列舉如下:

(1)給加線字注音

鬍髭長髯鬈髮禁錮頷首低眉鋥亮廣袤無垠

(2)解釋下列詞語

器宇禁錮鶴立雞羣正襟危坐

軒昂頷首低眉誠惶誠恐廣袤無垠

三、整體感知

生自行朗讀課文考慮:

1.課文主要可分幾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在描寫過程中,爲什麼重點描寫他的眼睛?

要求:朗讀課文時,要在書上作出必要的標誌,並考慮問題,然後小組討論,之後互相交流。

放映托爾斯泰的肖像圖片,讓同學仔細觀察,用心體會。(沒有條件的地方,可結合前面的彩色插圖加以體會)

閱讀、觀賞和討論後明確:

1.可分兩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畫列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

二、(6~9)段描寫列夫?托爾斯泰的那雙非同尋常的眼睛。

2.因爲眼睛是心靈之窗,托爾斯泰豐富的精神世界,通過眼睛充沛的表示出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眼睛的描寫,已經不再限於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爾斯泰作爲偉大的文學家,對他所處的時代作出準確、深入、全面地描繪,成爲時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讀:找五名同學每人讀一段,考慮: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的?

討論明確:可用課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話概括,擇要如下:

(1)鬚髮:多毛、鬍鬚濃密

(2)面部輪廓結構: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徵:憂鬱、愚鈍、壓抑

(4)長相:長相平平、普通

(5)訪問者失望之情

2.刻畫這些特徵時,作者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找出來並說說作用。

(此處要明確誇張的含義以和作用,並從課文中找出運用誇張、比喻等手法來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句子,並仔細體會其表達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誇張聯袂運用,不只使“畫面”氣韻生動,而且使人發生豐富的聯想,使人物形象生動可感。

3.讀了這一局部,再次觀看肖像圖片(或彩色插圖)考慮:你如何評價托爾斯泰的相貌?交流討論,總結如下:

長相粗鄙:多毛、濃鬍鬚、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師總結

本局部前幾段細緻入微地描繪了托爾斯泰的外貌,生動描述了訪問者心目中的托爾斯泰與親眼所見的托爾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時通過閱讀,我們又全方位的瞭解了托爾斯泰的身材特點、言行特徵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對托爾斯泰的形象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這樣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烘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業

1.你覺得作者在對托爾斯泰的外貌刻畫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麼?爲什麼?

2.熟讀課文,找出標明代表作者思想傾向的語句,並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1.前一局部主要描寫的內容是什麼?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前一局部主要描寫的是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突出的特點是:

(1)托爾斯泰的外貌平庸醜陋;

(2)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羣裏分辨不出來。

2.找出標明代表作者傾向的語句,並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舉例如下:

(1)“有長者風度,天父般地如捲起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2)“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衆的一員”“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等。

擇要概括:慈祥、善良,並揭示出托爾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歷程。

二、感悟研讀文本

同學推薦朗讀能力強的同學朗讀第二局部,其他同學聽讀考慮:

1.本局部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的?

2.課文通過描寫眼睛,還寫出了什麼?(標畫原文回答)

3.在寫法上,與第一局部異同點是什麼?

同學結組討論、交流,並確立中心發言人在全班討論、明確:

1.都寫了托爾斯泰非同尋常的眼睛,擇要概括:

(1)寫犀利目光;(2)寫目光蘊情豐富;(3)眼睛有威力;(4)讚美目光犀利,同時揭示他人生的倒黴。

2.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鋥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目光犀利,有準確的洞察力。

“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寫出托爾斯泰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度和深度,展現了時代的實質和要求。

“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裏有一百隻眼珠”──引用高爾基的話,誇張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

(相關的語句還有很多,要求同學細加體會,討論交流。)

3.這個問題要做重點研讀:

(1)相同點是比喻和誇張聯袂運用

(2)對不同點的研讀,結合課下同學查閱茨威格的描寫托爾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間最美的墳墓》討論進行:

讓同學討論:最美的墳墓到底是怎樣的?爲什麼說是最美的?

明確:

因爲托爾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於“平民化”:持齋吃素、從事體力勞動、耕地、挑水澆菜、製鞋;並希望放棄私有財富和貴族特權,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見牴觸,家庭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後來他終於祕密離家出走,途中感冒,於1910年11月20日(俄歷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加上在《復活》中反對上帝,不信來世,被官方教會革除了教籍,墳上沒有豎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爾斯泰以他深邃而豐富的思想,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因而最簡陋的墳墓被稱爲“世間最美的墳墓”。由此和課文進行比較,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擇要概括爲:

不同點是前者寫粗鄙、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後者寫眼睛是珠寶、精美絕倫,正是寫他靈魂的高貴,前後構成對比,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鮮明的藝術效果。

三、教師總結

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發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爲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爲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托爾斯泰的敬重讚美之情。只有當我們閱讀了他的有關作品,纔會理解茨威格爲什麼會對托爾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評價。

四、質疑問難

可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進行,以討論的方式解決,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討論

課文一方面說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和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說他得不到“屬於自身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幸福的含義?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規範是能認識事物,認識世界,那麼托爾斯泰這個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從另一方面說,托爾斯泰看透了暴政、醜惡、虛僞和苦難,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並盡最大的努力去改變它卻徒勞無功,這是痛苦的。托爾斯泰是倒黴的,從托爾斯泰晚年厭棄貴族生活,毅然放棄財富,以致於和家人發生矛盾,最後離家出走,客死在火車站這一經歷可以看出這一點。)

六、拓展延伸

1.查閱有關資料,寫一篇小優秀論文,論題爲:托爾斯泰是幸福還是倒黴。

2.課外閱讀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托爾斯泰》並進而有計劃地閱讀三大代表作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板書設計:

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理清說明思路,概括課文內容。(重點)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難點)

3.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細緻嚴謹的科學方法。(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虞世南的《蟬》‚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導入本課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通讀全文,理清說明順序

提問1:法布爾從哪幾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蟬?說說每一部分說明的內容及其說明順序。 明確:全文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蟬的地穴‛,介紹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爲《蟬的地穴》,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地穴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考察從地穴開始。這一部分可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 ,表明自己‚有研究蟬的習性的很好環境‛,並介紹考察蟬的季節和自己生活環境中的蟬的情況。

第二層(第2—7段) ,寫蟬的地穴和幼蟲的地底生活。

這一層次寫對蟬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2—3段說明對地穴

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說明建穴,第5—7段寫伺機出穴。

第三層(第8—11段) ,寫蟬出洞蛻皮的過程。

這一層次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對事物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8段寫對蟬的幼蟲初次出現於地面上的活動情形的觀察,第9—10段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觀察,第11段寫對剛脫殼的蟬的情形的觀察。 第二部分‚蟬的卵‛,介紹蟬從產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爲《蟬的卵》,但內容並不僅是介紹蟬的卵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產卵、孵化和成蟲的考察從介紹產卵開始。其說明順序和‚蟬的地穴‛一樣,也是按照對事物觀察的進程進行說明。這一部分可分爲六個層次。

第一層(第12—13段) ,介紹蟬的產卵,分別說明了產卵的地方、過程和數量等。 第二層(第14—17段) ,寫蟬卵遇到的危險,首先說明產卵的數量多是爲了在遭到破壞時能有幸存者,然後介紹蚋對蟬卵的破壞和蟬對此的茫然無知。

第三層(第18—20段) ,介紹蟬卵的孵化和幼蟲出殼。

第四層(第21—23段) ,寫幼蟲落地。

第五層(第24段) ,寫幼蟲挖穴隱藏。

第六層(第25—26段) ,概括蟬的生活歷程。既照應了‚蟬的地穴‛的介紹,又結束了對蟬卵生長過程的說明,也是對全文形象化的總結。

目標導學二:默讀課文,品味說明語言

提問2:這是一篇說明文,但我們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無味,爲什麼?

明確:《蟬》實質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於科學著作的範疇,但是,作者在表達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對說明對象的科學資料進行綜合介紹,因此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其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爲。如寫蟬產卵,寫出了‚可憐做母親的‛生兒育女所付出的艱辛,同時也寫出了蚋殘害生靈的可恨。而由卵發育成蟬所經歷的漫長艱苦的歷程,更使我們爲這個小生物的成長慨嘆,多麼不易啊!從而對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產生共鳴。再比如最後一個自然段裏的‚苦工‛‚享樂‛‚歌聲‛‚穿起‛等。

二是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如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爲人知的科學現象表現得具體形象,以‚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來比喻蟬的脫殼過程。它‚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後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並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這個動作使尾端從殼中脫出‛。整個動作順序有它自身的規律,其中的‚騰

躍‛‚翻轉‛‚倒懸‛等動詞用得非常準確,把蟬脫殼的整個過程準確而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觀察過程寫得富有波折,有情節,有描寫,就像是小故事一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目標導學三:感知內容,瞭解作品精髓

提問3:作者爲什麼能把我們熟視無睹的蟬的成長過程說明得這樣清楚明白?

明確:這是因爲作者經過了長期細緻的觀察。從文中看,比如蟬4年一個生命週期,在陽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說明作者對蟬的觀察是長期而細緻的。有時,還要經過多次的反覆,正像作者自己說的那樣:‚我經過多次的觀察,才知道這種危險是什麼。‛必要時,還要藉助觀察工具。‚我從放大鏡裏見過蟬卵的孵化。‛‚我從放大鏡中見它揮動‘鋤頭’,將泥土掘出拋在地面。‛正是作者嚴謹認真、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和全面細緻深入的觀察方法,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能寫出這樣生動而又準確的文章。

三、板書設計

蟬蟬的地穴地穴特點

出穴脫殼

蟬的卵樹枝產卵

孵化幼蟲

鑽入土裏

變爲成蟲生動形象的文學筆法

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

細緻深入的科學觀察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性活用等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朗讀視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

路,把握說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講淮海戰役中民工支前導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名 ,字 ,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 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 以統一天下,曾遊說樑、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著書立說。 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長於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後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頓。

2.聽了課文的朗讀,你知道怎麼讀了嗎?關鍵是讀出文章的氣勢。那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學習文言文朗讀是第一步,那麼接下來第二步我們該做什麼了

呢?好,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自己翻譯課文,弄懂課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號,待會可以舉手提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五、研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

六、討論課文論證的語言:邏輯嚴密、氣勢磅礴(對比、排比的運用)

七、小結:孟子借談作戰取勝的條件來闡明他的政治觀念。

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國家,讓國家長治久安。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把握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瞭解詩的藝術特色。

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第1課時《飲酒》(其五)《春望》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邊塞詩”“詠志詩”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類體裁的傑出作品。

二、教學新課

飲酒(其五)

目標導學一:瞭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詩人。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園生活爲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等。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四十一歲再出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後,飲酒即興所創作的一組五言古詩。此爲第五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

2.明確詩歌節奏,自由朗讀詩歌。

3.請一個學生朗讀。

目標導學二:梳理詩意,解說內容

請結合文中註釋自譯全詩。

提示:住在喧囂擾攘的塵世,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請問你爲什麼能夠這樣呢?(是因爲)心靈避離塵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下采摘菊花,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傍晚山色秀麗,飛鳥們一起結伴回巢。這裏面有人生的真諦,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

目標導學三:深入賞析,把握情感

1.本詩流露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詩人厭倦官場腐敗,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真意,獲得恬靜心境的思想感情。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見”字能否改爲“望”字?爲什麼?

明確:“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採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而“望”字則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明確: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4.本詩是如何將記敘、描寫、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請簡要評析。

明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的生活環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描寫,細緻地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春望

目標導學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地放聲朗讀,至少讀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點名讀,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詩主要描述了什麼內容?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詩描述了詩人困居長安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他憂國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熱愛國家、眷戀親人的美好情操。

目標導學二:品味詩句,描繪畫面

1.詩歌的首聯寫了哪些景象?這些景象各有什麼特點?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寫了國、山河、城、草木四種景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悽然。

2.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學生可能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那嬌豔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另一種看法是詩人佇立在嬌豔的花旁,聽着掠空而過的鳥兒婉轉的啼叫,心裏嗔怪它們的無情而流下了傷時恨別的淚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着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滿頭白髮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第2課時《雁門太守行》《赤壁》《漁家傲》

一、導入新課

講述李賀以詩求見韓愈的故事。內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賀帶着一首詩去求見韓愈。當時,韓愈剛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準備休息。當他的門人把這首詩送給他時,他一邊脫着衣服,一邊很隨意地看了送過來的詩歌。可是,當他看到開頭兩句詩時,便大爲震驚,連忙請李賀進來詳談。而這首僅以開頭兩句就打動韓愈的詩,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雁門太守行》。

二、教學新課

雁門太守行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一生抑鬱,27歲病逝。他的詩常以描寫想象中的或聽說的戰爭場面,表達自己以死報國的決心和立功的壯志。

2.學生自由地放聲朗讀,至少讀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目標導學二:品味詩句,深入賞析

1.首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

明確:首句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2.第三、四句是從什麼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明確: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鬥的激烈和悲壯。用嗚咽的角聲、紫色的血跡,渲染悲壯慘烈的氣氛,寫出了激戰中邊塞風光的悲壯之美。

3.最後兩句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兩句詩點明主旨,活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於臺上以招賢才的典故,表現了將士們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4.李賀寫詩,總是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首詩爲例具體說明。

明確: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濃豔,而且它們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

赤壁

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感知大意

讀準節奏,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泥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深入賞析

1.詩歌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引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杜牧認爲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反映了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爲歷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這句詩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3.有人認爲,杜牧只關心兩個美女的命運,而不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安危。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杜牧用的是以小見大的寫法,“鎖二喬”是作爲東吳政權滅亡的特徵而出現的,用兩個美女的命運來象徵國家的命運,更爲形象貼切,耐人尋味。

漁家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朗讀詩詞

1.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宋代女詞人。其詩文並美,尤長於詞,其詞以南渡爲界分爲前、後兩個時期。藝術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創新。語言清麗雅潔,明白如話,富有生活氣息,人稱“易安體”。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箋註》。

在詞的創作,李清照是繼柳永、秦觀、周邦彥之後又一的婉約派詞人。她的詞清新婉轉、幽怨悽惻,極富抒情性。但這首《漁家傲》卻表現出非常不同的風格,它氣勢磅礴,音調鏗鏘,是李清照詞中最別具一格的傑作。

2.反覆誦讀,把握節奏和韻律。

目標導學二:理解詞意,概括主旨

1.理解詞句的含義。

(1)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明確:寫天、雲濤、曉霧、星河、千帆,景象極爲壯麗。詞人把低垂的天幕、洶涌的雲濤、瀰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2)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明確:詞人在夢中飛上了天空,見到了天帝,天帝詢問她的去向。上闋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明確:“路長”“日暮”寫出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謾有驚人句”,流露出詞人對現實的不滿之情。

(4)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確:表達了詞人決心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遠去,奔向縹緲的神山尋求幸福。

2.概括這首詞的主旨。

明確:該詞通過夢境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通過回答天帝的問話,直抒胸臆,感嘆自己空有卓越的才華,雖辛苦求索,終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達了詞人煩悶的心情,充分地表現了詞人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反思

可取之處

反覆誦讀詩歌是理解詩意和情感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從誦讀入手,精講多讀,以讀帶品。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作者所表達的內在感情。

不足之處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重點,但有些學生還是難以通過詩詞內容來理解。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特寫與消息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明確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的特點。

2、體會本文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3、瞭解新聞特寫的特點。

4、賞析本文動靜穿插、清新優美等特色。

一、新課導入

在以通信衛星爲代表的電子傳播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可以通過電視實況轉播同步看到比賽現場瞬間的景象,那麼,文字記者如何做好現場報道呢?下面這篇文章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語言精心構築的現場目擊式新聞報道,發揮了文字報道的長處,在當今同電視、攝影記者的激烈競爭中取得了成功。

二、瞭解新聞特寫

結合課文後材料《什麼是新聞特寫》,讓學生閱讀,教師補充以下內容:

新聞特寫的創作方法

新聞特寫的寫作要準確把握其“新”字的屬性和本質,努力在“聞”字上挖潛力,不斷在“特”字上下工夫, 刻苦在“寫”字上做文章,是新聞記者和廣大業餘新聞報道員應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聞特寫的寫法,也是原則。

新,是新聞的基本屬性,更是新聞特寫的特性和本質。所謂“新”,在新聞特寫上應體現所寫內容是新近發生的故事,也就是新聞時效性強的事件,不是舊聞和陳年老賬。

聞,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內容。沒有故事,新聞特寫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報道出現場所見所聞的新人新事。新聞特寫要有生動的故事性。講故事,已經成爲當下新聞寫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爲受篇幅簡短所限,一篇新聞特寫往往精選一兩個典型故事,用十分精當的語言敘述出來,輔以設置懸念、製造矛盾衝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現手法,在增加報道趣味性的同時,不斷深化或襯托新聞主題並強化了新聞傳播效果。

特,寫好新聞特寫,首先要有強烈的現場感。新聞特寫最大的“特”,在於用生動的細節描寫和鮮活的人物對話來再現新聞現場,讓受衆身臨其境,進而達到對報道聚焦的新聞事實感同身受、蘊含的思想觀點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強烈共鳴的傳播效果。記者讓受衆“走進”新聞現場,在強化了新聞特寫現場感的同時,也增強了報道的貼近性。特寫就是要對報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點的描繪,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筆。從時間上來說,局部化意味着對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發展的前前後後,而是選取那種最具包孕性的片斷,動中取靜,以靜寫動,讓人們通過一個典型的鏡頭,一個畫面,獲得對其前前後後經過的瞭解。這種片斷,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徵的片斷或事件發展的高潮部分。從空間上來說,局部化意味着選取那些最有特徵、最富表現力的細節。

寫,新聞特寫由於借鑑了影視手法,將對象鏡頭化,所以能產生很強的可視性,人們常把它稱爲“視覺新聞”。通過描繪,讓讀者將文字的內容轉換爲可視的畫面。新聞特寫,一定來自新聞現場,記者通過將現場目擊、親身感受形諸於筆,再現大喜大悲的新聞場景,使受衆如臨其境,產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衝擊和心靈感應,從而獲得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寫的現場感,首先是來自記者的現場觀察。一般新聞報道的材料來源,主要是由記者訪問得到的,而特寫的採訪則特別強調記者的現場觀察,強調第一手材料的獲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寫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記者觀察活動的存在。

三、整體感知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這篇特寫的內容。

交流,明確:這篇文章記敘中國跳水姑娘奪取桂冠的1.7秒,讚美了中國健兒的拼搏精神。

2.新聞特寫主要把精彩的瞬間場景固定下來,從捕捉瞬間這一點來看,文章主要展現了呂偉跳水時哪些生動的瞬間?

交流,明確:作者將呂偉跳水動作分解成起跳、騰空、入水三個鏡頭,將這三個瞬間逐一回放,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可見,落筆集中,突出一點,是這篇特寫剪裁上的突出特點。能不能再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交流,明確:特寫就是要對報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點的描繪,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筆。但這篇特寫沒有寫整個緊張曲折的過程,沒有寫贏得金牌後五星紅旗如何在賽場上冉冉升起,也沒有寫她平時怎樣刻苦練功終於今日爲國爭得榮譽。而是全靠記者現場觀察,所攝取的只是跳水冠軍呂偉最後奪冠的一剎那,並把這一剎那,及一連串的跳水動作用電影分鏡頭的藝術表現手法,逐一攝下、定格、放大,如“輕舒雙臂,向上高舉”、“輕輕一蹬”、“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插進碧波之中”等等。這一系列短語把呂偉的5136這個高難動作分解成一連串特寫鏡頭、慢鏡頭,描摹出呂偉精彩剎那的具體形象讓讀者產生了比看電視還要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典型的特寫形態。

四、研讀探究

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美文,文章運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嚐”。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明確:動靜穿插。飄浮的白雲、飛鳥與呂偉的“沉靜自若”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託”字猶如“定格”,靜靜停留在空中,與“疾如流星”形成強烈反差;“哧”地插進碧波中的身體,與悄然不驚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構成動與靜的協奏典。以靜反襯動,增強作品的可讀性。

豐富的比喻。僅一組跳水動作,記者就用了7個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隨着旋風般地空中轉體三週”、“像輕盈的、筆直的箭”是明喻,“呂偉輕輕一蹬,就向空中飛去”、“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畫《飛天》畫的是飄飄欲飛的仙女,記者則以“‘飛天’凌空”爲題,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優美絕倫。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寫的文采,而且使動作更加可視可感。這些比喻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動性,調動了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側面烘托。結尾中外國記者的讚歎,觀衆震耳欲聾的掌聲,歡呼聲以及以印度觀衆“了不起,你們中國的人才太多了!”,將整個特寫推向高潮,也從側面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爲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

五、佈置作業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揣摩質樸、真摯的語言特點。

4、感受朱德母親的高尚品德,體會作者的思念、敬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文章通過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

二、檢查生字和新詞學習情況,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溺 佃農 勞碌 私塾 賙濟 寬厚 仕慈 連夜 慰勉 不輟 任勞任怨 爲富不仁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2、把握全文結構。文章共有個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文章可分爲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親逝世,引出回憶的內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憶母親一生主要事蹟,歌頌母親的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寫思念母親,表達報答母親的決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讀課文,再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名學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1、文章開頭即說:“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想一想:母親的“勤勞”是通過哪些事例體現出來的?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具有怎樣的品格?

(母親是個好勞動,總是天不亮就起牀;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棉花。從文中還可以看出母親“勤勞儉樸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雖然自己不富裕,還賙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母親樂於助人)

2、作者在回憶往事之後,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說說“我”從母親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

3、課文語言平實如話,字裏行間飽含深情。細讀下列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1)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着。

(2)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

(3)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着我,如同我永遠想念着她一樣。

(4)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竈上煮飯。

4、作者在記敘事情的同時,穿插了精當的議論。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聯繫上下文,理解它們的含義並體會其作用。

(母親沒有灰心,她對貧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爲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起到了讚揚母親的堅韌頑強性格和愛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

3.指導朗讀,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回憶舊知,導人新課

1.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請同學們搜索自己的記憶庫,背誦一些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文。(《望嶽》、《沁園春雪》《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們又將一起欣賞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謝中書書》。

2.學生自己書寫標題,解題,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日“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有關作家作品介紹:齊高帝曾經召陶弘景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爲“山中宰相”。陶一生好鬆。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fllI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爲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爲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反覆誦讀

1.指名讀,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駢文的朗讀節奏。

2.齊讀全文。

三、利用翻譯記憶法,初背全文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短文中的重點字詞,結合註釋翻譯全文。如有拿不準的可以與同桌商量,仍然無法解決的可以直接寫在黑板上老師預留的地方。

2.教師明確重點字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曉霧將歇:消散 夕陽欲頹:墜落 四時俱備:都 能與其奇者:參與;傑出

3.學生嘗試翻譯,出示參考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4.學生嘗試背誦短文。

四、品讀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結構層次,嘗試背誦短文。

師:有的同學記性不錯,已經背的八九不離十,有的同學還需努力。爲了方便記憶,我們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來寫的。

(有說人這篇文章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這幅畫裏畫了哪些景色呢?作者是通過精巧的佈局把這些景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呢?)

明確: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爲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六、佈置作業

板書:

總: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分(具體描繪):高峯入雲——仰視

清澈見底——俯視 靜

兩岸石壁、青林翠竹——平視 酷愛自然,歸隱山林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朝 動

夕陽與頹沉鱗競躍——夕

總:感慨收束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教學目標:

1.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 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三、 預習要求:

1. 解決生字詞注音;

2. 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 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四、 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 教學流程

1. 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蹟(惠州東坡亭、東坡國小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 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4) 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5) 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裏,(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3. 研習課文

1) 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 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 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 板書設計

敘事:時間、地點、人物、起因

寫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5. 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上速讀課文,篩選歸納信息,能瞭解有關蟬的知識;

2、學生通過老師的方法引領,小組合作探討,實踐練習和多種方式的朗讀,能賞析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語言;

3、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賞析訓練,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運用擬人化的手法,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來說明簡單事物。 學習重點:

1、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上速讀課文,篩選歸納信息,能瞭解有關蟬的知識;

2、學生通過老師的方法引領,小組合作探討,實踐練習和多種方式的朗讀,能賞析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語言; 學習難點:

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通過大量的賞析訓練,並在老師方法、例子的引領下,能運用擬人化手法,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來說明簡單事物。 教法與學法:

情境法、朗讀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教學準備:

老師:ppt、微視頻、導學案

學生:默讀課文兩遍,朗讀課文一遍,蒐集作者資料,預習生字詞,完成導學案。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提前板書課題和蟬的簡筆畫) 播放微視頻:金蟬脫殼的視頻配文字說明。

師語言: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視頻中展現的是什麼情景?

生齊發言:蟬脫殼的過程。

師語言:不錯,鏡頭中是一隻蟬,它在蛻皮脫殼。這段文字來自於法布爾的《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知“蟬”識,品《蟬》言,學《蟬》語。(出示ppt)

師過渡: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是一種以科學知識爲題材,藉助文學手法寫成的說明文,因此知識性和文學性是它的兩大特點。那麼這篇文章中給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請大家跳讀第一部分,快速勾畫蟬的相關知識。

師:提醒學生標註:科學小品文、知識性、文學性 二、知“蟬”識

1、跳讀課文第一部分“蟬的地穴”,勾畫有關蟬的知識。 2、老師提問有關“蟬”的內容

師語言:老師問,你們來答,測測你們的閱讀質量。 (1)每年蟬的初次出現是在 ? (2)蟬的身體裏藏有一種極黏的液體,可以用來做 ?

(3)蟬的幼蟲初次出現於地面是在 地方? (4)蟬脫皮時最先出來的是 ? 接着是 ? 最後是 ?

(5)脫殼的過程大概要 ? 時間

(6)幼蟲脫皮後由 ? 變成 ? ,才同平常的蟬一樣強壯。

3、概括第一部分內容。

師語言:梳理這些知識點,你會發現這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生回答: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 師提醒學生標在書上。

4、瀏覽第二部分“蟬的卵”,勾畫蟬的相關知識。 5、老師提問第二部分有關“蟬”的內容 師語言:老師問,你們搶答。 (1)蟬喜歡在 ? 產卵

(2)卵生在小孔裏大約有 ? 個 (3)蟬的卵常被 ? 掠奪 (4)卵的孵化最初像 ?

(5)魚形幼蟲一到孔外,皮即可 ? 去 (6)落到地上的幼蟲像 ? (7)弱小的幼蟲需要在 ? 藏身 6、歸納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

師語言:把這些知識點整合,你會發現“蟬的卵”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生回答:蟬從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師過渡:本文主要講了蟬從卵到幼蟲到成蟲的生命歷程,那麼作者是藉助怎樣的語言來說明這些知識點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品《蟬》言。(出示ppt)

三、品《蟬》言

1、賞析語言的準確性(出示ppt)

(1)方法指導:先解詞,後作用,再說準確性。 (2)示範引領

品析“約”字的準確性:

先解詞:“約”的意思是大約,表估計,不確定: 後作用:文中說明蟬生十個卵是個大概估計,不確定; 再說準確性:這個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 (3)合作闖關,賞析“大概”“十分”。

(4)師總結:法布爾在介紹蟬的知識時,用詞十分準確,這是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同時他的介紹又不乏詩意。

2、賞析語言之生動性(出示ppt)

(1)方法指導

語言要生動,修辭和描寫。 方法加作用,時刻記心中。 (2)示範引領 蟬脫殼的片段:

接着,

它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 在空中騰躍, 使頭部倒懸, 折皺的翼向外伸直, 竭力張開。

然後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 並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

學法指導:

一讀:第一遍朗讀:女生讀全句,男生讀動詞 第二遍朗讀:男女生輪讀 第三遍朗讀:齊讀 二分析:老師引導分析 三發言:指名發言

這段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蟬從殼中脫出的艱難過程。

(3)合作闖關,賞析最後一段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 這就是蟬的生活。

我們不應當討厭它那喧囂的歌聲, 因爲它掘土四年,

現在才能夠穿起漂亮的衣服, 長起可與飛鳥匹敵的翅膀, 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

什麼樣的鈸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來之不易的剎那歡愉呢?

學法指導:

一讀:第一遍朗讀:一女生領讀,其他部分齊讀 第二遍朗讀:男女生對讀 第三遍朗讀:齊讀

二討論:小組六人討論,師巡視指導 三發言:小組代表發言

這段話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蟬的生命歷程,表達了作者對蟬的敬佩和讚美之情。

(3)師總結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蟬的大半生命都在黑暗的地穴中度過,這也正是法布爾先從蟬的地穴寫起的原因所在。蟬對生命的執着追求,不管生命時間長短而好好地活着的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這正如香港作家小思說過的一段話,“它爲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地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過。”此時我們想到了一個人,史鐵生,那個去北海看菊花的人,他記住了媽媽對她說得話:“要好好活。”這就是法布爾的偉大之處,他將蟲性探索寫出了人性反省的境界,值得我們反覆品讀和學習。

(4)課堂檢測(出示ppt)

師過渡:法布爾在《蟬》中共寫了四個部分,分別是《蟬和蟻》、《蟬的地穴》、《蟬的音樂》、《蟬的卵》,課文只節選了兩部分,下面請賞析來自另外兩部分的文字。

A、“從未”——品語言之準確性

無論在飲水或行動時,它們從未停止過歌唱。(《蟬的音樂》)

B、品《蟬和蟻》之生動性

我曾見過它們咬緊蟬的腿尖, 拖住它的翅膀, 爬上它的後背,

甚至有一次一個兇悍的強徒, 竟當着我的面, 抓住蟬的吸管, 想把它拉掉。 (《蟬和蟻》)

師過渡:同學們掌握的不錯,下面我們嘗試學習蟬的語言來介紹你的手機。

四、學《蟬》語 1、寫法指導: 準確方面:大小、外觀 生動方法:第一人稱、擬人

可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使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來介紹你的手機,注意寫出手機的外觀和作用。

2、放作文師範視頻

3、學生一分鐘思考,打腹稿。

4、說給對桌聽:口頭作文,對桌互相指正。 5、呈現點評。當堂評析,提出修改意見。 五、課堂小結

1、回憶品析語言準確性和生動性的方法。 2、師總結:

今天我們進行了一場科學與詩的探索之旅。科學是語文學習的態度,詩是語文學習的情懷。讓我們滿懷激情與詩意,在語文學習上一路前行。更多未知的奇妙故事,我們留待下次相遇。更多未知的有趣故事,我們留待下次相遇。

六、作業

1、課堂練筆繼續完成。 2、課外閱讀《昆蟲記》

3、摘錄你喜歡的五句話,並做賞析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5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第一課時

一、學習《飲酒(其五)》

(一)導入

古往今來,爲了爭名奪利,爲了升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爲隱士。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纔能吸引這些隱士們,什麼樣的生活纔是他們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淵明曾經在《桃花源記》中給我們描繪過這麼一幅美好的生活畫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這裏環境優美,遠離塵世而沒有爭鬥,小孩可以快樂成長,老人們可以頤養天年。但是,當時真的存在這麼一方淨土嗎?——對,這只不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世外桃源,用來表達他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罷了。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作者是怎麼來調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看他是怎麼做到在現實的環境中,過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誦讀

1.全體朗誦(一首好詩需要我們細細品讀,那麼我們先讀再細品)。

2.根據註釋理解本詩的意思,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停頓、感情)。

3.聽音頻泛讀(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頓、押韻)。

(四)解題

《飲酒》是陶淵明在歸隱之後,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後突然來了興致而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讀詩句

(都說酒後吐真言,但有時也會胡言,既然是酒後寫成的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真言還是胡言?)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難道詩人真的醉了?怎麼詩句一開頭就好像前後矛盾了?)

①“人境”:喧囂擾攘的塵世。

(都說人多熱鬧,沒有喧鬧聲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們還是到東晉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麼?——雙腳。車馬——達官顯貴。)

②“車馬喧”: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爲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作者用了哪個詞來回答?)

③“心遠”。即心志高遠。“遠”,有遠離的意思,遠離官場,遠離名利,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脫塵世。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小結:由此可知,作者雖然身居鬧市,但因爲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並沒有被那些喧鬧困擾,彷彿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那麼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田園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你喜歡哪一個字、哪一個詞或哪一句詩?爲什麼?)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一幅恬淡悠閒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嚮往。(與《桃花源記》中的畫面相似)

②“採菊”:“採”,是因喜歡而採,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心靈是自由的(公園裏的花是不可以亂摘的)。 “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脫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悅,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所以,“採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那麼此時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呢?詩中那個詞語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閒的樣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爲“看”、“望”等字?

明確:不能。“見”表現出詩人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盛開的菊花讓詩人流連其間,時不時摘下一朵細細欣賞,正當他沉浸在採菊的愜意時,不經意的一回頭,哦,原來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見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親近,儼然已經成爲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則將人與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少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趣味。

⑤“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樣美妙,詩人從中體會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勾起了詩人辭官歸隱的聯想。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麼人呢?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爲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羣結伴,說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迴歸自然。

小結:由此可見,作者雖然身居“人境”,卻能夠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愜意是因爲: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園美景,生活悠閒自在,而他能夠看到身邊的美景,享受生活的樂趣,是取決於他的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不必跑到幽靜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間煙火的廟宇隱居,也能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纔是真正的大師級隱士,所以有句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聯繫實際: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淨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就可以改變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比如不要總是想着飯堂的飯菜不夠好吃,作業太難,同學難相處,在學校很心煩。你應該多去關注那些美的東西,比如小草有多綠,花兒開得多美,小鳥的叫聲多麼動聽,哪位同學曾經幫助過你,哪位老師曾經關心過你,等等,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充滿了美,充滿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即:此時無聲勝有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六)主旨把握(總結)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的心境,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七)結束

1.看視頻朗誦。

(讓我們在視頻朗誦中再次體會詩人的悠閒自得與淡泊名利,體會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2.集體朗誦《飲酒》。

二、學習《春望》

(一)關於杜甫和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爲,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隻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播放朗讀課件,欣賞詩文

(三)學生自由誦讀

1.請學生自由的讀古詩。

2.檢查學生讀詩的情況。

(四)解詩意,悟詩境

1.請生根據課前預習和朗讀說說,詩人通過詩句,想要表達自己怎樣一種情感,表現怎樣一種情懷呢?

2.學生再次默讀古詩,並且分組討論交流。

3.學生根據討論交流的結果來全班彙報交流。

(全詩表達出作者對祖國、親人深切的愛,是愛國情,思親情的完美體現。)

4.請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和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說說自己是從哪些詩句體會到詩人的這些情感的。

5.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1)“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唯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相機播放視頻課件,帶領學生和杜甫一同走進被叛軍蹂躪的長安城。)

(2)通過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時的長安是什麼樣子的?那麼,你再想想盛唐時期的國都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3)詩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從前的都城,那麼詩人此時此刻留下的淚水應該是怎樣的淚水呢?

(悲憤的、憤怒的、傷感的、思親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註解爲: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4)“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詩句,感受詩人的這份情懷吧!

(5)指導學生對詩句進行反覆誦讀!

(6)教師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朗讀指導。

(7)那麼,同學們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詩人的思親之情的呢?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麼?爲什麼在詩人看來,這一封薄薄的家書要比黃金萬兩還要重要呢?

(相聚的難,家書傳遞的難,得到親人平安消息的難,這一切都是連日來的戰火造成的。)

(8)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將杜甫對家人的這種思念傳遞出去好嗎?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指導。

教師指名朗讀,師生互評。

(9)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盼望着和親人團聚,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10)請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滿腔愛國情懷,教師播放配樂畫面,請學生全篇誦讀。

(五)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比較: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後怎樣的心情?

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3.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杜甫卻兩次落淚,“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就是杜甫,他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的詩句寫出了人民的心聲,讓我們一起去走進杜甫。——播放有關杜甫生平介紹的課件。

4.這就是愛國詩人杜甫,下面老師再向同學介紹幾首杜甫的詩歌。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爲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脣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裏裂。

牀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六)提升對杜甫的瞭解

詩人懷着滿腔的愛國情懷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名字一定會隨着他的詩句,隨着歲月的流逝,越來越放出燦爛的光彩。最後,讓我們齊讀《春望》,送給杜甫!

三、佈置作業

《飲酒》

在人境、無車馬喧——心遠

採菊、籬下、南山山氣、日夕、飛鳥——悠然

(熱愛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聯:寫景 心生傷痛

頷聯:抒情 離愁別恨

頸聯:敘事 眷字思親

尾聯:描寫 憂國傷時

24 詩詞五首

第二課時

一、學習《雁門太守行》

(一)導入新課

(1)故事導入,引入《雁門太守行》。

(2)瞭解文體:“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 “行”,古樂府的一種體裁。

(3)簡介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唐皇室遠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後人因稱李昌谷。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27歲病逝。今存詩240餘首,他的詩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豔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創造出一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濃豔、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稱“奇才”“鬼才”,被人稱爲“詩鬼”。

(4)寫作背景。

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並且發生過多次戰爭。這首詩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長期戰爭。

(二)朗讀、賞析

1.聽朗讀錄音。

2.自由朗讀。

3.讀詩韻:讀準字音和節奏。

明確: 1—2句“緊張、壯烈”。

3—6句“凝重、悲壯”。

7—8句“堅定、豪邁”。

4.解詩意。

《雁門太守行》中,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願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

5.悟詩情:理解詩意。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請學生回答:

通過讀詩,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詩的最後兩句,你是怎麼理解的?你認爲詩的主題是什麼?(學生討論)

①師歸納:

黑雲——使人聯想到大敵當前的形勢,形勢緊急;

金鱗——戒備森嚴,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

燕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彷彿戰士的鮮血染成。

紅旗——紅旗半卷,寫出行軍的詭祕。

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

②詩的最後兩句:運用典故,點明主旨,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願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即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和愛國情感。

③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人用極其簡潔的方式從總體上概括了這場戰爭的艱苦性,高度讚揚了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給他們的鬥爭染上了悲壯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這是一支振奮人心的戰歌。

6.品詩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運用什麼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來形容什麼?

首句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來形容局勢的危急。

(2)簡要賞析“甲光向日金鱗開”中“開”字的妙處。

“開”形象地展示出將士們飽滿的情緒,與“摧”字相對,更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一的無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從什麼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鬥的激烈和悲壯。用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渲染悲壯慘烈的氣氛,寫激戰中邊塞風光的悲壯之美。

(4)“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寫出了戰士們什麼樣的精神狀態?

紅旗“半卷”是爲乘夜偷襲敵營。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5)齊讀全詩,用“我喜歡______,因爲______”句式說話。

教師點撥品析角度,學生相互交流並試說。

示例:①我喜歡“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因爲它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修辭角度)

②又如:我喜歡“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因爲“壓”字,一字傳神,形象地寫出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的懸殊,守軍將士處境的困難。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來形容局勢的危急。(關鍵詞)

③又如:我喜歡“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兩句,因爲它勾畫出這樣的圖景:城頭瀰漫着烏雲,似乎淹沒了一切,但偶爾大風吹過,雲中透出日光,照在城頭士兵的鐵甲上,金光閃閃,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內容)

二、學習《赤壁》

(一)解題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縣,爲三國時吳國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戰場,俗稱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黃州,傳說中曾誤認爲是周瑜大敗曹操之處,俗稱文赤壁。杜牧這首詩是在黃州寫的,時爲黃州刺史。詩人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研習課文

1.指導學生朗讀全詩。

前兩句是平靜的敘說,語調宜平緩,後兩句突發議論,語調應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設而得出的結論,不宜讀得過於高昂。

2.學生對照註釋理解全詩,並講解這首詩的大意。

詩的大意:折斷的戟埋入沙中但鐵卻未被鏽蝕,我把它拿起來磨光洗淨認出這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假如當初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恐怕大喬和小喬都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3.品析鑑賞。

這首詩敘事十分平實,但想象卻十分奇絕。可啓發學生思考:詩人的想象奇在何處?

其一,赤壁之戰時周瑜巧借東風取得抗曹勝利,而詩人也巧借“東風”對那段歷史加以評述。可謂一箭雙鵰。

其二,詩人不從正面寫周瑜如何通過火燒戰船打敗曹操,而從反面落筆,指出假使當時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結局就會改變。這就更能突出東吳獲勝的重要原因。

其三,詩人不用“國破人亡”之類的詞語用結,而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代指相反的結局,充分體現了詩歌形象思維的特點。由於“二喬”是東吳統治集團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東吳作爲一派政治力量的尊嚴。東吳一旦滅亡,她們的處境便可想而知。這種以小見大的構思方法足見詩人的別具匠心。(只要能談出一定的見解即可,如不能認識到上述幾方面,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解。)

4.學生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三、學習《漁家傲》

(一)知人論世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後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爲界分前後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爲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爲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後,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後,“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二)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 殷勤 嗟 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嗎?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麼?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三)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麼?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瀰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爲全篇的奇情壯採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彷彿升入天國,見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漂泊無依,如今天帝這麼關照她,使她感到多麼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願。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上句 “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彷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爲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爲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爲什麼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於消極的遊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於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儘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悽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着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並非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爲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啓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聲聲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清新、含蓄、纏綿的。其中《一剪梅》還編成了現代流行歌曲《月滿西樓》。我們不妨讀一讀,會唱的哼一哼,和《漁家傲》比較一下。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一剪梅》寫閨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纏綿的。而《漁家傲》則意境闊大,想象豐富,確實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好作品。出之於一位婉約派作家之手,那就更爲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無疑是決定於作者的實際生活遭遇和她那種渴求沖決這種生活的思想感情,這絕不是沒有真實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語的人所能寫得出的。

《雁門太守行》

一、二句:緊張、壯烈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後兩句:堅定、豪邁

《赤壁》

興感之由(借物)議論感慨(詠歎)借古諷今

《漁家傲》

描寫:夢中所見所聞(瑰奇雄偉)抒情:理想和抱負(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6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新聞特寫的文體特點。

2.把握呂偉表演“5136”的全過程,體會她跳水動作的“飛天”之美。

3.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品味、批註等多種方法來理解作品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一、導入新課 

在運動領域,美國有籃球夢之隊,中國有跳水夢之隊,中國姑娘呂偉從10米跳臺縱身一躍,瞬間驚豔了全世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聞特寫《“飛天”凌空》,感受中國姑娘那“飛天”之美。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把握內容,體會寫法

提問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呂偉跳水之前的場面,呂偉跳水 動作全過程,呂偉跳水後觀衆的反應和裁判評分等情況。

提問2:呂偉跳水動作連貫流暢,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卻解說得十分清楚,這裏使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技巧?

明確:呂偉完成跳水動作只是瞬間的事,想要解說清楚十分困難,所以,作者採用了動作分解的寫作技巧,把完整連貫的跳水動作分解爲起跳、騰空、入水三個步驟,逐一刻畫,猶如慢鏡頭回放,精彩地再現了跳水的全過程,讓讀者彷彿親眼看見一般。

提問3:課文標題是《“飛天”凌空》,能不能只寫呂偉跳水這一部分內容,把其他內容刪去?

明確:不能。跳水前的場景描寫,特別是對白雲和飛鳥的描寫,是用白雲和飛鳥的動來襯托呂偉的靜。跳水後觀衆的反應以及裁判的評分等,是側面表現呂偉跳水動作的完美。

目標導學二:品讀課文,把握情感

提問4:默讀並批註,體會呂偉跳水 動作的“飛天”之美。

明確:可從選詞、修辭手法、寫法等角度進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輕舒”“舉起”“一蹬”“飛去”四個動詞,把呂偉起跳的輕巧靈動生動具體地描繪出來。②“一瞬間,她那修長美妙的身體猶如被空氣托住了,襯着藍天白雲,酷似敦煌壁畫中凌空翔舞的‘飛天’。”這句話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呂偉比作凌空翔 舞的“飛天”,生動形象地寫出呂偉形體優美、動作輕盈,宛如天仙凌虛蹈空。③“如夢初醒的觀衆用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來向他們喜愛的運動員表達由衷的讚賞。”這裏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夢初醒”寫 出了觀衆被呂偉優美的跳水動作所陶醉,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寫出觀衆被呂偉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歡呼表達由衷的讚賞。這樣的手法,把氣氛推向高潮,讓讀者有一種酣暢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問5:細讀課文,說說這篇特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運動員呂偉爲國爭光的讚美,爲 中國有這樣優秀的跳水運動員而自豪,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比較異同

多媒體顯示:

中國運動員呂偉亞運會奪冠

新華社新德里11月24日電 11月24日,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在10米跳臺跳水比賽中,技壓羣芳,一舉奪魁。

新德里跳水運動館,10米跳臺跳水 比賽進入白熱化狀態 。八名各國選手按照次序登臺比賽。4輪比賽過後,中國姑娘呂偉以微弱優勢排在第一。第五輪比賽,選手們紛紛上了難度。呂偉這最後一輪選擇的動作是“5136”,這是跳水比賽中難度係數最高的動作。只見她登上高臺,靜靜站立。起跳,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身體打開,筆直地入水,壓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現,裁判給了9.5分的高分。憑藉着這一跳,呂偉獲得第9屆亞運會10米跳臺跳水賽金牌。

提問6:請仔細閱讀上面的消息,說說這則消息和課文的異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聞特寫各自的文體特點。

明確:同:這則消息和 課文寫的都 是同一事件——呂偉奪冠,都具有真實、簡 要、迅速的特點。

異:這則消息側重呂偉奪冠的經過,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語言準確精練。而課文側重描寫呂偉最後一跳之美,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語言生動形象。由此可見,消息和特 寫的共同點是:簡要而迅速地報道新聞事實;不同點是:消息往往則要地報道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特寫主要抓住新聞事件中富有特徵的片段展開。

小練筆:學習課文的寫法,選擇發生在學校的一件事,寫 一篇特寫。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重視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語句,梳理情節到正、側面描寫的分析,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不足之處   對於文章中描寫呂偉起跳這一部分的動作描寫,很多學生都從不同細節中讀出了呂偉精湛的技法,但由於時間原 因,未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必要的評價。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7

學情分析:農村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作文基礎較差,知識積澱不夠,語感不強,書面表達欠缺,作文平鋪直敘。七年級第一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是寫景的經典美文,本單元的寫作活動爲“走進四季,我心中的美景”,據此我決定從景物描寫入手佈置一次作文:家鄉的秋天。我知道,初學寫景作文,學生會覺得無話可說,無物可寫,或是心中有景卻無法表達。農村學生少有機會遊覽名山大川,但卻置身於綠色的自然環境中,山水樹木是他們最熟悉不過的了。如果指導得法,一定會比平時有所超越。

設計說明:《課程標準》指出:“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新意的表達。”本課題是爲了充分調動學生感觀,讓他們耳聽、手動、心想。結合季節環境,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汲取相關的語文知識和藝術營養,學會借鑑、模仿、創新,學以至用。學會運用多種方法描寫景物,表達感情。以讀促寫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用心感受,一定能觸發他們的靈感和激情。

教學目標:1、初步學習寫景的方法,能運用多種感觀和修辭手法描寫景物。

2、通過寫景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抓住景物特徵和多種修辭方法寫景。

課前準備:觀察校園秋景和家鄉秋景。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目的是激發學生興趣,營造學習氛圍,體會古人對不同景物的描繪,學習和積累古詩寫景的名句)

1、多媒體出示下列幾句古詩: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孤舟衰笠翁,獨釣寒江雪。

提問:以上幾句古詩各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2、導入:在作家眼裏,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熱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面對名山大川,四時美景,揮筆寫下了精美的篇章,他們的創意、筆法都值得我們玩味揣摩、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觀察和描寫景物。

3、出示課題:如何進行景物描寫

二、學生互動(檢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激活課堂,提高賞析能力)

1、多媒體出示下列語段描寫,要求學生從修辭、語言方面進行品評。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進空曠的校園,一陣冷風吹來,讓人感到一陣涼意。秋天的校園別有一番風彩。綠化帶的樹依舊那麼翠綠迷人,它們隨風搖動,好象在向你招手,歡迎你的到來。一些不知名的花兒競相開放,招來了蝴蝶在那兒翩翩起舞。跑道上的一些樹開始飄飄落葉……

2、檢查幾天前佈置的任務:以組爲單位觀察校園秋景,並將其用文字描述出來,小組共同協商,將其修改到最好。

3、每組選一名代表朗讀自己的作品。

4、交叉評價:他們描寫了哪些景物?怎樣描寫的?用詞恰當嗎?

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學習描寫方法)

1、學生朗讀品味《春》中描寫春風春雨的段落

討論:作者抓住春風春雨的什麼特點?用什麼方法描寫景物的?

學生交流發言後教師總結:①調動多種感觀(視覺、觸覺、嗅覺、聽覺)。②動用多種修辭手法。

2、什麼是描寫?(多媒體出示)

它是指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文字,對人、景物進行具體描繪和刻畫的一種表達方式。

3、景物描寫的方法有哪些?(多媒體出示)

①抓住景物的特徵(形狀、顏色、聲音、氣味)

②要觀察細緻,用詞準確,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③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爲“一切景語皆情語”)

補充:有些同學觀察細緻了,但找不到語言來描述。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閱讀、多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豐富詞彙,煉詞煉句。

四、美文欣賞:《家鄉的秋天》(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賞析和描寫)

本文抓住了家鄉秋天的哪些景物來寫的?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練筆:(能力遷移)

1、多媒體出示幾幅秋景的畫面,學生認真觀察,試選取其中自己的一幅進行描寫。寫好後進行交流。

2、品味下列寫景的句子。

看到:所有結滿籽粒和果實的植物都謙遜地向大地低頭,因爲是大地養育了它們。

聽到:晴朗的天空中傳來陣陣大雁的叫聲,它們是在商量南飛的路線吧!

聞到:累累果實飄散縷縷清香,醉倒了如蝴蝶般飄落的黃葉。

觸到: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它是最純淨的,涼爽地輕輕掠過了臉頰。

六、總結,佈置作文(學以至用)

今天,我們學習了怎樣寫景,那麼請同學們回去後認真觀察自己家鄉的秋天,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觸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用我們學過的方法,用心靈去感悟,寫出家鄉最美的風景。

板書設計:景物描寫方法 按一定的順序,適當引用詩句

抓住景物特徵(形、色、味)

巧妙運用各種修辭方法

調動各種感觀

融情於景

反思:通過這堂作文課,一些平時作文較差的學生也有內容可寫,而且還有條理。平時寫作好的學生還真寫得不錯。可見,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必需要教師精心投入,耐心引導。教師要設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興趣,作文題材要貼近他們的生活,他們纔會寫出有真情的文章。但是我們的學生由於基礎差,受地域條件的限制,思維還是很單一,未能產生更好的聯想和想象。很多學生語言缺乏精煉和生動,今後在閱讀上還要加強。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8

【知識目標】

1.掌握人物小傳的基本特點和寫法。 2.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重在寫作指導,第二課時完成寫作,集體評議。

精彩導入 激發興趣

有同學問“什麼是人物傳記?是不是寫人物事蹟的文章都是人物傳記啊?”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今天不妨在課堂上先交流一下,然後說一說人物傳記有什麼特點。

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母親小傳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深深影響着我們。在我的生命中,那個影響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親。我特別愛在閒暇時纏着她,聽她講述過去的故事。

兒時軼事

我的母親出生於(填籍貫)。小的時候,家裏還算富裕。但是因爲那個時代孩子多,母親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靜了。那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在鄉下尤爲嚴重,一般的家庭是不會讓女孩子讀書的,長到十歲左右就要下地幹活。而母親發誓要讀書,於是憑着韌性,始終在學校名列前茅,老師也不斷上門勸說,就這樣堅持讀完了國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的一所重點高中。入學通知書已經下來,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難。爲了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母親毅然放棄了學業,年僅十五歲的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創業艱辛

等到弟弟妹妹們都長大了,母親決定進城找工作。因爲學歷只有國中畢業,母親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潔員,營業員等工作。儘管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但母親很珍惜自己的工作,無論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幹活又比一般人勤快,兩年後便升職做到了推銷經理,也就在這時,她認識了我的爸爸。他們彼此欣賞,互相照顧,於是一年後他們結婚了,第二年,又迎來了我的出生。

三口之家

母親告訴我,她懷我時,父親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她,後來乾脆讓母親辭了工作,呆在家裏休養。就這樣在年1 1月8日的下午,我出生了。

我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母親每天忙完了家務就對着什麼也不懂的我,依依呀呀地說個不停,給我唱歌謠,講故事,帶着我做“體操”,忙的不亦樂乎。守着我一點一點地長長、長胖,興奮地和下班回家的父親講我每一天的不同和進步,每一天都是那麼的值得期待。她說這段時光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良師益友

漸漸的,我可以上幼兒園了,母親又出去工作了。再後來,我讀學前班了,開始有了學習任務。從此,母親又多了一項使命:陪讀。十幾年來,她只要不上班,都會和我一起做功課,幫我複習;後來她感到實在沒有能力輔導我了,就是默默地坐在我身邊,看着我做功課,在我需要的時候陪我聊聊天、遞一杯熱茶。

當我埋怨同學不都是真誠善良時,開導我的是母親,她說:“無論別人如何對你,你問心無愧就好。”當我在考試中失敗了,鼓勵和安慰我的也是母親,她說“只要你盡力了,媽不怪你。“當我偶爾耍耍小性子衝母親發火,她總是體諒地走到一邊不理我,用行動逼迫我記住“生氣是懲罰自己”。

或許在別人眼裏,母親只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而已,但是在我心裏母親是我這輩子最敬愛的人。是她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化解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如何面對困難與挫折。

母親對我的關懷無微不至,我會以母親爲榜樣。我發誓要做的和母親一樣,甚至超越母親。用母親的話就叫:“用責任,爲夢想努力。”

【點評】小作者用小標題的方式深情地記述了母親的生平經歷。將筆墨着重放在一些典型的,特別能體現人物個性特點的事件上。生動傳神地表現了母親的好強、勤勞、能幹、任勞任怨等優秀品質。文章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符合人物傳記的特點,值得我們借鑑。

文題展示

2

1.你和家人朝夕相處,但是你知道他們的生日、愛好和經歷嗎?請爲你的一位家人寫一篇小傳。不少於500字。

2.從你呱呱墜地到成長爲一位花季少年,你已經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寫一篇自傳,回顧自己過去的經歷,也說說自己對未來的想法。不少於500字。

3.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位名人,蒐集他的生平事蹟和相關材料,爲他寫一篇小傳。不少於500字。 【寫法指導】

一要深入瞭解所寫對象的事蹟,注意對材料的選擇和分析,寫出人物個性和風貌。

任何文章都要圍繞着主題來寫。爲此,首先必須佔有大量的資料,然後認真地分析其特點,確定寫作中心。圍繞中心選擇與組織材料,不要面面俱到。只有圍繞主題來選擇材料,其材料纔有用,其作品纔有靈魂。同學們千萬注意避免出現以下情況:只是羅列材料,事無鉅細,芝麻豆子攤一堆,沒有一條線索來貫穿,也沒有一個統一的主題。這樣寫小傳是不成功的。

二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誇大,不縮小,不編造。

傳記作品要完全真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重要細節。一個細節的失真就會動搖全篇傳記的價值,更不要說重要情節了。但這並不是說,撰寫傳記要照葫蘆畫瓢,眉毛鬍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顰一笑都毫不遺漏記錄下來。恰恰相反,要有重點、有詳略,要選取那些與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關係的事件和情節來寫。爲了將人物寫得形神兼備,也可以適當地作些文學渲染,如《鄧稼先》中的多處描寫大漠,寫作者自己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自然使文章讀起來更充滿情味。同學們給父母寫傳記一定要帶着感情去理解和認識他們的經歷,在客觀的講述中傳達對父母的認同和敬愛之情。當然這些渲染又是必須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的。

此外對傳記人物要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來刻畫,不能因爲喜歡就只寫好的,對其進行美化;也不能因爲不滿就只寫壞的,對其進行醜化。對傳記人物的刻畫要儘量做到客觀、準確和全面,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寫。三要有文學色彩

傳記是寫人的。爲此,在寫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點,記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達人物個性特徵的典型小事。不寫大事,無法表現人物的貢獻;不寫小事,無法使人物活起來。甚至還往往會使文章流於一般化與淺薄。要使傳記寫得生動感人,就應該認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蹟、性格特徵和思想品德,用創造性的筆法來展現人物的思想面貌和個性特徵。爲了把人物寫活,就必須從各個側面挖掘和佔有足以表現人物特徵的典型事例和細節,即最能體現這種特徵的思想、言論和行動及軼事、趣聞等,進行描寫和渲染。

【附:板書設計】

學寫人物小傳什麼是傳記

傳記的特點 傳記的要求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不足之處在於: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19

導入新課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掠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多麼震撼人心的語言,由此可見,軍紀嚴明,才能成就偉業。今天,我們就要去見證這樣一位剛正的將軍。

學習目標

1、瞭解有關司馬遷及其《史記》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彙;

2、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3、學習運用對比刻畫人物的方法;

4、學習周亞夫忠於職守的精神。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 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歷史學家和文學家 。

作品簡介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餘年的史事,全書一百三十篇。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對歷史學和文學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史記》不僅是史學著作的典範,而且是傳記文學著作的典範。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裏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題目解說

周亞夫(前199~前143年),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漢族,沛郡(今江蘇豐縣)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封爲條侯。軍,駐軍,駐紮。細柳,地名,在今陝西咸陽西南,渭河北岸。文題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發生地點。

讀準字音

祝茲zī侯 棘jí門 彀goù弓弩nǔ

按轡pèi徐行 持節詔zhào將軍 從屬車騎 jì

介冑zhòu 作揖yī 稱chēng謝 嗟jiē乎

曩năng者 其將固可襲而虜lǔ也

可得而犯邪yé

整體感知

匈奴入侵,皇帝慰問軍營,在周亞夫所在的細柳軍營看到了與其他軍營不一樣的地方,雖然皇帝進細柳軍營不太順利,但對亞夫將軍卻有着極大的誇獎。

學習第一段

1、 朗讀

2、 字詞註釋

【1】文帝:漢高祖劉邦之子劉恆,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

【2】匈奴:我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

【3】大:大規模,大舉。

【4】入邊:侵入邊境。

【5】宗正:官名,負責皇族內部事務的長官。

【6】軍霸上:駐軍霸上。

【7】祝茲侯:封號。

【8】棘門:原爲秦宮門,在今陝西咸陽東北。

【9】河內: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區。守,郡的行政長官。

【10】細柳:古地名,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渭河北岸。

3、翻譯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於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爲將軍,駐軍霸陵;祝茲侯徐厲爲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爲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匈奴的侵略。

4、問題探究

結合全文,說說第一段的作用。

①首句“大入邊”三字點出邊關危急,渲染了烽火連天的緊張氣氛;

②後面幾句接着寫三支軍隊奉命備戰戍邊的情況;

③結構上開啓下文,內容上把人物置於矛盾衝突之中,爲人物展示其性格特點提供了寬闊的舞臺。

小結:第一段,交代邊境的緊張形勢和劉禮、徐厲、周亞夫的三軍駐地。

學習第二段

1、朗讀

2、字詞註釋

【1】上:指漢文帝。

【2】勞:慰問。

【3】軍:軍營。

【4】已而:不久。

【5】 之:到,往。

【6】被:通“披”,穿着。

【7】彀(gòu):張滿弓弩。

【8】弩(nǔ):用機括髮箭的弓。

【9】持滿:把弓弦拉足。

【10】先驅:先行引導的人員。

【11】且:將要。

【12】軍門都尉:守衛軍營的將官,職位略低於將軍。

【13】聞:聽從。

【14】詔:皇帝發佈的命令。

【15】居無何:過了不久。

【16】使使:派遣使臣。

【17】節:符節,皇帝給的憑證。

【18】壁門:營門。

【19】車騎:漢代將軍的名號。

【20】約:規定。

【21】按:控制。

【22】轡:馬繮繩。

【23】徐:緩慢地。

【24】揖:拱手行禮。

【25】介:鐵甲。

【26】胄(zhòu):頭盔。

【27】爲動:被感動。

【28】式車:式通“軾”,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軾)上,表示敬意。

【29】謝:告知。

【30】去:離開。

3、翻譯: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一直騎馬進去了,將領們用下馬的禮節來歡迎歡送。旋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銳利,開弓搭箭,弓拉滿月。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即將駕到。”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詔令。’”過不多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於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着節牌通告了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於是皇上也只好放鬆了繮繩,讓馬慢慢行走。到了大營,將軍亞夫手持兵器,長揖到地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能跪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皇上)。”皇上爲之動容,馬上神情嚴肅地俯身靠在車前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後辭去。

4、問題探究

(1)漢文帝到霸上及棘門軍兩個軍營遇到的情形怎樣?

明確: 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2)文帝的先行衛隊到了細柳遇到的情形怎樣?漢文帝到了細柳遇到的情形又怎樣?

明確:①不得入;②又不得入。

(3)文帝進軍營的方式怎樣?

明確: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

(4)天子“爲動”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5)第二段重點寫的是文帝在細柳營勞軍的情形,爲什麼要交代文帝在霸上及棘門勞軍的情形?這種寫法給你什麼啓示?

明確:①在細柳營勞軍,文帝親身感受到周亞夫治軍嚴整,忠於職守,軍紀嚴明,將士恪盡職守,常備不懈,與在霸、棘門所遇情形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周亞夫治軍有方、剛正不阿的特點。

②運用對比,讓人事碰撞,能形成反差,使人物性格、事情的性質得到更鮮明的展示。

(6)你怎樣評價周亞夫的軍士?

明確:在周亞夫嚴格的訓練下,他們紀律嚴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能夠勝任任何作戰任務。

(7)“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這句話表現了什麼?

明確:這句話表明在細柳營中,將軍之令高於皇帝之令,足見周亞夫治軍有方,軍紀嚴明。

小結:第二段,寫漢文帝勞軍的經過,重點寫了漢文帝在細柳營被擋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周亞夫治軍之嚴。

學習第三段

1、朗讀

2、字詞註釋

【1】既:時間副詞,已經。

【2】嗟乎:嘆詞,啊。

【3】曩:先前,從前。

【4】固:一定。

【5】虜:(被)俘虜。

【6】而:被侵犯。

3、 翻譯:

出了營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說:“啊!這纔是真正的將軍了。以前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那裏的將軍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的,至於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的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讚歎不已。

4、問題探究

(1)文帝在細柳營處處受阻,卻不以爲怒,反而直贊“此真將軍矣”,從中可以看出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文帝是一個以國家利益爲重,能夠接受下級正確意見,胸懷寬廣的明君。

(2)周亞夫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周亞夫是一個治軍嚴整,忠於職守,軍紀嚴明,治軍有方、剛正不阿的人。

(3)文帝對周亞夫、徐歷、劉禮三位統帥各是怎樣評價的?

明確:①評價周亞夫:“此真將軍矣!”“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

②評價徐歷、劉禮:“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小結:第三段,寫勞軍後漢文帝的深明大義和對周亞夫的讚歎。

課文總結:全文讚揚了周亞夫忠於職守、治軍嚴明和不卑不亢、剛正不阿的品格,同時也體現出漢文帝的深明大義和知人善任。

主題

文章通過寫漢文帝巡視、慰問細柳軍的場面,表現了周亞夫治軍嚴整、忠於職守、剛正不阿的“真將軍”形象。

鞏固練習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以宗正劉禮爲將軍,軍霸上 駐軍、駐紮

軍中不得驅馳 軍營

2、上自勞軍 慰問

勞其筋骨 使……勞累

3、已而之細柳軍 到,往

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助詞,的

4、居無何 經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

居天下之廣居 居住

拓展練習

談談周亞夫精神的現實意義。

明確:當今時代,每一位領導幹部、國家公務員,甚至工程設計師、一線工人等等他們的工作崗位就是一道“防線”,只要發揚周亞夫的這種敬業精神,恪盡職守,敬業樂業,我們的事業終會取得輝煌的成就。新時期也不乏周亞夫式的人物。無論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孔繁森、鄭培民、谷文昌,還是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李素麗、張秉貴、徐虎,以及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周亞夫”,他們憂國憂民,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閱讀感悟

【1】自古以來,不論哪一代君王,要想治國安民,立法嚴紀是他們的首要之選。如果沒有紀律,國家何以繁榮昌盛;如果沒有紀律,社會何以安定有序。

【2】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在校應認真遵守紀律,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

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

【1】軍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車(同“軾”,車前橫木,這裏用作動詞,指扶軾)

2、一詞多義

【1】使

①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派遣)

②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使臣)

【2】軍

①軍霸上(駐軍)

②上自勞軍(軍隊)

【3】之

①已而之細柳軍(到)

②不聞天子之詔(助詞,的)

③稱善者久之(無意義)

【4】以

①以河內守亞夫爲將軍(任命)

②請以軍禮見(用)

【5】詔

①不聞天子之詔(名詞,皇帝發佈的命令)

②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動詞,下詔,下命令)

【6】上

①上自勞軍(名詞,特指皇帝)

②受上賞(形容詞,上等)

【7】令

①將軍令曰(動詞,下令)

②軍中聞將軍令(名詞,命令)

【8】入

①匈奴大入邊(動詞,侵入)

②直馳入(動詞,進入)

【9】爲

①以河內守亞夫爲將軍(動詞,作爲)

②天子爲動(介詞,被)

【10】乃

①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副詞,就)

②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副詞,才)

3、古今異義

【1】天子先驅至(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今義:走在前面引導)

【2】軍中聞將軍令(古義:聽從;今義:用鼻子嗅)

【3】持節詔將軍(古義:符節,皇帝派遣使者或調動軍隊的憑證;今義:節日)

【4】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古義:營壘;今義:牆壁)

【5】請以軍禮見(古義:請允許我;今義:希望對方做某事)

【6】使人稱謝(古義:告知;今義:感謝)

4、詞類活用

【1】軍棘門(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2】介冑之士(名詞用作動詞,披甲戴盔)

【3】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名詞用作動詞,下詔)

【4】銳兵刃(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鋒利)

5、文言句式

天子爲動(被動句,“爲”表被動)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人物傳記的基本特點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

2.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觀察人物的能力,反映傳記人物積極向上的優秀品格。

教學重點: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教學難點:學會剪裁材料突出人物個性。

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重在寫作指導,第二課時完成寫作,集體評議。

教學過程:

一、什麼是傳記

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蹟的作品,一般由別人記敘;自述生平的,稱爲“自傳”。

1.傳記要求真實。凡是文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都必須是準確的,有時還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資料,保證敘述的真實可信。但是傳記作者可以發揮想象,以填補事實的空隙,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如《偉大的悲劇》,作者茨威格嚴格按照探險隊留下的日記等材料還原斯科特等人的經歷,又通過合理的想象,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與英雄氣概。這樣就使得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令讀者過目不忘。

2.傳記重視細節。要具體表現人物的言行,讓人物“自行”展現他們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在《美麗的顏色》中,作者對居里夫人的描寫並不多,只擷取幾個細節,稍加點染,如“頭髮被風吹得飄起來”“輕輕地笑了笑”“身體前傾,熱切地望着”等,卻能表現出居里夫人從事科學工作的艱辛和獨特的氣質。

3.從小傳入手。與一般的傳記相比,小傳的記述較簡略,篇幅也較短,因此,作者往往把筆墨集中在傳記主人的主要經歷上,通過敘述一些典型事件,體現人物特點。如老舍先生的《著者略歷》一文。

二、例文引路感受特色

母親小傳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深深影響着我們。在我的生命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學寫傳記》教案_文檔下載 中,那個影響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親。我特別愛在閒暇時纏着她,聽她講述過去的故事。

兒時軼事

我的母親出生於(填籍貫)。小的時候,家裏還算富裕。但是因爲那個時代孩子多,母親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靜了。那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在鄉下尤爲嚴重,一般的家庭是不會讓女孩子讀書的,長到十歲左右就要下地幹活。而母親發誓要讀書,於是憑着韌性,始終在學校名列前茅,老師也不斷上門勸說,就這樣堅持讀完了國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的一所重點高中。入學通知書已經下來,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難。爲了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母親毅然放棄了學業,年僅十五歲的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創業艱辛

等到弟弟妹妹們都長大了,母親決定進城找工作。因爲學歷只有國中畢業,母親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潔員,營業員等工作。儘管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但母親很珍惜自己的工作,無論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幹活又比一般人勤快,兩年後便升職做到了推銷經理,也就在這時,她認識了我的爸爸。他們彼此欣賞,互相照顧,於是一年後他們結婚了,第二年,又迎來了我的出生。

三口之家

母親告訴我,她懷我時,父親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她,後來乾脆讓母親辭了工作,呆在家裏休養。就這樣在年1 1月8日的下午,我出生了。

我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母親每天忙完了家務就對着什麼也不懂的我,依依呀呀地說個不停,給我唱歌謠,講故事,帶着我做“體操”,忙的不亦樂乎。守着我一點一點地長長、長胖,興奮地和下班回家的父親講我每一天的不同和進步,每一天都是那麼的值得期待。她說這段時光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1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教育局工作計劃的安排和集體備課小組的統一教學方案,結合班級學生及語文學習的具體情況,本着以素質教育爲核心,以提高學生實際語文能力爲重點,力求挖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潛在能力,在不增加學習負擔的前提下,進一步爭取語文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複習依據

初升大學聯考試語文的主要測試的範圍主要有:語言積累與運用、古詩文閱讀、課外現代文考查、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考查、名着閱讀和作文。語文教師將根據以上幾方面把課本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通過試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習。

三、複習提要

1、 語言積累和運用。

2、 現代文閱讀。

3、 文言文、古詩詞閱讀。

4、 作文複習。

5、 專題訓練及總測試。  重點:

1、 注意辨別字形、正字音、釋詞義,規範書寫,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考慮詞語義的輕重(引人注目與引人入勝)、正反(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感情色彩(原形畢露與鋒芒畢露)、使用範圍(精巧絕倫與美輪美奐)等。

2、 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和寫作特色,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學習文言文,重在朗讀、背誦。掌握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翻譯文言語句要做到信、達、雅(文言翻譯口訣: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碰見詞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文言斷句口訣:

聯繫全文前後看,緊緊抓住曰云言,常用虛詞是標誌,詞性詞義要判斷,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4、賞析詩歌關注表達技巧、關注錘詞煉字和關注情感主旨等方面的訓練。

5、 學會審題,並結合學習生活實際,選取典型的材料進行作文,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及寫作技巧。

難點:

1、 關鍵詞語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 理解詩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選材立意。

四、課時劃分:

1、 積累與運用(4課時)。A、拼音漢字、改正錯別字。B、古詩、名句的默寫。C、仿寫句子、廣告標語、綜合性學習。D、名着導讀。

2、 現代文閱讀(4課時)。

3、 文言文閱讀(4課時)。

4、 作文(2課時)。

五、具體安排 :

(一)基礎知識複習:

1.時間:4課時。

2.形式:專題複習和訓練評講相結合。

3.內容:本冊書的生字詞的音形義,形聲字,同義詞,反義詞,修改病句(用詞不當、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及贅餘、表意不明、褒貶不當、關聯詞語搭配不當)等。

4.措施:

(1)教會學生複習方法,先全面複習每一課,再重點攻有關重點課文的重點段落。

(2)採用多種方法,比如學生出題,搶答,抽查,學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3)優幫差,加強合作與督促。

(4)輔差工作不放鬆。

(5)課堂上教會學生抓住每篇課文的知識要點,重點突破,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並相機進行口語交際實踐。

(6)加強檢查的落實,必要時動用小組長和班幹協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過關。

(三)作文複習;

1.時間:2課時

2.形式:習作欣賞、修改和臨場指導

3.內容:進一步提高審題、選材能力,本學期自己的習作修改,進一步提高。

4.措施:

(1)對於中下生加強寫得出的個別指導。

(2)書寫習慣的糾正。

(四)具體複習內容:

一、二單元:新聞 記敘類文體(小說、散文)

人物(同上)

散文 寫法:先抑後揚,有詳有略,前有鋪墊、後有烘托

第一課:新聞兩則 (新聞)

1. 新聞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準確、簡潔。本文:語言準確簡潔,感情色彩鮮明。

2. 新聞的表達方式:記敘(主要)、描寫、議論(最主要)。

3. 新聞結構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教材P7、8)

4.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韶山人,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 標題:迅速瞭解全文內容。

電頭:表明材料真實準確,報道及時,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地點和時間。

導語: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6. 這篇新聞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7. 電頭:表明材料真實準確,報道及時,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地點和時間。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8. 導語比標題多:背景、人物、時間。

第二課:蘆花蕩(小說)

①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語言、心理、動作)

1. 小說三要素 人物形象(品質、精神、性格、心理)

②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③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襯托人物心理、渲染氣氛、突出人物品質、爲情節作鋪墊

2.蘆花蕩中體現的小說要素:

第一要素:老頭子的英雄性格(人物)

⑴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第④小節,外貌描寫;54~61小節)

⑵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第⑩、17、18、47、53、60、61小節)

⑶過於自信和自尊(第⑤小節,語言描寫;32~45小節)

⑷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54~61小節)

第三要素:環境描寫 星星

第①小節 水鳥 寧靜,渲染了陰森恐怖的氣氛

葦子 擬人,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蘆葦的形象,表現白洋澱人民在殘酷的環境中頑強抗爭的意志。

側面描寫 表現老頭子的功勞很大

第61小節:用優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時內心的輕鬆、愉快

﹡第三課:蠟燭 (通訊)

1. 文體:戰地通訊;詳細描寫、真實

2. 主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⑴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怕生死、勇敢

3.感人因素 ⑵年老體弱,行動吃力--"爬"對戰士的崇敬、愛戴

⑶視若親人,沉痛哀悼--"跪""畫""吻"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⑷結婚喜燭,意義特殊--對烈士的感情強烈、深沉、至高無上

3. 細節描寫 炮火:11次

(反覆描寫) 蠟燭:7次

一、 黑圍巾:5次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昆明雨的特點。

2.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對往昔的一種懷念之情。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把握昆明雨的特點

2.感悟作者蘊含在字裏行間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描寫雨的古詩文名句,說說詩句中的雨具有怎樣的特點,那麼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讓我們共同學習課文《昆明的雨》。

二、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一】整體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點

提問1:.本文題目是“昆明的雨”,請問本文寫的僅僅是雨嗎?

明確:還寫了仙人掌、各種菌子、楊梅、緬桂花等景物。寫了爲寧坤作畫、和德熙去小酒館喝酒的事。

提問2:這些與雨有關係嗎?任選其中的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都與雨有着聯繫。示例:楊梅是雨季的一種果子,在雨的滋潤下,楊梅是那樣的又黑又紅,在雨季的氛圍中,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

的聲音是那樣的柔和。

提問3:請用幾個詞語描繪一番你對昆明雨的感覺。

示例:豐滿、飽和、旺盛、柔軟

【目標導學二】多形式品讀,體會作者情感

提問4:體會了昆明雨的特點,誰願意用自己的語言把這篇文章深情的讀一遍

抽生朗讀。

提問5.請同學們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說說他們讀的怎麼樣?

學生各抒己見。

提問6:結合其他同學的簡介,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讀一遍。

學生讀課文

提問7:在朗讀中,你體會到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樣的嗎:

明確:喜愛、留戀、懷念等。

請同學們帶着喜愛、留戀、懷念的感情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桌聽,讀給好友聽。甚至讀給更多人聽。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引入新課

抽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說說自己選擇該段的理由。

二、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三】

大屏幕顯示《孤獨之旅》片段

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

裏,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鴨欄忽然被風吹開了,等父子倆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它時,一陣旋風,幾乎將鴨欄捲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聲“我的鴨子”,幾乎暈倒在地上。因爲他看到,鴨羣被分成了無數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記了父親,朝一股鴨子追去。這股鴨子大概有六七十隻。它們在轟隆隆的雷聲中,倉皇逃竄着。他緊緊地跟隨着它們。他不停地用手撥着眼前的蘆葦。即使這樣,臉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蘆葦葉割破了。他感到腳鑽心地疼痛。他顧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這是頭年的蘆葦舊茬兒戳破了他的腳。他一邊追,一邊呼喚着他的鴨子。然而這羣平時很溫順的小東西,今天卻都瘋了一樣,只顧沒頭沒腦地亂竄。

提問1.同樣寫雨,大屏幕上的與課文中的給你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明確:氛圍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問2:如果用“豪放”與“婉約”來形容雨的話,《昆明的雨》應該屬於哪一種,作者是怎樣表現出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婉約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如話家常,娓娓道來,具有一種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並非沒有寫作素材,而是缺少發現寫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轟轟烈烈的事情才具有價值,有時平平淡淡纔是真,這樣也才更能打動別人的心。

小練筆:仿照這種寫法,也寫一寫給自己留下美好記憶的某個雨季。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3

教學目的

一、理解本文說明事物特點的幾種方法。

二、認識說明文中運用準確語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瞭解說明文的基本特徵以及它與記敘文的區別。

教學設想

一、安排二教時。

二、緊緊抓住說明文的基本特徵的主要內容:說明事物特點,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理解說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徵博引而出現教學內容多而雜的現象。

三、理解本文準確用詞的特色。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掌握課文內容,瞭解課文層次,理解總和分的關係。

二、初步瞭解說明文的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提問:課前預習,文字上有什麼疑難需要解答嗎?(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如學生無問題,不必多花時間。)

導言。茅以升是我國的橋樑專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設計建造了有名的錢塘江大橋,五十年代又參加設計了規模更大的武漢長江大橋。他對石拱橋是這樣評價的:石拱橋是我國傳統橋樑的基本形式之一,趙州橋和盧溝橋是我國千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這篇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就具體地爲我們介紹這兩座的大橋以及有關的知識。

二、教讀課文

指名讀課文第一、二、三、四段。提問:預習時,要求製作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讀課文以後,填寫前兩項(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樣了?抽查,評價,出示小黑板,根據小黑板所填的前兩項內容,共同訂正。指名讀課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範,引導填寫趙州橋的第三項(結構特點)的內容。分散讀第六段,示範,5;導填寫關於盧溝橋的第三項(結構特點’勺的內容。提示:第五、第六段裏,除了介紹兩座石拱橋的結構似外,有哪些關於外形方面的介紹的句子?學生看課文回答,明確:第五段有拱上加橋,……美觀,有全橋……飲澗;第六段有每個柱頭上……惟妙惟腎‘。提示:這兩段以外,還有哪些?還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紹。結論:由此可見,中國石拱橋本身的特點就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而盧溝橋還有它自己與衆不同的情況,範讀第八段,引導理解:盧溝橋的紀念意義和歷史事實。提問:中國石拱橋爲什麼能有光輝的成就呢?它的發展又是怎樣呢?分散讀第九、第十段,然後引導學會抓課文主要內容。第九段介紹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傳統,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紹發展的情況:這段中間四句,用事實證明,全班朗讀解放後,……150米四個句子。

小結(指導邊看課文邊在書上的某些段本寫明要點,並在一些句子下邊標單橫線,不要離開課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層次:(1)介紹石拱橋外形特點(用比喻)。_(2)總述石拱橋特點(不但外形優美,而且結構堅固)。(3)引用古籍證明我國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並點出將要介紹的事物的具體對象。(4)分述之一,從歷史、結構、外形的設計者全面介紹趙州橋。(5)分述之二,全面介紹盧溝橋:具體數字一結構(河堤沖毀,橋卻從沒出過事)一形式(每個柱頭上……惟妙惟腎’)一讚語(世界上獨一無二‘勺一景點(盧溝曉月)一特有的紀念意義(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6)總說石拱橋取得成就的原因。(7)綜述解放後我國石拱橋的成就和橋樑事業的新發展。全文層次分明,合理地採用了總一分一總的寫法。

2.段落的條理:介紹趙州橋,先總寫歷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時間長),結構,外形,設計和施工特點,然後分四點作具體說明,又用評價的句子作結(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這樣,在段落內採用總分總的寫法,就使介紹的內容很有條理地編排出來。由此可見,不論在全文的整體中,還是在段落的局部中,總一分一總能夠使文章的內容編排得很有條理,總一分一總之間的關係,是有內在聯繫的密不可分的結構關係。提示;第九段的寫法,是不是總與分的結構關係呢?回答,明確:這一段是用疑問句開頭,提出問題,然後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說明,沒有總結的句子。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種有總有分的方法。

提問:《中國石拱橋》是說明文,它傳播廠有關石拱橋的哪些知識?試從課文中的一些句子來理解。提示課文句子: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3.橋(盧溝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兩肩上,一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5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議論,回答,明確:l.傳播石拱橋的結構知識。2.傳播石拱橋的歷史知識。3.傳播盧溝橋的結構知識。4.傳播趙州橋的結構知識。5再現盧溝橋形式的優美。

小結:說明文是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傳播有用的知識的文章。上邊五個句子,就是從結構、外形、歷史各方面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現在先初步瞭解;以後還要進一步探討。

三、佈置作業

思考,上邊舉出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麼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與它們相同的表述方法。

複習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常用的說明方法。

二、說明文的基本特徵;與記敘文的區別。

三、寫說明文要準確運用語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提問:上一節課舉例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麼表述方法?回答,明確:1.運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數字;4.解說;5摹寫。(板書)提問:文中還有與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嗎?思考、議論,準備回答。

二、教讀課文

引導:學生思考、議論後,指導根據課文回答。(板書)

1.用數字:第四段,說明趙州橋歷史悠久。第五段,說明趙州橋的外形、規模。第六段,說明盧溝橋的外形、規模。第十段,說明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和石拱橋的發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馬可·波羅的遊記,讚美盧溝橋,唐代張罵的《朝野企載》寫盧溝橋的外形。(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張嘉貞的《安濟橋銘》寫橋的設計。

3.比喻:第一段,寫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說;第二段,說明石拱橋的歷史、形式、構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趙州橋洞像一張弓,然後作解說,兩種方法結合,說明設計的效果。

小結:(一)用數字、引用有關資料、解說、比喻,都是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來屬於修辭的範疇,而在說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據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說明介紹的對象,也就約定俗成地作爲說明方法來看待了。解說,是對事物作必要的闡述,也就是闡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說明方法,還有:判斷,例如,本文中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等句子。判斷要注意的是必須給人以明確的概念。繪製圖表,能使說明的對象有系統、有條理、一目瞭然(上一節課已實踐過)。比較,例如,第六段中寫永定河水發,來勢很猛,常沖毀河堤,但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這就使人印象鮮明。舉例,例如,在我國的石拱橋中,舉出了趙州橋、盧溝橋,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運用的說明方法外,還有下定義的方法,待以後有機會再舉例子說明。(四)至於摹寫,只是爲了對事物特徵作直接介紹,使人容易認識,它並不像記敘那樣是爲了給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並不把它作爲。說明方法來看待。(補充板書)總之,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闡明事理,使人們對事物有個明晰、完整的瞭解和認識,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這就是說明文的特徵。

《中國石拱橋》就是符合說明文特徵的典範。理解說明文的特徵,並用《中國石拱橋》印證,就可以明確,說明文同以記敘、描寫手法爲主的記敘文有着明顯的區別。

提示:說明文要準確說明對象,必須重視語言的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例如,第三段中說到旅人橋,用大致、可能,是根據在寫作文時僅僅能佔有的資料,還不可能有更確鑿的證據。如果去掉大約、可能,就變成絕對的結論語氣了。又如,第二段中說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是從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是由外表到內在,由感性到理性來寫的,這就準確地寫出人對事物認識的規律,詞語次序,不可移動。試從文中再找出一些語言運用準確的例子來。學生看課文,議論,準備回答;教師巡迴,瞭解,指導。提問。回答,明確(舉例):第三段,幾乎限制到處都有,既表明石拱橋多;接近於到處都有卻又不是到處都有。第五段,在當時可算…··,從時間上相對地說,不犯絕對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省、巧、高三個字,不僅用得準,而且用得精,位置決不能變動。

小結:說明文中準確運用詞語,保證了文章內容的嚴密性,達到預期的說明效果。

三、當堂鞏固

指名朗讀。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讀時,要充分利用課文上的注音,不要脫離課本而板書注音。陡、墩)等課本上無注音,可作補充。

四、佈置作業

(一)體會下邊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作用:

1.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出現比較早。

2這座橋建於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

(二)介紹趙州橋四個特點,第二點同第三點能不能互換?

(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三)積累·聯想的內容,可讓學生自學,互查。

板書設計(一)

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

│橋名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結構特點

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一)全橋只一個大拱,長374米,橋洞像一張弓(二)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橋結構勻稱。

盧溝橋位於永定河上修建於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至今已有近800年曆史。由11個半圓形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是一座聯拱石橋。

板書設計(二)

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方法

1.數字說明(應當正確無誤)

2.引用說明(古今資料,科技書刊)

3.比喻說明

4.解說說明(闡述事理)  5.判斷說明

6.圖表說明

7.比較說明

8.舉例說明(有代表性)

9.定義說明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4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特寫的有關知識,明確新聞特寫的一些特點。

2.認真閱讀課文,品味文章優美而生動的語言。(重點)

3.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對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稱的郭晶晶,這位美女我們大家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上跳水比賽中奪得金牌的女運動員又是誰呢?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神祕的面紗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優雅(yǎ)   掠過(lüè)   翹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剎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翹首:擡起頭來。 屏息:暫時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輕盈:形容 女子動作、姿態輕柔優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內心的,不是假裝的。

如夢初醒:像剛從夢中醒來,比 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啓發下,剛剛

明白過來。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3.背景介紹

《“飛天”凌空》是一篇新聞特寫,發表於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報》,由

夏浩然,樊雲芳採寫。僅540多字的特寫。記者別具匠心地選用了百餘個動詞,堪稱

精當運用動詞的新聞經典範文,30多年了,今天再來讀它,依然覺得比賽像剛發生在

昨天一樣,現場動態感十足,是那樣的真切感人,它不僅讓我們瞭解了新聞,而且還

具有美學價值,因此作品被評 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課文錄音。學生思考:這則新聞特寫報道了一件什麼事?着重抓住什麼場

面來刻畫的?

交流點撥:這則新聞特寫報道的是:跳水姑娘呂偉在新德里亞運會上贏得金牌的

事。課文抓住呂偉跳水動作來細緻刻畫的。

2.學生再讀課文。思考:本文按照什麼順序來記敘的?能不能列出課文的結構

提綱。

交流點撥:本文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敘的。

課文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呂偉站在10米高臺的前沿,準備跳水。

第二部分(2-4):細緻刻畫呂偉起跳、騰空、入水的跳水動作。

第三部分(5-8):寫了觀衆的反應和讚歎以及現場的氣氛。

步驟三 品味語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記者用詩畫般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奪

魁的精彩瞬間,字裏行間,盈溢着動態美,請同學們認真讀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動詞的精妙。

交流點撥:

1.第二段中“輕舒雙臂”“輕輕一蹬”“向空中飛去”對呂偉起跳、飛天的動作進行細緻的刻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輕柔,優美,舒展,充滿了動態美。

學法指導三:

常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第四段中“哧地插進碧波”對呂偉轉體,入水的動作進行了近鏡頭的特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高難、驚險、完美,震撼人心。

步驟四 精讀課文 探究寫法

1.認真通讀課文,小組合作探討: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效果?

交流點撥:開頭起筆不凡,採用了動靜結合, 對比烘托的寫法。先是“靜”中的呂偉站在10米高臺的前沿“沉靜自若,風度優雅”,再用“飄浮的白雲、掠過的飛鳥、翹首的觀衆”這些動感的環境加以烘托,動靜相宜,充分展現了呂偉的沉着冷靜,堅定自信和觀衆的高度關注,爲呂偉的起跳作了一個巧妙的鋪墊。文中還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對呂偉起跳前的沉靜自若及起跳、騰空、 入水一系列動作的慢鏡頭回放採用了正面描寫。而對記者的讚歎,觀衆的掌聲、歡呼聲,游泳場的氣氛的描寫則是側面描寫,這樣結合起來寫,更有力地烘托了呂偉跳水動作的出色完美,技藝精湛,精彩絕倫。

2.課文除了運用側面描寫,對比烘托的寫法外,還善於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交流點撥:運用的有比喻,如“緊接着,是向前翻騰一週半,同時伴隨着旋風般的空中轉體三週,動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呂偉跳水的動作比作“旋風”“流星”,表現了呂偉空中轉體三週的動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無可挑剔。

運 用的有擬人。如“1.7秒的時間對她似乎特別慷慨。讓她從容不迫地展示身體優美的線條。”此句把時間擬人化了,賦予了人的情感,說“時間”特別慷慨,把“時間”寫得有情有意。從而展現了呂偉跳水動作既快又瀟灑。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這篇新聞特寫,善於捕捉瞬間,落筆集中,突出一點,在一秒七的時間裏,記者層次鮮明地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飛天”畫卷。文勢有起有伏,動靜相宜,側面烘托,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爲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不僅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們細細品鑑。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5

教學目標

1、瞭解托爾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2、通過文本的閱讀,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體會肖像描寫的方法及作用。

4、品味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感知課文對列夫托爾斯泰外貌的刻畫,理解本文獨特的藝術手法

2.體會課文采用欲揚先抑手法的藝術效果。

3. 聯繫背景材料,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文學的天空裏,閃爍着許多耀眼的明星,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無不讓人敬仰佩服。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60年,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其中以《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最爲著名。托爾斯泰一生都致力於尋求和諧的社會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爾斯泰堅決地站到農民的立場上來,強烈反對土地私有制,主張博愛,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後,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一個小森林中,沒有墓碑,沒有十字架,茨威格稱之爲世間最美的墳墓。下面,就讓我們來近距離地觀察托爾斯泰,看他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二、作者簡介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以“我所知道的托爾斯泰”爲題,進行交流。交流圍繞五個要點三個重點展開,“名、時、地、評、作”。重點在於生平、藝術成就、見解與思想。請同學代表發言。

三、整體感知

1. 速讀課文,識記生詞

yǒu zhì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黝黑 滯留 禁錮 軒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尷 尬

chì liǔ cāo tiáo qióng zèng àng àn

熾熱 一綹 粗糙 失調 穹頂 鋥亮 盎然 黯然

Jīn hàn mào

正襟危坐 頷首低眉 廣袤無垠

器宇: 氣概、風度

禁錮: 束縛、限制

軒昂: 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2.初讀感知

托爾斯泰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或( )的托爾斯泰。

用標題透視法,給標題加上一個修飾語,並用課文的例子說明理由。如醜陋的、難看的、爲民請命的、永垂不朽的、無私奉獻的、高深的托爾斯泰。

四、研讀賞析

1.品讀課文:請劃出文中描寫托爾斯泰的句子和評價他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爾斯泰面部多毛,鬚髮濃密的特徵反覆描寫,大量運用比喻和誇張,不僅生動寫出了託翁的特點,而且使人產生美的遐想。

2.課文前半部分對於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突出了哪兩個方面的特點?它們分別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襯

平庸醜陋 靈魂的高貴,眼睛的精美

欲揚先抑

說明

大衆化 是人民大衆的普通一員,與俄國

人民同命運

明確:可見本文創作的最大特點是對比、反襯、欲揚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給人一種形似與神肖妙處。

五、拓展訓練:找出自己認爲最滿意的一個句子進行仿寫。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描出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托爾斯泰是否已在你的頭腦裏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大家結合自己瞭解繪出這位偉人的肖像。

二、探究課文

精讀6-9段,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1.作者爲什麼要着力刻畫托爾斯泰的眼睛?(提醒學生結合課後第二題進行閱讀理解)

①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裏有一百隻眼珠。(萬物盡收眼底的觀察力)

②……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 他的思想和藝術既來自社會生活,又揭示了時代的本質和要求。)

③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爲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批判現實及其深刻準確)

明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托爾斯泰的眼睛充滿智慧,讓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偉人,是一位給人類創造巨大精神財富的偉人。

2.文中第8語段“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髮,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襯出他眼睛的無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過寫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內心世界,那麼文中對托爾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樣的評價?

明確:課文描寫了托爾斯泰目光的犀利,如“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鋥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表現他眼睛深刻、準確的洞察力。

3. 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紀大了以後鬍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後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雲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這段話的含意?

明確:托爾斯泰到晚年實現了他世界觀的轉變,堅決站到農民的立場上來,對富裕而有教養的階級的生活及其基礎--土地私有制表示強烈的否定,對國家和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然而,他反對暴力革命,宣揚的博愛和自我修身,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關於晚年的托爾斯泰肖像,他的同時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過描述,“他以接近數學般的正確性在走完生命的歷程時,性格變得非常柔和,感情變得十分純潔,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這種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尋常的,不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並非由物質構成的,富有光華的白髮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 課文一方面說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說他得不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認爲托爾斯泰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

不矛盾。“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這是說這樣的人可以成爲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麼痛苦是雙倍的。托爾斯泰正是這樣的人,他看透了暴政、醜惡、虛僞和苦難,也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並盡其自己畢生的努力去改變它,但總是事與願違,這纔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評價托爾斯泰。

明確:對聯評價:(附教師對聯)“三尺侏儒相貌醜,無私心底天地高”“話戰爭 幾雲涌動全凸見/憐安娜 滿腹憂憤總關情”“一聲怒吼斥沙皇/滿腔熱血喚和平。”“鬚髮、濃眉、小眼睛 過目難忘/童年、少年、夫戰爭 四海揚名”“名聲顯赫萬人仰

四、拓展訓練

通過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寫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爲身邊的同學作一幅文字“肖像畫”。

教師:概括描寫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傳神,忌面面俱到,忌“臉譜化”。(1) 外貌描寫要抓住人物的體態、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點.

(2) 外貌描寫還要表現人物的年齡、身份、職業、愛好、特長等個性特點,展示人物的內心。

五、小結:

《重讀大師》一書中王祥夫著文說:“讀托爾斯泰的小說,總似乎讓人能聽到一種深深的嘆息,感受到作家在無情地鞭撻着人類的靈魂,而同時,也能讓你感到他對人的深深的愛,一切都基於深深的愛。”學習了茨威格通過托爾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內心世界,我們對這 樣的評價更多了些理解。靜心去品讀代表他藝術高峯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我想,那長着大鬍子穿着布衣經常去和農民一起耙草的偉人會更深刻地走進我們的心靈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6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結合朗讀;2、指導督促學生做好字句解釋的筆記)

(一)請學生說句子大意,間以師生質疑、釋疑,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選擇詞典中的義項。藉助註釋、學生的閱讀積累及教師的講解了解六個人物的故事。(關鍵詞:發、舉、士、市)

(二)師:這六個人物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六個歷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農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隸……;後來都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師: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況且像管夷吾,並非生來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來就做奴隸的啊。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態吧!農夫——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築牆工——辛苦的體力勞動;魚鹽販子——辛苦奔波,社會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邊緣;隱士——生活清貧;奴隸——失去尊嚴,自由掌握在主人手裏。(學生與教師應和着分析)

生:他們生活艱苦,經歷了磨難。

師:是的,他們都經歷了一番磨難,經歷了一番艱苦磨鍊,而最後都幹出了一番大事業,名垂青史。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什麼道理嗎?

生:要幹出一番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磨鍊。

師: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憂患中造就的。(板書:人才在憂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師提問關鍵字意思,提示“使動用法”,請學生試着解釋句子大意。難點教師給予幫助。(關鍵字:故、是、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動、忍、曾益)

(二)師:經歷磨難的好處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師:要使他內心驚動,性格堅韌,增加他原本沒有的才能,途經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爲。

師:是啊,必須讓他在各個方面都經受一番磨難,由此磨鍊出傑出的品格和才華。這樣,才能擔當起上天賦予的重任啊!(板書:苦勞餓 空乏 拂亂——動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師:這一段所說的中心意思可以怎麼來概括?

生:人必須經歷一番艱苦磨鍊才能成才。

師:咦,是不是與上一段意思一樣啊?——這兩段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不過,論說的方法可不一樣。

生:第一段是舉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師:嚴格地說,第一段是以事例爲議論的依據,我們稱爲“舉例論證”,人們常說“事實勝於雄辯”,舉例論證例證是人們議論分析時常用的方法。(板書:舉例論證 )

三、 佈置作業

(一) 背誦第一、第二段。複習字句解釋。

(二) 自己串講第三第四段。

一、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節課內容,齊讀課文。

二、學生解釋第三段的句意。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恆、過、困、衡、慮、作、徵、發、喻、入、楚、法家、拂士、敵國、外患)

三、師: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須在憂患中造就”來概括這一段?

生:不能,因爲這裏還寫到了國家。

師:是的,這一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有了內容的拓展,由人說到了國家。(板書:由人到國)有一副對聯可以概括這一段的意思,我說上聯,同學們能否對出下聯?

人處困境方能奮發,

生:國無憂患常會滅亡。國少憂患易遭滅亡。等等。

師:橫批呢?

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師:所以啊,孟子最後總結道:“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我們來解釋解釋句子的意思。(請學生講,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生、憂患、死、安樂;句子解釋時的語序調整。)

四、 師生齊讀課文。

五、 教師簡單歸納本文寫法上的特點。

六、結束語:

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了他的觀點。當我們遇到挫折,身處困境之時,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氣餒,你應該感謝生活給了你一個磨鍊自己的機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努力鍛造自己的品格和學識才幹,你就會走出逆境,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由背誦。時間允許則當堂背誦。

八、 佈置作業:背誦課文,複習字句解釋。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7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十五課。本單元的文章或寫人或寫景,但字裏行間都飽含着作者深摯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記下自己青年時代的足跡,傾訴着對昆明的雨的喜歡與懷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瞭解昆明雨的特點;

2、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前準備

1、讓學生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2、瞭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3、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1、導入:

師:同學們,春天的雨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各抒己見)

昆明是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會是什麼樣呢?今天我們就隨同作家汪曾祺一同來欣賞課文《昆明的雨》。(板書)2、作者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爲“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1935年秋,汪曾祺國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爲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1、朗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並藉助字典給予解決,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3)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給予指正。(4)學生自由練讀。

2、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爲“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爲什麼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

一句。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的寫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爲“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爲“草木的枝葉裏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因爲“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並且倒掛着也能開花。”;

因爲“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溼空氣最有特徵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乾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溼透了”。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1、品讀課文,探討問題。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師生共同交流並明確:懷念、喜愛、鄉愁。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裏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明確: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纔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2、學生默讀課文,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品味語言之美。

例如:

(1)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麼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嘆之情卻盡在其中!

(2)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爲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你什麼獨特的收穫?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並總結:可能會有A、短句B、文言、成語。C、口語(例句見文中)

教師小結:在這裏,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一處的藝術功力。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2、簡析汪曾祺的散文寫作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五、課堂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着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於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後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六、佈置作業:

1、推薦閱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並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七、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背誦課文,關鍵句段能夠默寫;瞭解“駢文”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意思;會準確翻譯課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抓住特點有層次寫景的方法;寓情於景的寫法。

4、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優美,反覆朗讀背誦課文,讀中體會語言美、景物美,體會作者的意旨。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解難。

3、輔以多媒體手段,增強直觀性。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優美景色的描寫,抒發了他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疏通文字:掌握關鍵詞語,準確翻譯課文。

2、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

【教學難點】

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他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討論質疑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圖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營造氣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同學們,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餘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 基礎知識

1、文學常識:本文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

課題解析:給朱元思的信“書”:指書信,本文是吳均寫給好友的書信的一部分。

駢體文:又稱“駢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 特點:講求對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關於六朝駢體文:

唐:稱時文(與古文相對)晚唐:稱四六文(四、六言爲主)清:稱駢體文(兩馬並列駕車爲駢)

吳均體:六朝駢體文往往爲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許多作品徒有華麗的外表。

吳均的作品卻能揚其長避其短,不堆砌辭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暢,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內容充實,時人效之,號爲“吳均體”。

2、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呢?下面簡要介紹幾種學習方法:

(1)、 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爲詞和句。其中,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句可分爲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類。系統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弄清其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和聯繫,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2)、 正確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可用,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須注意以下幾點:理解關鍵詞語,判斷詞與詞之間關係;瞭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賞識;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規律;根據句首和句尾的詞語以及句中的慣用語進行判斷。

(3)、 學會正確的翻譯方法。翻譯文言文的原則是: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翻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補充省略的部分;調整語序;適當增減。

(4)、 反覆誦讀。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誦讀可以培養語感,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覆誦讀可以充分領略作品的音樂美,提高學習興趣。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縹piǎo碧 急湍tuān 軒邈xuān miǎo 泠lng嚶yīng 鳶yuān飛 戾l天 經綸ln

4、解釋下面詞語。

(1)風煙俱淨 俱:全,都。 (2)從流飄蕩 從:順,隨。

(3)一百許裏 許:表示大約的數量。 (4)直視無礙 礙:阻礙。

(5)負勢競上 負:憑藉,憑依。 (6)互相軒邈 軒:高。邈:遠。

(7)望峯息心 息:平息。 (8)經綸事務者 經綸:籌劃。

(9)橫柯上蔽 柯: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10)疏條交映 映:掩映。

5、文言詞語

(1).詞類活用【湍】急流。【奔】飛奔的馬。【軒邈】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高。邈,遠。

(2).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見】通“現”,露出。

(3).常規詞語【風煙】煙霧。 【共色】一樣的顏色。 【從流】隨着江流。從,順,隨。

【縹(piǎo)碧】青白色。 【無礙】毫無障礙。 【甚箭】比箭還快。 【夾岸】兩岸。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綠而密。【負勢】憑依高峻的山勢。負,依憑。

【競上】爭着向上。競,爭。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聲激越。 【作響】發出聲響。 【相鳴】互相和鳴。【成韻】形容聲音和諧動聽。韻,和諧的聲音。 【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絕】停止。

【鳶 (yuān)飛戾(lì)天】鳶飛到天上,這裏比喻極力追求功名的人。鳶,一種兇猛的鳥。戾,至。【息心】平息熱衷功名之心。【經綸】籌劃,治理。 【柯(kē)】樹木的枝幹。

【蔽】遮蔽。 【猶】像。 【交映】互相掩映。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停頓和節奏。

2、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的特徵。

第1段:概括從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第2段:描寫異水。第3段:描寫奇山。

4、把握本文的結構:總--分

5、疏通文意。

(1)學習第1自然段(聽錄音朗讀後講解):

①風煙:指煙霧。②共色:同樣的顏色。③俱:都。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着船隨着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翻譯:風塵和霧氣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羣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順江流飄蕩,任憑(船兒)時而往東時而往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2)學習第2自然段(聽錄音朗讀後小組討論解決,教師解疑)。

①縹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翻譯: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3)學習第3自然段(聽錄音後小組討論,教師解疑)。

①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②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着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③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④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⑤相鳴:互相和鳴。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⑧經倫:籌劃、治理。⑨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着。上,在上,名詞作狀語。⑨猶: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見:同“現”,顯現,顯露。

翻譯: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峯。泉水激打着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好鳥互相和鳴,唱出和諧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一聲不斷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斷地啼叫。具有-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峯,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爲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四、品味鑑賞課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麼樣評價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的?此外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評價: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1)第1句:寫天光山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寫出了天氣的晴好;   第2句:寫乘船江遊的心境--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愜意而暢懷;

第3句:交待江遊的地點和距離,總寫山水特點。

(2)這部分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述了從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作者說:“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那麼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裏,又異在哪裏呢?我們接着往下學習。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異水”二字,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異水?寫了水的哪些特點?用了什麼方法?

從水色(縹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魚細石)等方面作靜態描寫,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進行形象描繪,從動態寫出水之急;總之,這一段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寫江水的特點。

(2)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之特點。

(3)學生齊讀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山之奇?

A.從山自身寫: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樹--山高風大,樹受侵襲,冒出寒氣--以樹之寒襯托山之高--視覺;

山之勢:負勢竟上,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從山勢寫其奇--視覺;    以上從山本身寫起,把靜止的山賦予奮發向上的無窮生命力;

B.從山上的其它景物來寫山:側面

從動物--好鳥、蟬、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寫山無窮的生命力--聽覺;

從人--熱衷功名和經綸世務者臨山的心境,襯山之雄奇、幽美--聯想;   從植物--橫柯上蔽、疏條交映,寫山哺育了萬物--視覺。

(2)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3)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合作探究,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意境、情趣等內容。

1、語言美

(1)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注意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2)提問:請談談朗讀本文時感覺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並舉例加以說明。

(3)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後明確:

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琅琅上口,節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②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③修辭的運用,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誇張)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擬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2、意境美

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重點揣摩課文寫“水”寫“山”的語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嚮往自然、厭棄塵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繪“奇山異水”的景色時,插入了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幾句話不僅從側面襯托出“奇山異水”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4、讓學生帶着對作者的情感,再讀課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總結課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寫富春江山水的過程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即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山水的描寫,對其美景的流連忘返,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仕途官場的厭倦。同時,也流露出對美好自然的愛慕和避世退隱的志趣。

七、佈置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300字左右的寫景文字。

八、課後反思:

以前,我上文言文時,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範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大約就佔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打瞌睡的也多,無動於衷。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喜悅。

我現在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麼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我把以前翻譯課文的時間用來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我是這樣做的,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讓學生齊讀課文,完成下面幾個問題: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2、課文着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說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沒有人打瞌睡。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能翻譯了。我感覺這堂課很成功,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

這堂課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讓我這樣去償試的;1、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組老師就討論,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喜歡,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認爲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翻譯課文,學生只是瞭解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這篇文章是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學生不知道。別的文言文,學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囉。於是,我便有將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課文的時間解放出來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與魏書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講道;魏書生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上了一節語文課,也是文言文,課題是《晏子使楚》。魏老師上這課時,也沒有翻譯課文。然而,上完這篇課文後,學生們都能翻譯課文,聽課的老師們都很滿意。魏老師的課,給了我理論上的指導,堅定了我對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信心。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29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學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運用課件,激趣導入,張顯文章意境,體悟文章美感。品讀文本,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

【教學目標】

1、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句式。

2、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賞美景,營造氛圍,引入課文

1、播放課件,觀賞富春江風光。

2、插入解說:桐廬──富春江旅遊區簡介。

富春江的美,激發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豪情,他們留下了許多吟詠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爲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讓我們一起來細心體味,盡情欣賞。

二、由學生講述作者的簡歷,教師作評價補充

展示課件:吳均,字叔庠,南朝文學家,史學家。他出生貧寒,爲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骨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人效仿他這種文體,稱吳均體。著有《吳朝清集》和小說《續齊諧記》《齊春秋》《廟記》等,不少作品後來失傳了。

三、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展開課件,提示重要詞語的讀音。

3、指名學生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並對其進行評價。

(教師可適當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語速、注意停頓、注意重音、注意節拍。)

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教師的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讓學生理解文中加粗詞的含義。(多媒體顯示)

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絕

猿則百叫無絕(停、斷)絕

2、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語句,準備質疑。

3、讓學生自主提出翻譯難句,小組討論解決,也可求助於老師。

播放課件:(學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難語句)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五、理清課文的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徵?在課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板書),全文都是圍繞着異和奇這兩個字來寫的,總領全文的作用。

2、小組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富春江山水的異和奇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引導邊板書:

異水:千丈見底 水之清

從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下

飄 奇山:高山寒樹 樹之奇

蕩 獨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絕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六、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課文

七.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摘抄文中景物描寫的佳句。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查背誦

二、播放音樂,讓學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師評點,並提出問題

本文爲我們呈現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引導學生進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過同桌互動,師生互動進行交流、品味。)

四、再讀課文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問: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同學們反覆品讀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展開課件進行總結)

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2、讓學生劃出作者感懷的句子,細細體會。

展開課件: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五、品味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語言形象生動,以駢句爲主,講究對仗和聲律,富有韻律美。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多媒體顯示寫景佳句:

風煙俱淨,天上共色。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教師要求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要求從描寫角度、詞語運用、表現手法、表達作用等角度,任選一點,揣摩妙處,體會寫法。

3、學生齊誦這幾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六、探究拓展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七、課外延伸

閱讀吳均詩歌三首,進一步瞭解作者獨樹一幟的寫作技巧。

山中雜詩 從軍行 梅花落

山際見來煙, 男兒亦可憐, 終冬十二月,

竹中窺落日。 立功在北邊。 寒風西北吹。

鳥向檐上飛, 陣頭橫卻月, 獨有梅花落,

雲從窗裏出。 馬腹帶連錢。 飄蕩不依枝。

懷戈發隴坻, 流連逐霜彩,

乘凍至遼川。 散漫下冰澌。

微誠君不愛, 何當與春日,

終自直如弦。 共映芙蓉池。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

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會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異水,會使人流連忘返;文中那些優美的語言,整齊的句式讀來令人賞心悅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語言,也會給人以深刻的啓示。請把你的閱讀感受和同學交流一下,並寫出來。字數在200字左右。

八年級上冊語文《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篇30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圈點勾畫,準確把握文章內容 。

2、抓住關鍵詞句品讀,多層次分析人物形象 。

3、縱深開掘“真”字涵義,領悟古人智慧和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關鍵文言字詞,把握文章內容。

2、緊扣“真”字,品析周亞夫的形象和精神。

教學難點:

找出關鍵詞句品讀,開掘“真”字內涵,多層次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1

走近《史記》, 溯源引流 。

兩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後……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史記》是24史之首。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八書、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個部分。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長於記人,書中精心刻畫了上百個人物,如我們熟知的廉頗、藺相如、屈原……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西漢時期的一代名將周亞夫。

出示課題:《周亞夫軍細柳》並解題。

2

自讀課文,梳理“真”事。

(一)讀課文,明大意。

①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圈點勾畫,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②檢查反饋:

一詞多義 :

軍細柳

上自勞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

疑難句子:

將以下騎送迎

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二)填表格,理情節。

過渡語:“奇”是司馬遷《史記》的主要藝術特色,善於在曲折奇特的情節中顯示人物性格。接下來讓我們通過表格來梳理本文的故事情節。

地點

勞軍經過

文帝評價

霸上、棘門營

直驅入

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將以下騎送迎

細柳營

先驅至不得入

嗟乎,此真將軍矣!

可得而犯邪!

上至,又不得入

軍中不得驅馳

介冑之士不拜

小結:通過剛纔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故事在鮮明的對比中呈現。文帝親自勞軍,經歷了兩種不一樣的待遇,看到了兩種不一樣的軍隊。在截然不同的對比中,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3

摘句析讀,細品“真”人。

過渡:文中漢文帝發出怎樣的感嘆?請找出來,生齊讀“嗟乎,此真將軍矣!”師提示:重點是哪個字?真(板書)師啓發:文帝爲什麼稱讚周亞夫是真將軍?讓我們到文本中去尋求答案。

(一)品“真”言。

學生小組合作,在文中找出能印證是“真將軍”的相關句子,摘句品、讀、悟結合,理解周亞夫的人物形象。

預設:

“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強調“被、銳、彀、持”幾個動詞,齊讀,讀出士氣高漲、精神飽滿、嚴陣以待。

“天子先驅至.. .. ..不得驅馳。”教師引導填字加詞的方式悟讀,抓幾個特殊的否定句“不得、不聞、”等,從人物語氣的演讀、角色的朗讀、關鍵詞的品讀等方式,品出了周亞夫治軍嚴明的形象。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周亞夫

“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引導學生讀出人物語氣,讀出不卑不亢。品出了周亞夫剛正不阿的形象。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曾子

教師最後從整體上指導朗讀這些句子:有全班的齊讀、學生的分角色朗讀、教師的朗讀,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創設朗讀的小高潮。

(二)析“真”將。

師生共同歸結周亞夫的人物形象:治軍嚴明、恪盡職守、剛正不阿。

教師啓發:將士們爲什麼刀出鞘、箭在弦,時時處於緊張的備戰狀態?請同學們在第一段去找關鍵句。

“匈奴大入邊”“以備胡”(品讀“大”字和“備”字)

邊播放背景視頻,教師補充背景材料: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單于率領軍隊大舉入侵,其中有三萬軍隊進攻上郡,三萬軍隊進攻雲中郡。“規模之大、來勢之猛、軍情之急”,漢文帝調集了三路大軍到邊地防守,以保衛京城。

在國家危在旦夕時,周亞夫臨危受命,更表現出了作爲將軍的勇於擔當。(板書:勇於擔當)

插入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的形勢圖,總結並豐滿周亞夫責任與擔當的形象。

(三)悟“真”君。

①找出相關句子進行品析,引導學生簡要品讀漢文帝的人物性格,體會漢文帝的寬厚仁德。

“漢文帝以柔御天下,剛強者皆乘風而靡”____蘇轍

(板書:真君主)

②補充資料:

“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進一步強化漢文帝對周亞夫的信任與賞識。

總結:文帝的寬厚仁德成就了一代名將,也從側面烘托出了周亞夫的形象。“真將軍”的周亞夫是因爲遇到了“真君主”的漢文帝。(板書:側面烘托)

4

開掘字意,深諳“真”理。

《說文解字》中是會意字,本義:長生不死的人變形昇天

理解(一): “真,正也”。

1、學生用組詞的方式解讀“正”字,拓展他們的思維。正義、正氣……

小結:正因爲周亞夫的正直不阿才被文帝讚譽爲真將軍。

2、教師引導:“守正”,固守根本,固守一個將軍的根本(追問:將軍的根本是什麼?保家衛國,捍衛國家主權)

小結:周亞夫面對國難當頭、挺身而出的擔當與責任。

理解(二):“真,本性、本原”。

“本性、本原”就是擁有純真,保持自己的初心……堅守自己的信仰。……(板書:堅守信仰)

延伸:古往今來,保持初心,堅守信仰的人不勝枚舉,如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周恩來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結束語:堅守信仰使他們擁有無限的能量,堅守信仰使他們成爲民族的脊樑……

板書設計

周亞夫軍細柳

恪盡職守

真將軍 勇於擔當 對比

堅守信仰

真君主 寬厚仁德 烘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