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8W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及教學構想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精選20篇)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爲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同時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要反覆朗讀,直至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文章結構,把握中心,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積累名言和議論文素材,熟讀成誦。

2.學會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2、抓住“醉”與“樂”的關係,把握文章主旨。

3、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作用,背誦全文,掌握名句。

難點:理解本文從“樂”和“醉”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歐陽修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貶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集體糾正讀音。

(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讀得流暢,重音、停頓、速度、節奏得當。)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讀全文。

要求先不看課文註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後對照註解再讀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記號。還可查古漢語詞典,自己解決問題。

(教師在巡視中發觀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砷窪。)

2.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教師對在巡視中發現的較普遍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給予解答。

3.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讀出聲。

五、再讀課文,分析討論

要求:各自放聲讀。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個字,畫出來。

全文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明確:樂。

1.全文寫了哪幾方面的樂?

明確: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滁人之樂。

2.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幾種樂趣。

3.這幾種樂中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爲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爲此而樂,也爲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課內小結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遊樂的情景,展現了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  引出

脈絡 樂

歸結 “醉能同其樂”(主旨)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以“樂”爲主線,前後呼應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景物描寫作用,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遊記散文。大量運用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大量運用“也”“而”,加強了迴環詠歎的意味。這些都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

本文的結構很有特色,課文以抒情貫穿於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爲主線貫穿起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在寫了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後又太守見到滁人遊山賞景,與衆賓客宴酣之樂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歐陽修在滁州寫的另一文《豐樂亭記》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而這些內容最後都統攝在“太守之樂其樂”中。理解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作者的思想情感並沒有採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託在敘事寫景之中,特別是描寫滁人之遊的內容,與文章上下文之間的關係,學生不易直接把握。所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

教材設想:

在熟讀課文,在學生掌握文言知識,疏通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以問題切入,課堂學習主要以課文誦讀,問題討論,品味鑑賞,比較閱讀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韻美,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懷。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因爲他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慶曆新政”。這次改革失敗,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曆五年也被貶到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文,看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情懷呢?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宋代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被後世尊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史傳等都有相當成就。

背景介紹: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曾參加了以范仲淹爲首的改革派,推行“慶曆新政”,不久在政敵的打擊下,改革失敗,范仲淹等降調外任。歐陽修被貶爲滁州知州。作爲執政者的反對派,有很多政見要說,有滿腹的抑鬱不平要發泄。但現在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與作者同一時期寫的另一篇文章《豐樂亭記》是姊妹篇。

三、解題

“記”是古文中一種以記敘和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的體裁,多用來描寫作者的旅行見聞。它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類似的文章有:《岳陽樓記》、《小石潭記》、《桃花源記》等;類似的古文文體還有:“銘”(《陋室銘》)和“說”(《馬說》、《愛蓮說》)。

四、聽讀課文,掌握朗讀節奏

學生讀課文,讀通順,讀準節奏

教師出示重點讀音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疏通課文大意,不懂問題可以向老師或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問。(教師可出示參考譯文作爲學習輔助)。

六、完成下列資料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字

蔚然:茂盛的樣子。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  雜然:錯雜的樣子。

傴僂提攜:駝背。     山餚野蔌:蔬菜。

2、一詞多義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靠近)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轉折連詞)

臨溪而漁(到)朝而往, 暮而歸(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不必譯出)

泉香而酒洌(順接連詞)

雲歸而巖穴暝(聚攏) 山水之樂(樂趣,名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爲樂趣,動詞)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歡樂,形容詞)

七、再讀課文,注意體會“也”的不同語氣和“而”的輕重音;通過推究文理,梳理文脈,讀出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旨在讀得流暢。

教師在學生疏通文句的基礎上作朗讀提示:

第一段,“環滁皆山也──琅琊也──釀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自號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個“也”表判斷;五、六、七個“也”表解釋;第八個“也”表肯定,語氣堅定,“也”的語調要較重;第九個“也”表肯定,但語氣較平穩。

第二段,這一段中“而”較多。關於“而”的讀法,凡錶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節奏作用的,則應輕讀。

第三段,四個“也”均表解釋語氣,六個“而”有的表修飾,如“雜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魚肥”“泉香而酒冽”。這些句子均應輕讀。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陳述語氣,四、五句“也”表解釋。“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除第三個“而”表順接需輕讀外,其餘三個均應重讀。

八、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二段。

2、訂正並複習課堂練習。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人們經常把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兩篇名文相提並論,不僅因爲它們同一時期,同樣偉大的文學家的作品,更主要都表達了兩位大家不同凡響的思想境界。在我們剛學的《岳陽樓記》中作者直抒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在本文中作者要表現怎樣的情懷呢?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表達的呢?

二、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探究文章的結構。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已有了瞭解,下面請同學概括各段的主要內容。

討論明確:

第一段:亭外的風光,亭名的由來,醉翁寄情山水的樂趣。

第二段: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第三段:太守出遊所見的畫面——滁人遊,太守宴,賓客歡,太守醉。

第四段:太守醉遊歸來,自得其樂。

2、討論文章的內容間有怎樣的內在聯繫呢?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在寫醉翁亭之前先寫了周圍的景色,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與下文內容有怎樣的聯繫?

參考: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很自然地表現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山水美,自然有遊人的樂趣,人們的樂趣表現在哪些地方?

參考: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衆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爲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根據以上梳理,你認爲文章結構有何特點?

參考:文章是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爲了寫“樂”。一個“樂”字貫穿全文: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

文章講究結構上的前呼後應:第一段提出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寫太守在宴席上“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文章一開頭,只雲醉翁,只說是太守自號,但太守是誰?並不點破,以下幾段也只反覆用太守作爲稱代,共用了九個之多,直到最後一句才道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使讀者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夫子自道”。這都增加了本文結構上的妙趣。

三、結合以上分析,理解作者情懷。

1、作者結尾說“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那麼太守到底“樂”什麼呢?

討論後明確:怡情山水,更爲滁州一帶的百姓安居樂業而樂。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2、投影出示《豐樂亭記》,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懷。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早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爲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明確: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美麗的琅琊風光,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一樣,“與民同樂”也是歐陽修的政治理想。雖然他遭貶謫,他以寄情山水來排解他內心深處的抑鬱,但他看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滁州得以實現,內心是感到欣慰的。這種深層次的快樂,不是別人都能夠理解的,而他也樂得自得其樂。

四、賞讀課文。

《醉翁亭記》是一篇極其優美的散文,秀麗多姿,富有詩情畫意。請大家就課文景物描寫的內容,重點誦讀,併發揮想象,用優美的語言爲我們推薦一下。

示例1: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有亭踞臨泉上。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構置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五、佈置作業:

1、按要求默寫。

① 文中描寫醉翁亭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文中寫山間四時景色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文中點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文中描繪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 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

① 已而夕陽在山 已而:___________

② 太守謂誰 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句中的“其”,跟“醉能同其樂”中的“其”字意義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B. 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

C.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D.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

(3). 與“遊人去而禽鳥樂也”中的“而”作用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 朝而往,暮而歸 B.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C. 佳木秀而繁陰 D. 日出而林霏開

(4) 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分別用一句話寫出“禽鳥” “人” “太守”之“樂”的具體內容。

禽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從課文的主題的內容,意蘊,表達的方式等方面比較《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

參考答案:1. ① 翼然臨於泉上

②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④ 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附參考答案

1、略2、(1) ①不久(或:繼而) ②是(或:爲) (2). C(代詞,他們)

(3) D(表承接。選項A中的“而”表修飾,選項B中的“而”錶轉折,選項C中的“而”表並列)

(4)喝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時能用文章來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

(5) 禽鳥:山林之樂 人:從太守遊之樂 太守:山水之樂;勤政爲文之樂;

3、滁人、賓客之樂《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嶽》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範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後,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懷,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爲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範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景 醉翁亭 山水之樂

朝暮之景 四時之景 山水之樂

滁人遊 太守宴 賓客歡 太守醉 與民同樂

山林之樂 禽鳥之樂 人之樂

太守之樂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 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 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爲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爲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爲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爲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爲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第二課時以讀貫穿,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作者較爲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今天我們要學習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遊記《醉翁亭記》,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的歐陽修。

明確: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1、學生朗讀後,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2、兩人互讀,正音正字

三、合作學習,疏通大意。

根據預習,結合註釋,小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師投影重點詞語作爲學習參考。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裏:山行,沿山而行。

峯迴路轉:回,曲折迴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裏。寓之酒,寄託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裏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裏的霧氣。 ”

雲歸而巖穴暝:雲歸,雲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於負者歌於途:至於,連詞,多用於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揹負着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裏指老人。提攜,拉着手行走,這裏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餚野蔌:山餚,野味。餚,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爲賞罰的一種遊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籤子。交錯,交互錯雜。

蒼顏白髮: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裏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爲,是。

四、聽讀課文,結合句意,注意體會“也”所表達的不同的語氣。

五、再讀課文,嘗試着讀出作者的情感。

學生讀,師生評,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樂”的情感及用貫穿全文的“樂”的主線。

六、作業

1、總結本文詞類活用的現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裏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爲樂,動詞。(後樂)樂趣,名詞。

2、說說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並列)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

3、翻譯重點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的意義和作用的?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得以印證呢?

明確:課文第一段寫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第二段寫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表現出山水之美,顯示出山水之樂。

二、合作研討,說說文章如何表現山水之美,顯示山水之樂的。

討論後明確:

課文第一段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課文第二段作者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總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看來,“醉”只是表象,“樂”纔是實質。

三、誦讀欣賞,用朗讀表達作者的山水之樂。

學生讀,大家評。注意: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讀出陶醉山水的樂趣。

四、學習第三、四小節,感受作者情懷。

1、思考: 若僅表現山水之樂,第一、二小節的山水畫似乎已經足矣,那麼第三、四小節是寫什麼內容呢,請用精煉的語言概括。

明確: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爲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爲:滁人遊圖、太守宴圖、衆賓歡圖、太守醉圖。

2、 思考:這幾幅圖畫與“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樣的聯繫呢?(提示:可以聯繫時代背景思考)

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3、思考:在第四小節中,列出了四種“樂”,分別是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很顯然,文章着意表現的是“太守之樂”,結合全文來看,請你總結他的“樂”所包含的具體內容。

明確:太守的“樂”有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遊人之樂而樂。作爲被貶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娛情山水排遣內心的鬱悶,確也得到山水之樂,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與民同樂”是他的理想,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堅守自己的理想之後所得到的心理慰藉。這種“樂”也許並不爲別人全知曉,也不需要別人都知曉,而他自己卻願意自得其樂。

五、朗讀三、四小節,讀出作者自得其樂的那份愉悅。

六、總結文章結構,感悟文章構思的奇妙。

1、你認爲文章中的那一句話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並簡要分析。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爲了寫“樂”。 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最後都統一在太守之樂中,“樂”纔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2、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在醉翁亭得名時就有“太守自謂也”但太守謂誰,暫且不表,直到全篇結句在點出,這樣有何作用?

明確: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收尾照應之效。

七、自由朗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八、作業

1、翻譯並理解重點的句子作用。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默寫文中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3、完成課後作業二。

板書設計:

醉 翁 亭 記

歐 陽 修

山水之樂:山水、朝暮、四時

遊人之樂

宴酣之樂

禽鳥之樂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4

一、基本情況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緊迫,本學期要複習國中六冊課本。

2、學生方面:兩個班共有96人,總體來說兩個班的學生上課氣氛不夠活躍,許多同學甚至學習程度好的同學也不能向老師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總的來說基礎較差。

二、教學設想

這學期我本着“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的教學思路,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閱讀和寫作兩大方面。所謂“宏觀上要活”,就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爲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爲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所謂“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在會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精心備課,上好每一節複習課,用好複習導學案,力爭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2、採用“整體教學法”、“單元教學法”,“作業訓練法”、“邊教邊複習法”等進行教學。本學期要按時完成全年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3、重視學生的閱讀訓練,除課堂的大作文外,鼓勵學生平時多練筆,從句段開始,多寫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能逐漸得以提高。

4、選好、用好有關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

5、多給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如讓學生自己辦手抄報等,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6、做好轉差促優的工作,提高優等生的水平,帶動中等生,鼓勵後進生,儘量縮小差距。

四、教學總結及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及時總結教師“教”與學生“學”兩方面的問題,認真用好導學案,並且及時寫好教學反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要做到及時分析並予以矯正,對學生成功的學習方法、獨特的見解,要及時加以肯定並予以推廣,鼓勵學生多向思維,開拓創新。

五、教學進度

根據區教育局統一安排,進行三輪複習。

總之,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如何提高兩個班的語文成績,我認爲既是一項教學技術,更是一門教學藝術。只要我們教師一切爲學生着想,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平時中紮紮實實地搞好語文教學工作,我相信我們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定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在今年的會考中成爲最後的贏家,我有信心,更有決心,加油!!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5

一、基本情況分析:

九年級5、6共有110個學生,兩個班差距較大。六班秩序較好,學習認真,但潛力較小。五班落後面廣,課堂紀律較差,學生缺乏學習得動力,授課極爲困難。少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目的性上不夠明確,態度不是很端正,認爲語文的學習可有可無,考試時成績拉不出什麼差距,因而不重視語文的學習。有一半左右的學生通過教師近兩年的語文自學能力教學的培養,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總體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是很好,甚至還有考不及格的學生存在。優生的比例太小。

九年級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

一、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爲線索。全冊書分六個單元,包括五個現代文單元和一個文言文單元,它們構成了“學會讀書”系列,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閱讀、綜合性學習和誦讀欣賞三部分。

二、教學目標分類

1、思想品德目標: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到自然是人類之友,並從自然界中得到感悟,發現自我,提升人格精神和審美能力;瞭解前輩讀書治學的經驗;瞭解古代文人的社會理想、憂樂觀、淡泊名利和與民同樂的思想。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2、知識目標:瞭解一些應用文、會議記錄、總結;瞭解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和說明書的寫法;瞭解一些修辭,如對偶、反覆、設問、反問的知識。

3、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掌握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及構思方式;學習和運用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景物的方法。學習不同的論述方法,並能模仿一定的論述方式。掌握簡單的文學評論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設想

1、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2、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4、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裏的精彩世界,增強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5、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本學期時間緊,任務重,學生語文能力差異大,有必要研究現階段學生最缺什麼知識與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區分出主要差異與次要差異,有選擇、有重點地突破性地分層教學。這是我們有效開展本學期教學與複習工作的第1個前提條件。

1、選好、用好有關資料,追蹤會考考點趨向。

領悟了課標的內涵,鑽研了《考試說明》,明確了學生最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僅僅是開展本學年教學與複習工作的前提,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學,高效複習,還需要選好、用好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是自己精心篩選,不用外面的資料。根據學生實際自己出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不搞提海戰術,下攔河網。

2、精心備課,上好課。

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得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每一節課,老師必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要求。並且要擇其重點進行教學,不能面面俱到。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教讀課文的學習,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己學習。

3、重視閱讀訓練。閱讀是考試的“半壁河山”,也是社會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最接近人們生活的語文知識。抓好閱讀訓練,一方面在講課時認真分析,多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閱讀一些課外書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自讀第學年不少於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因此,要求學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我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課外書籍拿來借給學生看,原來沒有開放過的學校圖書室,請求管理員開放,也要求學生跟其它老師藉着看。有條件的買一些來互相傳閱。總之,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看一些課外書。看了課外文章要求學生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名言警句,注意歸類收集,如寫人的和寫物的分開,與四季的分開等等;二是體會文章的時代意義、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時代的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文章是作者心靈世界的反映,從文章內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閱讀文章,一定要求學生能體會出這些內容;三是注意學習各篇的寫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內容,而且運用了較好的表達技巧,閱讀文章要求學生注意吸取這些好處,以便“遷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來。

4、加強寫作訓練。要加強寫作訓練,從三點入手:第一點是多觀察,多積累(多積累前面己談到)。多觀察就是要培養學生經常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第二點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發,感悟得深,才發得快,發得猛。第三點是多練。可按照自己的作文訓練系列進行一次全面的訓練,全面地儘可能地提升學生作文的質量。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品讀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

3.體會作者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培養學生摯愛祖國的感情。

教材分析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教法提示 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過程設計(含作業安排)

一、導入

鄉愁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中國古代有許多“鄉愁”名句: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着多少遊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着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習余光中的《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注意詩的節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爲“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B、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爲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C、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D、這首詩如果去掉第四節效果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爲國愁和民愁了。

四、教師總結該詩的構思特點、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作者在這首詩裏,設置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爲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形象 (意象) ,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 詮釋爲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詩歌的繪畫美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詩人表達出來後卻是 實現了的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

詩歌的建築美 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v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

詩歌的音樂美 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v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五、拓展閱讀:

昨夜,/月光在沙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迴到大陸。 (《舟子的悲歌》)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當我死時》)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鄉愁四韻》)

2.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着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中國臺灣。

兩位詩人都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恆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於,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裏出生,也不在那裏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纔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裏,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麼,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賞讀課文,品析人物性格特徵。

3、用讀課文,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賞讀課文,品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多媒體播放歌曲《遊子吟》。

師:這首歌唱出了流浪在外的的遊子的辛酸,他們是多麼渴望家這個港灣的慰藉,多麼渴望能夠迎來人生的春天!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裏就有這樣一個在外流浪多年的遊子,飽經人生的滄桑,更可憐的是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視他爲毒蛇猛獸,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遠,這爲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瞭解作者

莫泊桑: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鍊》、《米龍老爹》等。(多媒體出示作者,點生讀。)

師:左拉曾這樣評價過這位短篇小說之王:他的作品無限的豐富多彩,

精彩絕妙,令人歎爲觀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去體會作品的豐富多彩。

(三)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同學們,讀小說,一定要讀出自己最初的、完全屬於自己的感受。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並隨手寫下自己最初的閱讀感受和疑惑。

1、生談初讀課文的感受。

2、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歸納整理。

(四)賞讀課文,品析人物

菲利普夫婦

1、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不同稱呼?

2、通過這些稱呼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是怎樣的?

3、請你找出課文中描寫菲利普夫婦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談談你對人物的理解。

例如:我母親也怕起來,吞吞吐吐的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爲什麼這樣胡說八道?”

析: 通過母親說話時的動作“吞吞吐吐”和母親的語言可以看出母親她不願相信那個賣牡蠣的就是于勒,她怕自己的發財夢會破滅。

4、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做到了知人知面又知心,哪位同學能夠全面的評價一下菲利普夫婦。(點生總結)

師:菲利普夫婦是可憐的,但又是可鄙的,他們雖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但他們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菲利普夫婦已經被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腐蝕了心靈。人性完全扭曲,在他們的心之天平上,金錢要比親情重要得多。《板書》

若瑟夫

1、你認爲若瑟夫是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2、假如你是若瑟夫,當你面對嫌貧愛富、冷酷無情的父母和窮苦落魄、狼狽不堪的叔叔時終於勇敢的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

(五)用讀創新,拓展遷移

1、瑟夫在後來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受到父母和社會的影響呢,我們再來看看本文在選進教材的時候被刪去了的開頭和結尾。你認爲該不該刪掉?(多媒體出示被刪去了的開頭和結尾)

原文開頭是:

一個白鬍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佛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於是對我說:

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着不忘的,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原文結尾是:

此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生暢所欲言)

師:作者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他對親情的呼喚,對人性的召喚,也寄寓着作者偉大的人道主義情懷,這讓我們在看到社會黑暗、感到人際關係冷酷的同時,更看到、感受到一種來自人性深處的潔白和溫暖。

2、本文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人們的人生觀。面對金錢,面對親人的貧窮與富有,同學們,我們應該怎樣選擇?

(六)課堂總結

師:希望同學們把自己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在靈魂的深處,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係所異化,因爲只有這樣的心靈,纔是人類最健全、最美好的心靈。也希望愛心能夠永遠成爲冬日裏最燦爛的陽光,能夠跨越時空,超越金錢,溫暖在他人的心間。最後讓我們共同深情的呼喚:于勒叔叔,回家吧!(在多媒體播放呼喚親人的音樂中結束本節課)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覆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一、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着憂鬱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着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並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二、教學過程:

1、 瞭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於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2、 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於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爲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爲。因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 ,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3、 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願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麼的失意和無奈。

4、 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爲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

5、 詩歌的最後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衝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 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9

一、工作前的動員

作爲語文老師同時作爲班主任,我知道沒有比我更適合去動員我們班的這些大孩子們了。雖然他們有時候很調皮,但是我們老師們都知道,在他們頑皮下掩藏的,都是對學習的熱情!只要我們好好的引導,同學們的的潛力都不可限量。

作爲班主任,我最需要做的就是先將這股熱情激發出來!在這國中的最後一個學年,如果不能從始至尾的好好學習,那麼就算是再好的潛力也無法發揮出來。

二、對班風的掌控

在這九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好班風。無論是班上的大小事,還是學習上的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反映着班級的問題。要是不能在施加了壓力之後好好的對班風進行引導,意志力不堅定的同學很容易會在壓力下被其他的事情吸引注意力。

這樣的話,不僅是自己,連其他同學的學習也會被影響到。要是不及時止住,甚至會進一步發酵。所以,做好引導工作是下學期的首要目標。

三、語文的教學

語文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於累積,古詩、古詞的背誦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是對於語文考試來說,閱讀理解是最常出現的丟分點,作文也是常常難以達標。這兩個都是在九年級這一學年都要不斷加強的地方。

尤其是作文,作爲語文分數的的一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題,也是最容易那分的地方。爲了強化作文能力,不僅要增加寫作的作業佈置,對字跡的要求也要趁着還有時間做些提升。

四、結束語

作爲老師,這也是一場對教學能力的考驗戰,作爲班主任,這會是對我管理能力的大考驗,雖然考驗雙雙落下,但是我相信我能做好!希望同學們,也能不要辜負我們老師和家長們的期待,將這三年變成無悔的回憶!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0

一、基本情況分析:

兩班的學生思想較爲活躍,能向老師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少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目的性上不夠明確,態度不是很端正,認爲語文的學習可有可無,考試時成績拉不出什麼差距,因而不重視語文的學習。有一半左右的學生通過教師近兩年的語文自學能力教學的培養,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總體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是很好,甚至還有考不及格的學生存在。優生的比例太小。

九年級中,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

二、教材分析

我們採用人教版教材,本冊教材共分爲六個單元。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讓學生感悟人生,第二單元、第三單元關於人與自然。第四單元關於民俗文化,第五單元、第六單元古文閱讀。六個單元有閱讀,這套教材的主要特點,我覺得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一是比較全面的體現了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各項要求;二是建立了具有整體綜合語文教學效應的“單元合成,整體訓練”的新的語文教材編排體系;三是設計了比較完備的助學系統,利教便學;四是堅持了教學內容的質和量的統一,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九年級語文的學習,是國中學習過程的第三個階段(第五、六學期),也即最後階段。教學重點上升爲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語文對生活的服務關係,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課文按照文體分類編排。語文基本訓練更進一步,進行記

敘、說明、議論三種表達方式綜合的訓練,並落實到實際運用上。

三、教學策略:

1、領會課標內涵,鑽究《考試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應達到的能力與目標,領會了課程標準的內涵,才能瞭解學生知識與能力,語文素養等方面的不足;它是開展語文教學要重依據和指導性綱要,教學的理念、情景的創設,互動的教學平臺的搭建,都離不開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同時它又是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外在體現;它是會考命題的指導思想與基本理念,是會考命題方向的源泉所在。吃透標準纔有可能吃透語文會考評價的方向、方式、方法,纔有可能展開針對性的教學。

《考試說明》是課標的具體化和進一步的精細化,它根據課標,結合考試實際,以會考的範圍和要求及主要題型示例甚至試卷的長度,難度,各部分大致的分值等都作了十分具體的說明。因此,作文老師必須認真研究考試說明,讓複習能做到低時高效。

2、依據學生實際,探尋語文差異。

本學期時間緊,任務重,學生語文能力差異大,有必要研究現階段學生最缺什麼知識與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區分出主要差異與次要差異,有選擇、有重點地突破性地分層教學。這是我們有效開展本學期教學與複習工作的第1個前提條件。

3、選好、用好有關資料,追蹤會考考點趨向。

領悟了課標的內涵,鑽研了《考試說明》,明確了學生最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僅僅是開展本學年教學與複習工作的前提,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學,高效複習,還需要選好、用好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是自己精心篩選,不用外面的資料。根據學生實際自己出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不搞提海戰術,下攔河網。

4、精心備課,上好課。

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得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每一節課,老師必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要求。並且要擇其重點進行教學,不能面面俱到。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教讀課文的學習,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己學習。

5、重視閱讀訓練。閱讀是考試的“半壁河山”,也是社會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最接近人們生活的語文知識。抓好閱讀訓練,一方面在講課時認真分析,多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閱讀一些課外書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自讀第學年不少於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因此,要求學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我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課外書籍拿來借給學生看,原來沒有開放過的學校圖書室,請求管理員開放,也要求學生跟其它老師藉着看。有條件的買一些來互相傳閱。總之,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看一些課外書。看了課外文章要求學生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名言警句,注意歸類收集,如寫人的和寫物的分開,與四季的分開等等;二是體會文章的時代意義、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時代的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文章是作者心靈世界的反映,從文章內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閱讀文章,一定要求學生能體會出這些內容;三是注意學習各篇的寫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內容,而且運用了較好的表達技巧,閱讀文章要求學生注意吸取這些好處,以便“遷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來。

6、加強寫作訓練。要加強寫作訓練,從三點入手:第一點是多觀察,多積累(多積累前面己談到)。多觀察就是要培養學生經常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第二點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發,感悟得深,才發得快,發得猛。第三點是多練。可按照自己的作文訓練系列進行一次全面的訓練,全面地儘可能地提升學生作文的質量。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 反覆誦讀,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習重點:學習目標2 3

學習難點: 學習目標2

學習方法: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體運用: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朝,不能不說唐詩,說起唐詩,不能不說李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出示大屏幕。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齊讀。

1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經朋友舉薦來到長安,準備大顯身手,但是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李白遭受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長安。此時李白寫了三首詩,表達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複雜心情。

2釋題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二、自學指導一

誦讀詩歌

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情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的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讀準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兩個通假字的意思

羞 直

三、自學指導二

讀詩品詩,體會作者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大家四人一組相互討論交流

請同學們以下面句式爲依託。

我從 這(幾句)句詩中,讀出了一個 的李白。因爲 。

示例: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爲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餚,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着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爲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爲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爲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爲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鬥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着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點明全詩的情感層次。總結全詩。板書。

師小結:這首詩歌裏,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不甘消沉的李白,一個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學指導三,賞讀(詩句賞析)

請大家富有感情的再來讀讀詩歌。分別從下列角度賞析詩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從描寫的角度)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從修辭的角度)

3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從表現手法角度)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從煉字的角度)

詩詞句賞析方法:(可以從以下角度從修辭方法角度賞析1表現手法手法角度賞析2 從煉字角度賞析3表達的情感賞析4蘊含的哲理賞析5表達方式等)

五、課堂檢測:

1、生活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請你用本詩中的句子對身處逆境的朋友進勸勉 : , 。

2、本詩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的句子 , 。

3、詩人以“行路難”比喻 ,詩中具體體現“行路難”(照應題目 )的詩句: , 。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六、自我小結本節課的收穫:

這節課我沒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學會了......如 我學會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是....... 我知道了古詩詞的考點是...... 我明白了古詩詞的答題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業

1、正確默寫古詩。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我們將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

板書

歡樂 希望 自信

﹨ ∕ ﹨ ∕

苦悶 失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2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賞析

大學聯考語文二輪專題複習課件及試題分類彙編下載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雜文參考 → 作品賞析 手機版

長沙過賈誼宅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 【體裁】:七言律詩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註釋

1. 賈誼:西漢文帝時政治家、文學家。後被貶爲長沙王太傅,長沙有其故址。

2. 謫宦:貶官。

3. 棲遲:淹留。

4. 楚客:指賈誼。長沙舊屬楚地,故有此稱。

5. 漢文:指漢文帝。

[編輯本段]背景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爲潘州南巴縣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貶爲睦州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當作於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

[編輯本段]賞析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鉤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鬱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份。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悽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嚮慕、寂寞興嘆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繫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麼,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麼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

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着,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後,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的出句,好像劉長卿就站在我們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不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它象徵着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這裏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爲什麼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讀着這故爲設問的結尾,彷彿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嘆喟。

[編輯本段]簡評

詩人聯繫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淒涼寥落之情。滿腹牢騷,對歷來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爲一體。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麼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蘊藉的,詩人善於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於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3

一、學習目標:

1、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2、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 據。

3、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4、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二、重點:

朗讀課文,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三、難點:

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四、預習提綱:

1、 藉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 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由一幅漫畫導入(老師先板畫,後結合着漫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他們中的一位是以勞動爲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爲人類創造財富爲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與“樂業”的文章。

二、學習目標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三、學生自學,師生互動,精講點撥

(一)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

自學指導(一)

1、 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① 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

② 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試着學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

(師範讀課文後,生自讀,然後師指名學生表演朗讀,其餘學生評議。)

點撥:教師要做朗讀指導。如:語調、語勢、語速,語氣的把握等。

③ 想一想:你從老師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什麼?

2、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

① 學生自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

(師引導每個學生動起來,去找去圈點勾畫,師抽查幾名同學看一看能不能找到。)

② 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同學獨立解決,2分鐘後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得出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③ 請學生速讀課文,將文章分爲三個部分,說說這樣分的依據?

(生獨立思考4分鐘,四人一組討論,然後試着把結果展示。要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點撥:理清思路是閱讀文章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

(二)領悟“敬業與樂業”到主旨

自學指導(二)

生帶着問題再次朗讀課文,問題如下:

1、 文章開始,作者就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主旨,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邏輯聯繫?

2、 課文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爲“責任心”和“趣味”,說“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爲“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讓一二組的同學帶着第一個問題;三四組的同學帶着第二個問題,去自由讀文,獨立思考5分鐘後,各組長就本組問題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四、當堂訓練

1、 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啓發。

2、 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請把你的感受和觀點寫一寫。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附板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揭題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還感知了先哲的思想風采,關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今天讓我們再來提煉本文,再學一些知識好嗎?

二、學習目標

1、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據。

2、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3、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三、學生自學,師生互動,精講點撥

(一)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據。

自學指導(一)

1、 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讀這篇課文,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爲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讀一讀,體會一下。(引導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 同桌合作,邊讀邊找邊想:

① 課文論述爲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是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② 課文爲了說“敬業與樂業”的觀點時,作者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的?你能不能找得到?

(生獨立思考3分鐘後,各組長就問題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二)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

2、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按照“我欣賞______,因爲它具有_______美,體現在_________”的句式說話。

(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分組交流發言,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點撥:文學的審美是一種個體化的活動,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用自己的思維去考慮,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

(三)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自學指導(三)

1、 生仔細研讀課文,完成下面問題,一、二、三、四組的同學分別帶着一、二、三、三、四個問題,每組完成一題,在完成本組的問題後可繼續完成剩下的問題:

問題:①如果有人問你:“百行什麼爲先?萬惡什麼爲首?”你怎麼回答?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爲什麼該敬呢?③你該做哪一種勞作呢?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⑤不願做逃得了嗎?

⑥“凡是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爲什麼呢?

(同學們獨立思考2分鐘後,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舉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做適當引導)

2、 文中說“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引導學生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四、當堂訓練

如果你的好朋友學習不專心,有較強的厭學情緒,你怎樣用梁啓超文中的觀點來勸導朋友?請寫下你想說的話。50字左右。

五、小結

通過本文,作者告誡人們:對於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從容地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附板書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4

范進中舉

教學目的:

一、學習鮮明的對比手法和高度的諷刺藝術。

二、瞭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語言與今天口語的差異。

三、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教學設想

一、使學生理解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以課堂練習爲線索,組織教學。第一課時採用以練代講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第二課時抓住中舉前後對比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文中

的諷刺藝術,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1、比較導入: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麼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於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指導預習

1、要求: (1)瞭解作者吳敬梓。

(2)瞭解課文內容。

(3)《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2 、補充介紹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書,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摘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3、 疑難詞語補充解釋。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應歲試、科試而考中入縣學,稱爲進學,

爛忠厚:過分忠厚。闖將來:闖來。將,助詞,沒有實義。

五更鼓:打五更的時候(天亮以前)。舊時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擊鼓報時。

權變:隨機應變。見外:當作外人看待。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4 、學生看註釋默讀全文,體會文中句子的含義。

三、析題、釋疑,課堂討論。

1、 范進爲什麼會發瘋?

1)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選拔馴順的爪牙,藉以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工具。

2)個人原因:范進20歲開始應試,前後考過二十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癡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驚喜得發了瘋,這是有其必然性的。

2、 范進中舉前後自身境況和周圍人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對范進持怎樣的態度?

家境——第一段結尾處、第二段開頭、第二段結尾、第三段開頭、第十一段結尾。

地位——連買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罵到不敢打,連做過知縣的鄉紳也來巴結

本人態度——唯唯諾諾,老實巴交,發瘋的過程(層次感),很快與張鄉紳打成一片。他人態度(岳父、張鄉紳、鄰居))

岳父:語言、動作、神態、行爲(兩次賀喜所送的東西)(前倨後恭)(細節描寫,拿銀子時的動作描寫)

作者對范進這個人物雖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現在對中舉前的描寫),但更多的是諷刺;作者把范進作爲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來寫,因而諷刺的矛頭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的。

3、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

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②虛僞。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

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4、作者借報錄人之口,設計治療瘋病的靈丹妙藥是狠狠打他一個嘴巴,這裏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個嘴巴”,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極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進熱衷於功名,以致發瘋。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信奉者。這一巴掌打在范進臉上,卻印在科舉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無情鞭撻。

5、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癡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爲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六個問題,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內容。留下後面兩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裏繼續分析,進一步理解課文。請同學們課後帶着這兩個問題去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的詞、句,再細細品味互相討論,爲下一節課繼續分析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研討課文,分析人物,討論:

1.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鼓勵學生找出對胡屠戶的語言、行動描寫)

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的言行前倨後恭的表現:(先傲慢而後恭謙)

胡屠戶兩次賀喜的表演,同一地點,對同一對象,評價截然不同。前面是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後來“現世寶”成了舉人,成了老爺,語言立刻變化,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中舉前後在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完全兩樣。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戶借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凶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髮指。中舉後’“屠戶被衆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着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這一打一罵相映成趣,諷刺鞭撻何等深刻,胡屠戶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胡屠戶一聽張老爺駕到忙“躲進女兒房裏,不敢出來”。反襯封建統治者平常凌駕於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焰。)

2、胡屠戶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戶着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者爲什麼要寫張鄉紳對范進的拜訪?

張鄉紳這個人物比較特殊,他是另一種類型的熱衷於勢利的人。

首先,看他拉攏范進的目的,無外乎四個方面:如果范進能青雲直上,張鄉紳就攀上一個大靠山;考不上進士,當個“大挑知縣”或教官,也能算個小靠山;當不成官,仍可結交官府,成爲同謀、幫手;通過范進,還能和跟他同樣中舉的其他人勾結,擴大關係網。

再看張鄉紳採用的手腕:先謝罪,爾後敘說師門,繼而贈禮。此人居心叵測,是個善於耍手腕的官場高手。

作者安排這場拜訪,形象地顯示出范進中舉等於一步登天。一隻“癩蝦蟆”,一旦中了舉,就儼然成了“天鵝”——人本身的價值已經抽空了,代之以“中舉”的價值、金錢權勢的價值,這就是科舉制度形成的價值觀。其實,發瘋的不只范進一人,他也不只是瘋了那麼短的一段時間。人們圍繞着“科舉”團團轉,轉得如醉如癡,喪失了人性、人格、良知,這個社會不是陷入了“瘋”狀嗎?(如,課文中寫“張鄉紳拜新中的老爺”時,先寫一個“體面的管家”送來“大紅金貼”,其作用是表明這位做過知縣的張老爺的身分和派頭。

張鄉紳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爲的是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和湯知縣,來鞏固和擴大權勢。)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徵

范進——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可從范進對待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判斷),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後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報錄人在范進發瘋後鎮定的提出瞭解救方法,可見他見過類似的情形。)

胡屠戶: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後)的市儈形象。

張鄉紳:早已中舉,做過知縣,是地方上的一霸。范進中舉的當天就來拉攏,送銀送房,與范進稱兄道弟。這就表明他急於結交新貴,攀附范進宗師周學道和湯知縣,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二、賞析本文寫作藝術,

師生共同討論:課文是怎樣運用對比和誇張的?對比和誇張的運用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1 、通過對比,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

我們以“中舉”爲分界線,將三個人物中舉前後的語言、行動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從而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個(范進)醉心功名;一個(胡屠戶)庸俗勢利;一個(張鄉紳)逢迎拉攏。中舉前後三個人物的種.種變化,無不受封建科舉制度的制約。可見文章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和締造這種制度的黑暗社會。

2 、通過對比,諷刺鞭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試分析三種不同的對比形式,來看對比達到的藝術效果。

①通過人物的種.種醜態和高貴身分的對比,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那中了舉人的範老爺:“抱着雞,手裏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裏尋人買。”(醜態之一)“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醜態之二)“在一個廟門口站着,散着頭髮,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着掌,口裏叫道:‘中了!中了!’”(醜態之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舉人老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這個形象卻是:窮酸、瘋顛、荒.唐。對比十分強烈,豈能不教“衆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從而收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②通過同一人物對同一事件因情勢的不同而前後語言行動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對比,來達到諷刺的目的。

胡屠戶語言行動前倨後恭的表現分析見一中的1題。

③通過人物的言詞與截然相反的事實之間的對比,來揭示人物醜惡的靈魂,取得良好的諷刺效果。

中舉後,張鄉紳來了,張口一個“世先生”,閉口一個“親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又送銀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親近,那麼當初,當初范進“家裏餓了兩三天”“抱着雞”“尋人買”時,你這位“至親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裏去了呢?人物的言詞與當實初的事實一對比,那醜惡的靈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3、除此對比外,作品還運用了大量的誇張,請找出來,說說其效果。

如:范進中舉驚喜的發了瘋這一情節,用的是誇張的手法,但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癡,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誇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少頃,範老爺洗臉,還要洗下半盆豬油哩。”(誇張)如“不想胡屠戶雖然大着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誇張?

4、本文大量的描寫在文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試找出幾例分析:

人物語言刻畫人物性格:

(1)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誇口的、奉承的、恭維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

(2)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着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范進中舉前,對胡屠戶的訓斥只是“唯唯連聲”,低三下四地說:“岳父見教的是。”表現了他的迂腐、無能和逆來順受。中舉以後,他不再稱胡屠戶爲“岳父”而改稱“老爹”了。張靜齋拜會范進時,用了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詞語,充分表現出這個老奸巨滑的鄉紳的拉攏手段。

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寫文章,特別是寫小說,講究選用典型材料來刻畫人物形象。課文爲塑造范進這個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形象,精心選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進進學、胡屠戶賀喜一段,主要寫胡屠戶將范進訓得唯唯諾諾;范進借錢、胡屠戶唾罵一段,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胡屠戶的欺貧愛富;范進中舉,樂極發瘋一段把范進的瘋態寫得活靈活現,讓人們從中看到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胡屠戶壯膽掌打范進一段則和前文唾罵范進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刻畫了胡屠戶的市儈形象;張靜齋拜會范進一段,與上文的情節相得益彰,點明範進發瘋的真正原因,使人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

(1)范進歡喜瘋了的過程,分作四層。第一層寫昏厥,第二層寫瘋跑,第三層寫跌倒,第四層寫瘋走上集。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於瘋。作者緊緊把握這一特點,逐步展開。四層中,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幾乎一以貫之,又略有起伏。范進的語言描寫,前兩層中用反覆手法作了安排。反覆中又有變化,前一處用“好了”,後一處只用一個“好”字,衝動的勁兒又有區別,足見用詞的細心。

(2)側面烘托有兩種,一種是零星的穿插在范進喜瘋的每個過程之中,一種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寫之後。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用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用衆人拉他不住的動作,烘托范進的那股瘋勁,一處處襯筆都突現了中心人物。

三、拓展延伸

將《范進中舉》與《孔乙己》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那一篇?爲什麼。

我們將兩篇文章從三方面進行比較:

1、 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於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於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爲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 作者的態度和諷刺誇張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着雞,手裏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醜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後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並不顯露,那又髒又破的長衫,那“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爲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爲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爲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3、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裏,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四、佈置作業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把握小說的三要素。

2.審美欣賞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領會優美的意境。

3.通過學習使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性格。

教學重點:

認識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主題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孤獨”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玩味歌詞,導入新課:

“生活處處皆語文”(幻燈片文字),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時不在。

前幾天聽同學們唱歌,我發現有兩句歌詞耐人尋味——“我不想我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有花……”(看幻燈片,點名學生唱這兩句)

同學們,你們想長大嗎?(讓學生暢談成長的煩惱或快樂)

不管我們想與不想,歲月和命運都將促你前行,更多的是無情的將我們拋到人生的風雨之中,使我們經受考驗,學會堅強,獲得成長。而在衆多的考驗中,孤獨就是其中的一種,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一位孤獨少年的成長曆程。

設計說明:本節課的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爲切入口,又時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長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思考下列問題,整體感知課文,體驗人物情感。

1.本文以一篇小說,因此根據以往學習小說的經驗,我們應該要從哪些方面着手去學習?

明確: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方面着手去學習。

人物: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偏遠的蘆葦蕩放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精神上的磨練,最終在暴風雨後之後“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蕩

設計說明:本問題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強化讀小說的方法技巧,即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來着手閱讀。

2.通讀全文,我們可以知道在杜小康的這一段成長曆程中,什麼是最難以忍受的呢?

明確:孤獨,缺乏與人的交流使杜小康難以忍受,甚至產生了害怕的心理。

3.請看看杜小康對孤獨的態度產生了哪些變化?

明確:害怕孤獨——面對孤獨——戰勝孤獨

第一篇章 與孤獨相遇

“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曹文軒《前方》

導入:孤獨最初是由自然環境帶給度小康的,自然環境是什麼?剛纔我們已經做了分析,是蘆葦蕩。就讓我們今天的閱讀發現從這裏開始吧!

大屏幕出示:

這纔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裏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感覺。

請分析杜小康初到蘆蕩有怎樣的心理感受?並分析運用的表現手法。

小組合組後展示交流......

導入:同時在這個篇章,還有這樣的蘆葦蕩,值得我們探究一番。

這裏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裏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裏,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兒嗅着。

水邊的蘆葉裏,飛着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隻水鳥正浮在水面上。

拋出問題:你作爲讀者,閱讀到此,給你一種什麼什麼樣的直觀感受?

預設:溫馨寧靜安謐

拋出問題:爲什麼同樣的蘆蕩,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你作何理解?

設計說明: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使學生意識到孤獨對人的影響,審美欣賞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領會優美的意境,並且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的成長足跡比較瞭解。

小結:是啊,離家後,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了,尤其是漸行漸遠的家、空曠而陌生的環境和前途莫測的迷茫,這一切,使得年僅十三四歲的杜小康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幾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園牧歌似的蘆蕩成了包圍他的萬重大山,美麗的大自然已無法完全喚起他欣賞的神經了;但放鴨的生活纔剛剛開始呢,漫長的日子裏,前方永遠只是無邊的曠野嗎?接下來,讓我們跟着杜小康,繼續向前方走去吧。

第二篇章與孤獨相伴

教師補充刪減掉的內容

他們還各自創造和共同創造了許多消解孤獨的辦法:

父子倆一起出發走進蘆葦叢裏,看誰撿的雁蛋多;他們用蘆葦紮成把,堆成高高的蘆葦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幾處散落在蘆葦叢裏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蘆葦編了幾十只小籠子,又捉了幾十只只有蘆葦叢裏纔有的、那種身材優美的紡織娘放入籠中,使寂靜的夜晚,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鳴叫......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孤獨是可以克服的,他只是一段旅途。孤獨之旅,孤獨不是主旋律。

第三篇章 在孤獨中昇華 學生自己研讀

“前方充滿艱辛,充滿危險……”——曹文軒《前方》

在這個篇章,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並分析運用的表現手法。

明確:暴風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壯大了發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堅強,冷靜,有責任心,他面對孤獨已不再逃離,他勇敢地直面,並且後來甚至似乎開始享受孤獨了。於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復甦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通過這個環節,檢測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本單元所學的語文要素,是否能夠獨立的分析人物形象,並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

接下來,讓我們齊讀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風雨後的那個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復甦後的那份美。

師(小結):是的,孤獨啊,或者說是那個以孤獨爲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飢餓、憂傷、恐慌等所構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曹文軒他是這樣評價孤獨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屏顯。生讀。)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迴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感動》

師:現在,我們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爲什麼取名爲“孤獨之旅”,而不是“放鴨之旅”、“成長之旅”,更不是“無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驚喜之旅”了嗎?是的,孤獨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這趟放鴨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長的主要原因。

三、拓展相信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孤獨的經歷和感受,請補充。

同學們,有時,孤獨是一根針,刺痛着我們脆弱的心;

有時,孤獨又是一朵花,燦爛着我們的靈魂。

學生補充

讓我們感謝孤獨,

並享受孤獨吧!

因爲經歷孤獨

即經歷了成長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在此,秉承“大語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發聯繫生活進行假設,讓學生調動語言積累,學以致用,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

四、佈置作業: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感受過孤獨,請以“我的孤獨”爲題,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情感的延伸,可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情感上的共鳴,纔剛剛開始。

五、以“明天的杜小康”話題結束

孤獨之旅走完了,而我們的小康他還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還有無數個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後來啊,他的前方出現了很多比孤獨更可怕的敵人,他的鴨子都沒了,鴨蛋也泡湯了,父親又病重了。但我們的杜小康卻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了。當他穿着破爛的衣服重新出現在油麻地時,他面容清瘦,但一雙眼睛卻出奇地亮,並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幾個月後,他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就讀的“油麻地國小”門口擺起了地攤。同學們,我們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經可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這些變化看在眼裏的油麻地國小校長桑喬最後說了這麼一句話:“日後,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了!”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多閱讀,讀好書,好讀書。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詞,感受詩詞的思想感情。

2、走進詩詞意境,感受詞人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3、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薰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教具準備:幻燈片、朗讀素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第一課時

導入

讓學生回憶描寫雪的美妙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至1976年),字潤之。湖南省湘潭縣韶山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 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

寫作背景

沁園春是詞牌名。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 到達陝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 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 yuán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頂上 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誦讀

1、老師範讀或播放該部分的錄音

2、 學生朗讀

3、糾正讀錯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據課文註釋,把握本闋詞的大意: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眺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河水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連綿的羣山好像((一條條)銀蛇一樣蜿蜒遊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與蒼天比試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時候,(再看紅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嬌豔美好。)

5、學生背誦、默寫

展示問題:1、作者望見哪四種景物?這些景物的特點有什麼共同之處?請用四個字概括。

(作者望見了長城、黃河、羣山和高原。共同之處是雄偉壯麗或雄渾壯闊。)

2、哪幾句詩是虛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最後三句,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山河的讚美)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以動寫靜)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文帶給你的感受

作業佈置:1、課後研討與練習

2、背誦並默寫本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7

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曆程。孤獨,是生活給予人生成長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題目,小說命名爲“孤獨之旅”,蘊含深刻意味。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文中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說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如鴨羣、蘆蕩、風雨)又爲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教讀課文。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環境、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的重要作用。

爲此,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自讀中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讀中進入情境,體會作品意蘊;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初步把握鑑賞小說的一般原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厚實、嬉鬧、乖巧、驅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詞語。

2、理解小說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說的方法。

3、品味小說精美傳神、意味深長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小說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的文采修飾,符合少年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起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點撥法 教學中通過設置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文題“孤獨”含義的深層領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合唱《陽光總在風雨後》)

同學們,歌詞意蘊豐富。的確,人生旅途,並非時時一帆風順,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與淚水,其實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鍛造中成熟豐滿的。如果說這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的話:那麼“孤獨”也應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人生題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段孤獨生活。(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疏解下列字詞。

投影:

(1)注音

軒(xuan1) 嬉鬧(xi1) 凹地(ao1) 雍(yong1) 摻雜(chan1)

膽怯(qie4) 撅(jue1) 給予(jj3 yu3) 覓食(mi4) 撩逗(1iao2)

(2)釋義

厚實:豐富、富裕。

嬉鬧:嬉笑打鬧。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樣子。②失意的樣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討人喜歡。②機靈。

驅除:趕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2、學生自由誦讀,用小說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並談談你閱讀課文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小說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1):小說中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3):小說啓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3、學生默讀文中有關杜小康的語段,體味有關的細節描寫,思考:

(1)在離家牧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

(2)請找出文中體現“孤獨”的詞句,並體會其表達效果。

(3)文題“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孩子來說,“孤獨”的含義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心理活動的發展:①想上學(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④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⑤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⑥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⑦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說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⑨望着異鄉的天空……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⑩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鴨的生活中,經歷了出發時的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的害怕、膽怯,安頓之後的感到孤獨,時間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後天晴的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走過了“孤獨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從未見過的面孔。“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 “寂寞”“已無一戶人家”“唯一的炊煙”“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浩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對於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產生大反差打擊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隨父放鴨生活中還要承受這種.種孤獨無異於雪上加霜。他內心的苦痛、迷惘與掙扎,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3)可以概括爲兩點:①杜小康因爲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羣,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 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②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

四、品味語句

1、學生細讀全文,體會精美傳神的語言。請找出並點評你認爲文中形象生動、富含深意的語句。

學生踊躍發言,教師歸結:

(1)“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寫出蘆蕩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2)“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爲真切。

(3)寫暴風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4)“鴨羣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寫景狀物準確、細緻,描寫周到入微。

(5)“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想哭。”少年杜小康戰勝孤獨,適應了環境。並在維繫着家庭生計繫於一身的鴨羣面臨滅頂之災時,不顧艱險疲憊,不惜受傷流血,找回了鴨羣,顯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力量、毅力與責任感,他長大成熟、堅強了。他意識到了這一點,內心翻涌着波濤,這是喜悅的淚。欣慰的淚,領會了成長真諦的淚。

(6)“鴨們也長大了”一段,描寫生動、形象,映襯出主人公成長曆程,具有超出語言層面的隱喻意義。

2、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爲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請找出幾處,體會這樣的描寫對錶現杜小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學生髮言,教師歸納: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說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2)有關蘆蕩的描寫。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3、合作探究:

小說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較大的篇幅來寫他父親和鴨子的用意是什麼?

學生小組研討後回答,教師點撥:

寫父親和鴨子,對完成杜小康這個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襯托作用。如:寫父親拼命趕鴨子,“不肯給它們一點覓食或嬉鬧的可能。彷彿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突然地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而也會打消離開油麻地的主意”“父親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寫鴨羣“十分乖巧”“它們把嘴插在翅膀裏,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作爲成年人,經歷了生活滄桑的父親對前途未來都深感茫然和恐懼,何況小小少年杜小康?作爲低等動物的鴨子,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尚且感覺孤獨害怕,何況是作爲人的杜小康?因此對這二者的描寫,使得杜小康的孤獨感受顯得更爲真切,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五、體驗拓寬

學生合作交流下列問題,聯繫生活實際,擴展語文學習。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2、講述你所體驗的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課堂小結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悅.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祝願我們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七、佈置作業

請以“成熟”爲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八、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曹文軒

人物:杜小康(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

鴨羣

環境:蘆蕩 人物成長的廣闊背景

風雨

活動與探究

1、收集整理有關“磨難”的名人名言,並選擇其中的一二則作簡短的點評。

2、請以“成長的腳印”爲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記敘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8

一、基本情況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上學期要結束一學年(上下兩冊)的新課任務。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九年級3、4共有100個學生左右,由於是重新分班,所以兩個班的水平應該沒有差距。另外,從上學期縣裏的水平測試來看,整體水平處在全縣的的前列,基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依據以前的慣例,語文視野狹窄,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閱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爲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等等現象還是存在的。

3、教材分析: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爲線索。全冊書分六個單元,包括五個現代文單元和一個文言文單元,它們構成了“學會讀書”系列,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閱讀、綜合性學習和誦讀欣賞三部分。

4、自身方面:思想守舊,未能緊跟教改步伐,總是掌握着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忽視基礎知識的掌握。總是想偷閒,幻想讓學生不做題就能提高。

二、教學設想

總體要求是: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宏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爲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爲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在畢業時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精心備課,上好課。

2、採用“整體教學法”、“單元教學法”、進行第一學期的教學。要求在第一學期內完成全年的教學任務,教師只引導學生學習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學

3、選好、用好有關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自己要精心篩選。

4、注重培養學生其它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質,表達能力的提高,每節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講臺進行演說,舉行演講大賽等。

5、重視閱讀訓練,加強寫作訓練。

6、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思路決定出路,解決好學生學習語文的思想根源,要讓學生想學語文,愛學語文。

7、實施小組評價,激勵學生的上進心,積極性。把每一項活動都列入小組的評價之內,每週一公佈,每月一總結評比,獎勵先進,鞭策後進。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9

課時目標:

1.品味修辭手法的妙用,體會這首詩寫景、抒情的特點。

2.體會並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領略了林徽因至美的語言。她寫愛,用“人間的四月天”來形容,可謂匠心獨運,極具創造性。人們對愛情、親情、快樂和夢想的所有一切感悟盡在這四月天中。這首詩的魅力和優秀並不僅僅在於意境的優美和內容的純淨,還在於形式的純熟和語言的華美。這首詩可以說是新詩“三美”原則的完美體現。

2.賞析

寫作中,寫景貴在情景交融,分析一下這首詩中的景和情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教師總結:

全詩以溫馨舒緩的筆調細細地描繪一幅四月天的風景,詩裏猶如飄散着一種淡淡花香般末春與初夏之間的韻律,很暖很舒服。

首先是景,四月的時令裏,黃昏時分星子悄悄密集,周遭景色裏有輕風、有細雨、有百花、還有云煙。細雨花前,風動雲煙,花開千樹,樑燕微喃。這般美景本是天成,經作者的刻畫來得更真切,好似馬上就要躍出紙面。

其次是情,靈動與輕盈的風景融入一春的爛漫與幸福。春風一夜花唱響,自由迷戀愛飛翔。有些飄逸,同時也是溫情四溢。字裏行間詮釋着愛與希望,點點滴滴閃爍着春的光芒。

【設計意圖】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加深對本文寫法的理解,進而進行知識遷移,培養寫作能力。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提問:這首詩是用哪種人稱來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第二人稱,與“你”對話。在呢喃、在絮語中吟唱出作者對“你”的情感。“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句讚頌,引出對“你”的描繪,“笑響點亮了四面風”“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將四月天裏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圖景:帶着百花的冠冕而來,笑聲點亮四面風,是輕柔的,是溫暖的,是搖曳的,帶來希望。

2.提問:本詩可謂是運用了多重比喻繪“你”的形象,具體說說詩中都把“你”比喻成了什麼。

“你”如“四月早天裏的雲煙”,變化萬千,是或喜或嗔的形象寫照;“你”像“雪化後那片鵝黃”,溫暖嬌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動描繪;“你”還是“愛、暖、希望”,濃烈真摯,是滿載情誼的真情描摹。

3.提問:上節課,我們已經交代了“通感”是本詩修辭上的一大特色,結合上節課的知識,再分析一下“通感”的運用有何作用。

運用通感,傳遞愛意。在林徽因的筆下,愛變成具體可感的事物,它是視覺上“一樹一樹的花開”,它是聽覺上燕子在房樑間的“呢喃”,它還是觸覺上微風吹拂而過的“柔軟”。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充分表現出愛之深、情之切、意之密。“人間的四月天”是詩人構築的愛的空間、暖的住所、希望的棲居地。

【設計意圖】品味本詩修辭上的妙處,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爲學生學詩、寫詩奠定基礎,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說說整首詩除了內容純淨和語言優美之外,還有哪些其他藝術特色。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以小組方式呈現探究結果:

示例:

1.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本詩寓情於景,借景抒情,運用“四面風”“雲煙”“星子”“細雨點”等意象來表達詩人對“你”的喜愛之情。

2.動中有靜的描寫方式。例如詩句“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將一幅生動的春風靈舞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還有風煙星雨圖、月夜花開圖、雪後新綠圖、花開燕語圖等,都爲讀者展現了動中有靜、情景交融的美妙場景。

3.搖曳多姿的修辭手法。“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清新婉麗的意象通過比喻、排比的手法一一呈現,伴以音樂般的明快節奏,朗朗上口,易於吟誦。

4.層層深入的結構形式。從“早天的雲煙”“點灑的細雨”“雪化後那片鵝黃”到“初放芽的綠”,詩人的情感通過各種意象層層推進,於末尾發出了“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高呼,把情感推向極致,並與詩的開頭相呼應。

【設計意圖】這首詩堪稱經典之作,國中生在理解上可能有點困難,本階段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感受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品味語言,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

第四階段:檢測小結

一、基礎題

1.從押韻的角度,指出這首詩運用最多的韻腳是什麼,都有哪些字是押韻的?這首詩在押韻上有什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在寫作中都運用了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都描寫了哪些聲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語段閱讀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節選)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4.詩中都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詩句式優美,配合着整齊的韻律,讀起來錯落有致,滲透着一種和諧之美,試從詩中找出一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嘗試以“人間四月天”爲主題,寫一首現代詩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測小結答案:

1.示例:“an”韻,如“天”“變”“煙”“軟”“閃”等。本詩韻腳工整,格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

2.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鮮妍、鵝黃、綠、白蓮”,讓讀者有溫暖的心理感受,帶給人們一種溫潤的美感。

3.畫面和聲音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鵝黃和白蓮之間有人們笑的聲音、風舞動的聲音、雨滴灑落的聲音、花開的聲音、和陽光一起浮動的流水的聲音、樹兒花開的聲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聲音,在潔白溫暖的畫面上,這些聲音喧鬧起來,給人一種歡快、快樂的感覺。

4.“鵝黃”“新鮮初放芽的綠”“柔嫩喜悅”“花開”“燕在樑間呢喃”,表現了詩人四月天裏內心的喜悅及對未來的希望。

5.示例:“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以異於尋常的倒裝句式帶來一種新奇的閱讀美感。

6.示例:

四月的夢

四月的月亮偷走我的聲音,

歌聲把我引到窗櫺。

垂柳搖曳的身姿,

在睡蓮的縫隙間倒出你的影。

我想輕呼你的名,

魚兒擺擺手,

攪碎一池燦爛的星,

裝點了初夏的夢境。

板書設計:

4.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

笑聲勾勒畫面

黃昏暈染早春

圓月構築美滿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愛”

暖色點亮詩情

希望溫暖春天

教學反思: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將內容與形式巧妙結合,將中國詩歌傳統中的音樂感、繪畫感與對韻律的追求和諧地串聯。可以說這是一首能夠反覆吟誦、不斷生長出新意的天籟之作。但作爲九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對這首詩藝術特色的理解,需要教師有耐心地細緻引導。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首詩的主題“愛”,告訴學生全詩從不同角度寫“人間的四月天”,正是爲了全面表現愛之深,情之切,意之密。反思整堂課的教學,對於這首詩寫作特色的講解不是很成功,如果在講解之前,教師先出示講解內容,然後讓學生自己找實例作輔助理解,最後再深入理解,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20

劉長卿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劉長卿(709-約78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間登進士第,肅宗時爲長洲(今屬江蘇)尉,攝海鹽令,因事下獄,貶爲潘州南巴尉(今廣東電白)。後爲轉運使判官、淮西轉運留後。被誣,貶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遷隨州刺史,死於任上。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

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爲大曆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並稱“錢劉”。善寫五律以“五言長城”自負,宋範希文《對牀夜語》說“李杜之後,五言當學劉長卿、郎士元”。此詩作於詩人被貶經過長沙之時。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經過長沙賈誼舊宅時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主旨)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第1聯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

第2聯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

第3聯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的命運。

第4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

首聯“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謫宦”,貶官生涯。“棲遲”,如鳥兒那樣斂翅歇息。這裏比喻賈誼驚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謫宦生涯。三年謫宦生涯,換來的只是“萬古”留悲,多麼悽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憂鬱悽愴的基調,切合賈誼的一生,更能讓人聯想到劉長卿自己貶謫的悲苦命運。

頷聯“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傷感的意象,渲染了賈誼宅的環境悽清。如此悽清的環境,詩人還要去“獨尋”,正是詩人與賈誼有共同悲苦命運而引發的共鳴。“寒林”和“日斜”,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處境。“空見”,感慨如賈誼這樣治國賢才已再不可見,表達了詩人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心情。這兩句還化用了賈誼《鵩[fú]鳥賦》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餘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賈誼在長沙時,看到古人認爲不祥的鵩鳥,深感自己之不幸。

頸聯“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chuǎn差錯]的命運。“有道”的中興之主漢文帝尚不能重用才華橫溢的賈誼,那麼,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詩人自己呢?詩人被一貶再貶,沉淪落魂看起來也就是必然的了。這裏一語雙關,將暗諷的筆觸對準當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來,詩人究竟不能自釋其然,面對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當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盡,屈原哪裏知道百年後賈誼會到湘水邊來憑弔他(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賈誼更想不到千年之後的劉長卿又會在蕭瑟的秋風中來憑弔他的舊宅。千載知音難覓,又有誰能聽到詩人呼告無處、痛苦難耐的心聲呢?

尾聯“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詩人在賈誼舊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風吹過,黃葉飄零。“君”既指賈誼,也指自己;“憐君”既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爲何,這是對昏庸統治者的質問,也是對自己與賈誼都被統治者不公正對待的控訴。

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徒呼負負 【注釋】負負,非常慚愧的意思。【用法】比喻無能為力,只能愧嘆。與「心有餘而力不足」意近。)

3.鑑賞要點

這首詩懷古傷今,表面上寫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處處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透着詩人自我的行蹤和心跡。

全詩景中寓情,情中見景,寄寓深刻,雙關見意。詩人在南巴時有詩《新年作》,與此詩意正相近:“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關於賈誼其人其事,請參見《賈生》的相關介紹和分析。

4.相關資料

①極沉摯以澹緩出之,結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讀此詩須得其言外自傷意,苟非遷客,何以低迴如此?(清喬億《大曆詩略》,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②一是久謫似賈誼,二是傷心感賈誼,三是乘秋尋賈誼,四是空林無賈誼。“人去後”,輕輕縮卻數百年;“日斜時”,茫茫據此一頃刻也。(清金聖嘆《金聖嘆選批唐詩》,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③誼之遷謫,本因被讒,今云何事而來,含情不盡。(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