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創設計劃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4W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應爲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爲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而這裏所說的良好環境又是實現教育目標、保證幼兒身心健康,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根據這一條例,幼兒園應積極開拓空間,爲幼兒創設出適合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環境。

環境創設計劃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怎樣的環境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許多相關研究也表明:只有能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環境,才能被稱得上是有價值的環境,才能成爲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環境。環境就像一位默默無聞地老師,靜靜地發揮着他特殊的、潛在的教育作用。 可見環境對幼兒的教育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創設良好的環境應和幼兒的年齡特點相適應,和教育相適應。

一、創設安全、和諧的家庭化環境,努力營造另一個“家”。

2—3歲的幼兒情緒發展的明顯特徵是易感性和易變性。他們的情緒外露,易受環境的影響,有強烈的情感依靠,動作發展也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關鍵期。爲了給幼兒營造與家庭氛圍相似的寬鬆、安全、溫馨的環境,讓幼兒產生安全感、信賴感。我們在教室這一有限的空間裏,利用書架、操作檯等劃分出一個個既獨立又方便,又源於幼兒生活的活動區域。如舒適休閒的閱讀區,裏面的地板上鋪上了色彩鮮豔的墊子;幼兒隨手能拿到書的小書架和掛在牆上的小書袋裏裝滿了適合他們看的各種圖書,軟軟的玩具靠墊讓幼兒看書時更舒服,同時這些大小不同的絨布玩具靠墊也可以滿足幼兒摟抱的需要。又如娃娃家和電話亭,總能吸引很多剛入園的幼兒,他們一邊玩一邊還自言自語,留有眼淚的小臉上又露出了甜甜的笑容。還有孩子們自帶玩具佈置成的玩具角,裏面有男孩們喜歡的奧特曼、天線寶寶、汽車、槍、也有女孩子們喜歡的洋娃娃、長毛絨小動物……這些區角把教室劃分成了一個個自由的遊戲空間,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由遊戲。隨着活動的開展和幼兒發展的需要,我們不斷改變這些設施,使每一個空間裏的活動具有多樣性,材料具有豐富性,不斷給孩子新的刺激,使有限的空間發揮出最大的環境教育作用。

1、愛的教育,建立濃濃“師生親子依戀情”。

進入幼兒,孩子們第一次離開他依戀的家人和熟悉的環境,出現哭鬧現象是比較普遍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和小朋友,心理上就會出現不安全感,對離開父母產生分離焦慮,所以往往哭鬧着不願上幼兒園。此時,讓幼兒感受老師的愛就顯得尤爲重要了。"家"是溫馨的港灣,我們可以營造家庭式的氛圍,幼兒早期,觸覺較爲敏感,教師應多與幼兒肌膚相親,如摸摸幼兒的小臉,拉拉幼兒的小手,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說說悄悄話,讓幼兒充分感受你對他的愛,感受到老師就象媽媽一樣,讓幼兒將依戀家人的感情轉移到對老師的依戀上,從而產生安全感,從而再慢慢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給每個孩子"家"的感覺。我們把幼兒園設計成"家"的佈局,有寶寶餐廳、寶寶臥室、寶寶廚房、寶寶客廳等。把牆面"刷"上淡粉色、淡綠色等溫馨、和諧的"塗料";掛上有卡通圖案、色彩鮮豔的窗簾;貼一張"寶寶全家福"的照片;擺幾處小方桌、小沙發、小牀,再放上幾隻柔軟的小靠墊……看:孩子們在小廚房裏"切切茄子、洗洗乾淨,炒呀炒呀,飯菜香香";在小臥室裏抱抱、哄哄"寶寶";在客廳里拉開拉鍊、解開鈕釦,打開老師製作的布藝小包,掏出心愛的玩具;累了在小沙發上休息,乏了在地毯上躺躺……一個個儼然象小爸爸、小媽媽,一副悠閒、自在的畫面,孩子真正地感受到了"幼兒園象我家。

2、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學會“理解”幼兒。

幼兒來自各種不同的家庭,而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的教養方式,使每個幼兒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託班幼兒年齡小,他們的行爲表現大都是真實流露,沒有虛掩。在教育實際中,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和天性往往因主觀和客觀等原因而不能得到落實。因此我們嘗試使用“理解幼兒”的教育策略,力求走進幼兒的世界,真正的瞭解他們。孩子的適應能力有強有弱,有時比較外露,老師往往給他們以更多的觀注;而忽視了那些不聲不響、十分聽話的孩子,看上去他們的適應能力似乎很強,沒有任何的不適應,但他們的內心卻有着對外界環境的恐懼感,這些孩子的心理是最需要關愛的。我們要尊重幼兒的差異,學會理解幼兒,並從內心接納幼兒的各種習慣。如:抱着熟悉的玩具睡覺;用奶瓶喝水;趴着睡……,教師不用一個標準要求孩子。對託班孩子來說,教師的“理解”是他們成長中的甘露和陽光。

影響和制約幼兒入園適應能力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僅從環境創設這點入手簡單闡述了我的觀點。只要家園雙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幼兒都能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並以此爲起點,走好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

二、創設引發幼兒活動的環境。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幾乎對任何動態的環境都感興趣,他們總是喜歡通過自身的活動了解環境,並參與環境。因此幼兒園環境應是引發幼兒活動的環境。如:在區域活動的各個區角中張貼各種標誌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在結構建築區貼上大廈、道路、房屋等圖片,並配備齊全的積木,可激發幼兒建構的慾望。幼兒對環境中那些可操作的、通過自己的行爲能加以改變的或處於半成品狀態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探索的願望。所以,教師應多爲幼兒提供可操作的、具有多功能的玩具材料。如,在活動室佈置剪貼角、小製作角等,讓幼兒用碎布、樹葉、舊飲料瓶、貝殼等廢舊材料,進行剪、貼、畫、拼、印等。幼兒在玩玩做做中隨意創作,促進了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同時讓幼兒參與活動室與活動區域的佈置。

三、從幼兒的角度,以幼兒的眼光來創設環境。

牆面佈置平面圖、立體圖、實物相互搭配有機結合,充分體現幼兒對認識事物的直觀作用,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在愉快、自主的情緒下掌握所學的知識。例如:幼兒園的牆面佈置,老師可結合教育目標,老師與幼兒一起利用廢舊牛皮紙、小麥秸、瓜子皮、玉米秸等,經過剪、貼、塗色、拼、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秋天》主題圖;各班的牆面佈置一改過去老師剪、貼、畫等裝飾的做法,而是用師生撿來的樹皮、樹葉、松果等,大家齊動手,一棵枝葉茂盛,碩果累累的果樹就被“移”到了活動室的牆上。不但形象逼真,美化了活動室,而且變廢爲寶,還在操作過程中爲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的機會,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在這裏得到了昇華,同時還滿足了幼兒感受秋天、瞭解秋天的願望,親身體驗到秋天的特徵等。

四、把空間還給孩子,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讓他們自己去佈置,使孩子們置身於環境之中,把活動室多餘的物品搬出去,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放進去。給孩子自己支配的空間,並能利用自由的時間去整理、佈置。幼兒園環境的教育性不僅是蘊含在環境之中,而且蘊含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日本很早就在幼兒園課程中提出:把環境的創設定位在“和幼兒一起創造充實的生活”,也就是說,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合作、幼兒能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而僅僅由教師單方面策劃、忙碌,佈置好了之後對幼兒說一聲“請進”的做法,只會在無形之中扼殺幼兒的主體性和參與精神。教師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如果採納和吸收幼兒的建議,並請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不僅能給幼兒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發展動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願望,增強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如在《動物怎樣過冬》活動中,就可以讓幼兒一起參與佈置教室,在一面牆上佈置冬天的景色,在大樹上挖許多可開關的洞,並讓幼兒自己選、剪一些舊畫書中的各種動物圖片或添畫一些動物。教師再按過冬的方式把各種動物分別擺放在不同地方,這就爲幼兒尋找答案設置了情景。在這個情景中讓幼兒尋找動物。他們發現了螞蟻、松鼠、蜜蜂的房裏堆滿了食物,它們躲在家裏“又吃又玩”;在洞裏找到閉眼的熊、蛇、青蛙、刺蝟等。幼兒通過尋找、觀察、討論,總結出動物“存糧食”、“冬眠”、“換皮襖”等過冬方式。由此可見,幼兒活動後的成果,隨時都呈現在眼前,成就感得到了鼓勵和增強。

五、爲幼兒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物質環境,在幼兒生活中滲透科學。

現代社會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科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推動着社會的發展。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未來的世界將是科技現代化的世界,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建設的生力軍。他們天生具有好奇心,表現爲對周圍環境的注視、跟蹤、觀察、操作、提問等。因此,環境是幼兒學科學、進行科技活動的必要條件,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前提。幼兒園的科技教育除了可利用客觀的環境,使幼兒在接觸廣闊的大自然、大社會中接受教育外,還應儘可能地創造幼兒園的微觀環境。如:園地、自然角、科學發現室等,並充分發揮它們在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在我們幼兒園種植了各種樹木、花卉(如:竹子、紫薇、桂花、梧桐等,常綠樹、落葉樹、喬木、灌木、藤本……)有不同生長期和不同體形、色彩的花葉果、還有大片的綠蔭草坪。真正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在戶外活動時,孩子常常被這些花草樹木所吸引。孩子們通過幼兒園豐富的環境,體驗了自然科學帶給他們的快樂,同時,他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也培養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植物的熱情。

六、爲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科技操作材料。

幼兒從出生起,就在不斷地探索着整個世界:聽到聲音會到處尋找,看到水窪會想去踩一踩,手裏拿着東西會放到嘴裏。就是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探索行爲中,他們逐漸獲得了有關世界的經驗,逐步理解了周圍的世界。正如科學家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索的本能,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也是使他們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幼兒的思維與成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主要依賴於具體的動作和表象,從而形成他們的認識結構。所以,幼兒需要通過各種具體的活動來認識事物,學習科學。而豐富的物質材料能刺激幼兒的探索行爲,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我爲幼兒創設了適合其發展水平,滿足其內在需要和興趣的物質環境,誘發幼兒自主活動,自發探索。以使幼兒自由選擇,獨立操作,自動練習和自我發展。

在科技活動《種子變變變》活動時,我在活動區提供了乾溼各一的黃豆、花生、稻穀以及各種操作工具:石磨、石臼、積木等,讓幼兒探索:如何把黃豆磨成豆漿,是用乾的黃豆,還是用浸泡過的黃豆;如何把花生變成花生奶;如何把稻穀分開;選擇那種工具是最好等等。孩子們在活動區玩得津津有味,並主動探索到了問題的最佳答案。在孩子們動手操作、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最容易得到滿足,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都會得到極大的發揮。

新的科學教育觀強調讓孩子們面對真實,向真實發問,與真實接觸。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探索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地獲取知識。因此,我們應儘量的爲幼兒提供豐富多樣、適宜幼兒操作的材料,以滿足幼兒不斷提高的探索慾望。

七、注意材料投放的平行性、多變性和層次性。

環境和材料對託班的孩子尤爲重要,材料同屬環境的一部分。年齡越小的孩子自我中心傾向越明顯,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爲唯一的標準。因此爭搶玩具和遊戲材料成了家常便飯。爲了減少孩子們的爭搶行爲,滿足孩子們對材料的需求,我們投放的材料大部分是低結構的平行玩具,同一類的活動材料較多,但對他們來說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例如:模仿遊戲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爲孩子準備了人手一份喂娃娃吃飯的平行玩具——每人一個托盤。托盤兩邊有兩個小圓點,提醒幼兒用正確的方法端托盤;托盤裏有一個瓶娃娃,一小碗食物,一把勺子。孩子們在自己的小天地裏盡情遊戲,擔當起擺弄用具餵養娃娃的角色。然而這些看似一樣的材料又是多變的、有層次的。如瓶娃娃的嘴巴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娃娃們吃的食物也有大有小,有圓的和長的;勺子也有大有小……

2歲半的孩子對外界的刺激物的反映是敏感的,所以玩具材料的多變性刺激了孩子對新事物的反應。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各不相同,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一個適合他發展特點、發展水平的條件和活動內容,也就是讓每個不同水平的幼兒都能在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這就需要教師預設的目標有層次性,投放的材料有層次性。例如:在認識交通工具的主題活動中,基礎較差的孩子可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複習對交通工具的名稱和用途的認識;中等水平的孩子可以通過翻看圖書、卡片說說交通工具;而能力較強的孩子幼兒到角落遊戲中自由擺放交通工具的行駛位置、裝備等。

八、創設牆面環境,讓幼兒在與牆飾的對話中感知科技知識。

對幼兒來說,他們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而在幼兒園更多的時間是在活動室裏。因此,牆飾就成爲幼兒耳濡目染、形影不離地朋友,讓幼兒與牆飾對話,給幼兒帶來科技知識就顯得極爲重要。

九、創造寬鬆自由的心理環境,使幼兒敢於探索。

心理環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前提。幼兒在寬鬆、和諧的環境氣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的環境中,能使他們集中精力去嘗試和探索。

新《綱要》指出:“爲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實踐證明,寬鬆自由的氛圍,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基礎。作爲教師,我們應不要爲孩子設計、規劃好所有的活動細節,不要嘲笑孩子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幼稚,不要爲孩子在科學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停頓或停止而焦慮,更不要在孩子玩得興高采烈時生硬地打斷他的遊戲。

首先,學會諒解幼兒的錯誤與過失。孩子正處在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出現錯誤是難免的。比如有的小朋友會拿着金魚缸匆匆跑道水池邊,抓着金魚就用肥皂洗。你問他:“爲什麼用肥皂洗金魚?”他會欣喜地看着我說:“老師,在家我身上髒了都是我媽媽幫我洗澡的,你看,這金魚好長時間都沒有洗澡了,身上肯定髒了,我來幫它洗洗澡。”結果沒過多長時間那條金魚就死了。經過這一過程,孩子認識又有了新的提高,不是嗎?我們應該接受孩子們的“胡思亂想”,容忍他們的“胡作非爲”。想想,如果愛迪生的媽媽怒吼着把小小的愛迪生從孵着的雞蛋拎起來,或者笑他的“愚蠢”,那麼,我們現在可能還不知道燈泡是什麼呢!

其次,在幼兒的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疑問,會提出很多的問題。“大海爲什麼是藍色的?”“直升飛機爲什麼能直升直降?”“月亮爲什麼會發光?”……幼兒急切地想知道世界爲什麼是這樣,生活中爲什麼有這些現象。作爲教師,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所提問題的重視,由衷的讚賞。在活動“沉與浮”中,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哪些物體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體是沉在水底的。而王唯一小朋友又發現:鐵是沉在水底的,但船是鐵做的,爲什麼不沉在水底呢?就他提出的問題,我鼓勵孩子們回家通過調查、找資料等多種形式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從而使這次科技教育活動的內容得到了昇華。

對幼兒來說,科學就是他們每天所要做的事,幼兒天生具有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環境的注視等,而環境對於孩子們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將良好的環境引入到孩子們的科技教育活動中,成爲孩子們的第三任老師,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作用。因此,應充分優化幼兒園科技教育環境,這樣才能爲幼兒的科技教育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全方位對幼兒進行科技教育,爲幼兒成爲21世紀合格的科技人才打下基礎。

環境是幼兒情感上可以依賴的環境,是幼兒通過多樣化的材料獲得適宜發展的環境,是幼兒充分發揮自主性的環境,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環境。當幼兒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時,能積極自主地參與遊戲,滿足情感的需要、動作發展的需要和認知發展的需要,能獲得更爲豐富的有益經驗,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幼兒在安全、溫馨、動態的環境中和諧、愉快地成長着,作爲託班老師,我們將不斷研究、探索,創設與幼兒發展、需要相適宜的環境,促進幼兒最大限度地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