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參考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7W

羣衆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是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羣衆路線、羣衆觀點、羣衆觀念。一切爲了羣衆,一切相信羣衆,一切依靠羣衆,是我們做好黨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我黨的執政理念和施政要領。xx總理的一句“羣衆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準”,再次將羣衆觀點、羣衆觀念擺在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也是對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的提醒。

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參考範文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實踐中最有發言權的是人民羣衆。

堅持“羣衆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這“唯一標準”,是求真務實、科學行政的具體表現,是黨的實踐觀、羣衆觀的生動實踐。羣衆說好,纔是真的好,羣衆滿意纔是最高目標。目標對了,標準明瞭,才能指導和推進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否則,一旦目標不對、標準不明,則會使我們的工作失去方向、偏離重心。

“大樹紮根於沃土,高樓立足於基石”。人民羣衆是我們最強大的後盾,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145次,這充分體現了黨的人本理念、爲民情懷。羣衆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在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走好羣衆路線,進一步密切羣衆變得尤爲重要。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富、辦公條件的改善、執政環境的優化,現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現象:有的黨員幹部發生角色錯位,由“公僕”變爲“主人”,自認爲可以主宰羣衆、支配羣衆、代表羣衆,從根本上脫離了羣衆;有的黨員幹部看不起羣衆,認爲羣衆無知、野蠻,不講理、是刁民,怕接觸羣衆、對話羣衆,從心理上拒絕了羣衆;有的黨員幹部不關心羣衆,對羣衆反映的問題漠不關心、久拖不辦,從感情上傷害了羣衆等等。

儘管這些現象僅存於黨內少數成員身上,但這些行爲,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的聲譽,腐蝕了黨的肌體,玷污了黨的純潔,傷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對黨的信任度,削弱了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關係。在發展與改革面臨拐點的關鍵時刻,中央看到了問題的所在,及時啓動自我教育、自我淨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斷部署在全黨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十分及時、相當關鍵,體現了中央的政治眼光、羣衆情懷、憂患意識。

作爲一名黨員,我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羣衆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黨所有工作的生命線。黨發展壯大的歷程,是一部依靠羣衆、發動羣衆的生動歷史;黨長期執政的歷程,是一部爲了羣衆、服務羣衆的鮮活歷史。正因爲我們黨始終堅持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並且創造性地貫徹於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貫徹於我們黨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動中,我們黨纔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羣衆的真誠擁護。

二、堅持羣衆滿意的唯一標準,必須始終堅持“羣衆第一”、“羣衆至上”的原則。

必須將民意、民情真正吸納、充實到方案、標準的制定中,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廣泛徵求民意,將評判的標準和標尺交給羣衆,讓羣衆說話,讓羣衆說得上話,讓羣衆說話管用。羣衆滿意、高興、答應的唯一標準,不是放在嘴上說說而已的,它必須落實到黨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項工作上。無論是徵求對政府工作報告意見,還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做出其他有關決策,都要廣泛、全面、真實地聽取羣衆意見,並將結果交給羣衆評判、讓羣衆打分,只要羣衆不滿意、不高興、不答應的,就堅決不做 做、不出、不行、不施。

新時期的羣衆路線是要各級領導幹部真心真意的和老百姓交朋友。主動深入到羣衆中去,做羣衆的知心朋友,把羣衆當成我們的親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爲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期的羣衆路線不是簡單的送溫暖,是要各級領導時刻關注大衆民生。想羣衆之所想,憂羣衆之所憂,解羣衆之所難,真正的爲老百姓做實事,真切的爲百姓排憂解難。

新時期,新要求,時代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要從更加科學角度走羣衆路線,“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不管是在什麼時候羣衆都是我們最有力的後盾,這也是我們黨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

新時期,新任務,黨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要從更加合理的角度做羣衆工作“依靠羣衆,服務羣衆”,不管任何時代羣衆都是我們最堅實的支撐,這也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不竭動力。

堅持走羣衆路線,和羣衆坐在一條板凳上,將權力受用於羣衆之中。權爲民所賦,亦當爲民所用,權力就是責任、服務和奉獻。黨的羣衆路線沒有捷徑可走,也不是紙上寫寫、嘴上說說、牆上掛掛的空洞理論。基層幹部是黨直接面對羣衆的窗口,走“羣衆路線”的方向正不正、步伐穩不穩、路子寬不寬,關係着民心向背,左右着黨羣脈動。

要保障“路線”不走樣、不走調,必須要提高走“服務路線”的能力,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就是爲人民服務、使羣衆得利,基層幹部要真心實意當人民羣衆的服務員,在涉及民生的問題上,切實做到“民困我解、民需我幫、民求我應”。

必須提高走“發動路線”的能力,黨的所有工作和一切發展都需要羣衆參與,基層幹部要發揮宣傳的作用,通過建立黨羣思想溝通和合理有序反映意見、建議的新平臺,把羣衆組織調動起來。

必須提高走“傾聽路線”的能力,羣衆的意見和建議是改進黨的領導、實現科學執政的最好助推劑,需要在思想上尊重羣衆,懷揣包容之心,傾聽不同意見,從牢騷話中找尋“表達意境”,從質疑聲中聽出“畫外之音”,在抨擊語裏發現“訴求真意”。

三、密切黨羣幹羣關係,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

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爲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積極探索做好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新路徑。 忠心對黨、真心爲民、清心律己、公心用權、用心幹事包涵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指導我們工作生活的行爲準則。做好本職,服務羣衆。羣衆工作就是民情工作,基層工作就是民生工作。服務羣衆,要弄清楚羣衆要我們做什麼,能爲羣衆做什麼,認識清楚,堅持羣衆路線,真誠傾聽羣衆呼聲,真實反映羣衆願望,真情關心羣衆疾苦,才能多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

羣衆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黨所有工作的生命線。黨發展壯大的歷程,是一部依靠羣衆、發動羣衆的生動歷史;黨長期執政的歷程,是一部爲了羣衆、服務羣衆的鮮活歷史。正因爲我們黨始終堅持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並且創造性地貫徹於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貫徹於我們黨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動中,我們黨纔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羣衆的真誠擁護。

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乘着“創先爭優”活動的勢頭和東風,通過系列辦法舉措,讓黨員幹部深刻剖析在貫徹羣衆路線中存在的問題,擺正同人民羣衆的關係,知道“我是誰”;藉助鮮活有效的活動載體,讓黨員幹部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始終與羣衆站在一起,明確“依靠誰”;加強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將深入基層、走進羣衆固化爲黨員幹部的常態行爲,一切爲了羣衆着想,弄懂“爲了誰”。通過紮實有效的實踐活動,讓黨員幹部增強宗旨意識,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四、努力實踐“三個一切”的羣衆路線,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

“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一切服務羣衆”這一羣衆路線主題教育活動,集中體現了黨的羣衆路線、羣衆立場和羣衆觀點。“堅持爲了人民、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羣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這些表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體現了我們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是黨生存發展的根本,體現了我們黨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宗旨信念。

縱觀我們黨九十多年壯闊歷程有力證明,只要在我們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中,堅持爲了人民、依靠人民,持續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益,使人民羣衆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利益,黨就會取得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就會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堅持“三個一切”,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就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做好羣衆工作。人民羣衆是歷史前進和社會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是實踐的主體。廣大黨員幹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爲師,把政治智慧的增 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要高度重視並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羣衆工作,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誠傾聽羣衆呼聲,真實反映羣衆願望,真情關心羣衆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羣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

堅持“三個一切”,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就要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羣衆基礎和力量源泉。

堅持“三個一切”,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就要堅持深入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基層是提高幹部的“大學校”,是鍛鍊幹部的“大熔爐”,是服務羣衆的大舞臺。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羣衆,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要把基層一線作爲培養鍛鍊幹部的基礎陣地,引導幹部在同羣衆朝夕相處中增進對羣衆的思想感情、增強服務羣衆本領。要把服務羣衆、做羣衆工作作爲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任務和基層幹部的基本職責,使基層黨組織成爲推動發展、服務羣衆、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堅強戰鬥堡壘。

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在實現“xx”宏偉藍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中,只要我們堅持“三個一切”,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益,更加奮發有爲地爲創造人民的幸福生活、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就能書寫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新篇章。

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2

羣衆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緊緊圍繞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探索建立新時期踐行黨的羣衆路線的長效機制,着力解決如何激發內在動力、如何推動有效落實、如何完善實現方式三大問題。

在價值層面,突出宗旨意識和羣衆觀點教育,解決內在動力的問題

羣衆路線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來自我們黨的實踐自覺,也來自我們黨對實踐認識的理論自覺。這是一個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不斷昇華的過程。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進行一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羣衆觀點的再學習、再教育、再武裝。這種再學習、再教育、再武裝,既要着眼於認識層面,又要跳出認識層面,從確立信念、構建文化、知行統一等三個方面加以強化。

促進認識到信念的轉化。對黨的羣衆路線,現在缺的不是“認識”,而是“信念”。講到黨的羣衆路線,似乎都耳熟能詳,“講”得非常好,“說”得很到位。但在不少黨員幹部中這種認識並沒有真正在思想深處紮根,並沒有做到真講、真信、真遵守、真落實。信念是一種更牢固、更穩定、更持久的認識。從認識轉化爲信念,最爲關鍵的是要促進思想理論的自覺。要緊緊圍繞“爲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深入進行唯物史觀和黨的性質、宗旨教育,幫助廣大黨員幹部真正確立起馬克思主義羣衆路線的基本觀點。要用好歷史這本“最好的教科書”,從1940年陳嘉庚的延安警示到延安整風和《甲申三百年祭》,從1945年毛澤東和黃炎培的“週期律”對話到1949年的“進京趕考”和“兩個務必”,從上世紀50年代一代新風的開創到後來的曲折探索,從“文革”的重大挫折到改革開放以後不靠“運動”靠“制度”的新路……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深刻地啓示我們:我們黨的發展、成長始終與黨的羣衆路線相伴隨行,羣衆路線貫徹執行得如何,直接決定我們黨的興衰成敗。此外,還要結合現階段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深刻變化,黨員隊伍尤其是幹部隊伍結構的深刻變化,長期執政條件下黨所面臨的“四大危險”“四大挑戰”以及黨的作風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執政地位的高度,把這個問題講到位、講清楚。

促進認識到行動的轉化。踐行黨的羣衆路線重在實踐。檢驗黨的羣衆路線貫徹得如何,不僅要看“說得如何”,更要看“做得如何”。因此,要重在幫助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實現由“知”到“行”的轉變,實現在理論自覺、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實踐自覺,做羣衆路線的自覺踐行者。堅持以科學認識引領實踐、指導行動,不擺“花架子”、不搞“一陣風”、不做“應景文章”,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生活,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心裏裝着羣衆、凡事想着羣衆、工作依靠羣衆、一切爲了羣衆,多幹讓人民羣衆滿意的好事實事。堅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豐富和深化對黨的羣衆路線的認識,更加自覺地從根本立場、世界觀和黨性高度上牢固確立宗旨意識和羣衆觀點,實現“內化於心”與“外化於行” 的有機統一。

在實踐層面,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解決有效落實的問題

踐行黨的羣衆路線,要與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相結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面向羣衆、面向基層、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問題意識”,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着力解決影響黨羣幹羣關係、影響羣衆切身利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

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相結合。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爲、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的課題和嚴峻的挑戰。社會的主體是人,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徹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羣衆工作作爲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來抓,積極探索結合社會管理加強和改進羣衆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引導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發揮羣衆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性作用。要圍繞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這一主題,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羣衆合法權益。

與解決人民羣衆切身利益問題相結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要把黨的主張與人民羣衆的意願更好地結合起來,把黨的政策與人民羣衆的利益更好地結合起來,把黨的目標與人民羣衆的追求更好地結合起來,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羣衆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羣體的特殊利益的關係,統籌兼顧各方面羣衆的利益關切。以解決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爲重點,堅決糾正損害羣衆利益的不正之風。高度重視並切實解決在住房、就業、教育、醫療、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徵地拆遷、涉法涉訴等羣衆關注度高、與切身利益聯繫緊、關乎社會和諧穩定的實際問題。

在制度層面,不斷完善體制機制,解決實現方式的問題

堅持黨的羣衆路線,關鍵在於建立長效機制;長效機制的建立,關鍵要解決制度層面的問題。要在政治制度、幹部制度、組織制度的整體框架內形成良性互動,使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渠道”、制約幹部權力的“鐵籠子”與黨員隊伍建設的“退出機制”發揮綜合效應,使黨的羣衆路線獲得有效的實現方式。

政治制度方面,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真正成爲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渠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羣衆路線,密切黨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要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充分發揮代表作用,使人民的意志更好地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得以實現。人大代表要樹立羣衆觀點,真心誠意地對人民羣衆負責,密切聯繫羣衆,與羣衆打成一片,與羣衆廣交朋友,圍繞羣衆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同時,要發揮人民代表的橋樑紐帶作用,積極參政議政,監督政府依法行政,積極迴應人民羣衆的關切。

幹部制度方面,真正把幹部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要提高制度設計的科學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幹部評價體系,不僅要看領導幹部會不會抓經濟發展,更要看領導幹部會不會做羣衆工作、會不會抓社會管理,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民生賬、發展成本賬、羣衆滿意賬。進一步改革幹部評價機制,逐步改變幹部考覈工作中“上考下”“官考官”以及社會組織和社會公衆相對“缺位”的狀況,真正把對幹部的評判權交給廣大人民羣衆。完善權力約束機制,堅持從嚴治黨、從嚴治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引導廣大幹部敬畏手中權力、慎用手中權力、用好手中權力,逐步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組織制度方面,加快構建黨員隊伍建設的“退出機制”。黨羣幹羣關係不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廣大人民羣衆評價黨的作風,是從一個個“具體”的個體出發的,正是這一個個具體的“個體”狀況,構成了黨的作風建設的“整體”風貌。黨要完成歷史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首先必須始終保持黨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體現在組織建設上,不僅要重“量”,更要重“質”。一方面,要嚴把“入口關”,針對“有的黨組織對發展黨員把關不嚴,發展黨員質量需要提高”的狀況,進一步收緊入口;另一方面,按照黨的十八大“健全黨員能進能出機制”的要求,加快構建黨員隊伍建設的“退出機制”,暢通出口,把“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漠、組織紀律不強,甚至思想蛻變、腐化墮落的黨員”及時清理出黨的隊伍,切實增強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爲人民執好政、掌好權、服好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