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議發言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6W

哲學社會科學儘管學科門類繁多,其繁榮發展離不開各領域各學科專家學者們的艱辛努力,但歸根結底都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必然產物。那麼,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議發言稿

【思想宣傳範文】一

各位老師、同學們:

今天與大家在一起,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活動,共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之魂,黨的用二十四個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概括,從國家的層面規定的目標是“富強、明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提出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個人層面提出的要求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一、回顧過去,我們的今天來之不易

作爲正在健康成長的孩子們,我們一定要理解處在一個怎樣的時代,一定要了解我們國家的國情和歷史,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地域遼闊和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國家變得更加富強,人民的生活也在一天天走向富裕,同時我們的社會發展依然面臨着非常嚴峻的挑戰。從歷史方面來說,我們的國家有過非常輝煌的過去,同時也有過百年的屈辱史。

我們都是XX縣人,一定要了解XX縣的過去。XX縣的XX北遊擊大隊和XX南遊擊團的戰士們爲了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XX縣,不惜拋頭顱,酒熱血,出現了秦小四等革命英雄,使XX縣順利得到解放。在解放前,大家的生活很貧困,作爲生活在現代的孩子們,很多現狀是你們難以想象的,1920xx年是豬年,XX縣大災,發生了大饑荒,政府拿出來救災的糧食都被貪官污吏貪污了,全縣的災民們都住城裏跑,開始餓死的人還有棺材裝,後來只能用席子,再後來一牀蓆子裹上兩具屍體就擡去埋,最後連埋的人都沒有,滿大街都是餓死的人,活着的人將這些人的屍骨揀在一起埋了,這就是位於現在城關鎮政府外的白骨墳。那時候很多窮人沒有住房,還有不少人住在巖洞裏,有的人家住的就是兩根木叉的茅草棚,家裏僅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XX縣解放後,很多在舊社會沒有得讀書的孩子進了學校,由於剛解放,舊社會遺留下的人很多,所以我們那時讀書最小的六、七歲,最大的二十多歲,還有父子兩同時在一班讀書的,因爲他們渴望知識。

再拿改革開放前來說,我們的生活和現在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那時候農村基本上沒有水泥平房,道路泥濘不堪,從城關到紅果得花上三個小時,不是堵車就是道路塌方,從XX縣到水城要走整整一天,而且只有一來一回兩張班車,那時候沒有一條象樣的柏油路,更沒有高速,我們的城市建設也是清一色的舊房子,上學的孩子們穿着補丁褲子和衣服,走上很遠的山路才能到學校。學校基本上沒有食堂,學生的午飯就是事上乾糧,條件好的有個飯糰,不好的就是炒幾顆幹包穀籽就着涼水算一頓。只有少數中學有食堂,但由於國家沒有補助,根本無法跟現在相比。

同學們,我們今天生活在很好的環境中,不愁吃不愁穿,甚至不好吃的不吃,不好看的不穿,有的同學跟父母爭吵,惹父母生氣,甚至動不動就拿不學習來威脅家長,這些都是非常不對的。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要認真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當我們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繁榮富裕的時代,後面有一個強大而美麗的祖國時,一定要理解,現代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經過一輩又一輩先烈們前仆後繼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

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xx今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考察時作了題爲《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講話,指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傳承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託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着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我們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體人民一起努力,通過持之以恆的奮鬥,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美麗,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從個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從小培養一顆愛國心,對人誠實友善,用良好的品德和言行來嚴格要求自己,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用身邊的好人好事來感染自己,從小就要有一顆學做好人的心。同學們正處在健康成長的青春年華,很多時候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我們身邊經常會涌現出很多的好人好事。我們要向身邊品德優良的人們學習,學習他們誠實待人,踏實做事,善良真誠的品格,做正直的人。在這裏不妨向大家舉兩個小小的例子,比如在XX縣,今年3月8日,家住兩河鄉扯扎村的邢XX老人散步的時候撿到了一個看上去鼓鼓的煙盒,裏面有好幾百塊錢,老人尋思着丟錢的人可能會沿路找回來,他就在路邊坐下來等,等了好幾個小時。沒找到失主的邢XX跟他的老伴說:撿到這個錢的時候我就在考慮,煙盒裝着的錢,肯定不是富裕的人掉的,這個錢肯定是人家打工的錢,或者是賣東西的錢,如果我們把這個錢用了,一輩子這個心就不安,雖然撿到錢了,我沒地方交待,所以一夜睡不着覺。老人撿到錢後受到心靈的折磨,困惑得晚上無法睡覺,求電視臺幫他找失主,邢XX老人說:如果這個錢沒人來領,我們就準備捐獻,用來修路,如果這個地方不修路,我們就準備拿給那些殘疾人、孤寡老人就行了。

邢XX老人說的話很樸實,他自己和老伴靠每月500元的補貼金生活,但是他的行爲是高尚的,他拾到錢後表現出來的優良品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我們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民族,具有很多優秀的傳統美德故事,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奉獻着自己,很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默默地做一顆社會的螺絲釘。比如我們XX縣的交警萬磊,他就是一個任勞任怨勤奮工作的人,同學們坐車或者在街上行走的時候一定經常會看到,萬XX同志不管風裏雨裏,哪裏車流擁擠哪裏就有他的身影,他不停地向來往的車輛揮着手,不知疲倦,那是因爲他的心中裝着責任,對自己職業的一種敬愛精神,就是我們說的敬業。同學們在上德育課的時候一定都能學習到很多關於傳統美德的故事,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要向身邊的好人好事學習,做一個熱心幫助別人的人,這也是我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方面。

從生活和學習的層面來說,我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爲表現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要自覺地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尊老愛幼、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做一個誠實、善良、樂觀、積極、健康的學生,孝敬父母,團結同學,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這是社會對你們的期望,同時也是你們健康成長的需要。現在是你們的父輩在建設國家,但是祖國的未來一定是你們的,毛主席曾經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同學們,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愛國”就是用一顆赤子之心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敬業”就是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誠實”就是要誠實善良,真誠處事,“友善”就是要熱情對待身邊人身邊事,團結同學,待人和善。

你們是祖國的未來,肩負着繼往開來的偉大重任,一定要按照xx提出的要求: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篤實,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爲準則和內在的信念理念。

三、從小事做起,學會感恩

今天是你們開學的第二個星期,度過了美麗的署假後你們又回到了校園,開學我們就舉行這次宣講活動,目的就是爲了同學們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的時間有限,同學們的行爲也不是通過短暫的宣講活動就能徹底去改變,但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時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富強,越來越美麗。我們是未來的建設者,一定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將來成材,成爲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這就需要我們凡事都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小嚴格要求自己,長大後才能在方方面面表現得更加出色。

古人曾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意思就是說不要因爲這件壞事很小就去做它,也不要因爲這件好事微不足道就不去做它。只有賢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人信服。對於同學們來說,我們一定要從很小的事做起,比如孝敬父母,在家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既鍛鍊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又減輕了父母的負擔,我們何樂而不爲呢?比如幫助社區的空巢老人,幫他們掃掃地洗洗衣服,在學習勞動技能的同時又幫助了別人,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當然這是從小的方面說,從大的層面來看,比如上個月雲南的魯甸發生了6.8級地震,導致600多人死亡,十多萬人無家可歸,我們又能在這些災難面前做些什麼呢?我們國家最近幾年發生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每一次地震都牽動了10多億人的心,在這些大災大難面前,很多平凡的人們哪怕捐獻一塊錢,一件舊衣,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彙集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社會力量,在這裏不是要求同學們要捐獻什麼,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少用一塊零花錢,少吃一根雪糕,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水,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做起,心繫祖國,心繫未來,心繫災區。同學們是祖國的花朵,正是含苞待放的時候,我們理解人生價值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感恩,對養育我們的土地,給我們生命的父母,哪怕是帶給我們新鮮空氣的一片綠葉,一滴水,學會感謝世界帶給我們美好的生活,感謝同學們在一起渡過的快樂時光,感謝社會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感謝我們健康成長的環境,感謝老師對我們的辛勤培育。有人幫助我們的時候,隨口說一聲“謝謝”,你就給對方心裏帶來了一股暖流。有人爲我們付出了許多,我們感謝他,他可能給我們更多的幫助,當我們學會感恩,用一顆感恩的心面對生活和學習,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和同學、家人、朋友之間互相理解,互相鼓勵的時候,我們就慢慢地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這也是我們自覺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方面。

四、在黨的紅旗下健康成長

國家弱就要受欺負,我們國家曾經遭到日本的侵略,日本在南京大屠殺中殺死中國30多萬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爲國犧牲人的更是不計其數,我們今天的幸福是一輩又一輩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展望未來,珍惜我們擁有的幸福,守衛我們取得的成果。

我們學校的前身是火鋪礦國小,我們的同學大多多是礦工的後代,我們的先輩們爲了“三線建設”不遠萬里來到XX縣,當時的XX縣很落後,很艱苦,老礦工們到XX縣住的是幹打磊的房屋,吃的是野菜粗糧,但是他們不畏艱難,艱苦奮鬥,充分發揚團結協作,艱苦創業,愛國奉獻的赤子情懷,把我們的礦區從一窮二白建設成欣欣向榮的新礦區。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六XX水。

同學們是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在黨的領導下健康成長。我們正處在健康成長的青少年時期,只有多學知識,努力讀書,掌握各方面的生活技能,將來才能成爲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希望同學們在今後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積極地、自覺地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多做好人好事,學做好人。在這裏,我最後祝願老師們在未來的工作中更上層樓,祝願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中一帆風順,用更優異的成績來回報家庭,回報社會。

謝謝大家!

【思想宣傳範文】二

中國共產黨第xx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關乎“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關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國夢”。這次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直面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務。《決定》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新舉措。

我們學習領會xx屆四中全會《決定》精神,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把握。一是理論層面,要着重研究、學習四中全會《決定》對依法治國戰略在理論層面有什麼新的理論創新,這是依法治國戰略中起到綱領性作用的“靈魂”;二是要着重研究、學習四中全會《決定》對依法治國戰略,在具體實施層面作出了哪些具體措施方面的部署,這是依法治國戰略中起到指導性作用的“措施”。

第一部分:依法治國的理論提升

一、充分認識xx屆四中全會在中國法治發展史的重要地位

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充分體現了黨的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體現了xx系列講話精神,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的邏輯關係,深刻回答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凝聚了全黨智慧,反映了人民意志,是指導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是一篇充滿着馬克思主義光輝的歷史性文獻。在中國法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從總體上看,全會通過的《決定》具有四個方面的主導精神:

一是完成了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設計。從實施依法治國的目標設計、道路設計、體系設計、原則設計、基本佈局設計、任務設計等等各個方面,這次全會通過的《決定》都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系統化設計。這種頂層設計體現了將依法治國從局部戰略轉向系統化的全局戰略高度。

二是完成了依法治國理論的全面提升。《決定》根據新的形勢要求,在繼承中國共產黨在依法治國理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關於依法治國的新的理論,首次系統論述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目標、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原則、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關係、依法執政與依憲執政關係、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係、法治政府標準體系、依法行政制約監督體系、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關係等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創新。這種理論創新體現了依法治國的理論品質。

三是全會《決定》體現了法治改革的時代精神,全面部署了今後一個時期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和堅持與完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等各個方面180餘項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保障了依法治國創新精神。

四是全會《決定》突出了依法治國的實踐建設。《決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 全會《決定》從爲依法治國提供政治保障、體制保障、機制保障、法治文化保障、隊伍建設保障等各個方面,着力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在實踐層面的建設。中國法治現代化過程,應當包括三個層面:法治思想現代化、法律制度現代化、法治實踐現代化。其中法治實踐的現代化是出發點和最終歸屬點。《決定》中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取代“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實現了依法治國重心從立法層面向實踐層面的轉化。

二、充分認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從歷史緯度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過程開始探索於建國之初,毛澤東時代就開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毛澤東說過,“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共產黨始終在探索依法治國的理論與實踐。鄧XX時代,開創了中國當代法治的恢復與創建。鄧XX指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爲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xx時代首次系統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理論,並將依法治國上升爲憲法原則。xx指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胡XX時代首次將“國家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權”上升爲憲法原則,並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胡XX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依法治國、執法爲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

以來,xx將依法治國納入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依法治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xx法治思想中最令人矚目的精華部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權力監督制約思想,“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二是“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三是系統化的法治建設理論,“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2、從現實緯度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手段。

3、從戰略緯度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法治作爲國家治理的一種基本理論和基本方式,是與人治相對應的治國理論和治國方式。這兩種治國理論與治國方式的對立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長期存在的。法治的基本含義是指國家制定良好的法律,並嚴格依據良法治理國家和社會,即“良法善治”。人治的基本含義是指依靠個人的智慧和能力管理國家和社會。

【思想宣傳範文】三

xx屆四中全會《決定》,在繼承了過去依法治國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發展和時代要求,對依法治國戰略的理論進行了全面提升,提出了許多新的依法治國理論思想。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治道路、領導力量、指導思想、總目標、總要求、基本遵循、總體佈局、總體任務。

(一)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

《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XX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深入貫徹xx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理論指針: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XX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深入貫徹xx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基本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方向定位: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兩個總目標的辨證關係。《決定》在依法治國與法治國家之間,加進了一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實際上是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過程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兩項總目標,但這兩個總目標的功能不太一樣。法治體系可以看成是一個手段目標,它不是個最終的目標,法治國家是一個結果目標,是最終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最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結果目標。

——關於依法治國的本質屬性。《決定》指出,依法治國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

——關於社會主義法治體系。xx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同時進行了框架設計,即依法治國五大體系。這就是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將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作爲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建設法治中國,不能不特別注重解決執政黨依法執政的問題。依法執政不僅要有完善的國法體系,而且必須有健全的黨內法規體系。

——關於依法治國戰略佈局。《決定》在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分解中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針對依法治國戰略的上述佈局,體現了兩個方面的基本理念。一是依法治國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行爲和對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爲的高度關注,體現了新時期依法治國更加重視制約和規範國家公共權力;二是依法治國針對執政黨、國家機關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全方位覆蓋,體現了依法治國系統化建設戰略。

——關於依法治國的總要求。《決定》在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分解中提出“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這是針對傳統的“有法可以、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法治建設的十六字方針的全面提升。

——關於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辨證關係。《決定》在依法治國總目標分解中提出“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與xx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要求是一致的。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三中全會《決定》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高度來認識,而四中全會《決定》將依法治國作爲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決定》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係問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講清的一個核心問題。這裏必須搞清楚這樣基本問題。

一是依法治國爲什麼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堅持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是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經驗。xx大上就確定了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的基本政治文明建設的框架體系。其次,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我國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確立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具有憲法依據。再次,堅持和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是中國現實國情和客觀需求。

二是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之間的辨證關係。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不能人爲地將二者割裂開來。

三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如何堅持黨的領導。首先,在理念上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全方面,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其次,在方式方法上,全會決定圍繞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提出“三統一”、“四善於”,並作出了系統部署。“三統一”是指“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四善於”是指“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爲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爲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決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爲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人民在立法、司法、執法、守法中居於主體地位。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民主的基本含義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由此,人民的主體地位在國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確立。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解決廣大人民羣衆參與依法治國的積極性,理順人民羣衆有序參與依法治國與國家機關實施依法治國之間“互動關係”,防止將依法治國僅僅看作執政黨和國家機關的單向行爲。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決定》指出“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以規範和約束公權力爲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爲。”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不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於相當早的時期便已萌芽。資產階級在取得革命勝利以後,率先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爲一項基本原則寫入了憲法,成爲資產階級法治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是公平正義的首要,也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前提和基礎。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決定》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爲支撐,纔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成爲維繫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的良好之法。法律與道德,歷來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諧穩定社會的兩個保障。法治與德治,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一個靠國家機器的強制和威嚴,一個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各自起着不可替代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其目的都是要達到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保障社會的健康和正常運行。從一定意義上說,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剛性手段,以德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纔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和諧,保障社會健康協調地發展。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中國當今的依法治國,可以並且應當汲取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類法治文明中的優秀成果,爲今天的依法治國服務,成爲今天我們實施依法治國的有益營養,但是,實施依法治國的最大國情是中國當今的現實國情,這是實施依法治國的最基本的出發點。無論是照搬西方模式,還是不加甄別的歷史復古主義,都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四)關於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依法執政與依憲執政的關係

《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對於樹立憲法權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

依憲治國這一提法最早是由學術界提出來的,20xx年胡XX在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週年大會上講話,提出了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xx在20xx年12月4號紀念現行憲法3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這次《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了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行政首先要堅持依憲行政。

(五)關於以法律信仰與法治精神爲核心的法治文化建設。

一個社會能否實現法治,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是這個社會有無尊崇法治的文化和心理,是否培養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法律信仰,一個社會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就會成爲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法雖立而難行。只有把培育法律信仰、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置於法治建設全局的重要位置,持續發力,久久爲功,才能讓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在社會運行中生效。xx屆四中全會《決定》通過中央文件方式,提出了“法律權威來自於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以法律信仰、法治精神爲核心的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國軟實力,是法治國家建設的人文底蘊和深厚土壤。

值得關注的是,黨的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內容之一,法治文化建設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相輔相成,法治文化建設必須以核心價值觀作爲貫穿其中的基石和靈魂。

第二部分:依法治國的實踐措施

一、完善以憲法爲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

1、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樹立憲法權威。

——加強違憲審查。“完善全國人大及其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範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範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範性文件,禁止地方制髮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

——強化憲法權威。“將每年十二月四日定爲國家憲法日。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

2、完善立法體制,解決立法權合理配置問題。

——防止立法的部門化傾向和立法地方保護主義。“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協調決定,不能久拖不決。”

——“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

——“明確地方立法權限和範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3、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解決立法權如何行使問題。

——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健全向下級人大徵詢立法意見機制,建立基層立法聯繫點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

——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衆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充分發揮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諮詢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衆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

4、立法重點,解決立什麼法的問題。

——建立“公平”立法權利保障制度。“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健全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和方式。”

——加強市場經濟立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爲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

二、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建設的標準體系。法治政府是現代政府管理體系的基石。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必須自覺遵照法治精神,遵循法治原則,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各項權力,以法律的公信力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法律的執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構建以法治爲基礎的現代政府治理體系,打造職能有限、行政有爲、運轉高效的政府。

《決定》對法治政府有一個新的描述,對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目標性標準體系。這個目標體系就是建設一個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2、政府職能法定化,實施權力清單制度,解決政府權力界定問題。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

3、完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解決行政權力如何運行問題。

——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衆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爲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未經合法性審查或經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討論。

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根據不同層級政府的事權和職能,按照減少層次、整合隊伍、提高效率的原則,合理配置執法力量。推進綜合執法,大幅減少市縣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重點在食品藥品安全、工商質檢、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文化旅遊、資源環境、農林水利、交通運輸、城鄉建設、海洋漁業等領域內推行綜合執法,有條件的領域可以推行跨部門綜合執法。

完善市縣兩級政府行政執法管理,加強統一領導和協調。理順行政強制執行體制。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構建設,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

——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明確具體操作流程,重點規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收費、行政檢查等執法行爲。嚴格執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覈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準,規範裁量範圍、種類、幅度。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共享,提高執法效率和規範化水平。

4、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解決行政權如何監督問題。

——構建行政權監督體系。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建設,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爲常態、不公開爲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依據權力清單,向社會全面公開政府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權限、管理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

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權利和義務的規範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開要求和程序予以公佈。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化,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臺和便民服務平臺建設。

【思想宣傳範文】四

黨的xx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問題的中央全會。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我們黨第一個全面論述和部署法治建設的歷史性文件。就這一點,已經顯示了這次全會的特殊性。爲更好地把握全會精神,應該從歷史和現實角度認識它的特殊歷史地位。

(一)黨的xx屆四中全會是我國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法治屬於國家治理範疇。它不僅是政治體制的重要內容,而且涵蓋其他體制和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法治涉及許多法學和法律問題,看上去跟法關係最近,實際上,它與國家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有着必然聯繫,與政治關係更近。xx屆四中全會並不是單純從法學角度談法治,而主要是從政治和國家治理角度談法治。所以,要認識xx屆四中全會的特殊歷史地位,應該瞭解新中國國家治理的沿革和法治的發展進程。

毛澤東治國時沒有用過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概念。在毛澤東時代,除了1954年制定的《憲法》外,只有1950年頒佈的《婚姻法》和《土地改革法》。50年代後期曾準備制定《刑法》等法律,但也沒有落實。據此,有人說那時的國家治理方式是人治。因爲按照他們的觀點,治國方式無非兩種,要麼是人治,要麼是法治,兩者必居其一。既然沒有法治,必定是人治。但是,他們無法解釋,在那個沒有法治的年代,除了時期外,大部分時間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社會穩定,犯罪率低,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比現在好得多。可見,簡單地把毛澤東時代的國家治理說成是人治,好像說不通。實際上,毛澤東時代是一種獨特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既不同於傳統的人治,又不同於現代的法治。我考慮了一下,那時的國家治理大致有這樣幾個特徵。一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通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方式治理國家。二是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通過龐大的組織體系和網絡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三是實行政策治國,通過制定和實施黨和國家的政策來達到治理目標。四是依靠行政法規治國,以彌補法律的空缺。五是實行意識形態治國,通過意識形態的教化和控制,改造人的思想,形成社會秩序。六是實行社會高度組織化,把每個人都納入單位這個社會管理的基礎單元,通過單位管人。七是治國先治黨、治黨先治官。此外,還有兩種非常規的治理方式,一個是通過不定期的政治運動、羣衆運動達到治理目的。一個是在特殊時期參與國家治理,如建國初期和前期。

現在建設法治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歷史性進步。但是,如何對待毛澤東時代我們黨治理國家的經驗和教訓,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須知,黨的有些傳統治理方式在今天還發揮着作用。我們現在搞法治、改革國家治理,不應該切斷歷史,更不能否定歷史。要在繼承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基礎上,從當代中國的國情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還應看到,儘管法治是現代國家的主要治理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治理方式。我們在強調法治時,不能忽視歷史上行之有效的其他治理方式。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法制理念,也不是就法制談法制。他提出搞法制,首先是基於對慘痛教訓的深刻反思,更重要的是考慮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他在1980年講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就是從改革國家治理制度的角度,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當時說的法制是制度的制,而不是治理的治。其側重點是法律體系和相關制度的建設。上世紀80年代,我們集中力量修改了憲法,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初步解決了無法可依的問題,並加強了政法系統建設和制度完善。他還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鄧小平把法制建設作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是把國家治理建立在法律化、制度化基礎上。可見,鄧小平是改革國家治理制度、建設法治國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隨着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加快,國家治理面臨着更加複雜的新情況。xx在1996年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國的理念,用法治代替了法制。黨的xx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把依法治國作爲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又把這一治國方略寫入憲法。這是我們黨對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認識的一個飛躍。它表明,法治不僅僅是一種治理手段,而是完善國家治理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價值追求。經過黨的xx大、xx大到。我們黨的依法治國思想逐步豐富起來。法治也成爲黨和人民治理國家的共識。在實踐中,法治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取得了明顯進步和成就,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相關制度。

黨的後,xx高度重視法治問題。他在一系列講話中,從治國理政的高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依法治國思想。他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思想,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高度重視法治問題。他提出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重要思想,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他提出黨的領導是法治建設根本保證的重要思想,強調要不斷提高黨領導法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他提出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重要思想,強調把他律和自律結合起來,使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他提出“三位一體”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他提出法治建設的新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他提出依據黨內法規治黨管黨的重要思想,強調完善黨內法規體系,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

黨的xx屆四中全會,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的經驗,針對依法治國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在xx關於依法治國新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念,並對建設法治中國做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系統回答了我國法治建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法治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全新水平,開啓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階段。可以形象地說,鄧小平打造了中國法治建設的1.0版、xx和xx打造了法治建設的2.0版,xx屆四中全會是開始打造法治建設的3.0版。

現在媒體對《決定》的地位有各種評價。有的說它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宣言書,有的說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線圖。這些表述很形象,但還不太準確。宣言書忽視了實踐性和操作性。路線圖又忽視了理論性和政治性。準確的評價應該是,《決定》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綱領。這個綱領包括兩個層次:一方面,它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政治綱領。一方面,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綱領。

從政治綱領看,《決定》首先闡述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治國總方針,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和基本原則。這不是法學家能回答的問題,而是政治家回答的問題。只有從理論上政治上講清這些問題,纔不至於走偏方向,才能設計好法治改革的路線圖。《決定》的第一部分和第七部分,就是講法治建設中的政治問題。

從行動綱領看,《決定》按照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開司法、全民守法的總要求,分別在第二、三、四、五部分,對完善立法體制、建設法治政府、促進司法公正、落實全民守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了工作部署。第六部分專門講了法制隊伍建設問題。這就設計了一幅完整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路線圖。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以xx爲xx的黨中央治國戰略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化

xx是一個政治家。他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歷史責任感,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戰略眼光,是思想開放、勇於進取、善於謀略、敢於決斷的領導人。國外評價他是繼毛澤東、鄧小平之後中國第三個最具權威和魄力的政治領袖。他主政以前,已經對如何把好中國這艘巨輪的舵把子有了充分思考和準備,對如何治國理政已經成竹在胸。他當選xx後會見新聞記者時的講話,突出強調了兩個字——責任,即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決定了他的兩大政治抱負:一個是要重新振興中國共產黨,保證社會主義紅色江山不變顏色。一個是帶領人民走出改革發展的困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xx主政以後,根據他的政治抱負和治國戰略,按照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策略思想,迅速進行佈局,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地開展工作,很快開創了新局面。面對複雜局面,如何開局,需要選準切入點,找到一個解決矛盾的總抓手。xx選擇的切入點是從嚴治黨。以反腐敗、正黨風爲突破口,老虎蒼蠅一起打,進行全黨整風,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很快提振了民心,震懾了官場,樹立了權威。他治黨的着眼點是改變積弊已久的從政環境和政治生態,爲形成政治新常態打下基礎。xx選擇的總抓手是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改革,打開僵局,尋求突破,引領和推進各項工作。xx擔任xx後外出視察的第一站選在深圳,重走鄧小平南方談話之路,展示改革形象,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號。一年前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做出戰略部署。同時,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六個專項小組,對改革進行具體設計,拿出施工圖,並強有力地推動改革一步一步展開和落實。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年來,關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討論很熱烈。但學者們的見解和政治家的認識是有差距的。xx認爲,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一整套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和法律法規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改革不適應實踐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國家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增強按制度按法律辦事的意識,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

可見,法治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沒有完善的法治就談不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和任務,把推進依法治國作爲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法治對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領和保障作用。沒有法治引領,改革就於法無據,缺乏合法性。沒有法治保障,改革就會出現隨意性,無法實現穩定有序推進。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進行。四中全會強調的“三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完整的逐次遞進的戰略思考和戰略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到20xx年的總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可見,四中全會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和部署,是以xx爲xx的黨中央治國戰略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化。

【思想宣傳範文】五

xx屆四中全會最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就是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並對它做出了初步論述和概括。這條道路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綱,是貫穿《決定》全文的一條紅線,是四中全會精神的靈魂和精髓。學習和貫徹四中全會精神,搞清法治改革的具體舉措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抓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綱。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綱舉目張”。

(一)爲什麼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xx多次強調,道路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要從政治上解決走什麼樣的道路問題。如果道路不對,就會走偏方向,甚至南轅北轍,犯顛覆性錯誤。

近些年,法治是一個熱點問題。有些學者單純從法學原理出發講法治,往往缺乏政治上的正確性。在我國學術界,法學是受西方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因爲過去中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學,所以只能引入西方法學。可以說,西方法學是中國法學的親老師。因此,中國法學界對法治的理解與西方學者沒有本質的區別。有些人認爲,法治是“普世價值”,現代法治應該遵循共同的原理和規則,採用相同或相似的模式,不應該強調中國特色,不應給它賦予意識形態色彩,更不應該動不動同政治掛鉤。這種思想在我國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我們搞法治,當然需要學習和借鑑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是,法治是一個歷史範疇,不是脫離特定社會制度的抽象的一般的東西。西方的法治是建立在西方經濟政治制度基礎上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具有不同於西方的歷史文化傳統。簡單地移植西方法治文明,會產生“橘在淮南爲橘,在淮北爲枳”的水土不服現象,會像人體器官移植那樣,產生排異性。如果用西方法治文明來改造我們的政治制度,更是削足適履、本末倒置。既然我們的改革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那麼就不能照搬西方的法治模式,只能走自己的法治道路。在道路選擇上,不能僅着眼於學術,更要着眼於政治。

對於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問題,xx在四中全會講話中明確回答,要“向國內外鮮明宣示我們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在走什麼樣法治道路問題上,必須向全社會釋放正確而明確的信號,指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認識和行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

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的豐富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一條總道路。在這個總道路之下,我們黨還提出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及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等等。這次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決定》第一部分集中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包括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三個方面。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理論指導,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深入貫徹xx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xx系列講話精神納入指導思想,在黨的正式文件中這是第一次。它是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第二個層次是政治上的指導方針。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第三個層次是法治建設本身的指導方針,即“四個維護”。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念並把它作爲法治建設的目標,這是第一次。這個法治體系有五個子系統。一是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二是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三是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五是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把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法治體系,是一個創新,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把依法依規治黨和依法治軍納入依法治國的總體戰略之中,是黨治國方略的一個新佈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要求是“三位一體”和“一個實現”。一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二是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三是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五條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三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五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些原則非常重要,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要內容,又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遵循。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關鍵的是方向一定要正確,政治保證一定要堅強有力。這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第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論證並闡明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問題。因爲按照國外政治學理論和法學原理,規定一個政黨對國家的領導地位和對法治的領導,是說不通的。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首先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打破這個“魔障”,解開這個釦子。首先,要從政治上講清,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當然就談不上社會主義法治。其次,要從法理上講清,黨的領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的,黨領導人民依法治國是憲法賦予的權力。否定黨的領導是違反憲法的。再次,要從實踐上講清,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在中國這個一個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多民族的近14億人口的大國,離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法治不能實現,而且會天下大亂。正如xx所說,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對於這一點,要理直氣壯地講,大張旗鼓地講,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第二,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法治是建立在特定社會制度之上併爲其提供服務和保障的。沒有超越具體社會制度的一般法治模式。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根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上,併爲這個制度服務的。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底線。在這個底線之上的可以改,而且要堅決改,觸及這個底線的不能改,而且要堅決守住。

我們必須堅持的制度包括三種類型。一是堅持中國的國體。所謂國體就是國家的階級性質和政治性質。《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確定中國的國體。有些人對此提出疑義,認爲講人民民主專政是階級鬥爭思維,不符合現代民主、法治理念,甚至把專政和專制、專權聯繫起來。前段時間,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發表了一篇題爲《講人民民主專政不輸理》的文章,引起了一場爭論。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人民民主專政是《憲法》確定的國體,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是不能動搖的。二是堅持中國的政體。所謂政體就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憲法》規定,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西方法治的制度基礎是“代議制”民主和“三權分立”的權力架構。中國的法治是建立在“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礎上的。三是堅持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包括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自治制度,以及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上述制度,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可以根據法治建設的要求來完善這些制度,但決不允許改變這些制度。

第三,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指引。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概念,並對這一理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觀點做出了概括和闡述。但是,我們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決定》指出,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爲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同時,《決定》還要求,用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爲指導,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爲依法治國提供學理支持。構建這兩個層次的理論體系,還需要注意三點:一是如何學習和借鑑國外法治理論、法治實踐和法學理論的有益成果。二是如何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在法治問題上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言必稱希臘。三是如何繼承改革開放前的治國理政經驗。不能簡單認爲過去的國家治理方式都與法治不相兼容。

【思想宣傳範文】六

講到法治的一般特徵,人們往往引用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一段名言,“法治應包含兩層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簡單地說,法治就是有良法並得到普遍實行。有良法講得是立法問題,法律實行講得是執法、司法和守法問題。按照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這四個環節,《決定》設計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線圖。

《決定》第二部分講了完善立法體制,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使人們有良法可依。這裏的良法有三條標準。一是符合憲法精神。二是反映人民意志。三是體現公平正義。《決定》第三部分講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重點是劃定行政權力的法定邊界和制約監督機制,做到嚴格公正執法。第四部分講以實現公正司法爲中心,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規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第五部分是講樹立法治權威,弘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養成全民守法習慣。這個路線圖涉及的內容很多,專業性很強,光重大改革舉措就有180 多項。我今天不過多涉及具體的法治改革措施,而是講幾個重點問題。

(一)堅持依憲治國

近些年,有些人打出一個政治改革旗號,叫做“憲政”。中央對此是明確反對的。因爲這種憲政涉及改變我國的政治制度。四中全會在法治問題上也舉起一面旗幟,叫做依憲治國。依憲治國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因爲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和實施法律的基礎和依據。法律有沒有權威,法律能不能實施,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憲法能不能實施。《決定》對依憲治國問題主要強調了兩點。

第一、樹立憲法權威。如果憲法失去權威,法治就是一句

空話。最近發生在香港的“佔中”事件就是一個例子。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可能有憲法。但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就是香港地區的“小憲法”。《基本法》規定了香港行政長官的產生程序和方式。全國人大會又專門對20xx年香港特首普選的程序作出了明確解釋。但是一些受西方支持的政治力量打着所謂“公民抗命”旗號,非法佔據中環等地的交通要道,企圖以此要挾全國人大收回成命,按照他們所說的“公民提名”方式選舉特首。這不僅是違法行爲,而是違憲行爲。這說明,香港地區沒有樹立起憲法權威、基本法權威,因而法治必然受到嚴重破壞。xx強調,必須把宣傳和樹立憲法權威作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事項抓緊抓好。《決定》提出三項措施。一是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讓憲法權威根植於每個人的心中。二是將每年12月4日(1982年《憲法》頒佈日)定爲國家憲法日。三是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是經人大及其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任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

第二、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機制。《決定》提出完善全國人大及其會憲法監督制度,由全國人大行使憲法監督權。要健全全國人大憲法監督機制和程序,明確進行憲法監督的對象、範圍、方式等,使憲法監督具體化、程序化。人大會的相關機構要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同時要引導社會各方參與憲法監督。

(二)堅持依法執政

堅持黨的領導是一條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但是,在法治框架內如何實現黨的領導、行使黨的執政權,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共產黨要領導人民依法治國,必須首先做到自己依法執政。《決定》對依法執政的做出了新的概括和表述。

第一、黨依照憲法法律治國理政。《決定》闡明以下幾點:一是黨要帶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對法律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二是黨要領導立法。凡是立法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要報黨中央討論決定。黨中央向全國人大提出憲法修正建議,人大依照憲法規定的程序進行憲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問題由人大黨組向黨中央彙報。三是黨要保障和支持立法機關、執法機關、司法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黨組織和領導幹部不能違反法定程序干涉國家機關的職能工作,更不能越俎代庖。四是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發揮政策和法律的各自優勢,促進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互動。這裏涉及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如何保證黨委能夠依法決策,一個是如何正確處理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係。五是善於把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成爲法律,上升爲國家意志。六是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爲國家機關的領導人員。七是通過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的黨組織和黨員,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決策部署。

第二、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黨內法規屬於紀律範疇,是黨內的規矩。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黨規黨紀嚴於國家法律。因爲黨的先鋒隊性質決定了對黨員的要求必須高於嚴於普通公民。黨組織和黨員有兩條不能逾越的紅線,一條是國家法律,一條是黨規黨紀。《決定》提出了依規治黨的四個重點:一是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制機制,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最近,中央對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文件首次集中清理工作已經完成,近六成黨規被廢止或宣佈失效,一攬子解決了黨內法規制度中長期存在的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問題,爲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奠定了基礎。二是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形成完善的執行制度和機制,對違反黨規黨紀的行爲能夠及時發現並嚴肅處理,善於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三是依法依紀反對和克服黨內不正之風,形成轉變作風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完善和嚴格執行領導幹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項制度規定,着力整治各種特權行爲。四是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負責和紀委監督責任,依法依紀懲處腐敗行爲和腐敗分子。

(三)建設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在於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制定再多的法律也無濟於事。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保證法律嚴格實施。法律實施主要靠執法,而執法的主體是政府。因此,建設法治政府,做到嚴格公正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近些年,老百姓反映強烈的一個問題,就是政府執法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甚至有的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爲此,四中全會對建設法治政府做出全面部署,並提出到20xx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標和任務。《決定》首先提出了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徵。基本要求是:各級政府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一切行爲都要於法有據,都要受到法律制度的制約和監督。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建設法治政府的重點任務有:

第一、依法確定政府的權力邊界。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界定和理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治理邊界,其關鍵是政府職能和權力邊界的確定。《決定》指出,要通過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規定政府不得法外設立權力。其原則是,法定職責必須爲,法無授權不可爲。一方面,在政府的法定職責範圍內,要勇於負責、敢於擔當。不作爲就是懶政、怠政,就是失職、瀆職,要追究責任。另一方面,凡是法律沒有授權的,政府不能作爲。否則就是亂作爲,就是濫用公權力,是違法行爲。爲此,要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明確規定政府具有哪些權力,給政府劃定權力邊界,超出這個邊界行權要依法追究責任。與此相對應,要在市場領域建立負面清單制度,規定哪些領域是市場主體不能進入的,清單之外的領域都可以進入。這兩個清單界定了政府和市場的治理邊界,確立了一種法律規則:政府是法無授權不可爲;市場準入是法無禁止皆可爲。

第二,健全政府依法決策機制。這裏也包括與政府平行的黨委。因爲現行體制下,地方的有些重大行政決策往往是黨委做出的。近些年,地方黨委、政府特別是主要領導人隨意決策的問題突出,因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和浪費巨大。爲改變這種狀況,《決定》提出了政府依法決策的三項重要制度。一是明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決策程序包括公衆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議、集體討論五個環節。特別是要建立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未經合法性審查或經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討論。二是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法律顧問是一個團隊,由政府法制辦、專家、律師組成。重大行政決策必須徵詢法律顧問的意見。三是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失誤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和相關責任人追究法律責任。不允許再出現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現象。

第三、推行綜合執法,理順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行政執法亂象是老百姓對政府意見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重點。《決定》提出了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十二字原則,即減少層次、整合隊伍、提高效率,明確了行政執法重心向市縣兩級政府轉移,推出了許多重要改革舉措。一是改變多頭執法、九龍治水的狀況,推進綜合執法。要大幅度減少市縣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重點在食品藥品安全、工商質檢、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文化旅遊、資源環境、農林水利、交通運輸、城鄉建設、海洋漁業等十個領域推行綜合執法。二是完善市縣兩級政府行政執法管理,加強統一領導和協調。特別是要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加強城市管理綜合機構建設。三是改變羣衆詬病的“臨時工”執法現象,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未經執法資格考試合格,不得上崗執法。四是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完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建立行政執法部門、部門、、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五是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確定不同部門、崗位的執法責任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六是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標準,規範裁量範圍、種類、幅度。從制度機制上防止出現“選擇性執法”、“傾向性執法”、“畸輕畸重執法”等執法不公、隨意執法問題。

第四、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除了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外,《決定》重點強調了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對財政資金分配、國有資產監管、政府投資、公共資源轉讓、公共工程建設等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等制度,防止權力尋租。二是完善政府內部層次監督和專門監督。改進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的監督,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三是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公共資金、國有資金、國有資源和領導幹部履職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同時,要探索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

(四)促進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而司法是維護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xx在四中全會的講話中引用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段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爲犯罪是無視法律,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是毀壞法律”。現在,我國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問題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員辦案不廉、徇私枉法,辦關係案、金錢案,使司法界成了腐敗重災區。民間流傳的“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就是對司法不公的諷刺和不滿。許多羣衆遇到糾紛不找找政府,熱衷於信訪,一個重要原因是司法公信力不高。

《決定》着眼於解決制約公正司法的突出問題。圍繞着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這兩條主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我想着重講一講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即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查權制度。長期以來,法學界一直強調司法獨立,認爲司法獨立是法治國家的通行原則。但是西方的司法獨立是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架構上的,不符合中國的政治制度架構,不能簡單地搬用。《決定》提法是,在堅持黨對司法工作領導的前提下,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xx說過,正確處理堅持黨的領導和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提高黨領導法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一個重大問題。對有些人一直詬病的黨的政法委員會的地位,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政法委員會是黨委領導政法工作的組織形式,必須長期堅持”。我們的司法體制改革,不是不要黨的領導,而是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讓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裏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一個是黨怎樣實現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決定》講了這樣幾條:(1)黨委要定期聽取司法機關工作彙報。司法機關黨組織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項向黨委報告制度。黨委要加強和改善對司法改革和司法工作的領導和指導。(2)黨委政法委要把對司法工作的領導的着力點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協調各方職能、統籌政法工作、建設法治隊伍、督促依法履職、創造公平司法環境上。(3)司法機關的黨組織要堅決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的決策部署,加強司法機關黨的建設,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保障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一個是如何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決定》講了四條。(1)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不準干預司法活動,不準插手具體案件的處理。司法機關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爲此,要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健全行政機關依法出庭應訴、支持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生效判決的制度。切實解決民告官立案難、官員不出庭應訴、政府不執行判決等問題。(3)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辭退或做出免職、降職等處分。(4)省以下、的人財物上收到省一級管理,使和能更好地獨立行使司法權,少受地方黨委政府對司法活動的干預和制約。(5)最高人民設立巡回法庭,使審判機關重心下移,就地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方便當事人訴訟。(6)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和人民,專門辦理跨地區案件,解決跨地區案件特別是行政訴訟案件立案難和“主客場”問題,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平等保護外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司法的公正、公信和權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