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漢互譯的不對等性論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5W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但事實上,翻譯是一件實踐性很強的事情,它絕對不是簡單、機械地把一種語言換成另外一種語言的過程。 以下就是淺談英漢互譯的不對等性

淺談英漢互譯的不對等性論文

因爲在這個過程當中譯者會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實際困難。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它對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語言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互相交換,也是兩種文化的傳遞。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正如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 奈達所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爲重要,因爲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例如在翻譯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詞的問題,而要處理好詞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什麼是詞。“不同語言之間詞的不對等問題”也是翻譯中時時遇到的棘手問題。翻譯中,對等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對等纔是絕對的,完全的對等是不存在的。因此,對等詞的選擇也就只能是相對對等詞的選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必須瞭解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並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譯入語中找到準確的詞語,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本文就翻譯中詞的不對等現象進行探討並提出幾點解決方法. 首先是詞彙層面的不對等現象。所謂“不對等”,即指譯入語沒有與譯出語中的詞語直接相對應的詞.這種 “不對等”有程度上的差別: 有時爲完全不對等,有時爲部分不對等, 因此造成困難的程度也不等.下面就幾種詞彙層面上的不對等現象進行討論.

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不同, 不同民族的歷史地理,文化傳統等因素存在差異, 在譯出語中存在的代表特定文化的詞語在譯入語中不存在. 如某些西方宗教信仰, 社會風俗, 甚至某一種食物是一個民族, 地區特有的, 不存在於其他民族和地區. 例如:由於文化差異,一個詞的概念在英語中可能與漢語中完全不同。將“speaker” 譯爲“chairman”則不能反映出“speaker”的真實身份和權力。又如“ 拜年 (pay new year call)”是中國特有的民俗文化, 特指在中國農曆新年時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訪, 交流感情.中國人注重社會以及人際之間的交流, 過年時拜年也是幾千年來流傳的習俗, 而西方人相對獨立, 也沒有過年時拜年的習慣, 因此沒有特定對應的詞存在. pizza 是西方人非常喜歡的一種食品, 有點像中國的餡餅.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是缺少這一概念的, 自然是沒有對應的詞來翻譯, 而翻譯成餡餅又明顯是不合適的. 再舉一個例子,有些時候我們會遇到這種情況,英語中的一個單詞我們能夠很容易理解其含義,但卻沒有相應的詞與之對應。“savoury”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其含義爲“西方人在用餐後吃的一點點鹽”,我們都知道,食物中含鹽是很重要的,但過多又有害,所以西方人在餐後會補充一些,對於這個含義我們很容易理解,但是要表用相應的詞來表達這個含義,在我們漢語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一種不對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