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爲什麼叫過年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2W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我國的夏朝和漢朝直至辛亥革命前都稱爲元旦,它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做“春節”,因爲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春節爲什麼叫過年

我國古代過年,主要的行事是打鬼。“臘八”吃“臘八粥”,在宮廷和民間都要打鬼,臘月二十三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竈王爺”以求衣食溫飽。

這期間還要掃除污穢,預防疾病。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大年七年級相互拜年祝福。

臘月三十那天,人們爲什麼要在門上糊上門神呢?有這樣一種傳說:唐太宗有一天生了病,夢中聽到“鬼”叫,睡臥不寧。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知道後,全身披掛,手執兵器,侍衛門旁。當夜唐太宗沒再作噩夢。以後,他命畫工畫了秦叔寶和尉遲恭的像掛在宮門上,稱作門神。後來衆人仿效,也貼此像以避邪惡。

春節時張貼對聯由來已久。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據《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桃木製成的。五代時後蜀宮廷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後主孟昶曾題道:“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清人所着《燕京歲時記》中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可見,自五代以後,歡慶的祝辭,換掉了難以捉摸的符咒。後來,桃符爲大紅紙張書寫的春聯所代替。

過春節爲什麼又叫過年呢?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以至於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一片匆忙恐慌。這時,村外來了個小孩,見着一位老婆婆問起緣由。小孩子聽後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獸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個身披紅袍的小孩子在哈哈大笑。夕獸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爲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並把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