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冬至的習俗作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3W

每年的冬至夜,蘇州這座城市都有着獨特的遺俗。下面請跟隨本站小編一起來欣賞兩篇《冬至的習俗作文》。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節日的作文,請繼續關注我們本站的作文欄目。

關於冬至的習俗作文

篇一:冬至的習俗作文

“冬至大如年”。按通常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豆腐、吃餃子、喝老母雞湯,迎接就要到來的數九寒天。

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差,生活艱苦,吃上一頓餃子可是件歡喜事,也是件難事。寒風凌冽,家裏的老人早早起來去菜市場,捏着肉票排隊買肉。即便低聲下氣,營業員也是將頭擡到天上,隨便賞一塊。那一塊肉基本見不到瘦肉,白花花的,得用力抓住纔不至於滑落。順便買些蔬菜,回家後擇好洗淨瀝乾切碎,和那已經剁好的肉泥混合在一起,再加上蔥、姜、油、糖、鹽、醬油等,攪拌均勻。餡料準備好了,大人們又開始和麪,一遍一遍地揉,一拳一拳地揣,直到面不軟不硬方纔滿意。

一切準備就緒,一家人便在桌面上清理出一塊位置開始包餃子。根據年齡和能力,家裏人各有分工:母親搓面切面頭,我擀皮,外婆包餃子,年幼的弟弟將包好的餃子整理到竹匾中,高齡的曾外祖父負責下餃子。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看着外婆拿過一張餃子皮,放入適量的餡兒,轉眼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呈現在面前,感覺像變魔法一般。

餃子包到一定數量時,便燒開水下餃子了。那一隻只白胖的餃子在沸水中上下翻滾,煞是可愛。水開三遍之後,餃子熟了。揭開鍋,香氣撲鼻,饞得人直咽口水。盛出兩大盤,一盤送給沒空包餃子的左鄰右舍,一盤自家老老小小共同分享。吃着,說着,笑着,繼續包着。那餃子裏包入了溫馨、幸福,吃餃子更多的是享受濃濃的親情。

歲月流轉,兩位老人已仙去,而現在的我們又忙於工作和家務,很少再有時間和母親圍在桌邊包餃子。即使調配的餡兒再好,只要是用那買來的餃皮包裹,總少了那一份餃子香,卻又多了一份思念、一份渴盼。

篇二:冬至的習俗作文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爲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糰子,六月二十四謝竈團,七月豇豆糕,八月餈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爲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啓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裏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本站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