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端午糉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1W

端午吃糉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糉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衆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

漫話端午糉大綱

端午食糉作爲全國性風俗最早始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糉子已經成爲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吃糉子,糉子又稱“角黍”、“簡糉”。在我國,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都吃糉子。糉子的種類頗多,有湖州肉糉、八寶肉糉。臺灣肉糉豆沙糉、鹹糉等。蘇州糉子、廣東糉子、北京糉子。寧波糉子和臺灣八寶糉等被視爲我國的名糉。其中蘇州糉子爲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豬肉、豆沙等品種;廣東糉子用荷葉包裹,個頭大,正面方形,後背隆起一隻尖角,以蛋黃做成的肉黃糉和什錦糉風味獨特;北京糉分糯米糉和大黃米糉,大黃米糉是。北方糉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至於古代的椽子,從詩人的筆下也可見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縷碧筠糉,香粳白玉團”,寫出一了糉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溫庭筠的“盤鬥九子糉,甌鬧漁歌響,風動角糉香”,就表明了糉子在那時已成爲民間過端午節的普及食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