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進化史——世界讀書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9K

一、【口傳的活書】

書籍進化史——世界讀書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從人類語言的產生起,人們就開始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複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爲口傳的活書。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

二、【繩串聯】

一般認爲,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餘年。當時,爲了便於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

從商代後期開始,出現了青銅器銘文,統治者將重要文書鑄於青銅器上。特別是到了西周,銘文可以容載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銘文達500字,因人們多把古代這種鑄之銅器上的銘文看作古代“原始書籍”形式之一,故多數書史家認爲,它也是古代書籍的一種形制。

三、【青銅器銘文】

中國初期書籍形式之一。青銅器是古代上層人物的生活器具,大約行用於商、周至西漢。

青銅器銘文,亦稱金文,就是指鑄刻在這種青銅器物上的文字。青銅器的種類很多,大體可分爲禮器、樂器、兵器、食器及其他日用器具。這些器具當時大都是統治階級貴族的專用品。特別是其中的禮器,也稱爲“吉金”,像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鼎, 就被貴族視爲傳家寶和國家權力的象徵,所以也稱爲“重器”。春秋戰國時期凡消滅一個國家,一定要“毀其宗廟,遷其重器”,以示權力的轉移。

青銅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鑄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檔案性質的資料, 尚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性質。但青銅器作爲一種文字載體,傳播了歷史事件和古代知識,又起到一定的書籍作用,故歷來的中國書史研究者把青銅器銘文視爲中國書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四、【竹簡】

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爲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爲「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五、【帛書】

帛書又名繒書,是以白色絲帛爲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現存實物以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爲最早。

帛書出土於1942年,寬38.7釐米,長47釐米,文字爲墨書,共900餘字,字體爲楚國文字,圖象爲彩繪,帛書四周有12個神的圖象,每個圖象周圍有題記神名,在帛書四角有植物枝葉圖象。

六、【石經(石碑)】

石經是中國古代刻於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經籍的石經有熹平石經、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蜀石經、北宋石經、南宋石經、清石經七種。

1.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在洛陽太學開刻,共46塊,包括《易》,《禮》,《春秋》等七種。

2.正始石經: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陽開刻,用古文,隸書,篆書等三種文字刻成,有稱《三體石經》,經文有《尚書》,《春秋》。

3.唐開成石經: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長安開刻,用楷書刻成《易》,《書》,《詩》,“三禮”等十二經。

4.蜀石經:五代後蜀用楷書刻《易》,《書》,《詩》,"三禮"等於成都,並有注,是歷代石經中僅有的。

5.北宋石經:北宋用楷體,篆體刻《易》,《書》,《詩》等於汴梁,又稱《汴學石經》或《二體石經》。

6.南宋石經:宋高宗於紹興十三年刻《易》,《書》,《詩》,《左傳》等於臨安,共二百石,現存七十餘石。

7.清石經: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經於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刻佛經約始於北魏之末,盛於北齊,北周,以北京房山雲居寺石經最爲有名。所刻石經最多爲《道德經》。

七、【拓印】

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圖畫印在紙上。也可用紙緊覆在物體(如植物的葉等)表面,將其紋理結構打拓在紙上。

刻石的拓印,由來亦久。其方法在今日看來也頗爲簡單、便易。只要把一張堅韌的薄紙事先浸溼,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輕輕敲打,使紙入字口,待紙張乾燥後用裝有絲棉絮做成的"朴子"蘸墨,輕輕地、均勻地拍刷,使墨塗勻紙上,然後把紙揭下來,一張黑地白字的拓片就複製完成了。這種方法,與雕版印刷頗爲近似。所異者,碑刻文字是凹下的陰文,而雕版印刷的印版是凸起的陽文,複製下來的拓片和雕版印刷品,一爲黑地白字,一爲白地黑字.就印刷複製術而論,拓印術實際上已經是雛形中的印刷術了。

八、【卷軸(卷子裝)】

中國書籍的裝裱形式之一。

有豎式,如中堂、對聯、吊屏;有橫式,如手卷、橫披。有單幅爲一軸,也有多幅爲一軸。

九、【旋風裝】

旋風裝是卷軸裝到冊葉裝的過渡形式。裝幀形式是以一幅比書頁略寬略厚的長條紙作底,把書頁向左鱗次相錯地粘在底紙上,收藏時從首向尾捲起。它保留了卷軸裝的外形,又解決了翻檢時的不方便。

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裝幀形式及歷代諸家對此的稱謂,又有一種說法,認爲旋風裝是卷軸裝到冊葉裝的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裝幀方式,是以一幅比書葉略寬略厚的長條紙作底,而後將單面書字的首葉全幅粘裱於底紙右端。其餘書葉因均系雙面書字,故以每葉右邊無字之空條處粘一紙條,逐葉向左鱗次相錯地粘裱在每葉之外的底紙上。由於每葉都是粘在上一葉的底下,故右邊粘連處看不出相錯的粘連縫痕,而左邊則形成上葉壓下葉的錯落相積的狀況。收藏時,與卷軸裝卷向相反,是從首向尾捲起。從外表看,仍是卷軸裝,但內部書葉卻逐次朝一個方向捲旋轉起,宛如自然界的旋風,故古人稱它爲旋風葉子、旋風葉卷子,即旋風裝。因其書葉鱗次櫛比,貌似龍鱗,故又稱龍鱗裝。打開來翻閱時,除首葉因全幅粘裱於底紙上不能翻動外,其餘書葉均能和閱覽現代書籍一樣,逐葉隨意翻覽。這種裝幀形式既保留了卷軸裝的外殼,又解決了翻檢不方便的矛盾,是對卷軸裝的一種改進。待到書葉擺脫掉粘裱自身的底紙,冊葉裝便真正產生了。

十、【蝴蝶裝(冊葉裝)】

中國古書裝幀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書籍出現以後,特別是進入宋代雕印書籍盛行以後,由於書籍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引起書籍裝幀方法和形式也相應發生變化。雕版印書不同於用手寫書或抄書。寫書或抄書,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紙接一紙地寫下去。而後連接起來,或捲起成爲卷軸裝,或摺疊成爲經摺裝。雕印書籍要受版面制約,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數,且通常都有邊欄界行。這樣印出的書葉,都是以版爲單位的單葉。這種書葉若是仍然沿用卷軸裝或經摺裝,就必須將書葉先行首尾粘連,且要設法去掉或掩蓋每葉的左右邊欄,勞師費時,極爲不便。於是適應雕版印書的特點,創造了蝴蝶裝。

因蝴蝶裝所有的書葉都是單葉,打開來,總是無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裏;且兩個單葉極易相連,翻閱時常是一翻兩個單葉,見到的下一葉仍是無字的背面,極爲不便,故逐漸爲包背裝所代替。

十一、【包背裝】

古書裝幀形式之一。宋、元兩代書籍的裝幀形式普遍流行蝴蝶裝。蝴蝶裝書籍的書葉都是單層,打開來,總是無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裏。如果書葉紙質較薄,極易造成正面與正面相連。翻閱時稍不注意,很容易將兩個單葉同時翻過,見到的下一葉仍是無字的背面,極爲不便。爲此,書籍的裝訂工人又創造了包背裝。其具體裝法,是將書葉正折,版心向外,書葉左右兩邊的餘幅齊向書脊。這就使得正面文字向人。然後集數葉爲一疊,排好順序。再以版口一邊爲準戳齊,在右邊欄外餘幅的適當位置打眼,用紙捻穿訂,砸平固定。而後將紙釘以外餘幅裁齊,形成書背。再用一張比書葉略寬略厚略硬的整紙,比試書冊厚度對摺,用漿糊粘連,包裹書背。再將天頭地腳裁齊,將包背紙在左邊版口處的餘幅剪齊,一部包背裝書籍就算裝幀完畢。這種裝幀緣其包裹書背,故名包背裝

包背裝書籍大約出現在南宋後期,北京圖書館所藏南宋刻本《文苑英華》殘冊上,有“景定元年(1260)十月二十五日裝背臣王潤照管訖”條記可證。以後元、明、清歷代,特別是政府官書,多取這種裝式,如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等。包背裝克服了蝴蝶裝的缺點,翻閱方便,一目瞭然。但由於其書背是紙捻裝訂,漿糊粘背,故經不起經常翻閱,極易散落,最終爲線裝所代替。

十二、【線裝】

古書裝幀形式之一。中國用線裝訂書籍,大約出現在唐末、五代,盛行於明代中期以後。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四:“王洙原叔內翰嘗雲‘作書冊粘葉爲上,久脫爛,苟不逸去,尋其次第,足可抄錄。屢得逸書,以此獲全。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數冊,錯亂顛倒。伏讀歲餘,尋繹綴次,方稍完復,乃縫繢之弊也。’”表明宋代還用線裝訂過書,由於弊病較多,未能實行開來。到明代中期,書籍的閱讀更加頻繁,包背裝容易散落,不能適應需要,線裝書開始盛行。

線裝書在摺頁方面,與包背裝完全相同,即正折,版心外向。所不同者,包背裝是以整張書皮粘裹書背;線裝則是採用兩張與書頁大小相同的書皮,書冊上面一張,下面一張,與書背戳齊,然後打眼訂線。線裝裝幀在中國傳統的裝訂技術史上最爲進步。線裝書既便於翻閱,又不易散破。散破了也便於重裝,恢復原貌。這種裝幀仍在流行,並被視爲典雅的裝幀。

十三、【電子書】

隨着時代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爲了時下最大的傳播平臺,互聯網時代的書籍——“電子書”也就應運而生了。

電子書代表人們所閱讀的數字化出版物,從而區別於以紙張爲載體的傳統出版物,電子書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一定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信息,通過數碼方式記錄在以光、電、磁爲介質的設備中,藉助於特定的設備來讀取、複製、傳輸。

其中近年來尤以電子雜誌的形式廣爲流行。

電子雜誌是一種非常好的媒體表現形式,它兼具了平面與互聯網兩在特點,且融入了圖像,文字,聲音等相互動態結合來呈現給讀者,是很享受的一種閱讀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