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齋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5K

你知道開齋節嗎?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土爾”的意譯。開齋節是屬於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接下來就跟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開齋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開齋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又稱拉瑪丹節,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爲齋戒),回族羣衆稱之爲“大爾德”。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迪菲圖爾”的意譯 (“爾迪”就是節日的意思)。

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爲齋戒月,伊斯蘭教歷的9月,穆斯林習慣用阿拉伯語稱呼爲“萊麥丹”月,“萊麥丹”是練的意思,即練思想、練意志、練身體,也稱“齋月”,通常也稱“封齋”、“把齋”。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爲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爲30日,第二日爲開齋節,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聽伊瑪目宣講教義。

伊斯蘭教法規定在節日進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爲:①拂曉即吃食物,以示開齋;②刷牙;③沐浴;④點香;⑤穿潔美服裝;⑥會禮前交“菲土爾·賽德蓋”(開齋施捨);⑦低聲誦唸贊主詞。

開齋節慶賀概述

開齋日旱上,各家遍掃庭院屋舍,男子理髮,男女沐浴潔身,老少更新衣,然後聚集到清真寺舉行會禮、團拜、會餐、集體掃墓等活動。活動結束後,各家量力自願捐納“麥子錢”(亦“齋捐”),用來接濟貧苦人家。節間,家家戶戶炸油香、買牛羊肉等,舉行家宴或客宴。出嫁女兒攜女婿、兒女帶禮品回孃家拜節。青年男女則喜歡選擇這一佳節舉行結婚典禮。開齋節時,回族幹部羣衆放節假一天。

開齋節的文化內涵

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宗教大集會,穆斯林從各方聚會在一起禮拜、祈禱、記念真主,互相問候、關懷和友好。

開齋節是伊斯蘭宗教節日,必須以伊斯蘭方式來慶祝。活動的主題當以記念真主和學習先知爲主題。爾德節不是民族文化節日,因此阿訇不允許將爾德節降格爲一般、地方或少數人的娛樂活動。阿訇解釋,民族節日活動的目的是尋求歡樂、節日休息、互相送禮、藉機吃喝。而爾德節日的主題則必須以崇拜真主、記念穆聖爲核心內容,否則就是僞爾德節。如果排除信仰目的,那麼,僞爾德節就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引向正義,而是引向錯誤,引向罪惡。因此那種偷樑換柱式的僞爾德節,穆斯林是堅決反對的。

開齋節是穆斯林的珍貴日子。節日裏,每個穆斯林都有幸參加各種祈禱和禮拜活動,以提高個人品性和道德修養,指望真主予以更多恩典和收穫。

開齋節也是穆斯林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開齋節應當更多地想到平日可能被遺忘的老人、親友、孤寡和窮人。由於穆斯林是祈求真主賞賜恩惠,所以首先應當感讚的是真主已經賞賜人們的恩典,並以自己富裕的條件和施捨給那些需要精神和物質幫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援助。通過一次成功的爾德節日,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將在真主的綠蔭下提高一個精神階梯。

開齋節歷史起源

伊斯蘭教經典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傳教前,每逢萊麥丹月都去麥加近鄰的希拉山澗沉思默禱。公元620xx年萊麥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禱時突然接到安拉的啓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傳遞真主的教誨。後來,先知穆罕默德將這個月定爲齋戒月,以示紀念。與此同時,教法學家解釋,“齋戒是爲了讓有錢人品嚐飢渴滋味,以使他們不要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要節衣縮食,省出錢來賙濟窮人”。

歷經1400餘年演變,開齋節已成爲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淨身,到清真寺參加節日宗教聚禮活動外,還要穿上節日盛裝,走親訪友,互道“塞倆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來年幸福。

文獻記載,爾德(Eid)這個阿拉伯詞語由“阿達”(Aada)這個詞演變而來,原意是“返回”,演變爲“聚會”,所以,穆斯林將開齋節的禮拜稱爲“會禮”。

“會禮”是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確定的宗教節日禮儀。根據《聖訓》阿納薩的傳述,先知穆罕默德遷徙到麥地那後,發現那裏的人繼承蒙昧時代習慣,有兩個崇拜偶像的民間節會,其場面十分壯觀。穆罕默德說:“我來這裏時,真主啓示我,要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慶祝節會將用新的更好的日子代替:一個是奉獻犧牲的日子(宰牲節),一個是結束齋戒的日子(開齋節)。”

伊斯蘭學者謝赫·艾哈邁德·巴納解釋說:“這兩個日子之所以更好,是因爲宰牲節和開齋節是真主降示的啓示所規定的合法節日,是真主爲他的僕人選擇的吉慶日。穆斯林遵守這兩個節日,標誌着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兩項獲得圓滿成功。這兩個日子,真主給完成朝覲的人和完成一個月齋戒的人無限量恩賜,同時對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矇昧時代的兩個節日,人們祈求好天氣,好運氣。二者有着本質的不同。有理智的人應當思考其中的奧祕。”

從《古蘭》教導中可以看到,穆斯林一年中的這兩個“爾德”(節日),的確與任何民族的節日習慣都很不相同。《古蘭》說:“我爲每個民族制定一種貢獻儀式,讓他們有所遵循,絕不是讓他們爲這事與你爭論。你應當召喚衆人來崇拜你的主。你確是在正路上的。”

伊斯蘭另一經典《聖訓》記載,先知未穆斯林指定的節日一共有三個:每星期的主麻(聚禮)和兩個一年一度的爾德節(開齋節和宰牲節)。穆斯林在這三個節日裏定時“返回”清真寺參加集體禮拜集會,以叩拜和敬畏真主,從而獲得真主許多倍的回賜與恩典。穆斯林認爲,從真主啓示和先知教導而來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導。兩個爾德節和每週主麻的定製遂成爲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開齋節習俗

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伊斯蘭教初創時,穆罕默德在齋月滿時進行沐浴,然後身着潔淨的服裝,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曠野舉行會禮,並散發“菲圖爾錢”(開齋捐)表示贖罪,以後相沿成俗。

節日會禮前,回族羣衆都履行這種交納課稅的義務,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回族羣衆一般都自己願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開齋節時,成年回族穆斯林個個都要洗大淨,沐浴淨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羣衆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裏也都打掃得千乾淨淨,有的地方還專門佈置一番。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回族羣衆個個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彙集到清真寺。當阿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羣衆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禮拜後,回族羣衆齊向阿訇道安,接着全體互說“色倆目”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訇帶領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一般中年婦女在家待客,年輕夫婦、未婚婿要帶上禮物,在節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給岳父母拜節。許多青年還在佳節舉行婚禮。節日期間回族的小輩要上門給長輩拜節。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還舉行叼羊、賽馬、射箭等活動。節日時的馬也與平日不同,馬身上扎滿紅色布標,馬鬃和馬尾上用紅色綢束上幾團野雞毛;馬鞍和套頭的皮帶上,系滿各種花飾。

隨着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遼寧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裏要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裏喜歡錶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裏喜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等;城市裏一些回民喜歡遊公園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