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4W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1

《師恩難忘》一課文質兼美、情感至深。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啓蒙老師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培養了作者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文章內容雖然簡單,且只舉了一個故事的例子,但是字裏行間透出的是老師的智慧、老師對學生的負責與關心以及作者對田老師的喜愛和敬佩之情。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爲何難忘師恩”這個問題並讓“師恩”植入學生的心靈呢?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精選15篇)

一、抓關鍵詞。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想象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會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着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喜愛、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二、抓關鍵句。

抓句子和抓詞語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學中,我抓住文中的一個重點句:“我在田老師那裏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着我。”這個唯美的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這點;然後,讓學生通過句子理解老師對作者影響之大後。學生談了很多,也表現出了對文中老師的敬佩。這時的學生便與課本產生了共鳴,也就更明白這也是令作者難忘的“恩情”。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2

《登岳陽樓》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體現其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與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其寫景雄偉壯闊,寫身世孤苦淒涼,抒情卻心憂天下。所以這首詩自然要精講。但我又不願跟一般老師那樣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詩的標題也只反映了其寫作地點,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沒有以題解入手。我當時教學設計是這樣的:第一步,學生閱讀註釋與練習冊上的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然後抽查學生記憶情況以及從中攝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根據背景入手設問,哪幾句詩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樣?第三步,要求學生思考,身世如此悽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與詩中哪幾句詩相照應相襯托?爲什麼?這幾句詩的意境如何,哪幾個字煉得好?作點分析。第五步,詩歌首聯“昔聞”“今上”相對,有人說是“喜初登也”,有人說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種說法?聯繫全詩分析。第六步,先介紹杜甫“沉鬱頓挫”藝術風格的特點,要求學生講講它在本詩中是如何體現的。第七步,學生自讀自主欣賞部分的詩歌,然後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討論。

但今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作了些調整。在學生了解了背景之後,先讓學生自讀,然後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學生說,老師是作點撥)。然後讓學生思考本詩景與情的關係,且要他們置身詩境,描繪本詩的景物特徵,以及抒情特徵。後面幾步則與設計的一樣。作這樣的調整是考慮班上學生的程度,爲了讓他們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詩歌。我感覺今天的教學效果還可以。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3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是一篇略讀課文,但篇幅較長,語句難懂。另外,文中出現的一些專業術語學生很難理解。初讀課文,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令我頗感意外。學生讀完課文後,我就簡單的解決一下生字詞,便急功近利地要學生認識到開鑿風火山隧道遇到困難有三點:一是凍土層;二是惡劣天氣;三是極度缺氧。並且讓學生理解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建設者身上有一種頑強的精神。這麼看來,我這節語文課上了地理課,上了品德課,卻偏偏沒有上出語文課,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太少,文章中突出表現人物品質及困難程度的相關語句,因爲我對學生引導的不夠,所以學生理解不細緻。再加上重點字詞的講解也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基礎的內容反而學的不紮實。我想這也是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不大的原因之一。上完這節課,我總的感覺是除了框架,卻沒有上出語文的血肉。

從學生這方面來看,對於農村孩子,知識面和視野較窄,他們對西部開發和西藏的情況可以說是不瞭解,文本中呈現的嚴峻現實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而且這節課的中心問題也沒有預設好,這節課並不是僅僅要學生明白修青藏鐵路的艱苦,更要從中看出修這個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的高貴品質,但是沒有對青藏鐵路基本的瞭解,沒有入情入境的讀書,怎麼能體會到?

如果我再上這節課,課前可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認識到青藏鐵路是祖國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名民,具有重要意義。還可以在地圖上找一找全長1142千米青藏鐵路的線路: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越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瞭解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複雜的地形結構。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4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爲一個助人爲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爲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爲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爲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5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在爭論中往往比單獨地思考更能發揮創造性。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時,同學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1,小松鼠爲什麼要找花生果2,小松鼠在哪裏找花生果3,小松鼠怎樣找花生果4,小松鼠有沒有找到花生果

前幾個問題學生通過朗讀很快找到了答案,惟獨最後一題學生意見不統一,有的說小松鼠找到了花生果,還有的說小松鼠沒有找到花生果。在兩種意見爭執不下的情況,我不是簡單地給予評判,而是採用辯論賽的形式,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認識衝突,引導學生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發展,調動了學生的有效參與。

辯論中,學生有的忙於看書,找句子,讀課文,在讀中揣摩,探究,尋找答案,提煉出自己所需的論點;有的睜大眼睛盯着對方的發言,隨時準備反駁,一組同學說我讀到"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沒找到一個花生果"。來斷定小松鼠沒有找到花生果;可另一組同學說,小松鼠只是暫時沒有找到花生果,但是蚯蚓已經告訴小松鼠花生果長在泥土裏了,等到秋天,花生果成熟了,挖出來就一定能找到花生果。學生在辯論中,不斷向對方質疑,在相互質疑中,學生調動一切學習因素,啓用自身的一些學習潛能,使自己的認識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辯論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對他人的見解進行評價和補充,這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利於提高學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最後大家達成了共識:小松鼠能找到花生果。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6

《選舉風波》的閱讀與賞析已然結束,但這堂課前前後後整個過程卻有許多環節值得我去反思。

一、課前準備階段

根據創新教育觀的指導思想,在課前我借鑑了杜朗口中學的導學案來指導學生預習。這樣既可以對整個課堂進行一種“宏觀調控”,也可以避免學生沒有做好預習準備工作,以致在短短一節課內無法完成相應學習目標。在課前我把學生的這份導學案收上來看,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認真地根據這份導學案完成預習,但也存在三個問題:一,網絡查找答案,缺少個人見解;二,懶惰應付——有抄襲現象;三,學生還缺乏一種自主學習意識,更缺乏一種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表現在導學案中,在“字詞積累”一欄,除了給出的重點字詞外,我還留了一塊空地標明“自主歸納補充”,但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寫上幾個。不過當我發現問題時,並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糾正,也沒有提醒學生來重視這堂公開課。這是課前的一個疏忽。

二、課堂互動環節

“借班上課”意味着課堂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係,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於考慮不足,我沒讓學生有一種上公開課的心理準備,以致學生課後反映“很緊張”;但作爲老師,我也沒有在課堂的前幾分鐘先舒緩學生的情緒,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而是直入教學主題,以致後面要讓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時,才發現教室有點“冷清”。以致出現了“包辦課堂”的現象,更談不上“創新”。總之學習目標達到了,但教學方法較爲傳統,未能讓學生廣泛參與課堂交流與討論。

三、問題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時也跟老師的問題設計有關。比如,在這堂課上,我自認爲,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問學生“如果這些人物出現在我們班級裏,你會比較喜歡跟誰交朋友?爲什麼?”會比較符合學生的交友心理。而問學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誰都不是天生的伯樂”則比較抽象,不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

四、作業設計

課後寫作《這使我想起》,是想讓學生從《選舉風波》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去說說自己的成長滋味,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人生,就應該勇敢面對。這個作業的設置是比較理想的。但課後反思了一下,也許這個作業可以在課上先設計爲“拓展延伸”式的問題討論。先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類似經歷與感受,形成一種共鳴,最後再反饋到寫作上。這樣子既能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也許,就課文內容而言《選舉風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學而言它則是說不盡的。通過這次的“借班上課”,我受益匪淺。 兩年以來,我個人認爲自己在教學基本功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若從現在的“創新教育

觀”角度來講,自己的教學方法卻有待轉變。通過這次的“教學創新比賽”,我深深地意識到,要有創新,首先就要在意識上轉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直接影響結果。如果你還堅守在老傳統中,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那麼學生最後便會失去“飛”的能力。

接下來則是行動,即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供學生去討論,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識的火花——

1、 讓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自學

課堂目標的順利完成取決於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

老師根據學習目標預設導學案,或者先羅列出課堂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從中也鍛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等。這個環節比課堂展示環節來得重要。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學習目標轉化爲問題要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的引導、點撥,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對文章主題的挖掘。

3、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取有益信息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談談自己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說中的人物。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啓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

4、讓學生在聯想中感悟

本文題材符合學生這特定年齡的心理特點。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當今中學生相對來說比較脆弱,總認爲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作業《這使我想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

5、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總之,在這次的教學比賽中,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分析課文並理解課文。然而,在教學環節中,我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讓學生來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的互動體現還不夠。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7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書,並和同年級的老師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探討,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爲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我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幫助他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爲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爲此,我給同學們作了一個比較:我們現在說“祖父”是一個人,就是爺爺;但是古代說“祖父”就是爺爺和父親兩個人。我們現在說“妻子”是指一個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對這些進行單音節詞進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着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8

《綠葉的夢》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愛之心、美之眼、情之筆抒寫了一篇優美的散文。用詩意的題目、詩意的語言爲我們展現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字裏行間都散發出大自然的濃郁、清新的氣息,都散發着童年生活的真實、美好。貼近自然,貼近兒童生活。本文的教學重點就是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描寫孩子們在大自然裏和綠葉快樂嬉戲的場面展開想象,體會綠葉帶給孩子們的樂趣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趣,樂於像作者一樣熱愛生活,關愛生活,關愛自然。

我採用以“讀”爲主,“讀”“議”“想”結合的方法理解課文。並圍繞“在童年的記憶中,綠葉爲什麼最使我着迷?”“綠葉的夢是一個怎樣的夢”開展自主學習。

從整堂課的教學情況看,我所採用教學策略並沒有大的問題,學生在體會大自然給作者帶來快樂的段落時,我引導學生想象一下作者的生活,還介紹一下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讓孩子們走進作者,從作者的角度去想,去體會。讓孩子們成爲文中的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跑遍可以去的每一個角落,體會作者的快樂。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有關植物的玩法時進行了補充,如:你還有那些玩法?綠葉的夢是一個怎樣的夢呢?賦予孩子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即理解了課文的表達方式,又調動了自己生活的積累。這也是整體感知課文的一箇中心話題。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9

《天火之謎》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爲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冒着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針對課文特點,從高年級語文訓練的三維目標出發,我精心備好課,積極組織課堂教學,現將本堂課的教學思想總結如下。

一.善磨關鍵詞。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重點字詞的推敲。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我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 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我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着補充富有成蘭克林的成長史:只讀過二年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都是自學成長的。於是自然而然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爲紮實。

二.精研重點段。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這二個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幾點:訓練學生默讀能力,滲透學法。體會第二自然段的內涵後,我以“富蘭克林是憑什麼解開這可怕的雷暴之謎?快速默讀第三、四自然段,當關鍵詞找出來。”問題式引入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引導交流,學生找出了“觀察、推測、實驗”三個關鍵詞,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據學生交流的細細品讀相關內容。重視學生情感體驗,以讀爲本。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細細品讀文本,從中獲得什麼信息?在有體會的地方寫點文字。給學生充分課堂自由閱讀與感悟的時間。接着,是自由交流:當學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氣情況,就順帶當文中三處寫到實驗天氣的句子找出來品讀。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當學生交流知道實驗的材料,馬上邊讓其他學生動筆在書上劃出相關詞,老師邊在課件中當相應的文字標示。再讓學生再讀讀相關語句,想想這些材料有什麼用處,是怎麼操作的,從中體會富蘭克林的一絲不苟。實驗結果是什麼?哪裏看出?讀最後一句。此時的富蘭克林心情如何?他爲什麼會如此欣喜若狂啊?讀好這句話。體會富蘭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三.延伸文本。在課堂上我還注重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閱讀蒐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理的方法,要求學生課後進一步課外閱讀《富蘭克林傳》,蒐集關於避雷針的課外資料,說說避雷針是怎樣避免雷擊從而保護建築物的等等,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更多地瞭解富蘭克林,瞭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祕。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10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爲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後,我先讓學生弄懂什麼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爲“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的話”“假的”“太誇張了”,經過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爲能力。

但是後來我想,雖然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同時也注意到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先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可是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他們讀得並非是聲請並貌,甚至有些疙疙瘩瘩。我們是否可以在引導之後,孩子們自學練讀之前,我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後再讓孩子深入研讀。是否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哪些地方怎樣讀纔會讀得更好?這樣設計,既可以不挫傷後進生自信心,又可以這些孩子一個模範學習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激發全體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再一次跟文本深入對話,改進先前的不足,注意把握住重點詞句的朗讀。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11

《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本課主要是針對故事中的兩個重要角色進行分析,讚揚九色鹿捨己救人和勇敢善良的高尚品質,譴責了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見利忘義的可恥行爲,揭示了真善美必將戰勝假惡醜的主題。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通過“你覺得九色鹿是一隻怎樣的鹿”、“調達是一個怎樣的人”、“國王是一個怎樣的國王”三個問題展開,對三個重要角色進行分析,其中又以九色鹿和調達的分析爲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之大。“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段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重點感悟、朗讀詞句,分角色朗讀,說話練習,體會九色鹿的勇敢、善良、不求回報,調達對九色鹿救命之恩的感激、鄭重發誓。

通過靜心默讀,圈圈畫畫,看看“九色鹿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學生從“波濤洶涌”“奮力掙扎”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調達在奮力求生。從“立即”“縱身”這些詞語中想象九色鹿毫不猶豫、奮不顧身救調達的情景,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勇敢。通過課堂教學,我發現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結合了進來,對詞語的理解已不僅僅侷限於字面了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12

在簡單導入後,讓學生說說“王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孩子們很快用“很有才氣”來概括。在讓學生板書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文本的研讀。

進入研讀階段,孩子的表現漸入佳境。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還是很深刻的,他們的發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從‘聽說’這個詞,我可以體會到兩個意思:1、王勃確實很有才華,要不他的名氣是不會傳到閻都督的耳裏的;2、從這個詞也能看出,閻都督可能覺得‘耳聽爲虛,眼見爲實’吧,他沒有親自領略王勃的才華,所以想借此機會來領略一下吧!”

“我看閻都督有點半信半疑,畢竟僅僅是聽說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點,還是‘疑’多一點?”我追問到。

“應該是‘信’多一點,否則他就不會‘邀請他也來參加’了!”一個孩子接着話茬說。

“我覺得他或許還有想讓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臉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聽說”兩個字,居然被孩子們咀嚼出這麼多的內容來,是我課前根本沒想到的。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寫諸位客人的表現,課前我是很擔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筆的妙處的。但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依舊讓我“吃驚”。

“這樣寫的目的其實還是是在寫王勃。”

“哦,能具體說說嗎?”

“寫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這樣可以從反面襯托出王勃的‘才氣過人’啊!”

“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爲確實擔心自己不能寫好,時間短,寫不好就丟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閻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讓自己的女婿來寫。他們沒必要讓閻都督爲難。”

看得出,孩子們的課前是做了充分的預習的,我不禁一次次地爲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課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是課前最擔心的,在新城的試上感覺處理得有點草率。雖然,課前做了無數次的思考,但總感覺沒什麼新的想法,總覺得這裏的關鍵是如何把孩子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於是,今天的教學我做了如下的處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後,我讓孩子們輕聲讀讀課文,想一想:隨着你的朗讀,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頓時明白過來,輕輕吟誦。不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

“我看到了藍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藍天嗎?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啊!”

“不對,是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紅紅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給江面上鋪上了一條金光大道。在這金色的世界裏,有一隻野鴨正披着落日的餘暉在展翅翱翔。”

“哦,一隻野鴨。”我故意強調了“一隻”這兩個字。

“是的,課文裏說的,是‘孤騖’。”

“聽大家說得這麼好,老師也想來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聲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話讀起了課文,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許,他們沒想到老師真的會來範讀。

見孩子們還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圖,說:“文字的描述這麼優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這場面寫了下來。”學生很自然地齊讀起——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下課的鈴聲終於響起,孩子們意猶未盡,教室裏一下子又恢復了熱鬧。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13

此節課對學生來說是一節快樂的美術課,他們用學到的知識從另一個側面去表現自己的同學;他們可以自由地找尋喜歡的寫生對象;在這節美術課上,學生是快樂的、自由的,他們是課堂的主人!正是本着這種“愉快教學”的思想,我在美術教學工作中始終是快快樂樂的,我的笑容投在每一名學生的臉上,學生開心,我就開心,我和我所教的孩子愉快地生活在每一節美術課課堂中!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往往把頭髮上的線畫成直線。這裏我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觀察頭髮上線的曲直,並引導學生明確頭部是近似球體,在演示時,也十分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如何用線條來表現。學生在畫脖子和肩膀時,常常不注意觀察,往往把脖子畫得直直的,細細的,肩膀畫得很窄,教學中我也十分主易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另外,學生在小組組織畫面時,不大注意人物的高低變化,還有的學生把人物貼得過高,在畫面上感覺是半個身子,教學中要加以提示,以免影響作業效果。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14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課後,我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

同時我還發現朗讀對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讀得有感情,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思想感情,教師要指導學生的朗讀,少不了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對於學生理解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極有幫助,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

師恩難忘教學教師反思 篇15

《組歌》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一篇佳作,作者紀伯倫。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預設一個課時講完。我最初對這篇文章的處理原則是:朗讀爲主,稍作點撥,點到爲止。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在《浪之歌》的教學中,我預想體現以學生爲主導的教學理念,盡全力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爲主宰課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還是感覺設計課的時候想達到的效果和真正通過上課達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較大。分析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自己對學生預習情況的瞭解不夠充分,另一個原因自己對各個教學環節設計不夠科學,文章的美感沒有通過入情的朗讀體現出來。

《雨之歌》是紀伯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詩,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對詩歌意象的重點講解。預設問題時,也沒能本着循序漸進的手法,讓學生一步步領悟出“雨”的形象。在通讀幾遍課文後,考慮課堂時間分配問題,就匆匆設下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雨”的形象,問題的難度比較大,卻沒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現在想想,將教學的環節相對調,讓學生們在美讀中品味情感,領悟意象,效果應該會比這節課好很多。反覆地美讀課文,學生們會逐步體會出,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蘊含着深刻的情感。這樣就能感受到“浪”的一個博愛形象,一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守護者的形象;和“雨”的一個奉獻者形象,一個傳遞愛的使者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個有着大愛的人,如此課文的主題便突顯出來,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