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5W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爲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精選20篇)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爲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篇三: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教然後而知困。”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常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激發教師終身學習。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體會與反思。

長期以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強調領會教學大綱、駕馭教材較多,因此教師鑽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學生思維活動較少,因而選擇適合學生認知過程的教法也少。學生對知識的獲得一般都要經過主動探究,小組合作,主動建構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讓感到數學好學,把學數學當成一種樂趣,真正做國中數學的小主人。然後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方法。使我們的學生能夠主動地、獨立地學習,達到新課程要求標準。具體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長期艱鉅的任務,抓好學法指導對今後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引導學生預習,細心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往往不善於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預習僅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別重視課堂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預習前教師先佈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加強互助學習,共同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差生的自信心外,更應該充分利用優等生這個教育資源,進行好生差生配對,這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它從以人爲本的理念出發,關注了差生的發展,構建了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的,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它也彌補了教師課後輔導時間不足的缺陷。

三、課內重視聽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國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後要及時複習不留疑點。

四、指導學生思考

數學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於這種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着力於以下幾點: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多思、勤思,隨聽隨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五、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難免的,但不是爛做搞題海戰術,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學生課後往往容易急於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複習。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爲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

六、指導學生記憶。

教學生如何克服遺忘,以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國中新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國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國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2

九年級畢業班總複習,教學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早已忘記。如何提高數學總複習的質量和效益,是每位畢業班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今年這一學期比往年較長,計劃安排兩個月進行第一輪複習。進行第一輪複習之前,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第一輪複習的目的是要“過三關”:(1)過記憶關。必須做到記,記準所有的重要知識、公式、定理等,沒有準確無誤的記憶,就不可能有好的結果。(2)過基本方法關。如:待定係數法求函數解析式;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數來解直角三角形。(3)過基本技能關。如:給你一個題,你找到了它的解題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麼辦法,這時就說明具備瞭解這個題的技能。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把書中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組合,使之形成知識結構,可將代數部分分爲: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概率、統計初步等;將幾何部分分爲:幾何基本概念,相交線和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圓等。複習完每個單元都要做卷檢測,重視補缺工作。第一輪複習的基本宗旨:知識系統化(知識樹),練習專題化。

2.第一輪複習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必須紮紮實實地夯實基礎。

(1)根據往年會考有些基礎題是課本上的原題型或改編變式題,必須深鑽教材,絕不能脫離課本。

(2)不搞題海戰術,精講精練,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大量練習”是相對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練。而是有針對性的、典型性、層次性、切中要害的強化練習。

(3)每天批改檢查學生完成的作業,及時反饋。對於作業、練習、測驗中的問題,採用集中講授和個別輔導相結合,或將問題滲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等辦法進行反饋、矯正和強化,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4)注重思想教育,不斷激發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並創造條件,讓學困生體驗成功。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3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所以,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在教學中卻將它當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除以)多少,積就會乘以(除以)相同的數這樣一個變化規律,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1.5×5,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應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0.72×5時,學生不會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爲什麼,一些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數點爲什麼不對齊來引導學生思考,推導出應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最後還有將積縮小相應的倍數。

3.突出小數位數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另一個是決定小數的位數,透過用兩道練習來讓學生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課的結尾還安排了頭腦風暴,填寫×=3.6,讓學生體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擴散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主動思考,激勵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並沒有安排小數乘整數的口算,而在實際學習中,口算由於數目比較小,計算結果能夠比較快速地反饋,易於檢驗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同時能夠幫忙學生理清計算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思路,所以在計算中增加了口算練習,讓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小數乘整數的好處檢驗方法的正確性。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還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用心地思考,運用發現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都很流暢,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狀況也良好,但並沒有最大化的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並沒有意識去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沒有讓學生在質疑,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去解決問題,真正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到後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略顯疲態,所以這節課讓我意識到數學教學活動務必是學生學,師生合作探究,發現的過程。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活動爲主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質疑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4

這一單元的目標是這樣定的:

1。使學生掌握內含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從教參的教學目標定位來看,就應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以前碰到過,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忙下對於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瞭然於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作爲重點來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懷疑過。讓我懷疑動搖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太差,新課程一線教師都清楚此刻學生解決問題潛力的欠缺。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潛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

學生錯誤:

不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

差生理解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

差生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

提高空間:

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應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儘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於國小生的實際。更容易理解。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多鞏固練習,熟能生巧。

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資料佔國小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潛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材創設了熱鬧的“冰天雪地”活動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本單元的4個例題都呈現了學生不一樣的解題思路,以及整理混合運算的畫面,以鼓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用心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從學生的作業狀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但是關,主要體此刻:

①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如24-8×2=16×2=32。

②理解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如李伯伯家養了42只雞,養鴨的只數是雞的一半,學生都明白是用42÷2來算雞的只數,課堂中我將這個題的條件改成“李伯伯家養了42只雞,養雞的只數是鴨的一半”,有一部分同學理解就出現了困難。

③少部分同學簡單的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誤,如39+11=40。

④抄題時抄錯數據的。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三點來幫忙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一、做作業時認真看題:抄寫在作業本上的數字、符號是否與課本上的一致,計算過程中數字、符號是否與上式一致。

二、檢查運算順序有無錯誤。

三、檢驗計算結果是否合理。

事實證明這樣能有效的減少學生計算錯誤,優化解題過程。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5

小數乘法的資料有:小數乘整數;小數點搬家;小數乘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以及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四則運算和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以爲這一單元學生已有了整數乘法爲基礎,只要重點掌握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的第三步,學起來就應是比較簡單的,可事實的狀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在每節新知教學後的練習中,學生的正確率都不容樂觀。出現錯誤的現象主要有兩方面: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我覺得還是要把兩位數乘一位數、乘二位數、三位數的整數乘法的豎式讓學生先算,先把這一知識點從學生大腦儲存的記憶庫中提取出來後,再進行小數乘法的豎式教學,學生容易掌握些。而且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也會少些,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學生自己把自己網在了自己編織的網中。

2、計算上的失誤: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學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使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審視我的學生,並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本單元不是我想象的那麼簡單,既要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講清算理,又要突出積的變化規律、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突出因數中小數的位數與積中小數的位數的關係。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6

我在教文科普通班的時候,感覺到由於學生的基礎差,對數學不感興趣等特點,但好多學生的形象思維潛力還是較強,記憶方面大多以機械,形象記憶爲主,個性是一些女同學,常常能把課本資料整段背出,有的同學甚至還能把例題的解題過程一字不漏地複述一遍,筆記記得整整齊齊,雖然能把概念,定理整段背出,但理解不深,解題過程雖然全部正確,卻不會變通,個性是遇到沒有見過的新題型,常常摸不着方向,無從下手,她們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創造性常常不夠,個性對於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數學學科,許多女同學有變上述狀畏難情緒。要改況,就務必針對女同學的特點,精心設計思維情境,點燃她們數學想象的“靈氣”,激發它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鼓起她們學習數學的勇氣。

一,反思教學中的設計:成功的教學,體此刻教師以自己創造性教學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資料,設計教學環節。針對女同學記憶力強的特點,用生動的語言喚醒沉睡的記憶,激活它們,進而構成解題思路。

比如:已知橢圓,它的某一條弦被點M(1,1)平分,求AB所在直線方程。

於是我就啓發:A,B兩點有那些特徵?學生:A,B兩點關於點M對稱。老師:說得好,那麼,關於M對稱的兩點A,B座標,怎樣設最好呢?學生:由中點公式,能夠設,那麼就爲。老師:A,B兩點還有什麼特徵?學生:A,B兩點都在橢圓上,即(1)(2)老師:能消去這兩個式子中的二次項嗎?學生;能。(1)―(2):老師:請仔細觀察這個式子,它能告訴我們什麼?一番思索後,有學生舉手說:都適合方程。老師:好得很,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已經求得AB的方程,它就是即。然後我設計了一些例關於求中點的軌跡的問題,學生掌握得很好。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成功地體會:(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用心思維,鞏固以學的知識。(2)問題的設計不就應脫離學生的實際狀況,由淺入深,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能讓學生動腦思考,激發起女同學對新知識的渴望。

二,反思在教學中的失誤。教學中的疏漏與失誤在所難免,如教學資料按排欠妥,教學方法設計不當,教學重點不突出等,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拿出勇氣去應對,有一次,我在講授函數的值域時,曾講了這樣一道題,若函數的值域爲,求的取值範圍。

當時我認爲這道題並不難,事實上,要使它的值域爲,只要真數取到全體正實數即可,因而只須的即可。

然而無論我怎樣講學生仍然茫然,而且由於這道題的講解上花了過多時間,導致教學資料也沒有完成,課後我與部分學生進行交流,原先學生把恆大於0,所以他們認爲其纔對。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只要在講解這題以前先補充兩個問題:(1)的值域是什麼?(2)的值域是什麼?有了這兩個問題的鋪墊,原問題的解決就顯得簡單多了。

從此我在講解例題時儘量做到適當“低起步,小步走‘對學生感覺有困難的例題在講解時巧設坡度。由淺入深,應對數學上的失誤之處,不僅僅要將問題記下來,並且要在主觀上找原因,請同行提推薦,使之成爲工作中的前車之鑑。

三,反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這樣一道題:是雙曲線的焦點,在雙曲線上若到的距離爲9,求到的距離,某學生解答如下:實軸長爲8,由即或,該學生解答是否正確,不正確,將正確的結果填在空格處。當我提問學生時,有一些學生回答是或,分析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既要注意雙曲線的定義又不要忽忽略。於是,我以後講解數學的定義,公式和法則都會找重講清其適用條件或注意的地方,這些解決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就回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四,反思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材資料的實踐者,透過他們自己切身的感覺,常常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見解,因此,我經常在她們經過自己動腦後做的作業上寫評語鼓勵她們大膽地去想,去探索,進而到達飛躍,文科班的同學中也有一部分愛動腦筋,所以發揮他們的用心性顯得尤爲重要,把他們好的方法都一一介紹出來,並說明此題是誰做的,這樣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用心性,我經常是這樣做的。比如,四面體的頂點和各棱中點共10個點,在其中取4個點,不同取法共有

(A)150種(B)147種(C)144種(D)141種

一位學生數形結合很快就得出141種,具體的做法是=141,我就請她到黑板上來講解,鼓舞了全班同學的自信心,大家學習數學的勁頭更足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更堅強了。

實際上,只要我們能充分注意學生的的生理,心理特點,有意識地,不斷地精心設計思維情景,充分發揮女同學記憶力好,心細,善於形象思維的特長,就必須能點燃她們數學想象的“靈氣”變“要我學數學”爲“我要學數學”變“畏難”爲“坦然”使她們真正成爲數學學習的主力軍。

五,反思教學再設計。教完每節課後,我時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根據這節課的教學體會和學生中反饋的信息,思考下次課的教學設計,並及時修訂教案,在我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文科班的很多女同學和部分男同學對數學有了較濃的興趣,學習成績也有了不斷提高。

教學反思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它能使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與時俱進。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7

這單元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本章節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整個設計思路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的計算乘法口訣,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的能力。本單元的成功所在:1、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師生平等對話關係,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如:在學生進行口訣計算時,可以互相提問,給學生一個寬鬆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2、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爲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3、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爲了能讓學生輕鬆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幾點:一、複習了當遇到相同加數相加時,可用乘法這個簡便方法來計算,並使學生會讀寫乘法算式。二、創設了一個繞口令來學習5的乘法口訣:一隻手掌五隻手指,二隻手掌十隻手指,三隻手掌十五指手指,四指手掌二十隻手指,五指手掌二十五隻手指。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訣實際問題中自然的領悟到了5的乘法口訣,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較好地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訣,總之,在表內乘法教學中,還採用了教具(小棒、乒乓球,本班學生,掛圖等)根據乘法口訣的生成規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思考,進一步體會乘法的含義。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主體學習的熱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意識。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8

四上開學第一單元的資料是四則運算。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說,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說,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9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一棵大樹高10釐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什麼東西是釐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於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並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釐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爲什麼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釐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加強對1釐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釐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釐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後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釐米的長度,再比出1釐米,最後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釐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釐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後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數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的學習材料轉化爲“動態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爲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釐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釐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小指第二個關節的長大約是1釐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鑑,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說。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几釐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釐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釐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鬆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後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說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爲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着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國小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基於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爲重要。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0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它卻又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要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這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本節課主要是講行程問題,是學生最難解決的一類應用題,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題(環形跑道中的追及問題),我根據教學的需要及學生的情況,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加工和處理,增加了幾道例題,由直線上的相遇問題、追及問題,到環形跑道上的相遇問題、追及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而分析尋找行程問題中的等量關係是本節課的難點,爲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畫圖分析,二、列表分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尋找等量關係,從而更容易列出方程,通過這樣的方法,使逐漸掌握解決行程問題的方法。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1.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係作爲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啓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卻忽視了學生的活動和交流,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是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探究、發現。讓學生自己分析,相互探討,哪怕是錯了再進行糾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牢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和設計好教學內容外,還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師生共同探究爲主線進行了教學,課堂上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表現出學習的慾望和熱情,但還有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可能是課堂對他缺乏吸引力,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過本節課,我對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時間,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他們思維的閃光點。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1

完成《數軸》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有幾點還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較好的把握住了本節應讓學生掌握的內容:一、通過與溫度計的類比認識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二、藉助數軸瞭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爲相反數的一對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係。學生上完本節課後,相信對於以上兩點應能靈活掌握。

2、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學生模仿溫度計,自己設計出能表示有理數的圖形,後教師幫助總結得出數軸的形狀及概念,此過程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其明白數學可來源於實際,以後也許對身邊的事物就會多留意,會去多一層的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其次,爲了調節課堂的活躍氣氛,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遊戲和一系列搶答題,遊戲爲:請一列同學所在直線爲數軸,任一同學爲原點,定好正方向,請其他同學分別說出此列同學代表的數及相反數。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降低了學生的疲勞感,輕鬆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再者,在作業的選擇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選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也結合了部分第一章的所學知識展開,較爲理想。最後,本節課我向學生較好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爲將來數學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另不足之處也不少,如:在數軸的圖形與概念介紹前應讓學生將其模仿溫度計設計的數軸展示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就更爲完美了;在介紹相反數的概念時,竟將“0”的相反數是“0”忘記強調了。

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再次發覺: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應多放手、多創造機會讓其充分發揮其主體。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2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這節課學生通過量、饒、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用計數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係,由“是——也是——還是——總是”最後概括爲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周長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

學生從猜測、分組測量計算到根據新獲取的數據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了知識新成的道。在小組活動前,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活動中教師參與其間,關注學生合作的情況。實驗後的廣泛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來得到的結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學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這種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無疑能鼓舞學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3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數學學習是中學生增長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廣闊天地。而數學學習方法指導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誘導、診治,使學習者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靈活運用於學習之中,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的方法。

長期以來,對教師教學的要求強調領會教學大綱、駕馭教材較多,因此教師鑽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學生思維活動較少,因而選擇適合學生認知過程的教法也少。學生對知識的獲得一般都要經過主動探究,小組合作,主動建構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讓感到數學好學,把學數學當成一種樂趣,真正做國中數學的小主人。然後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方法。使我們的學生能夠主動地、獨立地學習,達到新課程要求標準。具體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長期艱鉅的任務,抓好學法指導對今後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引導學生預習,細心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往往不善於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預習僅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別重視課堂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學一個章節內容,先粗粗讀一遍,即瀏覽本章節所學內容的枝幹,然後一邊讀一邊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內容的重點、難點所在,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後細細的讀,即根據每章節後的學習要求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覆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着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採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預習前教師先佈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加強互助學習,共同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差生的自信心外,更應該充分利用優等生這個教育資源,進行好生差生配對,這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它從以人爲本的理念出發,關注了差生的發展,構建了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的,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它也彌補了教師課後輔導時間不足的缺陷。

三、課內重視聽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國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重視聽法指導,使他們學會聽,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

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後要及時複習不留疑點。首先要在做各種習題之前將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回憶一遍,正確掌握各類公式的推理過程,儘量回憶而不採用不清楚立即翻書之舉。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勤于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應造成不懂即問的學習作風,對於有些題目由於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時難以解出,應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分析題目,儘量自己解決。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要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把知識的點、線、面結合起來交織成知識網絡,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聽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這樣,讓學生抓住重、難點,沿着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使其由“聽會”轉變爲“會聽”。

四、指導學生思考

數學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於這種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着力於以下幾點: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多思、勤思,隨聽隨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五、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難免的,但不是爛做搞題海戰術,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學生課後往往容易急於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複習。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爲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

在作業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範、條理要清楚。對於一些易錯題,可備有錯題集,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的解題過程兩者一起比較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更正。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腦興奮,思維敏捷,能夠進入最佳狀態,在考試中能運用自如。實踐證明:越到關鍵時候,你所表現的解題習慣與平時練習無異。如果平時解題時隨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時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六、指導學生記憶。

教學生如何克服遺忘,以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國中新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國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國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教學中,首先要重視改革教學方法,拋棄滿堂灌,以避免學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於結合數學實際,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總之,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必須與教學改革同步進行,協調開展,持之以恆。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絡,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時要理論聯繫實際,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在從事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共勉。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4

“百分數的認識”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六單元的資料,本課時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理解百分數的好處,正確讀寫百分數,並能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好處,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來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一、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着超多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教學中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由於學生對教材中“罰點球”這個詞比較陌生,個性是女學生平時不愛看球賽,如果以足球比賽中的“罰點球”創設情境顯然激不起學生的興趣,爲此,我把足球比賽換成了學生感興趣的世界乒乓球比賽,讓學生幫忙國家女子乒乓球教練選一個優秀隊員參加比賽。由於學生對乒乓球比賽較感興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學生透過說一說或是同伴互相探討,很快就想到能夠看誰的獲勝效率高就派誰去,從而較容易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的資料。

二、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來源於生活,因此要讓學生更多地聯繫實際,貼近生活,到達生活知識數學化。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

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好處及讀寫後,我之後問學生,老師昨日讓你們找的帶有%的數就是百分數,你們找到了嗎?在哪找的,容易找到嗎?然後再讓學生彙報所找的百分數,並結合在前面得出百分數好處中說出自我搜集的百分數所表示的好處。教師結合學生的說法出示各種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其中所表示的好處,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例如: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爲49·8%。,加深百分數好處的理解。並進行環保教育,每一個題材的選取,我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帶給了觀察比較、探索研究、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三、課後自我評價。

課後,我讓學生用百分數評價自我的知識目標的完成狀況,並用百分數描述自我的情感態度:“這節課立刻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裏你必須和老師一樣緊張過,興奮過或許還有一絲遺憾,你能用百分數來告訴大家人愉快、緊張、遺憾這三種情緒所佔的百分比嗎?(課件出示)愉快%;緊張%;遺憾%。

四、課後反思。

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都務必是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換句話說,沒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不是成功的教學。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從學習目標的擬定到評價,我都沒有讓學生主動探究自我得出百分數的好處,總是怕學生不會,教師留意翼翼的一步一步採用一問一答式,學生的主體性都沒有發揮出來。課堂雖然活躍,但是沒有體現本課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意圖。在課的開始時引入新課出示百分數時教師其實能夠問“同學們,對於百分數,你想了解些什麼?”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我想明白什麼叫百分數?”、“我想明白百分數在什麼時候用?”、“我想明白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區別?”……這一系列的疑問經過整理後,就更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目標,到達更好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5

本節課在備課組全體老師集體備課後,課堂教學設計完成得很好,課件的製作精美實用,學案的設計適當充分。各人再根據具體班級的情況去修改某些細節。

本節課在學習了指數函數及其性質以後,學生通過類比學習的方法很容易進入學習探究的狀態,因此我還是採用了知識遷移及類比的學習方法進行本節課的設計。

回顧了指數函數的概念及性質以後,通過把指數式寫成對數式的小練習,學生很輕鬆的完成把指數函數式寫成對數函數式。進而引出課題。學生自主閱讀課本70頁內容後完成學案的第一部分,基本上能夠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並且很自覺的主動動手畫圖,觀察圖形得出性質,在性質的分析環節中,給予簡單的提示(如,從圖形觀察特徵,並用數學符號語言描述等),學生基本上能夠運用類比指數函數的性質,說出對數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單調性、過定點、函數值的變化情況等,性質的應用的設計我只採用了比較大小及求定義域兩個例題及練習。學生完成得還不錯,但在時間上還應多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還需加強習題的變式能力。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6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遠的周長習數學並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所以,數學知識的探索軌跡,作爲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誌,展現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本節課探究的課題“圓的周長”,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圓周長意義”的理解,立足於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由表達;“圓周長公式”的建構,則是藉助於學生主體的測量、計算、自學、推導、論證等充分的實踐活動而展開的。可以說,每個知識點的發現,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結論。探索,作爲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達到了最大化。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筆者認爲,只有兩者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爲“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臺,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現實,着眼學生未來”的宗旨。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7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東南西北時,學生要掌握這四個方位之間的結構: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東南西北是依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個原理光靠講解是沒用的,我們就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在現實空間環境中通過活動來體驗這四個方位的內在結構。特別是讓學生探究當一個方向確定後,如何來辨別其他三個方向,以此體驗順時針以及方位的順序。再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我們按照教材的要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着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數據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兩個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動態表象能引發學生的空間想象。

例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通過研究動態的圓來把握實質,其中有兩個環節:環節一是讓學生用圖形紙片研究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並且在同一個圓中所有的半徑與直徑都相等。在把圓形紙片反覆對摺的過程中讓學生想象會折出多少條半徑和直徑,有些學生想象成有無數條,有些學生進而認爲半徑的條數應該是直徑條數的兩倍,這當然涉及到無限與有限的概念,可見動態研究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環節二是把兩個小球分別系在一根繩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過不斷加速的轉動讓學生想象,小球劃出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的,爲什麼一個是圓,一個不是圓,由此引導學生體驗圓的本質特徵:到定點的距離等於是長的點的軌跡。再如在第一學段教學平移時,引導學生閉着眼睛想象當金魚的嘴向前移動一格,這條金魚也向前移動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動一格,金魚也向前移動一格,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使學生把部分與整體在平移運動中融合起來,只有達到這樣的認識,由點的移動距離來確立物體的移動距離才能得以內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時,設計了一組運動的拼搭遊戲,三條線段,兩條是分開的,讓學生想象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進行變化,把其中一條縮短,能否圍成三角形;再把縮短的一條增長,能否圍成三角形,第三種情況兩條短邊之和正好等於第三邊時也不能圍成三角形,這時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其中一條短邊增長一點點,你很難想象到的一點點,你說這時能否圍成三角形,讓學生在這樣的想象中構築自己的心理圖像,由此進一步理解這一原理。這三個案例中都用到了動態的想象,這種想象中不僅包含着圖形的變化,更加蘊含着一種數學思考。按照皮亞傑的研究,動態表象是學生數理——邏輯經驗生成的源泉,靜態表象只能產生物理經驗,而空間觀念不僅僅是一種印象,更是一種思考,是一種邏輯,是一種內在的把握,所以說幾何動態是幾何觀念形成的源泉。

3.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爲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那麼,一個章節、一節課的教學究竟要達到什麼目標,要總結到什麼程度,我們在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也走過了一些彎路。例如我校有一位年輕教師上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課時,提供了大量資源和素材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說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課後凌老師給我們評課時也充分肯定了這一點,但同時提出了一個建議:是否在學生大量生動的實踐活動和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抽象和概括,提升到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叫面積。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由此所形成的認知結構也更有張力。

在案例研究中我們還思考了一些諸如通過空間記憶豐富表象,由此產生組合和聯想,最終才能達到想象;空間中既有邏輯推理,更有直觀推理和似真推理;解決實際問題、設計現實作品能使學生領悟到空間中的各種關係等等。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8

(1)、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雖然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但是隻要舊知識過關,這一單元並不難,於是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首先,我把分數乘除法練好.再複習分數加減法,這樣學生記算起來感到很順利.最後,我又充分複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分數混合運算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一樣.

(2)、本節課我重點講解了5/14÷4/21×0.64的兩種算法(1),0.64和14,4直接約分.(2),把0.64化成分數後再約分

(3)、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嘗試題的出示,促使學生心理上產生疑惑而發生認識上的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內部動機,有利於在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展開教育.因而我注意在關鍵處提出一些問題,且內容恰當,難易適度,並富於思考性,易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出示嘗試題後,說:"誰能不聽老師的講解就能做題"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做的過程中提出:"先算什麼後算什麼"由於學生對這些知識並不陌生,很快會根據先算什麼,後算什麼而計算.這一系列問題,對於學生的思維,有明確的導向作用.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19

5以內的加減法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要求掌握了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是後面學習加減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部分孩子都讀過幼兒園,大部分孩子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較好。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繫,在具體的情景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這一內容上來,具體如下:

1、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

課堂上,我儘量列舉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如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首先出示小雞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只和又來2只合起來共有5只。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其次,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問題。

2、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

首先,出示“想想做做”實物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後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邊畫圖形邊計算,一方面繼續鞏固對加法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其次,深化練習,在擺脫具體圖形後學生直接應用合起來的思想計算第3題,在交流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同時通過練習,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給人以數學美的欣賞。

再次,實踐應用,出示第4題的主題圖,在學生自由表達題意的前提上獨立完成,全班交流中培養學生完整表達的能力;另外,還通過計算後投信件的遊戲,不僅幫助學生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法,而且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享受數學成功的快樂與價值。

總之,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爲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於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運算方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

[本文出處:勵志天下 分享勵志人生經歷]

八年級數學個人反思 篇20

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是從原有知識的複習入手的,學生在3年級的教材中對長方體有過初步的認識,所以我預先佈置了預習作業,安排學生製作長方體並要求他們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入手,自己來發現長方體的特徵。例1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結合學生的預習時的發現,對長方體的特徵經行補充和完善,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本節課和本單元內容的學習。

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看、摸、量直觀的感受長方體的面是長方形,利用學具中的小棒搭,是學生髮現在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會是正方形,利用小組合作拼相對面的環節讓學生理解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讓學生感知12條棱可以根據長度分成3組每組中的4條都是相對的,並且長度都相等。學生在動手操作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深刻的瞭解了長方體的特徵,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直觀觀察和操作後,教師再教學直觀圖的畫法,從直觀實物引入對長方體的表象,是學生知道因爲視角原因,長方體一般只能看到3個面,從而理解透視圖爲什麼要這樣畫,通過練習加強學生畫直觀圖的熟練性。在後面的“課堂小練習”和“課堂小結”環節中,教師採用學生做題,教師點評的形式,是學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利用課後時間查漏補缺,更好的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