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2W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

八年級物理《速度》一節是認識物體運動一章的重要內容,無論對速度概念的建構,還是對運動快慢的描述,以及對速度及其變形公式的綜合應用,要求都是比較高的,這也將對學生今後的物理學習產生重要影響。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精選18篇)

1、問題引入調動學生積極性

以三個問題引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再列列舉比賽場地上的裁判和觀衆比較運動員快慢的實例讓同學們開始議論紛紛了。讓他們在以前個控制變量法的基礎上來敘述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同是也爲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把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少有學生睡覺。上課時,都很認真的聽課,對問題都會積極參與。

2、教學內容難度適中,控制好一節課上的容量。

在教學中就要把握好題目的難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剛開始難度不能太高,太難了他們聽不懂的話,上課就會失去激情,不認真聽課,會讓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讓他們以爲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沒辦法學好,所以教學時一定要選一些難度適中的題目。待時機成熟題目可以難一點,這樣反而激起他們的好勝心,攻克難題他們會覺得具有挑戰性,他們心裏會有一種不服輸的念頭,所以聽課就會更加認真。

3、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以學生討論爲主。

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甚至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這時採用提問或討論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爲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4、多舉實例,生活與物理相聯繫。

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強調物理的應用,每個章節中都有相關聯繫生活的例子,多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他們知道物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會激起他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因爲要使學生學會你這一科,先是讓學生喜歡你這一科。對於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測量自己不行的速度等等,這樣也爲會考中的估計題作好準備。

教材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實踐和創新,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教師的工作重心也發生了轉變,教師講的少了,開放性的題型多了,這就要求老師不斷的去嘗試用新的教學模式來打破目前的教學難題。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們學習了《速度》一課,對於速度這個詞是孩子第一次接觸到的新名詞,故,當快要上到這一節課我就有點犯愁了,改怎麼辦呀?昨天晚上在備這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額的:

1.生活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人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我從孩子們比較熟悉的生活中的交通工具的發展變化出發,先給出了孩子們幾乎天天都坐得小汽車,問:爸爸媽媽每天送你到學校大約走多長時間,你們家到學校大約有多少路程,那麼你們家的小汽車跑多快呢?這樣一說,孩子的興趣高了,都想來展示一下她們家的車好了,這是抓住孩子的特點,讓我們再來認識不同的交通工具,這時和孩子說,我們把這些交通工具跑的快慢就說是它的速度,這時孩子們恍然大悟了,緊接着我給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並且教學:“速度的讀法和寫法”,比如:一輛小汽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我們可以表示爲:80千米/時,讀作:80千米每時。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通過學生對速度的理解之上,這時給出了孩子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一輛小汽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那麼2小時行駛了多少千米?讓學生根據前面的知識經驗來小組合作解決,最後全班集體訂正;然後讓學生自己模仿出題,通過幾道題的解決,最後大家一起總結,路程=速度時間,最後再給孩子們出題,通過孩子的討論發現: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都是孩子們自己完成的和總結出來。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很輕鬆,我以前真的是低估了孩子們了,其實孩子們都是很聰明的,那麼我們爲什麼要爲孩子做那麼多了,以後只要孩子能做的我們絕對不幫忙,只要孩子能想到的,我們絕對不幫孩子去想,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你一定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收穫。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3

1、問題引入調動學生積極性

以三個問題引入,後來又設計了奧運會百米飛人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沒等我的問題說完就開始議論紛紛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少有學生睡覺。上課時,都很認真的聽課,對問題都會積極參與。

2、教學內容難度適中

在教學中就要把握好題目的難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剛開始難度不能太高,太難了他們聽不懂的話,上課就會失去激情,不認真聽課,會讓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讓他們以爲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沒辦法學好,所以教學時一定要選一些難度適中的題目。待時機成熟題目可以難一點,這樣反而激起他們的好勝心,攻克難題他們會覺得具有挑戰性,他們心裏會有一種不服輸的念頭,所以聽課就會更加認真。

3、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5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甚至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這時採用提問或討論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爲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4、多舉實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強調物理的應用,每個章節中都有相關聯繫生活的例子,多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他們知道物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會激起他們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因爲要使學生學會你這一科,先是讓學生喜歡你這一科。

新教材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實踐和創新,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教師的工作重心也發生了轉變,教師講的少了,開放性的題型多了。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語言課有兩個目標,分別是:1、理解故事,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後的愉悅心情。2、能根據故事內容嘗試用“我餵奶牛吃______擠出______的牛奶”的句式進行大膽仿編。結合目標,這個活動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中通過提問:“你認識嗎?他有什麼本領?牛奶是什麼顏色的?那你們見過彩色的牛奶嗎?”通過幼兒生活經驗和故事內容的衝突,讓幼兒初步感受“神奇”這個詞的具體含義,爲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請幼兒分段欣賞故事,爲下面的創編做準備,同樣也是爲了達到目標一:理解故事,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變色後的愉悅心情。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很樂於動腦筋。

第三個環節完整欣賞故事,主要是讓幼兒對故事有個完整性的理解,並嘗試跟着一起說說,回憶第二個環節中的“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可是在正式進行的時候,由於我擔心幼兒不會說,自己說得比較多,以至於幼兒說的少了。其實,按照現場學習力來看,孩子們是能夠自己說出這個故事的。

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用故事中的句式結構仿編,表達“變”的過程。由於幼兒的前期經驗不足,對部分蔬菜不認識,圖片也侷限於蔬菜,不足以豐富幼兒的認知要求。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5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校引進了學案教學,在使用學案的學案的過程中,儘管有許多的困惑和不解,但我仍然在努力地學習,力求進步。

10月份學校組織了學案教學研討課,19日上午第二節課我在95班講了《法國大革命》這一課。現將自己對本節課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計劃用兩課時來完成,因爲本節課內容多,重難點不容易掌握,學案的題量比較大,所以用了一節課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並小組探究。呈現給大家的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反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且突破重難點的一節課。所以在這節課上看到小組合作的比較少。

關於學案的設計,第一部分是要求自主完成的,就是學生自己看課本,完成預習要求。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課文中顯而易見,大部分同學可以很快的找到。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典例引領。就是通過小組學習得出答案,別且學會解決選擇題的方法。第三部分是材料分析,鞏固提升。是本節課重點的重複。 第四部分是表格填寫和分析,是突破難點的一個題。最後的知識框架是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的一個系統的梳理。課後小結,是對本節課學習的一個總結和質疑。

二、自我評課

我自己首先覺得自己的這一節課上的不是很成功,首先理念是不符合課改的,只是盲目地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量,減少了自己的負擔。儘管學生在講臺上展示的很好,我也可以看出來有些知識他們確確實實掌握了。但模式確實如陝敏峯老師所說的,由教師的講授變成了學生的講授。由教師的滿堂灌變成了學生的滿堂灌。也就是自己背離了再學案教學中反饋展示的本意。

其次是教師在課堂上的導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自己也像一個旁聽者,隻言片語,並沒有把整個課堂很好地串聯起來。

最後,兩節課的內容盡然沒有讓學生鞏固複習的時間,實在是自己的失誤。

三、今後努力方向

今後一定要首先搞清課改的思想和理念,不能盲目地去改。要知道這節課自己要做什麼,學生要做什麼,一節課結束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學生應該掌握多少知識,增加多少技能,學會集中階梯方法。

其次,要再學案設計上下功夫,題不在多貴在精,把功夫用在平時。

以上是自己對本次學案研討課的一些反思,希望在自己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能取得一點一滴的進步。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6

11月2日下午,我在鎮中國小執教了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的最後一篇課文——《孫中山破陋習》。本來應該在第一時間寫出這一課教學的得與失,但因家庭瑣事所累,一直拖到了現在,倍感慚愧!

《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以鮮活的文字講述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後,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全文共8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孫中山小時候很喜歡自己的活潑能幹的姐姐(已放在第一課時教學)。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寫孫中山的母親受封建習俗的影響,強行給孫中山的姐姐纏足,他的姐姐從此失去了歡樂,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寫辛亥革命後,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首先廢除了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出了孫中山姐姐纏足前的活潑能幹,纏足時和纏足後肉體及心靈上的痛苦,字裏行間謳歌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於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勢力作鬥爭的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是寫孫中山與他媽媽之間的對話(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摯動人。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重點引領學生體會纏足給姐姐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讓學生想象姐姐當時承受的痛苦,以至於改變了姐姐活潑的個性。讓學生從姐姐的前後變化中體會封建陋習是多麼害人。另外,體會母親也是纏足陋習甚至更多封建陋習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習的受害者,但他們像母親一樣對封建陋習盲從而無奈,而孫中山卻對封建陋習憎恨與抗爭,從對比中體會孫中山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大概過程如下:

複習時,先請學生就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聊聊孫中山的姐姐原來是個怎樣的女孩子,學生們都覺得他的姐姐既活潑又能幹。我也興奮地問學生:“有這樣的姐姐朝夕相伴,我們高不高興呀?”學生們都喊:“高興”,我卻話鋒一轉:“但好景往往不長。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發生了哪些變化。找到相關的語句,你可以用筆畫下來。”學生們靜靜地默讀課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

學生們的臉上充滿了疑問,我趁熱打鐵:“是什麼樣的一件事讓姐姐發生了改變呢?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會從中找到答案!”學生們非常認真地在文中尋找着答案,一致認爲:是“纏足”讓姐姐發生了改變。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這段話:“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看見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學生齊讀後,我問:“你知道姐姐纏足時的感受嗎?”“姐姐爲什麼會痛苦地流淚呢?”引導學生抓住“長長的、一道又一道地”來體會姐姐所受,爲學生講解:“同學們,藍線畫的是我們正常人的腳型圖。纏足時,要先把本來直的5個腳指頭折斷,藏在腳底下,再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把它們捆綁在一起,好長時間都不能拿下來,直到最後長成這樣的形狀。”說完,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如果你就是姐姐,腳指頭這樣被折騰,痛嗎?”孩子難過地說:“痛!” “十指連心”呀!你能用聲音表現出這種痛苦嗎?”她讀得非常到位,另外幾個女孩子也讀得毫不遜色。

爲了讓學生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纏足給姐姐造成的傷害,我又爲他們出示了一組被纏過的腳的圖片,並請學生說了自己的感受。學生 們只說出了“這些腳很小。”“這些腳小得還沒有我們的手掌大呢!”這些感受。我補充道:“我們把這些小腳稱作“三寸金蓮”,相當於十釐米左右。是不是比同學們的腳小得多?封建社會,女孩到了四、五歲左右就要被纏足。爲了使自己的腳不長大,她們有的在腳底下墊上錐子走路,有的墊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蟲子放在腳底,好讓自己的腳腐爛,不長肉。同學們,聽到這兒,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學生們聯繫自己以前受過的傷害,如手指被刀子割破、不小心被針刺了一下、手或腳不小心被玻璃劃破了等,進一步體會到了纏足給古代女子帶來的傷害之深。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呀!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的反應如何?”我又用這句話引出了孫中山母子的對話,問學生:“從孫中山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通過交流,學生們都體會到了孫中山的“又是生氣又是心疼”。可是,他們是否也理解媽媽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語氣說:“奇怪!同是親人,弟弟是那麼的心疼姐姐,而媽媽卻還要堅持給姐姐纏足,難道媽媽就不心疼嗎?”很多學生都從“嘆了口氣、我也知道、可、會被人家笑”等詞體會到了媽媽也很心疼,但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我難過地說:“‘娶妻要娶小腳妻’,這是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千年的一種習俗。正因如此,母親們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這份罪,也要讓她們纏足。孫中山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也知道纏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過這樣的痛苦。女兒纏足,媽媽也很心疼,可爲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找個好婆家,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這真是無可奈何啊!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媽媽的這種心情吧!”我相機指導他們分角色朗讀母子倆的對話,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一段悲傷的音樂響起,我說:“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孫中山,看着媽媽含着眼淚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聽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想些什麼呢?”從學生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被個故事深深地震憾,一個女孩子竟然失聲痛哭。我說:“纏足,帶走了姐姐燦爛如花的笑臉,也奪走了姐姐悅耳動聽的歌聲。正是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們所有人的心。讓我們捧起書,齊讀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變給孫中山帶來的這份傷痛吧!”此刻,學生們怎會讀得不動情呢?

這是對課文二至七自然段的品讀。在教學中,我用了很多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再通過讀來表達所體驗的情感,同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了適時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通過朗讀,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媽媽的傷心和無奈,也瞭解到了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

在學生們齊讀完二至七自然段後,我直接出示了第8自然段的內容:“後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當了臨時大總統,他首先廢除的就是這個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並進行了如下教學:

1、同學們,年幼的孫中山看到姐姐被纏足,心中充滿了對這一陋習的恨,就暗暗立下了廢除陋習的決心。長大後,他排除萬難,終於破除了這一陋習。讓我們帶着敬佩,一起讀段話!(生齊讀)

2、這個陋習只是害了孫中山的姐姐一個人嗎?(指生說)

3、“殘害了中國婦女上千年的封建陋習”呀,你終於被廢除了!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萬萬箇中國婦女聽到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 女同學讀!( 女生齊讀) 

4、如果沒有孫中山,我們在座的女同學也許已被纏足;如果沒有孫中山,你們的奶奶、媽媽,包括施老師也許早已纏足。感謝孫中山!(齊讀)

5、這就是(師指課題,生讀:孫中山破陋習)

現在,你還想怎樣讀這個課題?(指生讀課題,生讀出了孫中山破陋習的偉大與了不起。)

6、(屏顯孫中山雕像)同學們,他就是孫中山。他遇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於反抗封建陋習,這種可貴的精神,一定會長留我們心間!此時此刻,面對孫中山爺爺的雕像,你最想對孫爺爺說些什麼呢? (音樂,交流)

7、同學們,孫中山爺爺破除的是已在中華民族存行了上千年的封建陋習。可是,就在我們當今社會,我們的身邊卻還有如此多的陋習在等着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破除。(屏顯部分陋習)現在,你能當着孫中山爺爺的面表表決心嗎?(指生說)

8、作業

同學們,孫中山破陋習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心靈的震憾。課後,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破陋習的行列中來,大家說好嗎?

以上就是我對《孫中山破陋習》第二課時教學的簡單回顧。應該說,整節課的教學走的是一條情感的主線,因爲只有學生入情了,才能悟情。雖然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並不是很差,但同時也留下了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最遺憾的就是考慮到課堂的時間分配,一些應該讓學生展開說的環節,如“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孫中山,看着媽媽含着眼淚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聽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想些什麼呢?”這一環節真的只是被我以“環節”的形式匆匆走了一個過場,學生的說話慾望還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下面環節的教學。

一節課下來,有得有失,敬請聽課的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7

《石榴》一課以季節變化爲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後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我讓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 “馳名中外”是什麼意思,你能換個詞語嗎?

學生立刻想到“世界聞名”和“舉世聞名”。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家鄉棗莊的石榴園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名氣?激起了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於是,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逐步瞭解了那裏石榴樹枝、葉、花、果的特點,感受到了這裏的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讓學生逐段朗讀,體會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學習課文最後一節時,我出示石榴實物,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本課中一些詞語用得生動形象,如“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等。這些詞單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學時,我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後交流感受。有學生說:“石榴子一頭紅,一頭白,這就叫‘紅白相間’”。有學生說:“它們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樣,這就是‘緊偎’”。還有學生說:“我看到了石榴子兒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寶玉一樣,好看極了,這就是‘晶瑩透亮’”……接着,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後,問他們味道怎麼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說酸酸的,有說酸中帶點甜,吃完還覺得清爽無比。通過觀察和品嚐,學生不僅理解了描寫石榴樣子、顏色和滋味的詞語,而且加深了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加深朗讀。在學完這一節後,我引導學生按照課文中描寫石榴果的順序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然後仿照這一節的寫法寫下來,同學們因爲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寫得都不錯。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聆聽去充分體會音樂情感。在音樂教學中我很看重“聽”,我認爲“聽”是音樂中最重要的了。在教學《大雨和小雨》這一課時,當學生進教室時我播放音樂就是本首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剛纔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我把學生分組:一組唱歌詞,一組唱歌譜;男生唱歌詞,女生唱歌譜……最後的效果是:全班學生都能美滿的完成曲譜任務,而且把力度表現的很到位。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9

《望江南》以登臺遊春起筆,勾畫了一幅細風斜柳、春水鮮花、萬千人 家的祥和畫圖。登上超然臺四處眺望,護城河裏春水漾漾,密州城內滿 目鮮花,濛濛細雨沐浴着萬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靜。作者筆 鋒一轉,由眼前之景喚起思鄉之念,寒食節暢飲之後,如今酒醒,故鄉 何在?內心不由得發出一聲嗟嘆。然而,面對同遊的老朋友,還是不要 去懷想故鄉吧,來呀,讓我們重新生起火來,品嚐品嚐剛焙制的春茶, 吟詩飲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華!作者以一種樂觀而豁達的人 生態度對待心中的鬱悶,以一種高雅而超脫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內心的矛 盾,灑脫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現實。

這首詞頗能代表蘇軾此一時期的思想特點,在他看來,“凡物皆有可觀。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如果能摒棄對物慾 的孜孜追求,“遊於物之外”,便能超越塵世的擾攘,做到“無所往而不樂 ”了。蘇軾的這一思想貫穿了他後來不幸的一生。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0

《埃及的金字塔》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我該“教什麼”。我先是把課文讀了兩遍,以希望內心裏能涌現出一些構思的激情。可是好幾天裏,我一直是停留在以“導遊的身份”去指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層面,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他們存有興趣去讀這篇文字。然而我始終沒有設計好中間的程序,因爲我遇到了一個難題:那樣一來,我的訓練點應該放在指導學生轉換句式上,讓學生練習複述課文,而不可能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從哪裏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進行引導了,這樣是有點偏離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了。再說,我們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究竟不只是告訴他們一些知識,而是應該引導他們對一些事物或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去思考和探究這些事物或現象。當然,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如果把這一課的目標定位在對語言的複述訓練上,也是可以的。

我執教的班級學生,是屬於基礎不太好的那類,對學習的興趣尤其不夠,一般的常規模式的教學,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致。課堂學習中,常常會有很多學生自顧自的做自己的事情。針對這樣一篇不是很生動的說明文,我應該怎麼定位呢?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這是我困惑最多的。

這一課是一篇說明文,應該有一些新知識點,比如: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是必須要讓學生要知曉的,並要嘗試一些說明的方法;課後的問題:藉助具體的文字描寫,讓學生弄清楚“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本篇課文學習的重點;想象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辦法和艱辛過程,這是基於文字表達上的頭腦再現,需要指導學生有效達成。可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好像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致。該怎麼實施教學才能完成以上的幾個目標呢?

我又讀了這篇課文,而且反覆查閱資料,期求再尋找到新的視點。我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我是一位導遊,帶着一羣遊客到金字塔參觀遊覽。導遊針對金字塔的特點和建造分別進行介紹。如果能轉換好句式,效果應該也是很好的。但是我打算突破這種常規思維,因爲在10年前,我就這樣執教過這一課。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爲,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就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我主要抓住了這樣幾個環節:以聽寫詞語導入學習,然後根據詞語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基本把握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在一起探討“少年爲什麼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和“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這兩個關鍵的問題,雖然我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我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安排了聽、說、讀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能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在教學時,雖然細節把握得還不夠到位,但總的學習目標還是達到了。學生對“螳螂捕蟬”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對少年的智勸、巧勸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當然,設計總是完美的,但在操作過程中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理解文章第一小節時,雖然我也知道應該讓學生讀透文章,在讀中體悟吳王的固執、在讀中瞭解“不堪設想”的後果,可在學生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時,我總忍不住急着去告訴他答案;當學生的答案與我的預設有偏差時,我就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學生引導到我的思路上來,這也許是因爲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吧。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爲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學生藉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着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能不斷地前進。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2

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可以通過公共汽車與無軌電車(或卡車與小汽車)啓動,速度從零加速到5m/s的差異,使學生體會到速度的變化有快慢問題。也可演示物體從不同傾角的斜面滑下,在水平面滑行的距離大致相同,比較物體在不同傾角的斜面的速度變化的不同點是什麼?從而提出速度變化有快慢之分。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後,要強調兩個問題。其一,加速度不是表示速度的增加,也不是速度的變化,而是速度變化的快慢。其二,加速度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高速公路上高速勻速行駛的汽車,它的加速度爲零。這兩個問題,都可以用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

暫時迴避幾個問題: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斷方向的問題應暫時迴避,待引出牛頓第二定律再研究;

第二,不宜提“速度變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

第三,不宜提平均加速度與即時加速度。

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多舉些例子,會有利於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個這樣的例子:一輛汽車用10s的時間從0km/h增高到108km/h(也就是平時說的30m/s)的速度,如果是勻加速,那麼加速度就是3m/s2,這輛汽車遇到特殊情況時,從108km/s開始剎車,4s停下來,那麼此時的加速就是7.5m/s2。

上面這輛汽車在加速階段,加速度是3m/s2,那麼第一秒末是3m/s,第二秒末是6m/s,第三秒末是9m/s……第十秒末就是30m/s,就是108km/h。在剎車階段,加速度是7.5m/s2,從30m/s開始剎車,剎車第一秒達到22.5m/s,第二秒末達到15m/s,第三秒末達到7.5m/s,第四秒末達到0,停下來。

例子要淺顯易懂,然後可以多舉幾個,如果讓學生兩個人一組互舉例子,效果是最好的。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3

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嗎?我個人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想到了這個問題,也不停地問自己。老師們閱讀這篇文章會發現阿聯酋人把沙漠變成綠洲花的代價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這是許多國家的人無法想像的事實)、“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炎,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鹹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並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還有爲園林澆水的“黃馬甲工人”。讀到這些內容,會讓我們想得很多。

引導學生閱讀,學生會被“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這裏的第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園林工人高興地笑了,做了個洗臉的動作,說:‘你看,它們更漂亮了!’”、“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着這些花草樹木。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纔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些話感動,因爲他們讀到這些語言,想到現狀,會發現我們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老師反覆引導學生讀課文,引導他們抽取文章之筋,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想這些話的意思,他們一定會慨嘆阿聯酋的偉大,會慨嘆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因爲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需要花代價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只能讀到建設,讀不到一點破壞,建設是要花時間的,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壞只需要一剎那。人們爲什麼不去破壞?因爲他們已經有了自覺遵守的規則,他們把花草樹木當作人來看待,當人來培育。美是怎麼來的?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所以,我個人認爲,在探討這個沙漠變綠洲的過程中,其實也美育之過程。人怎麼創造美?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具體,那就是要花大代價,要真心地去保護,最後才能永恆地享受。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這種美的訓練,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抓住!

中國小語文教學在美育方面重視的是不夠的,我們也清楚美育的內容並沒有寫入語文課程標準,當然我們在實施三維目標時,那情感的訓練,其實內涵着美。這一課,我們把美育的內涵引進來,通過反覆的閱讀引導,學生就能感受到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體的,美是要靠人類創造、保護,美是有規則的……

我們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時纔能有綠洲?我們能創造如此的綠洲嗎?這是這一課的閱讀起點,學生沿着這個起點走,帶上綠洲之美前行,那未來就是“生活更加美麗!”。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4

作者首先介紹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的由來,最後介紹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風光。本文文質兼美,五個短小的自然段生動和諧地展現了日月潭的迷人風姿。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情境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學生對日月潭及中國臺灣寶島的熱愛之情。

在識字環節中我運用了多種形式的識字方法幫助學生識字,而且難度遞進,環環相扣,讓學生慢慢的由認讀加拼音的字到去掉拼音後的認字,學生在不知不覺的遊戲中就把文中的字認識了。

在課文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將文本語言還原爲生動可感的圖片,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然後以讀代講,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讓學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風光。

在教學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時,我運用了日月潭的平面圖讓學生更象形的知道了爲什麼這個湖會叫日月潭,並讓學生運用關聯詞“因爲……所以……”說一說日月潭名字的由來,這樣較好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爲此,我設計了指名讀,自由放聲讀,男女生賽讀、找夥伴讀,同桌互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並在老師適時的點撥下,體會和感悟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整堂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第三段,指導學生在讀熟、讀美的基礎上,練習了背誦。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5

《世說新語》二則是同學進入國中後學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嚴格來說是第一篇,因爲前一篇《論語》六則是語錄體散文,不是完整的篇章。因此,教學本文就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能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2、讓文言文與現代文聯繫起來,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與貫通;3、根據教學要點概括文意和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三點上面,以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疏通了文意之後,我們很自然的就進入了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對文章進行賞析。對於這兩則短文的主旨,不長時間就達成了共識,即爲人需要誠信。

接下來是對文中的幾個人物進行評價。對人物的評價,同學們比較陌生,一時感到無從下手。我先引導說:"對人物的評價就是對人物的看法,而你對人物的看法又必須根據人物自己的言行舉止來進行分析,必須是有根有據的,不是憑空的、盲目的。"經過討論,陸續有同學舉手表示要發言。

這一節課,老師上得很輕鬆,因爲,我只是在旁邊稍微點撥一下,就創造性的對人物作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與解剖。在人物的評價操作中,讓學生學會了人物評價的方法,同時反思自己的爲人準則。反思過去的教學,人物的評價要麼只是蜻蜓點水,要麼要整節進行講解和灌輸,累死老師,困死學生。現在,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主動來學習,讓他們在實踐中真正地自覺地操練,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舉一反三的能力,使他們學會讀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正如新課程所提倡的那樣:"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起到主體的作用,讓他們插上翅膀,然後放飛。這是新課程中應有的理念。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6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化簡與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簡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它是根據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利用除法中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

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多種解題思路爲突破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互通的,通過對比學習,讓學生學到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戰,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效率,還是需要自己不斷的思考和提升的。

教學時我首先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比可以化簡,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兩個相關比之間的聯繫。在學生通過複習商不變性質與分數基本性質後,在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分數、除法和比之間的聯繫後,讓學生嘗試解決比的化簡,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商不變性質進行化簡。(在這裏,教材並沒有對比的基本性質進行講解)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發現運用這些性質來化簡比,要比用比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學生更能接受。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學生對比和比值區分不清)進行鍼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對比和比值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7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啓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明白,通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一、緊扣字詞,理解文本

複習時,我設計了兩道填充題,讓學生填出帶拼音的字,並讀通句子,這樣既複習了上節課學習的7個生字,又回顧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緊扣“十分吃力”、“滿頭大汗”,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滿頭大汗”,從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撐船的辛苦,爲下文魯班的“想”作鋪墊。第二自然段我緊扣魯班的動作“兩眼盯着”,“默默地想”,讓一個孩子上臺來做“兩眼盯着”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兩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動也不動地看着一個地方。在講解鴨子撥水時,讓學生抓住“往後撥水,身子向前”來明白鴨子撥水的輕快,第四小節抓住“眼睛一亮”再現魯班思考的過程。

二、演讀重點段

課文的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一小節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說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羣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本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三、通過視頻解讀文本,化難爲易

課文的第4小節是全文的重點。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視頻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

另外,用“竹篙撐船“的吃力和用“櫓板搖船“的輕鬆學生不易理解,這兩種場景學生在生活中幾乎沒有見過,同樣通過視頻的演示,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地明白兩種行船工具的好與次了。

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對於字的教學只設計了教學“忽”和“安”兩個字,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時刻以《課標》爲基準,研讀教材,備透學生,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用在每一節課上,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

八年級速度教學反思 篇18

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西北部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經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本文結構清晰,敘述具體,文字淺顯。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已掌握了一點讀書方法和學習方法,如:抓關鍵詞理解課文內容,讀中感知,讀中悟情,讀中領悟寫作法等。預習時,學生已經認識了生字,通讀了課文,並在再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又讓學生默讀了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要介紹了莫高窟的什麼?引導學生認真、紮實地經歷“初讀”的過程。再加上將利用圖片文字資源,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了起來,想象力較豐富,但思維的深刻性、語言的表達上有所欠缺。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爲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引導學生感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課文重點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藏有數萬件珍貴文物的藏經洞,把莫高窟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生動展示在我們面前。在文本對話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進行了以下語言文字訓練:

(一)、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我首先回顧了一下這一單元前面的幾篇課文,接着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去祖國西北部的敦煌市遊覽舉世聞名的莫高窟。緊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老師要去莫高窟參觀,作爲小導遊的你會爲老師推薦哪些景點呢?學生很容易找出了課文重點介紹了的敦煌莫高窟的三方面:彩塑、壁畫和藏經洞。這樣文章的結構就很清晰了。在概括段意時我主要教學生採用兩種概括方法:

1、用課文中的語句來概括。

2、 借用課文中的關鍵詞,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當然,這兩種方法應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初讀感知”的過程中巧妙地滲透。如,先讓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然後再進行第二步。這樣既鞏固了第一種學法,又適當提高了要求,滲透了第二種學法。以後在歸納段意時,學生自然就會運用這兩種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訓練紮實、到位、有效。可惜的是,我雖然讓學生練說了,卻沒有抓住時機在黑板上簡單寫一寫,也是這一課的一個遺憾。

(二)、訓練學生讀寫能力

讀寫結合一直是我們語文課堂的一個目標。這篇課文中有個很好的訓練點: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我設計的要求是:如果飛天來到我們身邊,她會做些什麼?

我的設計意圖是想貼近學生現實,學生能更有體會,寫得更好,可是實施下來卻不如人意。課後聽課老師給了很多建議,我也反思了很多。這個問題的提出首先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其次學生針對自己的生活:凝神思考、追逐打鬧……缺乏一些美感;其次問題設計要求不明確,學生更多關注的是句式:“有的……;有的……”,而忽視了文中四字詞語的美。

綜觀本次教學過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學習了課文內容,但學習得還不夠深入,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結構是相似的,我在引導學生學習了第二自然段後總結了學法,提出自學步驟,讓學生自學討論,在交流時我再作適當地引導。但是自主合作的步驟出示了,但要求還不明確、清晰。其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語言文字的工具性體現得不夠。課堂上的朗讀激發不起他們的朗讀激情,學生讀得比較乏味。而這時我非但沒能用慷慨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讀書積極性,反而被他們的情緒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讀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飛天的那部分積累語言,學生也會背了,但感情地激發還不到位。這節課還是有很多遺憾。

總之,語文課無論怎樣都不能忘了語言文字的訓練,要上出語文味,適時預設訓練重點,不斷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