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4W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

一、本次數學試卷的命題內容比較全面,難易適度,有的題比較靈活。既能檢測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是一份不錯的試卷。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通用19篇)

這次考試共設六道大題,包括了二年級下冊所學內容,題型多樣,涵蓋面廣,有口算、`填空、選擇、計算、統計、畫圖、解決問題,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從卷面來看,學生的字跡工整,卷面比較整潔,書寫還算認真,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紮實。

二、取得的成績及經驗

1、學習習慣良好,從整個班級的試卷中,字跡工整規範美觀,沒有亂畫現象,說明學生日常書寫習慣好,態度認真,爲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提供了保證。

2、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口算與筆算是二年級學習的重點,同時是學生認爲最簡單又最容易出錯的內容。試卷中設計的口算,90%多的學生計算得了滿分,說明學生學的紮實,計算能力強

3、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上學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選擇題學生已經學會先分析,再去解決。應用題能夠和生活緊密相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個別學生讀題、審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2)少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四、改進措施:

(1)繼續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繼續加強計算的訓練,以便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4)學習中對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繼續加強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及檢查的習慣。

以上是我們二3班數學這次期末考試的情況,也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們教師對待教學工作的認真嚴謹與精益求精的態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2

隨着時光的流逝,我和八年級學生又度過了半個學期的光陰。在這段日子裏我有過喜悅,也有過困惑;有收穫,也有失敗。期會考試也結束了,我所帶的兩個班,學生考得不太理想。作爲三年級數學老師的我也在不斷反思,爲什麼學生的成績考得不高。面對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我覺得更多反醒的應該是自己。結合本次期會考試,我做以下幾點分析: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在讀題時不夠認真仔細,甚至有漏題現象,;據監考老師反映,學生拿到試卷後,不是東張西望,就是做小動作,也不認真讀題審題,做完後也不認真檢查。所以說學生獨立做題的能力有待加強。

2、學生們理解能力不強;特別表現在綜合應用上。做題是一知半解。不夠全面。

3、學生對成績對知識的掌握缺乏必要的責任感,很多同學無所謂,當時講能明白,過了幾天又忘了。

4、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基礎知識不紮實,不過關。這次考試中有幾個學生甚至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都不過關。就因爲對所學知識掌握不紮實、不牢固,導致做起題來丟三落四的,錯誤百出。還有部分學生中存在着思維不夠靈活,在運用所學知識方面不夠靈活,題目稍微“轉了個彎”,就解答不出來;另外,由於做題不夠小心謹慎,也容易失分。而失分的原因多在於做題馬虎,不細心,把數字看錯或漏寫。這裏面也包括一些優生。

原因分析:

1、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有的父母長期在外面打工,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無法得到父母的照顧和指導,成了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在家學習上無人指導和監督,就變得自由散慢,學習無自主性。

2、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平時作業也不認真,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3、學生的成績提不高,還在於很多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興趣不夠,不能自覺、自主地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也不聞不問,得過且過。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些知識不懂,整天迷迷糊糊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很多學生對於學習沒興趣,上課也不能專心聽講,課後又不能自主學習,成績就無法提高了。再者,根據家訪所瞭解到的情況,很多學生在家裏的學習不自覺,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回到家裏只是完成當天的作業而已,談不上預習、複習。

二、教師方面

當然,學生考的成績不理想,作爲任課教師的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挖掘教材不夠深,知識的滲透度不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隨意性較大;教學重點不突出,抓不住規律性的東西,知識交代不到位。

2、教學中設計的練習題的類型太少;練習設計不科學,沒有層次性,練習效率低下。

3、對學生的學習和作業習慣,要求不夠嚴格。

4、對後進生的耐心輔導不夠。

5、對學生每節課所學知識點鞏固的不夠及時。

三、採取的措施

面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爲了能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在以後的教學中,將採取以下措施:

1、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做到一步一個腳印的教學。

2、針對學困生,讓他們知道自己爲什麼差,差在什麼地方,同時,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鼓起勇氣,奮勇爭先,力爭趕上中等學生;優秀生,讓他們平時不僅要管好自己,使自己天天向上,還要經常幫助學困生。開展“一幫一”教學的活動,讓每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都與成績較差的學生交朋友,互爲小老師,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和提高。

3、營造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讓所有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夯實基礎,日日進步,相信苦盡甘來的道理。

4、加強課堂常規管理,提高課堂效率。三年級是國小階段重要的轉折期,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所以要重點抓學生的習慣養成,比如書寫習慣、聽課習慣、及時訂正錯題習慣、傾聽習慣、思考習慣等等。這些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耐心的指正與督促,並且要至始至終的堅持。包括學生的坐姿、傾聽、舉手發言、尊重別人等方面。使整個班級富有朝氣和向上的學習氛圍;當教師和同學在發言時要學會傾聽,自己不但要會思考,更要傾聽別人的意見和見解,只有學會了傾聽,纔會使自己更會思考,思考的更加完整;數學課要學會思考,只有學會了思考,才能學數學,有了自己的思考後還要會發表,向別人闡述自己的想法;尊重別人,當別人在發言的時候,不允許插嘴打斷別人的思路,即使別人說錯了或者自己有更好的方法,也要在別人講完後方可發表,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只有把課堂常規管理抓好了,纔能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5、關注學生良好的考試習慣的養成。首先讓學生放鬆緊張的心理,在試卷發下來以後,先整體瀏覽一下試卷,看看題型和題量,做到心中有數。考試時做到專注、投入。還應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對於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檢驗方法,這些在平時就應教給學生。每次考完試以後,讓學生做試卷分析和辨析。

6、家校同步,孩子進步。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取得家長的配合。

以上是對這次期會考試的反思。在下半學期裏,我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主,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在今後的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對學生及時跟蹤輔導,因材施教。同時,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學習經驗,爭取下半學期把成績提高上去。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3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由於把用比例解應用題歸結爲這樣的四步,學生在解題時按照這樣的四步也許是不會錯的,但實際上用比例解應用題時,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這樣的四步,儘可能簡單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種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題就出不來好效果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做不到靈活開放了。更不用說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品質了。

通過對這節課的總結,我意識到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爲基準,把學生的學放到主要地位上來,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4

爲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理解性學習和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過觀察、變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所學知識,並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

(2)、注重《整理和複習》課的條理性、系統性在上課初,首先採取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回憶本單元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很快的進入教學情景當中。教學中的知識安排上層層遞進;在應用上,既重視發揮課本習題的導向作用,面向全體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補充習題的生活性,習題與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存在着數學。不足之處: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處理不當的地方。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到位,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因而課堂氣氛不是特別活躍,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在上過分數乘法後,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5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一棵大樹高10釐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什麼東西是釐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於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並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釐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爲什麼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釐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加強對1釐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釐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釐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後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釐米的長度,再比出1釐米,最後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釐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釐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後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數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的學習材料轉化爲“動態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爲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釐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釐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小指第二個關節的長大約是1釐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係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鑑,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說。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几釐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釐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釐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鬆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後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說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爲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着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國小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基於這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爲重要。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麼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6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爲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爲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爲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爲,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爲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啓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啓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爲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爲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7

這是一節抽象的概念課--“倍的認識”,整個過程教師花時不多,但學生學得充實快樂。也許正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徵。

一、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於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教師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內在意義。教師應本着“源於教材高於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爲藍本進行合理的設計改進。因此,我以美麗的大森林爲背景,設計了更生動更符合二年級孩子心理特徵的情境。在碧綠碧綠的草地上先出示兩種動物(2只猴子,6只小鴨子),在原有知識(比多,比少)的基礎上,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倍”的認識。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教師順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條小魚,12只小鳥……,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說學生對“倍”的理解已經比較透徹了。

二、關注師生間的平等對話

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好的數學老師應該善於營造一種生動的數學情景,一種平等的對話情景。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所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作爲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個體展現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共享”。

本節課的教師時而充當“聽衆”,時而充當“長者”,引導學生去傾聽、交流、探索。用“誰聽明白了,請你用學具擺一擺,把我的意思講給大家聽”“不要說出答案,用學具擺一擺,悄悄把想法告訴給我。”給學生設置障礙,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給學生最有實效的評價…同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變化。新課標要求課堂給學生適度的開放,但也給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學生爲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尊重個體的價值取向,遵循教學規律,這些將永遠是課堂教學進入用心境界的先決條件。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應加強,需要自身不斷的努力提高。新的課程改革給教師一個全新的舞臺,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的探索實踐,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8

“百分數的認識”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六單元的資料,本課時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理解百分數的好處,正確讀寫百分數,並能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好處,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來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一、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着超多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教學中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由於學生對教材中“罰點球”這個詞比較陌生,個性是女學生平時不愛看球賽,如果以足球比賽中的“罰點球”創設情境顯然激不起學生的興趣,爲此,我把足球比賽換成了學生感興趣的世界乒乓球比賽,讓學生幫忙國家女子乒乓球教練選一個優秀隊員參加比賽。由於學生對乒乓球比賽較感興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學生透過說一說或是同伴互相探討,很快就想到能夠看誰的獲勝效率高就派誰去,從而較容易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的資料。

二、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來源於生活,因此要讓學生更多地聯繫實際,貼近生活,到達生活知識數學化。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

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好處及讀寫後,我之後問學生,老師昨日讓你們找的帶有%的數就是百分數,你們找到了嗎?在哪找的,容易找到嗎?然後再讓學生彙報所找的百分數,並結合在前面得出百分數好處中說出自我搜集的百分數所表示的好處。教師結合學生的說法出示各種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其中所表示的好處,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例如: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爲49·8%。,加深百分數好處的理解。並進行環保教育,每一個題材的選取,我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帶給了觀察比較、探索研究、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三、課後自我評價。

課後,我讓學生用百分數評價自我的知識目標的完成狀況,並用百分數描述自我的情感態度:“這節課立刻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裏你必須和老師一樣緊張過,興奮過或許還有一絲遺憾,你能用百分數來告訴大家人愉快、緊張、遺憾這三種情緒所佔的百分比嗎?(課件出示)愉快%;緊張%;遺憾%。

四、課後反思。

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都務必是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換句話說,沒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不是成功的教學。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從學習目標的擬定到評價,我都沒有讓學生主動探究自我得出百分數的好處,總是怕學生不會,教師留意翼翼的一步一步採用一問一答式,學生的主體性都沒有發揮出來。課堂雖然活躍,但是沒有體現本課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意圖。在課的開始時引入新課出示百分數時教師其實能夠問“同學們,對於百分數,你想了解些什麼?”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我想明白什麼叫百分數?”、“我想明白百分數在什麼時候用?”、“我想明白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區別?”……這一系列的疑問經過整理後,就更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目標,到達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9

⒈身爲老師要理清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質。

教方法的老師,卻不知道方法的本質,說起來象無稽之談。可事實上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老師在初次教學這個內容的時候,恰恰沒有弄清楚這個方法到底該怎樣做。就以例5爲例,學生可以很輕鬆的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決這個歸一問題,橋樑就是不變的“單價”,在引導學生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是先根據單價不變,得到等式:總價/用水噸數=總價/用水噸數,明確成正比例;

還是因爲單價不變,總價和用水噸數成正比例,所以它們的比值相等。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區別,選擇了簡單的第一種方式。剛開始過程很流暢,但我發現學生在方法表述上總不願意說到成什麼比例關係,彷彿這個比例是跟本題是不相干的內容,最後在比較和練習上學生也無法清楚的表述出方法和規律,尤其是倒過來後的方程(如12.8/8=X/10用8/12.8=10/X)很多孩子都不能接受。不僅沒有體會到用比例的好處,反而覺得還要寫“解設”真是麻煩。

慘痛的失敗後我開始認真的分析和檢討,發現學生根據單價不變列出等式,其實用的是以前學過的方法,以單價作爲橋樑,比例成了“雞肋”,方程倒過來後,就不等於單價了,所以很多孩子認爲這是不對的。作爲六年級的孩子,之所以學習用比例解決問題,就是要讓他們站在理解量之間的普遍關係,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更方便快捷的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之後,我採用了第二種方式進行第二次教學,首先明確成正反比例的量具備什麼樣的特徵?(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只要判斷出題目中的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係,就可以列出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的等式。這樣一來,學生做題就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他們有規可循:只要路程一定,就說明時間和速度成反比例,結合數據我就可以列出一個相應時間和速度乘積相等的方程。

教學之後,學生能夠很好的應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基礎的數量關係,如路程=速度×時間,總價=單價×數量等能快速準確的判斷出比例關係,列出等式。當然對於並不常見的數量關係,學生在判斷比例關係上出現了困難。但總體來說,學生在運用比例關係列出方程這個方法的掌握上還是比較成功的。

⒉總結和比較中,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既然想讓他們有規可循,那麼就要讓他們牢牢地掌握這個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方法與步驟的總結,這個過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都是以前學過的題目,所以孩子們很容易就丟開比例,而用以前的方法去思考問題。因此,在複習中,我的重點不是放在成什麼比例,而是成正或反比例的量有什麼樣的特徵,先分散一下難點。分析題目的時候用“成什麼比例關係?”“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一個等式嗎?”這個兩個問題將孩子們的注意力放在比例上。問題解決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回頭梳理的過程,可以說讓學生對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有了一個強烈的印象。之後的例6上我放手讓學生獨立用比例知識解決,練習中設計了一個分別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對比,這無疑是整節課的小高潮,學生答的非常精彩,基本抓住了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⒊在辨別中,體會用比例解決問題方法靈活,計算簡便

學生在前面的總結和比較中,學生已經體會到了用比例解決問題有規可循,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但這還不夠,因爲以前的方法也很簡單啊。因此需要更多的衝突來讓學生體會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會使用比例解決問題是多麼的靈活和簡便。

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學生做,然後進行講評比較,可具體操作起來很費時間,學生比較時間不充分。同時學生不一定會出現我所希望的情況,或情況太多,使比較增加了難度。於是我改進了方法,採用了判斷題的形式。學生在辨別中發現,成正比例的量他們的比值就相等,既可以說總價與數量的比值相等,也可以說數量與總價的比值相等。原來方程還可以倒過來列,很多孩子也產生了疑問:根據比例的性質,我還可以怎麼列這個方程呢?由於比的基本性質是前項和後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比值不變,同學們也驚喜的發現,這樣一來用的好還可以省掉換單位的過程,真方便。

由於總結和比較的到位,最後的實踐操作,孩子們不僅能正確的運用比例知識去解決,更列出了若干個不同的方程,其中一個方程使計算非常簡便,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⒋課堂的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體現在時間分配上我的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探究過程總是佔時間多。

在內容的設計上進一步做到層次分明,在導入語言上少些花哨,多些簡單和清爽。重視問題的提出,尊重學生的發言等等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提高的地方。

⒌整個課堂探究內容較多,練習不充分。

由於本節課含正反比例兩個方面的內容,再加上比較,所以探究的內容較多,練習的部分不充足。而且在探究過程中,也由於時間的關係探究的不是很充分,每個問題只有1、2個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成績中下的學生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

⒍課後作業和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部分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表達得不是很好,有的學生似乎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這是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還要加強訓練和指導。

學生在解正比例的應用題時,發現中下生會出現左邊比的順序跟右邊的順序會相反;在解反比例的應用題時,中下生會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外項積等於內項積來解答,計算的準確率低,所以今後對比例的解法還要多指導。

以上一些問題,主要還是在課堂上的一些練習和指導少了而造成的,因此,在第三次教學中,我想嘗試將正反比例解決問題分成兩節課教學,第一節課將重點放在掌握用正比例解決問題和體會這個方法的靈活性上。第二節課則將重點放在掌握用反比例解決問題和正反比例的比較上,這樣一來每節課都可以有比較充分和有針對性的練習,相信可以更好更多的關注一些成績中下生。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0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說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竈,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爲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爲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爲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國小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爲,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爲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爲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爲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爲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爲爲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爲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爲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爲,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爲“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爲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爲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說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勵志天下 )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爲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說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1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法則,已經對符號問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驗證能力。由此爲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教學策略:對於認知的主體——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探究問題的能力,但是對知識的主動遷移能力較弱,爲使學生更好地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將在教學中採用誘思探究式教學法並採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學生爲中心,使其在“生動活潑、民主開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 以觀察爲起點,以問題爲主線,以能力培養爲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採用誘思探究教學法,通過課件和師生的雙邊活動,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創設、引導、滲透、歸納等活動隨時蒐集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調節,查漏補缺,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2

本節課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整節課上下來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1、對沉默很恐慌。當點學生回答問題時,那個學生講得很慢,還會錯。但是對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所以就會想會不會其他學生都懂了?只是個別學生還沒有懂?而且通常這個時候,其他學生都是沉默的,感覺不到他們是不是都懂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很恐慌,到底該如何去做呢?儘快結束這個問題,講下一個?還是繼續重複解釋這個“簡單”的問題?沒有開公開課的時候還好,不緊張;但是在公開課的時候有點緊張,所以就更慌了,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2、經驗不豐富。這個是承接上面的問題的。因爲把握不了學生到底有沒有懂,所以重複地講知識點,然後最後變成了都是自己在講,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上課的有效提問太少,都是一些不用動腦筋的問題,學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就可以了。不得不說是這樣,因爲這樣問,他們會回答,會讓我覺得他們懂了,放心地講下面的知識點。對於這個問題總結地說來:對沉默恐慌,需要學生的聲音來讓我知道他們已經懂了,同時也是自己的經驗不足,無法自己判斷學生到底有沒有懂!所以一二兩點的本質是一樣的。

3、要明白上課的重點是什麼。亮相課的另一個問題是重點不突出,備課的時候需要考慮,這節課的重點是什麼?如何去講這個重點才能讓學生更加容易地明白?什麼樣的例題能更凸顯出這個重點?這些都是我以後備課時需要重點考慮的

4、自己在教學語言方面還是比較欠缺,一方面,在於對講課內容的過渡及講課過程中的語言運用,缺乏生動性,無法體現出一個老師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此外,還有“羅嗦”的問題,有時我自己說的太多,完全不給學生說的機會,但是作爲一堂符合要求的課,應該是以學生活動爲主的;另一方面,則是對學生的評價,在講課過程中,我往往會在學生回答問題後重復學生的回答,這樣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另外,也無法對學生做到有效的引導。

總之,在這次亮相課的整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對自己身上的存在的問題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今後的在教學中要多思、多問、多實踐,希望自己能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不斷地累積,教學水平能上一個新臺階。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3

(1)、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雖然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但是隻要舊知識過關,這一單元並不難,於是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首先,我把分數乘除法練好.再複習分數加減法,這樣學生記算起來感到很順利.最後,我又充分複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分數混合運算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一樣.

(2)、本節課我重點講解了5/14÷4/21×0.64的兩種算法(1),0.64和14,4直接約分.(2),把0.64化成分數後再約分

(3)、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嘗試題的出示,促使學生心理上產生疑惑而發生認識上的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內部動機,有利於在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展開教育.因而我注意在關鍵處提出一些問題,且內容恰當,難易適度,並富於思考性,易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出示嘗試題後,說:"誰能不聽老師的講解就能做題"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做的過程中提出:"先算什麼後算什麼"由於學生對這些知識並不陌生,很快會根據先算什麼,後算什麼而計算.這一系列問題,對於學生的思維,有明確的導向作用.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4

一、新課程理念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改變過去如何講授結論,如何發現定理,公式,法則使學生理解,記憶,然後運用的教學方式,過去也教給學生如何學習的學習方法,但這只是教師的傳授,學生接受的過程。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被老師牽着走,跟着老師學會,新的教學方式是要使學生會學。因此,課堂教學不再按預設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而是師生平等交流,互動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習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了解爲什麼要學,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慾望。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組織學生探索問題,在小組進行交流合作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合作伙伴。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教學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有意義的學習能誘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因此爲了使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首先學習材料必須是有意義的,也就是使學生感到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對生活實際和數迷的發展都是有用的,另外,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要具有適當、可以與新知識進行相互聯繫和作用的知識,從另一角度來說就是新知識對學生來說是難度適當,新知識對學生既有智力的挑戰,又使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贏得挑戰,新知識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知識處於最近發展時,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成功一半。

三、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儘量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相研究。學生通過在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大膽發表見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在日常的教學中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等新穎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有個性的過程。

四.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髮展和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從重功能。首先,改變了教師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着學生一步不差地進行,學生則基本處於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動,也是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定的範圍內,爲某個教學環節服務。但如果關注學生的“學”,教師的這種教學方式就會受到挑戰,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被空前地重視起來。其次,改變了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於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教材。再次,改變了教師支教學能力的認識。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重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要求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麼。也許一個板書並不漂亮、口語表達並不是很利落的教師也能上出一堂好課來。因爲“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爲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什麼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表達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但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夠了,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此外,更具挑戰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五、要致力於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在轉變觀念和方式的同時,重建制度,這同樣是本次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爲其保駕護航。就學校教育內部而言,觀念更方式轉變的最大阻力來自落後的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用應試教育的模式來管理和評價教師,怎麼可能讓教師生髮出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和行爲方式呢?對於本次課程和教學改革,教師反映最強烈的也就是教學管理和評價問題。他們盼望、呼籲與新課程、新教學相適應的新管理、新評價。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義,它將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觀念和行爲問題。當然,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需要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起來,也可以說,它與觀念更新、行爲轉變是互動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

總之,課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爲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係,爲此,需要教師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個方面共同努力。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5

倒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倒數主要是爲後面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的。因爲一個數除以一個分數的計算方法是歸結爲乘這個分數的倒數。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對之後學習分數除法是至關重要的。由於我是六年級數學組第一單元的把關教師,本課又是我的單元課,所以在課前,看了不少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覺得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最終根據我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了教學方案,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題。

在本課的引入中,我通過談話讓學生了解對比相互的反義詞及位置交換,再通過讓男女學生計算小黑板不同的兩組乘法算式,觀察積的特點與算式中兩個因數的特點,直接對倒數形成了初步的認識,更明白了只要調換分子與分母的位置就會得到一個新的分數。然後讓學生對具有這樣特點的兩個分數起名,學生不約而同的叫它們倒數。爲了使學生深入瞭解倒數的意義,我引導學生舉了大量分數的例子,並通過觀察、計算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互爲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倒數的兩個數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進行調換”、更讓我高興的是學生能注意到“倒數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學生的這一發現,我引導他們很快就總結出了倒數的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爲倒數。在強調重點時,學生髮現在數學上還有像倒數這樣的情況,如約數和倍數,倒數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讓學生在碰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心理,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爲了符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上讓學生以生問生答的形式進行,在我的鼓勵下,學生開始是提出整數、真分數、假分數,接着想到帶分數、小數,進一步想到兩個特例1和0, 面對特殊的0和1這兩個數時,學生們出現了小小的“爭執”。有人認爲:“0和1有倒數。”有人認爲:“0和1沒有倒數。”對於學生的“爭執”我沒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導他們互相說說自己的理由,在他們的交流中,學生們達成了一致的認識: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它本身。並且在說明理由時,學生還認爲“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0乘任何數都得0,不可能得到1”這兩個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給學生的知識內容,學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結論,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成果。我覺得,這樣做不僅增添了課堂活力,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的過程,解決了學生的困惑,更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本課我最大的收穫是學生自己進行了充分的辯論,讓我驚喜萬分,感到十分高興,我覺的是本課最大的收穫,在學生的辯論在,連我都充滿了激情。我想,在教學中需要我充分預設,放開手腳,這樣定能讓我的課堂煥發精彩。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6

不知不覺,又進入了九年級的總複習階段了。九年級數學的總複習是搞好畢業升學考試必須進行的一個重要環節,針對在總複習時面臨着時間少,內容多,要求高等突出問題,如何選擇一種科學又高效的複習方法是我的重大任務。每到下學期進行總複習時,就一個字:累。不論老師還是學生總希望能在上一屆的複習方法上有所突破,找到一種更高效的複習方法,可每年都幾乎是同一模式:教師對照考標上出示的知識點,一條條列舉分析,學生邊寫筆記邊思考,然後進行反覆練習,逐條過關。久而久之,老師和學生都沒任何新鮮感,當然也就沒有任何激情可言,更加不用說挑戰了,一堂課上得死氣沉沉,味同嚼蠟。學生面對這樣的複習課就更是沒有主動性和自己的思維創造性,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機械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學習,毫無個體差異可言。由於總複習主要以基礎知識點爲重,從而致使一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淪爲看客,甚至產生妄自尊大的情緒,這對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爲不利,若教師盲目增加難度,實在是違背了基礎教育的初衷,同時也使大部分學生無法產生複習效果。

儘管自己一直都反思自己的複習方法,可仍然不知道怎樣的複習方法才最有效,才能儘可能的使每個學生有所收穫。通過前段時間的複習,覺得學生對知識點的過關程度不好,有的只掌握了表面,一做題就出現很多的問題。只要是學生的自主性不強,全靠老師牽着鼻子走,很少去獨立思考和反思總結,導致沒掌握的知識複習後仍然沒掌握。在後面的複習中將採用以下的方法。

1、教師設定複習主線單元。

2、學生鑽研教材,自主進行單元知識小結,清理本單元必須掌握的知識點。

3、學生進行整理,教師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結構,同時可以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

4、師生共同對本單元各類題型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與解題技巧進行歸納。

5、師生共同對複習效果進行檢查評價練習。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7

1、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可任由教師任意塗抹。在幼兒園的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在學生的已知的基礎上進行8和9的認識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爲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基於此點認識,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說一說,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說”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可教學設計始終是一種設計,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學生說出了媽媽給我買了4個蘋果,爸爸又給我買了4個蘋果,我一共有8個蘋果。因爲一開始,沒有對第一個學生回答的問題作適當的評價,致使後面每個小朋友站起來都這樣類似的說。可見國小生的模仿性是很強的。在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及時評價,恰當評價。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學生藉助他人的幫助和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由此可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不能替代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無法幫學生思考,無法代學生體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是現實的,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8和9的認識”的教學中,我爲學生提供了一些活動素材,並給學生獨立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探究和討論交流等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數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說說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 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是,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我沒有處理好板書。我完全是按照學生的回答來板書的,沒有系統性。7〈 8 9 〉8

8〈 9 8 〉7

7〈 9 9 〉7

如果當學生自己選擇了兩個數,並且運用〈 或 〉說出了一個式子。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還是這兩個數,你還能用另外一個符號來連結嗎?這樣,可能學生就會比較有序地說出,也可以從對比中發現兩個數的關係。一次選擇就讓學生會用兩種符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板書也不會讓人感覺很亂。

7〈 8 8 〉7

8〈 9 9 〉8

7〈 9 9 〉7

3、師生互動,關係融洽

新課程帶來的其中一大變化就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課堂單一的數學知識的傳授的角色,逐步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轉換。本節課主要體現在多元化的生生、師生評價。如在出示直尺圖後,我讓學生也來噹噹小老師,看着直尺上的數,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幾個問題。學生在互問互答完以後,我會提醒提問題的學生,“你覺得他回答的怎樣?”“把掌聲送給____!”通過送掌聲的活動,給學生以極大的鼓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裏充滿了掌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

4.幾點不足和一些困惑

對於8和9,學生都已經認識,並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寫。在教學完8、9的基數與序數意義後,我又獨立放了單獨一塊內容教學8和9的寫法。到底這還有沒有必要教,或者放在這個地方教合不合適,還值得探討。

另外對於評價機制,我自問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但在上課時,獎勵上也有些不公平。如在做摘蘋果的練習時,我是一道題獎勵一個蘋果,但沒有考慮到題目的難易程度,有些很容易的題目,學生也是得到一個蘋果,而有些很難的題目,也是一個蘋果。獎勵要體現公平,在一堂課上,可能還看不出什麼。但長此以往,如果獎勵不公平,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本來獎勵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如果不公平,反而會適得其反。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8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並實施了《有理數的乘方》這節課的教學,感觸很深。在關注學生小組合作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想像力極爲豐富,學生很有潛質,只要教師充當學生學習活動中平等的指導者、促進者,讓學生真正成爲實踐探索者、知識構建者、愉快的收穫者,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一定會促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我更加理解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學生爲本”的理念,深感這種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落實的必要性、艱鉅性。任重而道遠,我將把科學探索貫穿於教學始終,與學生共同發展。

關於八年級數學月考反思 篇19

完成《數軸》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有幾點還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較好的把握住了本節應讓學生掌握的內容:一、通過與溫度計的類比認識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二、藉助數軸瞭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爲相反數的一對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係。學生上完本節課後,相信對於以上兩點應能靈活掌握。

2、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學生模仿溫度計,自己設計出能表示有理數的圖形,後教師幫助總結得出數軸的形狀及概念,此過程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其明白數學可來源於實際,以後也許對身邊的事物就會多留意,會去多一層的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其次,爲了調節課堂的活躍氣氛,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遊戲和一系列搶答題,遊戲爲:請一列同學所在直線爲數軸,任一同學爲原點,定好正方向,請其他同學分別說出此列同學代表的數及相反數。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降低了學生的疲勞感,輕鬆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再者,在作業的選擇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選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也結合了部分第一章的所學知識展開,較爲理想。最後,本節課我向學生較好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爲將來數學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另不足之處也不少,如:在數軸的圖形與概念介紹前應讓學生將其模仿溫度計設計的數軸展示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就更爲完美了;在介紹相反數的概念時,竟將“0”的相反數是“0”忘記強調了。

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再次發覺: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我們應多放手、多創造機會讓其充分發揮其主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