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課後反思(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7W

《嶗山道士》課後反思 篇1

《嶗山道士》這篇課文是根據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改寫的。課文描寫了一個遊手好閒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嶗山道士學穿牆術的故事。它告訴人們,那些想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人最終只能落個自作自受的下場。

《嶗山道士》課後反思(通用5篇)

1、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所以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學讀好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講講文中的王七是怎樣跟嶗山道士學法術的,結果怎麼樣,以此來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

2、當學生掌握了文章大體內容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談體會:你認爲文中的王七是怎樣的一個人?現實生活中真有穿牆術嗎?蒲松齡寫的《嶗山道士》用意何在?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做什麼事只要肯下苦功,有恆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則將一事無成。

爲了讓學生了解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的用意,我利用自己業餘時間瀏覽了《聊齋志異》全書,選出了一篇容易理解且與《嶗山道士》形成對比的文章《義犬》,並在譯文中保留了部分文言文,引導學生利用課上總結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閱讀並思考蒲松齡寫作這兩篇文章的態度。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討論,王七究竟錯在哪裏?小組討論後,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想法,並且以課本劇形式,表演王七的可笑下場。同學們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理解了王七錯在不肯下苦功,沒有恆心,沒有毅力,只想投機取巧獲得成功,我們不應該向王七那樣對待學習和一切事情。

《嶗山道士》課後反思 篇2

在《嶗山道士》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課件展示圖片,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神話”般的情景,爲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使每個學生快樂中學習。本節課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在這一課教學中,課前深掘教材。利用圖片使學生創造了自主想象、表達寬鬆的環境。如讓學生看着圖片說說圖片的內容,同時想象出王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引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並結合課文發揮想象。

二、在教學活動中,先讓學生知道王七上山學道吃了不少苦,但是要想學到道士這樣的法術,他吃的苦還不算什麼。仙術和王七吃的苦這樣一對比,仙術學生就明白了王七是一個不堪吃苦的人了。同時學到法術後,王七還吹噓、炫耀、驕傲自大,不聽師傅的忠告,致演法失敗,失敗后王七自己還不會改,竟然咒罵道士,這是最不應該的。學生這時感受到,無論做什麼事,不要怕吃苦,而且持之以恆。做人謙虛、謹慎,要想得到更大的成功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覺得在這一節課中,學生通過讀課文看圖片能夠理解、領悟到這些,就是他們的收穫。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爲新時代老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嶗山道士》課後反思 篇3

這篇課文它告訴人們,那些想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人最終只能落個自作自受的下場.

1、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所以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學讀好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講講文中的王七是怎樣跟嶗山道士學法術的,結果怎麼樣.以此來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

2、當學生掌握了文章大體內容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談體會.你認爲文中的王七是怎樣的一個人?現實生活中真有穿牆術嗎?蒲松齡寫的《嶗山道士》用意何在?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做什麼事只要肯下苦功,有恆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則將一事無成.

3、拓展閱讀.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文筆生動,充滿想象,借描寫狐仙、鬼怪、軼聞趣事,以此來歌頌美好的事物,鞭撻了醜惡的社會現實.我佈置感興趣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讀一讀《聊齋志異》,從而激發學生課外讀好書,讀成本書的興趣.

《嶗山道士》課後反思 篇4

今天我上了《8、9的組成》這一課,40分鐘的課堂教學,面對學生收穫成功的笑容,回顧從研讀教材到教學設計,再到課堂實踐,讓我對今天的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一個地球”,備課就是爲了給學生找出一個學習的支點,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地提升。課前精心的備課,我們的數學課堂纔會時時有亮點,處處有新意,並且將這種亮點變爲了高效,學生就會輕鬆得到一份厚重知識。通過這節課,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開展看一看、說一說、遊戲、擺一擺、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在數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通過比賽進行探究。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知識的最好的途徑,它可以啓發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與探索慾望。在教學這一節課時,我讓學生拿出8根小棒,把8 根小棒分成兩份,要求6人一組合作進行,小組長按號進行,找一找一共有幾種分法,看一看哪一組完成的最棒。通過操作、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能力也得到提高。

《嶗山道士》課後反思 篇5

“0×5=?”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並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方框,每個盤子裏有3個圓圈,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後擦掉一個圓圈,剩兩個圓圈,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方框中一個圓圈都沒有。然後讓學生計算 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並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說明0×5爲什麼等於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裏,有的學生說“5個方框都是空的,一個圓圈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爲什麼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的說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通過這個小小的教學情節,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情境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它更能幫助孩子理解所學知識。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

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後比較怎樣算最簡便。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還親自經歷了計算的過程,最後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算法。

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的練習中,由於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則,不過整體還是很成功的。

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的開心,特別是開始的情境教學,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整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要在情境中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儘可能地從身邊的實際例子中去探索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感受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