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5W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

說到語文味,就不得不提一下朗讀這一環節的處理。其實朗讀與重難點的突破也有着緊密的聯繫。語文課與其他科目比較,最明顯的區別就應當是朗朗的讀書聲“聲聲入耳”,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通過反覆練讀、朗讀、研讀、品讀,讀出文中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讀出學生自己對課文的情感,品出文中語句蘊含的深意,悟出可以爲我所用的人生哲理和啓發。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精選23篇)

在我的課中,雖然表面看,比較注重朗讀,但深入分析,我設置的教學中一節課有多少時間在朗讀?是逐步分層漸進式的朗讀還是劃一性地朗讀?每一步中的朗讀分別是爲了達成什麼目的?通過朗讀,學生朗讀水平有無提高、對課文有無新的見解和感悟?有沒有將朗讀滲透到每一環節的解讀中,尤其是重點語句的研讀中?對於以上諸多問號,之前我都沒有去深入思考,可想而知,朗讀的有效性體現得極不充分。因此,在今後的授課中,應當清楚地明確每一次朗讀所要達成的目的,精讀語段或語句應加以反覆朗讀,讀一遍得出一點理解,再讀,再得出第二點理解,如此反覆,直到將課文吃透。如此,才能讓語文課充滿朗朗書聲,充滿“語文味”。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2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可以窺視出,之所以不予學生以主體地位,而始終將我自己擺在主導位置,是出於心理上對學生的不信任。實則,在某幾節課中,我也做過初步嘗試,大膽將課堂讓給學生,將課堂重點設置成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全體學生積極從文中尋找、發現並參與探討,有時課堂會呈現出你爭我搶發表自己見解的喜人態勢。

我一直對學生強調,語文中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在語文的世界裏,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思維有時會綻放出燦爛的異樣光芒,他們的見地有時遠遠超出所謂的“參考答案”。因此我發現,只要給學生創設有利的條件,設置有效的探討話題,對學生給予充分的信任,用欣賞、肯定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一定可以逐步擺脫自己傳統、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中做主人,將自己的思考說出來,說多、說準、說亮。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3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討論、分析、揣摩,通過比較作者對幾個人物的不同寫法,學習本文描寫人物的寫作技巧。注重對學生進行獨立分析、思辯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並通過練習增強學生對本文學習重點的理解運用。

在引導學生分析有關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語言、行動描寫的語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之後,運用在記敘、描寫中插入議論抒情的寫法對莫泊桑進行肖像描寫;讓學生髮揮想像假如此時四位大作家正在談論着文學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時,莫泊桑來了,根據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徵,他們會用什麼樣的表情、語言和動作來迎接莫泊桑的到來。當學生通過思考,發表自己見解的時候,就已經逐步理解並掌握了本文的學習重點。由於時間的限制,學生整體感知後,“談收穫,悟寫法”就談得不夠深,也由於學生談得不夠深,就急於把自己的觀點展示給學生看;應根據學生的能力、興奮點來取捨教學環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4

在分析全文的思想內容時,同學們低頭不語。現在想來,還是自己引導的不夠,同時也與一些同學課前沒有認真預習、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有關係。第三個課時,則主要品味文章的語句。

這個內容以分析文章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爲主線來展開。這一個課時,同學們發言積極,而且好幾位同學的發言都讓我喜出望外。在講到人情美的時候,我自己的預設主要是以阿發和六一公公等人物的表現爲佐證。可同學們則認爲“釣回的蝦都歸作者吃”以及“雙喜在同作者母親談判時敢寫包票的理由”這兩個依據也可以成爲人情美的佐證。答案一出,我稍作思忖,便立即露出讚美的微笑,這也可以看作是這節課的最佳生成、閃光點了。

在講到“人性美” 的時候,從文中找到理由似乎不是很難,同學們也都做得很好。但一個同學的發問頓時讓我驚喜萬分:“老師,既然人性美,可爲什麼還要幹偷豆這類壞事呢?”問題一出,我即刻表揚了這位同學,他問的問題不僅有助於深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還爲我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探討課文提供了絕好的契機。這篇課文最終是在我給同學們講自己的童年往事中結束的。現在細細想來,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探討課文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短,只是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交給同學們粗略地談論一番便算完成任務,根本就沒有留給同學們發問的時間。

而這篇課文原本計劃在一位同學由本文所引發的童年往事中結束,可我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到這樣的學生,也許是時間太緊的緣故吧。縱觀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上這篇課文了,上完之後,依然心神不寧,因爲我從課堂上同學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他們對於魯迅的那種陌生感和不屑感。我對魯迅先生敬重有加,更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多讀魯迅、讀懂魯迅,從而敬重魯迅。然而,這一次教學實踐再一次告誡我:之所以會產生“魯迅過時了”的無稽之談,魯迅文章的基層教育者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5

這是一篇充滿科學性、知識性、情趣盎然的說明文,文章介紹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神奇而美麗,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驚歎和心中無比自豪與喜悅的感情。課文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探索、瞭解的興趣。因此,我就從激趣入手,利用學生們求知的好奇心,採用探索、尋奇的方式,逐步揭開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的面紗。

這節課教完了,我覺得有遺憾的地方,如:本節課在聯繫上下文推想文中重點詞語的內涵上體現的較弱,如果能進一步加強詞語的理解,對學生深入體會文章主旨有更大的促進作用,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基礎語言;在補充有關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資料上比較有限,課堂上對文章內容的相應擴展和延伸,會更好的幫助學生體會其神奇與壯麗,並且使得課文的知識量也有一定的擴充,更能激發學生課下對雅魯藏布大峽谷的進一步探索和學習,將課堂進行無限的延伸。

今後教學中我會從這些不足之處進一步摸索求進,找到與孩子們共創造的愉快課堂。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是由兩封書信組成,一封是張國強寫給柯巖老師的信,另一封是柯巖老師的回信。

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是本課的教學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不足,正如人們常說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能夠欣賞別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會進步得更快。

對於學生來說,前面已經瞭解了自己的優點,再學習本課就順理成章了。由於學生準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爲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我在教學時,根據兒童的認知歸路,以學生的探究爲切入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認識自己的不足,並由此找到榜樣,學習他人,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不斷進步,爲培養學生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奠定基礎。同時也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夠有所感悟,真正理解。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7

松鼠學生不常見,我就利用課件,先出示一條關於松鼠的謎語,再播放鬆鼠的圖片,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松鼠.重點學習松鼠的外形描寫的一段,抓住重點詞語,讓學生感覺到松鼠的可愛,並讓學生看着圖片向同學進行介紹,激發了學生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指導學生學會描寫時要按一定順序進行描寫.然後帶領學生歸納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並通過課件出示自學提綱.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按照提綱的要求進行學習,彙報.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爲了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我設計了“做一隻小松鼠,介紹自己的特點”這一個環節。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更進一步地理解本文所介紹的內容,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文體”,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爲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不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體會,讓學生先讀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後出示課件填空,教師進行對本段小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鼓勵學生運用這些詞說一段話,可以同桌試說,再在班上說。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爲了把學生的認識與創造結合起來,我設計了採訪,表演這一環節,使學生體會交流、合作的快樂,並加深對課文的感悟,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提高了語文素養。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8

一、定位明確,有效地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着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祕,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本的三維目標定位爲: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瞭解“遐想、奧祕、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2、技能目標——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3、 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慾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月球的奇異與神祕。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由於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通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範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啓發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通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朗讀來理解什麼是“奇異”,在讀後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通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美與用詞的準確性,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課以讀代講,書聲琅琅。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9

教學中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爲學生提供有關月球圖片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效果非常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遐想的開課語言,給學生插上了相象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優美富有激情的語言導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神祕的未知世界。今天讓我們走進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奧妙吧!優美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祕的宇宙中.接下來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話語,更激發了學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慾望,使得這節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接着,我又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 在我優美的導語中,學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飛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這句更具有啓發的語言激勵下,學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祕的月球之上。

二、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爲學生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神祕而又遙遠的月球,遠離人們的生活,孩子們很難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特別是“環形山、月海……”這些概念十分抽象,現代化教育技術此時發揮了他的優勢。優美的月光圖片是那樣具有魅力,引起他們無限美好的遐想。藉助環形山、月海等圖片,把學生帶到了神祕的月球之上,揭開了月球的面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容。“阿波羅”號探月車和兩名宇航員在月球上的圖片,激發了孩子們繼續他所科學奧祕的信心和自豪感。也很好地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0

林斯基說過:“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節課,我藉助美麗的範文,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受到薰陶,收到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雙贏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點撥語、評價語等語言設計,還不夠到位,必須好好斟酌,應該更有針對性。今後要努力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並加以改進,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優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律,語文教學中應創設情境,寓教於樂,寓教於美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讓學生藉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與文章共鳴,與人物共樂。在聽說讀寫訓練中陶冶感染,潛移默化的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讓學生知道哪是美的,爲什麼是美的,如何去欣賞美,如何去創造美,這纔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1

這篇課文是北京課改版語文第六冊第十八課。《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是一首以第一人稱寫的兒童詩。全詩分爲四個小節,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開頭,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表達了對殘疾人、小鳥、小樹發自內心的關愛,展現了美好的心靈和純真的愛心。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題出:努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的有機聯繫,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除此之外教師充分的把課外的資源與課內的資源進行整合,進行了拓展閱讀,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並且有目的的進行了閱讀。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教師的應變能力還不夠強,課上不能及時的把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既想進行拓展閱讀又想進行寫作。俗話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學生一課一得即可。在以後的教學之中教師要敢於取捨,大膽的進行改革。還要多學、多思、多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2

我十分喜歡《尊嚴》這篇文章,因爲它帶給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不同的思考。孩子們讀了它可能只能悟到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吃靠自己的勞動賺來的就是尊嚴。而我們則不一樣。課堂上,爲了更充分的使孩子們體會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貴品質,我採用了聯繫上文對比體會的方式。我先請學生劃出描寫逃難人們的語句,這裏包括外貌描寫及動作描寫。外貌描寫只有一句,“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我引導學生仔細讀這句,然後提問:從面呈菜色,疲憊不堪這兩個詞中讀出了什麼。學生們,有的說我讀出了他們很累;有的說讀出了他們很餓;有的說讀出了他們缺乏營養,急需食物……我問:從那些語句,你看出他們確實急需食物?孩子們立即找到了後面的動作描寫。我說,是啊,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都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因此課文中用了一個非常確切的詞來形容------顯然。

到這,孩子們對這個詞的理解應該說很到位。此時我又節外生枝了一點,如此飽受飢餓的逃難人,此時就在我們眼前,對於我們每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來說,他們的這種行爲,我們能理解嗎?學生一致認爲能。此時,我把話鋒一轉,讓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特殊的年輕人,學生讀出對年輕人外貌的描寫,我寫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這兩個詞。請大家注意,年輕人與其他逃難的人一樣的缺乏健康,營養,食物。可當傑克遜大叔將食物送到他面前時,他依然拒絕了。此刻引導學生練讀兩人的對話部分,最有助於體會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質,所以我讓學生之間互相練習。結果,孩子們體會的很深刻。

故事中,這個年輕人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們的心中。由於,這的教學處理得當,後面的那句: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爲他有尊嚴。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由這個教學片段,我真正懂得了“精講”的含義。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3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爲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在這美好的秋天裏,你最想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一幅怎樣的圖畫?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說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說說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二、 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說:“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說:“是黃色的。”有的說:“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說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說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說喜歡,但卻說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看來,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的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他讀的缺少感情,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4

《夜鶯的歌聲》這篇文章情節複雜、環環相扣的長文,我在設計教學時把教學重點引向品讀、研讀和美讀上,讓學生透過人物言行,在朗讀感悟中凸顯和活化人物形象。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學生都能“讀”出“感悟”來,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

教學第二部分──“給德國鬼子帶路”我就設計引導學生抓兩個易忽略的詞:

1、“他好像把身邊的軍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詞。當我投影打出此句,請學生注意“好像”這詞,學生恍然明白:小夜鶯不是把德國鬼子忘了,他裝着把德國鬼子忘了,實際上是在麻痹敵人,暗地裏卻在數敵人的人數和武器。

2、“軍官突然問答”中的“突然”一詞。當我請學生注意“突然“一詞,學生由衷感嘆:德國鬼子也不是好對付的,他們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鶯時刻有着生命危險。而小夜鶯面對敵人的突然發問回答得又是多麼巧妙和機智!

《夜鶯的歌聲》主角是小夜鶯。以上兩個部分最能體現夜鶯人物品質及其形象,於是在教學設計上我削枝強幹,通過紮實有效的朗讀、品味精讀這兩部分,使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5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在文本探究中,不斷質疑爲什麼採用這種說明順序,怎樣採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說對象來確定最合適的說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說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後,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本之後,思維活躍,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爲什麼把太和殿作爲重點介紹,由於課前學生資料查閱不夠,閱讀文本不夠深入,討論之後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說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6

我在教學《jq__ 》時,首先讓孩子們觀察聲母jq__的表音表形圖,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爲了讓孩子們記住jq__的發音,我耐心引導他們只要把“母雞的‘雞’發短音就是聲母j的發音了; 把‘氣球’的‘氣’讀一聲,讀得短一些,輕一些,就是聲母q的讀音;把‘西瓜的西’讀得短一些,輕一些就是聲母__的發音。然後自編兒歌記住jq__的形:母雞母雞,jjj。左上半圓,qqq。打個叉叉,______。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嘗試編兒歌記住拼音字母。在教學jq__與相拼去點規則時,讓學生熟記兒歌:“j q __真淘氣,從不和u在一起,它們和ü來相拼,見了 帽子就摘去。”或“小ü遇見j q __,去掉兩點還讀ü。”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因爲是自己編的,記憶也猶爲深刻。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創編兒歌學拼音,不僅能讓枯燥的拼音課變得有趣味性,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漢語拼音在國小階段是學生識字的開始,很難。我要不斷地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摸索,不斷地嘗試新的方法,希望能找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新方法,讓學生們輕鬆的學習拼音,牢固的掌握拼音。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7

《我的母親》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其單元的主題是至愛親情,因此,本課以學生的閱讀活動爲主,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體會、理解、感悟母愛親情,本教案把“領悟至愛親情”確定爲第一教學要求,把“分析四件事例把握母親形象”和“截取法的應用”確定爲第二、第三點教學要求,基於新課改精神,我儘量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緊密結合,相互滲透,不放棄字詞,文學常識等基本知識,也兼顧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更要突出母愛與愛母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考慮到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①概括母親形象,學會截取法;

②體會母愛,培養學生對母親感悟的理解。教學難點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我抓住重點,按照導入母親——感知母親——研讀母親——探究母親——理解母親,順利地引導學生品析母親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語言中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整節課堂,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體驗。

本節課的教學手段以多媒體爲主,多媒體制作講究實效,不擺花架子,不代替學生的閱讀,不限制學生的思維,不束縛學生的想象,在講授這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方式,課上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展開思維,去體會、理解、感悟、反思,在閱讀方法上加以引導,設計了粗讀、細讀、精讀、聯讀的閱讀活動。旨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不是由教師包辦。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需要我們爲師者切實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上課前能主動認真地閱讀課文,從而減少課堂上閱讀的時間,效果會更好,我想以後的工作中,真的應該在提高課堂效率上下功夫。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8

《大樹的故事》這節課是我和孩子們都喜歡的一個學習內容,我把這節內容提前到這多彩的秋天。

故事最能觸動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我決定用“大樹的故事”導入課題。這個故事應該是一個開心的、讓孩子們動手動腦的故事,經過反覆思考,我編出這樣一個故事:森林裏有一顆好大好大的樹,它的根鬚扎得很深,樹幹又粗又壯,樹枝向四周擴散,滿樹茂密的葉子綠的發亮。誰能畫出這棵大樹?我指兩名學生畫大樹,比一比誰畫的大,然後範畫一棵大樹,邊畫邊概括樹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

接着講故事:這棵大樹可是動物們的樂園——小鳥在樹枝上築巢、小松鼠在樹幹上睡覺、小兔子在樹下采蘑菇……慢慢地,它們都成了大樹的好朋友,每天都有好多動物朋友陪着大樹。誰來幫大樹把朋友請到身邊?我讓舉手積極的同學自己上講臺,把動物朋友畫在最恰當的地方。並很快確定學生的畫裏缺乏的重要方面,悄悄對個別學生進行提示。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19

這節課中還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爲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爲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在指導朗讀上應再下功夫,應該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不應將自己的體會強加於學生的身上。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爲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學生的感悟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認識有些膚淺。非但不能體現原本指導比較細緻,有步驟的特點,反而讓學生覺得很倉促,導致實效性不強。

3,課堂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在教課本內容的時候比較倉促,也沒有很好的深入課文,理解課文。

4,在進行角色體驗的時候,有點脫離文本,因爲小朋友對課文內容還不是很瞭解,就直接開始讓他們談自己的感受,要求有點過高。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20

一、從題入手,質疑定向

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有:誰與象共舞?與象共舞是一種怎樣的情景?“與象共舞”是什麼意思?我充分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價值,並出示投影打出我事先預設的問題,學生驚喜地發現他們提出的問題與老師提出的問題驚人地相似,他們很願意帶着這些問題自學課文。

二、由表及裏,深層體會

學生自學後是全班交流,根據“泰國人與象共舞是一種怎樣的情景”這個問題,首先將學習重點鎖定在第五自然段。學生讀完這一段,我問學生:“與象共舞”是什麼意思,明白了嗎?此刻大多學生的回答停留在表面,認爲“與象共舞”就是人與大象歡快地跳舞的意思。我接着追問:泰國人爲什麼能做到與象共舞?“與象共舞”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與象共舞是泰國人象和諧相處的極致表現,人與象不僅共舞,甚至共生共樂,從而提升認識。

三、授之以法,言意兼得

在課堂上,我滲透了學習方法的傳授。學生理解了“與象共舞”的含義後,我問: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人與大象之間的關係和諧融洽的?實際上,這也是課文自學提示中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善於抓住每一段的要點,並儘量考慮周到,從多個方面思考。根據學生的反應,我相機指導學生抓中心句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簡要地回答問題。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中,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還了解到了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和課文先概述再分述的結構範式。

四、情境教學,朗讀課文

最後,我創設了“小導遊”的情境,請學生向遊客介紹泰國人象共舞的異國風情。我的出發點是通過這一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共有4位學生當了小導遊,讀了第三、四、五幾個自然段。

教學的成功之處可以從以上介紹中略見一斑,而失敗的地方也很明顯。

一是放手仍然不夠。雖然明知是略讀課文,教師不能包辦、牽引過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不自覺地越粗代庖了。如針對題目讓學生質疑固然好,但不能問出“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人與大象的關係”這一重要問題,而這個問題還是後來我親自提出來的。又如以“小導遊”的方式進行朗讀不夠自由,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朗讀成果,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話來介紹。

二是朗讀指導不到位。第五自然段無疑是朗讀訓練的重點,但學生讀得並不好。我錯過了兩次好的指導契機:第一次是學生回答“與象共舞”是怎樣的場景時,我只是要學生隨便讀了一下,這顯然不行。應該要讓學生談談感受,然後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而且讀的形式要多樣,自由讀、個人讀、齊讀相結合,初步奠定歡快、和諧的朗讀基調。第二次是學生當導遊讀這一段,一直比較平淡,入不了“戲”,此刻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大象跳舞是有音樂的,你們想想是什麼音樂?學生可能會說是搖滾、迪士科之類,然後再讓學生帶着這樣的感覺去讀,效果應該會好些。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21

1.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對四個小動物在雪地上如何畫畫,怎麼畫一目瞭然。

2.適機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如讓學生用"有……還有……有……和……"的句式說說雪地裏來了哪些小畫家,規範了學生表達的語言。

3.在理解第四句時結合圖片理解了小畫家的畫與自然界裏的一些景物是多麼相象,然後結合四個小動物,反覆誦讀,這句話。

在課堂上,老師那富有兒童化的語言和優美的肢體語言帶給學生們的更是一種享受。老師範讀課文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讀,培養了學生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適時機地向學生拋出便於討論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議一議中統一思路,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逐步得到培養。另外能引導學生在朗讀後進行自評,互評,學生的評價水平逐漸增強。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老師讓學生展開想象,小雞畫的像竹葉,還像什麼還讓學生想象雪地裏還會來哪些小畫家,會畫什麼這樣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22

課堂導入時爲了 讓同學們進一步的靠近雷鋒叔叔,並創設情景,我特意下載了雷鋒叔叔冒雨護送一位年邁大娘和孩子回家的一段錄象,使同學們受到了強烈感染,讓雷鋒形象進一步 具體化。爲了創設情景,激發情感,我設置了影樂伴讀環節,圖文並茂,這讓孩子們頭腦中的雷鋒叔叔形象更加豐富,加上音樂的感染力和老師入情入境的朗讀,讓 學生在情景交融中接受了感染,激發了情感。接下來在這種情景氛圍中讓同學們練讀課文。由於本人在指導朗讀方面還缺乏實踐和學習,我感到在指導孩子們朗讀時 缺乏藝術和技巧,課文讀得不夠充分。我感到課文生成精彩的地方是,再提到最後“哪裏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裏”怎樣理解這句話時,同學們能夠聯 系生活實際,說身邊的雷鋒。

我還特意設制了這樣一個問題,“除了在小溪旁,小路邊可以找到雷鋒叔叔的足跡外,還可以在哪裏找到雷鋒叔叔的 身影”。這個問題可以提高同學們發散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聯想能力,可同學們理解成身邊的雷鋒了,和最後聯繫實際說身邊的雷鋒環節上有些重複也是個美中不足的 地方,也可能是老師語言引導上不到位,這需要我以後課堂上多注意錘鍊語言。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反思總結 篇23

班會是班主任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重要陣地。主題班會能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讓個人在集體活動中受教育、受薰陶,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讓我們築起友好之橋》這節課的設計和開展,不但體現了班會課的特點,而且達到班會課德育效果。

一、主題突出“小而實”

因爲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小而實在的主題更容易實現教育意圖。本節班會課的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之間發生衝突、矛盾時,懂得要用換位思考,相互諒解、相互包容,彼此以誠相待,達到發解矛盾,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通過讓學生分析平時發生過的矛盾,讓學生明白這些事件是可以簡單被化解掉的。

二、內容貼切學生生活。

班會只有以學生爲主體,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情況,才能在學生的心中引起共鳴,纔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本節課的教育目標針對學生的日常不良行爲習慣來確立的。近段時間學生吵架、打架事件頻繁,進行處理時,發現學生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矛盾,總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而沒發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活動安排貼切學生的學習生活。當課件出示學生吵架的畫面時,學生的情緒一下就被調動起來,接下來,讓學生欣賞平時發生打架的短劇,再讓學生討論、評價,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更強了。從而認識到了發生衝突應該以諒解、包容之心來解決。還有相關學生在校園裏學習、玩耍、互助的相片,讓學生感受到同學們之間友好相互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從而讓學生珍惜相處的日子,珍惜之間的感情。

三、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主題班會主要是讓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主題班會活動準備中,我先讓學生圍繞“同學之間友誼”主題,討論開展這樣的班會,可以準備哪些活動環節?有的說可以朗誦有關友誼的詩歌,有的說可以同學間互送禮物等;班會課上,讓學生觀看學生自己準備的有關矛盾衝突的短劇表演,說說發生衝突的原因,找出錯誤的地方,再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他們其中一位,你會怎樣做,爲什麼?讓學生在看錯、辨錯中,找到解決的方法,最後讓全班學生找和自己發生小摩擦的同學說聲對不起,並送上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整個班會過程由始至終都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在活動中接受了教育,感受了同學間的友誼。

四、形式多樣使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對學生的教育首先要“曉之以理”,而不是“施之以威”。本節班會課,通過表演、討論短劇,詩朗誦,互相大聲說對不起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發生小矛盾時,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體會一下別人感受,用寬容、諒解之心去對待同學。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讓他們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做到知行統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會課上,讓學生明理後,再通過讓學生欣賞相處時快樂的光的相片、互贈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等形式,加上多媒體音樂的渲染,激起大家的情感體驗,感受班級同學如同一家人一樣親,使不少學生熱淚盈眶,抱在一起;使不少老師感動,眼眶溼潤了。在這樣的氛圍中,同學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情感得到了昇華。

活動過程也存在着許多不足:

1、活潑的氣氛帶動得不夠,趣味性不夠強烈。

2、過渡語言的設計不夠自然,使得環節處理得不夠緊湊。

3、多媒體的製作還有待提高。

4、時間的把控不夠,給學生說的面還不夠廣。

班會課結束後,一位課堂上從不舉手發言的孩子對我說:“老師,今天真高興,因爲我看到了我們的同學都是很善良的。”聽到這樣的話,我倍感欣慰,更讓我對今後的班會有信心。只要我們留意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選擇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主題,和學生一起組織,策劃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必能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