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3W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爲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爲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爲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八九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爲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爲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2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鼓勵學生把書中描寫的蟋摔的“大廳”、“平臺”、“臥室”畫了出來,而且還把想象出來的蟋蟀的“儲藏室”、“衛生間”等也畫了出來,把對課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筆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並把他們的創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他們結合課文一一介紹畫畫的意圖和獨創之處,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時我先請學生自己到課文中找找描寫蟋蟀住宅特點的語句畫出來。然後,小組討論,把找到的特點,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出來,寫在作業本上。學生經過自學研究比較容易找到並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點,但就“傾斜”是否爲住宅特點學生產生疑問。學生在這裏出現問題是在我備課中想到的,所以這時我沒有馬上給學生答案,而是提出“蟋蟀住宅傾斜是怎樣的角度?”這個問題讓學生爭論,有的學生說:“蟋蟀住宅應該是越向裏越高”,有的同學說:“住宅應該是越向裏越低。”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有的同學指着圖說:“如果隧道越向裏越高那麼洞口必然低,那麼一下雨,水就會把洞口淹了,所以隧道一定是越向裏越低,洞口最高。”還有一組同學用自己的水壺擰開蓋子當隧道放在老師準備的盆裏,邊演示邊說:“下驟雨蟋蟀住宅外面就會有積水,臉盆裏的水就代表積水,而水壺代表隧道,如果水壺口上揚,臉盆裏的水只要沒過壺口就會留進水壺整個洞就被淹了,而水壺口衝下壓盆裏的水就流不進壺裏因爲壺身是向上的,所以我們組判斷隧道一定是越向裏越高。”一下爭論有了結果,這時不用老師給答案學生自己就明白了住宅傾斜是爲了內部保持乾燥,所以傾斜不是特點之一。

課後我感到這一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因爲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獨立讀書,獨立思考後的獨到見解。只有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思維的過程,學生的獨到見解才能得到表現,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再次努力讀書,並小組合作,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又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使自己從別人那裏獲取經驗,得到啓發。使每個人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爭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3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鼓勵學生把書中描寫的蟋摔的“大廳”、“平臺”、“臥室”畫了出來,而且還把想象出來的蟋蟀的“儲藏室”、“衛生間”等也畫了出來,把對課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筆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並把他們的創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他們結合課文一一介紹畫畫的意圖和獨創之處,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時我先請學生自己到課文中找找描寫蟋蟀住宅特點的語句畫出來。然後,小組討論,把找到的特點,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出來,寫在作業本上。學生經過自學研究比較容易找到並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點,但就“傾斜”是否爲住宅特點學生產生疑問。學生在這裏出現問題是在我備課中想到的,所以這時我沒有馬上給學生答案,而是提出“蟋蟀住宅傾斜是怎樣的角度?”這個問題讓學生爭論,有的學生說:“蟋蟀住宅應該是越向裏越高”,有的同學說:“住宅應該是越向裏越低。”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有的同學指着圖說:“如果隧道越向裏越高那麼洞口必然低,那麼一下雨,水就會把洞口淹了,所以隧道一定是越向裏越低,洞口最高。”還有一組同學用自己的水壺擰開蓋子當隧道放在老師準備的盆裏,邊演示邊說:“下驟雨蟋蟀住宅外面就會有積水,臉盆裏的水就代表積水,而水壺代表隧道,如果水壺口上揚,臉盆裏的水只要沒過壺口就會留進水壺整個洞就被淹了,而水壺口衝下壓盆裏的水就流不進壺裏因爲壺身是向上的,所以我們組判斷隧道一定是越向裏越高。”一下爭論有了結果,這時不用老師給答案學生自己就明白了住宅傾斜是爲了內部保持乾燥,所以傾斜不是特點之一。

課後我感到這一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因爲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獨立讀書,獨立思考後的獨到見解。只有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思維的過程,學生的獨到見解才能得到表現,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再次努力讀書,並小組合作,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又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使自己從別人那裏獲取經驗,得到啓發。使每個人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爭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4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爲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爲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爲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89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爲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爲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5

教學《蟋蟀的住宅》後,我感觸頗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1、文中的題目比較新奇,引用揭題來引起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其實文章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愛昆蟲、熱愛自然的教育。

3、通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說成是“住宅”,而且還說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從而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最後,我把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孩子成爲蟋蟀住宅的開發商,再給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議。並且在課後蒐集一些科普短文來閱讀。覺得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課作爲起點,再多接觸一些科普文章。這樣他們既可以增長課外知識,又可以鍛鍊讀書能力。從而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6

《蟋蟀的住宅》是國小六年制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主探究,點撥啓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鑽研文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質疑。

在學生細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如:法布爾爲什麼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稱作“巢、洞、窩”,而是把它稱作“住宅”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爲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隨遇而安”。蟋蟀不肯隨遇而安,這一點和大多的昆蟲不同,那麼蟋蟀是怎麼做的?其他昆蟲又是如何做的呢?誰能聯繫上下文並結合自己讀課文的體會說一說“隨遇而安”的意思?反覆讀“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一句,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7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這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經過,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重點研究選擇地址和住宅的特點兩部分 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這一節課,感慨頗多,提煉點滴並整理如下:

1、引題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課堂伊始,利用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理,設計爲: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禮物(出示蟋蟀的圖片)誰認識這個小傢伙?說說你對它的瞭解。此舉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因爲農村的小孩對蟋蟀大概瞭解一些,已不足爲奇,尤其夏天到來時到處可見,同學們紛紛舉手競相猜測回答,爲學 習新課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在解釋“暴雨”一詞時,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當中我們經歷過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講課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場大暴雨,同學們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樣的情景,於是聯想的遇到這樣的雨蟋蟀的住宅也會馬上變乾的,接着追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勢,是朝着陽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這個詞,有一個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認爲很好,爲了全體同學都能理解我特意準備了兩張圖片示意學生觀看,這樣更直觀。由此一步一步學生聯想到小蟋蟀的聰明,仔細,有頭腦。聯想到作者是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才發現的這青草叢中隱蔽的隧道。

3、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爲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4、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着於都問題,多元化的朗讀沒有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文中我,親自用板畫演示的住宅的樣子,但是可惜的是,沒有讓學生親身去體會一下,還有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遺憾,在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上多下功夫!當然,任何一節課都是一節遺憾的藝術,它不同於普通的藝術,可以預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潛伏了更多的隨機性和多變性,既要有專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場”作戲的應變能力。而我這點還不能夠應對自如,總之還是有一些小緊張,希望在更多的平臺得以鍛鍊,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5、感謝教育組組織這樣的活動,活動中我們鍛鍊着,成長着;感謝各位校長、主任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的全程陪伴認真評價;感謝給予我幫助的所有的朋友們、同學們,真心謝謝!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大家的智慧和自己虛心的態度。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8

《小小商店》是一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基礎、合作探究爲學習途徑的活動課,本課是學生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興致去參與活動,加上一年級孩子的自律能力還不高,相比一般的常規課而言活動課就顯得更爲豐富、多變。經過兩次的教學實踐,我覺得要讓活動課變得更靈動、鮮活,讓學生樂學而又有所收穫,除了需要教師爲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外,更需要教師敏感而不失時機地捕捉到學生的各類信息,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一、精心預設,爲課堂生成預留空間。

老師的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平臺,如何引入、如何激趣都需要老師的“別有用心”。在這節活動課中,我就把教室按書本的樣子佈置成一個小商店,孩子一上課便無比興奮,躍躍欲試。爲了讓孩子能靜心地複習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我把自己變成總經理,把複習題變成有獎問答,爲了獲得更多的現金代用卷,孩子們一個個積極發言。而我設計的問題傳統而不失靈活,問題簡單答案又不盡豐富。如我問孩子:購物需要注意什麼問題?有的孩子說不能被騙,要數清楚找回來的錢;有的孩子說不能貪小便宜,發現找多錢了要還給別人;有的說要注意安全,講文明;有的說要環保,帶購物袋……聽着他們的回答我才發現,小小年紀的他們居然懂那麼多,課堂也因爲孩子的聲音變得更生動、更精彩。

二、及時發現,讓“生成”變成資源

課堂的旅程從來都不會遵循教師預定的軌跡前進,而是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這些意外往往是不經意間就發生了,所以老師必須敏感、及時地捕捉到這些“意外”,順學而導,把“意外”變成資源。

比如在學生進行第一輪的購物活動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買完了一樣文具,他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着急着買第二樣東西,而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清點自己剩下的紙幣。玩具櫃檯上有一個標價68元的機器貓,我並沒有給學生準備那麼多的樣幣,可是有孩子還是買下來了,原來他是和同學合夥買的。在第一輪活動結束後,我把自己的發現提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買完東西及時清點自己的財物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檢查了售貨員有沒找錯錢,又可以知道自己剩下多少錢,還可以買什麼。在討論合夥買東西的時候,一個同學說售貨員沒有找錢,一問之下,原來售貨員把錢找給了另一名同學,我因勢指導,和同學合夥買東西的時候,要記住每人各拿了多少錢,如果有找回的錢,要商量好怎麼分,這樣纔不會鬧矛盾。班上有孩子說:“玩具太貴了就不要買,買便宜的點的。”聽到孩子的回答,我馬上表揚他們,多麼懂事的孩子呀,因爲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所以小朋友不亂花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些相應的變動。這種教育的技巧,需要老師具有極爲豐富的駕御課堂的教學經驗,而中經驗需要依靠日常教學中點點滴滴地積累,因此在這方面我還是很稚嫩。很多時候,我無法第一時間準確地對課堂的生成進行篩選,也不能完美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活動。但是,我希望,也相信,只要腳下的道路是對,即使坎坷,往前走,堅持,就能遇到更多“無法預約的美麗”。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課題新穎,引人從課題着手,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話題:如:晚上怎麼會有太陽?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麼?是誰發明了晚上的太陽?晚上的太陽用來幹什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讀書慾望。

在學生自讀課文第一段後,引導學生簡單介紹課前搜索到的愛迪生在科學上的巨大貢獻,從而更好地瞭解愛迪生,結合課外知識介紹急性闌尾炎的知識,想象在這種情況下不做手術的後果,加深學生體會,指導有感情朗讀。

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油燈的光線很暗”,結合“猶豫”請學生想象醫生在猶豫些什麼?動作演示“爸爸無可奈何搓着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體會愛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愛迪生當時在想些什麼?心情怎樣?結合“媽媽痛苦地呻吟”來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和糟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重在自悟。接着我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先立足於學生自己體會感悟,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愛迪生想出了一個怎樣的好辦法?”引導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先讀有關句子,再說說體會。在全班交流時,扣住“眼睛一亮”、“醫生的搖頭”體會愛迪生想出了好辦法,可醫生卻還不明白,間接襯托出愛迪生的聰明。我預計學生對愛迪生想出的方法並沒有深切的體會,因此我藉助多媒體,播放當時情境,來體會簡易手術檯前的一片光明,進一步感受愛迪生的善於思考。

抓住“媽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請學生想象此刻媽媽最想說些什麼,來體會媽媽以有這樣的兒子引以爲豪,理解愛迪生所說話中第一個太陽是指白天生活中能發光的太陽,聯繫下文理解晚上的太陽是指“電燈”,結合學生回答及時點明課題。扣住“一本正經”“真的”引導學生體會正是因爲愛迪生從小就善於動腦,並且一直這樣去做,長大才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0

終觀本課教學,我覺得比較成功的是抓住情感這個突破口,通過反覆的讀去引導學生完成與文本的積極對話,先用情牽住學生的思維,深入其中,教學設計上注意力步步爲營、逐層深入、由易而難。引導學生以欣賞的眼光去解讀文本,發現文章的情感美、結構美和標題美,充分感知文章美的因素。通過閱讀探究反思去獲得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啓迪。

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爲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佈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1

課前我通過播放《曹衝稱象》的動畫故事讓學生說說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出大象?然後指出:曹衝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 種策略——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 一步探索新知的慾望。並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 主要是讓學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爲什麼要替換?”;掌握“怎樣替換?”; 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替換的需求,並探索替換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替換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替 換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替換的經驗,以及理解替換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 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說想法,說替換的過程。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是長春版教材國小語文第七冊第十一版塊《考驗》一組課文中的第一課。課文講的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歐陽老師帶領同學們在空曠的操場上經歷風雪考驗,站立五分鐘的事。這一課在同學的心目中是”永遠的一課”。在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內容,向課文的主人公學習,從小磨鍊自己的品格,使自己勇敢的接受考驗,獲得成功。

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課上興趣很濃、感悟很深。對作者表達的感情能有一定的感悟。當學生的情感已經被激發起來時,我應該抓住時機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讀。多讀、讀透,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情感。這節語文課我十分注重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和進行情感體驗,尤其是語言文字的閱讀訓練和思維訓練融爲一體,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還有創造性地想象、創造性地朗讀,做到了張弛有度、收放自如,有的放矢。本節課爲學生創設的這些“機會”,爲學生創造性閱讀開闢一片“綠洲”。學生擁有這片“綠洲”,自然就敢想、敢說、敢創造了,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就自然“活”起來了。

我想一位老師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可以適應社會,獨立生存的人?人生在世,都要經歷一些考驗。經受住了考驗,我們才能逐漸走向成功。而《永遠的一課》這篇文章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印象深刻。也給作爲老師的我以深深的震撼。教育是什麼?如果所有的老師都有把眼光放在學生是否學會文化知識上,那麼我們的教育只能是重複着過去的老路,如何開拓?如何創新?是我們作爲教育人必須考慮的問題。我想教育的關鍵還是鍛鍊學生的品格,只有學會挑戰自我,磨勵自我,纔會逐步走向成功。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的難點是分析西安事變的性質及其和平解決。要學生理解其性質首要的前提是對當時中國的國情有清楚的瞭解,東北淪陷,華北危及,外敵入侵,中華民族處在亡國滅種的時刻,就像國歌歌詞中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理應衆志成城抗擊外來侵略,但是當時的中國在幹嘛呢?“在打內戰”,學生很容易回答。再引導學生:那是誰在堅持首先要消滅對方,然後再抗日啊?“是蔣介石”。那麼張、楊多次力勸蔣介石抗日,但都被蔣介石否定並批評,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那麼非常清楚他們是奪權嗎?顯然不是,性質是“兵諫”,是愛國的、進步的舉動。通過引導解決本課難點。

另外一個難點是爲什麼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特別是中共和平解決的態度,爲什麼?這個同樣引導來處理,把學生引導到另外一面,如果殺了蔣介石會怎樣?學生能分析出結果來:紛爭四起、羣雄割據,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說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這不僅複習以前內容,而且也是進行愛黨教育的好時機。所以在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前後聯繫,整體把握,合理引導,開闊學生思維。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4

《彈琴姑娘》一文表現出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而課文則是通過“我”不論是清早還是夜晚,不論是春夏還是秋冬都能聽到美妙的琴聲來表現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性格特點的。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瀝淅瀝地下着。只要琴聲一響,雨點就輕鬆活潑起來,輕輕細細地灑在樹葉上,灑在馬路上,灑在行人的雨傘上,也灑到人家關着的玻璃窗上……灑得長長的衚衕裏稀溼稀溼,耀出一片亮光來,它們多麼淘氣啊,跳着快樂的集體舞,跟着琴聲的節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夏天的黃昏,屋子裏還滯留着一股熱氣。人們都到街頭、湖濱、廣場、公園裏去乘涼,然而在那窗口裏,仍然不斷地傳出好聽的琴聲----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細細閱讀這優美的文字,眼前似乎呈現出春雨正在淅瀝淅瀝地下着,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琴聲與這春雨融爲一體,不由得讓人陶醉其中……而當我們靜下心來,欣賞這美妙的琴聲這餘,是不是也想到了能彈出如此琴聲的人,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文字的第二段,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人的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精神。這便是文章的思想內涵所在,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5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重點介紹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經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題策略。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策略”,對策略的含義並不清楚。教學一開始,以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故事《烏鴉喝水》引入新課,讓學生初步感受到選擇合適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但沒有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整理的方法,而是爲了講知識而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學生選擇方法受到限制,約束學生思維。不能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而親身體會列表法的好處,沒有做到新知識滲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學的重點之一是讓學生學會收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並按一定的結構填寫在表格裏。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初步設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裏,將請填寫格式,已知條件和問題的位置。在預設時忽略了問題的存在。

對爲什麼要列表?列表有什麼好處?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感覺“清晰、簡潔”上,還要讓學生學會利用表格,分析數量關係,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學時,注意充分引導學生分別觀察表格的每一行,體會既可以從條件出發想問題,也可以從問題出發想條件,初步明確地感受綜合法和分析法這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體會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從而形成對這一解題策略的體驗。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裏。對於這一點我強調的較多,從左往右看,你發現了什麼?(本數與錢數對應,每本價錢不變)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買幾本,都要先算出什麼?觀察:從上往下看,又發現什麼?(本數增加,要付的總數增加)如果買10本,要付的錢跟42元比會怎樣?對數量關係進行重點引導。

很遺憾的是我的課堂教學時間掌握的不好,缺乏練習。

我應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嘗試列表整理題目中的信息,並分析數量關係,解決問題,這對學生進一步體驗策略是及時而有效的。讓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再次經歷對數量關係的完整認識,更清晰地體會分析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基本策略,積累豐富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6

《稱讚》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啓迪意義的童話故事。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所以稱讚的效果多麼神奇啊!文中的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這篇課文,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稱讚別人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自然揭題,營造氣氛

在課伊始,我對學生每一個積極的表現都給予真誠的稱讚,創設輕鬆愉悅的氛圍,如:課始,我對學生積極準備上課的狀態進行了稱讚(你坐得真端正、你回答得很準確)。這樣,課堂上讓孩子們感到輕鬆,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讀中悟意,讀中悟情

朗讀是二年級學生一項重點訓練項目。爲此教學中,我充分創設情境,以情感爲紐帶,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重點詞句,採用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使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讀書中領悟到稱讚帶來的快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小刺蝟和小獾互相稱讚的句子:“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和“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蘋果。”這兩句話。同時還抓住了小刺蝟和小獾對話的其它句子,培養學生從朗讀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蝟爲什麼還要稱讚他呢?進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引導學生理解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也就是看到別人的長處。學生從中學會了欣賞和稱讚,體驗到了稱讚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三、閱讀教學中關注詞語教學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詞語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句句話,一篇篇文章。因而,詞語在發展語言爲根本任務的語文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始終。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然而,現實中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一直是那麼枯燥無味。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中,要麼就讓學生從字詞典等工具書中找到答案公佈於衆;要麼就是老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而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知半解,效果甚微。那麼,如何讓詞語教學變得生動而高效呢?我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因詞而異,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可讓詞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幾種詞語教學方法:換詞理解法漢語的詞彙極爲豐富,幾乎每個詞語都會有一個或幾個與之意思相近的詞。根據這一特點,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時(特別是低年級的詞語教學),我們可以靈活地採用“換詞法”來理解文中出現的新詞,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詞彙來替換與之意思相近的新詞,以聯繫舊的知識來啓迪新的知識。這樣,既能深刻地理解詞意,又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認真)生活體驗法所謂生活體驗法,是指字詞教學要和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接通,讓學生在聯想中調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記憶,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使一些字詞打上學生各自鮮明的個性烙印。(粗糙)朗讀理解法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永恆的主題。閱讀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只有多讀,學生才能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個性化的體驗。讀,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在詞語教學中,靈活、巧妙地運用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朗讀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詞語意思及詞語中蘊含的豐厚的人文內涵。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7

一、設計意圖與目標:小班幼兒對鮮豔的色彩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幼兒興奮、驚奇,孩子們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設計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

經過深入鑽研和再三推敲,結合我班幼兒實際,我們將主題目標定爲:通過活動,使幼兒在彩色世界中初步感受周圍環境的絢麗色彩,體驗色彩及其變化帶來的樂趣。認識幾種常見的顏色,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二、活動準備與環境創設:

主題進行前,我們利用家教園地、板報通知等形式,與家長進行了及時的溝通和聯繫。請家長利用週末時間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廣場、公園、動物園、去觀察五彩世界,讓幼兒感受自然美和色彩美。並請家長協助蒐集了大量色彩的資料(圖片、玩具、圖書、光盤),擴充幼兒的知識經驗。

世界是五顏六色的,也是精彩紛呈的。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要靠日常的薰陶。首先,我們爲幼兒感受美和表現色彩創造了良好條件,精心爲幼兒設置了多個區域。紅紅的太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綠綠的大樹,黃黃的房頂,組成了後牆美麗的畫卷,色彩的美麗深深的吸引着孩子們的眼球。在主題進行中,我們將玩具櫃包裝成“色彩展示區”,把幼兒認爲最漂亮的圖片、實物等分類展示,以供幼兒欣賞討論,並請幼兒互相介紹。在“美工區”,我們爲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各種顏色的彩筆、油畫棒、橡皮泥、彩紙若干)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作。另外,我們將活動室中的“觀察角”臨時更改成“英語角”,將關於英語顏色的卡片張貼在英語角牆壁上,並投放了色彩鮮明的玩具圖片,孩子們特別感興趣。“益智角”裏的彩色木珠,彩色拼圖,彩色積木等使動手操作變成了一種樂趣,幼兒還可以自由欣賞。

三、活動設計與分析:

在主題中,我們開展了各種有趣的活動,如《好吃的紅色蔬果》、《花被子》、《顏色寶寶對對碰》、《小兔找太陽》、《誰最漂亮》、《會變的顏色》、《好看的花》、《貪心的變色龍》、《五顏六色的飲料》、《小小糕點師》、《彩色商店》、《綵帶飄起來》等,利用日常生活活動和周圍環境,引導幼兒發現色彩無處不在,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美。

記得在故事“小兔找太陽”的分段講述中,孩子們聽得專心致志。時而安靜思考,時而熱情發言。最後,當小兔找到太陽時,小朋友都高興的拍起了小手。然而最令他們激動的還是去戶外尋找太陽,剛一出教室門,所有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仰起腦袋望穿天空,爭搶着去找天上的太陽。在看到太陽的那一刻,他們還會學着小兔子異口同聲的說:“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又請小朋友戴上太陽鏡去觀察天空,他們驚奇的喊着:“太陽變成綠色了!”“老師,我看到太陽變成橘黃色啦!”“不,太陽變成黑色的了,哈哈,真有意思!”趁熱打鐵,我組織孩子們繪畫太陽。不出我所料,孩子們的作品豐富多彩,五顏六色,效果出奇的好。

在《會變的顏色中》中,孩子們在玩玩做做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配色的結果。活動開始我們發給每位幼兒一張紅色紙和一支黃色的彩筆,請幼兒自由操作和混色。孩子們積極的探索着,可是,少數幼兒雖然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顏色的變化,但是變化的效果實在是不夠明顯。於是,我們立即放棄了這種操作,改用了顏料水混合實驗法。每組投放了了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一盤紅色顏料,一盤黃色的顏料等,由他們合作進行實驗。所有的小朋友立即驚喜的看到了魔術般的變化。我們還用兒歌的語言進行了小結:“紅黃兩個手拉手,變成橙色變橘子……”實驗和兒歌的結合,使活動達到了高潮。每個孩子都充滿了成就感,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四、活動不足與反思:

在本主題中,我們班的孩子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紅、黃、藍、綠、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體驗到了色彩變化帶來的快樂,並能大膽創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但是也存在着許多不足與反思之處。如在美工區角中,教師可大膽投放木屑、宣紙、手絹、牙刷、墨汁等材料,指導幼兒練習嘗試木屑畫、拓印、滴染等,提高幼兒藝術技能和表現力。孩子的作品展示中,教師應及時將幼兒的介紹及對顏色的認識記錄下來,作爲活動的資料進行展示,供幼兒觀察和欣賞。另外,如果有條件能提供麪糰、顏料供幼兒操作,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並生成新的活動,效果會更深入和顯著。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我們會將“綱要”精神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使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8

《連加連減》是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加減法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學會用一個豎式進行兩步筆算的方法,以及根據題意列一個綜合算式。對於學生來說,這兩個內容都不難,所以,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首先,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爲學生創設了學生春遊的活動情節,並讓情境貫穿於本課新知。由計算學生宗人數列出連加算式,再由準備午餐麪包出連減算式,學生即從中學會了列綜合算式,又提高了怎樣在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其次,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9

《說“屏”》是第三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爲了培養同學們自主辨別說明方法的能力,在瞭解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和結構特點後,讓同學們自主分析本文中的說明方法,發現了許多問題。

1.本文中的引用和分類別比較容易辨別,同學們很容易確認,不存在什麼疑難。

2.作詮釋是一個難點。由於對作詮釋和下定義區別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界定,不僅僅是同學,我自己辨別起來也很吃力,甚至教參和網絡資料說法也大相徑庭。特別是“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和“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大小由人了”這兩句,分歧很大。

3.舉例子和作比較有一部分同學出錯,難度一般。

本課的教學,感觸頗多,以往一些一語帶過的知識點,竟然發現潛藏着如此大的問題,看來小處真不可隨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