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臺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2K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

《我的舞臺》是我國著名的編劇、導演、作家 吳祖光先生與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的女兒── 吳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發表在《收穫》雜誌 1991 年第 3 期上的一篇回憶錄。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敘述了“我”在“藝術和生活”舞臺上成長的故事,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本課語言風趣而又充滿童稚,描寫細緻而又生動,要體現的是艱辛,而筆下卻處處流露着樂觀。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在自己實際教學後,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多的審視和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一、長文短教:

一本厚厚的書,只有將它越讀越薄後,纔算是讀透了,讀進去了,讀懂了。那麼一篇文章也是這樣,這篇文章比較長。一篇長課文只有通過反覆的讀,每讀一遍提煉一下,濃縮一點,這樣在反覆讀後,也就將一篇長文讀成短文了,或者是濃縮成了一段話、一句話、幾個詞了,纔算是真真讀懂了。

教學《我的舞臺》這一課時,在設計上就是採用圍繞一個問題“舞臺在哪裏”來通過反覆的朗讀去讀懂文章,體驗情感。在每次讀的時,給予具體的要求,逐漸濃縮,讓條理逐漸清晰,中心逐漸明確出來。

如在第一遍接觸課文時,設計掃讀課文,畫出課文圍繞那句話寫的?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即找出表達中心的句子。同時找出前後呼應的句子,感受文章的結構,非常清晰。

第二遍快速自由讀時,尋找課文寫了舞臺都在哪裏?通過交流,理清課文條理,提高概括內容的能力。

第三遍默讀時,深入感悟思想含義,找出課文中最吸引你的句子,感悟作者的內心世界。

學生抓住她隨母親演出時,擠在厚厚的幕布後面,憋悶得滿頭是汗等詞語體會出她對舞臺的熱愛和對評劇的濃厚興趣,以及母親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感染後的執着追求。在此適當點撥孩子聯繫前文感受首先母親就非常熱愛評劇藝術。

再就是結合她六歲時的拜師學藝的刻苦練習,特別是動作的細緻描寫,奶奶的側面描寫,感悟她對藝術的堅定信念,以及她踏實做人的品格。

這樣一個問題的牽引,通過朗讀和體驗由課文表面內容到內涵思想上的逐漸深入理解,使課上得實在。

二、注重體驗:

本文的描寫處處體現了作者對藝術的熱愛和執著。於是,體驗作者的情感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朗讀中,注重引導孩子交流不同的描寫帶給你的內心體驗是課堂上我用心想要引領孩子的地方。如描寫呀呀學語的我在小牀上模仿母親演戲,學生感受到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童趣,重要的是要試着去感受一個小孩子對藝術的樸實的愛。

新鳳霞對藝術的熱愛對學生的內心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力,這是在自己朗讀中沒有體驗到的——此時安排學生了解新鳳霞的資料,並欣賞《劉巧兒》片斷,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內心的體驗也更爲強烈。

最後請學生談學習後的啓發、收穫,昇華思想情感,認識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經一番徹骨寒,哪來梅花撲鼻香,梅花香自苦寒來,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陽關道,必須付出艱辛和心血的道理。

三、不足之處:

儘管在課前我們經過了認真地思索和設計,但是從整個課堂上看還存在不少問題,這就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實踐、提高。

1 、堅持培養學生課前用心讀書、思考的習慣。課堂上學生的思考、朗讀存在很大的差異,爲數不少的孩子不會用心預習。

2 、在課堂上我還是引導得有些多,孩子交流得也很多,而朗讀——讓大家感受到你的體驗的練習還是偏少,在今後應以朗讀爲主,學生的自主體驗爲主,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3 、課堂時間安排有些擠,最後的交流啓發和回顧摘記沒有完成,課堂生成的東西太多,應該適當取捨。

4 、語言文字的訓練不夠,四字詞語的練習,細節描寫的積累等。

附:介紹一則小知識,夏天蜂蜜會變質嗎?

蜂蜜不會變質,蜂蜜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每次蜂蜜倒完以後,要把瓶蓋擰緊就行了

蜂蜜是一種天然的抑菌劑,優質蜂蜜在室溫下放置數年也不會腐敗,表明它的防腐作用極強。前提是不能參雜水分!但是不是絕對的,被酵母苗污染,可使蜂蜜發酵變質,表面出現泡沫。

1,還沒有從蜂巢中取出來的蜂蜜不會變質,因爲細菌侵染不了蜜蜂巢體,巢裏的溫度很高,恆溫是32或33度,那麼多的小生命在呼吸, 溼度也比較大,很多微生物不能夠繁殖,蜂蜜是不會變質的。

2,儲藏中的蜂蜜只會“糖化”,不會變質。蜂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蛋白質、酶、維生素(В2、В6、РР 等等)和多種礦物質。新鮮的原汁蜂蜜呈粘稠透明狀,時間久了就開始結晶和變硬;因此,不論是從口味、還是從營養的角度來看應選用加工過的蜂蜜。

要判斷蜂蜜是否加工過,可以把勺子放進去攪拌,然後拿起來觀察,原蜜會從勺子上淌下來,而經過加工的蜂蜜則會象膠條一樣粘貼在勺子上。蜂蜜時間久了自然會“糖化”,但不會因此變質,這種稠化只說明蜂蜜質量好。

蜂蜜的色澤也是多種多樣的,從亮黃(洋槐色)到深棕色(蕎麥色)不等,有的呈綠色;蜂蜜的色澤、口味和芳香隨採集的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不同。大致說來,色澤深暗的蜂蜜裏所含的鐵、銅等礦物質要比其它的高出幾倍。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2

學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到在藝術之路上人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煉就的勇氣和毅力,同時也感受我國戲劇藝術的魅力。

在教學本文時,課前我就讓學生收集了新鳳霞、吳霜以及關於評劇藝術方面的資料,爲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時我着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藝術給人的神奇魅力。在設計上採用多讀,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在每次讀時,給於具體的要求,逐漸濃縮,讓條理逐漸清晰,中心逐漸明確出來。如在第一遍接觸課文時,設計掃讀課文,畫出課文圍繞那句話寫得?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即找出表達中心的句子。第二遍快速自由讀時,弄清課文寫了什麼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在第三遍讀時,要求在弄清課文寫了什麼事的基礎上再精讀課文,抓住具體的語句來體會“舞臺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講艱辛學藝的部分,從中體會作者所煉就的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最後總結作者的成功得益於她心中的“舞臺”。拓展練習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心中的願望,爲了實現自己心中的願望自己準備怎樣去奮鬥。通過整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經一番徹骨寒,哪來梅花撲鼻香;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陽關道,必須付出艱辛和心血的道理。教學效果良好。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3

本文是我國著名的編劇、導演、作家吳祖光先生與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的女兒──吳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發表在《收穫》雜誌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憶錄。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敘述了“我”在“藝術和生活”舞臺上成長的故事,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

本課語言風趣而又充滿童稚,描寫細緻而又生動,要體現的是艱辛,而筆下卻處處流露着樂觀。

在教學本課時,我感到需要學生課前收集關於評劇藝術方面的資料,爲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時教師要着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藝術給人的神奇魅力,要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並通過朗讀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4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爲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寫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從字裏行間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展開誇張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四、誦讀延伸,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覆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5

對於不同類型的課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和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反思,幫助同學們從原有知識模型的基礎上反思新知識,給學生時間思考、給學生時間討論才更有利於教師抓住關鍵點,找到突破點,從而讓教和學處於最優狀態。還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備,化學課不僅要利用多媒體,更要充分利用實驗,讓事實說話,讓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得出結論,這樣會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在課前和課後或是新聞輔導時間,走到同學們中間去,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這樣和學生近了他們纔會信任老師,纔會和老師更交心交流,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互動。

作爲青年教師雖然自己現在問題很多,但是隻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想辦法,多和別人交流,多學習,肯定會不斷成長!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6

槓桿是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四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槓桿等,學生接受本節內容應該是輕而易舉的,實際教學中卻與課前的預想相差甚遠。

開始授課通過實例引入,學生對槓桿的概念能夠接受,通過對實際生活中槓桿如撬杆、蹺蹺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動力、阻力同時存在於槓桿,槓桿是受力物體,動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這可以從阻力、動力的概念上加以區別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學中,對力臂的理解由於部分學生的數學較差,理解的不夠到位,不能正確做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難點存在了障礙,雖然通過對多個槓桿力臂的判定及練習,多數學生都能準確做出力臂,突破了難點,但是如果在授課之前首先對“點到線”的距離知識進行復習,學生對畫力臂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的,從而會節約時間,爲後面的教學打下基礎。

在講解槓桿分類後,我列舉了多個日常生活中的槓桿,並進行分類。如省力槓桿有:瓶啓子、羊角錘、手推車、抽水機手柄、撬杆、鋼絲鉗等;費力槓桿如:天平等,都分別用簡圖的形式畫在板面上,然後由學生自己總結如何來判斷屬於哪類槓桿,動力臂大於阻力臂,費力槓桿動力臂小於阻力臂等結論,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及實物的演示總結出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的優缺點,使學生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同時也爲後面功的原理的學習打下伏筆。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時,學生對於花生的這種生長習性非常感興趣。在教學中有孩子提問:還有什麼的果實是生長在泥土裏的?(我很“慶幸”,在備課的時候我備了:有山芋、土豆、馬鈴薯……)

學生說的也正和我意,和我準備的差不離兒,正要就此結束時,一個學生就做在位子上嚷嚷開了:“老師,我從書上看到山芋在泥土裏的不是果實,而是根,我們吃的都是山芋的根。”懵了。

自己的答案當及被學生否定,就謙虛的說:讓老師去查查資料,再告訴大家。面對生成,我無所適從,我不知道怎樣回答。最後只得簡單了事,跳過坎去,給學生留下了永遠的疑惑。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8

我教學《頂碗少年》一課時,我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爲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衆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通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啓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9

依據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課堂上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啓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2、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閱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以小組爲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啓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0

講完這節課後我及時的進行總結和反思,感覺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有幾點值得肯定:

1、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環境,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記者採訪,演歷史劇等活動來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歷史,讓歷史更貼近生活,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交流中分享知識,在思考中品味歷史。

2、設置探究性問題爲歷史課增添思維美的色彩。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造的契機。對“雅克薩自衛反擊戰”設計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有郊激法了學生思維積極性,課堂教學的氛圍也顯的更加活躍、和諧。

3、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師生共同對明清反擊侵略鬥爭的性質和意義進行探討,很自然地完成了課程標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實現了新課和三維一體的目標。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現象已不多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學成爲老師改革教學方法的首選,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正日益增強。然而,不少課堂教學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熱熱鬧鬧的小討論和滿堂絮叨不清的碎問碎答。而老師又不給足夠的討論時間,沒有明確的討論中心,激發不出思維衝突,老師連珠炮似的追問充塞整個課堂。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主要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能來說說,作者的“愁”體現在這首詞的哪些字、詞、句上嗎?問題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給於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自由的課堂空間,學生的回答異乎尋常的精到、精彩。有一個學生在回答“風住塵香花已盡”的“花”的意韻指向時,把“花”理解爲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趙明誠時,這答案雖超出了原先的設想,但我認爲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蘊指向原是“華”,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已逝,但學生是帶着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進入課堂的,他認爲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後看到花盡,聯想到丈夫的已逝,應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當即給了充分的肯定。這樣的帶有學生的個性又不脫離文本的回答充滿了課堂。

都說“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確實,課後發覺自己的實時評價還不夠精確,豐富,全面引導學生的能力還欠缺,朗讀還有待於加強等等,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琢磨加強。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2

《地球萬歲》設計思路源自孩子的關注、順着孩子的思路展開教學,培養孩子四自能力,即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的能力。力求做到訓練到位、感悟到位、順利完成學習目標。但由於面面俱到,內容安排太多,使課堂過於形式化,教學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1、設計思路源自孩子的關注。

《地球萬歲》是一首十分優美的描寫地球的詩,它包含着對地球無私奉獻的讚美,更包含着對地球美好未來的企盼。對於這樣的詩歌,教師應善於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的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的美,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這也是我當初設計《地球萬歲》這一課的初衷。但在學生預習此課時,我發現同學們對這首詩的興趣很高,他們自己提出的學習目標中注重的不僅僅是詩歌的韻律的美,而是對這首詩所描繪的地球的美好,地球所遭受的人爲破壞的現狀,及對未來地球的暢想投入極大的熱情,而極爲關注。之所以如此關注這些,我想,是因爲在他們通過查找資料、交流資料而得出的感悟。在教學設計中,我結合這一點,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一組是展示精美的世界各地的風景圖片,讓學生盡情地欣賞、感受地球的美;第二組是人類破壞地球,使地球污濁不堪的圖片,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醜惡行徑。強烈地感受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2、順着孩子的思路展開教學

在語文的學習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於文章理解都有自己的偏愛與獨特的視角。在整體感知完《地球萬歲》這一首詩後,我尊重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孩子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章瞭解地球,關注地球,探究地球。

語文學習重在感悟,在學生選定喜歡的篇章時,我就讓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後彙報。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始終關注活動的進展,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暢想地球未來,對地球的未來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組認爲地球的未來是美好的,另一組認爲地球的未來是不美的。兩個小組的不同觀點,由此引起學生的討論,讓大家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讓學生由關注地球的現狀引起對地球未來的關注,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意識到肩負的綠色責任。爲了和平、自由、友誼和愛,我們要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反對貪婪,讓大家一起來保護環境,讓地球充滿生機和活力。

由於對課題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學生平時的訓練不夠到位,所以課堂教學不盡人意,在自定向這個環節,應該圍繞學習內容自主認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方法,應該挑明學習的過程。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3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童話,它通過一羣小動物對春雨色彩的爭論,向人民展示了春天的一幅幅美麗畫卷:草地綠了,桃紅紅了,油菜黃了……語言優美,想象豐富,情趣盎然。

本課我主要以情景教學法爲主。通過聲像情景,即課件中優美的畫面,音樂,飽含感染力的課文範讀,將學生帶入美妙的濛濛春雨之中,使學生在美的情景中欣賞,感悟,體會,表達。

課上我首先啓發談話,創造情境,引發想象。師:“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你喜歡春天嗎?爲什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貼近生活。師真情描述:“老師跟你們一樣喜歡春天,春天來了,春雷哥哥喚醒了大地,小金蛇、小青蛙們都醒了,春雨姐姐也唱起了歡快的歌兒,你們輕輕地閉上眼,仔細的聽—”大屏幕演示春天的美景,播放歌曲

《春雨濛濛地下》,把學生帶進春天`帶進春雨中。之後再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師進一步描述引入課文:“春天的風暖暖的,春天的雨柔柔的,小草探出了頭,桃花笑紅了臉,好美呀!面對美好的春天,不光是我們,還有一羣特別的小朋友也有很多話要說,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生:“是小燕子,小麻雀和小黃鶯。”隨即板書三個鳥兒的名字。是:“讓我們快快飛到他們身邊,聽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吧!”

接下來進入第二環節認讀課文,瞭解大意。此階段要求學生認準字音,讀通句子,瞭解大意。採用同桌指認、出示詞語認讀等靈活多樣的方法檢查認讀字、詞句情況。

第三個環節是參與評論,拓展延伸。師:“你們想不想加入小鳥們的談話?”分小組分角色朗讀,指導評議,“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是豐富文中語句的含義,二是培養學生再造想象的能力。然後引導學生參與爭論,啓發激趣:“其實不只是這幾隻鳥,還有好多小鳥也參加了這場爭論,還有誰呢?你願意哪隻鳥,你會支持誰,會怎樣說呢?”屏幕出示句式,學生仿說:小燕子隊:春雨是綠色的,因爲春雨落在、就綠了。小麻雀隊:春雨是紅色的,因爲春雨落在、就紅了。小黃鶯隊:春雨是黃色的,因爲春雨落在、就黃了。其他隊:春雨是色的,因爲。

提供句式一是降低說話的難度,二是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書上語言的習慣。

第四個環節是展開想象,激發情感。師:“小鳥們七嘴八舌的議論,春雨姐姐都聽到了,他自己會怎樣說的?”屏幕演播在春雨中的禾苗、柳條,大地的景色。讓學生感受春雨的美好和無私,以擬人化的手法把學生對春雨的情感抒發出來。師以話外音的形式使春雨姐姐自述:“親愛的小鳥們,親愛的小朋友們,我本身是無色透明的,我願意把自己無私的奉獻給大地,是花草樹木煥發勃勃生機,使大地成爲一個萬紫千紅的百花園!”

課堂尾聲:“我們的地球媽媽太大了,春雨姐姐從南方一路走來,到我們這裏有點晚了,但我們那樣地喜歡她,盼望她,她就要來了,她來的時候你想對她說什麼呢?”引發學生跟文中的人物對話,把心聲說出來,把感情表達出來。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4

《陽光》這篇課文除了認識生字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外,另外一個重難點就是理解爲什麼陽光比金子更重要。我在教學中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過多地將自己的理解,解釋灌給了學生。學生缺少了自學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受到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一位教師對於解決這一難題做了以下處理,使我頗受啓發。

揭題後,我運用課件,讓學生欣賞有關陽光的圖片和攝影,再問學生:陽光是什麼樣子的?它像什麼?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說得非常不錯。此時,我正想用“對呀!陽光像金子,可陽光比金子更寶貴”來引出課文,可我剛說完,一個學生就舉手了,他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金子比陽光好。”接着,坐着的小朋友也有幾個耐不住了,說:“我也覺得金子比陽光好。”我看自己得改思路了,就請覺得金子比陽光好的小朋友舉舉手看,一數共有二十二個。此時我就馬上調整位置,把覺得金子比陽光好的小朋友組成“金子隊”,坐在教室的左三組,覺得陽光比金子寶貴的組成“陽光隊”,坐在右五組,然後組織了一次“金子,陽光,誰更寶貴”的辨論賽,雖然這場辯論賽不是很規範,有時是一下子幾個站起來說的,有時是兩個甚至三個對一個進行辯論的,但他們在辯論上把陽光和金子的好處已。。。。。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5

李雪瑩老師爲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爲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爲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爲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爲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爲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爲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爲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6

在欣賞樂曲前我先介紹了嗩吶及其演奏姿勢等,,讓學生了解了嗩吶的構造及音色特點,然後讓縮腦用它獨具魅力的音色把我們帶到鳥的王國裏暢遊,一起欣賞《百鳥朝鳳》,這雖然是一首民間樂曲,但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給學生介紹民間藝人任同祥及參叫世界音樂比賽的情況,使學生對這首樂曲有了新的認識,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爲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我又給同學們欣賞了幾首樂曲,如《雲雀》《苗嶺的早晨》《蔭中鳥》《杜鵑圓舞曲》等片段。讓學生聽辨樂曲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使學生感受了各種樂器模仿鳥鳴時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認識。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請學生欣賞了任同祥的另一首音樂作品《慶豐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嗩吶獨奏的特有魅力。

雖然本節課視聽效果結合較好,但在課堂上分段欣賞時學生的表演卻不盡人意。當出現鳥鳴的段落時,我請學生用小手來模仿小鳥的樣子,自己表演或與同學表演都可以。可學生做了幾下就不動了,好像沒有進入情境,可能樂曲太長了?另外當欣賞到音樂部分時,我請同學們做即興表演,學生表現也不積極,表演幾下就不動了。所以這一部分同學們的表現不好。我反思了一下,我應該這樣設計可能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由於音樂較長,學生總做動作有些累,我應該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讓幾位同學到前面來表演,模仿小鳥飛翔的動作,或用手模仿成鳥的樣子來表演,這樣就會帶動全班同學動起來。當出現音樂片段時我應該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感受人們的歡樂心情。啓發學生人們歡樂時會怎樣做?學生們自然就會想到唱歌、跳舞。所以再引導學生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現這部分音樂。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表演不好的情況了,而且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所以,以後的欣賞課,我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指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課堂教學,使欣賞課煥發出它的活力!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7

1、自讀自悟: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組織下,運用自己感興趣,最擅長的學習方法進行充分的自主閱讀,自主學習,並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全班討論,互相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整個教學環節中,實踐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享受了閱讀的樂趣;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深刻而豐富。

2、學法指導:

重點內容精讀,次要內容略讀,這是略讀課文主要的教學方法。因爲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根本不用老師去講解,分析,所以這節課我基本選用“全放” 的教學方法。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給學生加油,並作適當的引導。根據本組課文內容和本課“閱讀提示”,我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引導學生讀書時先想一想課文中講了幾個小夥伴,涉及了哪幾種絕招。建議學生動筆在文中畫出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其次,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在小組裏質疑並互問互答,合作學習。接着組織學生各抒己見,全班解決,如“小柱子爲什麼要練絕招?他練了什麼絕招?爲什麼小夥伴羨慕地豎起大拇指?”這樣的課堂既能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目標,又達到合作探究,互動學習的效果。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8

本學期的集體備課,是用高效課堂的模式來上的。高效課堂的模式分爲四步:激趣定標(3分鐘)、自學互動(20分),適時點撥(8分)、測評訓練(10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被按排在順數第二位,感覺責任重大。本人也沒機會去縣城聽課,對於高效課堂的模式,還是不清楚。那次中心校舉行一節高效課堂模式的課。由於上完課纔去,開始上的都聽不到。我經過反覆研讀高效課堂的模式(九大工程三),加之又再次有機會到中心校聽高效課堂模式的課,和課後評課議課,又加之本人也有用高效課堂上課的意識。

我上高效課堂的模式的時間是20__年3月21日下午第三節課。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棉鞋裏的陽光》。聽課的老師是全校的老師。我準備的教具是生字卡,和生字組成的詞的詞卡,小黑板。

開始上課時,我檢查學生紙和筆是否準備好,發現同學們表現得很好。講了激趣定標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藉助拼音讀課文,找出生字,讀幾遍。會的學生可以教不會的學生。接着,我發了生字卡和這些生字的音節,生字和音節是分開的,讓學生找朋友,找出生字和它的音節。只發了兩個小組。我讓拿到生字和它的音節的同學,到講臺讀給全班同學聽。有一個學生,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卻不懂讀。我說:你不懂讀,怎麼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呢?課後反思,這樣處理方法是不對的,我當時應該表揚這位同學,說他認真地按老師佈置的去做,才找到這些生字和它的音節。不會讀的可以讓全班學生教他,或 哪位當小老師的來教。這樣可以激發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另一組也出這種情況,我當時是這樣處理的:叫學習好些的學生代替那位學困生。那位學習好些的學生不肯上講臺,那位學困生只好到講臺,我讓全班學生教他讀,就讓這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當時也應該表揚這位學生,然後叫會的學生教他讀。

這節課反思最深刻就在這兩位學生身上,因爲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事。

這節課的重點是識字寫字,我都基本做好。當教完生字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讀書,但下課的時間到了,學生只讀到一半就下課,本來按排學生讀完課文,再來寫生字詞。這樣是不是定標太多了,或不用讀課文,直接寫生字詞呢?課後反思,我認爲應該讓學生做作業,寫好這幾個生字就可以了。免得量多,使學生懼怕學習。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 篇19

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爲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薰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並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儘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並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爲學生對比的知識瞭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並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