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5W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學校園,滿載着一番憧憬和熱忱,懷揣幾分好奇與擔憂我踏上了教學崗位。當天幾十雙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還忽閃在腦海中時,地球已不知不覺轉動了近一百圈。在這短暫的期間內,有笑有淚,有苦有樂,有遺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穫以及滿滿的憧憬,讓我愛上了這片青草地,因爲它是我放飛夢想的起點,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靈花園,爲了讓綠意盎然的生機鋪上色彩,我必須不斷地向前衝,衝破侷限,走出誤區,然而要想使自己儘快地成長起來,“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這要實踐於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做教學反思。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在這半學期,我感覺培訓很多,聽課也很頻繁,而培訓和聽課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的,什麼“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課改”、“師生雙邊互動”等等很多新的教學名詞不斷在我的腦中涌現。我認爲實施素質教育,完成新課標理念改革,新教師就首當其衝,我“義不容辭”地開始實施我的“計劃”。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主張學生快樂地學習,尤其是這門包羅萬象的學科-科學,因爲它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是需要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聯繫生活實踐,能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以我認爲只有學生願學,樂學,才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實驗能力。可是在一個星期後,我發現原來現實與理想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學生的自制能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們畢竟只是一幫孩子,而我太習慣於以我的思維去要求他們,那時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她很耐心地告訴我對學生不能縱容,適當地嚴厲反而有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至於學生興趣的來源是教師個人的魅力和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有趣性,不過這個的前提就是你必須不斷提高你的課堂駕馭能力,因爲只有學生樂意靜下心來聽講,你的課堂纔會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無法主宰,爲何不從自身出發,我可以努力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那麼這首要前提是精心備課,熟悉和巧妙應用教材。爲了讓課堂飽滿,我翻閱了許多參考書,找出許多典型例題,還在網上搜尋通俗易懂的實例,可漸漸地我發現一堂課的時間不足以講完我的內容,最讓人懊惱的是學生實際上掌握的並沒有隨之增多,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實我在不知不覺中又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優秀教師的教學,並不是教師自己教給學生多少東西,而是你的學生學會了多少東西。比如作爲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纔有可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可這一杯水怎麼倒?就要看老師的功底。教師要做到的並不是僅僅在三尺講臺之上滔滔不絕,而是應該換位思考,多走下講臺,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教學,如何把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教師“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比如,利用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的教學,如果光按課本,水的蒸發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離開液麪的過程。知識是傳給學生了,但是學生是否理解就要下個問號了!所以,作爲新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講“爲什

麼”,少講“是什麼”,俗話說:“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課堂時間,學生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消化,否則收效甚微。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聽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讓我收益匪淺,在他們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我認識到三點,一是他們都往往善於創設問境,一問驚起千層浪,使課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貴巧問,小巧則小進,大巧則大進”。教師在科學課堂中要設計巧問,創設的問題應該能夠融合知識與趣味,實踐與感悟,情感與理念爲一體,使學生在問中增長知識,在問中產生興趣,在問中學會思考,在問中昇華感情,在問中形成觀念。二是課堂語言很具有藝術性,有人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發揮語言“粘”的作用,要麼生動形象,要麼幽默詼諧,要麼凝練準確,當然,這是一門很精深的藝術,錘鍊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新教師而言也是“任重而道遠”。三是師生關係要和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裏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和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總之,在優秀教師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老師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運用信息解決問題.我看到的是優秀教師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踊躍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想這也是我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

年輕的我們在教學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這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裝,重新出發,朝着那片更美的朝霞邁進!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科學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因此,我們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認知過程。

首先,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洋思理念”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說,唯一的基礎材料則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例如: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爲什麼溜冰時候,你向前推牆壁,自己卻反而是向後運動了,人划船時候,怎麼是要向後划水,船纔會向前?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現象和規律,爲下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教師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再次,學生實驗及有趣的小實驗,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着實驗。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繫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如在講壓強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因此,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3

我認爲本節課是比較有效的一節課。同學們學的興致高昂,說出來的英語自然流暢,孩子們的成就感特強。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吧。

1、抓住了興趣。Dog本來就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PPT上可愛的小狗一下子吸引住了他們的眼睛,一時間大家都在討論dog.爲他們積極參與本課活動奠定了基礎,培養了興趣。

2、抓好了預習。上一節,我專門上了一節預習課,使他們對今天要學習的新課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弄懂,哪些內容自己還沒弄懂。果然,今天聽課時,做到了集中精力去聽那些自己沒弄懂的部分。聽課變得更有針對性了,抓住了課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節省大量時間用於聽課時思考問題。

3、抓好了讀書。在教學中,我儘量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其多讀多練。採取分組讀、分男女同學讀、分角色讀、齊讀、引讀、領讀等方式,還進行以小組爲單位的競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鼓勵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好課文。發揮了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勤動腦,勤思考,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

4、完善激勵,深化情感,樹立自信。

在課堂教學中,我嘗試無錯原則,堅持以表揚鼓勵爲主。對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我都不吝嗇自己的讚揚:"Good,Verygood,Great,Wonderful";對基礎稍差,一時答不上來的學生,我先請其它學生回答,再請他複述,等他答上來時,我用手勢"V"表示對他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祝賀;對學習優秀,回答有創意的學生,我總是先伸出大拇指表示對他創意表現的高度讚賞,並適時說一聲"praise!"全班學生則一起有節奏地說"Good,good,verygood!"並和老師一樣向他伸出大拇指。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4

一、問題展示:

在分數除法這一單元中,主要展示的是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分數這三種類型的計算方法,其中,在分數除以整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接受得比較快,學習效果也很好,但是在教學整數除以分數後,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錯比較多,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1.在除號與除數的同步變化中,學生忘記將除號變成乘號。

2.在除數變成其倒數的時候,學生誤將被除數也變成了倒數。

3.計算時約分的沒有及時約分,導致答案不準確。

二、原因分析

爲什麼會形成這些錯誤現象,通過對比分析,可能有一下原因:

1.教學方法上:例題講解分量不夠;教學語速較快;學困生板演機會不夠多;講得多、板書方面寫得少。

2.學生學法上:受分數除以整數的教學影響,形成了思維定勢,以爲每次都是分數要變成倒數,整數不變,從而導致同步變化出現錯誤;其次,學生聽課過程中不善於抓重點,在分數除法中,被除數是不能變的,同步變化指的是除號和除數的變化;最後,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也直接影響了本科的教學效果。

三、解決辦法

1.增加學生板演的機會,

2.課堂上,對於關鍵性的詞語,要求學生齊讀,用以加深印象。

3.輔差工作要求學生以同位爲單位,進行個別輔導。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5

在《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中,學生主要掌握裏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如林黛玉的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心態複雜、言行小心謹慎等特點。而賈寶玉則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封建道德的反抗。王熙鳳則是精明能幹、刁鑽潑辣、慣於完弄權術的婦女形象。

在這一次的教學當中,通過對課文的詳細解析,學生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整個課堂學生的積極性比較好,可是他們有一些學生的自我控制還有待加強,由於新學期的到來,學生比較興奮,思維比較活躍,整個課堂不好控制,如對於林黛玉的分析,很多學生就覺得她是一個病秧子,太過於小心謹慎,學生們不太喜歡,覺得她的這一種美不太正常,特別是在我說到林黛玉是“病態美”的時候,學生哈哈大笑,覺得這樣一個處處小心和時時在意的病秧子,寶玉怎麼會如此喜歡。

在講到寶玉使,學生覺得寶玉比較輕浮,有一點兒娘娘腔,因此每當提到他的穿着打扮和寶玉對黛玉的一見鍾情時,他們總是哈哈大笑,不過還好,他們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其中,就是課堂紀律有點亂,還需加強。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除了開闊學生的思維還需要加強對學生課堂紀律的管理。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6

在導入課題後,我讓學生讀讀詩歌,在初步瞭解詩的大意後,讓學生說說懂得了什麼,然後帶着這種理解,再讀讀每一小節,加深對詩的理解。

之後,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說說“書”的神奇表現在哪裏,抓住重點詩句來理解。我還引導學生體會一二節運用對比的寫法,邊理解詩意,邊讓學生想像,還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對比,來突出的書的神奇,然後讓學生仿照前兩段的寫法,再寫一寫。學生寫出了:“沒有一艘神奇的飛船,能像一冊書籍一樣,帶我們去探索宇宙的奧祕;也沒有一列非凡的列車,能像一部史書一樣,帶我們去穿過時空的隧道。”等詩句。由此看來,學生對書的神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體會。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7

《窗前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感悟,課文語言雖淺顯易懂,然而意境卻是優美感人,只有引導學生完全進入課文的意境當中,且個性化地指導朗讀,很好的關注學生朗讀的情況,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剛開始學生的情感始終激發不起,於是老師的深情朗讀帶動了學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讀教學這一環節中,整個課堂氛圍很好,學生十分投入。如:讀第一小節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濃綠”的小院是什麼樣的?“我們”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時候是怎麼做的?讀出小朋友“踮起腳尖”的情態,感受他們悄悄地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的。讀第三、第四小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朗讀,邊讀邊展開想象“綠葉在風裏沙沙地響”是怎樣的動聽,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會唱些什麼?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因此,課堂上規範學生的語言,豐富學生說話的內容。如:教學第五小節時,我讓學生看圖想象說話:夜深了,連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師還在怎樣的工作?想一想,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勸老師休息?又如:同學們讀到“讓花香飄進你的夢裏,那夢呀準時又香又甜。”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夢到了什麼嗎?”“老師夢到周雲龍上課注意聽講了。”“老師夢到李浩源幫助別人了。”“老師夢到張樂園寫的字漂亮了。” 於是我說:“老師的心思都被你們看出來了,真了不起。你們能讓老師美夢成真嗎?” 通過這一提問,同學們,特別是被提到的同學,我想一定深有感觸。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8

俗話說“和爲貴”,中國傳統社會一向主張“和”爲本,“和諧”一詞更成爲了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我們民族傳統的美德真正的發揚下去。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們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句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及其有限。針對這個問題我安排了學生一個換位思考的活動,通過活動學生理解了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尊重別人、理解別人。

和諧相處,重在學會與人溝通。溝通是一門學問,說話是一門藝術。通過學習,學生意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溝通方法的重要性。課堂中我讓學生們“我手寫我心”,把心裏最想說的話寫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和同學。學生們在最短的時間裏完成了任務,用最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了內心的想法,看着孩子們的笑臉,我又突發奇想,自己動手製作信封,幫他們把寫好的話寄給他們的朋友親人和同學。孩子們很高興,這節課的目標也達到了。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9

今天課上講《鄧稼先》,險些把自己講哭了,總感覺找不到太到位的語言能把內心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於是,就一遍一遍地讓孩子們讀其中的段落,希望孩子們能在楊振寧深情的敘述中體會到鄧稼先的精神品質,讓那種影響無形之中滲透到靈魂深處。

雖說自己是70後,遭逢到了翻天覆地的意識變更,但自小所受的教育確是純粹的,分明的,我崇敬一切以國家利益爲重的無私奉獻的人,對於所謂的“ 科學無國界”始終懷有一絲保留。楊振寧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是對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偉人,然而,與鄧稼先相比,我更爲敬重鄧稼先的一腔愛國情,一顆赤子心。

鄧稼先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僅九天就毅然謝絕了恩師和好友的挽留回到了百廢待舉的祖國,這一舉動意味着他選擇了艱苦和磨難,放棄了舒適和良機;選擇了奉獻,放棄了獲得;選擇了隻手撐天,放棄了名利地位。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過的選擇,我看到過鄧稼先的照片,正如楊振寧的評價,是一個“最具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他沒有過多的語言,有的是行動,他的一生始終朝着一個方向,他的心中始終存着一個目的,那就是中國的前途,中國的振興,中國的富強。他的工作環境是惡劣的,工作是危險的,肩負的使命是重大的,然而,他確是無怨無悔的,義無反顧的,甚而是主動請纓,至死不懈的。

我不懂他的工作,但我看到這一段文字時,心仍禁不住抖索起來:“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鄧稼先從事的是一項怎樣的工作啊,他要具備怎樣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去應對這一切呢?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0

加法對現在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也許已經不是初步認識的,因爲大多數學生都上過學前班或幼兒園大班,對於10以內的加法,他們已經很熟練了。但是我個人認爲這其中有些是機械化的,學生不太理解到底什麼是加法,有些學生很天真地說:“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過了。”有些會說:“怎麼一年級和幼兒園教一樣的東西?”他們進入學校學數學的最初興趣就這樣被破壞了!

作爲一個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了。這節課是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既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開始,也是應用題的啓蒙。 在《5以內的加法》這節教學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看主題圖,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再根據圖上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生:4只小鳥在草地上吃小蟲,又飛來一隻小鳥。

師:通過這個圖意,能提出一個什麼問題呢?(引出“一共有幾隻小鳥”,讓學生感知如何提問)

師:“一共有多少隻小鳥?”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列式?

生1:一共有多少隻小鳥就是把開始的4只小鳥和後來飛來的1只小鳥合起來,應該用加法計算。

師:說的真好,那該怎麼列式呢?

生2:4+1=5

師板書:4+1=5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師:4加1等於5,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

2、全班交流,探討多種算法

生1:我在幼兒園就知道了4+1=5了,我還會算很多的加法呢!

(看到他那洋洋得意的模樣,我情不自禁地誇獎了他幾句,聽了我的誇獎,他樂滋滋地坐下去了。)

生2:我在心裏想,就知道了4+1=5,所以4加1就等於5了。

(這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我是想讓學生說出諸如數數法、接着數、數的組成之類的算法,然後我好根據他們的多 樣的算法優化出用5的組成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於是,我不甘心,還是硬着頭皮接着問。)

師:大家都知道4+1=5,那你們能不能把你在心裏怎麼算的跟老師說說嗎?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人舉手了。)

師:好好想想,你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怎麼想的就怎麼說。

課上到這裏,我只好通過講解,讓學生知道有數數法、接着數和數的組成等算法。

不足之處:

1. 在通過圖意,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提問。有的學生說成圖的意思,有的學生說成算式,答非所問。

2. 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雖然開學到現在,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但在本節課中還是有出現在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沒有認真聽。

3. 學生都知道4+1=5,但是不清楚怎麼算,所以在提問的時候,以至於學生回答的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

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和老師的點評,更深刻意識到,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要學會合理分配時間,突出重難點,主次要分清。在學生的注重和培養方面,一定要落實到位。學生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爲學生服務的,所以在以後的展開教學各個環節時,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設計出的教案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而不是去讓學生去適應教師的教案。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結構簡單,淺顯易懂,教學時,我讓學生多讀書,在讀中感悟體會,抓住字詞來指導朗讀體會。

在教學時,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豐富課文的內容。比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從插圖入手,通過簡要介紹,讓學生對鄧小平有個大概瞭解。根據“經常”、“誇獎”兩個詞語,我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受到誇獎時的心情,然後,讓學生分別把自己當成先生和鄧小平,入情入境體會先生和鄧小平的心情。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豐富了課文的情境。因此,在進入情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好課文,也顯得遊刃有餘了。

教學時,我儘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於第二自然段“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儘管我跟他們解釋了,“描”就是拿另一張紙放在字帖上寫字,“照着字帖描”就是看着字帖上字的樣子,在本子上自己寫。前者簡單,後者難,所以先描,等練熟了,才能照着寫。儘管苦口婆心,還範讀了一遍,又帶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學生讀得不連貫。我採用了實物示範的方法。拿來了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字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一些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着拿掉字帖,再照着它寫,讓學生明白,“照着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比起開始我講解的認真上百倍。這樣示範過後,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在想着場景理解的基礎上,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了。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2

《女主人與乞丐》一課篇幅較長,我在設計時注意到了把長篇幅的課文上得精短,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和課後題的要求展開設計,形成了清晰的教學脈絡。

授課伊始,我便引導學生直奔重點,即用女主人的話展開教學。以“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爲引,讓學生在讀、悟、想中多次感悟女主人話中的含義。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形象對比、態度對比、不同人物命運的對比的學習方式 ;以理解女主人的話爲主線,感受、感悟、理解“搬不搬的不一樣”爲暗線,通過朗讀來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搬不搬的不一樣。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瀏覽、默讀、感情朗讀、自由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視角、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一步步感悟女主人的話,逐步加深理解,從而達到對文本內容的真正體悟。學文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使學生與文本內容在思想上有一個情感的碰撞,從而達到情感的共融。

當然這節課無論是在設計上還是實際教學中,都是有很多不足之外,例如,教學中我沒有引導學生在讀書時將文中插圖與學文結合起來;教學中評價語言過於單一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3

本次教學設計,我圍繞着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小草’指的是誰?‘大樹’指的是誰”?進行了教學。因爲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瞭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說:“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麼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後的夏洛蒂是“大樹”。於是,我滿意地結束了課程。但後來,我又到鳳凰語文網查了一下,結果發現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的3次,含義各不相同。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着對婦女的蔑視。

文末的“小草”指的傳統觀念中婦女不能從事文學事業,“大樹”則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學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後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裏,夏洛蒂姐妹卻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教學結束後的今天,反思自己的教學,深深地感到:“備課應該用良心來備,可不能誤了孩子。”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4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所以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含義深刻的,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提出問題,但是學生質疑了,這麼多問題,怎麼收攏,怎麼有效的解決,而不是走過場,走走形式,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我想拋磚引玉吧,等會請各位多談談。我在這課中的處理是:老師有個建議,這麼多的問題,我們可以抓住主要問題來解決,(出示兩個重點句)只要讀懂了這倆句,其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四人小組合作研究,選擇其中一句,思考這些問題。

我的意圖是,把問題來個收攏,定一個導向,爲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有效地開展做好鋪墊。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確定好了課堂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爲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這得益於去年去梅墟中心國小聽課,當時聽的是特級教師瀝汾水老師作的題爲《探究課堂教學的成效形性》的講座,課堂中過分講究發散、探索,這些問題如何收攏,有成效,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師引導要明確,要有效。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所以我在這裏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轉爲合作探究。

在合作探究中學習昇華: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愛而沒想到回報;在沉默中,思索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懂得了接受愛的同時還要回報愛的道理。

七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5

《藍色的樹葉》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爲一個助人爲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爲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爲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爲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