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45K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1

整個一堂課顯得鬆弛有度,學習目標基本達成。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堂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精選16篇)

1、學生在探討問題的時候,我雖然適時地給予了點評和鼓勵,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我的點評基本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歸納和複述式的。相對學生髮言的精彩,我的點評顯得軟弱無力,反思一下,這樣的點評,一定會讓學生興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散激揚。

2、在誦讀的時間上略顯不夠,導致當堂成誦有些不夠完善,原因是課前沒有認真指導好學生預習,沒能讓學生在課前對預習情況進行分組檢查或自查,對學生自覺性估計過高,致使少部分學生沒能把課文熟練地背誦下來。

總之,《大道之行也》本來是一篇比較枯燥難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設計和安排下,比較圓滿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雖然還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後教學中,我一定會彌補本次教學上的不足,進一步創新教學,博衆家之所長,儘量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拓展,激勵他們的奇思妙想,並努力提高自己業務水平,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2

反觀這節課,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努力做到聲情並茂,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爭取做到抑揚頓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讓自己的情感吸引學生。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都能踊躍發言,積極配合教學。教學重點、難點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教法的選擇,靈活多樣,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法、小組討論法、講解法以及探究歸納法,把課堂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極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現了很好的“師生互動 ”、“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是學生飽嘗了語文課堂的樂趣。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得當,這節課,我精心製作了影音課件,圖文並茂,既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性,有豐富了課堂內容,感性與理性得到了有機結合。板書設計一目瞭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徵。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3

這一節課,我基本忠實了課程標準的關於國中學段文言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實了課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納了教參上的教學建議,沒有過多的拓展。儘管這篇課文字數不多,但孩子們在學習上的障礙還是不少。教學中,我沒有因爲文本短小,就塞進去更多以外的東西。課後聽課老師反饋,在課堂上,學生齊讀、個別讀,整篇讀,分層分句讀,我讀,達到25遍之多,最後能背誦。以讀帶教帶學,更多的孩子動起來,讀起來,說起來,給予讀的方法,給予說的方法,也給予聽課的方法。文言文教學,文與言的處理問題還值得我們去思考與探索。文以載道,這樣的文本,“道”如何處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課了。我們一線教師如何理解課標,如何運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參,有時會因爲教學的日常瑣屑疲於應付而忽略。

1、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普遍喜歡大同社會,因此能夠踊躍發言,積極配合教學。

2、教學重點難點能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很好的解決。

3、板書設計比較特別,而又一目瞭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徵。

4、教學圖片生動直觀,引起學生聯繫課文探討圖片的興趣。

5、導入不夠簡潔明白。

6、所用的圖片與課文的契合性不大,有點勉強。

7、直接進入教學重點,利的是開門見山,弊的是僅僅依靠學生預習所得來展開課文,學生學習起來有點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4

集體備課,對我們這些來自一線的教師來說當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事情了,作爲學校常規校本教研活動的一種形式,學科組根據學校行事曆安排,每週進行一次集體研討活動,或佈置學科教學任務,或研討某一課題,或展示公開課,或進行觀課評教等等,我們理解的集體備課活動大體如此。外出學習的機會,也曾就這個問題和同行們交流過,大家感覺彼此彼此,形式大於內容,這是不言而喻的結論。集體備課活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呈現方式,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內容?就我的瞭解,基層的學校與學科組,不是不想做好這項工作,而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方法參照,長期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所謂集體備課活動,漸漸對一線老師失去了吸引力,僅僅作爲簽名點到期終績效考覈的依據而已。

有幸參加華師大“國培計劃(20__)——安徽省農村中國小學科帶頭人高級研修項目”,看到培訓手冊中羅列的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那種期待和嚮往,用當塗湖陽國中祖老師的話說“一新”“二爽”。第一次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是在三樓的微格教室進行的。全班50人調配分成5各小組,每小組配備一名博士做指導老師,全程錄像。還是有些緊張,當複印的文章發到每個組員手裏的時候,“我們先讀文本,隨後討論,形成討論後的副產品——

教案(教學設計),下午各組共同研討。個人記下個人讀文本的文本關節點,留待討論。5分鐘時間,開始。”隨着我們夢飛翔組指導教師步博士的一聲“開始”,我初步感受到“集體備課”原來是如此真的“去避”——拋棄一切的文本詮釋解讀,完全是自我讀文本的初步感受,不是照搬教參,或者下載個說明應景啊,重要的是,下午還有5各組同備一課的集體研究討論。組內的發言是激烈的,細節、人物、形象、語言、主題情節、伏筆照應等等等等,每一個人的發言總會有人呼應反駁,每一次反駁總會帶來另一次新的更猛烈的反駁,直到達成共識;要命的是,每一個都自以爲是的認爲自己發現了文本關鍵點,可步博士的一句“是自己感知的,還是強加在學生頭上的自說自話,你覺得這些能成爲教學終點嗎?”,討論、反駁、補充,直到獲得每個成員認可,達成共識,形成共同備課的副產品——教學設計。8:30到11:30,我們竟然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轉,走出教室,已經是12:10。是的,雖然很累,但我們都覺得很爽,因爲我們終於知道集體備課的初步形式,我個人概括爲:細讀文本—成員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研學情、定起點—研體式、定終點,外加幾個梯度活動臺階。我們期待着下午的“同課異備”的研究討論。

下午的研討活動更叫激烈!按照分組順序,次第上場。每組7分鐘時間發言時間來說明教學設計,一人主發言,一人補充說明,還要美女加野獸!哈哈!組內其他成員等待別人提問,直到你被人問的啞口無言,或者,你的回答讓人心悅口服,多難啊!下午的教室既是口吐蓮花,又是歡歌笑語,既有滔滔不絕,又有佶屈聱牙;五組還沒有進行完,兩個半小時的討論時間就被使用殆盡,哈哈,你說豈一個“爽”字了得,你還得加上一個“新”字!理越變越明,設計越改越完整;備課越充分,上課越從容!這個研討活動才叫真研究,這個備課才叫真備課!主持活動的博士不得不叫暫停,壓縮時間,強求完整。

建言獻策,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智慧;基於學情,明確終點,充分挖掘文本的每一個密碼;真實備課,真實討論,真正落實文本教學內容;這,就是集體備課留給“新”、“爽”。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5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爲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 “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爲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遊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爲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後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又是普通班 ,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國小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 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覆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纔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學生都必須切切實實地“經歷”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纔會在腦海裏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纔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6

我發現,同學們已經自己把五柳先生從瀟灑的酒徒昇華成了憂鬱的世外高人時,也就突然發現,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開始探討探討人物的描寫方法時,也就有了學生脫口而出的:“幾個否定句就刻畫出了一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這句話。

課前再好的設計都不如課堂上學生實地發現的問題重要:老師上課解決的是學生的問題而不應該僅僅是老師設計的問題。

感受深刻的還有一點就是慢讀課文。當我和同學們一起慢慢來讀課文時,我可以發現幾個孩子在慢慢的朗讀課文的時候臉上的那種會意的表情。這個方法是我在講授《陋室銘》的時候採用的,感覺不錯,所以這次講五柳先生我決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後來孩子們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妙語連珠,能發現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這次慢讀課文是分不開的。

這次授課,也讓我發現,老師的備課真的不能憑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因爲這節課是下冊的課文,沒有在其他班級講過,所有的設計都是憑經驗來定,當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老師們設計的問題並不代表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上應該保護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並發動同學一起來解決,纔是真正的以學生爲本。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7

我們要交給學生的不能是“魚”,而要是“漁”。道理雖然簡單,做好卻不容易。就象我今天的課堂只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來進行,課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師自己,學生在這節課上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也沒有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要想讓學生課堂展示活潑有序、精彩紛呈,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在於方法的指導和習慣的養成。超前學習中老師要深入瞭解學生所學情況,必須保障超前學習的有效,才能爲展示奠定基礎。對於大家都會的完全可以不講,可以有所側重的進行展示,不必面面俱到。

展示時一步步培養,先要求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言,會什麼說什麼;再繼續要求簡單的(如字詞解釋、作者介紹等)由每組的3、4號發言,有難度的可由 1、2號發言;更進一步要求遇到同一問題如有類似或相反的看法時應主動爭辯,有理有據;再有可以說自己讀到的類似的文章或書籍,進行佳作推薦。質疑時可以是有疑而問或是有意質疑(把自己的發現提給大家,共同思考)。這個培養是需要一定過程的,可以預期其艱難和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陽光燦爛的一天。當然我的思考還很粗淺,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8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出和實施,是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課本劇作爲遊藝活動類中的一種活動學習形式,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表演,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想象、組織、合作等各種能力,展現了它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特魅力。

在教學《東郭先生和狼》這篇課本劇時,爲使學生最終能將課文內容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我對學生進行分層朗讀指導。先請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三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在讀的同時體會人物對話時的語氣。然後結合課後練習中的三句句子,引領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出:表演時既要注意人物對話時的語氣,也要注意旁白部分的提示,並聯繫上下文設計人物的動作、神態,如此才能把人物演得活靈活現。接着我又以演促讀,培養創新能力。

要演好角色,光有一個好的劇本是不夠的,學生讀透課文,如果僅僅按照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下來,同學們會覺得毫無生氣,十分沒趣。課本劇的題材來源於教材,但絕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對教材內容的再創造。把教材改編成課本劇的過程,實則是由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飛躍的過程。表演時我啓發學生想象,培養創新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在不背離原作品的主題思想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想象、創造,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情節更加引人入勝。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統一長度單位,教材是從兩種情況來說明的。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讓學生思考:爲什麼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啓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體會到:因爲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於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爲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爲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由此引出釐米尺,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新課開始, 我鼓勵學生選用自備的學具硬幣,回形針,文具盒、鉛筆等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學生比較測量結果,體會需要採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從而揭示新課內容——認識釐米,然後讓學生拿出學生尺,自己認真觀察,你在上面發現了什麼?和學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是從刻度0到刻度幾?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我及時總結: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並讓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找一找,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有1釐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食指的寬,圖釘的長,然後用尺進行測量,驗證這些物體的長度。學會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我通過設計幫小馬虎找錯的練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測量圖形中深刻地明確了使用學生尺的正確方法:1.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着幾。

總之,本節課學生動手測量、觀察討論等活動中,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關的概念和測量技能,但不足之處是我在練習設計上忽略了學生的估測的能力的練習,另外,深度挖掘不夠,如:測量數學書的長,尺子不夠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測到的。看來,今後還應加強備課的深度和廣度。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10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爲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爲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同桌合作識字,並全班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詞語,再讀不帶拼音的詞語,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形,組詞,最會彙報交流。

質疑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標誌。要搞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必須以“學生”爲本,以“學”爲中心,把“質疑”的權利歸還給學生。平時鼓勵和引導學生善於質疑問難,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激發主動探究新事物的熱情,從而讓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生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讓學生抓住主要內容進行質疑,爲下節課帶問題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讓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利用圖標“我能讀準。”“我能讀流利。”“我能讀好。”來推進教學。

教師指導學生寫字不到位,指導書寫只用了5分鐘,時間有些短,沒有針對全班共性問題進行重點指導。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11

單元導讀課這一課型,對我校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第一次的嘗試。第一單元導讀課的目標一是對這一單元“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題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二是對整個單元的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我把本課的教學環節設定爲四個:一、談話交流,激發興趣;二、揭示主題,明確任務;三、初次默讀,完成導讀卡;四、全班交流,昇華情感;五、總結方法。五個教學環節,不多也不少,在整節課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完成導學卡時,我發現由於四年級學生寫字比較慢,理解能力也稍差,再加上第一次接觸單元導讀卡,全班三十八名學生,居然有十四名學生沒有讀懂導讀卡,填寫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所以我就想,在課上應該在在讀課文完成導讀卡的同時,加強指導對使用導讀卡的指導。另外,在小組合作方面,也缺乏點撥、指導。教學課堂師生的互動性也缺少一定的體現,爲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突出亮點,教學的一些過程缺少課堂的體現,如,學生的讀書方法,(雖然在教學中時常提醒學生,但作爲中年級的學生也應有適當的教學提示。)爲了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更有利於今後的精讀課、略讀課、和單元整理課及單元作文指導課的教學,應加大力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上好單元導讀課,使單元教學各種課型合理有機的成爲一體,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

通過這一節課,我對第一單元導讀課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有了第一次的嘗試更讓我堅定開這種課的必要性,因爲這一切都是爲了培養學生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得到鍛鍊、提高,同時也在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特別是在第四環節全班交流,昇華情感中,更讓我明白到教無定法的意義所在。其實教學課堂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在今後的單元課堂教學課型的教學中我一定在市教研室課堂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力爭使單元整體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們先自學容易學或自己已經掌握了的字,因爲每個字都有其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從音、形、義三個方面將本課的生字的重點進行歸類後,再到前面來自己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爲他補充。(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僅是訓練學生們的組織語言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們傾聽的好習慣。同時這種合作學習也是爲了使得他們在今後與人交流時做到認真傾聽、尊重別人。)學生在講解詞義時,他們可以採用多種方法,如表述、朗讀、結合生活實際等等方式,(他們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激起低年級學生的求知興趣)。

然後學生們開始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討論課前提出的難學的字應怎樣寫好,討論過後,學生們在黑板上邊寫邊講解幾個字怎樣寫好。其他學生再來點評。(學生們對這幾個字的間架結構、佔格位置進行非常仔細的觀察過後,再在小組內發表合理的見解,這不僅是訓練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加強合作意識,及重點、難點也在互學、彙報的過程中得以突破,同時也爲日後自學生字打下了基礎,而且學生們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加強了他們寫字的基本功。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13

首先我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視頻,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

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體現“讀中有教,寓教於讀”的語文教學思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通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正確途徑,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習得和積澱語感,從而形成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課內與課外、語文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橋樑,在不斷擴大的言語空間中自由馳騁。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14

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是什麼?剛開始接觸這門課程時,我同許多老師一樣,認爲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無非是一些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直到這次指導學生開展“關注消防、珍愛生命”主題活動後,我才發現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的遠遠不止這些。那麼,它給學生帶來些什麼呢?

一、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正因爲學生有社會責任感,纔有本次的主題活動。在組織學生自主選題時,同學們都以個人的興趣出發,說出的課題五花八門,大家還各抒己見,互不相讓。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竟也能激發並增強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真不簡單!

二、培養了實踐能力

在開展消防現狀的調查研究活動時,學生分成了四個探究小組,並以小組爲單位分配好每個人的工作。在實踐中,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製作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學生積極投入的精神使學校教師們深受感動。絕大部分學生還學會了自主獲取信息的方法,在需要一些資料時,他們知道通過什麼手段從哪裏去獲取——動手、動眼、動腦三維一體,多重刺激,實踐多樣,體驗深刻。

三、提高了綜合素質

在準備階段,他們出謀劃策,羣策羣力。在調查實踐階段,他們既分工又合作,遇到困難時互相打氣,不氣餒,不退縮,總能想出辦法來解決。在交流成果階段,各小組同學暢所欲言,充分交流,並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學會了客觀地分析和思考,學會了申辯,學會了理解和寬容,學會了讚美與分享,並形成了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了綜合素質。

我想這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獨有的魅力吧!

可以說,開展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是實施新課程以來我所做的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但也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我深深體會到:與其它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再是人類經驗的現成堆積,它對於滿足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切實起着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然而,由於經驗不足,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如: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動、興趣持久性較差,他們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現象,教師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持之以恆地按照預定的目標進行探究、實踐,並在活動中得到生成與發展,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上了《鳥的天堂》第二課時,從準備到試教再到正式上課花了五天時間,教案也幾易其稿,回顧這幾天的點滴,收穫頗多。

《鳥的天堂》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爲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的美好與和諧。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不難,難的是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筆下的這種樹與鳥、人與鳥、人與樹的和諧之美。一開始我在教案中這樣設計:在學習榕樹這部分的時候,先讓學生找到作者發自內心的讚美的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然後圍繞這句話去找能夠表現榕樹美的句子,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到榕樹的美,鳥兒能夠在這樣美的“天堂”裏學習是多麼快樂;學習鳥的部分時,先抓“熱鬧”一詞,圍繞這個詞展開。還安排了一個句式訓練和拓展訓練——寫一寫小畫眉的感受。

第一次試教,效果不好。特別是學習到描寫鳥的部分時,由於之前我點了“熱鬧”,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在寫小畫眉的感受時,只能寫到感謝人們,而沒能想到樹。作爲引領者,沒能引導好,學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淺層次上。第二次試教,學習鳥的部分時,改變了方法,還是採用圍繞作者發的感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展開。這樣學生的思維沒有受到限制,在談自己的體會時有一個學生一下子就說到了樹與鳥、人與樹以及人與鳥之間的關係。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 篇16

倍,對於學生來說時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進行了分割,分層教學。《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教學。上課開始,就採用遊戲展開,請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這樣情況,你想說什麼?在學生挖掘兩者的數量關係後,直入主題,男生有3個2,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首先借助學具擺一擺,圓形有3個,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學生可能多擺2個三角形;可能多擺2個3;也可能就擺2個2……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明確一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的幾倍,用畫圖的方法鞏固倍的認識,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爲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爲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這裏線段圖是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線段圖在今後的學習中,特別是中高年級應用題的學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爲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係,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瞭如何看線段圖,理解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繫的,而這個聯繫可以從信息裏得到,明確問號在哪兒是求什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學生準確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日後補過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