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1K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

不等式一章,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把握好教學很關鍵,我經過教學反思見下。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精選19篇)

1、教學“不等式組的解集”時,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通過藉助數軸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適用的方法。用“大大取較大、小小取較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認爲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易於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兩者皆用。

2、加強對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的數學建模思想教學,體現課程標準中:對重要的概念和數學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學中,一方面加強訓練,鍛鍊學生的自我解題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糾錯”題型的練習和學生的相互學習、剖析逐步提高解題的正確性。

3、把握教學目標,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時提出過高的要求,重點加強文字與符號的聯繫,利用題 目中含有不等語言的語句找出不等關係,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答問題,注意與利用方程解實際問題的方法的區別(不等語言),防止學生應用方程解答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4、本節課 課堂容量(安排的例題的題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維上也有比較特殊的地方,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的時間不夠,課堂時間比較緊張。因此今後在課時的安排上要儘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課時,以減少每一節課的課堂容量,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提高課堂的效果。同時還要重視思考題的作用,因爲班上有一部分同學體現出基礎比較紮實,而且對數學也比較有興趣,出一些比較難的思考題,能夠讓這部分學有餘力的同學能有所提高。

5.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對象客觀題這樣的題型(如:選擇題、填空題)用特殊方法解題的思維還不夠,他們總是擔心會出問題,特別是選擇題缺乏比較和分析的能力,因爲選擇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題型,它的特殊性在於這類題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根本就不看題目中的四個選擇答案,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對於選擇題來講能把四個答案選項分析清楚對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是很有好處的。但本節課中出現的解客觀題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在解與不等式有關的題目時特別的有效,但是如果不等式的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情況,特殊的方法就有它的侷限性,這時就需要學生能夠靈活處理了。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題目一般來講都是比較難的題目,教學上我的處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這類問題就具體跟學生講解,在學期末的複習時候再跟學生總結。因此要求學生在使用特殊方法用選不等式教學反思教育。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2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的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難點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節課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課時。

在新課講解方面,我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爲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

我設計從例一入手,第一小題就能說明“積定和最小”,第二小題說明“和定積最大”。通過這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後再利用這六字方針就最值。這是再講解例二,讓學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步驟。然後讓學生自己解題。

鞏固練習中設計了判斷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爲主體。包括課前預習,例題放手讓學生做,還有練習讓學生上臺板書等環節,都讓學生主動思考,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典型錯誤,及時糾錯,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複習引入的例子過難,有點不太符合文科學生的實際。且複習時花的時間太多,重複問題過多,講解瑣碎;例題分析時不夠深入,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有些問題總是欲言又止。練習題講解時間匆促,沒有解釋透徹。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3

平時我們聽課很多都是新授課,課的模式我們也探討很多了,而此節就課型而言應算作習題課,爲何上此課型,主要是提出一種上法,讓同仁加以探討,得出幾種模式。本節內容是“基本不等式的應用”,是在學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本不等式的應用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設計爲四個環節:一是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知識點;二是練習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數的最值;三是基本不等式在實際中的應用;四是大學聯考中基本不等式的典型題型。

時間安排是這樣:第一環節大概5分鐘;第二環節大概10分鐘;第三環節大概15分鐘;第四環節大概10分鐘。在實際操作時可能第一和第二環節有超時,故最後課堂內容不能在40分鐘完成。當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種習題課的課堂模式,具體時間上我們可以通過對習題的增減來達到吻合。對於第四環節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認爲只是讓學生看一下大學聯考題,起不到實質效果,還不如不要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此內容在近幾年大學聯考中出現的形式,並作爲資料保存課後自己再練習加以鞏固。高中一二年級的老師和學生,應該要有三年一盤棋的思維和行動,每個內容上完後把近幾年的經典大學聯考題拿出來進行分析,我覺得不論對學生或老師都相當有益,如果能讓學生養成這個習慣,三年時間的積累,讓學生或多或少會對大學聯考內容的重點、難點,命題的形式及命題的規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對他們高三的複習和迎考有很大的幫助。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4

在複習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課時後,我對這節課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上,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通常會把自己當做課堂上的主人而過多的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或者學生會因爲長時間的習慣於聽老師來講解而忘記自己是課堂的主人。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個讓學生討論的環節,但是當我說了同學們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自己獲得的結論之後教室裏還是會很安靜。這樣的課堂活動經過了一分鐘後,我不得不自己來講解我設計好的問題。此時我感覺到這節已經失敗了,因爲我佔據了本該屬於學生的時間。

二.要設計好教學問

在教學中應合理設計教學中所要用的問題,我設計的學生互動環節爲什麼沒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沒有設計好問題,在提問題時沒有明確我要求他們要給我什麼樣的結果。在這節課中,我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這樣問的:請同學們自己首先來做一下這道題目,然後跟自己的同桌討論一下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當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時,他們首先會自己一個人去完成題目,而不會跟自己的夥伴合作完成。而且在數學教學中對問題的梯度設計很重要,因爲新課程很強調概念的形成過程,而概念的產生是一個抽象的過程,所以在教學時要非常好的展示給學生概念是怎麼產生的,而這個教學環節就要求教師能夠設計好問題的梯度。

三.要學會設計有深度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同學們明白了沒有啊,或者對不對啊,是不是這樣的啊這些膚淺的問題。而從課堂效果看,這些問題並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只是機械的回答一下: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使學生跟老師之間的溝通成了一種機械的問答過程。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對問題深度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多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設計好教學問題並且要學會提有深度的教學問題。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5

昨天講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開堂先回憶了國中所學的有關不等式知識,並講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大學聯考涉及的幾大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是,一節課下來,感覺不是很好。

雖然一節課講了幾個大學聯考考點,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我覺得應該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進行:一,第一節只講基本不等式及其幾何意義。讓學生通過練習,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體含義和應用。並輔以大學聯考題型,是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動向。二,第二節再講拼湊和分離這兩種與之前所學函數知識有關的題型。體現出不等式與函數的關聯,說明函數在高中數學的重要性,順便回顧函數中的拼湊和分離這兩種方法。三,第三節課再講“1”的代換和圖像法。這兩種方法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化以及對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又比第二節的知識深一點。這樣的話,三節課知識層層加深,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關聯,明確各個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的具體應用。而初始方法中,一節課先把所有大學聯考重點全講給學生,使學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而且學生不易掌握,畢竟容量大的話,練習量就會相應減少。而等到第二節,第三節再講時,學生掌握的不熟練,還得再次複習,有點“燙剩飯”的感覺。( 勵志天下 )

所以,講新課,尤其是講學生之前知識接觸不多的新課,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貼大學聯考,也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準備合適的內容,順序以及授課方式。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6

1、教學“不等式組的解集”時,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通過藉助數軸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適用的方法。用“大大取較大、小小取較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認爲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易於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兩者皆用。

2、加強對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的數學建模思想教學,體現課程標準中:對重要的概念和數學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學中,一方面加強訓練,鍛鍊學生的自我解題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糾錯”題型的練習和學生的相互學習、剖析逐步提高解題的正確性。

3、把握教學目標,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時提出過高的要求,重點加強文字與符號的聯繫,利用題 目中含有不等語言的語句找出不等關係,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答問題,注意與利用方程解實際問題的方法的區別(不等語言),防止學生應用方程解答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4、本節課 課堂容量(安排的例題的題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維上也有比較特殊的地方,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的時間不夠,課堂時間比較緊張。因此今後在課時的安排上要儘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課時,以減少每一節課的課堂容量,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提高課堂的效果。同時還要重視思考題的作用,因爲班上有一部分同學體現出基礎比較紮實,而且對數學也比較有興趣,出一些比較難的思考題,能夠讓這部分學有餘力的同學能有所提高。

5.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對象客觀題這樣的題型(如:選擇題、填空題)用特殊方法解題的思維還不夠,他們總是擔心會出問題,特別是選擇題缺乏比較和分析的能力,因爲選擇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題型,它的特殊性在於這類題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根本就不看題目中的四個選擇答案,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對於選擇題來講能把四個答案選項分析清楚對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是很有好處的。但本節課中出現的解客觀題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在解與不等式有關的題目時特別的有效,但是如果不等式的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情況,特殊的方法就有它的侷限性,這時就需要學生能夠靈活處理了。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題目一般來講都是比較難的題目,教學上我的處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這類問題就具體跟學生講解,在學期末的複習時候再跟學生總結。因此要求學生在使用特殊方法用選不等式教學反思教育。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7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

優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律,語文教學中應創設情境,寓教於樂,寓教於美中,實現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讓學生藉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與文章共鳴,與人物共樂。在聽說讀寫訓練中陶冶感染,潛移默化的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讓學生知道哪是美的,爲什麼是美的,如何去欣賞美,如何去創造美,這纔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而不是“同學們,你們看作者寫的多美啊,我們美美的讀一讀吧!”學生知道了它們是美的,可是到底美在哪裏,它們爲什麼是美的,學生似懂非懂,甚至機械地人云亦云,這樣學生的審美水平何以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注重了總結和概括,卻不能將概括和總結再具體化,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作文中反覆強調描寫、敘述要具體生動,可是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利用了大量的時間不斷地要求學生“概括一下這段或者這幾段講的什麼”,講的什麼固然重要,可是具體的描寫卻忽略不計了。以至於學生對如何是具體、如何做到具體顯得非常茫然,困惑。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8

剛剛執教完《窮人》一課,對教學中的一個片斷深有感觸。《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課文是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爲了讓學生充分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在教學中我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這些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有兩處“沉默”,引導學生理解這兩處“沉默”的不同含義,能更好地體會兩人不同的性格。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處沉默,再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爲什麼沉默?當時她心裏會想些什麼?”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爲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說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說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而漁夫爲什麼會沉默?學生的回答似乎離“標準答案”差那麼一點兒,教參上寫着漁夫是因爲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說話了。而學生的回答卻是多元化的,有的認爲:漁夫在擔心明天是否仍是這樣的鬼天氣,會影響打魚,所以沉默;有的認爲:魚網給撕破了,漁夫擔心第二天用什麼工具去打魚;有的認爲:漁夫心想,這鬼天氣再這樣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該怎麼辦?……

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我認爲學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漁夫的沉默也許是因爲天氣的惡劣,也許是因爲生活的壓力,這都符合漁夫的生活實際。新課標提出,閱讀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精讀“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我想,作爲一名教師,應該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文本,對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要將過去那種“答案標準化”的僵化模式改爲“答案多元化”的彈性模式,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也不使學生受到教參的限制,而是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以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學,充滿自信地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真正放飛學生的個性。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9

柏拉圖說:“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裏的”。我非常的喜歡這句話,併力圖以它來做爲我教學的精魂——讓學生樂學、好學。本課是第六單元《短文兩篇》之其一,是人與自然渾然交融的精品之作,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本節我圍繞一個“美”字進行教學,雖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現反思如下:

一、 小組合作討論不是膚淺功夫。

對於小組合作的任務,我只停留在了對文本釋義的層面上。讓學生邊讀邊譯,小組合作解決重難點,而對於文章中體現的作者情趣、思想感情等未讓學生進行深層的對比思考和探討。特別是對“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句中體現的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之情體會不深。所以,我認爲搞好小組合作教學的關鍵是對學生徹底放手,相信學生,深度的問題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合作激情。

二、 綱舉目張,有效教學。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優雅。我的初衷是把文章與《三峽》對比教學,結果設計地內容過多,課堂結構過於冗雜。在處理思考問題“這兩篇短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試加以說明”時,只是把思想感情做了簡單的對照,未能聯繫時代背景進行深入的分析。既想把文本知識說透,又想把兩課對比深化,結果是的兩項都渉入不深。想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教學中一定要敢於放棄,抓住重點進行教學才能綱舉目張,有效展開。

三、 有“讀”纔是真正的語文教學。

自讀是基礎,誦讀是重點,悟讀是關鍵。古文教學中我一直本着“自讀,通大意——誦讀,理文脈——悟讀,重積累”的原則進行。在自讀,誦讀的基礎上悟讀,美讀。文中的“高峯入雲”的“入”、“猿鳥亂鳴”的“亂”、“沉鱗競躍”的“競”······都是極富表現力的詞語,如果能讓同學們賞析、體會這些詞語的美妙,我想讀起來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沒能賞析語言美,不能不說是這節課的遺憾!由於條件限制,教學情境也未能達到更好,學生朗讀未能真正放開,那種由衷的美讀未能引導到位。有“讀”纔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所以我想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種因素,如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讓學生做到體會文章之美,美讀,悟讀。

課堂上還學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給學生創設一個鍛鍊的機會。課堂上留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爲學生創設一個討論的氛圍,讓課堂成爲智慧閃爍的課堂。這樣才能真正的置學生於主體的位置,真正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才真正是學生的課堂!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0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遊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爲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數學概念

我在教學中重組教材,從大家感興趣的“猜球”遊戲入手,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數學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數學概念易於被學生接受。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實。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三、課堂氣氛和諧,學生心情愉快。

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遊戲中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他們的合作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心情愉快,願學、樂學,嚐到成功的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四、組織調控不到位

初次體驗“猜球”和再次體驗 “摸球”這兩環節因爲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從而使整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頭重腳輕,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意義不大可以和第二環節合併改爲師生互動,作爲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不是教學重難點,時間安排上還可以緊湊些、如果能把更多時間放在瞭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這兩個環節將會更爲科學合理。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1

《選舉風波》的閱讀與賞析已然結束,但這堂課前前後後整個過程卻有許多環節值得我去反思。

一、課前準備階段

根據創新教育觀的指導思想,在課前我借鑑了杜朗口中學的導學案來指導學生預習。這樣既可以對整個課堂進行一種“宏觀調控”,也可以避免學生沒有做好預習準備工作,以致在短短一節課內無法完成相應學習目標。在課前我把學生的這份導學案收上來看,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認真地根據這份導學案完成預習,但也存在三個問題:一,網絡查找答案,缺少個人見解;二,懶惰應付——有抄襲現象;三,學生還缺乏一種自主學習意識,更缺乏一種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表現在導學案中,在“字詞積累”一欄,除了給出的重點字詞外,我還留了一塊空地標明“自主歸納補充”,但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寫上幾個。不過當我發現問題時,並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糾正,也沒有提醒學生來重視這堂公開課。這是課前的一個疏忽。

二、課堂互動環節

“借班上課”意味着課堂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係,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於考慮不足,我沒讓學生有一種上公開課的心理準備,以致學生課後反映“很緊張”;但作爲老師,我也沒有在課堂的前幾分鐘先舒緩學生的情緒,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而是直入教學主題,以致後面要讓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時,才發現教室有點“冷清”。以致出現了“包辦課堂”的現象,更談不上“創新”。總之學習目標達到了,但教學方法較爲傳統,未能讓學生廣泛參與課堂交流與討論。

三、問題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時也跟老師的問題設計有關。比如,在這堂課上,我自認爲,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問學生“如果這些人物出現在我們班級裏,你會比較喜歡跟誰交朋友?爲什麼?”會比較符合學生的交友心理。而問學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誰都不是天生的伯樂”則比較抽象,不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

四、作業設計

課後寫作《這使我想起》,是想讓學生從《選舉風波》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去說說自己的成長滋味,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人生,就應該勇敢面對。這個作業的設置是比較理想的。但課後反思了一下,也許這個作業可以在課上先設計爲“拓展延伸”式的問題討論。先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類似經歷與感受,形成一種共鳴,最後再反饋到寫作上。這樣子既能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也許,就課文內容而言《選舉風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學而言它則是說不盡的。通過這次的“借班上課”,我受益匪淺。 兩年以來,我個人認爲自己在教學基本功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若從現在的“創新教育

觀”角度來講,自己的教學方法卻有待轉變。通過這次的“教學創新比賽”,我深深地意識到,要有創新,首先就要在意識上轉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直接影響結果。如果你還堅守在老傳統中,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那麼學生最後便會失去“飛”的能力。

接下來則是行動,即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供學生去討論,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識的火花——

1、 讓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自學

課堂目標的順利完成取決於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

老師根據學習目標預設導學案,或者先羅列出課堂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從中也鍛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等。這個環節比課堂展示環節來得重要。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學習目標轉化爲問題要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的引導、點撥,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對文章主題的挖掘。

3、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取有益信息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談談自己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說中的人物。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啓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

4、讓學生在聯想中感悟

本文題材符合學生這特定年齡的心理特點。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當今中學生相對來說比較脆弱,總認爲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作業《這使我想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

5、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總之,在這次的教學比賽中,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分析課文並理解課文。然而,在教學環節中,我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讓學生來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的互動體現還不夠。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2

重回二年級,儘管有許多的不適,但我還是努力改變着自己,處處適應學生,使自己的教學即紮實又有趣。因此本課教學伊始,我和學生以談話展開,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學生一下子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採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時又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說:“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學生說說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說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說“勤”字時,學生說“勤勞”,就啓發學生用“勤勞”說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儘管有一些收穫,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於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知道沒有進行,而是放在第三節寫字課指導。以後我會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3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爲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爲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但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後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爲自己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老師、李老師等幾位老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知道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不過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裏,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4

教學完《誰的本領大》第二課時,寥寥幾筆匆匆記下了最直接的感受。但總覺得表達的還不夠全面,不夠準確。靜下心來細細思量,又或許是我想表達的東西也並沒有那麼複雜。正如指導孩子學習課文,明白“各有所長”的道理一樣,過程無需太複雜。

拿到一篇課文,教師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通過這篇課文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或是讓學生獲得什麼,於是在解讀了課文之後,我將教學目標定爲如下: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瞭解感嘆號的作用,體會說話人的心情;3、讀懂寓言故事,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要正確看待自己,看待別人。似乎,對於這樣一篇簡單的寓言故事,這樣的目標表述也太過累贅了。對目標再加工,有了這樣的表述:1、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2、明白各有所長、各有千秋的道理。或許,修改過後的表述沒有那麼的“圓潤”,但是於我,是更明確了本堂課的目標,簡言之,一讀文二明理。而目標二能夠順利達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目標一的達成效果。所以,“讀”成了本堂課的唯一中心目標。

朗讀,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理解與表達所需,同時,它又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反思這一課,我在朗讀的形式上,主要採用了自由讀和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問題來引領。設計一:自由讀1-3小結,思考:(1)第一次比試誰的本領大呢?(2)太陽和風分別有什麼本領呢?設計二:再讀1-3小節,在比試的過程中,他們是怎樣說的呢?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主要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去朗讀,提高朗讀的效果。這些並不是深奧的問題,不需要學 生過多的去思考,完全是服務於我的教學目標——“讀”,只要學生認真去讀了,便可以找到答案。分角色朗讀在課堂中是採取小組朗讀的方式進行的。我在小組朗讀之前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即“小組彙報角色分工情況”,這主要是強化小組成員的分工意識,也讓小組的朗讀更具方向性。然而,由於我自身教學經驗的缺乏,有些地方還是沒有讀到位,沒有讀“透”。如太陽說:“誰能脫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誰的本領大。”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到“太陽很自信”“太陽覺得自己肯定會贏”,我也相機出示了“胸有成竹”一詞。此處是課堂教學環節中自然產生的教育契機,教師若能合理利用,就能順勢把課堂學習氛圍催生成“熊熊烈火”,只可惜我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還很不成熟,最後只留下了零星“火苗”,很是遺憾。

等待學生,給予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小組學習不再流於形式。回想以往的公開課上,爲了防止拖堂,我在某些教學環節上總是浮光掠影似的走了過場。特別是小組活動,常常是爲了活動而活動,它常常是課堂的一個“擺設”。這一次的課堂,我自己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開展小組學習。小組朗讀時,在我將要喊停的時候,我甚至告訴自己,再等一會,再給學生一點時間。我給了學生“寬裕”的時間,學生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小組朗讀時,孩子們的朗讀超出了我的預計。在接着的小組表演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決定。足夠的時間,孩子們有了個性閱讀的空間,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我們的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文最後,“噓,讓我們一起來看書上39頁的插圖,一起來聽聽太陽和風在說些什麼呢?”生一:“太陽說:‘風先生,你真棒。’,風說:‘太陽先生,你也很棒。’”生二:“太陽說:‘風先生,你可真厲害!’,風說:‘太陽先生,你的本領也不小啊!’”……這個時候,教師已不需要過多的表述了,孩子們已然悟出了課文的理。

學文明理,無需太複雜。明確了教學的目標,把更多學習時間留給孩子們,他們的表現,是對課堂最好的評價。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5

勞動教育是貫徹落實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是國小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國小開設勞動課,是向國小生有計劃地進行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它對於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學會勞動,在德、知、體諸方面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爲此,我校3—6年級安排了勞動課程,每週各年級一節,由各綜合實踐老師或勞動課老師來上這節課,並根據大綱對各年級的不同要求,按年級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

一、寓思想教育於勞動實踐中

在勞動課教學中,勞動實踐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勞動課以勞動實踐爲主,寓思想教育於勞動實踐之中,把思想教育與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和掌握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實踐性、教育性相統一。

二、認真備課,加強現場教學

勞動課也要認真備課,選好教學內容、勞動場地,通知學生帶好勞動工具,加強現場教學,並儘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操作示範。例如《釘鈕釦》一課,教師備好課後,事先通知學生帶好縫衣針一枚,兩眼扣兩粒,四眼扣兩粒,碎布一塊,小剪刀一把,線團一個。在勞動課上,老師用投影機出示兩眼扣和四眼扣的圖片和一件上衣的圖示,讓學生懂得釘釦子釘在什麼位置合適,又動手做示範怎樣握針,怎樣穿針引線,並教學生:“注意線不能太長,否則容易繞結。”並告訴學生左手怎樣按緊扣子,左右手怎樣配合,防止被針刺手指或不小心釘在自己穿的衣服上。老師講完釘釦子的方法,然後讓學生進行釘釦子的比賽,最後引導學生針線和小刀要放好,不要亂丟亂放,以免扎傷自己或別人,並讓學生談談學會釘釦子的好處,進行思想教育。

三、加強與社會、學生家庭的聯繫

利用勞動課時或節假日期間組織學生到工廠、商店、社隊、車站和軍烈屬、五保戶家裏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既開闊學生視野,又學到勞動本領。我校有綜合實踐基地,在勞動課時可以帶領學生到基地觀察、探究、勞動和體驗,真正做到教學做和一。

四、積極開展科技文體活動

我校根據新課程計劃,把“興趣小組”活動列入課程。做到課堂打基礎,課外多實踐。我校設有10多個活動小組。每逢這節課,各輔導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編織、摺疊、繪畫等手工,並動手做發豆芽、種花、種菜、植樹等試驗,開展穿襪子、繫鞋帶、扣扣子、戴紅領的比賽。通過這些活動,使兒童善於動腦,勤於動手,培養他們的勞動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他們的創造才能。

通過勞動課,學生掌握了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的技能和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培養了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6

有人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我在設計上下了功夫。從字詞的預熱、環境的把握、情節的切入、語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讀到文本的感悟與拓展,無不留下我精心設計的心血。我先是熟讀文本,以至成誦。其間,發現了三個可以帶動全文教學的點:一是文中用了52個“一”。細品之,我把它概括爲“一個綽號藏奇絕”、“一個傳說話奇絕”、“一段實錄證奇絕”、“一襲黑衣襯奇絕”、“一手絕活寫奇絕”、“一番教誨表奇絕”;二是文中幾個跟黑衣白點的中心情節密切相關的幾個帶“然”的詞:“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這個詞也能充分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雙重解讀,即人生意義上的人物解讀和文化意義上的人物解讀。

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我時刻謹記“以生爲本”,“貼着學生教”,一切的教學環節都以學生的學情爲設計的中國。

整體教學設計便基於此展開。其中,選擇以曹小三的口吻來複述的方法以期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進一步領會情節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變化、刷子李之奇絕;在學生的個性解讀中深入體會本色、津味之語言特色。然而,靜心思之,這堂課在“三個維度”──溫度(教師情感的溫熱度)、廣度(在主題的範圍內旁延擴展)、深度(語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恆久)的體現上,明顯地感到了廣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結尾的人物系列來彌補這一點,然而正如專家點評,這“只是對課文的一個延伸”,“給課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讓課堂就此結束”,“未關注刷子李們的苦難生活”。是的,課堂因此沒有生命的超級震撼力,也就沒有好課應有的高度而流於平庸!拓寬備課視野,深化文本處理和加強課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補的課程!

此外,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津味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後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7

我自己認爲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以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

學習這一課時,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第一單元趙麗宏的《爲你打開一扇門》,把你帶進了文學之門。但我們一踏進大門去就會覺得眼花繚亂,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宮,近處是彎曲盤旋的山路,遠處是波瀾壯闊的天海。這浩如煙海的文學世界,讓人癡迷又讓人不敢涉足。

沒關係,這節課,於漪老師用她曾經跋涉過的腳印,指引我們擁抱文學;用她曾經渡過這霧海的小船載我們去遨遊五彩斑斕的文學海洋。

之所以這樣設計導語,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到每一篇課文都是緊密聯繫的,趙麗宏爲青年學生打開的是一扇文學之門,而於漪老師則是用回憶往事的方法帶領學生進入一種文學天地,讓學生認識到文學的妙處與樂趣,引導他們產生對文學的興趣。

二、賞析閱讀課文、拓展知識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寫作者學生時代讀《千家詩》的情景。課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詩》中的編排順序信手拈來的關於春、夏、秋、冬的詩句,讀來讓人欽佩作者自小那種對詩的酷愛之情。此處有幾首詩課文註釋和《教參》並沒有給出全詩或出處,因爲,那些詩學生做到了解就可以了。因爲蘇教版的教材很多老師都是第一次接觸,對內容並不是很瞭解,所以我認爲找出那幾句詩的出處以及全詩是教師吃透教材的第一步,如果連教師都不知道那幾首詩的內容是什麼,那還怎麼告訴學生它就是描寫春夏秋冬的呢?恐怕連自己都說服不了。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補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題榴花》、《霜月》、《雪梅》等內容,並在課前打印發給學生(一個學習小組一份,便於交流)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了課文,還認識了很寫春夏秋冬的詩句,課後再讓學生蒐集關於季節描寫的詩句,、積累到“百味雜文”本上。或者做讀書卡片,還能夠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這樣安排,結合自己的閱讀實踐,談文學作品對自己的影響,孩子們的獨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8

老實說,相當多的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教學依然“新瓶裝舊酒”,高呼“素質教育”、“新課改”,骨子裏實踐中仍奉行“應試教育”,“轟轟烈烈喊素質、紮紮實實搞應試”是當前中國小基礎教育階段的真實寫照。

通過接觸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不是大家不願改革,而是不知如何因校而宜、聯繫教學、結合學生、圍繞學科、根據實際來進行探索改革。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深入實踐、不斷反思、提高素質,鑽研教學,成功扮演好自己作爲先進理論的實踐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開拓者,學生學習的領導者的四種角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

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點滴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不到之處,誠請不吝指導。

一、先入爲主,激發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首先應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舉打響,一炮走紅。

爲此,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採衆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四是應當旁徵博引,廣泛查閱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把課備精、備細、備透、備實、備深;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導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效果較好。

二、目標明晰,展示具體

我們選用的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豐富,不時點綴發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面對紛繁複雜、體裁多樣的課本,教師務必牢牢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透過現象抓住課文的本質,提綱挈領、抓住要害、明確目標。衆所周知,新課程要求的三位一體目標分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師應從形象生動的課文中提煉其精要和實質,確定每節課的三位一體目標;二是教師應把抽象、概括的教學目標描述語言具體化、明確化、清晰化,簡潔、具體、最好概括爲“……是……”、“爲什麼……”、“我們學習……,將會……”;三是教師應把教學目標具體爲問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預習,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圍繞問題進行訓練,圍繞問題進行復習作業,如此,由形象具體到抽象概括,由表層瞭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應用,問題解決了,目標也就隨之水到渠成,順利實現了。

三、循循善誘,步步深入

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裏。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往往符合這一規律。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爲例,展示教學的全過程。

做一個有尊嚴的人

知恥自愛自尊自強尊重他人贏得尊嚴

個體尊嚴國之興衰責無旁貸

保護他尊欣賞他人

本節課的目標主要圍繞

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展開,首先,爲什麼要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孟子的話,童第周的故事);其次,如何才能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再次,一要有自尊,知恥自愛,自尊自強,二要尊重他人,保護他人自尊心不受傷害,從內心接納他人;最後,個人尊嚴,我們還要爲國家、民族爭光添彩,國之榮辱,我輩有責。

教師在展示目標以後,先要讓學生通過層次目標,找出問題答案;後要逆序而上,分類總結次目標、中目標、總目標答案,脈絡清楚;三要綜合分析整個問題,形成對總目標的瞭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學會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1000字 篇19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移步換景將鏡頭對準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着春天空氣的溼潤,也低低地浮掛着,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裏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着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着春天的歌兒;在溼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讚歎。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爲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