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7W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43~44頁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今天這節課情境很多,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運用引出比的意義,讓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比來體會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例如:在舉例中學生會提到比賽場上分數之比,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兩個數的倍數關係、兩個量相除的關係,而比賽中的比,只是採用了比的書寫形式,它並不表示比的意義。學生的大量實例會感染其他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比,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2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應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自學是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中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掌握新知,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爲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並讓學生在彙報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維的靈感得到迸發,也完成了知識的傳授。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說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3

《比的意義》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中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知識掌握了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參加工作後,我基本上從事國小高年級數學教學,參加優質課評選我也曾講授過本節課,因此《比的意義》這節課的內容我並不陌生,但是每次教學這部分知識,總感覺有些欠缺,一半糊塗一半明白,對比的意義的理解總是有些不如意,每次都是在認真閱讀教科書後,按照教師參考書上的建議,先表示出兩個量之間的幾倍或者幾分之幾的關係後,稀裏糊塗的引出比的意義後也算是勉強應付過去。今天上午我又一次教學本節課,又一次認真的鑽研教材,閱讀教師用書,通過設置學生課前預習,組織預習彙報,合作解決存在的問題來教學,結果總算自己比較滿意。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4

《小小的船》一課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小韻文,語言優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動,富於想象;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節奏感。在教學中,我時時刻刻關注着:"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理念,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趣味識字;品讀課文,像想中創新。並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上完課後,我覺得頗有感悟。

一、走近生活,創設體驗情境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爲了實現語文的生活化,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交流平時看到的月亮是什麼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隻只小手"唰"地舉起在桌子上,有的說:"我看到的月亮"像香蕉""像月餅""像大玉盤""像個半圓""像眉毛"……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認爲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昇華。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先放兒歌〈〈小小的船〉〉學生聽的很有趣,這時,我問:“你們喜歡這首歌嗎?想學嗎?這恰巧是我們要學的課文。”學生非常高興,興趣被調動起來。在讀的過程中,我靈活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着眼睛想像讀等等。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我就採用了比較讀的方式,用原句與“彎的月兒小的船”比較,問學生:“你覺得哪句話好?”學生一一說,認爲只有一個彎字不美,顯得彆扭,彎彎的好聽,能想象出它的樣子。我讓他們反覆讀,在我的範讀引導和自己的感悟下讀的好極了,臉上洋溢着笑容。

三、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不斷提高學生讀的水平時,我想語文課僅僅靠讀不行,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相輔相成,我常常鼓勵提問的孩子,有問纔有思。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

四、重視體驗,讓個性飛揚

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祖國語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語言文字的美,去體驗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種體驗,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而應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感悟體驗。如引導學生比較讀句子1“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2“彎的月兒小的船,小的船兒兩頭尖。”(讀一讀,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句?爲什麼?)學生在比較讀中感悟了語言的美,月兒的可愛。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髮表議論,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見解。有的同學說:藍藍的天空像大海。有的同學說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多美啊!有的同學說:閃閃的星星就像一雙雙眼睛"……孩子們不知不覺陶醉在天真,爛漫的世界中。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5

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爲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

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非常適宜孩子朗讀。爲了讓孩子理解文中“暖和的衣裳”,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知道文中“暖和的衣裳”是指包紮在樹幹上的稻草或草簾,是用來防止小樹受凍的。

“綠色的小傘”是指枝葉茂密的樹冠,可以遮擋遮擋夏日炎熱的陽光。同時引導學生談自己在寒冷冬天、炎熱夏天生活的感受,使學生深深感悟人和樹之間的和諧關係。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6

教學第一環節是複習鞏固所學的重要文言詞語和語句。考慮到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在每節課開頭我都要用1/3的時間來複習舊知識。因爲拉大教學課時數,實際檢測下來,孩子們的掌握效果還是可以的。只是沒有經歷過有這麼的老師來聽課,沒有經歷過面對攝像機上課,更有可能是我還缺乏啓發和調動學習積極發言的技巧,很多學生寧可坐着說或者跟隨大家一起說,幾乎很少有學生敢於主動起來發言的。看來今後得在這一方面下些功夫,多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們敢於陳述自己見解的勇氣和膽略。

教學的第二環節是解讀文本,帶領孩子們理解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兩個簡單問題鋪墊基礎之上,我設計瞭如下幾個主要問題供孩子們討論。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7

爲了開展上好名著閱讀及“以一課帶一本”的閱讀教學探究,教研室領導組織潤州區七年級語文組進行了專題教研活動,本人有幸開了一節關於《湯姆?索亞歷險記》名著閱讀,通過大家在一起對這一節課研討探究,本人懂得了許多,也學會了許多,現在我自己的一點體會寫出來供大家交流。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親身的閱讀實踐中領會漢語言的規律,提高他們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鑑賞能力。

本人在剛開始備課沒有正確認識如何指導閱讀名著,所以把這節課上成教讀課,學生一節課上難以感受《湯姆?索亞歷險記》文學魅力,無法激起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背離了“以一課帶一本”的教學探究宗旨,在學校試課時立即感到效果比較差。然後與專家、同人再商討,確立了通過讓學生看視頻、分角色朗讀,來初步感受名著《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魅力,感受情節的曲折,感受人性的特徵,從而激起閱讀原著的興趣。事實證明,在最後的上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我所執教的課文是《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的第一課時,學生閱讀課文,要想親身體驗,首先必須“入乎其內”,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課文用了許多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沙漠這個特殊的環境,我指導學生自然地“入乎其內”,按自己對情境的體會來朗讀,如“茫茫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沙漠”“鋪天蓋地”等,體驗了這些詞語所描繪的意境,讀出了應有的語氣。

閱讀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品讀。否則,學生閱讀走馬觀花,浮於表面,語言文字也不可能在學生頭腦中有所積累。在教學三、四段中,我先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語句,瞭解腳掌、睫毛、駝峯在沙漠中的作用;再引導學生品讀關鍵詞語,進一步感悟腳掌、睫毛、駝峯在沙漠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與小駱駝一起感受自豪,抓詞扣句,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

《課標》提出閱讀教學要改變課程內容的舊、窄、死,使之變爲新、寬、活,使語文課程內容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和情操的陶冶。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向學生推薦了短文《沙漠之舟》,並讓學生思考:小駱駝值得自豪的還有什麼?學生通過拓展閱讀,發現了駱駝身上值得自豪的地方還有很多:在學生交流中我還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如小駱駝身上具有的品質、精神,這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作爲課文內容的補充,這不僅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爲小駱駝感到自豪的同時,引領學生見木知林,發揮課文的導向作用。

當然,作爲學習引導者的我,面對課堂還不能很好地做到調控自如,教學語言不夠豐富,尤其對於孩子們精彩的發言點評不夠及時,還不能把評價語言的激勵與引導作用恰當體現,讀文指導力度不夠,讀的形式不夠多樣,讀的方法不夠靈活,還有很多遺憾的地方,我將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完善。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9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學過程中,我體會最深的是:聯繫上下文是理解詞句意思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讀書瞻前顧後。

國小生理解課文中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爲手段的,進行抽象的定義解釋和邏輯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點是以句解詞,以句解句,即讀書時要瞻前顧後,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來理解要解釋的詞語或句子。其主要做法就是前後聯繫。

例如教學“‘是啊,杏花開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這個句子時,課後練習要求“體會帶點詞語‘彎下腰來’、‘習慣地’的作用”。沒想到學生在理解“彎下腰來”這個詞語時發生了歧義,一個學生回答說:“從‘彎下腰來’我體會到竺爺爺是個非常認真觀察的人,他彎下腰來是爲了能夠更清楚地觀察杏花。”這個答案看似不錯,由一個動作看出竺爺爺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也符合全文的主旋律。所以全班沒有人提出明顯的反對意見,只有幾個孩子表示有補充。我請了其中一位,他說:“我覺得還可以看出竺爺爺平等地對待小孩,很尊重孩子。”我沒有馬上肯定這個孩子的答案,而是讓同學們再讀讀書,特別注意聯繫前後文來讀,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這一次,很多小手舉起來了,他們發現:竺爺爺彎下腰來並沒有再觀察杏花,而是爲了詢問孩子,因此體會到“竺爺爺平易近人”纔是對的。

在教學最後一段時也是這樣。這段話是竺爺爺不止一次說過的話:“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學生不大容易理解,特別是對“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感到費解。我沒有讓學生去查詞典理解“估計”和“推斷”的意思,也沒有作任何解釋,而是讓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第一段:當竺爺爺看到“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放了花瓣兒”,能不能估計出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大概時間?他可以作怎樣的推斷?學生經過思考,得出:他可以根據四朵花開放的程度不同,來猜測哪一朵是今天開的,哪一朵是昨天開的,從而估計出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大概時間,比如“兩天前”,或是“三天前”。這樣的話,他就不用叫小孩子幫他留心觀察,自己也不用再等一年才記錄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了。可是,這樣做雖然省事,卻不一定準確。所以竺爺爺說“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這樣把句子含義與具體行爲做法聯繫起來,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難度,又使這個句子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0

今年教學倒數的認識後,我的感觸很多。以往教學這部分內容,我是直接讓學生寫出結果是1的算式,再從學生說的算式中把乘積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讓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然後再讓學生理解互爲的意思,最後總結出倒數的意義。現在想起來有一種牽着學生鼻子走的感覺。通過看雜誌和其他教學刊物,我重新設計了教案。我覺得這樣設計纔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出倒數的意義,是學生自己通過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後有了真正的收穫。特別是通過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髮現了算式的特點,並讓學生舉例後發現,有這樣特點的算式是寫不完的。然後讓學生仿照老師的樣子,通過例子說倒數的意義,並強調說倒數的關鍵字詞。這對學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當學生很高興的自認爲是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時,我有給學生設計了障礙:怎樣求帶分數、小數和整數的倒數。雖然教材新授內容沒有這些知識,但在以後的練習中出現了。我把它提到前面來,大家一起研究。我覺得很有必要。這樣,使學生避免把帶分數的倒數也用把分子分母顛倒位置的方法來求。這樣就不會給學生的認知造成誤導。學生在知道了分數、帶分數、整數、小數的求倒數的方法以後,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數都有倒數?使學生想到0的倒數問題。以前我是直接問學生“0“有倒數嗎?好像暗示學生”0“沒有倒數。改換成今天這樣問,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得出兩種答案,”0“有倒數,另一種是”0“沒有倒數。有了分歧意見,又一次把學生帶入了問題王國。學生分別發表自己的見解。

最後,大家一致認爲”0“沒有倒數。因爲“0”不能做除數,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比以往教學有了本質的轉變,就是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1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爲了不讓“我”帶着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

在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一、落實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單元導讀、課後“思考·練習”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或啓發學生自學的思路,爲教師正確理解教材、學生的自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這節課的教學目的的設計能緊緊圍繞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二、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和運用。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積累性學習策略,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徵。詞句的積累是最常見的。《賣木雕的少年》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詞語,像“名不虛傳、遊人如織、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很多詞語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語言材料。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它們從文中找出來,積累下來。適當開發資源也是一種積累。爲了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瞭解中非之間的友誼,除了佈置學生蒐集中非交往的資料外,我還製作一個短片來增進學生對這一事件的瞭解,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積累。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製作匠心獨運,每一張幻燈片都是圖文並茂:“窮困潦倒、瘦骨嶙峋、病魔纏身、食不果腹……”,學生在看圖感受的同時也豐富了詞彙的積累。

“積累最終的目的是運用。”我們並沒有止於積累,而是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運用。“誰能用上節課積累的識字詞語說說大瀑布和木雕給你留下的印象?”“中非人們有過怎樣的交往?誰能簡單地說說你搜集的資料?”……都是在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詞語。

三、注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學習方法。

1.滲透解詞方法。抓好詞語教學,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是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訓練項目。教學中,我老師重視詞語教學,注意滲透解詞方法。比如,教學“構思新奇”一詞,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字眼,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愛不釋手”,讓學生懂得通過語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學會蒐集和課文相關的資料,豐富對文本的理解,拓寬文本視野。在世界各地的遊客中,少年爲什麼單單會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呢”?這和本課的背景有關,作者遊覽的非洲國家是贊比亞(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位於贊比亞境內),中國曾經在20世紀60、70年代援助過非洲,給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學生並不知道這一歷史背景,我能在課前請同學們蒐集有關中國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資料,並告訴他們蒐集和文章相關的資料能幫助更好地理解課文,強調這一方法在學習語文中的重要性。

3.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情感。例如,在體會“我” 的遺憾時,能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能體現“我”遺憾的句子。在品讀句子的同時,抓住“構思新奇”、“愛不釋手”、“語無倫次”等詞語,體會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歡卻不能帶走時的遺憾心情,爲少年真誠的贈送木雕埋下伏筆,作好鋪墊。

4.教給發散思維方法,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想象少年想什麼,想象從“過去”“現在”“將來”三個不同的維度進行想象,豐富人物的內心世界。

5.讀寫結合。“閱讀是爲了更好的寫作。”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通過補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內心,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更好地刻畫少年的品質。在感情朗讀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的內心已經有了豐富的語言,再讓他們寫幾句話誇誇這個黑人少年,讓讀寫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⒍特殊作業紙的設計。在作業紙中,我設計了拓展閱讀和小練筆的作業,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非洲,進行更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將有限的課堂引向無限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去。

但是,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教師總是在缺憾中進步。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存在以下不足:

⒈在學生找不齊與“遺憾”相關的句子時,我沒能及時引導學生再讀文本,準確找到句子。

⒉板書的設計如果再體現一些詞語的積累就更有語文味了。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2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啓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加強會考、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會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面對會考考試。做爲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我經常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會考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會考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爲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面這句話是真實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要投機取巧、譁衆取寵。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3

《醜石》一文通過發現一塊醜石其實是隕石的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美、大美可能深藏於大丑之內,不能完全用世俗的、淺陋的眼光去評判事物的美和醜。

教完這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爲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爲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我樂意學”。

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這種對比託理的教學方法的好處所在,對於高年級的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滲進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啓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和推動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爲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4

由於本節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是新課,這節課的內容與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但這節課的兩圓位置關係遠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雜。因此,我通過實例引入和讓學生動手操作類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猜測兩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係,然後經過討論,歸納確定兩圓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在與兩圓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鑑於學生已有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兩量(半徑、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的認知基礎,就只運用了類比遷移的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都是爲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其次,與五種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我採用“先易後難,突破關鍵”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解決易於解決的“外離”、“外切”、“內切”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再解決“內含”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最後突破相交時三量的數量關係:R-r<d< p="">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堂就應該交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給學生,這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出來。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烏塔》一課。小姑娘烏塔的行爲不但對於我們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來說是一種震撼,對於我來說也簡直不可思議。一個十四歲的小姑娘,竟然獨自一人到歐洲去旅行,真讓人佩服。

孩子們羨慕烏塔,對烏塔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僅僅是因爲烏塔的勇敢,敢獨自一人遊歷歐洲,更重要的是烏塔爲了這次旅行做了三年時間的準備,事先設計好旅行路線和日程,並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連旅費都是自己打工掙的,每個週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裏陪小孩玩。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孩子向烏塔學習,但不是要模仿她獨自外出旅遊,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豐富自己的閱歷。爲此我組織了一個小小的辯論:一個外國小女孩可以獨自一人遊歐洲,而對我們中國國小生來說,這卻是一件不敢想的事。烏塔的做法和說法你贊同嗎?接着我讓學生立足課文語言,聯繫我們的生活實際,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在一番思考之後,同學們展開了脣槍舌劍的辯論。正方觀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生很自覺地引用前幾天下的第一場雪,孩子們從玩雪,看雪過程中體會到快樂。這種快樂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圖片都無法讓人獲取這種感受和快樂的體驗。同樣,外出旅遊,既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長自己的閱歷,還是豐富自己的經驗的有效途徑。積累了經驗,這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做溫室裏的花朵。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反方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擔心周圍環境的安全隱患,也談到了電視、書本也是很好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最後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分鐘演講,談談我們到底該如何鍛鍊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教師適時引導並提醒孩子們向烏塔學習,並不是要模仿她獨自外出旅遊,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豐富自己的閱歷。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6

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七課《船長》,是法國浪漫主義大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說。課文講述了哈爾威船長在他的“諾曼底”號被 “瑪麗”號巨輪撞開一個大口子,情況萬分危急之際指揮全船人展開自救工作,最後以身殉職的事。文章高度讚揚了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內,如何引導學生把這麼長的課文學透呢?

我引領學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對話”、“三個場景”、“一箇中心”去學習這篇課文,感覺效果不錯,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首先,在第一課時,我已讓學生充分去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要求,並對課文內容比較瞭解,還讓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這些要點。第二課時,我就緊緊圍繞這些要點展開引領學習。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實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給忘了。)通過反覆誦讀、品味。學生感受到哈爾威船長在危難之際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時,從他的命令中還能感受到哈爾威船長以身作則、臨危不亂的可貴品質和幫助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主人公的特點躍然紙上。

2.“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這是一道威嚴的命令,一方面體現了哈爾威船長同情、保護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哈爾威船長行事果斷,雷厲風行的作風。在當時那種混亂不堪的情況之下,發出這樣的一道命令,既震懾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動了絕大多數的人,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充分體現了哈爾威船長是一位指揮有方的優秀船長。

3.“快救克萊芒!”(克萊芒是個見習水手,他還不過是個孩子。)這道命令不僅折射出哈爾威船長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時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應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這句話。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動作再快點!”正是哈爾威船長關心每一個人的體現,是他在與死神搶時間搶速度。

二、“一段對話”

通過多元朗讀,同學們感受到了船長的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細緻入微、堅決果敢、指揮有方,這是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更是一段傳神的對話。

三、“三個場景”

1.課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寫的船上混亂不堪的場景。這一場景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船上形勢之危急,災難之嚴重。另一方面,船上人們爭相逃命的情景也與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沉着鎮定地指揮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彰顯了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

2.課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對哈爾威船長指揮救援工作場景的描寫。他沉着鎮定地指揮着全船人展開自救工作。以身作則,領導者全體船員幫助乘客脫險。還有力地控制着整個船上的局面。危難之際,忙而不亂。這真是一位指揮若定、叱吒風雲的船長!

3.課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對哈爾威船長以身殉職場景的描寫。這一場景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哈爾威船長視死如歸的高大形象。同時,我們也彷彿看到了哈爾威船長那種視“諾曼底”號爲自己的生命,誓與輪船共存亡的英雄氣概。這真是一位頂天立地、有情有義的船長!

四、“一箇中心”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高度讚揚了哈爾威船長偉大的一生,給文章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爲一名英雄的權利。”“又一次”說明有許多次,可見,每當危險來臨之時,哈爾威船長都是這麼做的。“英雄的權利”不是爲自己名垂千古的權利,更不是爲自己謀取利益的權利,而是每當危險、災難來臨之時,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的危險留給自己的權利。哈爾威船長無愧於英雄的稱號。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老師敢於真正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適當引導、點撥,學生也能把文章學透、學好。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7

當太陽的光芒隱去,夜幕剛剛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各式各樣的燈彙集成海洋,看不到邊,望不到頭;各種色彩的光交相輝映,把北京變成了一座不夜城。夜晚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北京絢麗多姿的夜景,是國小生了解我國首都,學習語言,練習感情朗讀的好教材。

本堂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講述或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用“猶如”說話,讓學生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出示圖片說句子。

3、感受北京的美麗,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教學重點是

1.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並能用優美的詞句說出圖片內容,感受北京的美麗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二年級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爲主,北京離他們太遠了,如果僅僅只限於對文本的解讀,我想孩子們是很難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發他們對北京的熱愛。怎樣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住主線,條理清晰

在教學中,我抓住“整個北京城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句話展開教學,帶着學生跟着課文和課件遊北京的長安街、環行路、西單商業街和故宮,整個教學有條理。在課文的二到五自然段是採用並列的關係,我採取變序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先自由讀,喜歡哪段,就先教哪段。我每一段都有中心,比如講長安街時,我重點抓四字美詞語,讓學生說出四字美詞語的好處,1、寫出了北京亮起來了,使畫面很漂亮。2、讀起來朗朗上口。並讓學生帶着對詞語的理解讀課文。講環形路時,我拓展了用“猶如”看圖說話,並指導了怎麼讀好頓號。講商業街時,我採用換詞的方法比較“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的區別,體現一個“光”字不僅寫出了霓虹燈的亮也寫出霓虹燈的顏色多。寫故宮時,學生找出一組反義詞——古老和年輕,學生很聰明,說出了意思,並看圖讀課文。

二、品詞品句,注重積累

《北京亮起來了》的作者不光感嘆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還把北京的燈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詞佳句像華燈一樣,使課文也亮起來了。

我出示了課文裏面的長安街的插圖,讓學生根據圖片找課文中一一對應的句子,讓他們在手、口、腦的結合中把這一幅圖變成一場小錄像記錄到腦海中,讓孩子能夠想象畫面背誦出來。

我充分利用了圖片,講到 “照明燈、草坪、噴泉燈、禮花燈,裝點着美麗的北京。”由於學生生活閱歷有限,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很直觀的展現出這些燈的樣子與美麗。

課文也配有精美的插圖,我合理的利用了夜晚的故宮圖,教學中圖文對照,理解 “故宮古老又年輕”,學生讀着課文,看着插圖,把故宮想象成一個風韻猶存的女子,穿着紗裙站在護城河邊欣賞自己美麗的倒影……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詞句,也領略到北京美麗的夜景,激發了孩子們熱愛、嚮往北京之情。

我覺得我沒有完全放手把課堂教給學生,我的教學目標是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而那些美詞是我找出來的,孩子們說出了好處,我想如果提問變爲“課文中的哪些詞語讓你覺得北京亮起來了?”效果可能會更好。

教學看着很容易就是把東西傳授給學生,可是傳授的方法、技巧以及學生接受的程度是我們老師應該學會思考的。備課不能只備文本,還要備學生,備課堂。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8

當我決定以《最後一頭戰象》一課作爲本次研討課時,我就一直努力的閱讀學習“閱讀教學‘激趣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教學模式與這篇課文的教學有機的契合起來,符合我們農村學生的實際;同時我還在不斷的揣摩我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創新學習課堂所應有的高度。終於,今天,我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考,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贅述,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說得對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見。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時間爲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結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說過: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麼;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爲何。爲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我開始翻閱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爲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爲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綏棱教

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篇19

北師大版教材把5的乘法口訣作爲學習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是因爲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5個5個地數數,並且比較熟練,這會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比較輕鬆。而學生順利地掌握5的乘法口訣,又爲後面學習其它乘法口訣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儘量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學得有效。

1、創設情境,讓孩子自覺地進入學習的狀態。

課堂的開始,我就呈現了秋天到了,松鼠們在森林裏忙着採集松果準備過冬的糧食的情境圖。學生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松果”的數學問題的興趣。

2、以先引導再模仿學習的形式來組織教學。

由於學生沒有乘法口訣的基礎,在教學中,我採取了直接告知的方法,我用簡單、明白的語言讓學生清楚的知道1×5=5可以用乘法口訣一五得五表示。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口訣中的 “一”、“五”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數,後面的“五“是乘法算式的積。接着,再讓學生進行模仿,編2×5=10、3×5=15的乘法口訣。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着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訣的聯繫,同時也體會着編口訣的一些要領(先編乘數,再編積)和編口訣的一些習慣(積少於10才加上“得”字)。當學生對乘法口訣有了一定的認識、體會後,我再讓學生獨立嘗試列式計算,編寫剩下部分的乘法口訣,這樣學生的學習就得到了落實。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知識儲備,他怎麼能探究出一點什麼來呢?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擺正教師角色的定位,需要學生探究的,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去究;需要老師指導的,教師也要敢於站出來進行指導。當然,我們並不提倡總是牽着學生走的做法,教學中不要怕學生出現錯誤。很多時候,學生的錯誤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如,學生在獨立編制口訣時就肯定會出現“五六三十”和“六五三十”兩種情況,學生通過朗讀比較,會體會到“五六三十”讀起來比較順口。又如,學生在獨立編制口訣時一定會出現“五七三五”的情況,學生通過觀察、朗讀,知道整數的讀法裏不是這樣讀數的。正是這樣一些簡單的對比過程,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就自覺地避免以上錯誤,比老師直接告訴把小的乘數編在前面,積是幾十幾時不要漏掉中間的“十”等等,效果要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