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通用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2W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

這一課教學意圖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認識三原色,知道紅色的畫是以紅色爲主的畫,能夠以紅色爲主創作一幅畫,使學生體會到紅色的魅力,並且提高學生對色彩美的感受能力。感受紅色給我們帶來的熱烈的、喜慶的、奔放的美感。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通用20篇)

我在課堂中先讓學生說說紅色給你的感覺是什麼?結合學生所帶的學習用具,將自己的彩筆或油畫棒中找出屬於紅色的筆,找自己身邊有關紅色的物體等,這樣來加深學生對紅色進一步的理解。接着打開書欣賞以紅色爲主的作品,以啓發談話爲主,引導學生觀察用不同種紅色畫的畫有一種層次的美感。

在學生完成作品時有些學生就顯得無法下手,在這時我讓不會的那幾個同學再欣賞一下畫,啓發他們繪畫的內容既可以選擇各種紅色的東西,也可以表現喜慶快樂的場面。這樣提示下每個同學都有了自己滿意的作品。同時使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色彩,是豐富的色彩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絢麗多彩。但是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學生具有一

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2

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爲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爲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爲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信息。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3

本節課主要以草履蟲爲例展開對單細胞生物結構、生活,以及它們與人類關係的學習。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課前我安排學生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資源對單細胞生物的種類進行搜索,並歸納它們與人類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本節課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作用,先由學生介紹單細胞生物的種類以及地位,再由教師對草履蟲和眼蟲的形態結構進行引導學習,最後以小組展示的形式進行發言,探討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利還讓有害的各種體現。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較好。

但是這節課中,觀察草履蟲的實驗因爲種種原因沒有辦法開展,學生顯得有些許失望;如果能展開這個實驗,教學效果會更好。同時,這節課授課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問題沒能現場作答,我自己的課外知識也需要不斷去學習和積累。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4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爲自己在以下兩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價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勢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佈的認識。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

2、認真組織教學,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我採取如下教學思路:什麼是地勢?→由分層設色地形圖感知地勢特點→由各階梯地勢海拔數據探究地勢特點→繪製地形剖面圖展示地勢特點→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把課本中“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改爲學生繪圖比賽,然後與課本中對比,既讓學生感覺有趣,又讓學生們在相到比較中加深對“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離有了更深的認識。把活動2-4轉化爲學生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如此的特點,勢必給氣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提示學生從日常現象、諺語、古詩詞等方面考慮。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部分,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最後收穫頗豐:“東風不到,大雨不了”(說明地勢與氣候的關係),“一江春水向東流”(說明地勢與河流流向的關係),“飛流直下三千尺”(說明地勢與水能資源的關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地勢無情,阻礙東西方來往,河流有情,溝通東西交流)。因涉及到相關學科知識,學生們興致格外得高,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處: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本“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以及要求作圖時,沒有刻意強調注意橫座標下的經度數,因而當我換了一幅地形剖面圖(北緯30度)時,要求學生在圖上劃出地勢三級階梯的範圍時,學生劃錯範圍的有不少!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5

1、採用多種方式朗讀。

在重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上,我設計了許多朗讀指導。例如:“風娃娃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使勁向風車吹去。”“他們彎着腰,流着汗,喊着號子,船卻走得很慢。”在指導這兩個句子朗讀時,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個人讀,男女讀,分組讀,齊讀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生都能讀出感情,並且十分投入。

2、巧設引讀,突破難點。

在教學《風娃娃》時,我精心設計了幾處引讀,學習關鍵段落“風娃娃想:幫助人們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氣就行。”這個句子其實就是理解課文重點,也就是風娃娃爲什麼會好心做壞事的原因。我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引讀,讓學生在讀中明白,正是因爲風娃娃又了這樣的想法,纔會做壞事。爲後面學生回答,風娃娃錯在哪裏做了很好的鋪墊。這個部分引導好了,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故事包含的道理。

對於重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除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之外,我注重創設情境,使文本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我問學生:如果你是縴夫,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孩子們都能很好的感受縴夫們的喜悅,朗讀起來也特別生動,特別美。 在學習做壞事部分,我問學生: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孩子們都把風娃娃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都說得特別好。

當然,這節課上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沒有給學生多一些課外閱讀,開闊他們的視野。但是人們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纔會在下一次取得更大的進步。我會繼續努力的。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6

《從現在開始》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貓頭鷹和袋鼠,以自我爲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騰”;而小猴子卻讓大家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受到人們的擁戴。讀着《從現在開始》,除了忍俊不禁之外,還感受到濃郁的現代氣息。現代社會的人們,在享受着高度的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受到自然和人爲的各種限制。人們總在爭取自身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空間。在兒童幼小的心理,他們活潑好玩,無拘無束的成長,是他們追求的生活理想,然而面臨社會的壓力以及教師和家長的束縛,他們失去童年的樂趣,以及自我的個性。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要尊重別人,這是和諧相處的重要條件。

教學這篇課文,我們在把握語文基本訓練的同時,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通過“教”的方式引到學生“學”的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情景的創設、朗讀的體驗,對話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熱愛生活,尊重他人。教學的難點在於,以學論教,順學而教,根據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緊緊的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重視朗讀形式多樣化,強調在朗讀中感悟

課堂上,“讀”佔鰲頭,學生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個別讀,齊讀,自由讀,引讀,表演讀,充分顧及學生朗讀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讓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自行發現,自發建構起來。讀完之後說說爲什麼這樣讀,這樣讀有什麼好處?說出朗讀後的個性化感悟、體驗和感受。以朗讀爲主線,以實踐活動爲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活動物,以聲傳情,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角色的心理,讀出人物個性,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如獅子大王的王者風範,貓頭鷹大王的神氣,袋鼠大王的激動,小猴大王的和氣、乾脆、機靈等等。但也有讀得不夠好的地方,有但今後加強、改進。

2、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如:角色扮演,通過活動讓學生去表達、感受、體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讀一讀、演一演,自主彙報交流,使學生真正擁有嘗試、合作、享受成功的實踐和機會。在小組彙報展示中,其他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評議、補充,形成了生生互動積極學習的氛圍。我作爲一名參與者也啓發、評價,在與生互動中真正成爲國小生的學習夥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3、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

在閱讀目標方面,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課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說一說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讓被人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些都體現了閱讀教學中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然本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如:時間允許的話,在教學袋鼠那段時,應增加多種讀的方式;在最後講評生字時,應讓學生自己挑選、推薦。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7

教學中,我緊扣題眼“色彩”從“初步感知——體會理解——深化主題”三個方面進行課堂教學:

一、緊扣題眼,初步感知

1. 讀課題,找準題眼“色彩”。

2. 默讀課文,找到課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

啓發學生在首尾段落中,找總起句和總結句。

總起句:深秋時節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壯麗而輝煌的色彩驅除了我的偏見。

總結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 根據總分結構,理清課文層次。

二、緊扣題眼,體會理解

1. 課文主要是從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壯麗而輝煌”的色彩的?

(第4、5、6段從“自然風光”,第7、8段從“人文景觀”)

2. 自讀描寫“自然風光”的部分,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壯麗而輝煌”。

3. 自讀描寫“人文景觀”的部分,對比古蹟與現代建築的不同色彩與風格,進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壯麗而輝煌”。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8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符合了學生的特點,課件及錄相的適時播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堂課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動起來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較好的鍛鍊。以下是我這次教學的心得:

一、良好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在這堂課裏我適時的播放了錄相“威尼斯的風光片”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好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不住的發出嘖嘖的讚歎,這就爲學習課文體會“威尼斯的美”奠定了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直推崇情境的創設,並奠定一個情感基礎,以此達到與文本的共鳴。多媒體的出現集音像等爲一體,對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條件。當然在這裏我們要注意多媒體的使用要恰到好處,否則有的太多太爛反而影響了課堂的質量。

二、讀中感悟,體驗“美”

我們都知道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讀”,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比如:教師的範讀、自由朗讀、默讀、競賽讀等等。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永正、於漪都是採用這種教學法是學生乃至教師達到情感的共鳴的。

本堂課我在教授“研讀課文,欣賞美”這個環節時,我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體會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的好處,在用讀的方式表示對小艇的喜愛。發揮想象,體會情景——如果你也乘上了這樣的小艇,飽覽着威尼斯水城兩岸秀美的風光,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會產生哪些新奇的想法?有了這個前提,在請同學們帶着這美好的感覺一起朗讀他們就很容易的讀出了“坐在小艇裏的情趣”。

通過這樣反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出來,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體會到了俄“威尼斯的美”,從而理解了課文內容尤其是明白了“小艇與威尼斯人的密切關係”。當然指導朗讀時,我的語言還有待於精煉。

三、朗讀的同時,感悟寫作方法

本課一個教學的難點就是對於寫作方法的領悟。這篇課文采用了抓住事物特點並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進行描寫的方法。寫作方法一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我想了很多。最終決定教師的引導要多一點。我就把這種提示分散到幾個環節,比如在“小艇樣子”這部分時,我讓學生找出小艇的特點,並想想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之處,學生很快就說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想到這裏就說明學生有所瞭解了。在最後的總結環節中,我再引導,學生的體會就深一些。對於抓住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就能掌握些。在課下的小練筆中學生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一直以來我都在反思我的教學,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這堂課的反饋,感覺的出還是適合本班的學情的。在激發興趣方面還是可以的,只是我自身的語言表達和情感感染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我每次講課都有個遺憾,就是教學設計在課堂中體現的不是很好,所以我的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加強。

我想教學能力的提高在於不斷的學習和不斷的實踐,並不斷的反思。我一直將語文教育家賈志敏的“紮實、平實、樸實”的課堂標準作爲自己的座右銘。爭取在學習別人優點的同時,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9

與其說這是篇語文課文,倒不如說它是一篇介紹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當。因此在這節公開課的整個準備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中出現:如何才能在教學中上出語文課的特點來?如何才能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其中,真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經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後決定把着眼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在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精神、科學探究的興趣;第二、注意與科學學科的整合和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技大事;第三、讓他們明白髮現問題的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

從整個教學的過程來看,預先定的目標能基本達到,學生一頭的反應也不錯。

考慮文章比較通俗淺顯,所以教學中沒有在文本研讀中花太多的時間,只是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先把課文內容理清,在課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組合作進行交流和小結;在接下來的“登月過程”的深化中,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程度選擇其中兩個部分進行了稍微詳細的解析——其間注意對學生的一些語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學科整合……)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後面對“登月意義”的探究和設計“登火星計劃”,可以說是對學生傳統學習習慣和方式的挑戰,因此花了些時間,應該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師習慣放在教學中間的“問題探究”放在最後,則是考慮到與本單元“綜合實踐活動”的配合、以及最終要告訴學生的一個道理:課堂的結束並不等於學習的結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學習的開端。我們總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再解決……”,鼓勵學生養成刻苦鑽研、深入探究的科學精神。總體上採用的是“框架式”結構,便於靈活機動地根據學生的動態組織教學。

當然,沒有一堂課是沒有遺憾的,我們不也是在這樣那樣的遺憾中逐漸成長、成熟的嗎?認真反思一下,自己覺得主要還有兩個問題值得繼續探索:

1、像這樣在課堂教學最後把學生的問題全部“還”給學生,對好的同學可能確實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話題,但是對於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學來說,會不會這些問題從此就被“塵封”了?是不是在課堂上討論解決更好?如果是那樣,放在哪個環節中更合理呢?

2、從整堂課的反應來看,雖不如專家所誇獎的那麼好,總體上還差強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課後的感覺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學生一頭還放不開。固然有公開課的壓力和借班上課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還是理念上沒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換骨”,還不能真正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來更開放地組織教學。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首先我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視頻,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

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體現“讀中有教,寓教於讀”的語文教學思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通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正確途徑,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習得和積澱語感,從而形成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課內與課外、語文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橋樑,在不斷擴大的言語空間中自由馳騁。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讀數和寫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2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爲今後學習100以內數的計算打下基礎,更能爲學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做好準備。

課堂上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達到了預定的 學習目標。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先複習數數,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一十一十地數,緊接着又複習了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說說它的組成,然後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敘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教師再擺出42根小棒,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以上過程,讓學生對比24與42中的“4”、“2”不同的意義,加深對不同數位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我讓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本課導入的設計,我進行了三四次的設計。一是採取師生問話的形式,“同學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體現少年兒童聰明智慧的故事?”“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事後發現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麼是學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麼是學生根本沒有聽過的,如果讓一位學生講下來,可能導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鐘,從時間上不划算,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二是老師直接導入,“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也來了解這樣一位兒童——陳元方。”事後想到這既然是堂公開課,怎樣讓學生和聽課老師迅速進入狀態,還是讓老師講個故事好些(譚君的建議)。這樣決定下來,我在一個班就以“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導入,結果發現我的故事還剛講一半,學生就把最終的情節說出來了,搞得老師講故事有點尷尬。在賽課的前兩天,陳君告訴我有個好故事,陳元方十一歲時也有個巧妙應答的故事,與本課元方七歲時的故事,有種水天相接的感覺,最終敲定教師講《元方善對》的故事。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文言字詞的積累,如“期、舍、去、顧、尊君、家君”,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目的,我當初設計了幾個成語讓說意思,如“不期而遇、捨近求遠、瞻前顧後”。有幾個班我是分爲兩大版塊來進行的,先積累後運用,結果發現這種模式不靈活,說成語意思有點費時間,乾脆直接就“就字論字”還好些,積累一個詞語,運用一個詞語,課堂顯得更緊湊。另外老師還補充了一個表尊稱與謙稱詞語的知識,“家大舍小令外人”(謙稱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稱別人用“令”字),小知識,寬天地,學生受益匪淺。

本堂課上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學生主宰課堂。從開始的自主學習,學生自由朗讀,讀準通假字,小組合作學習,疏通大意,學生質疑,到學生分角色讀,學生表演,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在知識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難,到課內到課外,在能力的訓練方面由淺入深,由動口到動手,由朗讀到辯論,在情感價值觀的體驗方面由誠信到寬容,由做人到處世……回想起譚局長(玉蘭)的一句話“課堂要讓學生‘亂’起來”!真是無不道理。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正襟危坐”,這樣的課事倍功半。

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一是學生齊讀後,老師的掌聲有點突兀的感覺;二是學生精彩的表演後,教師評價不到位,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分角色朗讀不自然;三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仍然是個迷。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3月20日下午,按區繼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帶教學班,上了《沁園春·雪》這節課。爲了上這節課,我雖然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但爲了保證這節課的“原生態”,我既沒有在本班提前預演,也沒有在平行班級進行試講。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認爲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課前的教學設計在推進,也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教學設計往往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設計,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反思這節課,我認爲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學生的調動不盡人意。

因爲是下午最後一節課錄課,考慮到學生的精神狀態可能不會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課之前,換上平時不愛穿的本裝,一走進教室,就聽到學生的一陣驚呼,加之平時與學生的關係比較融洽,我以爲學生會因此而亢奮,在教學過程中會有積極的表現。但事實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不盡人意。我想除了因爲學生沒有見過這種架式有些膽怯外,可能還另外的原因:一是問題的設計,二是學生的活動設計。在設計問題時,我注意到儘可能只設計一些對學生體悟詩詞感情的問題,而且儘可能使問題指向明確,但在實踐中,有些學生的回答卻與我的問題相去甚遠,我想這也許是高估了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所致。在學生的活動設計上,設計得不夠豐富,導致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思考或回答問題,使課堂氣氛顯得有點沉悶,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

2.學生誦讀指導不夠細緻和充分。

在教學設計中,我是計劃通過關鍵字的品讀,讓學生領悟詩歌的感情,進而指導誦讀,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未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品讀上闋“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的滔滔”中的“惟”和“頓”字時,品讀了作用情感,但沒有即時指出該如何讀。在品讀下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幾句中的“略”、“稍”、“只”幾個字的作用和蘊含的感情時,也沒有及時指出應該如何處理朗讀時的重音與語速等問題,使朗讀指導的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爲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改進:

1.進一步縮減教學內容,重點放在朗讀上,並將朗讀與關鍵詞的品味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問題設計上少提一些問題,也沒有必要引導學生從上闋說到下闋,而是將上下闋的品讀任務分配給各小組,由他們先品再讀,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引導的指導,我想這樣的話,品和讀會結合得更好,既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又能提高課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可以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先讀先品,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品和讀的實踐,談朗讀處理,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提高,學生由於有了說的實踐,課堂發言可能也會積極和精準一些。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我按照上級要求使用導學案展開教學,現反思如下:

1、重視思想基礎準備。比如,上課之初,我要求學生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理想?結果發現,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較片面狹窄。現在通過師生交流,有了更加準確完整的認識。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示閱讀、討論,做圈點批註,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學生大部分時間自主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得到了鍛鍊。

3、注重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比如,課文最後一節的內容學生理解比較膚淺,老師及時補充那個時代的生活知識,並跟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啓發學生想老一輩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奮鬥。

不足之處是,老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夠熟練,有時候以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對自主討論的課堂組織形式不熟悉,課堂教學進度推進很慢。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zh、ch、sh、r 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一冊漢語拼音的第8課。本課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四個聲母zh、ch、sh、r及四個整體認讀音節zhi、chi、shi、ri ,每個聲母配有一幅生動的圖畫。在教學時,我明確了教學目標:1、學會zh、ch、sh、r 四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2、學會zhi、chi、shi、ri 四個整體認讀音節。並藉助圖畫、卡片學習字音、字形,由直觀到抽象,符合兒童認知特點。

1、複習z、c、s導入新授。本節課教學的zh、ch、sh是在認讀z、c、s的基礎上,因此對z、c、s的認讀很重要。因此複習導入的方法,這樣不僅鞏固了上節課的知識,也聯繫了本節課的教學。在複習時,讓學生回顧z、c、s的讀音和發音要領,強調z、c、s發音時舌尖向前平伸,頂住上門齒背,接着再找同學抽讀三個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強調音要讀長些,讀響亮些,當把這兩項練習完成後,我再採用綜合複習的方法,將聲母與整體認讀音節混在一起,然後找同學聽音取卡片,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聽力和分辨能力,而且對所學的知識,也是進一步的鞏固和加深。

2、本課教學時我還利用課件的優勢,在故事情節中引出zh、ch、sh r。一隻(zh)小獅(sh)子整(zh)天在森林裏找(zh)獵物,有一天,它出(ch)去,找到一塊肉(r),美美地吃(ch)了一頓。故事情節中出現的聲母寶寶,學生聽起來會顯得更親切些。然後根據出現的聲母字寶寶,然後師範讀,生跟讀,邊讀邊正音,再找個別同學讀,及時糾正不正確的讀音,這樣達到及時反饋的效果。

3、由於學生平時積累的生活經驗還很少,對平舌音與翹舌音的區分還不是很掌握,爲了能夠讓學生正確、清楚地掌握平舌音與翹舌音的發音方法,以及準確、流利地發好這兩個音。利用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正確掌握髮音的位置。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第一次上一年級的美術課,剛拿到教材看到這課內容時,很是頭疼。因爲本課是兒童進入國小學習繪畫的第一課。就要求學生集體合作,這對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是一個大問題,於是就想小組合作讓四人一小組圍坐在一起,根據一個主題展開想象、討論、分工、繪畫。可時這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會對某一主題進行展開繪畫嗎?不能。如果靠老師手把手地教,這麼多地小組根本指導不過來,而且也阻礙了學生的思維。再想如果放手讓學生自由繪畫,那麼學生在一節課中到底學到了些什麼呢?

於是打開教參看到上面的設計後,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難道我不能設計一種形式,既可以教會學生一些知識,又可以留給學生一些想象的空間去完成嗎?經過一番設計,我將它設計成一個遊戲活動,用各種美術教材和工具佈置出遊戲場景,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活動中,我鼓勵孩子們隨意選擇,大膽嘗試,說說:“你認識了哪種工具?怎樣畫更漂亮?”並分成小組,合作完成。讓孩子們在玩中自然而然地體驗到各種材料、工具使用的特點及不同組合的不同效果。最後要求孩子們在體驗後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孩子們不僅自己得到鍛鍊,也在發言中得到交流,學到新的不相同的方法,最後就是想象力的解決了,我打開了幾幅畫,讓孩子繼續分析,我說水果能真的跑嗎?孩子就說不能啊。我就繼續發問那爲什麼這些小朋友就這麼畫呢?孩子很自信的就說是用了想象力啊?那你會怎麼用想象力呢?讓他飛起來,給他建房子……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我又給他們介紹了集中適合集體作畫的主題。給學生觀察。學生們說的的很好,說出了用的各種材料,顏色等.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想象力很豐富,作業完成的出乎我的預料。面對這樣的現象,我深感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好的教案設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還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探索。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湖心亭看雪》的教學目標中我把重點定在:通過想象,感受雪後西湖凝靜蒼茫的意境之美,學習白描手法的運用。就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文學感悟力,去品析雪後西湖的空靈靜謐之美。並在預習導案中設計了三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

在課堂上學生也能品析出雪後西湖的蒼茫、寂靜之美,但因課堂前半部分學生對字詞疏通方面質疑太多,使得課堂前鬆後緊,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賞析,來品讀,讓教學重點沒有凸顯出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掌控,突出課堂的教學重點,體現學生主體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個設計體現了四有:有目標,有自學,有討論,有讀寫;其次,三語(導語、過度語、結語)在備課的時候在考慮到了;同時整個環節基本符合:自學釋疑、整體趕製;訓練操作、合作探究;反饋矯正,讀寫鞏固;延伸遷移,聯繫實際。以上這些在上課時都體現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質疑環節,由於學生質疑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我又適當加入了一個討論,自己感覺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當然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最後的結語處只強調了學生要選擇自己的癡事去追求,卻沒有強調追求的前提是癡事的正確性。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8

國小生是以形象思維爲主,但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能勉強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運用時稍有變化便會出錯。爲了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數理,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常常採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認識”一課中運用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說理。

由於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角都是跟面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很難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令許多老師深感棘手。教學時,我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後讓學生比一比下面三組中兩個角的大小(這裏不能顯示圖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組,兩個角的邊畫的一樣長,一個角叉開的大,一個角叉開的小;第二組,叉開的大的那個角的邊畫的短些,叉開的小的那個角的邊畫的長;第三組,兩個叉開的一樣大,一個角的邊畫的短,一個角的邊畫的長)。在學生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角的大小時,意見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爲一樣大,有的學生認爲是第二個角大,我未作評判,讓他們分別說說是怎麼比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認爲第二個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我聽後一邊點頭一邊說:好像也有道理。隨即請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學起立,讓其他同學來比一比我和這位同學的手臂,誰的粗?在大家一致認爲是我的手臂粗後,我卻說是這位同學的手臂粗,並當衆將自己的手腕處和學生的上臂處進行了比較,以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時所有的同學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此時教師順勢而上:你們剛纔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是比的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嗎?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頓時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時我再將早就做好的第(3)組中的兩個角重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通過打比方、說生活中的事,激活學生已有的經歷和經驗,觸發思維靈感,藉助簡單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數理。由於國小生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對於有些難以進行直觀演示或活動探究的數學知識,我們不妨採用打比方等方法,藉助生活中相關的事理來說明抽象的數理,同樣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許“借事說理”缺乏高度的嚴謹性,但對於剛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國小生來說,嚴格的不理解還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因爲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19

在前不久進行的遼陽縣國中優秀課評選中,我執教的課題是八年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故宮博物院》。爲了充分體現我校的課改思路、充分發 揮學生潛能,並結合學科特點、文體特點、學生實際,整個課堂教學由“課前展示——導入新課,明確目標——探究教材,合作交流——彙報展示——細讀感悟,體 會特色——總結收穫,拓展延伸”六大環節組成。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

1、能夠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有條不紊地展開教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問題,教學重、難點得到合理的體現和突破。

2、 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課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並由各組介紹課前蒐集的關於故宮的知識,既爲新課教學做了準備,使學生對故 宮不再陌生;也鍛鍊了主持人和各組同學的膽量、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將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課堂上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

3、能夠學生自己 弄懂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弄懂。由於語文科知識的瑣碎性和答案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語文課堂不可能完全撒手給學生。這節課,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給學生,學生能夠 自己學會的知識,我儘量將知識的傳授權留給學生。比如:①故宮博物院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宮特徵的語句。②填寫課後練習一的平面圖, 想一想,文章採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③將課文劃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結構方式。三個問題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學生能力範圍之內,所以,我將它們安排在“探究教 材、合作交流”環節中,由各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在小組長的講解、組員的補充中予以解決。

4、巧妙利用教具,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 率。把握說明順序是本文一個重點,要想完成這個教學目標,就要先完成課後練習一——填寫故宮平面圖。爲了節省教學時間,並全面瞭解七個小組的學習情況,我 在課前製作了故宮平面圖(網上搜了半天,都沒找到與教材完全相同的圖片,於是,我動手將教材的圖片掃描到電腦上,利用圖片處理軟件對圖片的大小進行了處 理,並在各建築的圖例旁加上了序號。)每組一份,於課前粘貼到自己組的小黑板上。課上,討論完這個問題後,各小組派代表將自己組的討論結果寫在小黑板上。 檢查時,由一組代表說明自己的答案,各組語文科代表檢查下一組的回答情況。前後只用了三兩分鐘時間,全班同學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從而大大地提高 了教學效率。

5、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比如,在概括了4——8段內容要點之後,我及時點撥:在說明文閱讀中,經 常出現概括文章說明內容的題型,要在把握各段要點的基礎上,從說明對象的角度加以概括。適時地教給學生答題方法。再如,找出第6段使用的方位詞,進而把握 立足點的內涵後,我又適時拓展,告訴學生立足點有兩種,一種是立足於某一點,另一種是不斷變換立足點。

紅色的畫教學反思案例 篇20

從圖入手,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景圖,例如《g k h》這一課,在三個聲母g k h 旁配了一幅圖,圖上一隻和平鴿銜着彎曲的橄欖枝飛來,湖裏有蝌蚪和水草,湖邊有兩個小朋友坐在靠背椅上喝飲料。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說說自己看到了什麼,學生觀察得細緻,發言也非常積極。

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準“鴿子、蝌蚪、喝水”的讀音,爲揭示字母打好基礎。同時,還要求學生對所描述的事物儘量做到全面具體,如一位同學說:“我看到天上有一隻鴿子。”我就引導他:“能說出什麼樣的天空,什麼樣的鴿子嗎?”這個孩子略微思索了以下,就流利地說出:“藍藍的天空中飛着一隻潔白的鴿子。”我繼續提問:“誰能再補充?”馬上就有學生回答:“鴿子的嘴裏還銜着一枝樹枝。”我給學生介紹:“那是橄欖枝,代表和平。誰能完整地說出鴿子這一部分的圖意?”回答的學生將剛纔同學的發言綜合起來,就成了完整的一段話。書中的插圖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口語訓練資料,充分地利用這些資料,能讓每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