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1W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

《東方之珠》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香港的"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爲了讓學生感受香港的美麗和繁華。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精選23篇)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學設計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我緊緊圍繞"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這些內容,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達到了閱讀教學中"自讀自悟"的境界。

課堂中有學生就提出一個比較有價值的問題:香港在祖國的南大門,爲什麼稱香港爲"東方之珠"而不是南方之珠呢對學生提出的這個有價值的問題,我一方面給予表揚,一方面激發學生討論。並且及時出示世界地圖,讓學生觀察我們中國在世界的什麼方位,學生通過看地圖,瞭解了我們的祖國在世界的東方,有一首歌就這樣唱到"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就叫中國……"學生充分感受到把香港稱爲"東方之珠",說明了香港經濟的繁榮和在世界的重要位置,表達了億萬中華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這樣,一方面擺脫教師泛泛的講對學生的束縛,另一方面給學生大量自主學習的時間,使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達到質疑,解疑的更高境界。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重文本",讓學生理解,積累,運用,昇華感情,陶冶情操。同時也要"超文本",因爲"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方面,每個方面的不同層次得到發展,有所收穫;又因語文教材不是語文教學的唯一憑藉,應鼓勵,引導學生投身語文大課堂,自由的發展。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2

1.在自主探究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在引導學生理解"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這些內容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達到了閱讀教學中"自悟自讀"的境界。

2.通過讀中感悟領略文章的中心。

這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東方之珠"的輝煌,亮麗。因此,教學本課,我既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通過讀去感受"東方之珠"的迷人和繁華,通過讀去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愛"東方之珠"——香港及愛祖國的教育。

3.創設情境,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學習。

要領會語言文字的美,必須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文字的美。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畫面展開想象,盡情領略"浪平沙細,陽光和煦"的海灣風光,不知不覺進入"漫步在金色的沙灘上,沐浴着輕柔的海風,傾聽着浪濤拍岸的聲響"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真是舒服極了"的體驗。又如在理解"琳琅滿目"和"人流如潮"這兩個詞時,我也注意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我先出示銅鑼灣整體圖,然後讓學生根據畫面可以說出從"琳琅滿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繚亂。"人流如潮"說明人很多,銅鑼灣真熱鬧,這樣,通過看圖和教師的點撥,學生就能輕鬆地理解這些詞語了。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3

《東方之珠》是一篇介紹性的說明文。我讓小朋友觀察東方明珠夜景的圖畫,“好美的燈光啊,怎麼這麼漂亮!”“我真想讓我爸媽帶我去看看。”學生不由的發出讚歎。我以圖畫入手,讓小朋友觀察圖畫。從而增強他們對朗讀的興趣。

由於小朋友的生活經驗比較少,對東方明珠塔的認識不夠。有了東方明珠的圖畫,小朋友就很快的把握東方明珠塔的整體形狀,對文章的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尤其對文中的“五光十色”這個詞的理解,他們一下子就能和“五顏六色”區別開來。

朗讀對於學生學習語文十分重要,於是我就用多種朗讀方式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課上用了學生自由大聲朗讀、男女生分讀、小組賽讀、指名讀、願意讀的小朋友站起來讀、同桌共讀等形式。這樣小朋友興趣盎然。在課文中讀得次數多了,背誦也就水到渠成。這樣學生積累了語言材料,增長了見識,加強了對課文的感受程度。

最後,我還安排了說話訓練。你來做回小導遊,介紹以下東方明珠,學生的興致很高,把課文中的語言都內化爲自己的語言了。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4

《紀昌學射》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這則寓言講的是紀昌學習射箭,飛衛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衛纔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動的事闡明瞭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恆心和毅力對學習結果的重要作用。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我們都知道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學時我抓住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課上學生也能夠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幾個問題,如:紀昌向誰學習射箭?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從問題入手,對學習這篇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二則。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這樣一個道理。

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遺憾藝術。雖然在備課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整節課也達成預期的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還存在一些遺憾。如給學生讀的時間不是很多;教學語言不夠充滿激情,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學生評價的語言,雖然用了但是顯得蒼白無力。

今後,在教學中一定加強自己在教學語言這方面的訓練。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5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學設計時,我準備緊扣“離別”這個主題,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詩句之中美麗的情景,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情感,從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繼而帶領學生學習文包詩的文章是如何將文與詩巧妙地聯繫在一起的,從而提高對文包詩類似文章的欣賞與學習。

一 感受景美

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爲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暮春三月,江邊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樣優美的景色,年輕的李白僅僅用了“煙花三月”這簡單地四字就將這暮春三月之景描繪的淋漓盡致。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美,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讀,再聯繫自己曾經觀察過的暮春三月的景色進行“入境”,最後通過圖片的觀察,進一步深化景色,把這種優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煙花三月”。

二 體會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兩人應該是個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對朋友的友誼是很看重的,這從我們的資料蒐集中很容易看的出來。在課前就讓學生蒐集資料,這是學生客觀地認識到:李白和孟浩然兩個人相差12歲,在李白認識孟浩然時,孟浩然就已經是有名的大詩人了。這奠定了李白對孟浩然亦師亦友的情感基礎。並且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喜歡遊山玩水;而孟浩然雖不是浪漫主義詩人,但他卻是一位田園風光的寫作詩人,故而也喜歡遊歷山水之間,所以二人可謂是志同道合。因此當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對分別時,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詩中寫到“故人西辭黃鶴樓”,交代的緣由,以及“下揚州”這個遙遠的目的地,字字隱含着李白的不捨之情。

同時“煙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時僅僅只是景,絲毫引不起兩位熱愛自然景色的詩人的欣賞興趣。這也是從側面烘托了不捨。“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此時的景色在李白眼裏形同虛設,他關心的以及眼中僅僅只是那一艘載有有人的小小帆船,從“依然佇立”“凝視”這些詞體會不捨。這讓學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許,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對朋友相處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以多種形式的科學的教案和課件爲參考,在請教年長教師的各方面意見上進行自己的教學設計以及課件的完善。本節課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並且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用語言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加上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三段時,我結合學生聲請並茂的朗誦爲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學生的對話形式來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並體會話語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置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並以一個佇立在江邊上,李白心裏向什麼的拓展來進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詩的文章,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學習類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詩詞的影響,又能積累詩歌,多媒體讓我們的教學受益匪淺。

最後,在我的這節公開課後的語文研討過程中,我發現先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首先,對於學生的朗讀這一方面的引導,我缺少一定的教學經驗。比如: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讀,以自己的語言告知學生這段話包含什麼樣的情感並試着去獨處這種情感,所以學生僅僅也只是讀,根本沒有在心中形成某種我所說的情感。因此,在這一方面的教學,我更應該去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或者去聯繫某些已經學過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領悟體會出本文中的不捨與敬仰的情感,從而達到朗讀的良好效果。

接下來就是我的教學過程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多采用的是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始了我的教學,所以在聽課時會顯得我的話比較多,而學生僅僅是圍繞我的問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實踐機會。所以,在研討中的話題式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想到既然是新課標教學方式,話題式學習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要求,並且教師在此過程中會更加輕鬆,充分發揮着引導學生學習的指路人。

最後,我的總結性的話語沒有將本節課很好的與語文的課外聯繫上。語文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科。課文僅僅只是一個範例,是讓教師去教學生學會類似文章的一種閱讀、學習、體會情感的橋樑。所以在這個教學上我沒有很好的將“文包詩”這種形式的文章的學習以及體會情感的方式總結性的講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數學生下次遇到類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綜上,在我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吸取教訓,將所學到的教學經驗慢慢地轉化成爲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更好地上好每一節課!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6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歷來爲人稱道.詞中展現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 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可以說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在 設計本課思路時,我主要是想讓學生在讀中品味作者的"愁".通過自讀,聽名家讀,配樂朗讀感受本首詞主要想表達的情感——愁,然後通過品讀,細讀來體悟作 者是如何展現愁的,最後探究作者"爲何愁"等來展開教學.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詞作的愁緒,我結合了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在上課之前,通過西飛一中"漫 步詩林"學習方法交流區,發表主題"如果可以,你最想了解李清照的什麼 "瞭解學生最想知道的關於李清照個人的信息,然後充實網站內容,設計課堂思路.課堂一開始,就針對大家最感興趣的內容,讓大家自由的在詩歌網站瀏覽自己想 要獲知的信息,並且播放悽美感傷的《聲聲慢》歌曲,讓學生邊上網,邊受音樂的感染,零距離的走進李清照.上課時播放《聲聲慢》的配樂朗誦,亦是希望創設傷 悲的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到本詞傷感的意境中.

通過網絡瀏覽,學生充分了解了詞人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景淒涼的身世.通過知 人論世,學生對於詞人爲何愁,愁之濃的原因有了清晰的認識. 其次,根據學生鑑賞詩詞毫無章法,無從下手的實際,我依然延續了鑑賞詞作的一般方法,即知人論世,找詞眼,抓意象,希望學生通過本詞的學習初步瞭解鑑賞詩 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了賞析詞人"怎麼愁"這個環節上.在賞析"怎麼愁"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決詞人"如何展現愁",即本文的藝術手 法.

但是一堂課往往不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因而在上課時,本課課仍有不足. 第一,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後,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爲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展現自己,更是展現自己的理解. 第二,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爲黑板太小,而未能很好的表現,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說"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儘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7

《浪花》這節課上完之後,自認爲成功的地方是:在教學中,我摒棄了支離破碎的分析和喋喋不休的串講,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充分品讀文本,充分體驗情感方面。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文本,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參與對文本內涵的理解、領悟,使學生生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入情入境,產生心靈上的共鳴。特別是當學生對描寫浪花的語句進行品讀之後,再去讀課題,那種對浪花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讀得非常有感情。這比老師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學生要怎樣讀效果好多了。

在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是:一年級的生字教學是尤爲重要的,但生字教學究竟該放在什麼時候教?一邊學課文、品句子,一邊還要學生字,這定會影響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若要放到課前或課後,又擔心離開了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學好,且集中識字對學生來說量太多,難以一下子掌握。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8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人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下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期盼玫瑰早日開花。然而,當玫瑰快要開花時,小鹿因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能看到玫瑰花。課文圍繞“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引發思考。故事的深層,蘊含着美化環境的意義,以及在爲他人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幸福和快樂的思想。在這個過分崇尚自我的社會中,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就顯得尤爲重要。

爲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一層深意,我讓每個孩子都成爲森林中見過小鹿玫瑰花的小動物:“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很多小夥伴也趕來了。你看,我們也看到聞到小鹿的玫瑰花了,我們會對小鹿說什麼呢?”創設情境,說話練習。課堂上的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小蜜蜂”說:“小鹿,我採過你種的玫瑰花的蜜,可好吃啦!現在想起來我的嘴裏還甜甜的呢!”“小蝴蝶”說:“小鹿,我見過你的玫瑰花,可美啦!每天我們都要到玫瑰叢中跳集體舞,大家都說:‘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小兔子”說:“小鹿,我戴過你的玫瑰花,朋友們都說我是森林中最漂亮的小兔子!”……孩子們擁有的超凡的想象力是他們最大的財富,只要我們努力挖掘,就一定能收穫驚喜。

精彩的回答已給“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不需喋喋不休地說教,孩子們已能深深體會到小鹿的玫瑰給大家帶來的快樂。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給人快樂的同時,小鹿也收穫着快樂。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9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說“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說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說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說“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爲只有田野裏纔有各式各樣的果實。”……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說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0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教學後感覺自己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一是成功的課堂引入。好的開始等於成功了一半。本節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我們前段時間學習了倍數,誰能說幾個2的倍數?(只要是對,學生們隨便說)誰能說幾個5的倍數呢?

我們知道,一個數的倍數有無數個,如果隨機給你一個數,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判斷是不是2、5的倍數呢?有,如果這節課認真聽,你肯定能掌握其中的奧祕。由此引出課題,這樣不但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順其自然地把探索的問題拋給了學生,激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二是緊密地聯繫學生的生活。本節課我充分利用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學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即是數學。我安排了“請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左手”、“請學號是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右手”的練習,以及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2或5的倍數”的練習,這些練習內容使枯燥的數字練習變得生動了。這即鞏固了學生對奇數和偶數意義的理解。又讓學生對規律的運用更加靈活了,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真正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源於生活,生活即數學”。

不足之處是:在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索規律時,我認爲猜想可以鍛鍊孩子們的創新思維,但猜想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需要因勢利導。在開展探索規律時,我先組織讓學生猜想祕訣是什麼?由於學生缺乏猜想的依據,因此,他們的思維不夠活躍,甚至有的學生在“亂猜”。這說明學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維的空間,也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1

《世說新語》二則是同學進入國中後學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嚴格來說是第一篇,因爲前一篇《論語》六則是語錄體散文,不是完整的篇章。因此,教學本文就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能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2、讓文言文與現代文聯繫起來,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與貫通;3、根據教學要點概括文意和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三點上面,以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疏通了文意之後,我們很自然的就進入了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對文章進行賞析。對於這兩則短文的主旨,不長時間就達成了共識,即爲人需要誠信。

接下來是對文中的幾個人物進行評價。對人物的評價,同學們比較陌生,一時感到無從下手。我先引導說:"對人物的評價就是對人物的看法,而你對人物的看法又必須根據人物自己的言行舉止來進行分析,必須是有根有據的,不是憑空的、盲目的。"經過討論,陸續有同學舉手表示要發言。

這一節課,老師上得很輕鬆,因爲,我只是在旁邊稍微點撥一下,就創造性的對人物作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與解剖。在人物的評價操作中,讓學生學會了人物評價的方法,同時反思自己的爲人準則。反思過去的教學,人物的評價要麼只是蜻蜓點水,要麼要整節進行講解和灌輸,累死老師,困死學生。現在,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主動來學習,讓他們在實踐中真正地自覺地操練,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舉一反三的能力,使他們學會讀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正如新課程所提倡的那樣:"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起到主體的作用,讓他們插上翅膀,然後放飛。這是新課程中應有的理念。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2

語言純淨優美富於韻律美,詩中的“我”熱愛春天,熱愛自然,對生機勃勃的春天充滿了熱切的嚮往。

在第一課時,我通過導語的精心設計力求與文本、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表達出來。我在備課時想了很多,但感覺總是不滿意。這是,我想起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我想“簡單”就是語文教學特別是低年級語文教之教學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學這節課我也是本着這樣的原則整堂課我“簡單教”甚至“不教”,只一個字,就是“讀”。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解詞,在讀中品意,在讀中悟情,一切的教學任務均在讀中完成。課堂上我運用多種讀書方式,或範讀,或指名讀,或齊讀,或男女生賽讀。每一次讀書前都有明確的目的,讀書後都有及時的反饋,使學生既讀懂了課文,更培養了讀書能力,爲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我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選擇,一方面激發了學生表現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閱讀成爲一種享受,使課堂成爲他們自我表現的舞臺。另一方面各種不同方式在課堂上出現,也使學生不僅在閱讀中學到了知識,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聆聽優美的歌曲、品味飽含激情地朗讀……在這種輕鬆、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們的思維和想象被激活了。

雖然一堂課下來感覺自己能較順利的完成教學,但還有一些遺憾之處,沒能將課前的設計意圖很好的展現出來,課堂上時間掌握的不太好,有點兒前鬆後緊,在“美讀”環節由於時間關係指導學生朗讀的不到位,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太單一,不能很好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朗讀及時跟上激勵性評價語,對學生進行鼓勵。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揚長補短不斷改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及教學能力。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講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下面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課堂效果以及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反思。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想如果在一節課的時間裏把性質和判定學完,那隻能是把本節課設計爲探究課,而對於性質與判定的應用只能放在下一節課,於是我把這節課設計爲探究課,把對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定理的探索作爲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啓發探究式。爲了增加課堂密度和教學效果以及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運用幾何畫板和幻燈片製作了課件,以增加學生對角平分線上任意一點的理解。在學生探究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時,我分別創設了情境,一是爲了給學生的探究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二是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並應用於實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對課堂的再認識

如果說一節課的課堂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根本,那麼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方式更是關鍵。這其中包括老師對課堂氣氛和學生 的把握,老師的教態是否大方得體,尤其有很多老師聽課的時候,還包括語言是否精煉,知識的邏輯感是否連貫,層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說本節課的課堂氣氛,不知是否是第一節課的緣故亦或是學生有點緊張,平時愛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太敢發言了,所以感覺課堂的氣氛還是有些沉悶。當然,老師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要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在課上輕鬆而愉快的學習知識。這是對任何一位老師的考驗。其次通過看自己的錄像,平時自己沒有在意的細節,包括自己在講臺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經意的手勢和說話的口頭語都暴露出來。感覺自己精心錘鍊的語言在錄像中仍有些羅嗦等等。總覺得自己上課時怎麼會留有那麼多的遺憾。再次對課堂所用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由於在開始的尺規作圖中浪費了一部分時間,當然這一環節時間的浪費與我講授尺規作圖的方式不夠合理是分不開的,以至於在後面所準備的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給人感覺這節課不夠完整。再就是課堂上安排的內容過多,也是導致前面所提問題的原因。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不應死板教條,而應根據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處的反思

通過看自己的錄像課,感覺自身的課堂教學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於改進和完善。尤其是對課堂語言的錘鍊,不僅僅是表達清楚,更要言簡意賅,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還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應停留在口頭上,還要在實際操作時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實際教學中始終貫徹先學後教的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個人能力。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4

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課所要講的內容。學生們要說講中國地理,學生們都很熟悉,比較好理解,但是講世界地理,學生們在理解上就有點困難了。在寒假的時候,給學生布置畫世界地圖,但真正畫的符合要求的沒有幾個人,這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增加了點小麻煩。

多媒體顯現出來的世界地圖不是很清楚,只好讓學生們看課本上的那副地圖。先看整個世界地圖,讓學生們討論交流在這幅地圖上都發現了什麼,剛開始學生們沒有頭緒,答案五花八門,後來我慢慢的引導地形上有什麼特點,地球表面上大部分是什麼,陸地和海洋的分佈等等,通過這些細小的問題,學生們逐步理清了思路,順利的找出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陸地都被海洋包圍,海洋之間都是相通的。再讓學生們看課本資料,知道地球表面陸地面積僅佔29%,海洋麪積佔了71%,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球。

出示大洋和大洲在地球東西半球的分佈圖,讓學生們瞭解哪些大洲和大洋分佈在東半球,哪些大洲和大洋分佈在西半球。哪個大洲面積最大,哪個大洲面積最小?那個大洲沒有人居住?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什麼?四個大洋的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哪兩個大洲是相對應的?通過看地圖以及學生們的交流討論。對於七個大洲的面積由大到小排列順序,我讓同學們先按順序排出來,寫在黑板上,帶領學生總結出一句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通過這句順口溜來巧記七大洲的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序。亞洲與大洋洲、南美洲與北美洲、歐洲與非洲兩兩相對。讓學生充分的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徵。

對於世界地形之最,書上只提供了幾個,不過令我欣喜的是學生們知道還真不少,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最高的山脈,世界最大的湖泊等等,這些世界之最學生們通過交流都瞭解了很多。剛開始上課的時候,由於多媒體課件效果不是很好,浪費了一點時間,有點手忙腳亂,在時間分佈上不是很均勻,最後匆匆結尾,不過在以後幾個班上課的時候就做好了應對措施,順利授課。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5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大氣,意蘊豐富的散文,中國臺灣作家琦君用抒情的筆調,描寫了自己小時候在家鄉搖花樂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兒時的美好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捧着美文品讀,讀者彷彿能感覺到字裏行間瀰漫着桂花的香氣,故鄉似乎也如影隨形。

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後反饋,引導體會,首先抓住兩處帶“浸”字的語句:

1.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似濃霧似微風瀰漫着整個村莊;

2. 結合第5自然段的講解、朗讀,感受搖花的樂趣來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情,這桂花香不僅香甜了人們的嗅覺,還香進了鄉親們的心田,更香甜了作者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接着結合上次理解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引導學生理解母親說的那句話,從中體會母親那種濃濃的思念與牽掛,然後讓學生聽聽一些思鄉的歌曲、讀讀一些思鄉的詩句,這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

最後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有沒有讓自己忘懷的人和事,說一說,與大家交流。這樣設計,對學生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我還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一是讓學生體會散文的文字美,鼓勵他們積累一些好句好段,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昇華感情。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6

一、設計意圖與目標:小班幼兒對鮮豔的色彩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幼兒興奮、驚奇,孩子們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設計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

經過深入鑽研和再三推敲,結合我班幼兒實際,我們將主題目標定爲:通過活動,使幼兒在彩色世界中初步感受周圍環境的絢麗色彩,體驗色彩及其變化帶來的樂趣。認識幾種常見的顏色,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二、活動準備與環境創設:

主題進行前,我們利用家教園地、板報通知等形式,與家長進行了及時的溝通和聯繫。請家長利用週末時間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廣場、公園、動物園、去觀察五彩世界,讓幼兒感受自然美和色彩美。並請家長協助蒐集了大量色彩的資料(圖片、玩具、圖書、光盤),擴充幼兒的知識經驗。

世界是五顏六色的,也是精彩紛呈的。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要靠日常的薰陶。首先,我們爲幼兒感受美和表現色彩創造了良好條件,精心爲幼兒設置了多個區域。紅紅的太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綠綠的大樹,黃黃的房頂,組成了後牆美麗的畫卷,色彩的美麗深深的吸引着孩子們的眼球。在主題進行中,我們將玩具櫃包裝成“色彩展示區”,把幼兒認爲最漂亮的圖片、實物等分類展示,以供幼兒欣賞討論,並請幼兒互相介紹。在“美工區”,我們爲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各種顏色的彩筆、油畫棒、橡皮泥、彩紙若干)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作。另外,我們將活動室中的“觀察角”臨時更改成“英語角”,將關於英語顏色的卡片張貼在英語角牆壁上,並投放了色彩鮮明的玩具圖片,孩子們特別感興趣。“益智角”裏的彩色木珠,彩色拼圖,彩色積木等使動手操作變成了一種樂趣,幼兒還可以自由欣賞。

三、活動設計與分析:

在主題中,我們開展了各種有趣的活動,如《好吃的紅色蔬果》、《花被子》、《顏色寶寶對對碰》、《小兔找太陽》、《誰最漂亮》、《會變的顏色》、《好看的花》、《貪心的變色龍》、《五顏六色的飲料》、《小小糕點師》、《彩色商店》、《綵帶飄起來》等,利用日常生活活動和周圍環境,引導幼兒發現色彩無處不在,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美。

記得在故事“小兔找太陽”的分段講述中,孩子們聽得專心致志。時而安靜思考,時而熱情發言。最後,當小兔找到太陽時,小朋友都高興的拍起了小手。然而最令他們激動的還是去戶外尋找太陽,剛一出教室門,所有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仰起腦袋望穿天空,爭搶着去找天上的太陽。在看到太陽的那一刻,他們還會學着小兔子異口同聲的說:“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又請小朋友戴上太陽鏡去觀察天空,他們驚奇的喊着:“太陽變成綠色了!”“老師,我看到太陽變成橘黃色啦!”“不,太陽變成黑色的了,哈哈,真有意思!”趁熱打鐵,我組織孩子們繪畫太陽。不出我所料,孩子們的作品豐富多彩,五顏六色,效果出奇的好。

在《會變的顏色中》中,孩子們在玩玩做做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配色的結果。活動開始我們發給每位幼兒一張紅色紙和一支黃色的彩筆,請幼兒自由操作和混色。孩子們積極的探索着,可是,少數幼兒雖然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顏色的變化,但是變化的效果實在是不夠明顯。於是,我們立即放棄了這種操作,改用了顏料水混合實驗法。每組投放了了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一盤紅色顏料,一盤黃色的顏料等,由他們合作進行實驗。所有的小朋友立即驚喜的看到了魔術般的變化。我們還用兒歌的語言進行了小結:“紅黃兩個手拉手,變成橙色變橘子……”實驗和兒歌的結合,使活動達到了高潮。每個孩子都充滿了成就感,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四、活動不足與反思:

在本主題中,我們班的孩子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紅、黃、藍、綠、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體驗到了色彩變化帶來的快樂,並能大膽創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但是也存在着許多不足與反思之處。如在美工區角中,教師可大膽投放木屑、宣紙、手絹、牙刷、墨汁等材料,指導幼兒練習嘗試木屑畫、拓印、滴染等,提高幼兒藝術技能和表現力。孩子的作品展示中,教師應及時將幼兒的介紹及對顏色的認識記錄下來,作爲活動的資料進行展示,供幼兒觀察和欣賞。另外,如果有條件能提供麪糰、顏料供幼兒操作,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並生成新的活動,效果會更深入和顯著。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我們會將“綱要”精神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使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7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從高三學生畢業後聽專家講課,到現在講授新課,感受頗多。在這裏我只想簡單的說一下,我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希望與各位交流一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裏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裏的實際情況的。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這裏希望能從各位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多的選擇,希望我們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堂市級公開課。以上教學流程是在大家評點過後修改整理完成的。

自己感覺整堂課圍繞一“變”字展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流暢,但也正因爲力求流暢,爲引導學生朝自己設定的方向走,老師介入得比較多,所以預設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第二,雖然有朗讀,但是朗讀與文本研習結合不緊密,感覺是爲了朗讀而朗讀,只是爲了體現師一堂公開課,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活動起來,並沒有達到通過朗讀增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範讀時,雖然能讓學生把握到重點,但聲音不夠深沉,沒有把詩人的情感很好的體現出來。

由於自己對這首詩一知半解,參照教參的相關內容,照搬照抄別人的教學設計去給自己的學生上了一節課。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應該說很不錯,但有些地方還是模模糊糊的。比如說對第一組意象的解讀還停留在表面,只是把教參上的內容教給學生而已。

詩歌教學,我自己應該有自己的見解。我應該把整首詩讀透,至少,對這首詩自己要有一定的解讀,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引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19

《珍貴的教科書》這篇課文講的是革命戰爭年代延安國小的師生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的事。課文記敘了張指導員爲保護教科書而英勇犧牲的經過。這篇課文表現了革命先輩艱苦奮鬥、英勇獻身的精神,以及對後代的殷切期望。全篇課文以教科書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敘述順序依次是從學習條件艱苦,同學們渴望能有一本教科書——我們去印刷所取書——取書時遇到敵機的轟炸,張指導員爲了保護教科書而獻出生命——教科書激勵“我”前進。重點記敘張指導員用生命保護教科書的經過。全文突出“珍貴”。

教學時,我緊緊圍繞“珍貴”一詞,讓學生展開討論,小組內自讀課文,感悟發現“畫一畫”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教科書的珍貴。

孩子們拿起書認真地讀起來,通過巡堂檢查。學生能找到體現“珍貴”的地方,但普遍的找不完整,也找得不夠細緻。不會抓住詞語來體會和感受。

當然,我不能打消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孩子從大處知道沒有書艱苦情況的學習;毛主席關懷下印書;指導員用生命換來書。學生們個個沾沾自喜,都覺得自己找到了這幾處。此時,我向他們說要加大難度“請你從句子中找找哪些詞語也能感受教科書的珍貴。”通過上一輪的研讀,孩子大致心中有數了。巡堂中我也發現有的孩子耍些小聰明,先找文中的好詞。“振奮人心”“爭先恐後”“完整無缺”自然就不在話下了,通過研讀,孩子們進一步明白了孩子們渴望的心,指導員用身體護住的書感受書的珍貴。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20

《我是什麼》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卻描寫的生動活潑,充滿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出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雲、雨、雹子、雪)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爲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通過讀、說、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21

《談讀書》這篇課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隨筆,屬於自讀課文。它圍繞着“讀書”展開了三個內容的論述——讀書的正確目的、正確方法、重要作用。語言凝練、警句迭出、蘊含哲理。同時以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式進行闡述,充滿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來我對我的教學過程具體反思如下:

在導入部分,通過王國維“讀書三境界”釀造出讀書氛圍,同時與九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相聯繫。學生進入了情境,但是我並沒有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讀書想法、感受,而直接進入文本,沒有很好的激發閱讀興趣。

在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環節,目的是想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層次有清楚的認識。所以我設計的問題不難:本文圍繞“讀書”這個話題,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學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接下來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這三方面的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這是考察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領悟能力。這個環節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是課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沒有讓學生髮揮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處處都是讀書的觀點,單憑一個人去概括尋找,難度很大。可以通過三、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然後全班交流補充來完成對課文具體內容的理解,這樣也能減少課堂沉悶氣氛。其次,我的引導不夠。學生只能理解觀點表層的意思,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中讀書實際,更爲深刻的理解內容。比如說關於“代讀”,我可以舉例讓他們明白“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纔可以用這種讀法。還有這麼有哲理的文章,學生讀的少了,所以學生沒有很好的感悟到讀書的目的、作用以及學到讀書的方法了。

編寫《讀書名言精評》環節是個亮點。課堂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目標,設法讓學生充分地“活”起來,“動” 起來,要將教師“教”的活動科學巧妙地轉變爲學生“學”的活動,將本需由教師講析出來的內容由學生在充分的課堂活動中讀出來,找出來,析出來,悟出來,練出來,品出來。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哲理,改變以前只口頭表達賞析語言的方式,編寫《讀書名言精評》將口頭表達與寫作相結合。學生將喜歡的語言摘抄出來,從多個角度去品評,然後進行交流品評。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語言魅力,另一方面這樣的摘抄方式也是學生平時應該有的讀書習慣,有利於積累寫作素材。通過這一活動,既凸顯了語言教學這一重點,又教會了學生讀書的方法,也讓學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悅,感受到了思想的啓迪。但是也有不足之處,老師的示範點評(從修辭,思想內涵上來點評文章中的一句話)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導致他們也只從兩方面來談。或許可以不做示範,因爲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可以獨立的品讀句子,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解讀。還有在品析語言時注意適時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朗讀來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闢見解。

最後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結束,談的是讀書方法,跟導入的“詩詞”相呼應,從而整個教學具有完整感。

總之,這樣的課堂教學,對老師和學生的知識要求都比較高。拿這樣的一篇議論文來說,如何把學生的思維從與作(文本)對話邁向與自己對話,這仍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22

優秀的古詩大多語言凝鍊含蓄,意境深邃悠遠,有着無限的魅力,是陶冶情感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的好教材。我經常鼓勵學生多讀古詩,以增強自身語言文字修養。但是一直收效不佳,總感覺學生在完成任務,而不是自覺自願地愛上古詩。所以藉着這次上組內教研課時,我把握機會上了古詩《絕句》一課,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欣賞古詩的美,從而真正愛上古詩。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詩歌以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氛圍。全詩一句一景但又合而爲一,通過景物完整表現了詩人複雜細緻的內心活動。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通過欣賞畫面理解詩意然後再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詩歌的色彩美,如: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感受詩歌的結構美、對偶美,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還要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短短四句詩,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這麼美好的畫面,怎能不讓學生好好體會呢?

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出示一組春天的圖片,讓學生用一個詞或是一句話來讚美春天,激發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引入詩境。

其次,在講解詩意時,我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賞析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後用講故事的形式融入詩人的生活,體會詩歌的意境。

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先出示兩個黃鸝在翠柳之間鳴叫的畫面,想象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麼?這樣把四句詩歌融入畫面,融入故事,學生的眼睛始終跟隨着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在觀察,在體會,自然而然自己也就彷彿置身於其中,也能夠切身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情感,我還挖掘了文本的空白點,把詩歌的創作背景滲透給學生,並結合《春望》、《草堂》這兩首詩讓學生理解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使學生和杜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最後,就是讓學生反覆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昇華情感,讓他們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不過,在教學時感覺自己還是提點過多,應該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品味,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自己只要當好一個領路人就足夠了!

東方之珠教學反思 篇23

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組詞、說句、猜謎語等積累語言,如學生用“火”組詞“火山”,而另一個學生受到啓發說出“山火”時,我帶領學生玩遊戲“翻烙餅”積累了一些像“奶牛--牛奶”一類的詞語,既豐富了語言,有激發了興趣,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疲勞。再如結合學生組詞“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說說我國的節日,並進行“愛祖國”、“尊敬老師”、“孝敬父母”等教育。結合學生的組詞“水龍頭”說說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水等。

由於本課要學習的四個漢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認識,但對於“象形文字”這個概念學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認爲在教學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開展分層教學。首先結合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通過對比體會“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識字的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我做小老師”、“找朋友”等活動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同時活動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以指導、訓練。小組同學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探究,更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