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通用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02K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通用20篇)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說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裏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說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2

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隻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釐米)!”

“9+7+9+7=32(釐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釐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裏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彙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說:“長方形兩條長,那 麼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爲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3

一、深入學生,選擇素材,創設情境。

對一個學科而言,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課餘,我特別關注學生喜歡玩什麼,怎麼玩,並從中得到啓發,將學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親近、親切感。如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時,當我把長方形卡通畫片呈現給學生,他們的“情”即刻“熱”起來:“好漂亮的畫片!”接着,我將畫片平移至右,顯現長方形畫片陰影框架圖。實物畫片與框架圖形成鮮明的對比,既爲今天理解長方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又爲以後學習面積埋下伏筆。同時,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是豐富多彩的,絕對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計算、公式、法則的問題。多彩的畫片,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急於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學玩結合,探索創造,發展能力。

在讓學生自主探索、研究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一邊列出算式,一邊用圖形(小棒或線段)展示解題思路,驗證了計算方法的合理性,親身體驗,構建數學模型,經歷了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薰陶。老師發給每位同學一份畫片,滿足了他們“給我一張吧”的願望;“你能用這些畫片拼成新的長方形嗎?”激起了學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創造性,因此他們在拼圖遊戲中能大膽構思、創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別是學生在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按這一規律推導出若干張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是遊戲,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是遊戲,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主體、積極的、有自信的、主動探索的、集體合作的基礎上,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他們的思維在此間產生了質的飛躍,創新能力逐步提升,讓我驚喜、讓我感嘆!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4

透過小數乘法的教學,學生明白了根據積的變化規律,即:先按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得出積,再看兩個因數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積的位數不夠,要在積前用0補足後再點小數點。

這時有一道決定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道題是決定“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積必須是四位小數”。對於這道題,大家衆說紛紜,結果理由各不相同。

有的同學認爲是對的,意見歸納如下:

書中關於小數乘法計算法則說:“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兩個因數一共有4位小數,那麼積肯定是四位小數。

有的同學認爲是錯的,意見歸納如下:

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如果積的末尾有0,那積就不是四位小數,如0.125×0.8的積本來是0.1000,但因小數末尾的零能夠省去,便得到積爲0.1,於是就出現了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積不必須是四位小數的狀況!

針對學生出現的不同意見,我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我提醒同學們,數學講究嚴密性,處理後的積不能與原先的原始積混爲一談。做1.25×0.08時,我們先用125×8=1000,然後看因數當中一共有4位小數,於是就從積的右面起數出4位點上小數點!而不是先去零後,再數位數!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點上積的小數點時就已經確定了一點:積是四位數!雖然爲了書寫簡便,在不影響積的大小的狀況下,我們根據小數的性質將小數部分末尾的0省略掉。但省略不等於沒有。我們在決定小數乘法的積是幾位小數時,要根據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對原始的積進行決定,所以三位小數乘一位小數,積必須是四位小數。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5

本節課爲完成新課標提出的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活動爲主線、思維爲核心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較爲充裕的活動空間中,參與活動、展示自我。現將本課的實施理念與過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特徵,課一開始就通過“遊玩”激發興趣,設置“吹泡泡”“森林運動會”“小明乘車”這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激活,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2.小組合作,求異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保護,時刻把學生作爲數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各環節穿針引線,關鍵處討論,難點處交流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彙報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兩個有層次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求異探索、同思共想、互說互議的過程中,獲得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3.適當評價,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

在教學活動中,使知識的獲得與情感的體驗同步進行。教師靈活地運用體態、稱號等評價方式,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參與熱情與靈活的思維進行激勵,使他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樹立起良好的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教師的激勵語教少,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沒能跟上,小組活動給的時間不夠充分,需在今後教學中引起一定注意。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6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爲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在角的分類教學中,平角和周角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容易把它們和射線、直線混爲一談。所以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角的特點講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並注重和射線、直線的對比區別。在角的畫法教學中,我採取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在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體會和歸納畫法。學生因爲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經驗,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學生可以達到目標要求。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7

一、教育教學中的得:

(一)能制定正確教學目標:平時教學中,不僅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更注重九年級(4)班多數學生的學習基礎、水平來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把平時的教學目標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點內容適當提高,使較尖的學生能取得優秀成績,對於基礎太差的學生,對他們的複習目標只要求達到教學大綱的最基本的要求,強調熟記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礎知識,並能掌握基礎題的基本解法。通過努力,使全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均有所提高。

(二)寓複習於平時教學過程中:爲了完成九年級兩本書的教學任務,又要減輕學生在集中複習時間的負擔,我把複習內容有計劃地分散在平時學習中。從九年級開始教學就有目的地回顧總結。複習了與九年級知識相關聯的七年級、八年級年級的重要數學知識,結合教材,因勢利導進行復習。如在講特殊的三角函數值得計算時就出了一道這樣的數學題,求|1-√3|+1-tan60°+(tan30°)°的值,這時就複習了絕對值、零次冪等基礎知識。平時在課堂複習、提問、小測驗中有目的的檢查複習七年級、八年級等知識點。這樣做能使七年級、八年級等已學過的重要知識反覆在學生頭腦中出現,可以減少遺忘率。

(三)編寫切合學生實際的訓練題:目前我校九年級學生每人手中均有《一課一練》、《堂堂練》、《試題寶典》、《複習點要》等學習資料,這些資料中如《一課一練》和《複習點要》基礎知識偏少,較難的題目偏多,解題方法着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總的情況是要求偏高、偏深,脫離學生的實際,也不符合會考的學習要求。因此平時在備課中我注意重點備好學生的練習及複習訓練題。佈置作業做到了有佈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學生的作業質量.自編習題要求中等偏下,多數題目是基本訓練,重點題型反覆訓練,逐步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課堂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和矯正:由於九年級(4)學生之間思維的差異及基礎知識掌握的差異特別大,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指導,最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複習學習達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進一步追問,對學生做的選擇題和填空題的答案要進一步追問爲什麼。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練習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內驅力,同時及時矯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達到複習的基本要求。

二、教學工作的失:

(一)錯誤的估計了九年級(4)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樂觀的認爲學生的學習過程及作業過程是正常化的,結果導致走了一段彎路。

(二)在九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爲了趕教學進度,因此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了講的多、練的少的現象,結果導致課堂教學的鞏固率僅爲50%。

(三)沒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與九年級數學教學的關係。平時在九年級數學教學中花的時間較少,特別是後進生的輔導工作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有時對存在問題講道理多了,具體輔導工作少了.(四)測驗及模擬考試注重了對學生的得分情況分析,對學生知識缺漏情況少了統計及分析,少了針對性的評講,更少了針對性的進行跟蹤訓練及檢查。(五)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教學的容量總是很小,教學效果不大。

三、今後的教學思路:

(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融洽師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誠心實意的爲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

(三)健全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一方面加強基礎知識教學,注重抓盲點,,另一方面重視解題模式的總結,注意突破難點,這是數學學習的關鍵。

(四)切實做好提優補差工作。對後進生格外關心,注意輔導其學習方法,並針對其學習上的缺漏予以輔導糾正,做好測驗及模擬考試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知識缺漏情況的統計及分析,進行鍼對性的評講,並進行鍼對性的跟蹤訓練和檢查.

(五)繼續貫徹學校領導的工作決策,不斷注重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使之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六)進一步發揚教學工作中的優點,改正過去工作的不足,虛心學習,不斷提高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能力,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8

《0×5=?》這一課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並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盤子,每個盤子裏有3個蘋果,問學生一共有幾個蘋果?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後擦掉一個蘋果,剩兩個蘋果,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蘋果?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盤子中一個蘋果都沒有。然後讓學生計算 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並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說明0×5爲什麼等於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裏,有的學生說“5個盤子都是空的,一個蘋果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爲什麼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們的說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後比較怎樣算最簡便。最後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算法。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的練習中,由於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責,不過整體還是挺好的。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9

《角的分類》是人教驗教材第七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角的分類》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並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觀察比較能力。在分類思想的指導下,三個特殊角同時出現,形成一個問題的模塊,爲學生的思維提供時間和空間。《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是同一課時的兩個內容,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兩個課時。

首先讓學生充分體驗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素材,教師儘量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其次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用活動角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銳角,說說什麼樣的角叫銳角。再轉出一個直角,同樣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結論。教學鈍角的時候,同樣也要經歷這個過程。教學周角時,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學具轉動的邊,木條繞着它的一端轉了一圈,由此得出一週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類部分的教學環節,由於根據不同的標準,必然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另外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較弱,難免出現思維的漏洞,邏輯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爲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的平臺。於是,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再以小組爲單位彙報交流。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發現思維的漏洞,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爲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爲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爲媒介,用動手操作爲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以知識爲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爲如果僅僅爲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學校“361”快樂課堂“課內比教學”活動如火如荼,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數的應用(三)》,《百分數應用題》是國小數學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這一堂課是學生最難懂的,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一個環節。按理來說,百分數應用(三)用方程來解,用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是最好的一種辦法。但是對學生來說,一. 學生不喜歡去畫線段圖,也沒有畫線段圖的習慣。二. 學生很多不喜歡用方程去解,覺得用方程解太麻煩,太煩瑣。還有一點就是尋找數量關係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關鍵。這又是列方程的支撐。可是學生往往最不喜歡的就是數量關係,好象感覺生活中的很多常識到了數學上就是一個深奧的難題。因此在整個過程之中學生的習慣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針對學生的這種思維習慣和學習狀況有沒有直接有用的辦法呢?能否找出一條捷徑達到他們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種解題方法呢?經過前思後想,確定本章節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 將解題重點放在學生對題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幾”的理解上。用線段圖去理解,用百分數的意義去理解。

二. 找出數量關係

三. 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兩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我的想法是:在新課的教學時儘量讓學生能自己理解每種方法,爲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百分數應用(三)》學完之後我補充了一組對比題,讓學生去解答(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對比題目如下(因爲學生對“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幾”的理解掌握還可以):

(1)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比足球多25% , ,籃球有多少個?

(2)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比籃球多25%, 籃球有多少個?

(3)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比足球少25% , 籃球有多少個?

(4)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 比籃球少25% , 籃球有多少個?

首先讓學生自己去做。果真學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術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優生還是差 生這兩題做對的人只有幾個。那麼讓學生回到題目:1.用畫線段圖的辦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找出數量關係

2.寫出數量關係式

3.將題目中已知和問題對號入座,進行正確的解答(其實要不是課堂上,很多學生纔不會這麼煩瑣的照你的去做)。接着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再讓學生去比較這幾個題目的差異。學生還是可以發現題目中的差異: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數, 求的都是籃球的個數,已知的都是足球的個數

2.有時求的是可以看作單位“1”的數量,有的不是 。 差異發現後將每個題目的算術方法板書在黑板上面。適當的鼓勵中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能否發現解決分數應用題的訣竅。(學生先思考,觀察,然後討論)必須讓學生觀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類似。數學算式板書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從板書學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維,找到用數學算式解應用題的規律:

一 .從整體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數學算式,就是弄清楚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用“+”,“-”。

二 .題目中出現多(或者與多意思相近的詞語)時,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斷單位“1”是誰後,如果看作單位“1”的量是已知條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覺學生找用算術方法的解題規律就好象找求比賽場次的規律一樣那麼熟練而又有興趣,這也是我在嘗試中的另外一個收穫。而且在百分數的複習中學生遇到另一種分不清用×,÷的問題,也可以順利解決。題目如下:

(1)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是足球的25% ,籃球有多少個?

( 2 ) 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是籃球的25% , 籃球有多少個?

優秀的學生也能借助這一規律幫助他們區分什麼時候用“×,÷”。大多數學生從規律中可以感悟,其實比前面的更加簡單,不用去確定“+”,“-”了。

當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來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檢驗方程列得正確與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註重對方程的解法,是爲了中學數學學習的銜接,在中學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頻繁的。所以平時也要加強對用方程來解決問題的教學,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方法,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想學生之所想,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教學,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支撐之下我就對這一內容進行了如上的嘗試。(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複習開始前,我問“同學們,老師今天把你們剛認識的新朋友帶來了,你們猜,他是誰?”就在學生們的猜測下,我拿出了課前藏好的圓柱。我繼續發問“你們認識它嗎,是怎樣認識的?你們還想知道它的什麼?”由此展開圓柱的表面展開圖。複習引入——提出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導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闖關激發學習興趣。

本課教學,以闖關的形式將課程分爲三部分,以闖關成功獎勵一節活動課爲誘餌,激發學習興趣。第一關是側面積的計算,探究新知時,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確圓柱側面沿高打開是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相當於圓柱的高。由此導出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圓柱的表面積嗎?(第二關開始)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第三關是練習階段,以生活中的圓柱物體爲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學生說出要計算哪幾個面,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

三、把握重、難點,合理利用教材。

“圓柱表面積”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以及用“進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題,但在教學中,我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爲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爲重點來教學,將用“進一法”取似值作爲一個知識點。在突破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這個難點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和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圓柱的表面積嗎?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四、教學方法,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相結合。

在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摸一摸,自己觀察、發現,形成圓柱表面積的表象。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之和。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通過觀察、操作推導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俗話說:聽過了就忘記了,做過了就記住了。學生親身實踐了,一定記憶深刻。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現有的學具和準備的圓柱體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推導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的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實踐操作展示得不夠。在動手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大部分學生聯繫上節課的經驗說出看法,而沒有實際操作,我也沒有讓他們展示推導的過程,加深印象,只是讓他們說一說,導致一部分學困生只能聽聽而已。

二、學生對圓周長和麪積的計算不夠熟練,所以,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顯得費時費力;小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吸取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教學過程,我認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爲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節課的探究交流主要體現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的這一概念獲取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觀察、思考、分類、歸納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爲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教學中的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利用算術方法的解題思路,對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2、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雖然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含有未知數的數量關係表示時,存在困難。

3、我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

五、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想首先是在課下的備課環節,重點的知識應重點去備,一定要詳實,具體,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到講出一種,備出十種。備學生有時比備教材更爲重要,稍微與學生脫節的備課都會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不小的影響。課上表述任務要求一定要具體,每一個形容,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學生也會完成到不同的層次上,要清晰,易理解,使學生能夠按照要求操作、完成。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學知識,豐富教材內容

根據教材的安排,教學的程序是先講座教材情境圖的內容,然後現說一說自己班級的位置,而我的設計是先說一說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圖作爲鞏固練習。因爲討論的是學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這一交換就很容易激發起學生興趣,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了。

(2)充分利用現場資源,把數學問題簡單化

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體會“數對”在確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從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喚起探究如何確定位置的慾望。在學生探究確定位置的方法時,我不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開動腦筋,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組織學生討論誰的方法比較好。引入“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時,我沒有直接講授,而是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此時,本課重要的知識點從學生之口引出,使學生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更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中逐步抽象出數學的表示方法,也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然而,有的教師僅僅追求時尚,爲了設計“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而絞盡腦汁,但結果事與願違。這種現象若任其自然發展,不僅影響數學教學質量,還會導致教師形成新的錯誤的數學教學觀念。那麼有效的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

境,又怎樣精心創設?

一、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一節課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包括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就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做到具體、明確,不能一味籠統地問“你發現了什麼?”一方面,要及時從生活情境地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數學問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創設作爲課堂教學的“擺設”。

我在引出倍這個概念時,首先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境,今天我們二一班的學生去春遊,那裏有許多玩的項目,我們就去划船,可是船很少,我們只能三個人坐一條船,18人坐幾船呢?同學們很快跟着你的思路進入狀態,然後我就說:“一條船上有三個人,就是一個三,乘法算式是13,2條船,就是有2個3,2*3=6或3*2=6。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找出了規律,得到了倍的初步概念。

二、情境內容應從學生的生活和現實背景中提出。

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請你們仔細觀察,有幾條黃船,船上有幾人,就是幾個幾?綠船人數是黃船人數的加倍,把黃船人數看作一份,綠船上的人數有這樣的兩份,兩個3也表示3的兩倍。所以,綠船上的人數是黃船上人數的兩倍,這裏的心知是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來自於我們身邊,使學生了解數學來自於生活,服務於生活。並且學生通過同一情景圖的不同思維,確定不同的一份量,得到不同的乘法算式,既培養了發散思維,又加深了對乘法含義、乘法交換率初步認識。

三、情境的形式要有所變化。

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變化。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我在教學時考慮到二年級小朋友年齡小,20分鐘坐下來已經有點坐不住了,於是最後我以做遊戲的形式,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黃豆擺一擺、放一放,左邊學生拿出一份是幾,右邊學生拿出的必須是左邊學生的幾倍。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讓新知識得到了鞏固與發展。

這樣就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發揮他們的推理和交往能力。鼓勵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分享學習成果。

以上僅僅是我認爲國小教學有效教學中的一些策略,教師應用有效教學策略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是一個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讓我們在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積累和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爲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爲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爲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爲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爲,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爲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啓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啓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爲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爲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後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層,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學而不思則罔”,”罔”即迷惑而沒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例題教學爲什麼要進行解後反思了。事實上,解後反思是一個知識小結、方法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吸取教訓、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收穫希望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例題教學的解後反思應該成爲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題的方法規律處反思

例題千萬道,解後拋九霄”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善於作解題後的反思、方法的歸類、規律的小結和技巧的揣摩,再進一步作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挖掘例題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例題的輻射面,無疑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通過例題的層層變式,學生對三邊關係定理的認識又深了一步,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例題解法多變的教學則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而又打破思維定勢;有利於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二,在學生易錯處反思

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這就難免有”錯”。例題教學若能從此切入,進行解後反思,則往往能找到”病根”,進而對症下藥,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爲整個的解題過程並非僅僅只是一個知識運用、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着交往、創造、追求和喜、怒、哀、樂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參與。其間他既品嚐了失敗的苦澀,又收穫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他可能是獨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過合作協同解決,既體現了個人努力的價值,又無不折射出集體智慧的光芒。在此處引導學生進行解後反思,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動機;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爲自主探究學習;還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學習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就指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總之,解後的反思方法、規律得到了及時的小結歸納;解後的反思使我們撥開迷濛,看清”廬山真面目”而逐漸成熟起來;在反思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在反思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交流、合作,學會了分享,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交往的快慰。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8

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下即爲我的幾點做法:

一、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發生興趣時,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潛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此,我採取了這樣幾點做法:

(1)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對於數學的推理計算,學生更容易對直觀有趣的圖案和實物產生興趣。在講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圖形”時,我將大量有趣的圖畫、實物帶入教室,讓學生感悟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幾何圖形,數學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學習數學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從而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在講解第四章“圖案設計”一節時,我在上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生動的幾何圖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橋樑等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及用途,體會到數學王國的瑰麗。

(2)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啓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解“日曆中的方程”一節時,我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月日曆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3)從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複雜問題。

九年級下冊“三視圖”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有些比較複雜的立體圖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課前有蘿蔔、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進而來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將問題簡單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時,將一個模擬搖獎器帶入教室,從生活中購買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課題,告訴學生這一章研究的對象就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對於彩票這樣一個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自然也願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熱情去學習。從而讓學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數學的價值。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19

幼兒學習的特點是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因而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與組織離不開生活實際。《綱要(試行)》中要求:“要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強調了幼兒園教育尤其是數學教育活動必須迴歸生活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溝通,以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我根據活動目標,結合幼兒學習數學的特點,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活動課“它們一樣多嗎”,組織幼兒通過具體的情境表演爲小動物們服務分發飲料,引導幼兒通過實際操作活動來感知“一樣多”的概念。

即用大小不同的量杯給小動物倒入同樣多的飲料,觀察有什麼不一樣,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證明大、小杯中的飲料是一樣多。並引導幼兒將大杯中的飲料倒回量杯中驗證,反覆感知液體的守恆。剛開始發現幼兒對液體守恆理解較好,能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最後得出正確的結果,但有個別幼兒對守恆較難掌握,在反覆實際操作後才明白守恆的道理。在情境遊戲中,引導幼兒用不同量杯倒入相同飲料的形式,找到了量杯與液體間的關係,在遊戲中溶入了數學教育,能更好的吸引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除了要觀察幼兒活動,還要指導幼兒在學習時遊戲的滲透。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 篇20

通過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一、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二、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學生學知識是爲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爲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爲"用數學"。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着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爲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啓智功能,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儘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眼、耳、鼻、舌、身多種感官並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

四、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係便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現代教育家認爲,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係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爲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纔能有較大的感召力,纔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交往溝通、求知進取、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於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羣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啓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五、重視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通過方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心理過程的效率來促進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決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學纔有路,學纔有效,否則學生只會效仿例題,只會一招一式,不能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儘可能地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學生學會一個內容後,教師就組織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相互交流,鼓勵並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個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爲,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六、培養學生反思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爲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後儘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