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3W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

對於大班孩子來說,部分孩子已能正確區分左右,然而仍有部分孩子仍分不清左右,而大班數學活動《區分左右》的難點就在於孩子的差距較大。教師在制定目標時,既要滿足能夠正確認識左右的孩子有一個提升的過程,那就是以客體爲中心區分左右。然而另一部分孩子也以自身爲中心也不能正確區分左右的話,那麼如何讓他去感知以客體爲中心區分左右。兩個不同階段的孩子如何平衡,又能讓兩個階段的孩子都有所提升,成爲了本次活動的重點。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精選19篇)

爲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在活動中增加了一個小道具,幫助所有幼兒做到以自身爲中心正確區分左右,那就是在孩子的右手上套一條彩色橡皮筋。

在活動的開始,我先讓孩子猜謎“手”,每個人都有兩隻手,右手有什麼本領,哪隻手是右手,如何才能快速區分右手,右手有什麼本領,通過幼兒的講述,我們一致通過吃飯時拿勺子的、寫字的那隻手就是右手然後讓幼兒說說左手的本領,通過遊戲舉左右手比如伸拳頭、做剪刀、伸拇指,重點強化右手。通過綵帶幫助幼兒正確區分左右,既能幫助能力弱的孩子一個反覆的提示和自糾機會,也爲接下來的以客體爲中心區分左右的環節奠定基礎。雖然只是一條彩色橡皮筋,解決了很多的難題。

同時在本次活動中,我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如 “快速反應遊戲(左手碰左腳、左手碰右腳等)”、“找朋友”等遊戲,讓幼兒分清自己的左邊右邊,讓孩子們瞭解左右對生活的重要性。讓孩子在遊戲中不斷的幼兒感知左右、鞏固對左右的認識,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幼兒在玩中學、樂中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孩子們的參與意識。孩子們始終能輕鬆愉快的學習。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2

《區分左右》是一節比較成熟的數學課,首先從教材和幼兒學情分析上來看,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來看,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爲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印象。喚醒幼兒的原有經驗。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把握是在讓幼兒區分並說出自身的左手和右手和自己與物體的左右關係並且辨別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左右關係。

活動中,應該充分發揮孩子自身的作用,給幼兒充分互動的空間、時間與機會,達到提高幼兒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的目的,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本課的目標是通過律動、遊戲等活動,感知以主體爲中心區分左右。並能正確說出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激發幼兒與同伴交流的關係,能準確的說出物體所在的“左”“右”方位。在活動剛開始時,我帶領孩子們跳了一段《健康歌》,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引起小朋友們的注意,拉近了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在短時間內消除了由於初次見面所帶來的陌生感。在導課部分能夠充分調動小朋友們的積極性,使幼兒能夠注意傾聽。本次活動強調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幼兒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啓發幼兒進行學習,並採用各種有趣的小遊戲來調動了幼兒積極性,讓幼兒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遊戲和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在活動中我發現多次運用遊戲的形式讓幼兒感知左右,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幼兒在玩中學、樂中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孩子們的參與意識。通過幼兒的參與,讓孩子們用眼觀察、用口表達、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學進行下去。孩子們始終在我創設的具體場景之中輕鬆愉快的學習。在練習鞏固的環節,我通過《找朋友》這個遊戲進一步讓幼兒分清自己的左邊右邊,讓孩子們瞭解左右對生活的重要性。最後在活動延伸部分,我運用和小朋友握手,既了握手的禮節,同時爲下節課所要學習的以客體爲中心區分左右做了很好的鋪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從課堂氛圍上來看,“按摩”遊戲中的幼幼互動使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能在愉悅的心情下感受數學的有趣,真正在自主、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活動中仍有不足之處。因爲和孩子們是做反動作,所以我在示範中,有些小失誤。老師在做示範時,應是規範的,因爲我們面對的是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非常投入,“找出自己身體上的好朋友”這一環節幼兒過於吵鬧,每個孩子都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應該採取一些有效的互動來引導幼兒進行學習。

只有在仔細深入的反思之中才能找到完善的教學途徑,這就是我對《區分左右》整個活動的反思。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3

“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通過學習,可以發展幼兒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幼兒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區分左右是本學期所開展的有關空間方位感認知方面的內容。其重點在於引導幼兒能以自身爲中心來辨別左右關係。《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數學應以遊戲爲主要嚮導,孩子在遊戲中得以不同的發展和提高。”於是我在活動中設計了多個小遊戲,讓小朋友在遊戲中輕鬆的掌握左右概念,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在以自身爲中心正確的判斷左右的基礎上,發展幼兒以客體爲中心區分左右的空間知覺能力。使幼兒在玩中學、樂中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孩子們的參與意識。通過幼兒的參與,讓孩子們用眼觀察、用口表達、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學進行下去。孩子們始終在我創設的具體場景之中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這次活動我也發現數學活動中運用遊戲孩子比較喜歡,而且對於教學內容也能較好的掌握,那麼在今後的數學活動中,我們也可以多嘗試加入些遊戲,使數學活動不乏味。但是始終也有個別幼兒由於能力強弱的原因,還是對於左右分不清楚,那麼針對個體差異這個現象,我想可以利用休息的時候對幼兒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能力。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4

《蒼蠅蒼蠅快走開》是一個小班分享閱讀活動,通過對讀本的學習,讓幼兒掌握句式“蒼蠅,蒼蠅,快走開,不要落在××上”。並感知讀本內涵,增強幼兒衛生意識。在活動蒼蠅蒼蠅快走開中,我運用了遞進式提問、開放式提問、猜想式提問等多種提問方式,來幫助幼兒學會仔細觀察畫面,關注細節,提高理解能力。

活動中,我感覺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想象力也很豐富,如:我問“蒼蠅落在長鼻子豬的鼻子上,它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可能發生什麼事情啊?”有個孩子就說:“蒼蠅掉到小豬的嘴巴里去了。”語言能力發展特別快的幾個孩子,能看圖說出很多有關畫面的內容,如:當我出示第一幅畫面時,就有孩子在迫不及待的說:“一隻蒼蠅飛在小豬的耳朵上。”“小豬在喝果珍,在吃漢堡。”“蒼蠅好髒啊。”等等。活動最後,蒼蠅道具的出示,提高了孩子們活動的積極性,孩子們熱情高漲,都沉浸在快樂的遊戲之中。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掌握了讀本中的句式,也使孩子們充分體驗到了閱讀活動帶來的快樂,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雖然活動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對於活動中孩子們出人意料的回答處理的方式還不夠得當。比如:出示第一幅圖片,讓幼兒觀察時,吳易程小朋友就在下面說:“有一隻蒼蠅飛在小豬的耳朵上。”我沒有及時的迴應她,我應該先肯定她的回答,在引導幼兒說說蒼蠅落在小豬的耳朵上,小豬的心情怎麼樣?另外,在活動中,我的語言不夠精煉、語速過慢,個別環節語言的過渡不太自然,沒有很好的運用引導語,在今後的活動中我會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注意活動中的每個細節。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5

主題教學反思

《甜甜的糖果》是託班本學期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的準備、實施及延伸活動中都根據本班幼兒的情況做了一些調整,對如何進行幼兒教師問題意識的建構做了一點嘗試。

一、疑惑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中的備課建議是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製作一個“糖果”。雖然,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考慮到我們託班的小朋友人比較小而且大多數小朋友都特別活躍,如果共同製作一個糖果的話,可能場面會比較混亂,對於我這個年輕教師來說,教學活動過程中掌控起來會比較困難;另外,託班的幼兒的合作意識還不是很強烈,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製作能達成合作的效果嗎?;第三,班裏有些孩子比較內向,有個別孩子又有點特殊,他們在全班總動員的過程中會被無意地忽略嗎?這是疑惑之一。疑惑之二:教學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裝飾糖果,教材中的備課建議是讓小朋友用顏料塗畫來裝飾。通過平時美術活動中對幼兒表現的觀察,我發現幼兒只是將顏色一個接一個地亂塗亂畫,效果不好,而且以前也從事過多次這樣的活動,沒有新意、缺乏趣味。怎樣才能更有趣一些呢?針對以上兩點疑惑,我在翻閱了同類教案後,做了一些調整和改動。

二、實踐

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法都是在不斷的實踐、失敗、總結、再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產生的。我對《甜甜的糖果》這個教學活動進行了第二次的備課。首先把全體制作一個糖果改成了每個孩子都來製作一個糖果寶寶。老師事先製作一個漂亮的巨大的“糖果媽媽”,在活動的導入環節,創設一個情境:糖果媽媽說:謝謝老師給我做了這麼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糖果寶寶們還沒有衣服穿,怎麼辦呢?這時候老師就提出一個問題:糖果媽媽有許許多多的寶寶,老師一個人來不及做漂亮的衣服給他們,怎麼辦呢?這樣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對爲糖果寶寶做衣服的興趣。裝飾糖果寶寶的環節,我一直在思考一個有趣方法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引起他們的興趣。突然想到孩子們對我以前給他們變的一個魔術非常感興趣,他們始終還沒有弄明白爲什麼白紙上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出現。我能不能把這個運用到裝飾糖果寶寶的環節上呢?這樣也許更有意思。於是我每個小朋友發了一些小紙團,讓他們在糖果寶寶身上隨意地粘貼,待會老師就會讓糖果寶寶的衣服變魔術!

就像在備課時所預想的,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厚,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課堂常規及活動流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但是,由於孩子的年齡及動手能力的差異,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內容,興趣仍然非常濃厚;有的孩子則動作緩慢,而且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這裏就出現了一個時間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對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個要求:你們可以去幫幫你邊上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師這裏來領取材料,繼續製作糖果寶寶。這樣一來,每一個孩子又都能繼續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這時問題又出現了,由於臨時調整了教學環節,活動持續的時間過長了。爲了不影響下面的活動,我要求孩子們在貼完之後就把糖果寶寶放到老師這裏來,到遊戲時間我們一起來完成最後的變魔術環節。

區域活動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教學活動有效的補充。孩子們對教學活動的熱情沒有因爲活動的結束而褪減,因此,我便利用區域活動小組操作的優勢讓孩子們以組爲單位,一組一組地完成最後一個“穿衣服”的環節。這樣既給老師的觀察提供了方便,同時也能及時地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甜甜的糖果》這個教學活動完成了,在區域活動中我們也開設了“糖果屋”的遊戲,在區域內提供了更多的製作、裝飾糖果的材料,讓幼兒嘗試用其他方法來製作漂亮的糖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

三、反思

在託班階段,影響教學活動開展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孩子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外界的干擾、孩子的想法、教師的組織方式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教學活動的效果。這些都是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應該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觀察能力、改動生成活動環節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不僅應該專注於“如何做”,還應該認真想想“爲什麼要這樣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調整”和“務實的反思”,每一階段都對自己的反思進行整理,這樣會有助於我們歸納總結教學經驗,幫助我們更快地實現專業成長。

常規教育的反思

不難發現,現有的探討一般將常規教育看成是班級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較多關注其下面的積極意義。但在幼兒園中什麼樣的常規纔算合理,什麼樣的常規真正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卻值得幼兒教師深思。

要去過幼兒園的人一定會看到許多老師在組織活動時整班幼兒整齊劃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體育遊戲開始之前孩子們總是規規矩矩的站好聽老師講解遊戲玩法。老師總是誇獎××小朋友,在活動中聽指揮、不亂跑;也經常會批評××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點也不安寧。其實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生理上講,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坐着。如果我們“強迫”他們規規矩矩,不跑不跳,他們的動作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容易變得憂鬱、孤僻、缺乏和別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時孩子也是在活動中通過和周圍事物的接觸來認識世界,如果我們總要求孩子老老實實地坐着,他們怎能去真正接觸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從而去認識周圍事物呢?同時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而有的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幼兒有違反常規的行爲便大聲喝斥,或當着全體幼兒批評、訓斥,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久而久之極易使幼兒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極爲不利的。另外許多老師將常規視爲幼兒園教育有效的條件,即認爲常規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沒有了這個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證。於是她們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使教師的工作重心開始傾斜。

一個幼兒違反了常規,教師就在全班幼兒面前花較長的時間來糾正,使別的孩子也不能進行活動;在進行活動區活動中,玩具沒收拾好,教師也要面對全體兒童花大量的時間指錯,並強調常規,最後使幼兒真正活動的時間所剩無幾。活動中常規的確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兒真正的紀律性與自制力來自他(她)對活動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約束,一味強調常規與紀律,把它當作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異於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孩子們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上課要坐好,平時要聽指揮等……孩子們總是在“我說你做”中建立起各項常規,老師的話成了孩子們心中的“聖旨”。孩子們也總是說“如果這樣老師會批評的。”難道我們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規的理由就應該是老師會批評嗎?如果孩子們沒有老師的批評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嗎?這顯然是不對的。孩子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同樣有自尊心。如果老師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師”這一角色的優越感去壓倒、管住孩子,從而使孩子形成一切聽從他人的習慣,而沒有主見與缺乏創新意識,這顯然與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素質是極不相稱的。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6

整個活動構思巧妙,情趣盎然,其內涵則體現了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幼兒利用各種廢舊材料,進行藝術表現藝術創造,以“瓶子”爲主線完成了“設想瓶子的各種服飾┄利用廢舊品製作┄瓶子展示”一系列活動環節,充分體驗到動手做、遊戲樂的愉悅。在遊戲活動中,幼兒不斷地感知、嘗試、操作,在幼兒感受美、塑造美的同時,幼兒的想象力、動手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孩子們都積極投入,大膽地選擇不同的材料進行裝飾活動。在設計裝飾過程中運用已有的平面裝飾經驗,借鑑教師提供的裝飾瓶的設計信息,進行綜合創造,求異創新,設計製作了不同意境的瓶子衣服。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也能模仿教師提供的範例,進行製作。

活動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順應幼兒的探索活動,真正成爲了引導者、支持者、參與者,成爲孩子們的合作伙伴。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個充滿濃濃友情的音樂活動《小指勾一勾》,孩子們在與好朋友進行互動遊戲的過程中,在邊打節奏邊念歌詞的情形下,深深地被這首歌曲所吸引。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的是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在自由的空間中學習、歌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儘量減少對他們的限制,多給他們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機會,這樣孩子纔會更有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迸發出超乎想象的東西來。以下是我們中(四)班小朋友在音樂活動《小指勾一勾》中的教學片段,我抓住了幼兒精彩的生成來豐富我先前預設的內容進行的活動實錄。

小朋友在音樂的伴奏中,學習着歌曲《小指勾一勾》,和孩子們邊唱邊做動作,最後我說:“我們勾了手指頭就是好朋友了。”一個孩子突然大聲說:“是永遠的好朋友!”聽到這句話,我很激動,馬上說道:”對,老師要和你們做永遠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動走進他們,主動和他們去勾手指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又怎麼會讓這樣普通的一節課充滿了溫馨和感動呢!我鼓勵幼兒說:“想一想,除了小指勾一勾、手臂挽一挽的方法和好朋友做遊戲,還可以用身體的哪個部位去和好朋友做遊戲?”小朋友們踊躍地講出了許多方法:楊止幽:“我用小手拍一拍和好朋友做遊戲。”李雨陽:“我用小腳碰一碰的動作。”劉彥希:“我用背靠背的動作。”楊國玉:“我用頭碰頭的動作。”

小朋友想出了這些動作之後,我和他們一起和着音樂創編起了歌詞,“伸出你的小小手,拍拍手、拍拍手,我們來做好朋友。”“擡起你的小小腳,碰一碰、碰一碰,我們來做好朋友。”

孩子們都沉浸在愉快的創編遊戲中,我也爲這次預設活動的順利完成而感到高興,活動就要在小朋友的歡快遊戲後結束了,這時突然聽到有位小朋友說:“老師!我們可以笑一笑和好朋友做遊戲。”

這樣一說,一下引起了許多小朋友的興趣,“是呀!老師可以這樣笑,老師可以那樣笑。”孩子們爭着在我面前展現着自己的笑容。“你們笑得真漂亮,我們一起把你們想出來的各種笑編進歌曲裏去,好嗎?”我順着孩子們的話說。“咧開你的小小嘴,微微笑、微微笑,我們來做好朋友。”“張開你的小嘴巴,哈哈笑、哈哈笑,我們來做好朋友。”“翹起你的小嘴巴,咪咪笑、咪咪笑,我們來做好朋友。”

看着孩子們的表現,我想:“小朋友們這麼感興趣,我們是不是可以啓發孩子們用更多的表情來創編呢?”

於是我又接着問:“臉上除了的嘴巴可以和好朋友笑一笑,還可以用什麼和小朋友打招呼呢?”“眉毛、眼睛、鼻子……”孩子們興奮地邊說邊做着各種不一樣的表情,看着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着動腦筋,我接着又給孩子們佈置了一個小任務,那就是:讓小朋友把想出來的動作,和其他幼兒交流討論。小朋友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大家恨不得馬上就去完成。不言而喻,我們又把這次的創編音樂活動推向了一個高潮。

在《小指勾一勾》的創編活動中,我預設的活動是鼓勵幼兒根據自己不同的肢體動作來創編歌詞。不料,孩子們在教學中能表現出非凡的熱情,不僅能想到用不同的動作來創編歌曲,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面部表情來創編歌曲。面對孩子們的熱情,我因勢利導,啓發幼兒運用多種創編手法,並啓發幼兒用符號來記錄創作的過程和成果,把教學過程又推向了一個高潮。

反思這個活動,我認爲在教育過程中,當孩子有精彩的火花出現時,我們要把這些火花看作是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去利用這些資源,並通過積極的迴應和引導,帶領孩子走向更高的挑戰。這樣的話,小朋友的積極性被提高了,思維自然活躍了,創編也就更豐富多彩了。所以,面對孩子們的這次生成,作爲教師我扮演的角色是等待者、支持者和引導者。我等待着孩子們的生成,因爲孩子們的生成和他們的生活經驗是分不開的,所以我等待着孩子們的成熟,同時當孩子們有新的火花出現時,我一方面能及時關注孩子們的生成,另一方面調整自己的教育手段,來扶持孩子們的生成,更關鍵的是我還能積極引導孩子把生成的活動走向更精彩,更好的爲大的教育目標服務。所以通過我的努力,我和孩子們一起使活動開展得更精彩。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8

當園部把《有趣的玩》交給我們中班作爲園本主題進行主題實施研究時,我們覺得根本就無從下手,範圍太大了,如何開展主題活動研究?以什麼爲主線來實施呢?經中1班和我班的四個老師共同商量,我們決定:中1、中2先實施主題分支: "好玩的紙",之後再分別實施其它幾個分支小主題:"有趣的繩"、"好玩的自然物",以整合成大主題《有趣的玩》。我覺得在這次主題中,雖然老師以預設的課程內容爲主,但是我們還是捕捉到了孩子活動中的一個個精彩片段。

欣賞幼兒,放大幼兒每一個小的發現(孩子們的盡情表現)

一次晨間搭積木活動中,軒軒用鈕釦積木做了一個長短相等的十字形陀螺,放在地上飛快地轉動着,而後,他又告訴我他還能進行組裝呢!我很感興趣,問他怎麼裝,他立刻找了個長一點的,換下了其中一塊,這樣十字型的陀螺就變得長短不一了,我問他:"這兩個陀螺轉得一樣快嗎?"他立刻告訴我:"不一樣長的轉起來不平衡,一會兒就停了。"小炎用積木拼了一個長方形的陀螺,中間放一個積木表示軸;芊芊、小葉合作拼搭了一個大型的圓形陀螺,他們合作得很成功;而飛飛也興奮地告訴我他在玩陀螺中發現的祕密。他的陀螺一共有六種玩法,我很奇怪也很感興趣,立刻讓他示範一下。他的演示讓我大開眼界,他在轉陀螺之前有六種轉的方法和握陀螺的不同位置,導致了不同的結果。在我表揚他時,他告訴我小雨還會用彈的方法玩陀螺,只見他熟練地用兩手做了個非常漂亮的動作,隨即立刻彈了出去,真實精彩。於是結束時我引導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經驗,讓大家一起尋找更多的玩法、發現更多的祕密。 在活動中,老師要及時捕捉孩子們在探索中的發現,孩子們獨特的表現,及時放大孩子們的閃光點,通過集體分享,相互啓發,把每一個人的研究所地化爲集體的財富,又使每個人從集體財富中吸取營養。

創造想象,充分發揮(紙的巧奪天工)

在孩子的生活範圍中,各種各樣的紙到處存在,孩子對紙的熟悉程度不遜於我們成人。在孩子眼中,紙可以折出富有動態的飛機,紙可以染出色彩繽紛的畫,紙可以帶給他們的知識……在孩子的思維領域中,"紙是從哪裏來的?""紙的發明者是誰?""紙都可以用來寫字嗎?"一連串的問題如同潮水般在孩子心中翻滾。帶着這些疑問,我們分工查詢了一些有關紙的資料,孩子們的參與,家長的配合,老師的關注,使孩子的興趣更加提高,激起了一個"玩紙"的高潮。特別另我激動不已的是,在孩子們玩紙時,他們能夠把簡單的報紙想象成各種物體,在特別的情境中能夠用來解決問題;他們還能把報紙演繹成琳琅滿目的物品,真的是巧奪天工,紙的造詣發揮得淋漓盡致。瞧!每個孩子都沉浸在"紙玩"的世界中。你看,詩雨把報紙作成了一把傘,揚晟把報紙變成了一架新型飛機,王越把報紙變成了一把扇子,思含把報紙變成了一條裙子……當玩遊戲,孩子正玩得興奮時,"下雨了,怎麼辦呢?"老師的一句突發性的語變,引起了孩子們的恐慌。"怎麼辦?"有的孩子驚叫起來,不過在這之後,更多的孩子想出了各種辦法。有的孩子想到了避雨,有的孩子想到了叫媽媽來接,有的孩子則想到摘片大葉子當成傘,孩子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呢?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把報紙當成傘不就行了嗎!"佳航忽然大聲地對我們說。"哇,你太聰明瞭,想到了這麼好的辦法。"孩子們對佳航的獨到想法紛紛贊成。於是,一頂頂報紙傘隨即生成。玩累了,孩子們受前期經驗的影響,居然都把報紙當成地毯,一張張小地毯慢慢延伸變成一張超大型的大地毯,孩子們躺在"大地毯"上休息,甭提有多高興了……

捕捉衝突,引發思考(孩子的介入與討論)

在玩繩時,孩子們對繩子的各種運動形態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菲菲說:"繩子扭動的時候像蛇。"冰冰說:"繩子像蝸牛的小房子,一圈一圈的很好看。"浩浩說:"繩子像浪花。"孩子在玩的時候觀察着,在觀察的同時又思考着,這是他們主動探究學習的一種好方式,我正暗自感到欣慰,孩子們長大了。正在這時,滔滔問我:"老師,可不可以和好朋友交換繩子玩呢?""當然可以。"一下子,孩子們三三兩兩的簇擁在一起,友好的交換了繩子。"包老師,我不想和晨晨換繩子玩。"只見滔滔紅着臉吞吞吐吐地走到我身邊。我很好奇,滔滔一向和好朋友很友善,怎麼會這樣呢?我忍不住蹲下來問他:"爲什麼不願意呀?"他憋了好一會兒,不好意思地說:"我的繩子是新的,能變長的。晨晨的繩子是舊的,不能變長。""噢,原來是這樣。那老師和你換吧!"我沒有指責他,我想只要我用適當的方式吸引他,他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認識。隨即,我用驚訝的口吻對孩子們說:"哇,滔滔發現了一個祕密,他發現有的繩子能變長,有的繩子不能變長,你們有沒有發現呀?"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9

——幽默對待因受挫而生氣的孩子

今天的數學活動是“找出數字的好朋友”,很多小朋友一下子就說出了黑板上的數字的好朋友,即少一和多一的數字。但是一向被爸爸媽媽捧在天上的朵朵卻連着說錯了兩個,我請她坐下來再好好想想,待會兒再請她來找別的數字的朋友,轉而請了別的小朋友。沒一會兒,坐在莉莉邊上的小朋友大聲喊道:“老師,莉莉哭了。”莉莉一直被爸爸媽媽寵着,很少受到挫折,因而一小點的挫折就讓她感覺自己很受傷很委屈,難受地哭了起來。莉莉沒有找到數字的好朋友已經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單純的鼓勵她“其實你很棒的”這樣的話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正所謂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我就要用幽默的語言幫助其從她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案例實錄:

教師:“呀,你們聽。數字寶寶8正在哭呢!嗚…嗚”

幼兒:“老師,哪兒有哭聲呀?”

教師:“你再仔細聽,嗚…嗚,聽見了吧!”

幼兒:“老師,好像真的有哭聲呢,我也聽見了。”

幼兒:“我好像也聽到了呢,真的有,它在哭。”

孩子們被我說的像真的一樣的描述給感染了,感覺自己真的聽到了數字8的哭聲。此時莉莉已經進入到我說的情景中,但是沒有很積極的融入,依然在旁觀。

教師:“我來問問它,爲什麼哭呀?”“哦,原來是沒有好朋友了,它覺得很孤單。它還說,莉莉是她的小主人,她一定能幫它找到好朋友的。”

莉莉:“老師,對,我是8的小主人,我可以的幫它找到好朋友的。它的好朋友是7和9。”莉莉顯得很激動,也很自豪。

教師:“你們聽,數字8笑了。哈哈…哈哈,莉莉幫它找到了好朋友,它不孤單了,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兒了。它叫我謝謝莉莉呢。”

分析:如果在莉莉受挫時教師置之不理,任由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莉莉就有可能因爲這次受挫而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變得不自信,對科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會減弱。而教師用風趣幽默的態度設置情景,巧妙地幫助莉莉搬掉這塊絆倒自己的石頭,讓她從自己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重新回覆自信。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0

——幽默對待因受挫而生氣的孩子

今天的數學活動是“找出數字的好朋友”,很多小朋友一下子就說出了黑板上的數字的好朋友,即少一和多一的數字。但是一向被爸爸媽媽捧在天上的朵朵卻連着說錯了兩個,我請她坐下來再好好想想,待會兒再請她來找別的數字的朋友,轉而請了別的小朋友。沒一會兒,坐在莉莉邊上的小朋友大聲喊道:“老師,莉莉哭了。”莉莉一直被爸爸媽媽寵着,很少受到挫折,因而一小點的挫折就讓她感覺自己很受傷很委屈,難受地哭了起來。莉莉沒有找到數字的好朋友已經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單純的鼓勵她“其實你很棒的”這樣的話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正所謂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我就要用幽默的語言幫助其從她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案例實錄:

教師:“呀,你們聽。數字寶寶8正在哭呢!嗚…嗚”

幼兒:“老師,哪兒有哭聲呀?”

教師:“你再仔細聽,嗚…嗚,聽見了吧!”

幼兒:“老師,好像真的有哭聲呢,我也聽見了。”

幼兒:“我好像也聽到了呢,真的有,它在哭。”

孩子們被我說的像真的一樣的描述給感染了,感覺自己真的聽到了數字8的哭聲。此時莉莉已經進入到我說的情景中,但是沒有很積極的融入,依然在旁觀。

教師:“我來問問它,爲什麼哭呀?”“哦,原來是沒有好朋友了,它覺得很孤單。它還說,莉莉是她的小主人,她一定能幫它找到好朋友的。”

莉莉:“老師,對,我是8的小主人,我可以的幫它找到好朋友的。它的好朋友是7和9。”莉莉顯得很激動,也很自豪。

教師:“你們聽,數字8笑了。哈哈…哈哈,莉莉幫它找到了好朋友,它不孤單了,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兒了。它叫我謝謝莉莉呢。”

分析:如果在莉莉受挫時教師置之不理,任由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莉莉就有可能因爲這次受挫而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變得不自信,對科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會減弱。而教師用風趣幽默的態度設置情景,巧妙地幫助莉莉搬掉這塊絆倒自己的石頭,讓她從自己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重新回覆自信。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1

《請你摸一摸》這是一節小班的科學活動,重點是引導幼兒感知物體的冷熱、軟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的特徵。難點是引導幼兒去摸一摸各種東西,大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掌握了活動的重難點,開展活動時心中就有了目標,能更好的引導幼兒去思考、探索。以下就說說活動中的一些得失。

首先,在活動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知識經驗方面,爲了更好的將“冷熱、軟硬、粗糙、光滑”等詞彙介紹給幼兒,活動前我上網查找含義,並將這些特徵性詞含義簡單化,即轉變成幼兒所能理解的詞語。在物質準備方面,我遵循《綱要》的要求,“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去嘗試。”“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形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條件。”活動前,我收集了許多生活中具有冷熱、軟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特徵的東西,並分組擺放。這些準備工作,爲幼兒探索提供了條件,也爲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在活動中,我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的不同,開展活動時側重點不同。如:在介紹冷熱特徵的東西時,出示一些準備好的東西,幼兒一觸摸就能很好的說出來,還能說出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冷熱的東西,我發現幼兒對於冷熱的生活經驗比較豐富,因此,沒有做過多的講解,只是將幼兒的一些經驗進行了提升。而對於軟硬的東西,在幼兒觸摸過這些東西以後,我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幼兒說不出,我看出幼兒不知道用怎樣的語言來表述。因此,我重點進行了介紹,而且邊示範邊向幼兒講解軟硬的不同“軟的東西我們用手擺弄可以讓它變形,而硬的東西我們用手怎麼擺弄它都不會變形”,邊說邊把軟硬的詞語教給幼兒。爲了檢驗我的方法是否有效,我又出示了幾種物品,請幼兒去摸,然後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幼兒按照老師的樣子去觸摸東西,一會幼兒就說出了哪些是硬的的,哪些是軟的。通過這種方法,幼兒很快就分清了軟和硬。在介紹粗糙和光滑的時候,發現幼兒對粗糙的東西的認識經驗比較少,摸完以後也是說不出,因此,我向有介紹了粗糙和光滑東西的特點,如:“粗糙的東西,手摸在上面給人不舒服的感覺,而光滑的東西摸上去,手就很舒服,有種滑滑的感覺。”爲了豐富幼兒這方面的經驗,我還準備了許多具有這些特徵的物品,讓幼兒去觸摸,給幼兒更多感受的機會,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在整個活動中,我採用帶問題去探索,先分散,再集中講解,再分散探索的形式。這樣幼兒就會從無意識的觸摸轉爲有意識的觸摸,幼兒記憶得會更牢。

其三,活動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最後的在活動室裏摸一摸,由於人數較多,可以改爲遊戲時個別幼兒分組進行。便於老師指導和觀察,而更利於幼兒擴大探索的空間。

對於剛剛進入小班的幼兒來說,在科學探索方面,幼兒的知識經驗還不豐富,語言表達能力也欠缺,對一些科學活動的操作規則缺少經驗。這些都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活動中注意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不斷完善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2

冬天來臨,幼兒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氣候的變冷,發現人們的生活起居、穿戴打扮有了變化,會因爲冰雪的出現而欣喜不已。

冬爺爺的禮物,這是一首歡快的三拍子音樂,他從兒童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生機的雪景,旋律輕快、歌詞優美。

活動準備時,我畫了一幅體現歌詞內容的作品,有銀裝素裹的大自然以及在雪中快樂嬉戲的孩子們。活動我就以禮物爲切入點進行導入。禮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東西,當我問到:你收到過禮物嗎?你收到過哪些禮物時,孩子們紛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各種各樣的禮物,並由此激發了他們濃厚的興趣。

接着,我又提問:冬爺爺也給我們送禮物了,他帶來了什麼禮物?聽到這個問題,反應比較敏捷比較理智的孩子便說出了與冬天有關的自然現象如:北風、冷空氣、雪花等,而那些比較天真的孩子則充滿想象的亂說一氣,甚至說到了玩具。

我便出示了雪景圖,告訴孩子們,禮物就藏在這幅圖中。這下,大部分孩子便認爲是雪花。同時我邊指圖邊範唱了歌曲,並引導孩子結合圖片理解歌詞的第一段。爲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理解歌詞中的動詞,我藉助字卡及圖示,當唱到相關的內容時,便出示相應的字卡及圖示,幫助孩子理解、記憶歌詞。利用這種方法,突出歌詞中的四個動詞“鋪、戴、蓋、穿”,便與幼兒掌握。

接下來便是旋律了,當我彈奏歌曲時,孩子們很快的說出了自己的感覺:這是三拍子的音樂。但也有孩子持有不同意見,我便又彈奏了一遍,請孩子邊聽音樂邊拍節奏,通過自己的嘗試、驗證,孩子們瞭解了這是一首三拍子的音樂,並且隨着旋律準確地拍出了節奏。在多次用身體動作表現歌曲節奏的同時,孩子們對歌曲的旋律也逐漸熟悉。因此當我再次彈唱這首曲子時,許多孩子能跟着哼唱,而活動也自然過渡到了學唱歌曲環節,有了圖譜加文字的提示,孩子們很快地唱清歌詞。

唱完第一段,我又通過範唱讓孩子們理解第二段。當我問到:冬天帶給小朋友的禮物是什麼?有了第一段的經驗,孩子們便從圖上找到了溜冰、堆雪人等遊戲,知道了禮物也是由雪及雪帶來的一系列遊戲。我同樣採用了圖示加文字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記憶,孩子們也能較快地掌握。

圖示加文字,這是比較簡單的教具形式,製作也比較方便,但效果卻不簡單,他能比較直觀、明瞭的向幼兒展示相應的內容,幫助孩子們理解、記憶。

這一形式在兒歌,歌曲中多被用在有一系列動作或一系列相關的現象時,能讓幼兒更快地掌握所學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我們用心去分析教材,實際做合適的教具,不在乎這些較具有多簡單或多複雜,只要合理,用的恰到好處,都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我們從這首音樂中,從冬爺爺給小朋友們帶來的禮物中,使幼兒對冬季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切入,讓幼兒去擁抱陽光的溫暖,聞聞陽光的香味。在學習活動中,又引導幼兒充滿樂趣地、勇敢地面對環境,自覺地、主動地認識冬季的變化,他們的認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得到發展,積極的情感態度也隨之形成。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3

選取這個活動一是來源於孩子,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在點心和午餐後讓孩子玩挑花繩,時間長了有些孩子不在挑而是將繩子拋接和甩動。我發現繩子在下落中自然而然構成圖案。可能孩子只是覺得好玩,我卻得到啓發何不用其來開展活動呢?既然選取這個開展活動,我就自己來玩線,發現挑花繩的線條比較硬,甩動時不容易構成圖案,還有不安全的因素。於是我用毛線來嘗試,比線繩更容易構成多變的圖案。於是我藉助於小小的毛線,設計了本次活動《搞笑的線條》。

我觀察和分析了孩子的具體狀況,他們的語言發展教好,但是能運用描述性詞語的不多,單一的思維和從他的模式頻率教高。所以在開始部分就引導孩子透過轉動線條圖,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想象。目標也定位在“對線條圖展開想像,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想像潛力”上。

第一次活動後的調整:

第一次的活動中開始的圖片我是帶給了兩張,一張是高低差異很大的線條圖,另一張是比較平直的曲線圖。在請孩子觀察時,小朋友將兩張圖混在一齊講述,個性是轉動後將的老師也不明白是哪一張。對於還的思考和想象有障礙,這兩張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是形式上有點區別。爲讓孩子思考的點更明顯,講述的資料更集中,我就把另一張取消了,只帶給一張線條圖。在第二次活動中我覺得這樣的改動是明智的,小朋友講述和思考的點集中了,更容易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

本次活動後的反思:

爲孩子帶給的材料“毛線”是孩子熟悉的,而且操作性強,所以幼兒在的活動中的興趣始終是很高的,他們能用心投入甩繩、觀察、講述和從不同的方位來觀思考和想象。這是對我對孩子的潛力和興趣的充分了解,同時在每次活動中都給予了孩子明確的操作要求,讓他們明白要做些什麼。在活動中帶給的氛圍是寬鬆的,孩子能夠隨意地找地方,或是坐、或是站、或是爬着,我沒有制止,也沒有用理想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讓孩子就有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這樣孩子無拘無束那麼就更能激發孩子講的的意願。在每次孩子操作中我給與孩子的時間也是足夠,尤其是在最後一個環節創編小故事中,滿足了幼兒講述的需要。整個活動都是幼兒的自主活動,既動手又動腦,孩子們玩得高興,說得用心,全體幼兒都能在主動的活動中獲得發展。

另一個原因是運了的現代技術的手段,將不能保留的線條圖用照片的形式拍下來進行保存,並讓孩子有了更多觀察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在電腦上這些圖還能夠轉動,也是發展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想象。這激發了孩子觀察和想象的興趣,促使他們用心投入到活動之中。

對這個活動的一些思考:

1、由於毛線是在地板上操作的所以在拍攝照片時有反光,一些深色毛線構成的線條圖孩子觀看不清晰,如果爲每個孩子帶給一張白紙那麼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

2、孩子在操作中教師就應提出讓孩子相互講述,或是讓小朋友拿了毛線到客人老師那裏甩動和講述,不進能夠爲孩子帶給更大的活動空間,也能夠讓孩子有一個傾聽的對象,滿足他們講述的願望。

3、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原先的提問是第一次只要孩子說出“像什麼?”然後在此基礎上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來說什麼樣的某某,可在活動中孩子的講述衝已經大部分的在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了,於是我就省略了這一環節即使調整了計劃。這也是我對孩子潛力的估計不足,小看了我們的孩子。這也再次提醒我孩子潛力的差異很大,對於不同的孩子運用的教學方法也就應是不同的。

4、在活動中孩子中出現了相互合作的意願,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如果在羣衆中的及時推廣就更佳。這也爲我今後深入開展此活動帶給一種新的思路,能夠讓孩子來嘗試雙人、多人合作甩線條圖進行講述活動。

本次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這樣的活動還將繼續開展,如用毛線來製作、用毛線來繪畫、用毛線運動等等。這些我將把毛線帶給在區域活動中繼續讓孩子來探索,根據需要再組織相應的活動。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4

在任何一個教學活動中,語言的表達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次開展的社會活動《有用的椅子》其中一條目標就是“欣賞不同造型、不同用處的椅子,說說自己的想法。”那在這節教學活動中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圖片大膽的進行講述。讓幼兒講述,教師的提問我認爲是影響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回憶整個教學活動,我認爲在這節教學活動我的提問爲師幼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推動作用。

1.教師的提問應具有導思性

教學過程中,一個接一個的、瑣碎的、“好不好”、“對不對”、“是不是”,只會使孩子機械地去回答、去應付,失去學習的興趣。

所以,在這節教學活動中我儘量避免這樣的提問,特別是針對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在活動中設計一些能更好的讓幼兒進行思考性的問題,他們的積極性更高。例如:第二環節中關於輪椅的提問:爲什麼要設計這樣的椅子?它與我們坐的椅子有什麼不同?它爲殘疾人提供了哪些方便?等等,都是有一定的針對性導思性。

2.教師的提問應具有想象力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其中第三個環節讓幼兒欣賞獨特造型的椅子,這些椅子的造型幼兒是沒有看過的。當孩子看到這些椅子的時候,他們馬上就興奮起來,趁這個時候,我就給孩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能發揮想象的問題。孩子雖然一開始不知道這些椅子是怎麼使用,有什麼特別的功能,但是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後,他們就根據問題觀察、想象。我認爲這個環節我所提出的問題和幼兒給我的反應都是特別好的。

3.教師的提問應具有靈活性

靈活性這一點我認爲在整個活動中都有體現,因爲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後,幼兒進行回答了,他們回答完之後教師能夠接的的上,不會讓自己提出的問題絆倒自己。

4.提問要注意抓住重點

這是一節社會活動,主要讓幼兒欣賞不同造型的椅子,觀察外形的不同,瞭解它們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那所有的問題主要依據這方面這經提問,整個活動的重點教師就能夠很好的把握,時時刻刻引導幼兒,不偏離整個活動的中心。

我認爲這節教學活動開展下來還是很不錯,當然活動中教師給幼兒的迴應還可以在有針對性。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5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方法。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爲重要部分。

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咬字清楚是爲了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作爲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隻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講《水果屋》的時候,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經發現有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其實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爲宜,因爲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故事中的提問,對於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以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沒考慮到小班的水平,其實作爲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我們說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繫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教師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啓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6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幼兒園語言教學反思。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的方法。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是以教師講述故事爲重要部分。

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咬字清楚是爲了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作爲教師,對故事教學中往往不是隻講一遍的而要講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變換,才能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而我在講《水果屋》的時候,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經發現有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其實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爲宜,因爲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故事中的提問,對於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以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沒考慮到小班的水平,其實作爲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我們說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繫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教師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啓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7

主題教學反思

《甜甜的糖果》是託班本學期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的準備、實施及延伸活動中都根據本班幼兒的情況做了一些調整,對如何進行幼兒教師問題意識的建構做了一點嘗試。

一、疑惑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中的備課建議是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製作一個“糖果”。雖然,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考慮到我們託班的小朋友人比較小而且大多數小朋友都特別活躍,如果共同製作一個糖果的話,可能場面會比較混亂,對於我這個年輕教師來說,教學活動過程中掌控起來會比較困難;另外,託班的幼兒的合作意識還不是很強烈,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製作能達成合作的效果嗎?;第三,班裏有些孩子比較內向,有個別孩子又有點特殊,他們在全班總動員的過程中會被無意地忽略嗎?這是疑惑之一。疑惑之二:教學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裝飾糖果,教材中的備課建議是讓小朋友用顏料塗畫來裝飾。通過平時美術活動中對幼兒表現的觀察,我發現幼兒只是將顏色一個接一個地亂塗亂畫,效果不好,而且以前也從事過多次這樣的活動,沒有新意、缺乏趣味。怎樣才能更有趣一些呢?針對以上兩點疑惑,我在翻閱了同類教案後,做了一些調整和改動。

二、實踐

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法都是在不斷的實踐、失敗、總結、再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產生的。我對《甜甜的糖果》這個教學活動進行了第二次的備課。首先把全體制作一個糖果改成了每個孩子都來製作一個糖果寶寶。老師事先製作一個漂亮的巨大的“糖果媽媽”,在活動的導入環節,創設一個情境:糖果媽媽說:謝謝老師給我做了這麼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糖果寶寶們還沒有衣服穿,怎麼辦呢?這時候老師就提出一個問題:糖果媽媽有許許多多的寶寶,老師一個人來不及做漂亮的衣服給他們,怎麼辦呢?這樣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對爲糖果寶寶做衣服的興趣。裝飾糖果寶寶的環節,我一直在思考一個有趣方法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引起他們的興趣。突然想到孩子們對我以前給他們變的一個魔術非常感興趣,他們始終還沒有弄明白爲什麼白紙上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出現。我能不能把這個運用到裝飾糖果寶寶的環節上呢?這樣也許更有意思。於是我每個小朋友發了一些小紙團,讓他們在糖果寶寶身上隨意地粘貼,待會老師就會讓糖果寶寶的衣服變魔術!

就像在備課時所預想的,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厚,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課堂常規及活動流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但是,由於孩子的年齡及動手能力的差異,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內容,興趣仍然非常濃厚;有的孩子則動作緩慢,而且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這裏就出現了一個時間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對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個要求:你們可以去幫幫你邊上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師這裏來領取材料,繼續製作糖果寶寶。這樣一來,每一個孩子又都能繼續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這時問題又出現了,由於臨時調整了教學環節,活動持續的時間過長了。爲了不影響下面的活動,我要求孩子們在貼完之後就把糖果寶寶放到老師這裏來,到遊戲時間我們一起來完成最後的變魔術環節。

區域活動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教學活動有效的補充。孩子們對教學活動的熱情沒有因爲活動的結束而褪減,因此,我便利用區域活動小組操作的優勢讓孩子們以組爲單位,一組一組地完成最後一個“穿衣服”的環節。這樣既給老師的觀察提供了方便,同時也能及時地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甜甜的糖果》這個教學活動完成了,在區域活動中我們也開設了“糖果屋”的遊戲,在區域內提供了更多的製作、裝飾糖果的材料,讓幼兒嘗試用其他方法來製作漂亮的糖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

三、反思

在託班階段,影響教學活動開展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孩子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外界的干擾、孩子的想法、教師的組織方式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教學活動的效果。這些都是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應該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觀察能力、改動生成活動環節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不僅應該專注於“如何做”,還應該認真想想“爲什麼要這樣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調整”和“務實的反思”,每一階段都對自己的反思進行整理,這樣會有助於我們歸納總結教學經驗,幫助我們更快地實現專業成長。

常規教育的反思

不難發現,現有的探討一般將常規教育看成是班級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較多關注其下面的積極意義。但在幼兒園中什麼樣的常規纔算合理,什麼樣的常規真正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卻值得幼兒教師深思。

要去過幼兒園的人一定會看到許多老師在組織活動時整班幼兒整齊劃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體育遊戲開始之前孩子們總是規規矩矩的站好聽老師講解遊戲玩法。老師總是誇獎____小朋友,在活動中聽指揮、不亂跑;也經常會批評____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點也不安寧。其實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生理上講,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坐着。如果我們“強迫”他們規規矩矩,不跑不跳,他們的動作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容易變得憂鬱、孤僻、缺乏和別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時孩子也是在活動中通過和周圍事物的接觸來認識世界,如果我們總要求孩子老老實實地坐着,他們怎能去真正接觸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從而去認識周圍事物呢?同時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而有的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幼兒有違反常規的行爲便大聲喝斥,或當着全體幼兒批評、訓斥,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久而久之極易使幼兒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極爲不利的。另外許多老師將常規視爲幼兒園教育有效的條件,即認爲常規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沒有了這個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證。於是她們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使教師的工作重心開始傾斜。

一個幼兒違反了常規,教師就在全班幼兒面前花較長的時間來糾正,使別的孩子也不能進行活動;在進行活動區活動中,玩具沒收拾好,教師也要面對全體兒童花大量的時間指錯,並強調常規,最後使幼兒真正活動的時間所剩無幾。活動中常規的確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兒真正的紀律性與自制力來自他(她)對活動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約束,一味強調常規與紀律,把它當作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異於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孩子們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上課要坐好,平時要聽指揮等……孩子們總是在“我說你做”中建立起各項常規,老師的話成了孩子們心中的“聖旨”。孩子們也總是說“如果這樣老師會批評的。”難道我們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規的理由就應該是老師會批評嗎?如果孩子們沒有老師的批評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嗎?這顯然是不對的。孩子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同樣有自尊心。如果老師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師”這一角色的優越感去壓倒、管住孩子,從而使孩子形成一切聽從他人的習慣,而沒有主見與缺乏創新意識,這顯然與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素質是極不相稱的。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8

一.主題活動情況

1.活動時間:本次主題分四周時間完成,有三個分主題:1.《在動物園裏》;2.《快樂的動物園》;3.《有趣的昆蟲》(活動時間20__/5/5--20__/5/30)

2.活動內容:本月的主題內容詳見主題網絡圖

二.比較好的活動:

1、集體教學活動:愛動物是幼兒的天性,每個孩子對常見的動物都有一定的探索興趣.例如:動物的基本特徵、生活習性等等。爲了豐富幼兒知識,幫助幼兒提升經驗,我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選擇了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如:"捉迷藏的昆蟲"、"小黑豬"、"森林醫生--啄木鳥""小青蛙""大象"等等,其中既有科常內容,又有音樂內容,更有動手操作的內容。

2、區域活動:美工區:摺紙"可愛的青蛙"、"我們的家在哪裏?""小螞蟻搬豆"、益智區:"找一找、認一認"

三.活動反思:

爲四個星期的《在動物園裏》主題活動已經告一段落了。這次主題活動前,由於我們對主題活動的總目標和小主題活動的分目標進行了認真地分析,因此在整個活動實施的過程中能把握好主題方向,對預期所要達到的目標能做到心中有數,避免了以前在開展主題活動時考慮不夠全面的弊端。所以無論是組織的集體教學活動還是活動後的延伸,都始終圍繞主題目標進行,從而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這樣既幫助幼兒提升了的相關經驗,又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表達表現能力。但我們教師對有些動物的生活習性還了解的不夠,今後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我們要通過相關的渠道獲取相應的知識,這樣才能讓幼兒獲取比較正確、科學的知識。

幼兒園大班《區分左右》教學反思 篇19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基本特點是以幼兒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而以幼兒發展爲本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包括目標定位要爲幼兒終身的、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實現"促進每一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以促進幼兒生動、活潑的發展等等。本次活動《荷包蛋》這首樂曲,是一首音樂速度和節奏較爲緩和歡快的欣賞樂曲,之所以選其爲教學內容,是因爲這首樂曲不同於一般的抒情歌曲,它可以幫助幼兒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符合幼兒的欣賞特點,容易激發幼兒的欣賞興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結構方正,易學易做,適合幼兒表演。

中班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對音樂有着濃厚的興趣,喜歡聽。喜歡隨音樂盡情的動起來,有一定的音樂表現慾望。好動,遊戲又是幼兒的天性,如何讓幼兒在聆聽感知了音樂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充分表現音樂,感知音樂的不同變化,從而去真正感受到音樂富於孩子的動感美呢?於是,我設計了這次音樂欣賞活動。這也爲我班的孩子們所喜愛與歡迎。

本次活動採用了白板教學,使得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首先我以廚師的身份給小朋友帶來一件禮物,用白板的遮罩功能讓小朋友對此好奇,從而引起他們的興趣。但是,幼兒對煎荷包蛋的過程並不是特別熟悉。之前沒有給小朋友滲透,以至於在說過程的時候說的不完整。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關注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更應該重視幼兒健康豐富的情感的培養:一要關注幼兒動作表現的過程。動作表現是對音樂逐步熟悉和理解的過程。二要關注幼兒想像表達的過程。教師應該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拓展幼兒的思維和想像空間,引發幼兒想像的迸發。

評課老師指出:"教師運用白板教學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但同時運用了白板從而忽略了圖譜的作用"。幼兒音樂欣賞教學的情緒體驗應建立在兩個"瞭解"的基礎之上。一是瞭解幼兒。二是瞭解作品。音樂欣賞以優秀的音樂作品爲載體,幼兒的情緒體驗也是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並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適合幼兒欣賞。

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指導老師提出的建議和自身的不足之處時刻提醒自己。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在音樂教學的道路上走得更穩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