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級數學反思(通用2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3W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從而操作、表達、探索、類推、合作、概括、創新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6年級數學反思(通用29篇)

(1)、教學模式和方法力求體現應用性。

由於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學生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並且說一說你是怎麼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充分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

(2)、注重學生的獨立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

課堂中,每名學生爲達到“幫助他人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使每一名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開拓的區域,每位同學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而且通過互相討論分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交流中學會了互相幫助、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了交往能力。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這節課學生通過量、饒、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用計數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係,由“是——也是——還是——總是”最後概括爲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周長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

學生從猜測、分組測量計算到根據新獲取的數據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了知識新成的道。在小組活動前,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活動中教師參與其間,關注學生合作的情況。實驗後的廣泛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來得到的結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學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這種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無疑能鼓舞學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

6年級數學反思 篇3

(1)、故事激趣,滲透“轉化”

本課開始,我引導學生回憶簡述了“曹衝稱象”的故事,並結合回憶上學期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爲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2)、大膽猜測,激發探究

在凸現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後,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設計實驗驗證:以正方形的邊長爲半徑畫一個圓,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圓的面積,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又正好爲他們隨後進一步展開探究活動作好了“預埋”。

(3)、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當學生通過第一個操作活動,得出圓的面積是半徑平方的3倍多一些,與學生談話:那麼怎樣才能精確的計算出圓的面積呢?讓我們來做個實驗。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個圓,現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麼圖形?並想想它與圓有怎樣的關係。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同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6年級數學反思 篇4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徵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爲:一是基本題,通過看我校近幾年來學生人數變化統計圖,發現數學信息。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拔高題,通過觀察兩廠的生產情況統計圖,提問應選擇哪廠投資。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

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導入的時間過長,導致練習時間有些倉促,造成了前鬆後緊的局面。

二、對於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收場。

以上說是教學反思,倒不如說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幾點拙見,它將指引我以後的教學……學信

6年級數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__的,哪些線是不交__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__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__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針對本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精心設計教案,把學生的自主探索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得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絮而不亂,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提高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習信心。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6年級數學反思 篇6

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基礎上安排的。這樣安排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數乘法的筆算能力,爲以後進步學習乘法計算打好基礎。

教學時先複習已有知識,幫助學生知識復甦,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嘗試練習,初步感知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然後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明確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學生的作業中,反映出許多的問題。主要是計算能力不過關,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分得過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學期四五節課,學生還沒掌握內化爲自己的技能,一單元結束了。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對已有知識複習,掌握要領,其次加強訓練強度,使之形成技能,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

6年級數學反思 篇7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選準重點和難點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重點、難點一突破,對於後續的學習會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稍複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二單元解決問題例3)一課時,我就確定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是正確分析關鍵句子,從中找出標準量和比較量。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讀完題後,讓他們從中找出關鍵句子: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4/5,提出你是怎樣分析理解這句話的?一開始,很多學生都不能正確分析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於是我就讓同學們反覆多次的讀這個句子,並引導他們把這句補充爲誰是誰的幾分之幾這種句式,最終讓學生真正明白題目中的標準量(即:單位1)是青少年的心跳的次數,比較量是嬰兒每分鐘心跳比青少年多的次數。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根據對這句話的理解畫出線段圖,從而讓學生對題中的數量關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後,通過觀察線段圖讓學生溝通本課知識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應用題的內在聯繫。真正達到了對知識的溝通、聯繫與深刻理解。在本課的教學中,雖然在分析關鍵句子時花掉了許多時間,但我認爲---值得。

6年級數學反思 篇8

《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本單元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掌握更大數的讀寫,並能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認識近似數。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四個部分: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以及近似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學生認識的數都是一些較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少,但現在的學生聰明可愛,課外知識豐富,喜歡有挑戰性的數據學教學內容,雖然這些大數更抽象,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他們非常樂於接受挑戰。

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創設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積、生產總值等數據,使學生的學習情趣高,學習氛圍濃。對於數一數,我加強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小方塊,合作數小方塊,給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十萬在多大,一百萬有多大,藉助計數器掌握大數的數法,瞭解數的組成,加深對數的概念的理解,對於數位順序,數位,數級,計數單位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位數等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從而理解這些知識。

6年級數學反思 篇9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四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做到: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是天真無邪、愛憎分明的,充滿着好奇心理。他們感興趣的就會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反之他們則會不予理睬。本節課中,我以明明和同學們一起參觀爲線索,設計了“密碼門”、“密碼鎖”、“握手遊戲”、“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動,各教學環節緊密聯繫了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習數學,並在數學學習中享受着快樂。

2、關注合作,嘗試解決。

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指揮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夥伴,爲了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與學生一起構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0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大膽改變教材沒有使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爲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本文由本站編輯整理。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爲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爲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爲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判斷小數的位數,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覺得困惑的是,在前面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去口算,然後去筆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學的過程是流暢的,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的情況也是很好的,

但過多的暗示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不鋪墊,直接出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好些

課的下半部分,學生對計算已經不感興趣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小差了,事後調查得知,他們覺得問題太簡單了,就是積的小數位數的問題,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就行了,計算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學生說得是實話,最近學的都是計算,都是討論計算方法,而計算方法的發現有時不需要讓他們經歷發現、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老師的提醒和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怎麼喜歡被動的接受呢。看來計算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將練習的形式變的豐富些,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大腦。

《小數乘法》的單元反思

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課時是截取積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覺,主要是新理念,活課堂,多創新,多思維的作用,在此具體就不展開,因爲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過去,成就未來。

每次上課總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教學內容總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師要慢半拍;;平時作業有學生總也會出現拖拉現象;作業正確率不高;計算性錯誤屢錯屢犯;對於簡便計算中乘法分配率的運用總有學生不明白,總會有人出現把加號改寫成乘號;對於單位的換算這一單元知識涉及較少,學生遇到時出現錯誤百出的情況。

1、把一部分口算練習放在課堂加上對答案,佔用了一定的時間,但對於此涉及本人覺得還是有其必要性,這樣的競賽性口算練習可增強學生口算能力;

2、知識性內容講的過多;(多些體驗,少些灌輸)

3、課堂教學形式不夠靈活;(應使用多種形式)

4、作業一開始沒有全部抓住,有鬆懈;(正在改善中)

5、對於作業質量沒有嚴抓,使學生感到作業對錯無所謂,錯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實行新的措施,改善作業質量,拒收不合格產品)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教學反思

小數除法可以根據小數點處理的方法不同,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另一種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由於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通過商不變的性質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來計算,所以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是學習小數除法計算的基礎,一定要讓學生弄清算理,切實掌握。因此教學時利用很長時間進行探究,做到了水到渠成。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步驟與整數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決小數點的位置問題。爲了說明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計算中在除過被除數的整數部分後還有餘數,要着重說明把它化成用較小的計數單位表示的數,並與被除數中原有的同單位的數合併在一起,再繼續除。例如,除到個位餘3,把3化成30個十分之一,並與被除數中原來十分位上的6合在一起,是36個十分之一。除的時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由於要除的數是用小數計數單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數,以後的商也應該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因此,要在商的個位數字的右面點上小數點來表示。從而說明了商裏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以往過去的計算教學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但這種教學方法十分的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不好。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打破常規,在教學中大膽採用嘗試教學法,利用學生已有經驗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教學方法之前爲了給學生探索創造條件,探討後,學生進行彙報。對於正確的方法給予肯定,而錯誤的方法給予鼓勵。並且爲找尋正確的思路,引導學生分別用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和轉化爲整數除法的兩種思路進行解題。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問題的轉化能力,這也是本節課設計中的一個難點。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數學的綜合能力。

本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情境的創設要簡明一些,把時間縮短,儘快切入主題。

2、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既要關注學生是否在聽課,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特別是在學生練習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計算過程。

3、難點處理的不是很到位。在這個教學中,要多讓學生說一說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4、數學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在課堂上雖然與生活聯繫起來了,但沒有真正與生活聯繫,應讓學生明白,購物時並不是量大優惠就買多的,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購買物品。

《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教學反思

通過作業情況的反饋來看,學生對於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錯誤的地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能順利的移動小數點。通過移動小數點把除數變成整數,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也都能順利完成,關鍵是後進生總是忘了同樣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或者移動得次數與除數不一致。雖然他們知道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移動是根據商不變的性質來的,但是他們在做作業的時候,就忘記了。

二、在完成豎式的過程中,數位對不齊。這也是部分學生錯誤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原來的小數點對齊。

總結列豎式的過程進行細化:1、移動除數的小數點,移動幾次變成整數。2、被除數也移動同樣的次數。3、在商的位置上標上小數點,與被除數對齊。4、用整數的除法法則進行計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夠時先在商的位置上寫0,再拉下一個數。

《小數除法(二)》教學反思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數學計算方面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使枯燥的計算課上得生動,使學生主動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採用新舊知識的比較,在引入時,讓學生練習兩題:36.18÷184.5÷15將例題改爲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學生有這樣的生活經驗,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通過與舊知識的比較,發現新舊知識的主要區別是“除數由整數變成了小數”。用我們學過的本領解決今天的除法是小數的除法 小組討論。這時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十分活躍,想出解決問題的許多辦法:有的組聯想到利用商不變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倍,;也有的組聯想到化成較低單位的數。通過討論,實踐得出結論。這些結論都來自學生,是學生主動獲得的。激發了興趣,培養了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所學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總結、聯想,從中發現新結論。讓學生通過聯想,喚起他們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開闊思路,產生新的設想,提高創造性能力。

在練習中錯誤較多,將學生的錯誤案例作爲新教學資源。學生在練習中產生的錯題讓學生找錯改正,效果大於讓學生做書上改錯題。讓同學們判斷,分析,訂正即對新知的鞏固練習,又起到學生間互相幫助效果,學生印象更深。通過學生自己學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數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通過後面練習發現效果很好。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過課後,我總有或多或少的感慨與反思。針對自己《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談一談自己的反思。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習代數知識的重要內容,是國小生們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在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對我們五年級孩子來說,本課內容較爲抽象與枯燥,教學有一定難度。我認真思考了課程標準中關於字母表示數部分的目標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識技能的掌握應用要求上,怎樣“注重、強調讓學生充分體驗和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設計了試圖讓學生充分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的教學環節。

1、課的一開始,我試圖用生活中的大量含有字母的例子引入《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下面的課題。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來看,似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課後反思、總結,發現這些例子雖然在表面上聯繫了生活,但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數學元素與內涵,沒有爲下面的學習作好知識上的聯繫。

2、字母簡寫的過程,知識點相當多。很多地方並沒有開展探究的價值。在試教時我採用“自學”方式,但學生普遍理解有困難。因此,在教學方式選擇上,部分環節我選擇了以老師講授爲主,讓學生通過有意義的接受來鞏固認知,節約了教學的時間資源,優化了教學程序。但在具體處理時,個人認爲還可以更講究教學層次,更精當些。

縱觀全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後教學中應多注意,爲再次教學打好基礎。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學生經歷由天平上的具體操作抽象爲代數問題的過程,能用等式的性質(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對於解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並不陌生。

比如:x+4=7學生能夠很快說出x=3,但是就方程的書寫規範來說,有必要一開始就強化訓練,老師規範的板書,以發揮首次感知先入爲主的強勢效應,促進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對於稍複雜的方程要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一個理想的境界。

不難看出,學生經歷了把運算符號“+”看錯成了“-”,又自行改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緊張、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覺,這時的數學學習已進入了學生的內心,併成爲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真正落實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標,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情感體驗和發現錯誤又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也體現在耐心的等待,熱切的期待的教學行爲上,老師的教學行爲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微笑的臉龐、期待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無時無刻不使學生感到這不僅是數學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生命交往的過程,學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間,不然,他怎麼會對老師說“老師,我太緊張了”,這是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複雜情緒的表現。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爲,如果在課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會有更多的愛灑向更多的學生,學生的人生歷程中就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氣,多一份靈氣。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通過教學感觸很多,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專業思想方法即解決數學具體問題時所採用的方式、途徑、手段,它是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行爲。因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運算、演算例題等一些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開始引入情境,引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那就是求面積,使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面積測量的方法有兩種,這兩種方法不僅適用於長方形,同樣還適用於其它的平面圖形。這不僅爲學生接下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方法,還爲學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二、要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啓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人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

在我這節課中,我設計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要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整個教育界現在都在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所謂“互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要有交往,生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教師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例如:驗證完猜想後,師問:兩種猜想,兩個結果,到底哪一個纔是正確的,哪一個纔是我們要的間接測量的先進方法呢?還有當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後,教師引導:你認爲他的方法怎麼樣?好在哪兒?你還有什麼問題?通過教師設計的這些問題,不斷地把課堂引上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潮。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在梯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通過複習,讓學生明白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方法與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圖形轉化爲熟悉的平面圖形來計算。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想辦法把它們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平行四邊行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梯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這環節我是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的,通過交流,學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邊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性面積的一半。最後是讓學生嘗試練習求出梯形的面積,並概括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學生在探索中,對個別學生輔導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加到探究的過程中,真正讓學生在動中學。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們可以看出教者在準備上還是挺足的,特別在信息的收集上,教師很花費了一定的心思。老師把這節課當作實踐活動課來教學,用一節課來完成有關編碼的內容,這樣把重點就放在認識與編碼兩塊內容上,一般老師就教學身份證號碼,而對郵政編碼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筆帶過,這樣設計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樣的呢?我也查閱了人教版教材,《數字與編碼》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里內容,教材說明把這部分的內容分三節課教學,我個人認爲,第一節課教學例1例2,主要是對一些編碼如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認識,第二課時教學如何進行編碼,第三課時進行綜合練習。所以教者就根據教材的安排,把這節課着重的放在對編碼特別是身份證號碼的認識上,讓學生初步去嘗試,充分體現教材意圖。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編碼的很多知識都是已定知識,如果純粹讓學生了解這些編碼的話,那麼一味講解學生可能更容易獲得知識,但這樣很容易上成是常識課或者生活指導課,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編碼呢?老師在本節課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區的身份站證號碼,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這些編碼,在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身份證號碼的具體實例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探索出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編碼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編碼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認識編碼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地重要思想。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1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與學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頭做的,中心點與零刻度線找起來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範;其次是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準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爲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太抽象。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2

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在新課導入時,就由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自行車爲切入點,農村的學生很多都是騎自行車上學的,對自行車學生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創設了爲女兒買自行車的情境。通過猜測我買的自行車多少錢,與原價對比,從而引出了打折。然後再進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麼回事,並用所瞭解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創設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情境。如:去商場買衣服,打七折;去菜場買菜的情境;去兩家商店買彩筆;當小經理,設計打折廣告等。其中,去菜場買菜的情境,是農村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但是在農村買菜量多時,經常說的就是全包了,這樣買就很便宜的,也就是多買少算了。以此,我聯想到這就是相當於打折了,只是沒說“打折”這兩個字而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但是,課後自我反思,這樣的設計是不是有了點牽強呢?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3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大膽改變教材沒有使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爲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本文由本站編輯整理。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爲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爲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4、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爲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判斷小數的位數,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覺得困惑的是,在前面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去口算,然後去筆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學的過程是流暢的,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的情況也是很好的,

但過多的暗示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不鋪墊,直接出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好些

課的下半部分,學生對計算已經不感興趣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小差了,事後調查得知,他們覺得問題太簡單了,就是積的小數位數的問題,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就行了,計算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學生說得是實話,最近學的都是計算,都是討論計算方法,而計算方法的發現有時不需要讓他們經歷發現、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老師的提醒和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怎麼喜歡被動的接受呢。看來計算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將練習的形式變的豐富些,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大腦。

《小數乘法》的單元反思

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課時是截取積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覺,主要是新理念,活課堂,多創新,多思維的作用,在此具體就不展開,因爲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過去,成就未來。

每次上課總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教學內容總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師要慢半拍;;平時作業有學生總也會出現拖拉現象;作業正確率不高;計算性錯誤屢錯屢犯;對於簡便計算中乘法分配率的運用總有學生不明白,總會有人出現把加號改寫成乘號;對於單位的換算這一單元知識涉及較少,學生遇到時出現錯誤百出的情況。

1、把一部分口算練習放在課堂加上對答案,佔用了一定的時間,但對於此涉及本人覺得還是有其必要性,這樣的競賽性口算練習可增強學生口算能力;

2、知識性內容講的過多;(多些體驗,少些灌輸)

3、課堂教學形式不夠靈活;(應使用多種形式)

4、作業一開始沒有全部抓住,有鬆懈;(正在改善中)

5、對於作業質量沒有嚴抓,使學生感到作業對錯無所謂,錯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實行新的措施,改善作業質量,拒收不合格產品)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教學反思

小數除法可以根據小數點處理的方法不同,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另一種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由於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通過商不變的性質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來計算,所以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是學習小數除法計算的基礎,一定要讓學生弄清算理,切實掌握。因此教學時利用很長時間進行探究,做到了水到渠成。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步驟與整數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決小數點的位置問題。爲了說明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計算中在除過被除數的整數部分後還有餘數,要着重說明把它化成用較小的計數單位表示的數,並與被除數中原有的同單位的數合併在一起,再繼續除。例如,除到個位餘3,把3化成30個十分之一,並與被除數中原來十分位上的6合在一起,是36個十分之一。除的時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由於要除的數是用小數計數單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數,以後的商也應該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因此,要在商的個位數字的右面點上小數點來表示。從而說明了商裏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以往過去的計算教學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但這種教學方法十分的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不好。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打破常規,在教學中大膽採用嘗試教學法,利用學生已有經驗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教學方法之前爲了給學生探索創造條件,探討後,學生進行彙報。對於正確的方法給予肯定,而錯誤的方法給予鼓勵。並且爲找尋正確的思路,引導學生分別用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和轉化爲整數除法的兩種思路進行解題。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問題的轉化能力,這也是本節課設計中的一個難點。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數學的綜合能力。

本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情境的創設要簡明一些,把時間縮短,儘快切入主題。

2、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既要關注學生是否在聽課,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特別是在學生練習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計算過程。

3、難點處理的不是很到位。在這個教學中,要多讓學生說一說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4、數學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在課堂上雖然與生活聯繫起來了,但沒有真正與生活聯繫,應讓學生明白,購物時並不是量大優惠就買多的,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購買物品。

《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教學反思

通過作業情況的反饋來看,學生對於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錯誤的地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能順利的移動小數點。通過移動小數點把除數變成整數,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也都能順利完成,關鍵是後進生總是忘了同樣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或者移動得次數與除數不一致。雖然他們知道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移動是根據商不變的性質來的,但是他們在做作業的時候,就忘記了。

二、在完成豎式的過程中,數位對不齊。這也是部分學生錯誤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原來的小數點對齊。

總結列豎式的過程進行細化:1、移動除數的小數點,移動幾次變成整數。2、被除數也移動同樣的次數。3、在商的位置上標上小數點,與被除數對齊。4、用整數的除法法則進行計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夠時先在商的位置上寫0,再拉下一個數。

《小數除法(二)》教學反思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數學計算方面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使枯燥的計算課上得生動,使學生主動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採用新舊知識的比較,在引入時,讓學生練習兩題:36.18÷184.5÷15將例題改爲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學生有這樣的生活經驗,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通過與舊知識的比較,發現新舊知識的主要區別是“除數由整數變成了小數”。用我們學過的本領解決今天的除法是小數的除法 小組討論。這時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十分活躍,想出解決問題的許多辦法:有的組聯想到利用商不變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倍,;也有的組聯想到化成較低單位的數。通過討論,實踐得出結論。這些結論都來自學生,是學生主動獲得的。激發了興趣,培養了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所學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總結、聯想,從中發現新結論。讓學生通過聯想,喚起他們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開闊思路,產生新的設想,提高創造性能力。

在練習中錯誤較多,將學生的錯誤案例作爲新教學資源。學生在練習中產生的錯題讓學生找錯改正,效果大於讓學生做書上改錯題。讓同學們判斷,分析,訂正即對新知的鞏固練習,又起到學生間互相幫助效果,學生印象更深。通過學生自己學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數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通過後面練習發現效果很好。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過課後,我總有或多或少的感慨與反思。針對自己《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談一談自己的反思。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習代數知識的重要內容,是國小生們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在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對我們五年級孩子來說,本課內容較爲抽象與枯燥,教學有一定難度。我認真思考了課程標準中關於字母表示數部分的目標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識技能的掌握應用要求上,怎樣“注重、強調讓學生充分體驗和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設計了試圖讓學生充分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的教學環節。

1、課的一開始,我試圖用生活中的大量含有字母的例子引入《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下面的課題。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來看,似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課後反思、總結,發現這些例子雖然在表面上聯繫了生活,但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數學元素與內涵,沒有爲下面的學習作好知識上的聯繫。

2、字母簡寫的過程,知識點相當多。很多地方並沒有開展探究的價值。在試教時我採用“自學”方式,但學生普遍理解有困難。因此,在教學方式選擇上,部分環節我選擇了以老師講授爲主,讓學生通過有意義的接受來鞏固認知,節約了教學的時間資源,優化了教學程序。但在具體處理時,個人認爲還可以更講究教學層次,更精當些。

縱觀全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後教學中應多注意,爲再次教學打好基礎。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學生經歷由天平上的具體操作抽象爲代數問題的過程,能用等式的性質(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對於解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並不陌生。

比如:x+4=7學生能夠很快說出x=3,但是就方程的書寫規範來說,有必要一開始就強化訓練,老師規範的板書,以發揮首次感知先入爲主的強勢效應,促進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對於稍複雜的方程要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一個理想的境界。

不難看出,學生經歷了把運算符號“+”看錯成了“-”,又自行改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緊張、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覺,這時的數學學習已進入了學生的內心,併成爲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真正落實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標,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情感體驗和發現錯誤又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也體現在耐心的等待,熱切的期待的教學行爲上,老師的教學行爲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微笑的臉龐、期待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無時無刻不使學生感到這不僅是數學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生命交往的過程,學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間,不然,他怎麼會對老師說“老師,我太緊張了”,這是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複雜情緒的表現。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爲,如果在課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會有更多的愛灑向更多的學生,學生的人生歷程中就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氣,多一份靈氣。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通過教學感觸很多,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專業思想方法即解決數學具體問題時所採用的方式、途徑、手段,它是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行爲。因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運算、演算例題等一些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開始引入情境,引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那就是求面積,使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面積測量的方法有兩種,這兩種方法不僅適用於長方形,同樣還適用於其它的平面圖形。這不僅爲學生接下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方法,還爲學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二、要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啓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它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人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實質性價值。

在我這節課中,我設計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要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整個教育界現在都在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所謂“互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要有交往,生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教師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例如:驗證完猜想後,師問:兩種猜想,兩個結果,到底哪一個纔是正確的,哪一個纔是我們要的間接測量的先進方法呢?還有當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後,教師引導:你認爲他的方法怎麼樣?好在哪兒?你還有什麼問題?通過教師設計的這些問題,不斷地把課堂引上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潮。

《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

在梯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通過複習,讓學生明白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方法與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圖形轉化爲熟悉的平面圖形來計算。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想辦法把它們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平行四邊行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梯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這環節我是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的,通過交流,學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邊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性面積的一半。最後是讓學生嘗試練習求出梯形的面積,並概括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學生在探索中,對個別學生輔導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加到探究的過程中,真正讓學生在動中學。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們可以看出教者在準備上還是挺足的,特別在信息的收集上,教師很花費了一定的心思。老師把這節課當作實踐活動課來教學,用一節課來完成有關編碼的內容,這樣把重點就放在認識與編碼兩塊內容上,一般老師就教學身份證號碼,而對郵政編碼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筆帶過,這樣設計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樣的呢?我也查閱了人教版教材,《數字與編碼》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里內容,教材說明把這部分的內容分三節課教學,我個人認爲,第一節課教學例1例2,主要是對一些編碼如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認識,第二課時教學如何進行編碼,第三課時進行綜合練習。所以教者就根據教材的安排,把這節課着重的放在對編碼特別是身份證號碼的認識上,讓學生初步去嘗試,充分體現教材意圖。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編碼的很多知識都是已定知識,如果純粹讓學生了解這些編碼的話,那麼一味講解學生可能更容易獲得知識,但這樣很容易上成是常識課或者生活指導課,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編碼呢?老師在本節課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區的身份站證號碼,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這些編碼,在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身份證號碼的具體實例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探索出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着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編碼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編碼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認識編碼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地重要思想。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4

(1)、.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發展。教學時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百分率時,我應該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組交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說生活中的百分率,說出它們的意義,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並且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有許多數學知識,以促進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

(2)、.精心設計練習環節,讓學生感覺到學數學的樂趣。練習這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班級同學情況編一道百分數應用題的開放練習,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學生所提的問題就不再像許多課本上或課外練習書上常看到的“男生佔全班的百分之幾、女生佔全班的百分之幾”,有的學生說先調查一下班級中同學們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再算一算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有的說統計一下班裏有多少同學家中有養牛,算一算養牛的家庭佔全班家庭總數的百分之幾,也有的說統計一下我班的獨生子女數,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確實體現了當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時,它必將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也將真正享受數學帶來的快樂。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5

在這節課當中,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係嗎?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在創設完情景引導學生用什麼方法解這個問題時,學生的一些回答,沒有預想到。如有學生認爲可以通過數雞和兔的頭或一隻只放出來數從而知道雞兔各有幾隻。說明在情景創設上有漏洞,需進一步完善。

(2)、我在假設之後怎麼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麼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後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由於時間練習量不多,最後一個練習題應有多種結果,也沒有一一羅列。今後教學中要緊湊課堂結構,要少講,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於練習。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6

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

還有,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誌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爲的連貫性,“量角器爲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7

(1)、預設的學習結果是教學的最基本目標,一堂課能否得到豐富的“預設中的知識達成”決定着一堂課的成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目標意識,時刻注意圍繞目標的實現展開教學活動,及時關注預設目標的達成情況,不斷調整教學進程,引導課堂向着預期的目標進行。

(2)、教學中預設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根據生成的內容是否有利於達成教學目標,是否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等來靈活處理。抓住師生不期而至的、有價值的問題和觀點,豐富教學目標。

(3)、一節好課的形成,往往考驗了一名教師多方面的素質,尤其是他的課堂靈活調控能力,是否能將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巧妙靈活的調節,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而又不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8

因爲這一部分的知識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生活中的經驗積累非常重要。上完課後有一些體會:

1、對大人來說“釐米”和“米”非常簡單,但是對孩子來說,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體多出示一些長度是1釐米和1米的物體,進行多次感知。並且讓他們多動手量身邊的物體:比如課桌的長、寬、高,門窗的高度等,對學生日後填單位很有好處。

2、在教學1釐米有多長時,不要把尺子放在實物投影儀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誤導學生。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也應該教會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爲,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於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後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複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於我的原因,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於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註意。

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反思:

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總結。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波、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注重語言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通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在談聽故事之後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紹“我是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爲第一個高潮,講完故事之後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對學生備的不夠。

比如:在做角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老師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只是說,我發現我做的角象鴨子的嘴,象海鷗在飛┈就是不說大小。後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

6的乘法口訣

教學反思:

這節課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後。由於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還存在以下幾點應該進一步改進之處:

1、引課的活動,能夠把學生學過的2、3、4、5的乘法口訣進行有效複習,但如果把“一一得一”這句口訣加上並加以應用就更完整了。

2、學生合作學習研究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操作中做數學的理念,但應考慮二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把合作學習要求分幾步進行,根據學生情況適時調整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內容。

3、在記口訣一環節中,有太多的死記硬背,應讓學生理解的記憶,應多發揮學生的個性,避免領學生齊讀口訣,死記口訣,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口訣這樣更能體現新課程以人爲本的理念。

8的乘法口

教學反思:

8的乘法口訣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推導8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掌握8的乘法口訣和用相應的口訣計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剛開始我創設了藍貓進課堂的情境,通過學生喜歡的藍貓跳一跳引入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索8的乘法口訣的興趣;再後來探索新知中,我讓學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訣,在獨立思考、交流彙報中,尋找口訣規律,深化思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我有意讓學生看圖提出數學信息,這樣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和問題意識,在交流和解決問題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並引導他們聯繫到了現實中的螃蟹(八條腿),由此來編一首兒歌,在兒歌中使課堂更有情趣,把數學知識延伸到課外,應用到生活中,是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

通過這節課給我帶來了更深的啓示: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課堂理念,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探究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斷地發展!

6年級數學反思 篇19

本學期有幸參加了數學教研活動,但不管是上公開課也好,還是平常的“常態課”,我始終有一個感覺,自己對課堂如何把握、對怎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對如何準確嚴密的使用數學語言等許多方面還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在對教材、教法、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的處理以及和學生的融合等方面。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智力活動是與他對周圍事物的作用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兒童的理解來自他們作用於物體的活動。排列與組合具有抽象性,國小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實際操作獲得直接經驗,才便於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方法,從而發現排列數與組合數的規律。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我讓學生們從生活經驗中發現數學,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瞭解生活。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學習的是有用的數學。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0

【學習內容】:教科書第54—55頁例2、例3,練習十二的第1、2題

【學習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是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爲“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重難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學生每人準備小棒20根,三角形20個,4個○。

【預設流程】:

一、激趣引入

投影出示圖片:神舟五號

師:小朋友,看到這個畫面,你的心情怎樣?(高興、自豪、激動……)讓我們記住這一難忘的時刻吧!想不想像宇航員楊利偉叔叔那樣去遨遊太空呢?(想)有志氣!那我們就一起用小棒來擺飛機代表我們的心願吧!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2

1、用小木棒擺飛機。

⑴實物臺展示老師用小木棒擺的飛機。數一數,老師擺一架飛機用了幾根小棒?(5根)

⑵學生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飛機。

⑶你擺了幾架飛機?(有2架、3架、4架)

2、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⑴請一位擺了兩架飛機的同學到實物展示臺上去擺。

①擺兩架飛機用了幾根小棒?你是怎麼知道的?

②這個同學用的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爲什麼?

③小組交流。

④反饋評價:說說你是怎樣解決的?怎麼想的?

生1:看出來的。

生2:這個同學擺兩架飛機用了2個5根,是老師的2倍。

⑵小結: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

3.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⑴請擺了3架飛機的同學到實物展示臺上去擺。

⑵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①這個同學擺3架飛機用了多少根小棒?②3架飛機用的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

⑶口答第一個問題。

⑷解決第二個問題。

①獨立思考,嘗試解決。②小組交流。你是怎樣解決的? 爲什麼這樣解決?③反饋評價:說說你是怎樣解決的?怎麼想的?

反饋時,請學生說明用除法計算的理由,求15是3的幾倍就是求15裏面有幾個3,所以用除法計算。

④15÷5=3

師:這裏1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3呢?注意:倍不是單位名稱,得數3後面不要寫倍字。

4、還有小朋友擺了4架飛機,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然後列算式解答。

①獨立解答。

②彙報交流。我提的問題是…… 列式是……

師:小朋友們真能幹!希望將來你們能乘坐我們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真正的航天飛機去遨遊太空。

5、“做一做”。

⑴先讓學生第一行擺4個○。⑵再讓學生用在第二行擺的三角形是第一行○的倍數。⑶你擺的△的個數是○的幾倍?

⑷彙報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是誰和4比。

(二)教學例3

1、談話:元旦節那天,同學們載歌載舞,你們看多熱鬧呀!

2、投影出示題意:⑴出示舞臺上有35個唱歌。⑵臺下5個觀看的情景。⑶出示7位跳舞的學生。

3、根據這個場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⑴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⑵唱歌的人數是觀衆的幾倍?……

小朋友,真不錯,可以提出這麼多數學問題,那麼我們先來研究第1個問題。

4、解決第一個問題。

⑴獨立思考,嘗試解決。⑵小組交流。你是怎樣解決的? 爲什麼這樣解決?⑶反饋評價:說說你是怎樣解決的?怎麼想的?

⑷小結:求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就是求35是7的幾倍——就是求35裏面有幾個7,所以用除法計算。

5、運用(解決第2個問題)⑴獨立解決。⑵彙報交流。

6、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1)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情景,有序地數出跑步的練武術的人數。

(2)獨立解答第(2)題。

(3)對於第(2)題,可引導學生提出用不同方法進行計算的問題。

7、小結:今天我們所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所以用除法計算。

三、課堂練習

1、基本練習。做練習十二的第2題。

2、選擇正確答案,用手勢表示出來。

A、操場上有6個學生打乒乓球,48個學生做遊戲。做遊戲的學生是打乒乓球的幾倍?⑴6+48 ⑵48×6 ⑶48÷6

B、曉燕剪了6顆黃五星,剪的紅五星是黃五星的3倍,她剪了多少顆紅五星?⑴6×3 ⑵6÷3 ⑶3×6

3、數學遊戲。(圖略)動物王國開運動會,許多小動物都參加了,其中有12只大象、10只小能、3只小松鼠、兩隻老虎、42只小猴、6只梅花鹿,在比賽之前,獅子大王給他們出了幾道題,請小朋友幫他們算一算,好不好?

A、小熊的只數是老虎的( )倍。

B、大象的只數是小松鼠的幾倍?算式是( )。

C、42÷6=7表示( )是( )的( )倍。

D、梅花鹿的只數是( )的3倍。

E、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你會解決嗎?

三、總結評價

師:小朋友,這節課你收穫最大的是什麼?感受最深的是什麼?評一評,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

四、完成《隨堂練習》

【板書設計】

用除法解決問題

例2: 10÷5=2 例3: 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

15÷5=3 35÷7=5

20÷5=4

【教後反思】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倡導的理念爲指導,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特點:

1、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本節課在組織教學材料時,圍繞“神州五號”飛船發射升空的事情,創設一個現實的生活情景,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瞭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

2、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知識不僅僅是教會的,而更應該由學生自己學會的。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樹立“以學主動發展爲本”的現代教學理念。本課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通過擺、看、想、說、算等實踐活動,感知新知和舊知的內在聯繫,在此基礎上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教師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主動建構。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人的根本屬性在於他的社會性。學生要從國小會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與人協作。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爲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之間討論、交流,每一位學生充分地參與認知活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4、寓德於教。關注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本課通過生動的畫面、鮮活的事例,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我國航天科技的迅猛發展,感受到了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獻精神,受到愛國主義的情感薰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1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爲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知識是爲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爲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爲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爲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羣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爲什麼?”“爲什麼羊吃到草的最大範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爲“用數學”。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2

本人擔任國小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學年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一、認真鑽研業務、準確傳授知識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因爲是第一次使用實驗教材,每冊的教材編排特點比較生疏。因此我首先認真學習新課標,認真鑽研教材,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

二、嚴格要求學生、不讓一人掉隊

針對本班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情況,科學佈置有遞次的作業,滿足優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對於後進生作業經常採取面批,精心輔導,有一部分學生進步神速。

三.緊密聯繫生活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更離不開數學,比如:早上買早點要用數學、一天的油鹽醬醋等等要用數學、還有你家到學校有多遠?回家上幾樓?……都離不開數學。我經常對學生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強調:“你要想學好數學,語文不學好也不行,一道數學題不能讀懂它的條件和要求,怎麼分析解答呢?因此,語文也必須學好,凡是排在課表中的每門學科,大家都要力爭學好。”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該班多數學生的發展比較全面,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要學會做人。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購買塗料、地板磚、沙石料等涉及用錢方面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學生學知識是爲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爲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收集火柴盒、實地調查運動場上的沙坑,還有粉刷教室等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火柴內、外盒材料的計算”、“要把沙坑填滿,需要購買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們應該買多少塗料?”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是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爲“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爲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伴隨着新的課程的實施與推進,過去那種過分強調以教師爲中心的一些教學方法正被淘汰,隨之而來數學課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在《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中,今年和去年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兩個問題:

四。 怎樣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在教學的伊始,教師是邏輯地顯露與教學有關的舊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牽引?還是充分相信學生,放開空間,讓學生調度各自已有經驗走向新知學習?第一次教學中,我一開始就複習了商不變性質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爲新知的學習作了明確的暗示,定死了學習起點。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師鋪設好的現成道路,毫不費力地從商不變性質中並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推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第二次教學我卻未作任何鋪墊,上課伊始便創設了一個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路上分餅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促使學生思考,爲後續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道思維的閘門。由於我沒有“先入爲主”的牽引,學生的學習起點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經驗基礎之上,他們才能按自己的經驗去建構知識,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就必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五。給學生多大的探索空間?

第一次教學中,由於我指向明確,學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發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表面上看也是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得到的,但實質上整個發現過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盡力爲學生除去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向着既定的目標走去,這無異於“替蝶破繭”,免去了挫折,封殺了學生的靈性。誠然,這樣的教學快捷、高效、省時,教學一帆風順,但留給學生的自主空間又有多大?學生的思路如出一轍,不敢越雷池一步,哪來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二次教學中,本人沒有苦心突顯玄機,牽引學生就範。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活動:寫出一組大小相等的分數,並想辦法證明;這樣的處理,創造了適合學生的教育,給了學生極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裏推敲、試誤、生疑、驗證,從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已是水到渠成。在整個過程中,我始終激勵着學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麗的數學恢復爲火熱的思考”,學生是鮮活的個體,他們與生俱來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潛能在學習上展現出創造的活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連續不斷地生成了新的發現、新的經驗、新的感受,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了發展。

六.存在不足

班裏有一小部學習有倦怠、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由於本人的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的及時讓他們被缺補漏,導致養成了它們做作業的非留不做僥倖心理。在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時,還無法兼顧全體學生,一部分後進生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學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多閱讀有關數學方面的書籍,探討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爭取家長的支持,力爭取得較好成績。

七、努力方向:

(一)常抓課堂管理、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提高課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爲此,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坐、聽、說、講、練提出具體要求。課堂上,提倡動靜相宜,動時,積極熱烈,敢於動手操作、樂於參與實踐活動,暢所欲言。靜時,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民主的氛圍,國小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隨生理、心理的發展,個體差異大,大部分學生都渴求別人的理解與尊重。作爲教師,我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平等地與學生交流,蹲下來跟學生說話,傾聽學生的心聲,教學生之所需,拋磚引玉,爲在知識海洋裏前行的學生指明方向。

(二)厚愛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動人

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我在學生面前不敢有絲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中差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後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由於我能善意理解他們,高興地接受他們,因此促進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其次,教育是愛心事業,爲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要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範,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爲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爲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力爭把工作搞得更好。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3

“角的度量”是課程標準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歷來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針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着習以爲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

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但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但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4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和被動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內容“生活化”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從引入、新課、鞏固等環節的取材都是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努力實現師生關係的民主與平等,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說的話並不多,除了“你是怎麼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說說看”等激勵和引導以外,教師沒有任何過多的講解,有學生講不清楚,教師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說:“誰願意幫他講清楚?”當一次講不明白,需要再講一遍時,教師也只是用肢體語言(用手勢指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在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明白了算理。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於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隱”與“引”,爲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爲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5

【學習內容】:教科書第54—55頁例2、例3,練習十二的第1、2題

【學習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是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爲“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重難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學生每人準備小棒20根,三角形20個,4個○。

【預設流程】:

一、激趣引入

投影出示圖片:神舟五號

師:小朋友,看到這個畫面,你的心情怎樣?(高興、自豪、激動……)讓我們記住這一難忘的時刻吧!想不想像宇航員楊利偉叔叔那樣去遨遊太空呢?(想)有志氣!那我們就一起用小棒來擺飛機代表我們的心願吧!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2

1、用小木棒擺飛機。

⑴實物臺展示老師用小木棒擺的飛機。數一數,老師擺一架飛機用了幾根小棒?(5根)

⑵學生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飛機。

⑶你擺了幾架飛機?(有2架、3架、4架)

2、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⑴請一位擺了兩架飛機的同學到實物展示臺上去擺。

①擺兩架飛機用了幾根小棒?你是怎麼知道的?

②這個同學用的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爲什麼?

③小組交流。

④反饋評價:說說你是怎樣解決的?怎麼想的?

生1:看出來的。

生2:這個同學擺兩架飛機用了2個5根,是老師的2倍。

⑵小結: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

3.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⑴請擺了3架飛機的同學到實物展示臺上去擺。

⑵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①這個同學擺3架飛機用了多少根小棒?②3架飛機用的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

⑶口答第一個問題。

⑷解決第二個問題。

①獨立思考,嘗試解決。②小組交流。你是怎樣解決的? 爲什麼這樣解決?③反饋評價:說說你是怎樣解決的?怎麼想的?

反饋時,請學生說明用除法計算的理由,求15是3的幾倍就是求15裏面有幾個3,所以用除法計算。

④15÷5=3

師:這裏1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3呢?注意:倍不是單位名稱,得數3後面不要寫倍字。

4、還有小朋友擺了4架飛機,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然後列算式解答。

①獨立解答。

②彙報交流。我提的問題是…… 列式是……

師:小朋友們真能幹!希望將來你們能乘坐我們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真正的航天飛機去遨遊太空。

5、“做一做”。

⑴先讓學生第一行擺4個○。⑵再讓學生用在第二行擺的三角形是第一行○的倍數。⑶你擺的△的個數是○的幾倍?

⑷彙報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是誰和4比。

(二)教學例3

1、談話:元旦節那天,同學們載歌載舞,你們看多熱鬧呀!

2、投影出示題意:⑴出示舞臺上有35個唱歌。⑵臺下5個觀看的情景。⑶出示7位跳舞的學生。

3、根據這個場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⑴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⑵唱歌的人數是觀衆的幾倍?……

小朋友,真不錯,可以提出這麼多數學問題,那麼我們先來研究第1個問題。

4、解決第一個問題。

⑴獨立思考,嘗試解決。⑵小組交流。你是怎樣解決的? 爲什麼這樣解決?⑶反饋評價:說說你是怎樣解決的?怎麼想的?

⑷小結:求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就是求35是7的幾倍——就是求35裏面有幾個7,所以用除法計算。

5、運用(解決第2個問題)⑴獨立解決。⑵彙報交流。

6、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1)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情景,有序地數出跑步的練武術的人數。

(2)獨立解答第(2)題。

(3)對於第(2)題,可引導學生提出用不同方法進行計算的問題。

7、小結:今天我們所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另一個數,所以用除法計算。

三、課堂練習

1、基本練習。做練習十二的第2題。

2、選擇正確答案,用手勢表示出來。

A、操場上有6個學生打乒乓球,48個學生做遊戲。做遊戲的學生是打乒乓球的幾倍?⑴6+48 ⑵48×6 ⑶48÷6

B、曉燕剪了6顆黃五星,剪的紅五星是黃五星的3倍,她剪了多少顆紅五星?⑴6×3 ⑵6÷3 ⑶3×6

3、數學遊戲。(圖略)動物王國開運動會,許多小動物都參加了,其中有12只大象、10只小能、3只小松鼠、兩隻老虎、42只小猴、6只梅花鹿,在比賽之前,獅子大王給他們出了幾道題,請小朋友幫他們算一算,好不好?

A、小熊的只數是老虎的( )倍。

B、大象的只數是小松鼠的幾倍?算式是( )。

C、42÷6=7表示( )是( )的( )倍。

D、梅花鹿的只數是( )的3倍。

E、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你會解決嗎?

三、總結評價

師:小朋友,這節課你收穫最大的是什麼?感受最深的是什麼?評一評,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

四、完成《隨堂練習》

【板書設計】

用除法解決問題

例2: 10÷5=2 例3: 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

15÷5=3 35÷7=5

20÷5=4

【教後反思】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倡導的理念爲指導,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特點:

1、數學問題生活化、情境化。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本節課在組織教學材料時,圍繞“神州五號”飛船發射升空的事情,創設一個現實的生活情景,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體驗到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瞭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

2、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知識不僅僅是教會的,而更應該由學生自己學會的。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樹立“以學主動發展爲本”的現代教學理念。本課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讓學生通過擺、看、想、說、算等實踐活動,感知新知和舊知的內在聯繫,在此基礎上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教師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主動建構。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人的根本屬性在於他的社會性。學生要從國小會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與人協作。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爲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之間討論、交流,每一位學生充分地參與認知活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4、寓德於教。關注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本課通過生動的畫面、鮮活的事例,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我國航天科技的迅猛發展,感受到了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獻精神,受到愛國主義的情感薰陶,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6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學生經歷編制七的乘法口訣、記口訣和用口訣,同時滲透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意識,以及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本節課我利用低年級國小生的好奇、好動、好學的特點,爲學生提供充足的爲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主動探究來理解知識、運用知識。首先,我通過談話導入,親近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們學校過幾個星期就要舉行校運會,淘氣笑笑的學校過2個星期也舉行,那你知道2個星期有幾天嗎?從學生從身邊的事爲教學的切入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通過計算1—9個星期的天數,獨立探索解題策略的多樣性,發現規律,爲編制7的乘法口訣做好鋪墊。在編制7的乘法口訣時,我放手先讓學生根據上題數據和思考方法,再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獨立編制,學生幾乎能順利完成。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7×7、7×8、7×9這3個算式的計算是學生沒接觸到的,這是我引導學生去觀察以後的算式,去找到規律:這些算式從上往下看,每次增加了1個7,從下往上看,每次減少1個7。這句話就點出了這其中的一個特點,使學生更明白的乘法的意義,爲編乘法口訣做了鋪墊。最後,在鞏固練習時,我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過渡語來呈現練習,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可能是學生比較緊張,在開火車的練習中,學生沒有表現出快樂的激動,爲組員們打氣加油,整個過程顯得有點沉悶。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7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後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層,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罔”即迷惑而沒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例題教學爲什麼要進行解後反思了。事實上,解後反思是一個知識小結、方法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吸取教訓、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收穫希望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例題教學的解後反思應該成爲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題的方法規律處反思

“例題千萬道,解後拋九霄”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善於作解題後的反思、方法的歸類、規律的小結和技巧的揣摩,再進一步作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挖掘例題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例題的輻射面,無疑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題)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是4,底長爲6;求周長。我們可以將此例題進行一題多變。

變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長爲4,周長爲14,求底邊長。(這是考查逆向思維能力)

變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邊長爲4;另一邊長爲6,求周長。(前兩題相比,需要改變思維策略,進行分類討論)

變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爲3,另一邊長爲6,求周長。(顯然“3只能爲底”否則與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相矛盾,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嚴密性)

變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爲x,求底邊長y的取值範圍。

變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爲X,底邊長爲y,周長是14。請先寫出二者的函數關係式,再在平面直角座標內畫出二者的圖象。(與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別是對條件0﹤y﹤2x的理解運用,是完成此問的關鍵)

再比如:人教版九年級幾何中第93頁例2和第107頁例1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這是一題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爲⊙O的直徑,C爲⊙O上的一點,AD和過C點的切線互相垂直,垂足爲D。求證:AC平分∠DAB)

通過例題的層層變式,學生對三邊關係定理的認識又深了一步,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例題解法多變的教學則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而又打破思維定勢;有利於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二,在學生易錯處反思

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這就難免有“錯”。例題教學若能從此切入,進行解後反思,則往往能找到“病根”,進而對症下藥,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曾刊載於《中國小數學》國中(教師)版20__年第5期的案例:一位七年級的老師在講完負負得正的規則後,出了這樣一道題:—3×(—4)= ?, A學生的答案是“9”,老師一看:錯了!於是馬上請B同學回答,這位同學的答案是“12”,老師便請他講一講算法:……,下課後聽課的老師對給出錯誤的答案的學生進行訪談,那位學生說:站在—3這個點上,因爲乘以—4,所以要沿着數軸向相反方向移動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爲9。他的答案的確錯了,怎麼錯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又怎樣糾正呢?如果我們的例題教學能抓住這一契機,並就此展開討論、反思,無疑比講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題來鞏固法則要好得多,而這一點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

計算是七年級代數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如何把握這一重點,突破這一難點?各老師在例題教學方面可謂“千方百計”。例如在上完有關冪的性質,而進入下一階段——單項式、多項式的乘除法時,筆者就設計瞭如下的兩個例題:

(1)請分別指出(—2)2,—22,—2-2,2-2的意義;

(2)請辨析下列各式:

① a2+a2=a4 ②a4÷a2=a4÷2=a2

③-a3 ·(-a)2 =(-a)3+2 =-a5

④(-a)0 ÷a3=0 ⑤(a-2)3·a=a-2+3+1=a2

解後筆者便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小結.

(1)計算常出現哪些方面的錯誤? (2)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有哪些? (3)怎樣克服這些錯誤呢? 同學們各抒己見,針對各種“病因”開出了有效的“方子”。實踐證明,這樣的例題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在計算的準確率、計算的速度兩個方面都有極大的提高。

三、在情感體驗處反思

因爲整個的解題過程並非僅僅只是一個知識運用、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着交往、創造、追求和喜、怒、哀、樂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參與。其間他既品嚐了失敗的苦澀,又收穫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他可能是獨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過合作協同解決,既體現了個人努力的價值,又無不折射出集體智慧的光芒。在此處引導學生進行解後反思,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動機;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爲自主探究學習;還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學習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就指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總之,解後的反思方法、規律得到了及時的小結歸納;解後的反思使我們撥開迷濛,看清“廬山真面目”而逐漸成熟起來;在反思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在反思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交流、合作,學會了分享,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交往的快慰。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8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它卻又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要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這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本節課主要是講行程問題,是學生最難解決的一類應用題,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題(環形跑道中的追及問題),我根據教學的需要及學生的情況,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加工和處理,增加了幾道例題,由直線上的相遇問題、追及問題,到環形跑道上的相遇問題、追及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而分析尋找行程問題中的等量關係是本節課的難點,爲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畫圖分析,二、列表分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尋找等量關係,從而更容易列出方程,通過這樣的方法,使逐漸掌握解決行程問題的方法。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1.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係作爲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啓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卻忽視了學生的活動和交流,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是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探究、發現。讓學生自己分析,相互探討,哪怕是錯了再進行糾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牢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和設計好教學內容外,還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師生共同探究爲主線進行了教學,課堂上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表現出學習的慾望和熱情,但還有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可能是課堂對他缺乏吸引力,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過本節課,我對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時間,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他們思維的閃光點。

6年級數學反思 篇29

在四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四則混合計算》中,透過6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的運算法則,初步瞭解這一知識的生成過程,以及提高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這與以前的教材編排有很大的不一樣,就應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班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以前碰到過,但不是很多,因此以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主題圖中的實例,要求學生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觀察,貼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要求學生明確:先“看”(“看”,就是先看一看題目裏有幾個什麼數。會有幾種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和數據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繫。)再“定”(“定”,就是對題目整體觀察後,確定運算順序。即先算什麼,就應先算什麼,爲什麼先算它,說出自我是怎樣想的,再算什麼。可採用畫線標序的方法。)最後“算”。以解決實際問題爲經,以運算順序爲緯,把解決問題中的先算什麼和四則運算中的先算什麼聯繫起來,引導學生得出運算順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計算教學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

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資料,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計算題的審題教學,個性要注重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潛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計算題算得正確、迅速。只要在教學中持之以恆,嚴格訓練,我相信必須能提高學生應用題的解題潛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