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反思(通用1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W

小石潭記反思 篇1

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平時我們總是在強調“以人爲本”,我認爲在一個課堂中,教師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爲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若忽視學生實際情況,任你怎樣精妙設計一堂課的教學都談不上是好的。因爲它必須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只有適合我們學生的纔是最好的。就我這次課,從準備教學設計到課堂教學結束,我不敢置學生實際而不顧。選什麼內容來教,預期達到什麼效果,怎樣教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沒有一個問題是不要考慮學生實際的。其實最難的也是這一點。課前我並不知道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在有限的40分鐘裏,只能是降低目標,忍痛割愛,減少內容,不求面面俱到,希望學生能在已知水平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新知識,而有所發展並保持或提升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小石潭記反思(通用10篇)

課文的解讀應該是個性化解讀,是不拘一格的,而不是死抓參考答案。確實,人家的答案只是起到參考作用,真正的答案在於你在獨到的體味中表達的見解。我們要採用“拿來主義”,把書讀活,並讀出個性。

小石潭記反思 篇2

寫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娛自樂,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達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過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將其“內心想法”隱藏在文字當中,或隱晦,或儲蓄,或幽默詼諧,或融情於景,或託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隱蔽”的文章,往往要透過所繪之景、所狀之物來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就是這樣的文章。

文章在開頭就寫了一種“發現美景之樂”。這裏用了一連串的動詞來表現發現的過程。教這樣的文章,除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外,還得放開思維讓學生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是發表自己的疑惑之處。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當然,這看法包括提問題。老師要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學生的看法。然而,原則性的問題也不能讓步,一味遷就,一味地加以讚賞。文中有一處量詞的運用,“潭中魚可百許頭”。這裏用了一個“頭”字,魚的量詞怎麼能用“頭”呢?我引導學生分別用“條”、“尾”、“枚”等量詞,聯繫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用“頭”字,寫得更加有神,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魚呆滯的特定鏡頭。這好像用了放大鏡把魚放大一樣,這種特寫手法還有意思。

學生還對“犬牙”一詞進行質疑,爲何不用“豬牙”,或“鼠牙”,或“象牙”呢?這裏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爲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爲精妙。

文中的魚兒好像在空氣中游一樣,是真的在空氣中游嗎?這樣寫,是爲了寫什麼呢?學生齊聲答,是寫水之清。用這種方法寫水清,真是大家之筆呀。佩服!佩服!

有學生問,本文爲什麼把“人”寫得如此簡略,是“人”不重要嗎?我說,這要看文章的主題,看文章的立意。顯然,借景抒情更雋永,更能表達真情實意,更有藝術生命力。你們說是嗎?

小石潭記反思 篇3

研習教材要深要透要準確。對於本課教材的研習,我是認真的、深入的、全面的,也力求掌握的內容是準確的。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歷代傳誦的千古名篇,其中的精華非一節課內容可容下的。面對這樣的佳作,內容該如何取捨?這點是我備課時最爲難的了。這個也想教,那個又不捨得刪。一節課只有40分鐘啊,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消化能力。爲此,我掙扎了好幾日,直至要上陣前才作出了最後的抉擇。而聽完溫老師的課後,我又忽而發現,原來教材可以挖掘得這樣深,這樣透。只有吃透教材,纔可以作出恰當的選擇,也纔可以在課堂上運籌帷幄。

教師的語言要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有活力的課堂是我們都喜歡的,也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而教師生動有趣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是造就活力課堂的關鍵。從本次活動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語言的貧乏和蒼白,而感嘆溫老師高超的語言造詣。她能做到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大膽發言,逐一得到鍛鍊。名師就是名師,我相信,這是溫老師平時刻苦鑽研學習,反覆實踐的結果,而非一蹴而就。我要向溫老師一樣的名師學習,持之以恆,以取得更大進步。

小石潭記反思 篇4

寫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娛自樂,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達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過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將其“內心想法”隱藏在文字當中,或隱晦,或儲蓄,或幽默詼諧,或融情於景,或託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隱蔽”的文章,往往要透過所繪之景、所狀之物來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就是這樣的文章。

文章在開頭就寫了一種“發現美景之樂”。這裏用了一連串的動詞來表現發現的過程。教這樣的文章,除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外,還得放開思維讓學生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是發表自己的疑惑之處。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當然,這看法包括提問題。老師要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學生的看法。然而,原則性的問題也不能讓步,一味遷就,一味地加以讚賞。文中有一處量詞的運用,“潭中魚可百許頭”。這裏用了一個“頭”字,魚的量詞怎麼能用“頭”呢?我引導學生分別用“條”、“尾”、“枚”等量詞,聯繫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用“頭”字,寫得更加有神,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魚呆滯的特定鏡頭。這好像用了放大鏡把魚放大一樣,這種特寫手法還有意思。

學生還對“犬牙”一詞進行質疑,爲何不用“豬牙”,或“鼠牙”,或“象牙”呢?這裏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爲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爲精妙。

文中的魚兒好像在空氣中游一樣,是真的在空氣中游嗎?這樣寫,是爲了寫什麼呢?學生齊聲答,是寫水之清。用這種方法寫水清,真是大家之筆呀。佩服!佩服!

有學生問,本文爲什麼把“人”寫得如此簡略,是“人”不重要嗎?我說,這要看文章的主題,看文章的立意。顯然,借景抒情更雋永,更能表達真情實意,更有藝術生命力。你們說是嗎?

小石潭記反思 篇5

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以“畫”爲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爲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小石潭記反思 篇6

這節課我認爲能夠收穫的有以下幾點:

1、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全體參與,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在教學中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重視教學中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學會如何去欣賞品味文言文所獨具的美。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高中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這種學生間的評議也是相互的。

先讓學生與學生進行評議,然後再由教師針對各自不同的景點及各自不同的導遊進行點評,鼓勵他們的總體表現,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特別是在點評中,表揚了這幾個代表能夠注重平時的積累,並能根據平時的積累對文本進行大膽地創新,如第七組的代表,他們設計的景點是“柳宗元陳列室”,他們充分地調動了他們的生活積累,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形成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學生的熱烈討論,學生的個性發揮,師生、生生之間的點評,形成了教學互動。學生在互動中得到了美的陶冶。

小石潭記反思 篇7

在學習過程中,因爲採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着,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爲教學並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餘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於同學們的瞭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瞭解不多,對於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瞭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爲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並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爲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於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多瞭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於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於學習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

小石潭記反思 篇8

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於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兩個課時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爲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於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於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於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中,由於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儘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於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於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於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不全面,對於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爲不動手,不動口,課餘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後的情況。

小石潭記反思 篇9

運用改編法進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這時,你可以嘗試對文本進行改編,把遊記改成導遊的解說詞。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語言、體會寫景的特點,可通過讓學生們來當一回導遊來實現:

1、熟讀成誦,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小組合作、探究,給《小石潭記》中的景物設計景點。

3、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現場解說。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既能夠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進行廣泛的的對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拓展遷移。

小石潭記反思 篇10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以“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爲主的課堂教學改革,它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行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打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爲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堅持“先學後教”,建立課堂自學、討論、質疑、點撥的新格局,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下面我結合《小石潭記》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關於文言文字、詞、句意的教學。

現行使用的語文教材,文言文書下注釋對重、難點句子均作了翻譯,這些都爲文言文教學中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們在講授文言文時,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記,“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對照註釋和預習卷提供的譯文,嘗試解決重點詞句的意思,對有疑難的字句做上記號,接着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幫助自學,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個別疑難。如果仍有疑難則舉手向老師質疑,由老師引導基礎好的學生幫助解決,如學生都不能譯講則由老師講授。接着老師指名學生逐字逐句翻譯,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樣可以讓學生暴露存在的問題,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詞、句的學習任務。

二、關於文言文朗讀的教學。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任務之一,爲了培養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確的讀準字音,把握好朗讀節奏,我們也可以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即先讓學生試讀,其餘學生和老師隨時指出讀錯的字音和斷錯的句子,指出後再由學生重讀,如果學生讀不準,則由老師範讀指導。在不斷試讀訓練中提高朗讀水平。今天課堂上請的這個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讀得比較流暢,因爲在課前,我已經佈置學生讀熟,甚至要求他們背誦課文,但課堂上還是有讀錯字,學生能夠加以糾正。但我覺得本課在朗讀指導上還是存在問題的。因爲是公開課,我怕時間不夠用,所以先放播音員的朗讀,讓學生更快地把握朗讀句讀,其實這樣做的確能節約時間,但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設想,假如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每人先讀一句,肯定能發現朗讀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先自己發現,再播放朗讀錄音,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我想在後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多放手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