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搭石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7W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我要反思的內容非常多,《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原本的設計是以人爲本,以讀爲本。想通過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想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想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但由於自己課堂出現錯誤,心裏自信不夠,壓力不由而生,導致課堂沒能按預定的設計完成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我是設計通過初讀課文整體感受,帶着問題:“什麼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來讀書,即爲讀書設立了目標,又爲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接着主要以這兩個問題爲抓手,層層深入的去解讀什麼是搭石、尋找搭石的美。在尋找搭石的美這一環節,我設計引導理解內容的主要方法有: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進而理解內容;例如:教學一排排人走搭石時的情景時,通過理解“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來讓學生感受到協調美、畫面美。2、通過邊讀邊展開想象,把課文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以此來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時,讓學生展開想象:那將會是一副怎樣的畫面?讓學生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文字背後的美。3、爲了使學生豐富和深化學習的內容,我從課文的實際出發安排了一個小練筆。主要是爲了讓孩子們能感受到並體會到小山村的那種淳樸的美,那種人性的美。

可惜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沒能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的不足很多:

1、由於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原來預定的內容都不能完成,是有生以來上得最失敗的一堂課。

2、由於在教學中既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還想滲透寫作方法。設計的內容太多,講授的內容太細,不敢大膽的放手,因而對文章分析的太繁瑣,甚至是很羅嗦自己卻全然不覺,因此浪費了很多時間,沒能把握住教學內容。

3、對自己教案不夠熟,對文本也沒揣摩透,今後一定努力改正。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2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爲本,以讀爲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爲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爲“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3

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麼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教學《搭石》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以 “美”爲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引領走進文本——隨風潛入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爲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通過出示畫面,感情導入,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劉章爺爺生活的那個小山村,走近讓作者魂牽夢縈的搭石。而後一句“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裏橫着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課本,我的一句“如果沒有搭石,村裏的人們又是怎麼過河?”的追問,孩子們對“人們……就必須脫鞋挽褲。”有了更深地體會,自然地引導學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對搭石淡淡的瞭解,多了對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潤物細無聲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緊 緊抓住“一羣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輕人走搭石”三幅畫面,將讀懂詞句、體驗畫面、感悟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鄉的人們心中爲什麼是一道風景。

如在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這一句時,我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點,創設情境,通過“我們是在走什麼?”“不小心會掉進水裏”等情景渲染,讓學生採用合作朗讀“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後面的……”來體驗朗讀的協調有序,進而感悟人們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然後,我又改課文爲詩歌,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更是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着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美好的畫面呈現在大家面前。

對於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樣走搭石的內容,我則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詞語會讓你心頭輕輕一顫”的引導方式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抓住“伏”和“理所當然”。從“伏”的品詞到“理所當然”的過渡,又由請學生上臺做“伏”的動作,說說要不要老人千恩萬謝達到自然和諧的統一。我像鏈子般地將文中的語言點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領下,孩子們用心地體會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幫助的老人曾在年輕時理所當然地幫過別的老人,而幫助他人的年輕人也會在自己年老時理所當然地得到其他年輕人的幫助。”不僅讓學生順利地理解了“理所當然”這個詞語,更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對學生尊敬老人,學會將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這樣的引導方法,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爲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爲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我在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後,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而且藉助學生的想象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如最後一環節的寫話訓練,在感悟了三塊內容描寫不同的對象走搭石的情景後,學生在頭腦中已通過想象儲存了很多關於人們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便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激活畫面,再引導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學生也很自然地想到還有不同的人來走搭石,還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去說去寫,學生的想象思維很快被調動起來,說內心的話表內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4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爲本,以讀爲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爲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爲“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5

王崧舟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麼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教學《搭石》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以 “美”爲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引領走進文本——隨風潛入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爲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通過出示畫面,感情導入,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劉章爺爺生活的那個小山村,走近讓作者魂牽夢縈的搭石。而後一句“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裏橫着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課本,我的一句“如果沒有搭石,村裏的人們又是怎麼過河?”的追問,孩子們對“人們……就必須脫鞋挽褲。”有了更深地體會,自然地引導學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對搭石淡淡的瞭解,多了對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潤物細無聲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緊 緊抓住“一羣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輕人走搭石”三幅畫面,將讀懂詞句、體驗畫面、感悟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鄉的人們心中爲什麼是一道風景。

如在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這一句時,我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點,創設情境,通過“我們是在走什麼?”“不小心會掉進水裏”等情景渲染,讓學生採用合作朗讀“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後面的……”來體驗朗讀的協調有序,進而感悟人們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然後,我又改課文爲詩歌,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更是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着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美好的畫面呈現在大家面前。

對於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樣走搭石的內容,我則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詞語會讓你心頭輕輕一顫”的引導方式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抓住“伏”和“理所當然”。從“伏”的品詞到“理所當然”的過渡,又由請學生上臺做“伏”的動作,說說要不要老人千恩萬謝達到自然和諧的統一。我像鏈子般地將文中的語言點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領下,孩子們用心地體會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幫助的老人曾在年輕時理所當然地幫過別的老人,而幫助他人的年輕人也會在自己年老時理所當然地得到其他年輕人的幫助。”不僅讓學生順利地理解了“理所當然”這個詞語,更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對學生尊敬老人,學會將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這樣的引導方法,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爲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爲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我在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後,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而且藉助學生的想象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如最後一環節的寫話訓練,在感悟了三塊內容描寫不同的對象走搭石的情景後,學生在頭腦中已通過想象儲存了很多關於人們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便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激活畫面,再引導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學生也很自然地想到還有不同的人來走搭石,還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去說去寫,學生的想象思維很快被調動起來,說內心的話表內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6

《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常識性說明文.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課文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在教學時,考慮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首先,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他們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內容,接着,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特點.組織他們自讀課文,認真體會鯨的特點.之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並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以第一自然段爲例,研究作者是怎樣說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說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最後,我根據課後作業題的要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分別畫出鯨睡覺,呼吸,進食的樣子,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又讓他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通過作業訓練,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從而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7

我校九年級學生,有80%完全不會寫作文,即除了“My name is .”“I will. do,” 一個正確的句子都寫不出來,剩下的5%也在以下方面存在一些常見的錯誤:

1、沒有理解英語的基本句子成分是“主語”+“謂語”

學生經常出現主語跟謂語不一致,包括句子的謂語用得不恰當,謂語用詞跟主語不搭配,一個句子沒有主語,或多個句子雜在一起。

比如:學生想說“我母親總是不讓我看電視”,寫出來的是“my mother always not be allowed I watch TV.”根本就是直接從漢語逐字翻譯成英文的。

出現這樣的問題,顯然是由於句子的基本結構沒有弄清楚。看來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繼續強調,並配合造例句練習。

2、動詞短語搭配不準確

比如:“I’m not allowed watch TV.”正確的短語“被允許做某事”應該是“be allowed to do…”。

3、叢句語序和連接詞問題

很不理解,爲什麼強調了那麼多次,學生在寫作文時,叢句語序還會寫錯?後者連接詞和引導詞也老師出錯。對於連接詞,我在講的時候也感覺到學生沒有理解。我講解的方法就是把課文裏面的叢句拿出來分析其語序和聯繫詞,然後再講相關語法點,最後舉例子讓學生造句。語序問題,我還會在將來碰到一次強調一次,相信會有效果。但是聯繫詞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讓孩子聽懂了。

比如:“I don’t know that what should I do”“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should I do?”正確的句子應該是“I don’t know what I should do.”“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I should do?”.

以上這些問題讓我對如何增強學生作文表達能力有了一個不全面的思考。我覺得,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必須從七年級入手(國小重點在聽說,只需知道what 和 how,不需求甚解;到中學階段就必須知道why了)。

4、句子使用的句型單一

例如;在一次模擬考試當中英語的考試題目就是如果我當選了班長我會怎麼做,做哪些事情,九年級五班的英語課代表張雅就一直用一個句型來寫“I will do”,雖然全文當中沒有一個錯誤,但因爲句型單一所以值得8分,因此在老師教課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的給學生講 作文序加以變換句型且需對語句加以潤色。

針對以上問題我以後在講課文和精讀篇閱讀理解試題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利用課文逐句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英文句子的基本結構,即“主語+謂語”;

2、要求學生把有用的動詞短語、名詞短語以及插入語記牢記清楚。

3、每單元的語言目標,一定要理解並記憶。

4、是學生學會句子的變換使用,有必要時做些句型轉換練習。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8

這是出成績見效果的一學期,也是師生拼搏的苦戰的一學期。在上好新課的基礎上,穩定和鼓勵學生,依據計劃有目的的進行了艱苦的強化訓練,分別進行了兩次摸底考和三次模擬考,從基礎知識、語言運用、古詩文默寫、閱讀、寫作等方面作了系統的訓練,複習和鞏固了所學知識。從這幾次摸考的成績中可以看出紮實基本功,有目的的進行艱苦的強化訓練是取得成功的基礎。當然,從成績中也看出,在普九背景下的教學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成績總是不那麼令人滿意。現試作如下反思:

(一)、聯繫教材,研究課標。

在《20__年命題指導》中強調“語文試題應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徵,符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就明確了試題要嚴格遵循《課程標準》來命題,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集中測試學生的語文素養。《課程標準》規定:語文素養的考查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每個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發展狀況,自然試題中會重視語文積累和運用的考查、重視語言文字獨特的人文價值,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體驗和審美活動,尊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題目不會難,但會很靈活,會有多層次的考查。如測試語文積累與運用中,既有測試記憶,也有測試學生的理解水平,還有測試其運用能力等。另外通過研究《課程標準》就明確了複習的範圍。如50篇詩文以及14部課外讀物,而這些都在課文中出現過,聯繫教材,只需作好重點內容的鞏固就行。

(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語文素養的提高雖然有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也並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礎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認爲"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爲語文素養的三方面內容。因此歸結起來就兩個字--積累。

“腹有詩書氣自華”,廣泛的閱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積累”成爲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點。如何快速積累?課堂教學之外,我們是這樣做的:

1、應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訂閱《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 這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用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以上報刊雜誌,從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其文學修養。因爲在短時間進行大量的名著泛讀是不切合實際的。到九年級時,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老師只啓發和點撥即可。

2、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三篇的抄寫作業,分別是美文欣賞,名言警句,古詩詞。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寫作。對於語文尖子生,還要求他們從抄寫的文章中自選題材寫一篇同題作文,教師面批面改;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課內外名篇佳句全不放過,因爲“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辦法”(黎錦熙)。

3、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鐘效率。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可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論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時,就讓學生討論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的燃燒。

4、作文積累。增加作文的訓練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師全批全改,並保證在一週內反饋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樂寫的習慣。七年級開始到九年級堅持每天寫日記,每週寫美文點評,每學期自編自寫兩到三本書.

如果能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爲會考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三年的實踐,效果應是明顯的.

(三)、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是關鍵

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時間不等人,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考,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但單純的題海戰術又會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應針對會考具體情況,設計多種訓練方案,提高學生應試能力。

1、每星期的課外閱讀訓練。讓學生觀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賞美文中提高解題技巧。教師的講解是應有針對性,並總結歷年會考課外閱讀的考點規律,使學生心中有數。

2、讓學生儘早接觸會考題型。如果再等到總複習讓學生訓練綜合試卷和模擬考題已爲時過晚。因此,從九年級年的上學期就開始發放往年各省市的會考試卷讓學生訓練。以免學生怯場,便於學生的應試。

3、注重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語文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如學生做完20__年各省市會考試卷後,要求他們自己分析和總結,寫一篇20__年會考語文命題預測,各抒己見。然後教師綜合權威預測,給同學作一些分析、評點。

4、課文複習考點化。課文複習有邏輯性的分爲各個考點,指導學生系統的掌握課內知識。

(四)、更新觀念,抓好複習,提高成績

九年級語文總複習階段,傳統的觀念只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而忽視或輕視它的人文性,往往會造成學生老師功夫花的不少,能力卻不見提高.因此我認爲無論在常規教學,還是在總複習階段,同樣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從遊戲規則,又超脫其上.找到總複習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以素質教育爲根本,結合應試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提高應試技巧,應該是目前九年級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五)、大刀闊斧,對各知識塊進行定性、定量。

《20__年命題指導》中提出“重視挖掘客觀題,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功能,發揮主觀題考查學生探究能力和綜合素養的作用。”因而可對整份試題定性,即主觀題佔80%—90%。一份試題一般是由“積累與運用”“閱讀”“寫作”三大板塊構成的,而對於每塊知識就要大刀闊斧的定量,以便精講精練。“積累與運用”這一知識塊中,只需抓好優秀詩文的默寫,其它的音、字名著以及口語交際,是靠平時的積累,無需多練。在“閱讀”塊中,側重於課外文章的分析訓練。在古文的閱讀中,課內古文側重於“四記一諷一表一戰”(《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曹劌論戰》)的複習訓練。現代文閱讀中則要着重在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對文章內容的深入探究能力以及讀書方法和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上。閱讀的文章要選取那些思想性、人文性、時代性並且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來訓練。在“寫作”塊中,半命題和話題或材料作文是常規題型,因此審題的訓練是最重要的。但也要明確“淡化文體”的要求,並不是可寫“四不像”的文章,因而訓練中要先分文體,明確各種文體的要求後,在固定時間內靈活運用各種文體,集中訓練幾次。

(六)、善於取捨,精選精練。

進入複習階段,各種資料和試題會很快堆滿案頭,都拿來用,拿給學生練是不會取得好效果的,只會把師生拖入讓人疲倦的題海中不能自拔,使了很大的力氣,收效卻甚微。因此,我們要在所選定的命題方向和範圍的基礎上,斟酌各種資料,勇於取捨,把符合要求的題目篩選出來,組合爲各訓練塊,在我們複習鞏固好教材上該知識塊的要點後,及時訓練,強化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再把各知識塊中最具《課標》精神的題目,組合、編製成側重點各不同的三四份試題,如在現代文閱讀中,一份側重於說明文和記敘性美文的閱讀考查,那麼另一份就要側重於議論文與記敘性美文的閱讀考查,像這樣地進行有目標的精練。在各知識塊的定量後,要列出考查的明細表,依據明細表,師生共同設計題目進行訓練,這是通過師生的交流合作,幫助學生從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去把握所學知識。

(七)、考試方法、技巧以及考試心理的指導。

雖然複習工作會在緊張有序中完成,但會考畢竟是人生的一次大轉折,是一錘定音的考試,會碰到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對考試方法、技巧的指導是每次訓練中的必修課,如閱讀方法:“一步初讀,二步綱要(文首文尾,中心段、各段中心句),三步析題,四步刪(刪出與題目要求無關的信息,精思相關信息)”。又如答題技巧:“抓關鍵,細明辨,分點展現簡又明”。再如考場上的作文技巧:把已有的一些經歷體驗與讀過的優秀文章,依據題目的要求巧妙變通,靈活運用。對於考試心理的指導,則是考前的適當休息放鬆與適度緊張結合;考中認真作答,先易後難,勿漏做,合理分配答題時間;考完後一定仔細檢查;每場考試結束後,要儘快對下一科做準備,別把思維滯留在上一科目中。在整場考試中教師要特別做好普九背景下少部分學生的心理工作,他們常常懷着“反正我是考不起,是父母要我來考的”消極心理,在考場上就會隨意而爲,明是考得出來的卻不考,更有甚者是在考場上睡覺,我應該做好這類考生的思想心理糾正工作。

雖然九年級語文有其自身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但萬變不離其宗,一定要讓學生明確,試題和考卷並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關注社會、人生,用自己的心靈和敏感的筆觸時刻接受來自生活、來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時刻與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溝通,時刻聆聽來自人類歷史最深遠最悠揚的文化語言,並讓自己和它們融爲一體,纔是真正的語文,纔是終身的語文。

當然,在普九背景下,後進生的不良思想、習慣以及不良學習態度,對想學好的同學的負面影響總是難以戰勝,致使老師用了大量的精力的時間,收效卻甚微,許多問題是老師講過訓練過的,到了考場上卻做不出來,留下了不必要的遺憾。當然,這也是我今後的努力方向。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9

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誠於衷而行於外”,以精神飽滿的工作態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恰當地組織教學。教師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通過對一個個問題導語,一個個環節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話語,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從而使學生對語文課產生興趣。

1、力求在“讀”中凸顯語文味十足的有效教學課堂——以讀爲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如本節課中,讓學生自由朗讀、全班齊讀、男女生分讀、師生對讀……“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如在幫助學生理解中心句時,運用“剝筍法”,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細細品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如讓學生規範地書寫生字,對重點句子的勾畫批註,這些都力求彰顯語文味。

2、入情入境,營造氛圍。

(1)選擇兒童歌曲《幸福拍手歌》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流暢導入。

(2)理解幸福時引導學生欣賞圖片、朗讀文字,欣賞生活中的幸福:由文本中的鐵路工人養護鐵路到奧運冠軍的辛苦付出、終有回報,由淺入深。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實踐中,從宏觀佈局上,我從文本呈現、文本解讀、文本遷移循序漸進,逐層深入,體現了認知的規律,從文本解讀部分來看,將文章定位在描寫的生動性和繪畫的理論性上,把文章自然分塊,由易到難,在這兩點上,又將前者定爲重點,既適合學生又訓練紮實,而把後者定爲了解,只讓學生尋找到說法即可轉移注意力,讓學生進入遷移部分,積累課外知識。師生互動融洽,特別是講述中西繪畫的差異時,學生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但是,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羣學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討論完全可以再深入一些。

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質疑與創新的精神,這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怎樣讓學生保持願學樂學情緒,怎樣讓課堂始終充滿機智,還需要多思索,需要不斷追求。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1

1、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中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緊密結合起來,調動了學習熱情,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

3、自主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質疑,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培養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它不僅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轉爲主動學習,而且激發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2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講<搭船的鳥>這一課時,對生詞的理解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看圖理解

由於我們生活在離河、海拔遠的地方,很多孩子對船比較陌生,沒有親眼見過船,對船艙、船篷、蓑衣櫓不理解,我就通過看圖,指着圖說明船各部分的名字。

二、結合上下文理解

上述幾個生詞除了看圖之外,我也藉助了上下文幫孩子們理解,如:“我們坐在船艙裏”通過“我們坐在”學生知道在圖中找“我們”坐的地方是船艙。“雨點打在船篷上”通過雨點打在,說明船篷是遮在我們頭上的頂,從圖中很快找到船篷,“蓑衣”“櫓”也是一樣的道理。

三、 聯繫生活理解詞語

如第四自然段中的“銜”和“吞”,我就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的。有的孩子見叼着的樣子,並用表演來說明。“吞”字,有的學生舉例爲嚼就嚥下去。

當然對詞語的理解方法還有很多,如:換詞,查字典等,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3

在執教《祁黃羊》一文之前,我看到網上不少老師對“祁黃羊是否出於公心推薦解狐和自己兒子”教學反思。

我們班孩子一向思維比較發散,教學設想中我預測到的事情果然發生了。

當學生都對祁黃羊推薦解狐和自己兒子表示贊成時,一個孩子站了起來說:“祁黃羊明知道解狐得了病,還推薦他,是想讓他送死,因爲這樣他就可以報殺父之仇了。”他說完,下面一片驚訝聲,有的孩子感嘆道:“祁黃羊還真是詭計多端呀。”有的孩子義憤填膺地說:“原來祁黃羊是這樣個人。”還有的孩子舉着手叫着:“我有不同意見。”於是我請了舉手地幾個孩子說說不同意見。一個孩子說:“祁黃羊又不是諸葛亮他不會算,怎麼知道解狐病了?”另一個孩子說:“解狐要是病好了,祁黃羊豈不是會被解狐殺了,他怎麼會這個傻推薦解狐呢?”還有的孩子說:“如果祁黃羊是這樣一個人,他在當中軍尉的時候就可以找理由殺瞭解狐,而不是辭去職務之後,還要想這麼多辦法。”“不同意”幾個孩子又跳了起來。“解狐是祁黃羊的殺父仇人,他當然會注意他的情況,他生病一定知道。他病的快死了也一定知道”“他當官的時候不好害人,因爲那會別人抓,所以在辭去官職的時候,想個辦法除去他的殺父仇人,免得以後解狐來害他。”“不對”有幾個孩子說了話。“如果祁黃羊知道解狐都快要死了,祁黃羊還用得着去謀害他嗎?你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祁黃羊推薦要死的解狐是爲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中軍尉,他很狡猾,沒有直接推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主公以爲他是個公正的人。”當這個問題提出時,我已經在網上朋友的貼在中看過了,我班果然也出現了。幾個孩子說出了不同意。“如果祁黃羊這個時候推薦他的兒子,別人還不是要說的”“書上說祁黃羊想了想,鄭重地說,這一段又說了祁黃羊又想了想,鄭重地說”說明他對待這件事很認真,不是早就想好了的。如果他想好了就推薦自己的兒子,他就會馬上說。”此時,我的評價是“很會讀書,能聯繫課文中一個細節,找出自己說話的依據。”爲了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文本的價值取向,同時,幫助學生讀書體會。我指導“你們聯繫祁黃羊辭職的原由,再想想,他會不會因爲祁午是他的兒子而推薦他?”學生讀第二段,“不會,因爲祁黃羊多年爭戰,腿落下了毛病。打了很多年的仗,能活着說明祁黃羊有着很高的本領,當他也受了很多傷。如果,他的兒子祁午沒有什麼本領,上了戰場,就會被打死或者打成殘廢,那豈不是得不償失。”“祁黃羊生活的時候,是諸侯爭鋒的時候,如果他派上一個沒有本領的兒子做了大官,自己的兒子沒有了,國家也保不住,那不就得國破家亡嗎?所以他不會這樣的。”有時候課堂上學生對文本的價值取向出現質疑的時候,我們不能硬生生否定學生的質疑,也不能含糊其詞的贊成他的質疑,因爲,在學生成長其間,我們應該以較爲“陽光”的思想來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較爲正確地價值觀。我們只有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步入文本,進一步展開思路,進一步讀懂文本,進一步與文本產生共鳴,這樣的問題就不攻自破了。我們藉助的工具不是空談,還應該文本。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4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爲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通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可以畫出來,可以表演,可以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爲,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鯨》這篇課文,最重要一點是要讓學生感知說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書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內容,故意將數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長"等模糊的概念,讓學生下課後與原文對比,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舉例子,作比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關於寫作技巧這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文中說明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貼標籤,硬灌輸.

在理解鬚鯨與齒鯨特點不同時,我採用表格形式,讓學生從"牙齒""吃食""呼吸時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對比,一目瞭然.並在理解"呼吸""睡覺"時採用簡筆畫,學生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做到了語文與美術,語文與數學的整合.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5

高段教學也要注重基礎字詞的教學今天教學《幸福在哪裏》這篇童話故事,感覺非常輕鬆愉悅,學生的課堂反應積極而有效。我總結了一下成功的原因。一是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輕鬆有趣;二是進來積極開展班級讀書會,孩子們閱讀量的增加促進了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針對本課生字較多,詞組大多有特色這個特點,重視基礎字詞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學生讀課文時顯得很輕鬆,得心應手的感覺給了他們成功的信心。只要課文讀通讀熟悉了,孩子們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他們也願意和老師互動,積極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而之前也有淺顯的課文,但大多時候都把字詞學習交給預習這個環節,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弱化了字詞教學。這就造成課堂上兩極分化現象較重,所以教學一篇課文始終有沉重的感覺。看着學困生迷惘懵懂的眼神,我的個人情緒嚴重受影響,常免不了發脾氣。

通過今天這節成功案例的啓示,我明白了以後還是應該加強基礎字詞的教學,這是避免兩極分化的一個良好的方法。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6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着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着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衆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爲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 ——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紮實的,因爲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着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 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於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起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羣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朗吉弩斯說:“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着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 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願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煉寫法,閱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羣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羣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隻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麼,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可以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必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後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緻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寫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裏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後抓住重點進行細緻描寫,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 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應該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國小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爲什麼呢?不是學生閱讀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着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讚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這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因此,在讀文章時,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穫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着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於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勵志

語文搭石教學反思 篇17

這是一首新詩。從內容來看,課文以輕快明朗的筆調,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水鄉特點,勾畫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從詩歌的表現手法來看,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琅琅上口。每小節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爲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自主、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詩歌充分借鑑了江南民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一篇訓練朗誦的好材料。

在上這堂課時,首先要解決生字詞,之後才能進行朗讀的訓練。本課共4個小節,除第二小節外,其餘3節生字詞較多,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先把重點的生字詞單獨提出來學習,然後再回到文章中學習,第二節則是隨文識字。第一課時裏,重點是前三小節的學習,在解決生字詞、讀通讀順課文後,讓學生通過文字瞭解到水鄉能見到的“三多”,即“水多、橋多、船多”,在此基礎上,爲下一課時理解水鄉的“歌多”做好鋪墊。在第一課時學習寫了兩個字“鄉、片”剩下的字在第二課時按結構類型來學習書寫。由於課文開頭採用的問答方式引入,因此,我在教學中多次使用引讀的手法,使孩子有興趣讀,更有利於背誦,只是在機制和時機上還有待研究和調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