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反思總結(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2K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我和學生一起領略了自然界中異彩紛呈的橋之美,也感受了人類巧奪天工的神奇和偉大,這是外在的、有形的“橋之美”;而那種內在的、無形的“橋之美”更是我們心中永開不敗的玫瑰!溝通、理解、信任、友愛等連接心與心的橋則必須用真情、青春、熱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設,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軀搭起的人橋,一如那《斑羚飛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設的彩虹橋,展現的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心靈深處的震撼。請學生說說這些“橋”。

橋之美反思總結(精選17篇)

從有形的“橋之美”到無形的“橋之美”的拓展延伸,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我又通過多媒體展示了跨海大橋的效果圖,請大家發揮想象,描繪未來跨海大橋的雄姿。最後我還展示了自己拍攝的天寧寺周圍的一組橋圖片,引導學生結合課堂上所學的審美方法,嘗試欣賞身邊的橋之美。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2

1、準確把握並激活學生的興趣點

說明文相對其他文體來說比較枯燥,《橋之美》爲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在課文導入中,我從學生身邊的橋講起,又展示了課文作者即畫家吳冠中的畫——江蘇宜興蛟橋,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文章重點研讀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根據文本內容而畫的葦叢中的石橋、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形式獨特的風雨橋,並組織學生點評哪一幅畫好,好在哪裏,雖然準備倉促,但學生的熱情被極大地調動,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爲觀衆的同學,這個環節結束後,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此我認爲,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並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纔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

事實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古人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自子自知。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文字是情感的載體,也是美的傳遞者,我讓學生採用了不同的朗讀形式重點研讀了課文的第四段,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橋美在何處。並根據課文內容,用“_____橋之美,美在____”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說到的橋之美。“烏鎮小河兩岸的橋之美,美在與密密的葦叢配合的開闊疏朗。江南細柳下的橋之美,美在與纖弱的細柳配合的剛柔相濟。橋之美,美在長橋與嫺靜的水面配合的靈動和諧。橋之美,美在風雨橋與險峻的山峯、湍急的流水配合給人的安閒、自在之感……”聽一聽學生的回答我明白: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的理解和迴應,書本潛在的意義才能處於不斷的被創造性的流動之中,學生的心靈才能於書本中的世界融爲一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效果不錯。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3

作爲一個語文老師,你所擔任的任務就是說文解字,透過文字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美,所以,語文老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非常優美的,充滿激情的,站在講臺上的語文老師應該是自信的,想象一下,一個語言沒有魅力,又不自信的老師,憑什麼讓你的學生信服你呢?

一節優質課講下來,讓我明白不少東西,語文課應該永遠姓語,聽說讀寫永遠都應該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一切課外延伸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語文教學還需踏踏實實的,一點一滴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來不得半點放鬆,踏踏實實的作。作爲一個語文教師,基本功的紮實太重要了,我們不需要樣樣精通,但總的有一樣我們拿得出手,學生信服的本事吧。

想了這麼多,我還是隻能告訴我自己:努力吧賀金霞,你需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4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的課文。春雨細如絲,像春姑娘紡出的絲線,輕輕垂下;春雨柔絲似水,像乳汁一樣哺育着世間萬物,使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春雨美如畫,染紅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峯,繪綠了秧苗。春雨是無色的,但卻給我們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優美的語言,富有詩意的課文,令人遐想聯翩。故事中,小燕子、麻雀、小黃鶯爭論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並不重要,關鍵是讓學生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憑藉課文展開想象,並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新課的導入中,我播放兒歌

《大雨小雨》,學生表演唱。師:“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畫,是一首優美的歌,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春姑娘帶着春雨娃娃來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關於春雨的童話故事。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春雨的?”以兒歌的方式導入,能有效地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入情入境地展開學習。

二、激發興趣,自主識字

識字寫字是一年級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自主識字的方法,通過自學、小組同學合作交流等方式能夠學好生字。在識字教學中,我把學習的權利充分還給孩子,採用了多種識字方法。首先是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學生自由拼讀、齊讀後去拼音讀,然後同桌合作,互讀並介紹識字的方法,給生字擴詞,最後引導學生說說從這些生字中發現了什麼?如“淋、灑、滴、油”都帶三點水;“線、論、顏、淋、灑、滴、油、歡”都是左右結構的字,等等。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生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生字,由扶到放,反覆認讀、鞏固識字。爲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猜字的遊戲,來鞏固識字,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5

教學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彈琴女孩的世界,讓孩子們很感興趣,後來讓孩子分層次地自讀課文,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閱讀的習慣,同時也幫助老師及時瞭解孩子對文本的原認知程度,利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定進一步學習的方向,從而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我安排了學生先嚐試解決疑問、回答問題,然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入情入境、語文生活化、品詞品句等教學方式,逐一解決課前學生提出的疑問。之前學生回答得不夠完整,不夠到位,到後來的深入回答,學生在把握了文本的同時,也親身體驗了自己的梯度性發展歷程,這對於激勵學生、激活課堂是一個有利的因素。這一方面,作爲教者,我是感到高興的。但是在四季琴聲的教學方面,我是點撥到位,學生也層層深入,有感而發。我總覺得有什麼欠缺了,後來課後細細反思,我想:是不是我在四季琴聲的教學中太平均用力了,學生學起來也不太起勁。後來我設想了一下:如果我在春季的琴聲教學中先引領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品味學習,然後指導學法,再讓學生分小組學習夏季琴聲,有選擇地學習秋季、冬季的琴聲,那麼既可以突破重難點,又可以讓學生體現從不會到會,從別人教到自己學的實踐過程,始終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那不是更好嗎?

尤其是“鍥而不捨”的處理上,我沒有在課中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將語文生活化,讓學生談談自己生活中“鍥而不捨”的例子,而是放到課堂的後面作爲拓展延伸的內容,我感覺好像有點把一棵樹砍下來了,但後來又把砍下來的樹重新種上。課堂一開始,在解疑探究環節就應該出示文章哪些地方體現了小姑娘的鍥而不捨?找出有關句段品讀。這樣的一個問題就統領了全文。接下來可一環套一環的品讀感悟,進而感受小姑娘的勤奮刻苦和鍥而不捨的優秀品質。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6

這首曲子經後人改編有許多的版本,鋼琴曲,合唱曲,二胡獨奏,古箏獨奏等等。我在給學生能夠初聽時,配上迷人的夜空美景,使人充滿遐想,讓學生說說美麗的夜空有什麼,這樣美的夜空,音樂給人什麼樣感覺,之後再讓學生復聽中,讓學生哼哼音樂主題,充分體會月夜之美。在第三次的聽賞中,讓學生說說可能樂曲中用到你熟悉的什麼樂器來演奏,在學生的討論中,笛子二胡都能讓學生說出來,其中還有古箏和揚琴的穿插演奏,有部分的學生還是不能聽出,這時,我出示古箏和揚琴的圖片,並且讓學生聽聽這兩樣樂器的音色,可以選這兩樣樂器的一、兩句讓學生聽聽。在再一次的聽賞中,我讓學生模仿樂器演奏的姿勢,你聽到哪樣樂器的演奏,就模仿哪樣樂器的演奏動作,同學們這時的興趣高漲,在動作中有些孩子還能哼唱主題。

在樂曲的拓展聽賞中,我本來的意願是想讓學生充分體會這首樂曲的輕快與月夜下人們欣賞月空的美好心情。我分別給學生播放了朗朗演奏的鋼琴版《彩雲追月》,還有由超級女聲們合唱的流行版《彩雲追月》,也許是在試聽的效果下,學生們都只注意看畫面了,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我覺得還是應該還先聽一段,然後再播放畫面,學生會有更深的印象。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7

《一面》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此文寫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質,抒發作者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教學此課我從兩方面入手使學生體會“一面”內涵。一是魯迅外貌,使學生體會魯迅“瘦”的特點;二是魯迅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他對青年關心。教學中我按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進行,誰知課堂上意外發現學生對“關心青年”體會得不到位,課下我認真進行了反思,發覺課堂上學生的反常表現與我的教學設計有關係。於是便把課堂採用的教學簡案和反思後的教學設計提供給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課文中對魯迅的外貌描寫,讓學生搞清楚爲什麼每次的描寫都不一樣,魯迅的外貌能說明什麼,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魯迅是怎樣一個人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8

一、本課教學設計的一些淺顯的再認識: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學生們學過的寫景的文章不少,但是從來沒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來形容景色的美麗。課後靜下心來重新審視這篇課文的題目,感覺我這節課的導語設計的太平淡了。沒有最大化的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在作者看來一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裏一切意念遍都淨化了,單單地剩下了一個字——野。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去體會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設計的意圖:創設情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共同點,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貼近生活,讓教材“活化”是學生所需。天性愛玩的孩子們上課伊始就暢談遊山玩水的感受,情緒必然高漲。接下來的美圖欣賞給了她們更爲新鮮直觀的刺激,對資料的歸納也是理性的提升。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教學時,從全文的角度設計問題,如:課文寫了索溪峪哪幾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採用了怎樣的寫法?引導學生從佈局謀篇的角度去考慮,瞭解課文的組織結構,從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然後找出作者介紹了索溪峪山哪幾方面的美。然後用師生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佈局謀篇的方法。

在讀文之後,適時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圖片,美圖的欣賞給了學生更爲新鮮直觀的刺激,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但是,課後自我反思時發現,這部分內容處理的還是太粗糙了,還可以再細緻一些。例如:可以把圖片的賞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內容分別出示,品讀完“驚險的美”這部分內容,立即出示圖片欣賞,然後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讀表現出索溪峪的山驚險的美。這樣安排更細緻,效果更好。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9

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那麼,新課程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覺得首先應該給學生的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課。

在 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 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在整堂課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本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 渲染、薰陶學生。

其次,應該是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 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 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 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裏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0

反思本節課,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着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導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 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信息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範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範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覆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後,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麼,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於時間關係,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範,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1

《變色龍》體現的是人物的見風使舵,欺下媚上的醜態,所以我們應該抓住任務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房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他引領學生通過朗讀來分析課文,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整篇文章抓住變與不變爲線索,將課文的中心挖掘很深。

課文上的有聲有色,但也有不足之處,文章爲什麼能把人物形象刻畫得如此栩栩如生,爲什麼能讓我們感覺到人物活靈活現,在這裏應該給學生點一下,如何描寫人物,但老師似乎在這裏並沒有點明,而是一略帶過,我們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寫。

聽了別人的課,感覺到自己的差距,感覺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感覺到應該加快步伐。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快馬加鞭,爭取讓自己也完美起來。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2

作爲一名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爲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爲,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纔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3、通過打節拍的方法,記住基本節奏,培養學生樂感。課堂注重音準與節奏,能夠完成每一首歌曲。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3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發展學生創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課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點發揮想象,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在教學第一小節時,讓學生髮揮想象在紅紅的太陽下小樹有什麼感覺 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彷彿自己就是那太陽下的小樹,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體會小樹有了太陽以後再也不覺得冷,而是感覺非常的暖活,這樣的想象讓學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體會小樹在陽光下享受的溫暖,感受小樹內心的開心.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覆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衝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願望說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4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本組課文的單元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表現出來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新疆的和田地區和維吾爾少數民族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不太熟悉,課前佈置學生在預習新課的同時,自己查找資料,做一份有關新疆維吾爾族的手抄報,讓學生能儘可能多地對新疆有所瞭解。課前十分鐘,請學生欣賞了視頻《我們新疆好地方》,感受新疆的美,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本堂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環節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突破了課文的難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到自己在這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抓住本文的重點句段進行學習,是我教學這篇文章的一大特點。如:畫出能夠反應和田維吾爾人性格或精神的語句;最能集中反應和田維吾爾人性格的是哪一句?圍繞着“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還是甜的。”這個中心句來展開學習,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感受和田維吾爾人的風俗習慣及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最後又迴歸到課文最後一段:“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還是甜的。”感受和田維吾爾人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整節課的教學比較有條理,容量也比較大。學生對課文理解得也比較透徹。

二、總結全文,體會寫法。在教學中我主要側重於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寫法指導,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進行寫法指導。在課後讓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理解中心句,作者是怎樣向我們介紹地域風情和民族風俗的,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從重點詞語入手來理解句子。對一些詞語的理解,指導學生運用了多種方法:聯繫課文註釋,結合插圖,聯繫上下文等方法。

遺憾的是,在時間的把握上,還做得不夠,有些前鬆後緊。因爲是略讀課文,有些地方還可以講得更簡練一些。留給學生更充分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再次在讀中品味和田維吾爾族的獨特風俗習慣。在朗讀指導方面還應該進一步地加強。還有待於更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以便給學生更多的鍛鍊機會,培養其各種能力。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5

本節課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設置一系列活動由各組去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歸納總結、語言表達的能力。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小組學習如何發揮合作與競爭之利,又不妨礙並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而不依賴的品質,這些考慮的還不夠周全。

小組合作學習時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在這節課中我沒有設置小組評價,通過小組評價如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部分學生沒有融入到集體之中,體現不出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如何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方面還要努力。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6

教學得失: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爲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啓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於初上講臺,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後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7

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2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2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20千克5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____的重量是一噸。

熱門標籤